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蝘”
(首發)
王寧
棗莊人民廣播電臺
曩作《釋“刳”》一文,因文中所引卜辭有“苦”之語◻️🙎♂️,與“苦”關係密切,然此字至今尚無確解🕋,故再作此文略述己見。
甲骨文中“”字或作“
”(甲1632)🏭、“
”(戬5.15)、“
”(京都2363)、“
”(拾3.7)🧒、“
”(明藏226)等形,皆一字也👩🏿🎨。關於此字,諸說亦甚紛異,就《詁林》所引諸家說來看👨🏿🎓,柯昌濟釋“父”👨🏼🦰,郭沫若、饒宗頤、張秉權、李孝定⚙️、孫海波等并釋“龍”,唐蘭以為與“旬”同讀為“惸”,嚴一萍讀為“眴”🦛,丁驌從其說,夏淥釋“虯”讀為“瘳”👨🏽🏫,曹錦炎、湯余惠釋“
”,讀為“贏”👨🎤🥔,意指病情加重[1]。姚孝遂按云:“曹錦炎、湯余惠釋
是正確的,字與‘龍’有別,不得混同。‘疾
’似非病情加重🤽🏽♀️,而應是病情好轉。《合集》一四一一八云🤹🏿♀️🤟🏻:‘御婦鼠子于妣己,允有
’,此言于妣己禳除婦鼠子之疾,‘允有
’不得為‘病情加重’之意。”[2]
竊以為姚先生說是也⬜️。唯此字曹😫、湯二先生雖釋為“”👩👩👧👦,然仍不能明其本義,言“本義待考。”[3]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字過去認為是“龍”之或體者甚多🙍🏼♂️,唯唐蘭辨之云:“不知龍自作
、
等形,虯曲而尾向外,此蟠結而尾向內🏂,其形迥異🐀。”[4]唐說甚是,甲骨文凡“龍”字之形體均曲折如“S”形,正反無別🧍♀️;而此字均內彎如“C”形,正反無別𓀌,二者決非一字。李孝定云:“
字在卜辭為地名或方國名,作
若
者則均與疾病有關。”[5]則此字在卜辭中之用法也與“龍”字不同💪🏻。
今由字形觀之,金文之“嬴”字作“”(伯衛父盉)、“
”(嬴霝德簋)等形,金文“贏”字作“
”(庚贏卣),其所從之“
”與甲骨文此字作“
”者酷肖,則知其本為一字🌥。《說文》🧑🏿🏭:“嬴,帝少暤之姓也♕🦐。从女贏省聲。”(“贏省聲”原作“羸省聲”🙋🏽♂️,從段玉裁本改)🧔,又曰:“贏♿️,賈有餘利也。从貝
聲🦹🏼♂️。”然“
”字讀郎果切🕥🧡,段玉裁以為是“驘”之古文,則从其聲斷斷不會讀以成切🍋,故段玉裁認為是從貝從
會意🧛🏻♂️。但是从金文觀之🫰🏼,《說文》之說不確,“嬴”、“贏”二字均為从“
”得聲者🐆。
近又讀蔡哲茂、吳匡二先生《釋肙(蜎)》一文[6]🤺,將此字釋為“肙(蜎)”💁🏻♀️,認為“在卜辭中除了‘肙甲’是人名及為地名之外🕵🏿,其餘全當讀作疾癒的‘蠲’♗。”二先生認為此字為“疾癒”義在卜辭中確乎能通說,蓋為有理之論🪆。但是二先生之文有不可通說之處🧙🏽♂️🛀🏻,主要是否認“”和“
”為一字,認為前者當釋為肙(蜎),而後者即《說文》之“
”,也就是金文中“嬴”、“贏”所从者🏒。但是,“
”字乃來母歌部字,嬴、贏从其聲而為馀母耕部字🙇♀️,殊無可求證;其次,二先生引有三條認為是“
”的卜辭💜,茲轉錄如下:
1.……卜貞🧝🏽♂️:其乇,王受尤。《合》31084(寧按:檢原辭,本條“
”后有缺文,與“其”字不連屬;“尤”字原辭缺,當補為“又”,同“佑”)。
2.甾……《合》35255(《存》上2241)
