《柬大王泊旱》簡18「軒」試論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上博四‧柬大王泊旱》18「必三軍有大事,邦家以軒🤽🏿♀️,社稷以
(危)[1] 歟?」「軒
」一詞👩🏿🌾,整理者讀為「軒輊」,解釋說👨💻:
「」🫶🏿,疑是《說文》「
」字,《說文‧車部》:「
,抵也🧑🏿🎤,從車⏲🧖♀️,埶 聲🤷♂️,陟利切。」《說文》無「輊」字,《詩‧小雅‧六月》:「戎車既安👎,如輊如軒」𓀀,「輊」應即「
」字。……車輿前高後低(前輕後重)稱「軒」🦹🏽♂️,前低後高(前重後輕)稱「輊」,引申為輕重💫♣︎、高低🌎🧛🏼、平衡、掌握等意。[2]
陳劍先生讀為「杌隉」💄,並解釋說🤾🏼♂️:
杌隉☀️,危而不安也。《尚書·秦誓》:「邦之杌隉,曰由一人⛴。」「軒」之可與「杌」通🧝🏻,猶「元」之與「兀」本為一字分化。「隉(陧)」之基本聲符實為「日」字,从「執」得聲的「摯」、「贄」和「鷙」是章母脂部字(中古音「脂利切」,與「至」同音),與「日」聲韻皆近;「執」與「」本為一字,《說文·
部》云「
」「讀若籋」🍒👳🏻,「籋」之聲符「爾」與「日」讀音更近。此皆可作爲「軒
」之可讀為「杌隉」之證🌽。[3]
白於藍先生👨🏼🔧、張繼凌小姐贊同此說。[4]
陳偉先生同意整理者的釋讀🙆🏿,並補充說:
輊,原從車從,濮茅左疑是《說文》「
」字[5],通作「輊」。今按🎈,濮說當是。《玉篇》卷十八車部「輊」同「
」🧗🏿。《集韵》卷七·六至👶🏿:「
、輊、輖🙋🏽♀️、楎、
,《説文》扺也👨👧👦,或作輊、輖、楎、
。通作摯。」《詩·小雅·六月》👩🪱:「戎車既安,如輊如軒。」朱熹集傳云:「輊,車之覆而前也;軒,車之却而後也🚯。凡車從後視之如輊💪🏿,從前視之如軒💁🏿🤦♂️,然後適調也。」《淮南子·人間》:「道者,置之前而不
👨🏽💻,錯之後而不軒,內之尋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太平御覽》卷七七三引服虔通俗文云:「後重曰軒,前重曰輊」。雖然「如輊如軒」在《詩經》中形容戎車之安,但輊、軒的上述義涵,使得二字複合之詞,可以有失衡、傾覆之意,從而與上下文中的「大事」🫶、「危」對應。【原注☣️:《儀禮·士昏禮》🩸:「贊啓會🎁,却于敦南。」賈公彥疏:「却,仰也,謂仰于地也🫄🏽。」朱子所說的「卻」,很可能是指仰🎱。在傳世古書中,軒輊的翻覆義出現比較晚。《漢語大詞典》給出的例證是杜甫《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青海天軒輊」。實際上,《淮南子》之語指的正是傾覆,而《六月》之詩中「如軒如輊」的「如」有可能本作「毋」🏃🏻♂️。在這種情形下,先秦秦漢時「軒輊」或許只有不安一義🚵🏽♂️𓀝。】濮氏說軒輊「引申爲輕重、高低、平衡、掌握等意」🖋,與竹書語境不合👱🏽♂️♻,以至論者未敢信從⛓。[6]
謹案:裘錫圭先生曾指出小篆的「兀」有兩個來源,一是「元」的變體,如「髡」或做「髨」。另一種是讀為「五忽切」的「兀」🎺,亦即通常所用的「兀」🏇,應該是由刖足人形訛變的🦮。(刖根據中古韻書亦有「五忽切」的讀法。)《莊子‧德充符》數稱刖足者為「兀者」,正是用的兀的本義。兀者既失去了腳✡︎,就不能像常人那樣安穩。「兀」及從「兀」之字大都有危義或動搖不定之意,也許正是從刖足之義引申而來。[7]可見「阢隉」的「阢」是讀為「五忽切」一系的,與「元」的讀音並不密合。換言之🏕,簡文「軒」恐不能讀為「杌」,進一步讀為「杌隉」自然就不能成立了。[8]其次🧐🏌🏽♀️,對於陳偉先生所引《淮南子·人間》「道者,置之前而不,錯之後而不軒」一句,楊樹達先生《淮南子證聞》曰:
《說文車部》云:「,抵也🕵🏿。從車🌨,埶聲。」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詁〉云🐙:「抵即今低字。」是也🤾🏻♀️。《詩》云:「如輊如軒。」毛傳云:「輊,摯也。」〈考工記〉云:「軒摯之任🫙。」輊蓋
之或作,摯則同音假借也👶🏽。《詩》、〈考工記〉與此文並以
