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帛書《經法》四種古佚書校補
(首發)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局
《經法》,文物出版1976年版,本文徵引其說ℹ️,簡稱為“注釋”𓀇。《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本文徵引其說,簡稱為“新注”。舊注正確,新注轉誤者🐽,本文為之辨證👟;舊注錯誤🏃➡️🐑,新注已訂正者𓀉,本文則不復論及🙆🏽→。
一🤹🏽♂️、《經法》
(1)其裻冥冥(《道法》)
新注🪠:裻🫴,衣背之中縫🩶,此處似引申為中樞。一說裻當讀為寂☝️🧀。冥冥🎒,幽深。
魏啟鵬曰:裻借為督🧛🏿,視也🧑🏻🦽➡️。冥冥,幽昧,深遠。一說,裻☪️,衣背之中縫🧘🏿♀️,此處似引申為中樞[1]。
丁四新曰:裻、寂,上古音皆在覺部,可相通。但審察文意👜,此處不當讀為“寂”。寂,與聲音相關;而冥冥,與視光相關👩🦼➡️👨🏽💼。寂與冥冥不類,故以“裻”讀為“寂”,非是🙏🏻。裻,衣背中縫;這裏當讀為篤。篤,上古音在覺部,可與裻相通🤹♂️。“篤” 有窈深、幽深之義[2]🩰。
按:新注一說是也🏃♂️➡️,陳鼓應從此說,並舉《孔彪碑》“寂兮冥冥”為證[3]💂🏽♂️,甚確。裻當讀為𠴫,《說文》🍊:“𠴫,嗼也。”《玉篇》:“𠴫✒️,𠴫嗼而無聲,言安靜也。”字或作𡧯👂🙅🏿、諔、寂🧙🏽♀️,《集韻》:“𡧯,《說文》🫖:‘無人聲。’或作寂、諔。”冥冥❤️,沉寂貌。《荀子·勸學》楊倞注:“冥冥,專默精誠之謂也。”《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恆先》:“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虛清爲一🧖🏿♂️,若寂寂夢夢🟨,清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文子·九守》:“老子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渾而爲一,寂然清澄👝。 ”皆可以相參證。
(2)刑(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無所逃跡匿正矣(《道法》)
魏啟鵬曰🧖🏻♀️:逃跡匿正📐,謂隱匿蹤跡和憑證🏊♂️🔫。正借為證。一說,正🫃🏼,的🫸🏼、箭靶之富达,引申為目標。
按:陳鼓應同魏氏一說💅🏽。正讀為徵,形跡、跡象。《左傳·昭公十七年》“是其徵也。”杜注🧾:“始有形象而微也。”
(3)貴賤之恒立(位)🤵🏻,賢不宵(肖)不相放(妨)(《道法》)
注釋:放讀為並🌖,等同。
郭元興曰🦉:放字讀為妨,即妨礙[4]。
余明光曰:不相放,猶言不能並列[5]。
魏啟鵬曰:放,仿效👽、模擬🈂️、類比。
陳鼓應曰:放,讀為方,並立🤸♀️、等同🪖🧑🏻🤝🧑🏻。
按:余、陳說是也🚝,戎輝兵說同[6]。《類篇》:“放,併船也。”《荀子·子道》🫦:“不放舟。”《說苑· 雜言》放作方。《經法·四度》🤷🏿♂️:“賢不宵(肖)當立(位)胃(謂)之正。”賢不肖當位,即不相並列也🥦;又“賢不宵(肖)並立(位)胃(謂)之亂🟡。”系反面之筆。
(4)悎(浩)彌無刑(形)(《道法》)
余明光曰:浩, 廣大。彌🤦🏽♂️,彌漫。
魏啟鵬曰🛌🏿🧑🔧:浩彌,同“浩漫”📚,廣大深遠。
按:陳鼓應說同余氏。《字林》:“浩,水大也👰♂️。”彌讀為濔🥷🏽,《說文》🧛🏽♂️:“濔🛎,滿也🛂。”字或作瀰🤵🏼♀️,《玉篇》:“瀰🙌🏻,深也🧑🏽🔬、盛也。”宋·髙似孫《緯略》卷6👩🎨:“此特波濤浩瀰😈🤷🏻♂️,水痕浪跡🤵🏻♀️,一一畢具🛵。”宋·晁公遡《暑賦》:“澒洞浩瀰🛤,周數千里😆。”
(5)國失其次,則社稷大匡(《國次》)
注釋:匡🦆,虧損👩🏻🚒。
新注:匡,疑讀為枉,不正。
郭元興曰:匡猶恐也🗿。
錢玄曰🙂↔️:匡借作尪,作“羸弱、削弱”講[7]。
