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卜辞中的“生某月”暨相关问题研究
(首发)
刘新民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摘 要 本文试对甲骨卜辞中的“生某月”进行了新的研究🤽♂️,通过排谱分析、历法分析、词义分析三种方法推断“生某月”可能就是“闰某月”的意思。并对与“生某月”相关的几个问题“十三月”、“十四月”、“生十三月”🤷🏿♂️、“小生七月”🧑💼、“生月”、“生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甲骨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卜辞 生某月 生月 生十三月 小生七月 生夕
甲骨卜辞中的“生某月”🙂↕️、“生月”屡见不鲜🎠,例如🐗:
(1)贞:王于生七月入?(《合集》 5162)
(2)贞:王于生八月入于商?(《合集》7793)
(3)生三月雨。(《合集》249正)
(4)于生月有大雨🈺。(《合集》38166)
“生某月”、“生月”究竟是什么意思⛔️🖌,尚无定论⚃🪺,本文试用排谱分析📻、历法分析、词义分析来对其进行新的考究❗️,以期对甲骨学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关于“生某月”、“生月”的几种观点
(一)生月即本月
赵诚《甲骨文字补释》认为“卜辞生几月之生为本生,本性义最初的用法,生月即本月;生三月即三月👩👩👧👦,但多了有一点强调的意味,与单讲三月略有不同。也就说,生月即本月🐫。”
(二)生月是下月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P117:“卜辞‘生月’之生作,向来误释为之,读作之月,以为是本月⛹🏿♀️🦆、是月。”陈先生举出九个例子证明“‘生月’是下月”🤵🏻♀️,其中的典型例子有♻:(1)茲月至生月又大雨(《库》998)🧑🏿🦱;(2)茲月又大雨——于生月又大雨(《下》18.13)🚶🏻♂️➡️。肖楠用《屯南》345为陈说提供了新的材料:(1)暮出
,受年?大吉。(2)及茲夕出
,受年?吉💇🏿。﹙3﹚于生夕出
,受年?吉🎏。﹙4﹚
丁卯出
,受年?从“暮”、“ 茲夕”🚶🏻♀️➡️、“生夕”、“丁卯”几个词的关系推断“生”就是“下”的意思。
裘锡圭《釋“木月”“林月”》中认为陈氏的说法“已为学者普遍接受”👨🏿🍳。蔡哲茂在《殷契粹编小识》一文中补充了陈说生字训下之理由🏌🏽,在《卜辞生字再探》中指出👨🏿🎨:“至于卜辞的‘生月’♊️,即缘於古人不知月亮盈亏的道理,由于下个月月亮就渐渐生出来,所以用生月来表示下个月🕕🫄🏽,前贤对‘月’与‘生月’的解释正确,是可以信从的。”
工具书中多采用陈氏说法🩳。《甲骨文字典》P688:“生月,即下月之义,与茲月对言,生几月犹来几月🔤。”《简明甲骨文词典》P174:“生月即下月”👫。《甲骨金文字典》P451🦽:“生🧔🏿♀️,下一个”。
(三)生即来
1👩🏻🎤🎛、金祥恒《释生——止之》:“生者,来也。”“凡卜辞之生月与生几月者皆训来月也”👉🏿👠。“今生一月者自今至来一月也”🪶。
2、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P172中提到,裘锡圭认为“来七月”就是“在本月后七个月的一月”🧕🏻。经查证,没有见到裘先生这种说法的出处🔈,可能是词典引用有误🧑🦽。
金祥恒和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中所说的“来”涵义并不一样,以“生七月”为例, 金祥恒所说的“来七月”就是“八月”,而《简明甲骨文词典》所说的“来七月”意思含糊,这种说法有歧义, 不能确定到底是第八个月还是第九个月。
李孝定先生《甲骨文字集释》(六卷P2102)对此说提出质疑:“训生为来🫁,后世文献中无用此义者🗿,其说亦未足以厌人意也★🖐🏿。”赵诚《甲骨文字补释》认为“生根本没有来义”,“生月即本月,并非来月”。
(四)生,下一个
方述鑫《甲骨金文字典》P451:“生,下一个”🦕🎅🏿。这种说法有歧义,例如“生月”表示“下一个月”,而“生八月”就表示“下一个八月”,也就是“明年的八月”。
(五)表未来时,确切意思不清楚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P268:“卜辞生字有时加在表示月份的月或某月之上😵💫,以表示时间。如‘生月’⬆️、‘ 生八月’、‘ 生十一月’。这个生月肯定是表未来时,但确切意思不清楚。有人认为生月即指下一月,生八月即下一个八月(佚九三八),但证据不足😀,尚不能做为定论🤶。生()本象草生长之形🏋🏼。卜辞用来表示时间📽,则为借音字。”
另外,刘桓《殷契新释》P118-119认为:“今月是本月,生月是来月,合则省称为‘今生月’……‘今生四月’即指三月与四月✊。”
现将诸位的观点和说法整理成表:
说明🏌🏽♂️:金祥恒所说的“来”与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所说的“来”不是同一个意思🫃🏼,分别用来1🙋🏿、来2表示♒️。
|
意思 |
出处 |
支持🏇、认同者 |
解释(以生五月为例) |
1 |
本 |