與軒為對文。又按:軒無高舉之意💱,字蓋假為掀🧏♂️🤚🏼。《說文手部》云🚶♂️➡️🦩:「掀,舉出也,從手🏌️♀️,欣聲。」欣字古音在痕部,痕部🧕🏽、寒部古多通用。《玉篇》云:「掀🧝🏿✝️,許言切😗,舉也🍚。」按從欣聲而讀入寒部🙍♂️,故古書多假寒部之軒字為之耳。[9]
馬宗霍《淮南子參證》曰:
軒本言車之低昂👩🏼🍳。低昂由於輕重,故
又言車重🗽,軒又言車輕。凡車前重則後輕,重則
🎃,輕則軒💇。《廣韻‧六至》云「
🤑,車前重也。」是也。《淮南》此文蓋以車為喻🏊🏼♂️,言道之為物,置之前不見其
,置之後不見其軒,亦即無重無輕,不低不昂,自然均平調適之意👨🏼🦲。[10]
《漢語大詞典》「軒輊」條下解釋說:「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輊🤵🏽♂️。引申為高低🤌🏽、輕重🧑🏽🎨👸🏻、優劣🥰。語出《詩·小雅·六月》:『戎車既安,如輊如軒。』」[11]由以上諸家的說法,可見先秦時期「軒輊」一詞可能並無傾覆的意思,至少我們並未見到先秦古籍有相同用法的例證。雖然如此👫,陳偉先生在文意的掌握上還是很有啟發的,古籍確實常見邦家或社稷傾覆的說法,如《論語‧陽貨》:「惡利口之覆邦家」。《左傳‧成公十三年》:「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復而不改🏹,殞身覆家👨🏼🎤🦵🏽,大者傾覆社稷🟧。」《晉書‧陸機孫拯列傳》:「廣州之亂💆🏼,禍有愈乎向時之難,而邦家顛覆👰🏽♀️,宗廟為墟👨🏽💻。」
《睡虎地‧秦律十八種‧司空》126簡:「不攻間車,車空失」,整理者解釋說:「攻間,意為修繕☯️🫱。空失🎚,疑讀為控跌,意為傾覆📤。」[12]筆者以為簡文「」就是《睡虎地》「車空失」的「失」🫶🏻,可能就是楚簡表示車子傾跌翻覆義的專字👏🏽。【失與執】音近可通💂🏿♂️,如《王家台秦簡》建除十二名之一的「失」對應《睡虎地日書》甲種「秦除」簡19正貳「摯(執)」與《孔家坡日書》18簡的「執」、《放馬灘日書》甲種18簡的「執」🛜,[13]可見失、執通假自無問題。「失」是質部👨🏻💼,而《鄭子家喪》05:「鄭人命以子良爲執」,「執」讀為「質」👸🏽,[14]此亦為一證🧏🏼。筆者曾認為《柬大王》的「軒
」應該對應《睡虎地》「空失」一詞,「空」👷🏿♂️,溪紐東部;「軒」,曉紐元部,聲音還算接近👩🏼🍼,但是程少軒先生指出🧑🏻🌾🧒🏿:
古音學家將歌月元三部合口部分的主元音構擬爲[o]🧑🏿⚕️,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發現元部合口部分與侯東部關係密切。雅洪托夫舉了「短用豆作聲旁」,「蕞👨🏽⚕️、最用取作聲旁」💃、「疃用重作聲旁」、「寇用完作聲旁」四個例子(這些例子有的不準確,疃的聲旁是童而非重,寇並非从完得聲🧑🏿🎓。)🕴🏻。董珊先生引用張富海先生的觀點,認爲「上古音原來讀如東部的某些字,在後來有讀如合口元部音的」,如「窾」與「孔」是一組同源詞【原注👨🏼✈️🫴🏼:董珊📡:《任鼎新探——兼說亢鼎》,載《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年,163-172頁。】目前看到的能與侯屋東三部產生聯繫的元部字,的確都是合口字。包山簡中🤰🏿,人名「李瑞」(包山簡22)又寫作「李逗」(包山簡24)🤼♀️。此例可以看作歌月元三部合口字主元音與侯部主元音(一般構擬爲[o])相近的強證。[15]
「軒」是元部開口字,依照上述的研究成果來看🍆🥍,空與軒二字大概是不能通假的,[16]而且讀為「空」文意也不好說。作為一種可能是讀為「俄」。「軒」,曉紐元部🅾️;「俄」,疑紐歌部,聲韻皆近👩🏻🍼📖,通假自無問題🗒🌡。如【獻與儀】、【獻與岸】均可通假,[17]「儀」從「義」聲🔳,而「義」從「我」聲🤳🏻,如郭店《語叢一》將「子絕四」的「毋我」寫作「亡義」。而「岸」從「干」聲🥯。可見「軒」與「俄」通假自無問題。《說文》曰🙆🏼♀️:「俄🏯,行頃也。」段玉裁改為「頃也。」並說:「〈小雅‧賓之初筵〉笺云:『俄👨🏻🍳,傾貌😌。』《廣雅》:『俄,衺也』皆本義也。」[18]《詩‧小雅‧賓之初筵》🤴🏻:「側弁之俄」,鄭笺:「傾貌。」《文選‧揚雄〈羽獵賦〉》:「俄軒冕」,張銑注:「俄🗣,傾也。」《文選‧張衡〈歸田賦〉》:「于時曜靈俄景」🛌🏽𓀆,李善注⛹🏻♂️:「俄🈲,斜也🪜。」[19]此外,《合集》10405正[典賓]:
甲午王往逐兕🫱🏼,小臣甾車()🕺🏼,馬硪,
王車,子央亦顚。
方稚松先生解釋說:
《合》10405正中的驗辭部分🧑🏽🍼,極為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商王打獵過程中的一次意外🧝🏿♂️。這次意外是這樣的🤸🏻♂️: 小臣甾的車軸斷了(由此處車的字形可知)👾,馬硪,硪,李學勤先生《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讀為俄,義為斜(原注:《文物》1977 年第11期🏋️♂️🔬,收入《新出青銅器研究》18-25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可從💁🏻♀️,即馬倒下之義🕌。,李先生認為從「丂」得聲,可讀為「考」,意為「擊」。我們認為李先生將「
」訓為「擊」是可從的👨💻🩳,不過應讀為從「
」得聲的「薄」。卜辭意為小臣甾的馬歪倒迫擊到王的車,子央也摔了下來。《楚辭·九歌》「車錯轂兮短兵接」🧖🏻♀️,王逸《楚辭章句》:「錯,交也🗺,短兵,刀劍也🍠。言戎車相迫👩🏻💼,輪轂交錯👩🍼,長兵不施,故用刀劍,以相接擊也。」 這種「戎車相迫」中「迫」字用法 與甲骨文中的「薄王車」之「薄」是一樣的🤳🏽,表示撞擊之義🧑🏻🎨。[20]
則簡文「軒」讀為「俄」,也可以指車子或邦家的傾覆。簡文「邦家以俄跌」,「俄跌」意思相當於「傾跌」,傾倒翻覆的意思,如《論語‧鄉黨》「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朱熹《集注》:「禮🧉,將升堂,兩手摳衣,使去地尺,恐躡之而傾跌失容也。」[21]
另一種可能是「軒」讀為「隕失」🧚🏿。「隕」→⚫️,匣紐文部👷;「軒」🕵🏻♂️🏄🏼♂️,曉紐元部,聲紐同為喉音,韻部文元關係密切,如朱德熙先生指出「許多從『屯』(文部)聲的字和從『全』(元部)聲的字音近義通,大概是從共同的語源分化出來的。」[22]又如文部的「蘊」與元部的「怨」可以相通(《會典》111頁),文部的「昆」與元部的「犬」🚶♀️➡️、「畎」🕧、「串」可以相通🥓。(《會典》122頁)《上博‧緇衣》簡6「怨」作
⏸,馮勝君先生指出:「
形與『令』字形體實在太相近了🚨,所以爲了避免混淆,人們又在
形上加注聲符○🧑🏫,就變成了
這種形體。○(圓),匣紐文部;夗,影紐元部💱,二字古音相近🦈,如元部字的『袁』就从『 ○(圓)』得聲。」[23]此例正可證明「員」聲字可與元部字通假🤾🏻。而【干與員】亦有通假例證,如《莊子‧ 秋水》:「還虷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成玄英《疏》云:「虷🔢,井中赤蟲也☝🏻。」《釋文》💛:「虷,音寒,井中赤蟲也。一名蜎🕵️♀️。《爾雅》云:『蜎🖥🤽🏻♂️,蠉。』」[24]郝懿行在《爾雅‧釋魚》🏤🏕:「蜎,蠉。」下曰🐬:「虷與蠉同。」[25]可見【干與
與
】音近可通,而「
」可分析為從「袁」聲💂🏿♀️,而「袁」本從「圓」聲[26];楚簡常見從「
」旁可讀為「怨」,而「怨」字如上所述可增添「圓」聲。可見【干與員】通假實無問題🦶🏻🏵。「隕社稷」古籍常見,如《荀子‧議兵》:「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固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而國家🦐、社稷、宗廟三者常並稱,都是國家的代稱👔,如《管子‧問》:「無亂社稷宗廟,則人有所宗🦹🏿♂️;毋遺老忘親🐕,則大臣不怨。」《荀子‧子道》:「孔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所以「隕社稷」可以說就是「隕邦家」。尤其《荀子‧臣道》🈴⚔️:「君有過謀過事,將危國家隕社稷之懼也⁉️。」《管子‧五輔》🧚🏿♀️👷🏽:「暴王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滅於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嘗聞。」此二句正好「危」與「隕」👱🏽♀️、「失」並言,與簡文「邦家以軒(隕)
