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安大簡《仲尼曰》用“堇”為“隱”
說《周易》的“利艱貞”和《老子》的“勤能行之”
尚賢
一
新出《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收録了整理者命名為《仲尼曰》的簡文,其中四個“堇”字如何解讀👩🏽🎤,目前已經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我們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這裏先把這四個“堇”字出現的簡文抄録出來👩🎤:[1]
(1)仲尼曰:“回,汝幸,如有過👷🏼♂️,人不堇汝,汝能自改。賜🧕🏽,汝不幸🪝,如有過🕵️🧔🏼♂️,人弗疾也。”(簡4~5)
(2)仲尼曰👱🏼♀️:“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其仁。不仁<不>〖而〗惠於我,吾不堇其不仁😮💨。”(簡6)
(3)中(仲)尼曰:“見善如弗及,見不善如。堇以避難⚆,靜居以成其志👨🚒。伯夷、叔齊死於首陽👨🏼🏭,手足不弇,必夫人之謂乎?”(簡10~11)
例(1)的“堇”👵🏼,整理者讀為“謹”,解釋為“謹敕”。例(2)的“堇”,整理者也讀為“謹”,解釋為“恭敬”。例(3)的“堇”,整理者讀為“僅”,並把所在的話讀為:“見善如弗及,見不善如襲。僅以避難靜居,以成其志。”整理者還串講了文義🚵🏽♂️:“看見善良,努力追求,好像追不上🩺;看見邪惡,努力避開👨👧,好像避不開。只能躲避災難👨🏻⚕️,安居不岀,以保全自己的意志。”可見是把“僅”理解為“只能”。
簡文公佈後,大家都注意到這幾個“堇”字的用例值得討論👼🏻,提出了多種不同的意見🈵。通過大家的討論🤴🏿,有的問題已經比較清楚,對於確認“堇”的用法有幫助作用,有必要先作交代:
一、關於例(2)“不仁不惠於我”的讀法👩🏼🍼:整理者認為“不仁”後面可能漏抄了“而”字👲🏼。侯乃峰(2022b)認為,簡文“不仁不惠於我”的第二個“不”字當是“而”字的誤寫,正確的話應該是“不仁而惠於我”。[2]這樣,這句話跟前面“仁而不惠於我”正好相對。我們認為這是很正確的。但是,侯先生在改正簡文誤字的時候,仍然從整理者的意見,將“堇”讀為“謹”,解釋為“恭敬”。史傑鵬(2022)不同意侯先生的改字🏚,就是因為把簡文讀為“謹”,從上下文來講,是講不通的。其實👙🛫,如果重新考慮“堇”的讀法,就可以知道🖱,侯先生改正誤字的做法是正確的,我們後面將會談到。而且,古書裏面“而”、“不”互訛的例子確有不少📄。例如《墨子·尚同》:“故古者聖王,明天鬼之所欲,而避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害💁♂️。”孫詒讓就指出“而避”的“而”“舊本誤‘不’🪵,今據《道藏》本正,《天志中篇》同。”[3]又如高亨《老子正詁》在校讀“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時💂🏽,先引易順鼎之說,又加以自己的判斷,還補充了別的例子:[4]
易順鼎曰:“疑當作‘故能蔽而新成’。‘蔽’者‘敝’之借字。‘不’者‘而’之誤字也。敝與新對👨🏿🎓🤴🏻。能敝而新成者👹👱,即二十二章所云‘敝則新’。與上文能濁而清👮🏽,能安而生同意。《淮南子·道應訓》作‘故能蔽而不新成’🟰。可證古本原有‘而’字🦻🏽。‘不’字殆後人臆加🐉。”