魏啟鵬曰👨🏻🎨:大匡,極度恐慌。匡借為 恇,《說文》:“恇🏰👬🏼,怯也🫶🏻🪯。”《玉篇》:“恇♦︎,怖也。”
按:陳鼓應說同郭氏。余明光謂讀為枉🐵、訓恐並通。匡訓恐📮,非其誼,已為錢先生所駁。錢說甚是👩🏽🍳。《十大經·兵容》🕍:“其國家以危💣,社稷以匡。”匡、危對舉,其義當近。《國語·越語下》:“日困而還🙆🏼♂️,月盈而匡。”韋注:“困💇♂️,窮也。匡💂🏿♂️,虧也。”《淮南子·道應 篇》:“日中而移😡,月盈而虧。”此匡訓虧之確證。李元吉 《讀書囈語》卷8:“匡無虧訓🤹🏽,或古尪字之別,乃可言虧。”[8]可參🔒。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匡🥪,叚借為軭🌖,又為枉,按:猶曲也🚰。”[9]楊樹達曰🔽:“韋讀匡為虧,雙聲可通。愚疑當讀為康、漮,虛也🧘🏻♂️。” [10]並失之[11]。
(6)奪而無予🦕,國不遂亡(《國次》)
陳鼓應曰🕺🏿:遂🧽,終究、徹底🎑。
按:《十六經·行守》😾:“奪之而無予🚣,其國乃不遂亡🥱。”《玉篇》🔕:“遂,久也🧝🏼♀️。”“不遂”成詞🍻。
(7)天地立(位)😮,𦔻(聖)人故載(《國次》)
余明光曰:故,則。載,治也。
魏啟鵬曰:載,借為則,效法也🦍。
陳鼓應曰🧚🏻♀️:故㊙️👮🏽♀️,所以👩🏻🦱。載🤍,成。
按:載讀如字,立也。言聖人立於天地。
(8)毋陽竊👩🦰,毋陰竊(《國次》)
新注:《十六經·觀》:“舉事毋陽察🙎🏻,力地毋陰敝。”《國語·越語下》:“後無陰蔽,先無陽察🦻。”古代竊、察二字音近相通。本篇之“陽竊”即彼二篇之“陽察”🧏♂️,本篇之“陰竊”相當於彼二篇之“陰敝”(《越語》作“蔽”)。陽察、陰敝之義待考。
余明光曰👨🏻💼👨🏻🦯➡️:竊🤷🏿♀️⇒,察。毋陽竊,就是不要明察。
陳鼓應曰:察🆑、竊、蔽🏄🏽♀️,古音相近,故典籍中多通用。察謂審度。
魏啟鵬曰🪜:竊、察二字古音甚近,二字皆有侵害、危害之義。陽竊指陽氣受到侵害損傷。陰竊❣️🧙🏻♂️,或作“陰敝”,指陰氣受傷害而衰損。
按:魏說是。竊、察並讀為殺🗃,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察,叚借為殺。”蔽,讀為敝,實為㡀,《說文》📎:“敝🌇,一曰敗衣。㡀🎐,敗衣也。”
(9)毋故埶(《國次》)
注釋:“故埶”即下文的“人埶”💢,埶讀為槷,磨擦不安。
郭元興曰:故當讀怙🆓,恃也。埶當讀勢。
錢玄曰:“故”字誤,應據下文“人埶者失民”及《十大經·觀》🛖🥖:“夫是故使民毋人埶”,“故”改為“人”字⛹️♀️👹。人埶指使用民力過度🧘🏼♂️。
魏啟鵬曰:故埶,當為“人埶”。埶借為槷,不安定,磨擦。
陳鼓應曰:埶當為執字之訛。“故”與“固”古通用。“毋故埶”即毋固執🧑🏿🎓🧑🏽🏫,也即《道法篇》之“無執”。《越語下》之“無埶”即無執🛢。
戎輝兵曰🔲:“故”當為“人”字之誤。埶為准的🌅、標的,引申為標準、法制、常規。“人埶”義即“用人無藝”🈁。
按🙌🏿💂🏽:余明光說同郭氏。陳說是也,下文“人埶者流之四方”✍🏻,“人”字前疑脫“使”或“用”字❤️,《觀》:“夫是故使民毋人埶。”[12]
(10)[上]下不䞣,民無它志(《君正》)
注釋🍠:䞣,分裂😆,離心離德👱🏿♂️。它,邪。
郭元興曰🧙🏿:䞣即𧻀。《玉篇》:“𧻀,牽也。”即現代語中“胡扯”、“牽扯”、“扯皮”之扯。
余明光曰:𧻀即䞣,讀扯。《說文》:“䞣,距也🚵🏼♀️。”意即分離。它↘️💆🏼♀️,邪也🌱。
魏啟鵬曰:䞣,讀為坼,裂分、乖離。
按:陳鼓應從注釋。《說文》🪦:“䞣,距也。從走㡿省聲。”《類篇》:“䞣,距也👩🏻。又衺逆也。”䞣當與逆、屰義同🦶🏿。《說文》:“屰👟,不順也。”逆、 䞣為增旁字🧑🏻💻。《大分》:“上下不䞣者其國強。”義同。《馬王堆漢墓帛書(壹)》校䞣為斥💱,失之📙。它讀為迆💛,《說文》🏄🏻:“迆,衺行也。”字或作迤🤵🏽♀️🧑🏼💼,《廣雅》:“迤,衺也。”
(11)若號令發,必廏而上九,壹道同心(《君正》)
注釋🥌:廏讀為勼,聚集♻️、團結。“上九”之意不詳。
