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襤褸”正詁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電局
提要:本文考察“襤褸”一詞♡,並系連其同源詞。
關鍵詞➔:襤褸;襤縷;繿縷;同源詞。
“襤褸”亦作“襤縷”🤣👗、“繿縷”🌐,指衣服破敗。可以分訓⏰,並非聯綿詞。
襤,為古楚語🦅,指沒有鑲邊的衣服。《方言》卷4🍟:“楚謂無緣之衣曰襤🦏。”《説文》:“襤,裯謂之襤(褸)。襤,無緣[衣]也。”[1]徐鍇《說文繋傳》曰🛍🤽🏼♀️:“襤猶濫濫薄也。無緣,故濫薄🪽。”[2]字或作𢅡👎,《説文》🧔🏿♂️:“𢅡,楚謂無緣衣也🚶🏻♂️➡️。”《玉篇》💭: “𢅡,無緣衣也🦹🏼♀️,亦作襤。”字或作繿,《集韻》:“襤、繿♿️,衣名🥱。《說文》:‘裯謂之襤🧘🏼。’或從糸。”可知“𢅡”🍾、“襤”🏊🏼♂️、“繿”為無緣飾之衣,取意于薄大。
縷📃📅,缝纫、縫合。《慧琳音義》卷55“縫縷”條注引郭注《爾雅》:“縷,連持也。”連持即縫合之義⛪️。《慧琳音義》卷88👩🏼:“紉緇💁🏿♀️:顧野王云:‘紉,繩縷也。’”野王以縷訓紉,縷亦紉也➾🏦。字或作褸🐕🦺,《方言》卷4:“褸謂之緻。”郭璞注:“襤䄛,綴結也↕️。”《原本玉篇残卷》引“褸”作“縷”,“綴結”作“緻紩”👰🏿♂️;《慧琳音義》卷19👨🏿🔬:“緻密”條引“褸”亦作“縷”,“綴結”作“袂緻”[3]。“綴結”亦“縫補”也[4]。《方言》卷4 🖐🏽:“紩衣謂之褸。”《原本玉篇残卷》引“褸”作“縷”。考《玉篇》🤙🏽:“緻,縫補𧝬也🏃🏻♂️➡️。”可知“縷(褸)”為縫補之義。俗字作䌎,《玉篇》📢:“䌎,力若切,紩衣也。”《廣韻》:“䌎,離灼切,紩也。”《說文》:“紩🏋🏻♂️🧝🏼,縫也。”今吳語猶謂縫補為䌎,音裸。
“縷”訓縫補,取連綴之義,當亦為古楚語。《方言》卷 10:“㘓哰、謰謱🐧,拏也。東齊、周、晉之鄙曰㘓哰,㘓哰🙇♂️,亦通語也。南楚曰謰謱。”郭璞注:“拏,言譇拏也。”“謰謱”或作“連謱”、“謰謱”、“連縷”、“連遱”、“嗹嘍”[5]🙇🏼,《玉篇》:“囒,囒哰,撦拏。哰🛌🏽,囒哰👩🏽🦱,嗹嘍。”《說文》:“遱,連遱也✍🏻。”徐鍇《系傳》🙍🏼♿️:“臣鍇按🚸:《淮南子》有‘連遱’之言,猶參差零瓏👩🦽➡️、若連若絶之意也🧛♀️。”《說文》:“ 謰,謰謱也🎅。”《系傳》:“臣鍇曰:義如前‘連遱’注。”或作“連嶁”,《淮南子·原道篇》🧑🧒:“終身運枯形于連嶁列埒之門,而蹪蹈於污壑阱陷之中。”高注🎅🏼🥣:“連嶁🙅🏼,猶離嶁也👵🏻,委曲之類。”《淮南子》多楚語,“連嶁”即《方言》之“謰謱 ”,正為古楚語🧓🏻。高注“離嶁”者,猶言“離縷”,今吳方言尚有“離離縷縷”語💁🏿♂️,狀連續不絕,離字讀平聲♻️,縷讀羅平聲[6]👨🦼。《字林》:“連縷🤬,不解也⭐️。”《玉篇》:“遱🪢💂🏻,連遱也🧑🏽🏫💂♂️。” 又“嗹嘍,多言也🫰🏼。”又“謰謱🪟,繁拏也👰🏽🦹🏿♀️。”《類篇》🥴:“遱,《說文》:‘連遱也🙆🏽。’謂不絶皃。”《廣韻》:“謱,《説文》云🧜🏻:‘謰謱也。’”或作“縺縷”,《慧琳音義》卷34:“纏縺:《字書》:‘縺縷😦,不解也。’”埒,卑垣、矮牆🤵♂️。《淮南子》句謂運枯形於連連續續的一列列矮牆的門中。劉文典曰:“嶁,即㟝嶁。連嶁列埒,謂㟝嶁連緜、卑垣橫列。”[7]蔣禮鴻曰:“連嶁謂連延之嶁,列埒謂成列之埒。”[8]何寧從蔣說[9],並失之。