赵诚《生字补释》 |
|
五月本月 |
2
|
下
|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 |
肖楠、裘锡圭、蔡哲茂、徐中舒《甲骨文字典》 |
五月的下月🎋🫛,即六月
|
3 |
来1 |
金祥恒《释生——止之》 |
| |
来2 |
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 |
|
在本月后五个月的一月🉐,有歧义👃,既可能是指十月,也可能是指十一月 | |
4 |
下一个 |
方述鑫《甲骨金文字典》 |
|
有歧义,表示五月的下一个月(即六月),或下一个五月(即第二年的五月) |
5 |
未来时 |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 |
|
表未来时,不确定是哪一月 |
根据以上观点,以“生五月”为例,可以得出五种解释:1、五月本月;2、五月的下一月(即六月)👨🏼🦰;3、来五月(即本月后五个月的一月,这种解释语意比较含混,可能是十月,也可能是十一月)🧑🏼🎄;4🦹🏽♀️、五月的下一个月(即六月)或下一个五月(即第二年的五月);5🚣🏿♂️、表未来时,不确定是哪一月。另外,按刘桓的解释:“今生五月”即指“五月和六月”。
用这几种解释去阅读理解卜辞时👨🏻🌾,很别扭⏰,有的地方解释不通🧎🏻♀️,笔者在阅读卜辞时,对其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究🫵。
二、“生某月”研究
甲骨刻辞中所见的“生某月”虽然很多👨🏼🦲,但是由于大部分甲骨片都是碎片👨🏻🏫,很难找到一片既刻有“生某月”,又其它月份干支比较齐全的甲骨片👯♀️。笔者在《合集》中只找到一例🕵🏼♀️,而且上面还有残字。虽然只有一例,但是经过排谱,却发现了有趣的现象👩🏼🏭,遂对其进行了思考和拓展分析,也许有助于学界从新的角度思考刻辞中的“生某月”问题。
(一)排谱分析
例🤞🍎:《合集》10976正:
(1)壬寅卜🧛🏼♀️,〔爭〕贞:丁令从?
(2)贞:〔勿〕令?
(3)己未卜,内贞:周甾⚃,擒🧗🏻♂️?
(4)己未卜,内贞♢🧑🌾:…甾,擒?
(5)壬戌卜,㱿贞:乎多犬网鹿于
辳?八月。
(6)壬戌卜🗼,㱿贞🩰🫐:取豕乎网鹿于
辳?
(7)辛未卜👨🏿🌾,爭贞:生八月帝令多
雨🧏🏿♂️?
(8)贞🧗:生八月帝不令其多雨🔭?
(9)戊寅卜,内🧑🏻🚀,乎雀買…?
(10)勿〔乎〕雀買👨🏿🎓?
(11)戊子卜…
(12)丁酉雨?至于甲寅旬㞢八日。
〔九〕月。 (“九”字有点残☯️,《摹释总集》、《甲骨文校释总集》都释为“九”,
查原拓片确系“九”字残字。)
(13)贞:令
疾👩🏽🌾?
(14)勿隹令?
(15)勿乎雀帝于西?
(16)贞:□乎犬省从南?
通过对这一组卜辞中的月份和日期进行排谱[1](见表1),发现“生八月”是处于八月和九月之间的一个月份𓀝🌛,而不是九月之后的一个月份👌🏼,如果八月和九月之间没有“生八月”这个月份,则卜辞中的月份和干支就不相合,因此可以初步判断👨🦼➡️,“生八月”有可能是“闰八月”。
表1:
八
月 |
第一旬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第二旬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
第三旬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
生 八 月 |
第一旬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第二旬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
第三旬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
九
月 |
第一旬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第二旬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
第三旬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需要说明的是第12条刻辞中的日期和月份,如果是占卜之日刻写占辞和月份,之后再补刻验辞,就不能保证甲寅日一定在九月🧎➡️。根据刻写的形式来看🎨,本条刻辞是刻完验辞之后🤤,再刻写月份的,因此默认甲寅日在九月。这个问题还有待商榷。
(二)历法分析
如果“生八月” 表示“闰八月”,就意味着在商代武丁时期🖇,可以采用“年中置闰”。关于“年中置闰”,杨升南在《武丁时行“年中置闰”的证据》一文中已经对其进行了考证。
笔者再举一个“年中置闰”的证据:
《合集》11545﹢《合集》16685
(1)癸亥卜🧑🏼💼,𡧊贞🧚🏽♀️👩🏽🚀:旬亡𡆥🧗🏼♂️?二月。
(2)癸酉卜,贞🐐:旬亡𡆥?三月。
(3)癸未卜,贞🧔🏻♂️:旬亡𡆥?
(4)癸卯卜,𡧊贞🦆🦹:旬亡𡆥🐩?五月。
(5)癸丑卜,贞📄:旬亡𡆥💔?五月。
(6)癸亥卜🫳,𡧊贞:旬亡𡆥🚴🏿♀️?五月。三
(7)癸酉卜,𡧊贞👩❤️👨:旬亡𡆥🧔🏿?六月🏕。
(8)癸未卜,贞:旬亡𡆥🧑🏼🌾?
(9)癸巳卜,𡧊贞:旬亡𡆥?
(10)…旬[亡]𡆥?