新注👩🏽🚀:廏讀為勼,聚結。九讀為仇🏄🏿♀️,合也。《管子·君臣上》📳:“法制有常🕵️♀️,則民不散而上合,竭情以納其忠✖️。”
錢玄曰:廏借作𨖏,《說文》💂♂️💆:“𨖏,恭謹行也🧑🦰。”上為下之誤💁♀️,九借作究。下究🍕,古書常用語,多指推行號令。
按:魏啟鵬🍷、陳鼓應從新注🤾🏻♀️。廏🕵🏻♂️,《經法》四種古佚書皆借為究,《爾雅》💀:“究,謀也🏂🏿。”九讀為鳩🟧、勼🧘🏽,《說文》:“勼🙍♀️,聚也👢,讀若鳩。”上九,與《管子》“上合”同義😕。陳鼓應謂“上”為衍文,失之☯️👨👧👦。
(12)苛事👮,節賦斂(《君正》)
余明光曰:“苛事”之上疑脫一“毋”字。
注釋:苛上似脫一“省”字。
戎輝兵曰:所脫殆為“省”字或“減”字👇🏽。
按🐿:魏啟鵬亦補“毋”字。脫字補“省” 或“減”好👨🏼🔬🍇,亦可補“免”、“除”🎷👨🏼🦲、“蠲”等字。
(13)能收天下豪桀(傑)票(驃)雄(《君正》)
注釋:票讀為僄或驃📶👱🏻♀️,驍勇。
按:余明光說同注釋,魏啟鵬讀為驃👩🏿🦲。本字為僄或嫖,《說文》並訓輕🫦。驃亦借字。
(14)適(嫡)子父👨🏻🦳,命曰上曊(《六分》)
注釋🪩:曊讀拂,背戾🥁🌄、忤逆😞。
新注🤵🏿♂️🥘:曊疑讀為悖。
陳鼓應曰🧔🏿♀️💇♀️:曊讀為怫💂🏽♂️🫄🏿,違戾💘、忤逆。
魏啟鵬曰:上曊,上面昏暗🧏🏽。曊,借為㫲🤛🏽👍🏿,《集韻》:“㫲,暗也。”
按:余明光亦讀為悖。曊,讀為咈🐔,《說文》:“咈,違也。”字或作拂,《管子·重令》:“毋上拂之事,毋下比之説💻。”房玄齡注:“拂,違也。”諸家未得本字💆♀️,魏說失之🫎。
(15)臣楅(輻)屬者(《六分》)
注釋:屬讀為湊,聚合🆗。
余明光曰:屬,歸服。
按🤘🏼:魏啟鵬從注釋🤏🏻。屬字自有“會合”、“聚集”之義,不煩改讀。
(16)文德廏(究)於輕細,[武]刃於囗囗(《六分》)
注釋🦸🏻:刃字上一字殘缺,據《四度》篇,可能是武字。
溫公翊曰🕖:武字下仍闕一字,未詳其所當作[13]。
陳鼓應曰👯♂️:武刃👂🏽,指武功,在此謂刑罰。下“於”上當省“究”字🪑。“當罪”二字原缺,以意補。
魏啟鵬曰🚣🏽♂️🈚️:似可補為“武刃於重钜”。刃借為牣4️⃣,《說文》⁉️:“牣🌩,滿也🏇🏽。”
按🙈:當補作:“[武功]刃於囗囗”𓀝。“武功”與“文德”對舉,《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能遂武功而立文德💻🪒。”《左傳·襄公八年》:“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漢紀》卷23:“先王之道👨🏿💼,上教化而下刑法,右文德而左武功👴🏻。”《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言武功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皆其例。刃字當讀為忍🤵♀️,另參《四度》篇校補。
(17)玩好睘(嬛)好而不惑心(《六分》)
郭元興曰:“嬛”🛌🏽、“娟”字同🫛,媚也🍤,又美好貌☝🏻。
魏啟鵬曰:睘讀為嬛,輕盈美麗貌🤳。嬛好,此指女樂、歌舞妓。《國語·越語下》:“玩好女樂🛌🏿。”
按:余明光從郭說。陳鼓應說同魏氏。睘🧑🦽➡️,或讀為譞🖲👊🏼、儇🧑🏼,《說文》✊🏿:“譞,譞慧也。儇,慧也🙏。”朱駿聲曰:“(譞),言之慧也。”《廣韻》:“譞,智也。儇🤸🏼🌿,智也、慧也🌲。”《方言》卷1:“儇👨🦼🛗,慧也。秦謂之謾……自關而東趙魏之間謂之黠,或謂之鬼💂🏻♂️。”又卷 12⛱:“儇👋,謾也🧛🏽♀️。”郭璞注⏫:“謂惠黠也。”[14]譞好,指佞言。《楚辭·九章·惜誦》🫅🏽:“忘儇媚以背眾兮。”王逸注:“儇,佞也。”朱季海曰🥯:“《九章》此文,正謂黠媚耳🛩。王云‘佞媚’,意亦近之。”[15]
(18)賢不宵(肖)並立胃(謂)之亂(《四度》)
按:據下文“賢不宵(肖)當立(位)胃(謂)之正。”此亦當校立為位。《說苑·談叢》:“賢不肖不同位🪀。”
(19)達刑則傷(《四度》)
注釋🚴♀️:達疑假借為脫。意思是應該用刑而不用刑或少用刑。