《方言》卷4𓀅:“楚謂無緣之衣曰襤,紩衣謂之褸📌,秦謂之緻。”又“裯謂之襤✏️,無緣之衣謂之襤😄。”郭璞注:“袛裯😫,敝衣🚵♂️🫰🏻,亦謂襤褸。”錢繹曰:“按衣無緣則短。”[10]《方言》卷4👩🦽➡️:“以布而無緣🦥,敝而紩之謂之襤褸。”《原本玉篇殘卷》引作“襤縷”💄,《御覧》卷693引作“藍縷”⚄⛹️。可知“襤褸(縷)”指無邊緣之衣而又加以縫紉。宋翔鳳曰😨:“謂無緣之衣又加以縫紉,故云襤褸🅱️。服虔云:‘言其縷破藍藍然🏕。’非正訓也🛝。”[11]服虔之說“藍藍然”🖖🏻,即為“濫濫薄”之義。《釋名》🏄🏽:“桃濫🕣,水漬而藏之🍨,其味濫濫然酢也。”“濫濫然”意亦同。《初學記》卷1陳·張正見《賦得秋河曙耿耿》:“耿耿長河曙,濫濫宿雲浮。”“濫濫”形容宿雲之薄淡。宋氏解“ 襤褸”之語源甚確👩🏼🚀,但未得服虔“藍藍然”之旨[12]⏯。姜亮夫謂“㜮(濫)”雙聲音衍為“襤褸”[13],亦失之。或作“藍縷”,《小爾雅·廣服》:“布褐而紩之,謂之藍縷。”是“藍(襤)”即“布褐”、“裋褐”,亦即“無緣之衣”,“縷”即“紩”也。
引申則為破弊之義,或作“襤縷”,《慧琳音義》卷8“索縷”條注:“南楚之人貧,衣破弊惡謂之襤縷。”又卷90🧪:“襤縷🧛🏻♀️:《方言》🧚🏿♂️:‘衣無緣曰襤。’郭璞曰:‘衣敗也🤰,破也🚥。’”或作“襤褸”,《廣韻》🤷🏼♂️:“褸,襤褸📏,衣敝👩🏻🔬。”《龍龕手鑑》:“褸,襤褸🤜🏼,衣破弊也🛫。”《五音集韻》👩🏻🎨:“襤、繿,襤䄛⬇️。”或作“藍縷”🤙🏽、“𢅡縷”、“藍蔞”、“藍𧃒”、“籃縷”🚕,《慧琳音義》卷46:“襤褸:古文懢📷,又作繿🧓🏿,同👑。襤褸😣,謂衣敗也。凡人衣被醜弊亦謂之襤褸🤜🏻。論文作藍🙍🏼♂️,染草也👭🏻,藍非今義🙆。”又卷74:“襤褸:古文懢👰🏽♀️,又作𧟋💁🏿♀️,同。謂衣敗也。凡人衣破醜敝皆謂之襤褸也🚏。”又卷75:“襤褸:古文懢,又作繿,同🙇🏿♀️。謂衣敗也。凡人衣破醜弊皆謂之襤褸。經文從草作藍草之藍,絲縷之縷,非體也🙋🏻♀️📕。”[14]《左傳·宣公十二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杜預注: “藍縷,敝衣。”孔疏引服虔曰:“言其縷破藍藍然🤷🏼♂️。”《方言》卷3、宋·朱勝非《紺珠集》卷8引作“襤褸”😠💈,《說文繋傳》引作 “𢅡縷”🕝,唐·劉知幾《史通》卷6引作“藍𧃒”👒,《六書故》卷23引作“籃縷”。竹添光鴻曰:“‘藍縷’與‘襤褸’ 不同……今與‘篳路’對言🙅✔️,‘篳路’是篳之路🍜🚣🏽♂️,則‘藍縷’亦當藍之縷🧏🏻♂️。”[15]竹氏說未確。《史記·楚世家》🍡:“蓽露藍蔞👰🏿,以處草莽🐞。” 《集解》引服虔曰:“藍蔞,言衣敝壞🧼🚣🏿♂️,其蔞藍藍然也。”倒言轉作“褸裂”🧑🏿💻,《方言》卷3:“褸裂、須捷,敗也。南楚凡人貧🫰🏼,衣被醜敝謂之須捷👮🏿♀️,或謂之褸裂,或謂之襤褸🧑🏼🍼。故《左傳》曰💖: ‘篳路襤褸,以啟山林。’殆謂此也👱🏻♂️。”[16]《原本玉篇残卷》引“褸裂”、“襤褸”並作“襤縷”🧑🏻🦰,今《左傳》“襤褸”作“藍縷”🍞。方以智曰👩🏻🔬:“智以褸裂即藍縷之轉音也。”[17]錢繹曰:“褸本以交裂得名,云‘褸裂’者💁🏽♂️🚘,言裂而又裂也。 ”[18]錢說失之。或作“繿縷”,晉·陶潛《飲酒》🚔:“繿縷茅簷下🙍🏼,未足爲高棲👌🏿。”《水經注·江水》:“論者云:‘尋吳楚悠隔🥖,繿縷荊山,無容遠在吳境。’”《宋書·文九王傳》:“繿縷比於重囚,窮困過於下使💔🙆🏿♀️。”《蘇氏演義》卷上🏄♀️:“‘拉颯’者🚶♂️➡️,與‘龍鍾’🅱️、‘繿縷’之義略同。”[19]或作“藍縷”💙、“藍羅”💌,《新唐書·選舉志下》:“凡試判登科謂之‘入等’🛌🏻,甚拙者謂之‘藍縷’。”