3.其祝,王受又🧙🏼。 《法》CFB 27(《巴》15)
4.……叀邲…………《屯南》2733
第2👨🚒、4兩條殘缺過甚義不能名,然第1條言“其乇”與第3條“其祝”之句例正同(乇字本從口,祭名),而“其祝”明顯就是卜辭之“祝
”,如:
……卜,其祝。茲用。《合集》30464
丁卯卜,祝,在囗。茲用。《屯》1065
此顯然為一種祝祭活動,而“”字與“
”又作“
”者形酷似,由此可知,蔡🙋🏿♂️、吳二先生所謂“
”者,實與其所釋“肙(蜎)”者同字,不過繁簡有別,繁形為有帶條紋之身并有四足,其次為有條紋之身省其足,再次則為簡構矣。金文中“嬴”、“贏”所從的字,實即此字✂️,並非有它字。
既知此均為一字👎🏿,則蔡、吳二先生所釋則成問題, “蜎”即蚊子之幼虫孑孓,孑孓無四足🗓,而此字本為四足之蟲或獸形,其首似龍或似虎,“”尤似大張開口的虎首,而孑孓斷無此狀之首,形状不相合。
今按此字形,實為“蝘”之初文🧖🏽♀️🧜🏻♂️,其本為蝘蜓之象形,《說文》👨🍳:“在壁曰蝘蜓,在艸曰蜥蜴”🏃♂️➡️,即壁虎🫎,又名守宮,也有以為即蜥蜴者𓀆,《爾雅·釋蟲》:“蜥蜴,蝘蜓”;《方言》八❔🕘:“守宮,秦晉西夏或謂之蜥蜴”,注:“蜥易,南陽人又呼蝘蜓。”《古今注》:“蝘蜓,一名龍子,一曰守宮💏,一曰蛇醫”🧟,《事物異名錄》卷四十:“《本草綱目》:‘石龍子一名山龍子,一名泉龍,一名石蜴。時珍曰🙆🏽♀️:石龍即蜥蜴,俗呼豬婆蛇🌌。’”古人認為其為龍形🦹♀️,故以“龍”名之,亦每與龍比況🎫,如《淮南子·精神訓》🤘🏻:“禹南省方🥚,濟于江,黃龍負舟🤱🏿,舟中之人五色無主。禹乃熙笑而稱曰:‘我受命於天,竭力而勞萬民,生寄也👩🏻🎤,死歸也👩🏻🍳,何足以滑和?’視龍猶蝘蜓,顔色不變🏠,龍乃弭耳掉尾而逃🌹。禹之視物亦細矣。”高誘注:“蝘蜓,蜥蜴也。或曰守宮。”蝘蜓形似龍而甚小🤱,視龍細則如蝘蜓矣👰🏿♀️,揚雄《解嘲》亦云:“執蝘蜓而嘲龜龍,不亦病乎?”故在甲骨文中“蝘”與“龍”字形略似而有異,特別是頭部極為相似🗯♠︎。而其字或作虎首者🧛🏻♂️,蝘蜓俗亦稱“壁虎”、“蝎虎”🧑🏿⚖️🙌🏿,《本草綱目·鱗部》四十三卷在“釋名”中即云守宮一名壁宮,一名壁虎,一名蝎虎,一名蝘蜓,李時珍曰:“守宮善捕蝎、蠅🌿,故得虎名”,殆古人視其捕食之狀,兇猛如虎,故以“虎”名之🦹♂️,于字則或作虎首形,名蝘蜓為“虎”古今一也🕛。其作半圜形若C者,蓋取其掉尾蜿蜒之態🧗♂️。
以此🪽,則“嬴”、“贏”二字即可得解,此二字古音在耕部,“蝘”古音在元部,而耕、元二部古音通轉,故此二部之字每相通假,其例甚多,馮勝君先生有《試說東周文字中部份“嬰”及从“嬰”之字的聲符》一文[7],論之甚詳🤠,舉例頗夥,讀者可參看🏟🚁,此不贅。余謂嬴、贏所從之“”為“蝘”本為元部字,後或轉入耕部,故嬴、贏从其聲亦為耕部字🧖🏿♀️,其動物名之緩音為“蝘蜓”,“蜓”音亦在耕部🤚🏻👩🏻🦽➡️。因其本字被借作他用,後又別造一从虫匽聲之“蝘”字代替其本字,音仍在元部矣。因此“嬴”根據金文乃從女蝘聲👩🏻🦯➡️,則《世本》所言皋陶之後的偃姓確為嬴姓,前人已言之,信而有徵。