表2
二
月 |
第一旬 |
癸卯 |
第二旬 |
癸丑 | |
第三旬 |
癸亥 | |
三
月 |
第一旬 |
癸酉 |
第二旬 |
癸未 | |
第三旬 |
癸巳 | |
闰三月 或四月 |
第一旬 |
癸卯 |
第二旬 |
癸丑 | |
第三旬 |
癸亥 | |
四月或 闰四月 |
第一旬 |
癸酉 |
第二旬 |
癸未 | |
第三旬 |
癸巳 | |
五
月 |
第一旬 |
癸卯 |
第二旬 |
癸丑 | |
第三旬 |
癸亥 | |
六月 |
第一旬 |
癸酉 |
通过干支排谱(见表2)🫒,就可以发现👍🏻,在三月与五月之间必须插入两个月,才能使干支相合,多插入的一个月,可能是闰三月🎴,也可能是闰四月,不管是闰三月,还是闰四月,都证明当时实行“年中置闰”法来补足岁差🧎♂️➡️。
甲骨卜辞中除了“生八月”以外,还有“生一月”(《合集》6673)😢🤾🏽♂️、“生二月”(《合集》4325)、“生三月”(《合集》5845)🎿、“生四月”(《合集》13947正)、“生五月”(《合集》10613正)、“生七月”(《合集》7776)📄、“生九月”(《合集》6732)、“生十月”(《合集》6719)、“生十一月”(《英藏》834)、“生十二月”(《合集》21081)、“生十三月”(《合集》2653)(暂未发现“生六月”,可能是因为甲骨片碎裂🦝🏋🏻、散佚的原因),这就说明了当时的“置闰”方法🧎,不但年中可以置闰,年末可以置闰,而且每月都可以置闰🥘,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当时采用的是“无中置闰”,就是哪一月没有“中气”就在哪一月设置闰月👰♂️。
董作宾《中国历史上三正问题之科学证明》指出🐥:“在古代是以中气所在的月定闰月的,也可以说是‘以中为建’……没有‘中气’的月就列为‘闰月’。”《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中气是二十四气分配于每月的一个名称🙂↕️,在月首叫‘节气’,在月中者叫‘中气’⚜️。匝二十四气是合于一个天文年的,每一太阴月之日数👩❤️👩,不足两个节气,所以‘中气’会常常移动🦠,至于无中气的月份,即随时置为闰月🤙🏻,置闰月就是弥此中气的。……‘归余法’置闰月于岁终,则闰月固定为‘十三月’👩🏻🍼🤞🏽,虽然也可以使太阴月太阳年相合,但四时的节候不能恰恰节应,故不如‘无中法’随时弥补季节之缺而置闰月🐾®️,使与四时气候恰合🙏。两种置闰之法,当然以后者为优,所以从殷周直到近代👱🏽♂️,都是用的这种闰法,把置闰之月随时分配到一岁之中十二个月的任何月份之后,只要轮到一个无中气之月🗂,即便置为闰月🧔♂️。”在《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中又用三个实例证实了“无中置闰法”。
(三)词义分析
《说文》:“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酸生肝”。阮元注:“生谓滋长”。由“草木生发”、“滋长”义可以引申出“衍生”义,由“衍生”义可以引申出“多余”义𓀉。例如:“节外生枝”中的“生”,既有“生出”的意思,也有“衍生”🧘🏼🖐🏽、“多余”的意思🚵。
《说文》:“閏⬆️,餘分之月🧙🏿♀️,五歲再閏🚪🤴🏻,告朔之禮♟,天子居宗廟,閏月居門中。从王在門中。”《白虎通·日月》:“闰者👩🏿🎤🗾,阳之余” 。《谷梁传·文公六年》:“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十三经今注今译·春秋谷梁传注译》P1806李运益译:“把闰月看作是附在上个月的❇️,是上个月剩下的日子⬇️。把这些剩余的日子积累起来就成了闰月。”可见“闰”有“附生、多余”的意义。
在“附生💕🚴🏼♀️、衍生🏋🏽♀️、多余”一义上,“生”与“闰”二者相通🍅。因此,推测“生某月”可能就是“闰某月”🦜。
三🚸、对与“生某月”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十三月” 、“十四月”与“生十三月”
那么“十三月”和“十四月”、“生十三月”应怎样解释呢🧑🦱?