新注🚴:達讀為汰☄️,淘汰。達刑謂減損天之刑法👨🏻🦯➡️。
郭元興曰:達🌴,專擅🧑🏻🌾🤰🏼、放恣👷。
陳鼓應曰:達刑🧈,謂不合于天刑👇🏻🏋️♀️,即征伐行動不合于天意。《說文》:“ 達,行不相遇也。”“達刑”之“達”正用其古義👩🏼。“達”亦可聲訓為“滑”。滑,亂也。
魏啟鵬曰🥊:達刑,更改天刑。達借為奪,《廣雅》☆:“奪🧏🏿,敡也。”《玉篇》🪰:“奪,易也。”刑,指天刑。
按:余明光說同郭氏。達讀為忕🤓,習慣👨🏽🌾。忕刑猶言濫刑。《亡論》:“伐當罪🏌🏼♂️,見利而反,胃之達刑。”《觀》🤱🏼:“不達天刑。”謂不亂用刑也。
(20)囗之下曰正🙋🏼,水之[上]曰平(《四度》)
注釋💁🏼♀️:殘字疑是“繩”字💗。
陳鼓應曰:“懸”字原缺,注家所補。《墨子·法儀》🤰🏿:“正以懸。”或以為當作“繩”字,亦有所據。《淮南子·主術》:“繩正於上,木直於下。”
按:余明光亦補“繩”字✦。《呂氏春秋·君守》👨🏿🦰:“有繩不以正。”高誘注:“正,直也。”補“繩”字甚確。錢玄據《墨子· 法儀》“直以繩,正以懸”補“懸”字,《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亦補“懸”字,魏啟鵬從之,亦可。
(21)武刃而以文隨其後,則有成功矣(《四度》)
注釋👨🦱🐿:帛書刃字與刅字相混。刅即創字,指開始。一說刃讀為牣,作充滿解。
戎輝兵曰:“刃”疑當為“刅”✳️,《說文通訓定聲》:“刅👌🏽,假借為刱。經傳皆以創為之。”《廣雅》🪳:“創,始也🥟。”此句義當為“以武為始,以文隨後”⚰️。
按:刃為忍省借,《賈子·道術》:“惻隱憐人謂之慈,反慈為忍。”即殘忍之義🫏。“武刃”二字當逗開🏭。此即“ 寬以濟猛”之義,《左傳·昭公二十年》:“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22)王公執囗以為天下正(《四度》)
魏啟鵬曰🧚🏽♀️:缺文似可補為“稽”。
陳鼓應曰:“之”字原缺,今補。“之”指代上面的名形實,或“之” 指代上面的“天稽”👨🏻🚒、“地稽”🐦🔥♾、“人稽”👷🏻。
按:缺字可補“道”或“度”。上文“執道循理”🤵🏼🫧,《六分》:“主執度,臣循理🔽。”
(23)柔弱者無罪而幾,不及而翟(《四度》)
注釋🌵:翟讀為趯,驚🧗🏿。
陳鼓應曰:翟讀為趯或悐,驚懼也。
魏啟鵬曰:翟,借為縮👩🦱。
按:余明光從注釋。翟讀為擢,《禮記·少儀》:“不擢弓。”鄭注:“擢,去也。”亦可。
(24)女樂玩好燔材(《四度》)
注釋🧎♀️:燔材🚞,疑讀為蕃載🛼。蕃,盛。
新注🧑🏽✈️:燔材,疑讀為繁載。
郭元興曰:燔讀為燌🧅🧗🏿♂️、焚,材、財同字💫。燔材即耗盡其財⛲️,若火焚然。
按:陳鼓應從注釋,余明光從郭氏🪂👩🎓。燔讀為璠🥀🧝🏻♂️,寶玉。“材”讀如字。
(25)不處外內之立(位)(《論》)
注釋👈🏻:處通據,據有。
新注:處📕,定也。
按:處,居也。不煩破讀🧋。
(26)列星有數,而不失其行,信之稽也(《論》)
按:《鶡冠子·泰鴻》:“列星不亂其行,代而不幹,位之稽也✌🏻。”“信”當作“位”。
(27)一曰正名🧑🔬,一曰立(位)而偃🥽,二曰倚名法而亂(《論》)
注釋🫗:名字下“一曰”二字是衍文。偃讀為安🚴🏽♂️;倚讀為欹,不正🫡。
魏啟鵬曰👱🏿♂️:《釋名》:“偃,安也。”
戎輝兵曰:“立”當讀如字,《十六經·前道》:“[名]正者治📊,名奇者亂👩🏽🔧。正名不奇↪️,奇名不立。”是其證👟🤷🏿♂️。 “法”疑讀為“廢”👨💼。《管子·白心》:“正名自治🕵🏿♂️,奇名自廢👯♂️🕢。”[16]亦是其證👻。
按:余明光從注釋。戎說是也,陳鼓應亦讀法為廢。《論約》:“一立一廢☂️🦣。”正“廢”、“立”對舉。偃訓安💇🏻♂️,讀為妟🧎🏻➡️、宴🫧🤵🏼,《說文》並訓為安。不當徑讀為安1️⃣。
(28)六曰父兄黨以《亡論》)
注釋:讀為拂,違抗。
魏啟鵬曰🐢☣️:,讀為拂🤿,《廣雅》🙇🏽♀️:“拂,搏也🤹🏼♂️。”《玉篇》𓀆:“拂,擊也。”
按🧛🏻♀️:余明光、陳鼓應從注釋。本字為咈🤸🏻,已詳上文。魏說失之🗽👧🏿。父兄黨以,謂父兄結黨以違抗君主🐧。