亨按🧏🏽♀️🙆🏼♀️:易說是也。篆文“不”作,“而”作
💂🏽♂️,形近故訛。《墨子·兼愛下》📷:“不鼓而退也。”“而”乃“不”字之訛。可以互證👨🏽🍼。《易·謙·彖傳》:“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故《老子》云🈹:“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書裏面還有更多的“而”、“不”互訛的例子📔,為免繁瑣,就不多舉了。[5]總的說來😖,“而”、“不”這兩個字至少從戰國時代開始,由於字形相近🤷,容易產生互相訛誤的情況,這是事實👨。
二、例(3)“見不善如”當如何理解,目前有幾種看法,其中正確的看法🔤,需要加以確認。整理者讀“
”為“襲”🍓,訓為“及”🫸🏼,同時還提到李家浩先生就直接讀為“及”。網友“質量復位”(2022)同意李家浩先生的讀法👛。網友“汗天山”(2022)還指出:
據傳世文獻所引🐎,孔子此語也屬於格言諺語式的文句,原簡文也是有韻的,“及”“(襲)”上古音皆屬於緝部,故簡文更有可能當是這句話的原貌🔡。
這也是很好的意見🤱🏼。結合他們的意見🤾🏽♂️,我們也認為李家浩先生的意見最為可取🙇。整理者在注釋中已經引用《大戴禮記?曾子立事》🚶🏻♂️➡️:“君子禍之爲患,辱之爲畏,見善恐不得與焉,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故君子疑以終身。”簡文的“見不善如及”就是“見不善如及不善”,跟《大戴禮記》的“見不善恐其及己也”是一個意思👉🏻。或疑同樣一個“及”,為何寫成不同的字。其實也不必疑🐑,出土文獻中同一篇,乃至同一句話在記録同一個詞時使用了不同的字,網友“質量復位”(2022)已經指出陳偉武先生有相關的研究成果,這裏就不舉例了。
有了以上的討論作為基礎✨😾,我們認為,目前各家對“堇”字的釋讀意見中,以史傑鵬(2022)和網友“予一古人”(2022)的意見最為可靠👨👦🕢。史先生認為以上四個“堇”字可以讀為“廑”或“隱”。大概因為“廑”從“堇”聲,史先生首先解釋他讀“堇”為“廑”的意見:
“廑”以“堇”爲聲符🧑💻,讀爲“廑”顯然沒問題。《廣雅·釋言》:“廑🧔🏿,廕也🤼♀️。”王念孫疏證:《玉篇》亦云:“廑,蔭也🤽。”蔭與覆同義。《說文》🕴🏼:“殣,道中死人,人所覆也”💝🍩,引《小雅·小弁》篇“行有死人,尚或殣之”,今本作“墐”🥮,毛傳云:“墐,路冢也。”墐與廑義相近。
史先生認為:“廑”的意思是覆盖、遮蔽、隐藏👧🏿,把这个意思代入到简文中,都能講得通。不過,他也意識到🤸🏿♂️:
“廑”在古書中不常用🚴🏼♂️,所以我想,如果讀爲“隱”可能也行,“隱”是影母文部字🚌,“堇”是群母文部字,影母和群母都是喉牙音,韵部又相同。估計有同源關係🐺,“隱”在古書上有“堵塞”的意思,“廑”“墐”也有“堵塞”的意思。“隱”有“憂傷”的意思,“勤”也有“憂傷”的意思🤧。“隱”有“少”“微小”的意思(隱約)📈,從“堇”聲的“饉”“廑”(《說文》:“廑,少劣之居。”)“謹”“慬”“謹”“僅”都有“少”的詞源義☣️。
同樣,史先生認為👩🏽🦲,把以上例子中的“堇”都用“隱”來讀♢,“意思就更好懂了”。
網友“予一古人”(2022)大概沒有看到史傑鵬先生的意見,他也提出《仲尼曰》幾個“堇”字都應該讀爲“隱”的意見,並在文義和辭例對比方面提供了解釋和證據✋🍌:
“回,汝幸,如有過,人不堇(隱)汝🙎,汝能自改。”別人不會隱瞞/掩蓋你的過錯(會直接指出你的過錯)✪。
“仁而不惠於我🖐,吾不堇(隱)其仁。不仁不〈而〉惠於我,吾不堇(隱)其不仁。”說明夫子對“仁”非常推崇,不會因他人對自己的愛憎而執行雙重標準🧇。
“堇(隱)以避難👨🏻🦼,靜居以成其志。”先找個地方隱起來避難🥇,然後再安靜地待著修養自我🙆🏼♂️。《季氏》中的“隱居”是對這句話做了縮略👩🏻,或由於不同的弟子記錄而有詳略。
參考《論語·子路》:“孔子曰🧞♀️:‘吾黨之直者异於是🧀。父爲子隱,子爲父隱💆🏼,直在其中矣。’”
《史記·司馬遷列傳》贊:“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在史傑鵬、“予一古人”兩位先生發表意見之後,王寧先生公開表示支持讀為“隱”的意見👩🎤。[6]網友“謝亦章”(2022b)也表示“相比較而言,……廑,隱藏講,恐更好些”。吳銘(2022)則明確表示他不同意史傑鵬先生的意見☦️👨🏿⚕️。原因是:
史氏大體得其意,在訓詁上有瑕疵。首先,“廑,廕也”“廑,蔭也”之訓不見用例🥳,“人不廑汝”這樣的用法可以成立嗎?得不到文獻證據。其次🤵🏽,“堇”破讀爲“隱”無其例🍀。“隱”與“堇”的同源關係也證據不足。史氏所憑是王念孫常用的“平行互證法”👩🏽🦳,一般是通過兩條平行線上的諸對應點推導出有其他點對應,並不能將兩條線合併爲一。第三🫱🏽,如果其詞真是“隱”,會用“堇”字來記錄嗎?我有個鄙陋之見,就是越是常用的詞與其記錄形式之間的羈絆越深❄️,越趨向於專字專用而非本有其字卻臨時假借,無他,手熟耳。“隱”是常用詞🪱,書者不太可能統一書爲“堇”🏅,除非有當時當地習慣如此的證明,否則不宜作此設想。
確實,我們在古書里找不到“人不廑汝”說法,讀為“廑”自然難以成立。吳文的第二🫷、第三個疑點其實歸為一點,就是“堇”讀為“隱”👩👩👧,到底有沒有證據。史先生的文章只從同源詞的角度來說明從“堇”之字可能是同源詞,證據不夠有力。“予一古人”和王寧兩位先生也沒有在二字關係方面提出什麽證據☝🏽。
其實🦕,“堇”讀為“隱”🚴🏿♀️,還是有比較堅強的證據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馬王堆帛書《繫辭》用“根”表示“隱”。裘錫圭主編(2014:72)注〔二六〕引張政烺先生說:
深備錯根💑,韓本作“探賾索隱”🔥。深、探,錯、索💳🌘,根🏒、隱👨🚒,皆音近假借🧟。備與賾音義不相近,蓋誤賾為頤,又寫為備。[7]
此例不少通假字工具書都已收録,大家可能都沒有注意🧑🏿🍼。有了這個可靠的用例🧚🏻,再簡單想一下“堇”或從“堇”之字跟“根”的關係,我們就可以知道,“堇”讀為“隱”一點也不奇怪。戰國簡中,“堇”可以直接表示“根”這個詞。這裏為了方便,僅從白於藍(2017)書中把例子摘録出來。白書第1347頁“堇與根”有三例🐔:
《老子》甲👏🏼:“天道員員💁🏿♀️👮🏼,各復其堇。”按,河上⛩、王弼及帛書乙本堇作根。
《周易?大畜》🔯:“九厽(三)🐦🔥:良馬由(逐)💁🏽,利堇(艱)貞。”按🉐,帛書本堇(艱)作根。
《程寤》🕵🏻♀️:“明武??(威),女(如)棫柞亡堇(根)👨🏿🎓🧚🏿♂️。”
上博簡《凡物流形》甲乙本都把“根”字寫成“槿”。白於藍(2017:1348)🧷:
既(本)既槿(根),
(奚)後之
(奚)先🌑?