既知甲骨文此字為“蝘”💆🏼♀️,其在卜辭中之用法乃可得而知🆖🤧,是借用為“妟”,《說文》🏌️♀️:“妟,安也📼。从女、日🐳。《詩》曰📘:‘以妟父母。’”實際上亦可言讀為偃✡️、晏👨🏼⚖️、安👩🏼✈️,皆影母元部字,讀音相似而義亦相通🙋🏽♀️,偃、晏亦皆有“安”義🧹,《釋名·釋姿容》:“偃,安也”,古亦訓休、訓止、訓息;《禮記·月令》:“以定晏陰之所成”👏,鄭注✴️👮🏼♂️:“晏,安也”。據《說文》👳🏿👨👩👦,“偃”本義為“僵也”、“晏”本義為“天清也”,唯“妟”訓“安也”💠,故此言讀為“妟”,卜辭用之即為“平安”、“安好”之義,于疾病則為緩解、痊愈義🖱。甲骨文中有“妟”字💂🏼♂️,作“”(《前》6.28.1),然只用為方國名和婦名,不用為安好義🌃,是借“蝘”為安好義之“妟”👵🏻。
在卜辭中,“妟”字有如下用法:
一、與疾病有關🤹,貞問是否“妟”,謂病愈體安,這是在卜辭中最主要的用法。如:
1🦶🏻、乙巳卜,殻貞:有疾,身不其妟👩🏽🔧🥬?(《合集》376正)
2⛈、疾齒,妟?《合集》6484正🏊♀️、6486正
3、貞:疾止(趾),妟🙎🏻♂️?《合集》7537
4、乙未卜,殻貞:妣庚妟王疾?《合集》13707正
5🚂、貞:王苦異🧎🏻,其疾不妟👨🏽✈️?(《合集》4611正)
6🥊、貞:王苦,妟?《合集》810正
7𓀈、丙辰卜8️⃣,婦好疾延,妟☁️?《合集》13712正
8😛、貞🏇🏻:囗以之疾齒🔌,鼎妟👷♀️?《合集》6482正
凡此類卜辭甚多🌉,諸如此類,不煩備舉👨🏻🦽。此中之“妟”即安好義,又《爾雅·釋詁》訓“安”為“定也”♿、“止也”📀,《說文》訓“靜也”🧥,均有停止🕳、消除之義,用在疾病上乃有病愈之意,病愈則身安也,故後世稱病情緩解或病愈為“疾安”💂🏿,如《癸辛雜識》後集:“公即日輿疾以歸🦋,及還番陽,疾乃安,閱月而全愈”,《敖氏傷寒金鏡錄》🪅▪️:“苔黄自去而疾安矣”。第1條是貞問王生了病,身體是否會平安,實際上就等於貞問是否會病愈🐲;第2條🍄、第3條是貞問牙齒、腳趾生了病,能平安否👽✝️,亦謂是否能病愈;第4條則是貞問先人妣庚能否使王的疾病痊愈🛋;第5條🗣、第6條則是王生病痛苦異常,因貞問其疾病能好否;第7條則言婦好疾病遷延不愈⏰,貞問是否能平安(謂能否疾病痊愈);第8條牽扯到一個成詞“鼎妟”,于省吾先生認為這個“鼎”字當訓為“當”、為“方”👱🏿,都是表示時間上“現在”的副詞[8],則貞問“疾齒鼎妟”者👩🏽🍳,乃問牙病是否現在能痊愈也。
二🆒、告妟,告者請也🈂️,謂向先人請求平安。如:
辛亥……告妟于父丁🐪,一牛。《合集》32679
貞🧝🏿:叀告妟,令……。《合集》23693
第1條是向父丁獻祭一牛,請求平安;第2條則是要請求平安👳🏻♂️,命令某人辦這件事🐦🔥,即命令此人去獻祭請求平安👞。
三🏄🏽♀️、妟🍺,祓除不祥以得平安:
“”今學界多以為祈求義🚴🏿♀️,非是,龍宇純先生釋為“茇”之初文🧝♂️,讀為“祓”[9],至確👏🏻,《說文》訓“祓”爲“除惡祭也”。卜辭多言“祓年”、“祓禾”、“祓雨”🐴,金文中有言“祓壽”,皆謂祓除不祥以求得好年成💇🏽♂️👌🏼、莊稼豐稔🧑🏽🚒、風調雨順🍊、年壽永長。卜辭之“祓妟”亦此意,謂祓除不祥以得平安🚶♀️➡️。如:
眢大示祓妟?率小示祓妟🫳🏼?《屯》2414
其祓妟⚗️🧑🏽🦲?《屯》1033
第1條乃貞問是否向大示、小示獻祭以祓妟之事;第2條則亦貞問是否祓妟🍳。
四、先公或先王廟號“蝘甲”🟧,在卜辭中為祭祀對象👩👧。如🈶:
1、御子央于蝘甲🦉?《前》6.19.6
2🫰🏻、御婦囗于蝘甲𓀑🙆?《續》5.25.5
3👮🏼♀️、于蝘甲御?既冊蝘甲🌖?《乙》3252
4、有于蝘甲🦸🏿♀️👰🏿♀️?《師友》1.3
5🦹🏻♂️、王賓蝘甲㊗️?《粹》272
6、又蝘甲?《佚》907
关于这个“蝘甲”😶🌫️🎙,陈梦家释为“巴甲”,认为“武丁卜辭中已經有了大甲🏹、沃甲、陽甲,所以他若是先王則可能是小甲、河亶甲💢,因此二甲在武丁卜辭中尚未出現。”[10],夏淥云:“‘甲’連文有‘龍甲’、‘蜎甲’、‘旬甲’等讀法♻,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則隸定作‘巴甲’,大概都難找到對應的先公🧑🏻🤝🧑🏻、先王的名稱。今以‘龍子無角曰虯’讀之,擬釋‘虯甲’💴,即卜辭‘七甲’中的茍甲。”[11]按:今知此字為“蝘”,則“蝘甲”當是殷先王河亶甲🏍。“河”為歌部匣母字🏊♂️✋🏿,與“蝘”旁紐雙聲,“亶”與“蝘”同在元部,則“河亶”二字之促音正可讀為“蝘”🙇♀️🙎🏿。河亶甲在卜辭中或寫作“
甲”,或合書作“
”,過去多釋“戔”🌗,非是,于省吾先生認為其字从二弋相背™️🙆🏻♀️,此字不見後世字書,讀音特[12]🤳🏻。按:竊意此字是“代”之本字,《說文》:“代,更也。从人弋聲”,甲骨文乃作二“弋”相背更代之形🧝🏻♀️,會意兼形聲(从弋聲),后此字左邊之“弋”訛作“人”而作“代”。《漢書》顏師古注言“亶讀曰但”,則代🙍🏿、亶雙聲(定母)🧶👨👨👧👦,“代甲”即“亶甲”👰🏼♂️⛹🏼♂️。
據上引陳夢家之說,再求諸殷墟卜辭🧓🏿,則知“蝘甲”乃武丁時之稱🍸,唯見於殷墟一期卜辭,武丁之後則無此稱謂👶🏻😐,但此期無“代甲”之名;“代甲”之稱乃武丁后才有,從殷墟二期卜辭中開始出現,而“蝘甲”之名消失🤝,此尤證“蝘甲”是河亶甲在卜辭中最早的寫法。殆武丁以後殷人或將“蝘甲”緩讀為“河亶甲”,或簡稱為“亶甲”,于文字則寫作“代甲”📎。因此,武丁時期卜辭中的“蝘甲”即其后卜辭中之“代甲”💁♂️,亦即後世典籍中的河亶甲當無疑義。
五,妟不既
姚孝遂先生云:“‘不既
’爲卜辭恒語,當與祭祀有關,義不可曉。”[13]“
”字從“
”從“乍”,“
”即“射”字之或體🙊,此字當是“作”之異構🐫,此字唯見於殷墟二期卜辭(祖庚、祖甲時期),其它時候無有也,此字當此時所造,之後又廢,皆以“乍”字為之🤩。故此四字當讀為“妟不既作”,此卜辭恒語亦唯見於殷墟二期卜辭🧙🏿。如其卜辭云:
辛亥卜✏️,漾貞:妟不既作😸,其亦祓叀丁巳酹。《合集》25892
……卜,囗[貞]:妟不既[作]🎓,亦祓……酹。《英》1997
丁未[卜🪼,囗]貞🗯:妟不[既]作,其亦祓叀……🦻🏿。《合集》23692
囗巳卜,旅貞:妟不既作,其亦尋祓叀丁亥酹🤟🏿。十一月🐪。《合集》23694
古書多釋“既”為“盡”🧔🏼,《詩·載馳》🧑🎓:“既不我嘉”,鄭箋:“既👂,盡也”;《左傳·桓公三年經》:“日有食之既”,杜注:“既,盡也🙋♀️。”《廣雅·釋詁一》:“既👏🏿,盡也。”等等,則“妟不既作”即“安不盡作”🧞♀️,謂其事未最終得安定或其病未最終痊愈🦍👳♀️,故要進行祓祭,以祛除不祥而求得最終平安😀,此與上所引“祓妟”之辭蓋同意也。
要之,甲骨文中之“”當釋為嬴、贏所从之“