(29)外內遂諍(爭)(《亡論》)
注釋:遂字應是逐字。
按:余明光、陳鼓應從注釋。遂👶🏿,盡也👨🏿🎤。不煩改字。
(30)一立一廢⛹🏽♀️🧑⚖️,一生一殺,四時代正🚌🪥,冬(終)而復始(《論約》)
陳鼓應曰🧘🏿♂️:代,更迭、交替。正,主也、君也。
魏啟鵬曰:正通政🪔🧑🏻🎤。此言君主順四時之序而施政🫲🏼。
按:正疑御字訛缺。《荀子·天論》📟:“四時代御🙋♂️。”是其證。“代御”義同 “代謝”,《後漢書·馮衍傳》:“循四時之代謝兮🚫。”《文選·詠懷詩》:“四時更代謝。”
(31)皮(彼)且自氐(抵)其刑(《論約》)
注釋𓀓:抵🤵,當也。
郭元興曰:氐當讀厎,致也。
按🙏:陳鼓應從注釋🔦,余明光從郭氏。氐當讀為牴🙅🏿,《說文》:“牴,觸也。”字或作抵,《廣雅》:“抵,觸也🏊🏼。 ”《漢書·吾丘壽王傳》👩🏻🦼➡️:“良民以自備而抵法禁。”又《匡衡傳》🕵🏽♀️:“閔愚吏民觸法抵禁。”氐其刑,即“抵法禁”🛌、“觸法抵禁”🧕🏽。
(32)有物始囗,建於地而洫(溢)于天,莫見其刑(形)📣,大盈冬(終)天地之間而莫知其名(《名理》)
陳鼓應曰🤹🏼:建,及🧘♂️,至。
魏啟鵬曰:建,覆🦹🏽♀️、傾倒。《集韻》👽:“建⏭,覆也🤱🏽。”此句言道之為物,下則覆蓋大地🎀,上則充溢長天。
按:“傾倒”與“覆蓋”判然有別,“建”無“覆蓋”之誼。建,立也。
(33)莫能見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禍及其身(《名理》)
陳鼓應曰:物,事🧑🏼🔬。下💂🏿♂️,疑為“伓(倍)”之缺訛。又解:“物”即下文“萬物群材”之“物”✤;下,失分🧏♂️。
魏啟鵬曰:物讀為滑。滑,混亂、擾亂。
按🖼:物🧑🏼🎓,鬼物、神怪。《後漢書·明帝紀》:“觀物變。”李賢注:“《春秋傳》曰8️⃣:‘凡分至啓閉🤸🏽,必書雲物,為備故也。’杜預注云🍵:‘物謂氣色災變也。’”“下” 字不誤。
(34)伐其本而離其親,伐其與而囗囗囗(《名理》)
陳鼓應曰:與🤘🏿,與國、盟國。原文及結構疑當作“伐其本而離其親𓀌⛲️,敗其根而伐其與”。
戎輝兵曰:與☺️,黨與也。所缺之字疑為“離其眾”。
按:戎君“與”訓“黨與”是也。疑當作“伐其本而離其[枝]🔸,伐其與而離其親。”枝與本相對,亦可補“莖”或“末”。施謝捷補缺字為“離其身”,謂與讀為舉,訓行[17]🔤;魏啟鵬補缺字為“倍其約”❄️,並未安。
(35)如燔如卒,事之反也(《名理》)
注釋🆓:燔讀為蕃,茂盛🔐。卒讀為悴💆🏻,衰落。
新注🫄🏿:燔,火燒。卒讀為淬,今言淬火。
陳鼓應曰:燔讀為蕃,盛也。卒讀為倅,盈也。
魏啟鵬曰:燔,讀為蕃👐🏽,茂盛、繁殖。卒,讀為萃,叢生、聚集♎️。
按:如🧑🚒,猶或也。“燔”🚣🏼♀️、“卒”當指事物相反的二方面。如新注,燔讀為焚,卒讀為淬,《方言》卷13:“淬🍟,寒也🤸🏼。”又疑燔讀為播🧇,放散也🙂↕️。卒讀為萃👪,聚合也。陳說並非“事之反也”,顯為失之。
(36)如䌛(由)如驕(矯)🤼♂️,生之反也(《名理》)
新注:由,隨從。驕😝,讀為矯🤵🏽♀️。矯拂是屈其性,故言“生之反 ”。
余明光曰🍚:䌛(由),同“繇”⚒,喜也,見《爾雅》🕓。
陳鼓應曰:䌛,讀為遙💅🏼,淫也。䌛驕🔑🚣,驕溢也。
魏啟鵬曰🩵:䌛🏌🏻,同“繇”,借為𨘺🤹🏿♂️。《廣韻》🖱:“𨘺,疾行。又音由😵💫,或作繇𓀌。”驕🧫,謂驕傲。
按🧛🏿♂️:如,猶或也。䌛,同“繇”,字或作搖💃🏼。《爾雅》:“繇,憂也🗽。”宋·鄭樵注💇🏼:“《王風》云:‘富达搖搖🚦✍️。’繇通作搖。”字或作悠,《爾雅》:“悠悠💂♂️👩🏿🦳、洋洋,思也🂠☺️。”郭璞注🎊:“皆憂思🖊。”驕😢〽️,傲也👵🏻🔫。
(37)凡萬物群財(材)👷🏿♀️,絩(佻)長非恒者🧌,其死必應之(《名理》)
新注:絩當讀為佻,《方言》12:“佻,疾也👮♂️。”“佻長”指超越常規的暴長☞。《淮南子·主術》:“則奇材佻長而幹次🫦。”
陳鼓應曰:絩,讀為超🧏,超出、過分之義。