(失)🎅🏻,社稷以
(危)」情況相同,同時說明「隕」、「失」可以與邦家連用🏄🏼♀️。此外🐈,《鹽鐵論‧論誹》:「此秦所以失天下而殞社稷也」亦可以參照。其實古籍亦見「隕失」一詞,且亦與國家、社稷連用💢。如《晏子春秋 ‧內篇問上‧景公問古者離散其民如何晏子對以今聞公令如寇讎第二十五》:「景公問晏子曰💃:『古者離散其民,而隕失其國者🍋,其常行何如﹖』」又《墨子‧法儀》:「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鬼,其賊人多,故天禍之,使遂失其國家」🤦🏼,孫詒讓《閒詁》曰:「遂與隊通🖐🏼。《易》:『震遂泥』,《釋文》云🏯🏛:『遂,荀本作隊』俗作墜,義同。《淮南子‧天文訓》高注云『隊,隕也。』」[27]
綜合以上,簡文讀作「必三軍有大事,邦家以軒(俄) (跌),社稷以
(危)歟🏋🏼?」或「必三軍有大事😀,邦家以軒(隕)
(失)🚣🏻,社稷以
(危)歟🤹♂️?」,以後者的可能性較大👷🏻。
[1] 讀為「危」,參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http://***********/admin3/2005/chenjian002.htm。
[2]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12月)211頁。
[3]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 2005年2月15日,http://***********/admin3/2005/chenjian002.htm💇🏻。
[4]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236、316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7年3月)91頁👩🏻🦳⚔️。
[5] 原文誤作,今正。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66。亦載於《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265-266頁🤞🏽🤷🏽。
[7] 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五刑-並釋「」「剢」〉《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211頁🫄🏻🐍。
[8] 我曾將以上想法請陳劍先生指教💁🏻♀️🎙,陳先生覆信告訴我:「『兀』與『元』之問題誠如兄所言❇️👇🏿。另『執』聲字之讀爲『隉』也很玄。當時小文匆匆寫就,説話未免隨意,因感覺說爲『杌隉』文意最好👨🏽🍳,就不免在讀音上硬講了🏮。後來我感到此兩字之釋實在難説,『杌隉』固未可必,所謂『軒輊』云云亦實難讀通。但我也未再找到更好的可聯繫考慮的資料,亦另無確定見解😬。」(2009年9月19日)
[9] 引自張雙棣:《淮南子校釋》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1833-1834頁注六。
[10] 引自張雙棣:《淮南子校釋》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1834頁注六。
[1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九冊1220頁0️⃣😛。
[12] 睡虎地秦墓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年9月)49頁注釋三、四。