”(與《說文》所收者不同),乃“蝘”字之初文🏌🏿,本爲蝘蜓之象形🤛🏿,金文中“嬴”、“贏”字從此聲👷🏻♀️,卜辭中用爲“妟”,平安、安好義,於疾病則爲病情緩解或痊愈義👵🧑🏻🦰。
然有一事不可解者,就是在《說文》中所收之“”讀郎果切🌈,訓“獸名🪮,象形”,羸、驘🖖🏿、鸁、蠃、臝等字均從之得聲⬇️🦶🏿,與“蝘”字韻部可言歌元對轉,而聲母殊異。竊以此字乃別一與“蝘”形近之獸或蟲名字,以讀音求之,頗疑是“螭”之本字,《說文》:“螭🈺,若龍而黃🩶,北方謂之地螻。从虫离聲♎️👩🏻🦲。或云:無角曰螭。”“螭”為後起之形聲字,意其本字亦當如龍、蝘為象形字。甲骨文中有“
”(後2.39.2)字🤔,又或作“
”(林2.7.8)🛩,其身彎曲如龍作S形,《甲骨文編》將前者列入不識字🅰️,將後者列入“龍”字,其實當是一字,然釋“龍”恐非🦸🏻♀️,此字象龍而無角,疑即“螭”之本字,因與“蝘”字形近而轉寫誤致形同者🧑🏿🍳,二者本字形音義均有別,羸🏫、蠃等字當从螭得聲也ℹ️。是否如此🙌🏽,有待日後進一步研究。
————————————————————————
註釋:
[1]詳見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下簡稱《詁林》)第二冊 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P1767-P1774
[2]《詁林》第二冊 P1774引
[3]《詁林》第二冊 P1774引
[4]《詁林》第二冊 P1769引
[5]《詁林》第二冊 P1769引
[6]蔡哲茂👨⚕️、吳匡《釋肙(蜎)》原刊載於周鳳五🚗、林素清編,《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國立編譯館🤾🏽♀️,1999)📙🧑🏻🦼➡️,頁15-36
[7]馮勝君《試說東周文字中部份“嬰”及从“嬰”之字的聲符》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860
[8][12]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 中華書局1979年6月 P219、P198-200
[9]《詁林》第二冊 P1476引
[10]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 中華書局1988年1月 P434
[11]《詁林》第二冊 P1773引
[13]《詁林》第四冊 P3255 按語
2010年2月4日初稿
2010年2月8日修订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2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2月16日
点击下载附件🎞:0616釋“蝘”
作者似還應參考王蘊智《出土資料所見的“”和“龍”》。另外駁蔡哲茂先生文,似於理不足🧈➜。尤其是語音一條𓀝,既然作者相信耕元可通,為何耕歌不能通?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