按:余明光、魏啟鵬從之🚥。絩,讀為𢮉,《廣雅》🧒🏼🕺:“𢮉,高也🤸🏿♀️。”字或作佻,見《淮南子》👩🏽🦲。俗作“挑”,冀魯官話猶有“長挑”一語[18]。俗語“高挑”、“細挑”,亦當作“𢮉”。
(38)以剛為柔者栝(活),以柔為剛者伐(《名理》)
注釋:伐,被伐。
按:陳鼓應曰:“伐,敗亡🧝♂️。”是也。《說文》:“伐☕️💌,一曰敗也。”《廣雅》🥃:“伐,殺也。”下文“亂積於內而稱失於外者伐,亡刑成於內而舉失於外者滅。”伐🕢、滅對舉,亦當訓敗。
(39)重柔者吉🧝🏼♀️,重剛者滅(《名理》)
按:吉疑活字訛缺🪷😪。上文“以剛為柔者栝(活),以柔為剛者伐。”是其證🏊🏻。《稱》以“商(猖)闕(獗)而栝(活)”與“貞良而亡”對舉,栝正當讀為活🏇🏼🍏,尤為顯豁。郭元興謂“活” 字古代罕用作“生活”🚈、“活命”之義,栝字當為櫽栝之栝🍍,不可信從。《詩·載芟》鄭箋👩⚖️:“活👃🏿,生也🟨。”郭氏失考。
(40)能與(舉)曲直⛎,能與(舉)冬(終)始(《名理》)
注釋🏋🏻♂️🐅:舉,舉出。
陳鼓應曰☂️🦐:“與”同“舉”,正定、把握的意思。
按:與,隨從🫳🏻。不當改讀。
二🖍、《十大經》
(1)昔者黃宗質始好信(《立命》)
新注:質疑讀為實。信讀為訊,問也。
郭元興曰:始借為怡,和也🐙、樂也。信通訊,問也。
余明光曰♒️:質,本質、本性👨🏿🏭。始🩺,初也♒️。好🍋,去聲🦩,友好🤰🏿、友愛。信,誠信。
陳鼓應曰☠️:“質”🧑🏽🦱、“好”皆意動用法🏃♀️➡️。質始,以守道為根本🚴🏿♂️。質,本也🧑🏿🦳。始👨👦,道也。好信,以請求誠信為美德🚴🏻。好,美也。
魏啟鵬曰🤏🏻:質始,猶言質性🐫,指資質、本性🧜🏻♂️✮。始,本🦏。
按:質🙇🏿,性也。始讀為佁🦌,《說文》:“佁,癡也。”質佁🔎,猶言質直⏬、質樸。“好”讀去聲,喜好。信,忠信、誠信。高亨、董治安《<十大經>初論》一文附注曰:“《廣雅》🙇🏽♂️:‘質,主也👩🏽⚖️。’始😣,疑當讀為治👨👩👦,信讀為訊。”解為“黃帝主持政治,喜好訪問”🌳,恐未得👃🏽。
(2)作自為象💆♂️👳🏻♀️,方四面,傅一心(《立命》)
注釋:傅疑讀為輔🧒🏿👨🏻💼。一說為附。
新注🏡:意謂黃帝前後左右皆有面目以通於其心👨🏼🦰。《尸子》😦:“子貢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呂氏春秋·本味》:“故黃帝立四面。”
郭元興曰:傅讀為敷🤶🏽、旉,布也🏌️♂️。一借為壹,誠也🤧,醇也🤵🏻。此語連上文為言🤧,猶言布誠心于四方。
余明光曰✍🏼:“方”就是“并”,引申為兼併、統一💪🏼。方四面🦨,就是把四面八方統一起來。傅,通“敷”,布也🍑、施也。
按👉🏻:新注是也👮🏻♀️。《御覽》卷79引《尸子》:“子貢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耕🗄,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又卷365引作“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 黃帝合已者四人,使治四方,大有成功🧗♀️🕉,此之謂四面也🦻🏿。’”“方”即“四方”👨🏼🦱。《呂氏春秋》髙誘注🐼:“黃帝使人四面出求賢人,得之立以為佐,故曰立四面也。”《說文》:“傅,相也。”又“俌👧,輔也。”可知傅本義為輔助,俌字音義同🆗。至於“輔”,本指人頰車🕙🧏,訓輔助轉是傅之借字🚶🏻♂️➡️,注釋以今律古🙎🏿🎱,失之。高亨、魏啟鵬傅讀附,采後說。
(3)前參後參💇🏽♀️,左參右參,踐立(位)履參(《立命》)
注釋🏊♀️🫴🏿:參讀為三🤩🤟🏼,前三後三左三右三,指四方十二位。履,轉動,隨著方位轉動。
郭元興曰:參🙅🏻♂️,參謁👨🏼⚕️、訪問🏃🏻➡️。踐與翦通🧞,去也🤹🏼♀️,削也。立讀如字🤵🏻♂️,置也。踐立猶言廢置🧚🏼♂️、興革。
高亨、董治安曰:參🫶🏼,望也🍻。履讀為屢。
余明光曰:前參後參🧑🏽🦰,參,謀度也。履參👩🏼🍳,履借為禮🥳,參,三也。