《左传·文公元年》:“先王之正始也,旅端于始🧑🦯,归余于终”。《独断》(上)🤑:“闰月者所以补小月之减日以正岁数🧑🦯➡️,故三年一闰五年再闰”🚵🏿♀️。莫非斯、陈遵妫等先生认为,商代历法有再闰之事,刘学顺《有关商代历法中的两个问题》对“一年再闰”进行了补证🚶🏻。因此,“十三月”和“十四月”应是置于年末的两个闰月🥲。
如果年终所置的两个闰月,第十三个月有“中气”💚,第十四个月没有“中气”,那么两个月的叫法就有差异,有中气的第十三个月,和正常的月份一样,可以叫“十三月”,没有中气的第十四个月,由于和正常的月份不一样,并且与常态年历相比显得多余,可以称其为“生十三月”,“生”就是“衍生、附生、多余”的意思。
如果年终所置的两个闰月🧳,一个有“节气”无“中气”,一个有“中气”无“节气”,那么这两个月的叫法也会有差异,也可以分别叫“十三月”和“生十三月”。
当时的人之所以认为闰月和正常的月份不一样💟,而且“节气”“中气”的有无也很重要,可能是因为与当时的“礼制”有关👎🏻。《谷梁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天子不以告朔,而丧事不数也。”[晋]范宁注:“闰是丛残之数,故吉凶大事皆不用也⤴️。”《周礼·太史》🐁👨🏻🚒:“闰月𓀐,诏王居门终月。”《礼记·玉藻》🧺:“玄端而朝日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十三经今注今译·礼记注译》P852钱玄注:“旧说🐉,每月听朔分别于明堂十二室举行。闰月非常月🎭,于十二室无所当,故于门行听朔之礼。”钱玄译:“在春分这一天,天子兖冕在东门之外行朝日之礼。每月初一👩🏿🦳,天子玄衣🍏🧙♂️、玄冕在南门外的明堂里行听朔之礼。如果是闰月👩🏻,那就把明堂门的左边的门关上🧒🏽,站在门中行听朔之礼。”
董作宾先生在《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中提出:“假设殷人的历法,不但有大月小月,不但有闰月(十三月),而且这两种置闰之法,也曾先后采用。除非说殷商时代是文化程度太低💇🏻♂️,他们不知四季……无如事实上并不这样,使我们不能不猜想他们已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较精的历法……”《周礼·大史》🚈:“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冬夏致日🎡,春去致月,以辨四时之叙。”《十三经今注今译·周礼注译》P453钱玄注:“冬夏致日🙆♂️,春去致月👮🏼♀️:冬至、夏至立表测日影;春分🏗、秋分立表测月影🧜🏿♂️,以辨明四季的气候是否正常🦿,可知年岁与政治的好坏。”可见在先秦时👫🏻,已经用立表测日影和月影的方法来四季的气候了,可以推想,他们也可以想办法用调整历法节气来满足当时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如果董先生的假设成立,那么就可能存在一个两种置闰法混合使用的过渡阶段。“十三月”与“生十三月”二者并不矛盾👨🏿⚖️,前者可能是“归余置闰”产生的⚄,后者可能是“无中置闰”产生的。方述鑫《殷代闰法小考》:“殷代在武丁👨🏽✈️、祖庚和祖甲时年终和年中置闰两法并用”。
总之,“十三月”“十四月”与“生十三月”三者之间并不矛盾🙅🏽♂️🦶🏽。
(二)“小生七月”
甲骨卜辞《合集》7790片和《合集》7791片中出现了“小生七月”🕛,邓飞《甲骨卜辞“小生七月”校释》认为“‘小’当为‘雨’的简体,与‘于’字通假🏇🏽;其中的‘生’应当是一个语气助词🤲🏿,无实义🤑。整个结构表示‘于七月’之义”。 邓老师后来说这种解释可能有问题。
《汉书·律历志》(下)🦻🏽:“闰所以正中朔也”。由于闰月是补正时差的🌐,不一定都是一样的天数。曹锦炎先生在《从甲骨刻辞论殷历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文中证明:“殷代除闰月外🚵♀️,每月均为三十天”👩🏻🚒。就是说“闰月”的天数不一定是三十天。曹文又证明“卜辞中闰月为二十天”🪨👩❤️👩。刘朝阳先生在《殷历质疑》一文中指出闰月“有时为三十日🧑🏽🍼,有时为二十日”。 方述鑫《殷代闰法小考》:“年中置闰,可于某月闰一旬或两旬”。
笔者也可以举两个例子证明“闰月有时为三旬,有时为旬”𓀖。
例1:《合集》16706
(1)癸□卜🍋🟩,爭[贞]:旬[亡]𡆥?二
(2)癸巳卜💢,爭贞🐨:旬[亡]𡆥?七月🛶。二
(3)癸亥卜🖥👷🏽,爭贞🎏:[旬]亡𡆥?九月🙋♂️🤷🏻♀️。