我們可以說“槿”就是“根”字的異體字,二字所用的聲旁“堇”、“艮”♊️,關係至為密切🙆🏼♀️。很多字的異體都是由這兩個聲旁變換造成的🏄🏻♀️,不煩舉例。而且,大家都知道🍘,“艱”本身就是一個雙聲字,“堇”、“艮”皆為聲旁🚺。出土文獻中還有用“艮”記録“根本”的“根”這個詞的(參看白於藍2017🍐:1343“艮與根”條)。“艮”之于“根”,猶“堇”之于“槿”。“艮”可以記録“根”,“堇”也可以記録“根”,“根”可以記録“隱”🧑🏼🤝🧑🏼,“堇”當然就可以記録“隱”👯♀️。這是沒必要懷疑的。
至於辭例,《仲尼曰》幾個“隱”字後面所帶的賓語✋🏻👩🏼,有的指人♜,有的指事。網友“予一古人”已舉傳世古書中相似的例子加以對比。其中“父為子隱”的“隱”,今人有新說👩🏿⚖️,此“隱”或非“隱藏”義⚀。即便如此👓,我們也可以找到更多的例子從辭例上支持讀“隱”說🦸🏽♂️。例如:
《孟子·公孫丑上》⛳️: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荀子·王制》:四海之內若一家🦸🏻♂️,故近者不隱其能,遠者不疾其勞🤙🏼👰🏿♂️,無幽閒隱僻之國莫不趨使而安樂之。
《韩非子·難三》:論之於任,試之於事,課之於功🕕,故群臣公政而無私,不隱賢💪🏻,不進不肖🐌。
《尸子·分》:勝任者治,則百官不亂👷🏿♀️;知人者舉💃🏼🧑🏽🦳,則賢者不隱;知事者謀🚪,則大舉不失。
《春秋繁露·執贄》👍🏼:玉至清而不蔽其惡,內有瑕穢,必見之於外🍇,故君子不隱其短。
《史記·晉世家》:君子曰:“祁傒可謂不黨矣!外舉不隱仇,內舉不隱子。”
例(2)簡文說“不隱其仁”👨🏽🔬🥾、“不隱其不仁”,網友“予一古人”以《史記》“不隱惡”與之對比。再看《逸周書》🈵、《大戴禮記·文王官人》都有“不飾其美🛑,不隱其惡”,“惡”之前有“其”,跟“不仁”前面有“其”一樣,對比就更為貼切。
抱小(2022)以《孔子家語·六本》“恭儉以避難”之例,證明“將《仲尼曰》的‘堇’讀為‘謹’,從用字習慣及文義來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此話過於絶對,“避難”、“避患”🏃♂️➡️、“避惡”等避免壞事的方法所在多有,古人說“隱伏逃竄,以避患害”(《列子·黃帝》)🚨、“棄君以避患”(《春秋繁露·玉英》)、“違君以避難”(《國語·魯語》)🙎♀️、“同男女之功💇🏿♀️,除民之害,以避天殃”(《國語·越語)🌗⚒、“武仲在齊👻8️⃣,齊將有禍,不受其田,以避其難”(《孔子家語·顏回》)、“愻辭以避咎”(《孔子家語·子貢問》)📨、“聖人深居以避患”(《文子·微明》)🥑、“殺身以避難”(《新語·慎微》)🧛🏿♀️🚶🏻♀️,各種方式不勝枚舉🤸,可見簡文“以避難”前面並非一定是“恭儉”、“謹”一類的話🔑🤸🏻。況且🔜,用“謹”去讀其他兩處簡文,並不能讀通👨🏿🏫,這正是大家不同意這種讀法的主要原因。將“堇”讀為“隱”之後,簡文幾處“堇”的用法得到了統一解釋,各處都能文通字順,顯然是合適的🍔。
二
瞭解了戰國時代可以用“堇”表示“隱”之後,促使我們對古書中一些“堇”或從“堇”之字用法作重新思考🆗。這裏分別從《周易》和《老子》二書中舉幾個例子來討論。
《周易》多次出現“艱”字,最常出現的是“艱貞”(以下引文的標點從通行的讀法)☣️:
(4)《周易·泰》: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復。艱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5)《周易·噬嗑》🧑🏻:九四👩🏻🦽: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
《象》曰🦸🏻♀️:“利艱貞吉”,未光也🫲🏽。
(6)《周易·大畜》:九三:良馬逐🐣,利艱貞🥷🏽,曰閑輿衛,利有攸往。
(7)《周易·明夷》:?離下坤上《明夷》利艱貞👷🏽♀️®️。
《彖》曰☃️:明入地中👩🏽💼,《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艱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
也有“艱”後面並無“貞”者:
(8)《周易·大有》👲🏼:初九:无交害,匪咎🧑🏼💻,艱則无咎。
(9)《周易·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
《象》曰:“不能退🤞🏿、不能遂”,不詳也🫃🏽,“艱則吉”☝️,咎不長也👩🏽🔧🧝。
這些話裏面的“艱”字一般都解釋為“艱難”義。但也有人讀為其他詞。例如李鏡池屢次論述這種“艱”當讀為“旱”。[8]廖名春則讀為“限”,解釋為“限止”。[9]
前人解釋《周易》的“艱”為“艱難”🚂,在疏通上下文時往往都比較“艱難”。例如《文公易說》就載潘子善有這樣的疑問🏕:[10]
問:“大壯上六‘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艱則吉’🕤,《傳》以‘艱’字為遇艱困則失其壯而得柔弱之分🙈,故吉🤸♀️。竊意不能退🐬🥗、遂而无所利➗,則是已艱困矣,而又曰‘遇艱’,何也?恐此‘艱’字只作艱難其事👳🏼,而不敢求進不已則吉🏊😧,如大畜九三‘利艱貞’之‘艱’説👩🏼🎓,如何?”