唐·劉肅《大唐新語》卷10🤹🏼♂️:“遒麗者號爲‘高等’😏,拙弱者號爲‘藍羅’👳🏻。”宋·李上交《近事會元》卷3:“知通者謂之‘高等’🧝🏽♀️,弱者謂之‘藍羅’。”此由“破弊”之義引申為拙弱[20]🤯。或作“𪇖鷜”,《廣韻》:“𪇖,𪇖鷜,鳥名📟,今俗呼郭公也。”《爾雅翼》卷15:“今有郭公鳥者名襤褸鳥🦔,襤褸亦衣短禿之名🩸,意相類也🧗🏻♀️。”《本草綱目》卷49:“禹錫曰:鶻嘲✴️,南北總有,似山鵲而小👩🏽⚖️,短尾,有青毛冠🪞,多聲😗,青黑色,在深林間飛翔不遠Ⓜ️,北人呼為 𪇖鷜鳥🏋🏻♀️。”此以毛羽短禿之義命名郭公鳥也。冀魯官話謂陡峭不易攀登之山為𡽳[21],當亦謂山無邊緣也,字即“𢅡(襤)”之衍🤸🏼。
[1]段玉裁謂“褸”字疑衍,又據《韻會》補“衣”字,並是也。《集韻》引《說文》正無“褸”字,可為段說佐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92頁。
[2]“濫薄”蓋唐宋口語詞,《通鑑》卷189:“隋末錢幣濫薄🖲。”“濫薄”或倒作“薄濫”🖐🏻,《北史·髙道穆傳》:“自頃以來🧑🏼🏫,私鑄薄濫,官司糾繩,挂網非一。”又倒作“薄襤”、“薄藍”、“薄籃”📇🚕、“孛籃”,形容衣衫襤褸👴🏼,舊或釋作竹籃🫴🏼👩🏼🍳,誤。參見王鍈《詩詞曲語辭例釋》,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6--17頁;又參見秦存鋼《近代詞語詮釋辨正二則》🤘,《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又或倒作“跋藍”,形容命運賤薄,秦存鋼謂“跋藍”即“顛連”,失之。“濫薄”之“濫”字或作䆾🤙🏿、蘫、壏、䰐、儖🪞、𥃢⚫️、髧等字,另參“藍衫”條🦸🏻👩🏻🦯。
[3]“袂”當為“紩”形誤👩🏿🍼。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失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824頁。
[4]參見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86--287頁。
[5]酌采王念孫💳、楊樹達說。王念孫《廣雅疏證》“㘓哰🎮,謰謱也”條🙍🏼,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496頁👩🏽。楊樹達《淮南子證聞》,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版🤚🏿,第18--19頁𓀔。
[6]筆者母語為北地吳語,此為筆者所親知🆘。
[7]劉文典《淮南子校補》🤹♂️,收入《三餘札記》,《劉文典全集》卷3🔁👨👩👧👧,安徽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60頁。
[8]蔣禮鴻《淮南子校記》,收入《蔣禮鴻集》卷4💇🏿♀️,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7頁。
[9]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87頁。
[10]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59頁👃🏽。