七月的癸巳与九月的癸亥中间,要么是两旬🤰🏼,要么是八旬⚧,八月不可能是两旬,所以中间只能是八旬🍑,如果是八旬,就必须插进去两个各为三旬的月份,才能保证癸巳在七月🤵♂️,癸亥在九月🤴🏻。不管癸巳是七月的第几旬,要满足癸亥在九月这个条件,中间就必须插入两个各为三旬的月份🤳👩🏻🚒。要么多个闰七月,要么多个闰八月👨🏿🦳,不管闰七月,还是闰八月🧖🏿♀️,都是三旬。(见表3)
表3
七月 |
第一旬 |
癸巳 |
第二旬 |
癸卯 | |
第三旬 |
癸丑 | |
闰七月 或八月 |
第一旬 |
癸亥 |
第二旬 |
癸酉 | |
第三旬 |
癸未 | |
八月或 闰七月 |
第一旬 |
癸巳 |
第二旬 |
癸卯 | |
第三旬 |
癸丑 | |
九月
|
第一旬 |
癸亥 |
第二旬 |
癸酉 | |
第三旬 |
癸未 |
表4
十
月 |
第一旬 |
癸丑 |
第二旬 |
癸亥 | |
第三旬 |
癸酉 | |
十 一 月 |
第一旬 |
癸未 |
第二旬 |
癸巳 | |
第三旬 |
癸卯 | |
十 二 月 |
第一旬 |
癸丑 |
第二旬 |
癸亥 | |
第三旬 |
癸酉 | |
十 三 月 |
第一旬 |
癸未 |
第二旬 |
癸巳 | |
一
月 |
第一旬 |
癸卯 |
第二旬 |
癸丑 | |
第三旬 |
癸亥 | |
二
月 |
第一旬 |
癸酉 |
第二旬 |
癸未 | |
第三旬 |
癸巳 | |
三
月 |
第一旬 |
癸卯 |
第二旬 |
癸丑 | |
第三旬 |
癸亥 | |
四
月 |
第一旬 |
癸酉 |
第二旬 |
癸未 | |
第三旬 |
癸巳 | |
五
月 |
第一旬 |
癸卯 |
第二旬 |
癸丑 | |
第三旬 |
癸亥 |
例2🪤:《合集》11546
(1)癸酉卜🪜,爭贞👱🏼♂️:旬亡𡆥?十月👖。三
(2)□□卜,[贞]:[旬]亡𡆥🌴?三
(3)癸巳卜,𡧊贞:旬亡𡆥?十一月。二
(4)癸卯卜👼,贞:旬亡𡆥?十一月。三
(5)癸丑卜💆🏽,贞:旬亡𡆥🐬?十二月。三
(6)癸亥卜,贞:旬亡𡆥🤲🏽?三
(7)癸酉卜,贞:旬亡𡆥?十二月。三
(8)癸巳卜🙌🏼,贞:旬亡𡆥✈️?十三月。三 三
(9)癸卯卜🧧,贞🙇🏿♀️:旬亡𡆥🧝🏿🏊♂️?三
(10)癸丑卜,贞:旬亡𡆥?三
(11)癸亥卜,贞:旬[亡]𡆥?□月
(12)癸酉卜,贞:旬亡𡆥🧔🏻?二月🔎。三
(13)癸未卜,贞:旬亡𡆥?二月㊙️。三
(14)癸[巳卜]👩🦽,[贞]👩:旬[亡]𡆥?三
(15)癸卯卜,[]贞:旬[亡]𡆥🏓?三
(16)癸丑卜,贞🏧:旬亡𡆥?三
(17)癸亥卜🦹🏻♂️,贞:旬[亡]𡆥🛞?
(18)癸酉[卜],□贞🦶🏻:旬亡[𡆥]?四月。三
(19)[癸未卜],贞: [旬亡]𡆥🚗?
(20)癸巳卜🧑🦼➡️💁🏻♂️,贞:旬亡𡆥🆗?四月🌐。三
(21)癸卯卜,贞:旬亡𡆥🤛🏿?五月🦘🧜♀️。三
(22)癸丑卜👩🏻🍼,贞:旬亡𡆥?五月。三
(23)癸亥卜,贞:旬亡𡆥🏄🏻?五月。三
对这组卜辞中的干支进行排谱(见表4),由于十二月、四月👨🦯、五月的干支是确定的🫴🏼,从两端向中间排👨🏿🏫🕞,会发现:“十三月”只有两旬🦦。
因此笔者以为🚴🏽,可能天数不足一个月的闰月叫“小生”月,也就是“小闰”月,“小生七月”可能就是表示“小闰七月”🚍,意思可能就是:闰七月的天数不足一个月,有可能是二旬。
商代记时的词语中有“小食”、“大食”,“小采”“大采”,这些表示时间的词和“小生”的结构是一样的,都是“大(小)+动词”,因此用“小生”一词来记时间并不足为奇。
另外,民俗中的“春节”有“小年”、“大年”之分,“端午节”有“小端午”、“大端午”之分🧹,其道理应是相通的。
(三)“生月”
甲骨刻辞中有很多带“生月”的刻辞,这些“生月”的意思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由于在甲骨刻辞中“月”和“夕”字形混用🧑🏻🦲,一部分“生月”可能是“生夕”的误释,笔者以为前文陈梦家所举的两个例子中的“生月”可能是“生夕”的误释:(1)茲月(夕)至生月(夕)又大雨(《库》998);(2)茲月(夕)又大雨——于生月(夕)又大雨(《下》18.13)。
另一种可能是表示“生某月”的简称👩🏽💼。由于本年度的日历📟🏂🏿,是在上一年的年终颁布的,如《周礼·太史》: “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十三经今注今译·周礼注译》P453钱玄注:“告朔:岁终🔞,天子以诸侯、百县颁布下一年的日历和政令等。诸侯受之,归藏于祖庙,每月朔朝于庙,告而行之,谓之告朔。”对于占卜者和契刻者来说,他们都知道本年度的闰月是哪一月🙆🏼,所以可以省略具体的数字🤹🏼,直接说“生月”,省略说法在当时的语境中并不会产生歧义🩵,除非一年有两个闰月,而一年两闰的情况非常少,所以可能就直接用“生月”表示占卜那一年的“闰月”。
(四)“生夕”
“生月”可以表示“闰月”☆🦞,“ 生夕”却不能表示“闰夕”,那么这是否矛盾呢💁🏽♂️?