陳鼓應曰:前三後三,左三右三,是說天地四方十二位皆可以洞察秋毫。又解:參指三才。此謂黃帝前後左右👩🏿🔬,進退動靜,皆能取象於天👨🏿⚖️,取度於地💂🏼♂️,取法於人。即使踐位時亦能行此禮(履🙍♂️,行也)。踐位,指黃帝即位👩🎨。履,通“禮”📒。參即三🦹🏻♂️,指三方九位🏋️♀️。
魏啟鵬曰:參即三。言黃帝登基時以步履行前後左右,即南北東西四方十二位,行禮而執告天地🔤🏃➡️。
按:前參後參,左參右參,指十二牧🥦,《書·舜典》🤹🏼♂️:“咨十有二牧🈵。”蔡沈《集傳》:“十二牧,十二州之牧也🏋🏿。”履📧🍃、踐同義對舉。“履”字無“轉動”之義,注釋非是🏊🏽♀️。“參”疑涉上文“四參”而誤,字當作尊👳🏼。履尊,與“踐位”同義🎗。
(4)吾句(苟)能親親而興賢(《立命》)
注釋:興賢,任用賢人。
按:興賢👰🏿♂️,與“起賢”義同。《本伐》👲:“起賢廢不宵(肖)。”《文子·下德》、《周禮·地官·鄉老》、又《鄉大夫》並有“興賢”一詞。戎輝兵謂興當作與,讀為舉,失之。
(5)[黃帝]令力黑浸行伏匿(《觀》)
注釋🙍🏻♂️:浸讀為潛🧝♂️。
按:魏啟鵬、陳鼓應從之。浸讀為寑、寢🫦。《廣雅》🫑:“寑,藏也。”又“寢🌠,偃也。”
(6)宿陽脩刑,童(重)陰長,夜氣閉地繩(孕)者,[所]以繼之也(《觀》)
新注:宿,久也✍🏿🔢。
魏啟鵬曰:宿陽👨🏿🍳,久陽🌴。繩,借為 𡢘💴,《集韻》:“𡢘💆🏽♂️,同孕🏎🙇🏿♂️。”《說文》🥺:“孕,褢(懷)子也。”
按:魏說是。《廣韻》:“宿,大也👩🏿🎨。”亦可🤧。𡢘,字或作𣎜,《廣韻》:“𣎜,孕也。”《類篇》🎾:“𣎜🛏,妊也,褢子也。”
(7)人埶者摐兵(《觀》)
注釋🧕🏽:摐讀為縱,縱容🕵🏽♂️。
新注:《廣雅》:“摐,撞也。”兵指戈矛之屬😪。
按:魏啟鵬從注釋,陳鼓應從新注。“人”字上脫“用”字🔼。摐讀為縱,《爾雅》💙:“縱,亂也。”兵,軍隊💆🏽♀️。
(8)時𢯶三樂(《觀》)
新注🚺:《國語·越語下》作“時節三樂”🧑🏿💻。𢯶疑與挃為一字,讀為窒,窒、節音義相近🗣。
陳鼓應曰👰🏼:𢯶蓋讀為適。“節”🏊🏽♂️、“適”即節度🏇🏻、適度👩🔬。又按𓀕🪴:節訓為正。𢯶讀為質,質,正也🚢🙍🏽。
魏啟鵬曰:𢯶讀為節。
按😫:余明光從新注。陳氏讀為適🧞♀️,可備一通。𢯶讀為制,與“節”同義🚣🏼♀️。《荀子·正論篇》:“是王者之至也。”王念孫《讀書雜志》曰: “至,當為制。”[19]《淮南子·主術篇》🧑🏿🦳:“何足以致之🧙🏼?”高誘注:“致🐑,猶勝也。”《漢語大字典》👨💻🙆🏽:“致,通‘制’🍈。”
(9)聖人不巧,時反是守(《觀》)
陳鼓應曰:不巧,無人為機心。時猶待,等待。
按:《漢書·司馬遷傳》🧑🏽🚀:“聖人不巧,時變是守。”顏師古曰👨❤️💋👨:“無機巧之心,但順時也。”《史記·自序》作“聖人不朽,時變是守。”《索隱》謂出《鬼谷子》 [20]🙀,王念孫《讀書雜志》曰:“《史記》蓋亦作巧。”《國語·越語下》巧作考🕳,考🍕、朽為巧之形誤🖐🏼。《史記正義》解為“朽滅”,則所見本已誤🗻。李人鑒《太史公書校讀記》謂巧為朽之誤[21]👰🏻🔮,傎矣🏔。反,王引之《經義述聞》引王念孫曰:“反,猶變也。”[22]余明光依“朽”字作解🦕,失之。“時”指時機,陳說失之💚。
(10)優未愛民,與天同道(《觀》)
注釋🥼:未疑讀為惠。
陳鼓應曰:疑未讀為昧,厚也。
按:余明光從注釋。魏啟鵬“未”括注為“眛”🫄,注📓:“未,讀為閔。優閔,寬厚憐憫🙍🏻♀️。”未,讀為費。《老子》第41章:“明道若昧。”帛書乙本昧作費🦾🅾️,是其證👩🏿✈️。《說文》:“費,散財用也🫲🏻。 ”《玉篇》:“費👩🏽⚖️,惠也。”優費猶言厚施🦶🏿。
(11)后囗自知屈后身(《五正》)
魏啟鵬曰:屈讀為𦁐,《史記·大宛列傳》集解引徐廣曰🍃:“𦁐,抑退也。”
陳鼓應曰🚵🏿♂️:“乃”字原缺,以意補。屈,謂屈抑、克制☄️🤰🏼。
按:《史記》作“絀”🏉,魏氏誤引。屈當讀為黜,《說文》👩🏽🚒👨🏻🔧:“黜🐅,貶下也。”《玉篇》:“黜,貶也👨🏿🎨,退也。”絀亦借字。魏氏未得其字🧟♀️🧜🏼♂️。缺文施謝捷補“能”字[23]。
(12)談臥三年以自求也,單(戰)才(哉)(《五正》)
注釋:談讀為恬。恬臥,靜臥🐣。