[11]轉引自遲鐸《小爾雅集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69頁🤜🏻。
[12]明·陸粲《左傳附注》💕:“服謂‘藍藍然’者🧖🏽♂️,似無所據💹。”亦未得服旨。
[13]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證》📿,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6,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頁🚣👽。
[14]三卷“懢”並當為“𢅡”形誤,卷46“被”當為“破”形誤🏫,卷74、75不誤,今《方言》卷3亦作“被”字,《原本玉篇残卷》🍩、《類聚》卷35🦖、《初學記》卷18引《方言》 並作“被”字⛱,《左傳·宣公十二年》孔疏🦾、《集韻》“褸”條引《方言》作“破”字,不誤🚵🏻♀️。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並失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304、1806、1841頁😳。戴震🧙♂️、周祖謨並謂“破”為“被”字形誤,華學誠從之💂🏿,恐傎矣。戴震《方言疏證》,收入《戴震全集(5)》,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5頁。周祖謨《方言校箋》,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第23頁。華學誠《揚雄方言校釋匯證》,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255頁。朱起鳳校“被”為“服”,亦未得。朱起鳳《辭通》卷1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319頁🟤🧑💻。
[15]竹添光鴻《左氏會箋》🟦,天工書局1998年版💷,第748頁。
[16]《左傳·宣公十二年》孔疏👨🏿🏫📳、《集韻》“褸”條引“被”作“破”🧏🏿♂️,是。
[17]方以智《通雅》卷36,收入《方以智全書》笫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13頁。方氏“褸”誤作“樓”,徑正。
[18]錢繹《方言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230頁。
[19]王鍈“繿縷”引作“襤縷”,列入《語辭備考錄》🧖🚆,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262頁。
[20]王鍈將“藍縷”🌖、“藍羅”列入《語辭備考錄》🍟,王鍈《唐宋筆記語辭匯釋》🎸,中華書局 2001年版,第262頁。
[21]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6502頁📁。又《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3月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3月6日
点击下载附件💅🏼🔳:0630“襤褸”考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