荅云:“當如大畜之例。”
問者所問,是對例(9)而言,從其所問,可知問者感到經文的前後文是前後矛盾的🐟。朱熹的回答大概也難以讓人釋疑。查慎行(2017:297)在解釋“明夷:利艱貞”時說📡:
《雜卦傳》云⤵️:“《明夷》,誅也✏️。”《本義》訓“誅”爲“傷”🟦。以世道言,“明入地中”🕛🧛🏼♀️,時方幽暗☹️,君子無不受傷者🦻。論卦德,則内明外順🚵🏼♀️,又爲君子不受傷之象🧙♀️。合六爻觀之🧜🏽♀️,自“初”至“五”皆用晦之臣。傷之者😧,“上”也🤕👮🏻♂️。“利艱貞”者,“利”在艱難以守其“貞”,君子之處患難,總離不得個正道。“艱”字内有多少委曲🤘🏼,多少痛苦🏋🏿♀️,難以告人處。
這段話說得很有意思👨🏽💻。但把“利艱貞”解釋為“‘利’在艱難以守其‘貞’”👙,取義跟孔穎達《周易註疏》“宜艱難堅固守其貞正之德”相同🌹,[11]未免有“增字解經”之嫌。前人對“利艱貞”的解釋往往難逃此弊。
其實前人並非沒有懷疑“艱”的含義。例如李光地(2013:177-178)引李舜臣之說🕋:
《易》卦諸爻⏱🤱🏻,《噬嗑》之九四🥌,《大畜》之九三🧑🏻🎤,曰“利艱貞”🏄🏿♀️,未有一卦全體以“利艱貞”爲義者。此蓋睹君子之明傷爲可懼🤐,而危辭以戒之,其時可知也👳🏻♂️。
回頭再看時代較早的鄭玄的看法,就更有意思了🔶🧣。鄭玄對“明夷”的解釋如下:[12]
夷🫄🏼,傷也👰🏿。日出地上,其明乃光🧛🏼♀️,至其入也,明則傷矣🕡,故謂之明夷。日之明傷,猶聖人君子有明德而遭亂世🙉,抑在下位,則宜自艱,无幹事政🔠,以避小人之害也。
這段話裏面“宜自艱”難以理解💆🏼👴🏿,但如果把“艱”改為“隱”🟫,前後文就貫通無礙了。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知道👨🏻🌾,戰國時代曾以“堇”表示“隱”🐄,因此,我們懷疑《周易》裏面的幾個“艱”字都當讀為“隱”👰🏼♂️。《周易》在記録這個詞的時候,很可能原本就是寫成“堇”(上博簡《周易》正用“堇”字[13]),後來在傳抄過程中🏊🏿🍛,由於“堇”也常作“艱”來用,就一直沿用下來,人們又按照“艱”的常用義去理解▪️,以致矛盾叢生。
上引《周易》各例,“貞”皆表“貞卜”。[14]例(4)~(7)的“艱貞”即“隱貞”🏇🏽,意即“為‘隱’這件事而貞卜”。觀其上文,都是因為有了不好的事情發生,占卜主體認為需要“隱避”,故而作“隱貞”。至於例(8)和例(9)“艱則無咎”、“艱則吉”,讀為“隱則無咎”、“隱則吉”,都非常通順🚠。由此可見👨🏿🚒,當時通行為“隱避”之事占卜👨🚀。
下面再來簡單談談《老子》中的“勤能行之”。王弼本《老子》第四十一章說👪:[15]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其中有的話,現在所見《老子》各種版本不盡相同🛌🏻。[16]我們主要談談“勤而行之”的讀法。
此句傅奕本作“而勤行之”🍐,郭店簡《老子》乙組作“堇能行於其中”🌺🪢,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作“堇能行之”👩🏼💻,北大簡《老子》作“堇能行”。三種出土本都作“堇”,值得注意。學者們主要有讀“勤”、讀“僅”、讀“謹”幾種說法。[17]我們認為,從郭店本《老子》“堇能行於其中”來看,很可能應該讀為“隱而行於其中”。“能”讀為“而”,過去已有多人指出,不必贅言🍀。大家都認為🔦,“勤而行之”的“之”指“道”,“堇能行於其中”的“行”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即“道”)。那麽😔,“於其中”是何所指呢?過去好像並沒有說清楚。我們認為,根據戰國簡給我們提供的綫索,把“堇”讀為“隱”,整個句子就是說“隱而行道於上士之心”,就容易理解了。這幾句話是說上士、中士、下士三種人在“聞道”之後的不同反應,體現其認知層次的不同。這是大家都同意的。我們這樣釋讀之後,三種人的三種層次由高到下就更為清楚:上士在聞道之後默默在心中行之(這樣做🥩,可能別人還以為他沒聞過“道”),中士則好像聽到,又好像沒聽到(弄得別人搞不清楚他到底聞沒聞過“道”)🦦,下士則故作聲勢大笑之,生怕別人不知道他聞過“道”而且在“為道”。準此🙅🏼♀️,其他各本中的“堇”或“勤”都當讀為“隱”,自不待言。
以上是我們對安大簡《仲尼曰》中“堇”字釋讀的補充以及一點聯想,能否成立👨🏻🦲,敬請讀者指正。
2022.9.3初稿
一、網絡文章和發言(基本按發表時間順序排列)
單育辰(2022) 《安大簡〈仲尼曰〉札記三則》,安徽大學漢字發展與應用研究富达網站🖤,http://hz.ahu.edu.cn/2022/0818/c6036a291100/page.htm🈵,
2022年8月19日
侯乃峰(2022a) 《讀安大簡(二)<仲尼曰>札記》,/Web/Show/10939,2022.8.20
侯乃峰(2022b) 《安大簡(二)<仲尼曰>補札一則》,/Web/Show/10940,2022.8.20