虽然“生月”和“生夕”构词方式和结构都相同,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例如🌎:“生月”中间可以插入数词🦶🏽,形成“生几月”的格式🙋🏿♀️✳️,例如“生一月”、“生二月”、“ 生八月”“生十二月”等,“生夕”中间就不能插入数词,形成“生一夕”🧖♂️、“生二夕”、“生八夕”、 “生十二夕” 等。这说明,“生月”和“生夕”并不完全对称和平行,“生”的意思也自然就有差异。
现将二者异同列表如下🧑🧑🧒: (为了说明它们的差异🌋,分别用生1、生2表示🤼♂️。)
|
|
相同点 |
不同点 | |||
生 |
生1 |
生1+月 |
于+生1+月 |
生1+数+月 |
今+生1+月 |
小+生1+数+月 |
生2 |
生2+夕 |
于+生2+夕 |
中间不能加数词 |
前边不能加今 |
前边不能加小 | |
特点 |
|
生1👩🏿🚒、生2都能做定语,具有形容词性质 |
“生1月”和“生2夕”都是名词性质👩🏽🏫,可以做介词于的宾语 |
“生1月”中间可以插入成份🧙🏼♀️;“生2夕”结合紧密,中间不能插入成份😗👉🏼。 |
“生1月” 与“今”意义兼容; “生2夕”与“今”意义排斥。 |
说明“生1月” 有大小之分,具有可变性💆🏼♂️;说明“生2夕”无大小之分,不具有可变性🫱🏽。 |
从词义引申变化的角度分析☔️,表“余、闰”义的“生1”和表“来”义的“生2”二者并不矛盾,他们词义来源相同🧗🏿,只是词义引申变化的途径略微有差异而已,图示如下➜🧑🏻🦰:
结合卜辞的实际状况以及前人的考证,笔者认为“生夕”可能就是指“来夕”、“次日夜间”。
有时“茲夕”与“生夕”相对,分别表示“今夕”与“来夕”💂🏿♀️。
例🎟:《合集》29995 茲夕至生夕又大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是默认按照每月三十天排谱的👃🍘,如果当时有大小月之分,就不能保证本文排谱的可靠性,前文举的例子《合集》10976正,如果大月是31天,则在八月和九月之间不需要再插入生八月⭐️,就可以使甲寅日排在九月👴。
总之👩🏽🦱,本文提出的观点,只是笔者的一点小小的思考,不一定正确🤷🏽,提出来以供学界同仁探讨商榷,敬请批评指正🥧!
本文中的甲骨著录书简称
《合集》表示郭沫若《甲骨文合集》
《屯南》表示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小屯南地甲骨》
《英藏》表示李学勤《英国所藏甲骨集》
《库》表示方法敛《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
《下》表示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二卷(下)》
主要参考文献✍🏼:
[1]蔡哲茂.卜辞生字再探[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4分).1993.12.
[2]蔡哲茂.殷契粹编小识[J].书目季刊(10卷4期). 台北:台北学生书局.
[3]曹锦炎.从甲骨刻辞论殷历中的两个重要问题[J].1983.
[4]曹锦炎、沈建华.甲骨文校释总集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5]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7]董作宾.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J].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3分),1934.
[8]董作宾.中国历史上三正问题之科学证明[J].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第三册). 台北: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
[9]方述鑫.甲骨金文字典[M].成都👨:巴蜀书社.1993.
[10]方述鑫.殷代闰法小考.考古与文物(丛刊第2号)👮🏻♂️,1983.
[11]郭沫若.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2.
[12]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3]金祥恒.释生—止之[J].中国文字(第六册).1962.1.
[14]金祥恒.甲骨卜辞“月末闰旬”辨[J]. 金祥恒先生全集(第一册). 台北🙆:台北艺文印书馆,1990.
[15]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M].1944.
[16]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
[17]刘朝阳.殷历质疑[J].燕京学报(第十期).2001.
[18]刘桓.殷契新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19]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
[20]刘学顺.有关商代历法中的两个问题[J].殷都学刊.1992(3).
[21]裘锡圭.釋“木月”“林月”[J].甲骨文献集成(第十三册).
[22]阮元.经籍纂诂[M] .京:中华书局,1982.
[23]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宋镇豪👩🏿🍳、段志洪.甲骨文献集成[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25]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27]夏剑钦.十三经今注今译[M].岳麓书社.1994.
[28]肖楠.小屯南地甲骨缀合编[M].考古学报.1986(8).
[29]杨升南.武丁时行“年中置闰”的证据[J].殷都学刊.1986(4).
[30]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1]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89.
[32]赵诚. 甲骨文字补释[J].古代文字音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1.
[33]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卜辞分类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8.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承蒙导师喻遂生教授悉心指导并提出多处修改意见💆🏻♀️,谨致谢忱!邓飞师兄、毛志刚学友也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1] 本文在排谱中默认采用曹锦炎先生的观点:“董作宾先生和陈梦家先生所引用的卜辞材料👧🏽🧖🏻,不能证明卜辞有大小月……殷代除闰月外均为三十天(见曹锦炎《从甲骨卜辞论殷历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下文同🧋。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9年12月2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9年12月24日
点击下载附件🔟:0586甲骨卜辞中的生某月暨相关问题研究
“生月”中间可以插入数词,形成“生几月”的格式,例如“生一月”😴、“生二月”🧄、“ 生八月”“生十二月”等💇🏻♂️,“生夕”中间就不能插入数词🤝👩🏿,形成“生一夕”、“生二夕”、“生八夕”、 “生十二夕 ” 等🦹🏽♀️➾。这说明,“生月”和“生夕” 并不完全对称和平行🪄,“生”的意思也自然就有差异👞。
這種對比是否有問題?因為月份可以受數字修飾,存在1-13月之分;但“夕”好像并不能受數字修飾。
如果“夕”也能受數字修飾的話⚽️,而只是“生月”與“生夕”在插入數字時插入的位置不同🧑🏼🦰🆎,這樣比較才比較妥當。
“默認按照每月三十天排譜”,这个前提本身就有问题,据已有的研究🧱,当时已经有大小月之分,
非常感谢大家提出宝贵的指正意见🧑🏻💼👨🏼🦰!