[13] 王明欽:〈王家台秦墓竹簡概述〉《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4年12月)43頁、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隨州市考古隊:《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129頁、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天水放馬灘秦簡》(北京:中華書局, 2009年8月)84頁💳。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964🐙🧛🏿♀️、李天虹:〈《鄭子家喪》補釋〉💿,武漢大學簡帛網🙎🏻,2009.01.12,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967#_ftnref8。
[15] 程少軒👨🏿🍳:〈試說戰國楚地出土文獻中歌月元部的一些音韻現象〉, 2009簡帛論壇論文👰🏼。又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 2009年06月1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811🚶🏻♂️。
[16] 不過,《會典》25頁有【綜與線】的通假例證,「綜」是冬部👨🏻🔧,與東部關係密切。「線」則是元部開口的字🫱🏼。
[17] 高亨、董治安編纂🌖:《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二刷)179頁👳♂️。
[18]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1985年10月)380頁。
[19] 以上並見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初版二刷)122頁。
[20] 方稚松:〈甲骨文字考釋四則〉,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 2009年05月01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78👩🏿🎨。
[21] 黃懷信主撰:《論語彙校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𓀋,2008年8月)下冊862頁。
[22] 朱德熙:〈說「屯(純)、鎮、衠」〉《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1995年2月)178頁🤱🏿。
[23] 馮勝君:《郭店簡與上博簡對比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一版)104頁。
[24]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1年9月)599頁。
[25] 〔清〕郝懿行:《足本爾雅郭注義疏》(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4月)308頁♿。
[26] 裘錫圭👩🏼🎤:〈釋殷墟甲骨文裏的「遠」「」(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研究》 12輯,1985🦸🏽♂️。又載於《古文字論集》頁2-3。
[27]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台北:華正書局,1995年9月)21頁。
文中“《漢語大辭典》「軒輊」條下解釋說⛔️:「”,此“大辭典”當為“大詞典”之誤,可能是轉換造成的。
是個人疏忽打錯字,與網站編輯無關。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