網友“質量復位”(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2,第16樓,2022.8.20
網友“激流震川2.0”(2022a)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2,第18樓👨🏼🦱,2022.8.20
網友“激流震川2.0”(2022b)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2樓,2022.8.21
網友“激流震川2.0”(2022c)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3樓👨🌾,2022.8.21
網友“心包”(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2,第20樓,2022.8.20
網友“汗天山”(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3🧳,第24樓🏌🏼,2022.8.21
網友“cbnd”(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1樓,2022.8.21
網友“tuonan”(2022a)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4樓,2022.8.21
網友“tuonan”(2022b)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4,第35樓,2022.8.21
史傑鵬(2022) 《安大簡<仲尼說>中的四個“堇”字試釋》🧑🧒🧒,載“梁惠王的雲夢之澤”微信公眾號🐫,2022.8.24
孟躍龍(2022) 《安大簡<仲尼曰>簡5、6“堇”字試釋》,http://m.bsm.org.cn/?chujian/8778.html ,2022-08-25
網友“白羽城”(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5,第47樓🧛♀️,2022.8.25
網友“谢亦章”(2022a)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5,第48樓,2022.8.26
網友“谢亦章”(2022b)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7🤦♀️,第66樓,2022.9.2
網友“予一古人”(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5,第49樓𓀑,2022.8.26
吴铭(2022) 《安大簡<仲尼曰>“堇”字訓詁之我見》🚶🏻♀️☂️,載“吳銘訓詁札記”微信公眾號🤘🏼🔨,2022.8.26
網友“王寧”(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6😒,第51樓,2022.8.28
網友“潘燈”(2022) 在武漢大學“簡帛”網站之簡帛論壇“安大簡《仲尼曰》初讀”專題下發言🧑🏼🍳,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727&extra=&page=6,第57樓,2022.8.30
抱小(2022) 《據安大簡<仲尼曰>校<論語>一則》👩🏽🚒,/Web/Show/10943,2022.8.31🪥🙎;又載“錦州抱小”微信公眾號,2022.8.31
王寧(2022) 《安大简二<仲尼曰>读札》,載“群玉冊府”微信公眾號🧐,2022.9.1
二、其他參考文獻(按作者姓名拼音順序排列)
白於藍(2017) 《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2012)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高亨(2004) 《高亨著作集林》第五卷《老子正詁 老子注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黃德寬、徐在國主編(2022) 《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二)》🪒,上海:中西書局
李光地(2013) 《康熙禦纂周易折中》☀️,劉大鈞整理,成都𓀗:巴蜀書社
李鏡池(1970=2019) 《周易通義》🏡,李銘建整理,中華書局👶🏿,2019