关于大小月的问题,
另外,我有几点想法借此与大家交流一下:
1、《合集》10976正同时出现了“八月”、 “生八月”🍓、“九月”三个词,如果 “生八月”表示“八月的下一个月”,即“九月”🙋🏼♀️,就会与本来就有的“九月”重复,有多此一举的嫌疑,也就是说🙎🏻♂️,既然已经有“九月”了🈳𓀗,就没有必要再用“生八月”来表示“九月”了🧏🏼♂️,因此,笔者觉得, “生八月”不太可能是表示“八月的下一个月(九月)”。
2👨🍼〽️、崔恒昇《简明甲骨文词典》173页写道:“生八月,裘锡圭认为是指本月后八个月的一月。”这种解释有歧义👨🏽🍳🧑🏽💻,既可能是指“来年的四月”,也可能是指“来年的五月”✊🏿。《合集》10976正这一片龟甲上🐿,“八月”、“ 九月”都是卜问下雨的事情🏯,如果“生八月”表示 “来年的四月或五月”🦻,在“八、九月份”左右卜问“来年的四、五月份”下雨的情况,不太合乎情理,因此,“本月后八个月的一月”这种解释很别扭。
3🕺🏽、如果把“生某月”,理解为“下一个月是某月”♙,以《合集》10976正为例⚽️,卜辞的顺序是“八月™️,生八月🤕,九月”⚪️,如果把“生八月”理解为“下一个月是八月”,那就意味着第(7)条卜辞占卜的时间是在七月,只有在七月,才会说“下一个月是八月”🙌🏿。这样似乎不太妥当。
因此,笔者觉得📼🧜🏿♂️,“生八月”可能是“介于八月和九月之间的一个独立的月份”,即“闰八月”的可能性比较大。
当然只是一种推测,不一定正确👯♀️,敬请批评指正!
可以确定的闰月用“冬(终)”或“多”。要说“生月”是闰月👨🏻⚖️,至少要先证明“生某月”的文例和“冬某月”关系密切才行。
事实好像不是这样的👦🏼👩🏽🔧?
非常感谢指点! 对于“冬(终)”和“多”,“冬(终)某月”和“生某月”的问题,我的理解如下:
《说文》:“閏🥞,餘分之月。”《白虎通·日月》:“闰者,阳之余” 。《谷梁传·文公六年》:“闰月者🤾🏿,附月之余日也,积分而成于月者也”🚵♂️。《十三经今注今译·春秋谷梁传注译》P1806李运益译:“把闰月看作是附在上个月的,是上个月剩下的日子。把这些剩余的日子积累起来就成了闰月。”可见“闰”有“附生、多余”的意义🚘。在“附生🧑🏿🏭、多余”一义上,“闰”、“生”、“多”三者相通。
“冬(终) ”与“生”的意义的确相差非常远,但是如果结合历法分析,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并不矛盾💦🧑🏼🚒。
我国古代有三种置闰方法: “年终置闰”🤪、“年中置闰”、“无中置闰”🦸♂️。“年终置闰”就是在年尾置闰,“年中置闰”就是在一年的中间置闰。
那么什么叫“无中置闰”呢?“二十四节气”💂🏽♀️,其实是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节气”和“中气”的有无与祭礼关系非常密切,由于人们认为闰月非常月😝,所以哪个月“没有中气”就在哪个月设置闰月🧙♂️🚋,这种置闰方法叫“无中置闰”🏎👇。
“冬(终)某月”其实就是“年终置闰”产生的闰月,而“年中置闰”和“无中置闰”产生的闰月就不能叫“冬(终)某月”,至于叫什么,没有确切记载🧒🏻🤸🏽♂️,甲骨刻辞中的“生某月”可能就是“年中置闰”和“无中置闰”产生的闰月在甲骨文时代的名称,只是由于语言的演变🧑🏼🏭,后来把“生某月”叫“闰某月”了
总之🤌🏼🕯,“闰”🫅🏻、“生” 👼🏿、“多”三者在词义上是相通的。“冬(终)某月”和“生某月”虽然词义相差比较远,但是他们同样可以表示闰月,只是它们产生的途径有差异而已🧏♀️,“冬(终)某月”可能是“年终置闰”产生的,“生某月”可能是“年中置闰”和“无中置闰”产生的。
这样解释,不知大家是否能接受?
以上是我的一点愚陋之见🧝🏼,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顺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非常感谢大家提出宝贵的指正意见!
经富达注册
这样看来🧏♀️,笔者文中的排谱是不可靠的。
不过,有些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例如🦹♀️,
常书分析说:
……于辛未日卜问“生八月”帝是否会命令多下雨,“生月”指下一个月,“生八月”即下一个八月,因此卜日辛未日是在七月;验辞记录九月的丁酉日至甲寅日连续下了十八天雨🪦🐒。辛未日距丁酉日二十七天,如果假设辛未日是七月的最后一天, 丁酉日是九月的首日,那么八月也只有壬申日至丙申日的二十五天。
此说是不能成立的🫰🏼。此验辞虽然记于九月,辞中提到的丁酉至甲寅这18天却不能断定都属于九月。况且这条验辞无论从刻写位置(系刻于正面卜辞一侧),还是从内容看,都应该是对“生八月帝令多雨”的肯定🔪,丁酉至甲寅这18天一定有很多天是属于八月份的。
可见,
① 第七条卜辞是排在前边几条卜辞(八月)之后的🤪,却说卜日辛未日是在七月📘。
②八月怎么会只有二十五天?
③常文中的“‘生八月’即下一个八月”,有歧义,“下一个八月”究竟是指“八月之后紧接着的一个八月”,还是“九月”💈,或者是“来年的八月”?如果“生八月”是指“八月之后紧接着的一个八月”,就说明有两个八月,那么其中一个八月可能就是闰月🤜。如果“生八月”表示“九月”🫃🏿,本来就有“九月”,为何还要用“生八月”表示“九月”,有点不合常理。如果“生八月”表示“来年的八月”🧚🏼♂️,“今年八月”卜问“来年八月”的下雨情况🤌🏽,这也不太符合常理.
反复思考,觉得比较费解💂🏼♂️,有些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
谨此求教于各位师长学友👨👨👧👦,请勿见笑🔕!敬请批评指正!
对谢明文学友暨其他各位师长学友的批评指正表示感谢!
“冬(终)某月”其实就是“年终置闰”产生的闰月,而“年中置闰”和“无中置闰”产生的闰月就不能叫“冬(终)某月”👨🌾,至于叫什么💁♂️,没有确切记载,甲骨刻辞中的“生某月”可能就是“年中置闰”和“无中置闰”产生的闰月在甲骨文时代的名称👮🏿,只是由于语言的演变,后来把“生某月”叫“闰某月”了
-------------------
这种推测恐怕没有任何根据。如果要证明上述推测正确,最起码找到某片卜辞中“生某月”与“冬某月”用法相同或极其相似才行吧。
再者,“无中置闰”与另两种置闰法不是在一个层面描述置闰,不能并称的𓀊。
非常感谢鴻興老师的指点!
笔者仔细查阅了《甲骨文合集》,没有发现“冬(终)某月”和“生某月”在同版的例子,这说明很难直接证明“冬(终)某月”和“生某月”有意义联系。不过, 笔者换个角度进行了新的思考, 谨此交流如下,敬请指正!
关于“冬(终)某月”🚍,在《合集》中发现只有两例👩🏻🎓:
《合集》18998: 多羌…惟王终八月🤽🙅🏻。
《合集》21897: …卜戊缶…终十月三。
思考一:
1、“终十月三”其实就是“终十三月”(卜辞中有类似的用法,“十月一”表示十一月)。学界已经公认“十三月”就表示“闰月”👨🏽💻,那么前面又加个“终”字是什么意思呢🔄?如果“终”字表示“闰”的意思🍄,“十三月”本来就表示“闰月”,再多加一个“终”字,岂不多此一举👤?
2🤵🏿♂️、 “十三月”本来就表示“闰月”🤳, 如果“终十三月”表示“闰月”,这只能说明“终”和“十三月”有同义复指关系,都有“闰”的意思。
3🚶🏻♀️、“生十三月”和“终十三月”结构✥、格式都相同🍉,如果“终”与“十三月”可以是同义复指关系,那么“生”与“十三月”为什么不能是同义复指关系👩👧👦?
思考二:
仔细考究,《合集》中的“冬(终)某月”仅发现两例⛸,而且还是残辞, 如果将其重新断句💒🏀,也可以解释通。
《合集》18998 🧑🏿🚀: 多羌…惟王终,八月。
《合集》21897🏋️♂️: …卜戊缶…终🧑🏿🔬,十月三。
这就意味着👩⚖️:在甲骨文中的“冬(终)某月”不一定就表示“闰某月”。
思考三:
如果进入“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富达”的“古代汉语语料库”里检索,会发现传世文献里有“冬九月”🍊、“冬十月”、“ 冬十一月”、“ 冬十二月”、 “ 冬一月”、“ 冬二月”“ 冬三月”“冬四月”,奇怪的是却没有“冬五月”🫖、“ 冬六月”、“ 冬七月”、“ 冬八月”、 “冬十三月”🦹🏿♀️。具体数字如下:
冬一月 3条 冬二月 1条 冬三月 23条 冬四月 3条
冬九月 1条 冬十月 3272条 冬十一月 693条 冬十二月 399条
冬五月 0条 冬六月 0条 冬七月 0条 冬八月 0条
冬十三月 0条
如果“冬(终)某月”表示“闰某月”,为什么没有“闰五月”🤷🏿♀️、“闰六月”、“闰七月”、“闰八月”,却有其它月份的闰月呢?
从检索到的语料进行分析,会发现“冬某月”不一定表示“闰某月”。
因此,用“冬(终)”表示“闰月”是否可靠尚有待探讨。
谨此请教诸位师长学友🪱,请不吝赐教!敬请批评指正!
附录: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富达”的“古代汉语语料库”网址:
我的感覺是這是夕不是月字,這兩個字甲骨文有混用
生夕常與大雨的占卜相關,這應該不是偶然,
一点猜想🛀🏿🍎:这个“生”字有没有可能读为“星”?记得《广雅·释诂》里说:“星🏌🏼♀️,晚也。”那么👿🕦,卜辞里的“生月”就是晚月,即本月的晚期;“生三月”、“生八月”、“生七月”就是晚三月、晚八月、晚七月🚲,分别是指这些月份的晚些时候🥼;至于“生夕”可能就是“晚夕”的意思。
偶然想到的,没仔细查证,供参考🚤。
另有一个想法是古训“生”为“出”,“生月”就是“出月”🤌🏼,即出了本月到下月👩💼,其它的“生某月”应该就是出了某月。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