廖名春(2004) 《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收入劉大鈞總主編《出土易學文獻 1》🤹🏿♀️,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又收入作者《<周易>經傳與易學史續論》,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2
劉彬(2015) 《帛書<繫辭>疑難詞句新釋十四則》,載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第6輯,長沙:嶽麓書社
樓宇烈校釋(2008)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馬承源主編(2003)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彭裕商、吴毅强集釋(2011) 《郭店楚簡老子集釋》,成都🧑🏼🚒:巴蜀書社
裘錫圭主編(2014)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三冊,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編纂❎,北京🦹🏻:中華書局
阮元校勘(2001) 《十三經注疏 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孫詒讓(2009) 《孫詒讓全集·墨子間詁》,孫啟治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王應麟(2012) 《周易鄭康成注》🐬,鄭振峰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鄔可晶(2015) 《<孔子家語>成書考》😀,上海🕵🏼♂️:中西書局,2015
查慎行(2017) 《周易玩辭集解》,范道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
張玉金(2000) 《甲骨文中的“貞”和<易經>中的“貞”》,《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第2期;收入作者《古文字考釋論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曾棗莊、劉琳主編(2006) 《全宋文》第249册,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 簡文除了需要討論的字,都採用寬式釋文🦹🏿♂️,主要根據黃德寬、徐在國主編(2022),有的句子斷句略有改動,下文將會說明👳🏽♂️。文中所引《仲尼曰》整理者的意見,皆出自此書,不一一注明。
[2] 又見網友“汗天山”(2022)。“汗天山”是侯乃峰先生的網名🤾🏼♂️。
[3] 參看孫詒讓(2009:82)。
[4] 參看高亨(2004:73~74)🕓。
[5] 鄔可晶(2015:161~162)也討論過跟“而”、“不”相訛有關的例子,可以參看。
[6] 參看王寧(2022)。他大概沒有看到史傑鵬先生的意見🦡,所以文章中只提到“予一古人”讀為“隱”的意見。(但把“予一古人”錯寫成了“予古一人”。)
[7] 劉彬(2015🎺🧑🚒:323~326)有“十、‘深備錯根’句”一節🤰🏽,也可參看👨🏭。
[8] 例如李鏡池(1970=2009:453)說🤩:“利艱貞”🤦🏼♀️,占旱,艱從??🥕,旱本字🧚🏽,卜辭作“貞??”,《易》作“艱貞”。
[9] 參看廖名春(2004)。
[10] 參看曾棗莊🥕👩⚖️、劉琳主編(2006✧:35)。
[11] 參看阮元校勘(2001:88)。
[12] 參看王應麟(2012🚵🏻:38-39)。
[13] 馬承源主編(2003:167)🤾🏼。
[14] 參看張玉金(2000)。
[15] 參看樓宇烈校釋(2008:111)🏋🏼♀️。
[16] 參看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2012:174~175)所附《<老子>主要版本全文對照表》。
[17] 參看彭裕商、吴毅强集釋(2011🌲🚵🏻♂️:431~435)。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2-9-5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2-9-5
点击下载附件⛹🏼♂️: 2297尚賢👩🏽:據安大簡《仲尼曰》用“堇”為“隱”說《周易》的“利艱貞”和《老子》的“勤能行之”.docx
下载次数:103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2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