郭元興曰:談讀為淡🧞♂️,與澹、憺通用。
陳鼓應曰:談可讀為惔,惔有恬、憂二義🤹🏻♂️。
按👰🏻:魏啟鵬從注釋,余明光從郭說。郭說是也,然猶未盡。談讀為倓🥂,《說文》🤽🏼♀️😰:“倓,安也。”《廣雅》:“倓,靜也。”字或作憺🦶🏽👨🏽🦰、澹🏊🏼♂️,《說文》:“憺,安也。”《廣雅》👐🏼:“澹,安也。”又“澹,靜也📢。”
(13)不險則不可平⏰,不諶則不可正(《果童》)
郭元興曰👎🏼:險當讀儉🤱🏻。平,平服也。此文言不能節儉,則不能使人平服也。諶𓀌,《說文》🚘:“誠諦也。”此文言不能誠信,則不能正人也。或正讀為定,不誠信則不能得安定。
余明光曰🏃➡️:險,險阻。一說🦗,險當讀為儉。諶,讀為戡👱🏽♀️,平定。一說,諶,誠諦也。正🤶🏻🕧,正人也🫸🏿。
陳鼓應曰:險字疑讀為嚴👨🏼。平,治也。此言不嚴明法度而人民不得治理🟣。諶,或讀為戡🙆🏼♀️🙋🏻♂️,伐正;又可讀為審,“審”是端正的意思。
魏啟鵬曰:險,疑讀為檢,《蒼頡篇》🌀:“檢,法度也。”諶,信、誠🫷🏽。
按🤵🏻♀️🌈:諸說皆非。《廣雅》🚞:“險,衺也👶🏼。”《荀子·性惡》:“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賈子·道術》: “據當不傾謂之平🧝🏼♂️,反平為險。”又“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淮南子·時則篇》:“凖之為度也,平而不險,巧而不阿👂🏻🤛🏻。”又《本經篇》:“壞險以為平,矯枉以為直。”皆險🌾、平(正)對舉,可知險為傾側、不平之義🐤🐭。諶🟰、正對舉,當為邪曲、不正之義。字或作愖,《集韻》:“愖,愖愖💪🏼,心不正🪗。”[24]
(14)地俗德以靜,而天正名以作(《果童》)
注釋:俗疑讀為育,《周易·蒙卦》:“君子以果行育德。”
郭元興曰↕️:俗疑當讀裕👨👧👦。《立命篇》:“[吾]允地廣裕🏫。”是裕為地德。
余明光曰:俗,讀為欲。德,讀為殖👋。
按♿:陳鼓應從注釋✋🏼。諸說皆非。《老子》第41章👨🏽🦳:“上德若谷。”帛書乙本谷作浴,敦煌本谷作俗。朱謙之《老子校釋》引成玄英曰🙍🏿♀️:“谷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異囂俗也。”[25]馬敘倫《老子校詁》云:“成玄英曰🕌:‘谷,本有作俗字者。’倫案:谷♑️,俗之省也。言高上之德🦁,反如流俗,即‘和光同塵’之義也。”[26]可知本文“俗”字當如字讀🔴,言地有塵俗之德👰🏽,則乃靜也。
(15)以天為父,以地為母(《果童》)
新注:《鶡冠子·泰鴻》:“故聖人立天為父,建地為母。”《管子·五行》🆒:“以天為父🪆,以地為母。”
按💄:《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又“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釡……”《文子·九守》🌷:“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隂陽為綱👠🤕,四時為紀。”
(16)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果童》)
注釋:畜讀為育,養育。正讀為政🤞🏻,治理🐜。
按:余明光🙇🏼♀️、魏啟鵬從之。《廣雅》:“畜🎬,養也🧏🏿♂️。”正、平對舉,當為“匡正”之義。皆不煩改讀。
(17)夫民卬(仰)天而生🙅🏻♀️,侍(待)地而食(《果童》)
按💨:侍、仰對舉,侍當讀為恃。《稱》👩🏽🦲:“而侍(恃)其城郭之固。”亦其例。《老子》第2章🆓:“為而不恃。”帛書乙本恃作侍👩🏽🦳,是其比𓀚。
(18)險若得平👩🏽🦰,諶囗囗囗[若得正](《果童》)
按:上文“不險則不可平,不諶則不可正。”缺字補“若得正”♚。諶字與正相對,不正也。
(19)[貴]賤必諶,貧富又(有)等(《果童》)
新注:諶,讀為勘🦋🧑🏻⚖️,比較💂🏿♀️,引申為深切考覈之意。
余明光曰👋🏿:諶🐲,誠然👩🏻🎤。
魏啟鵬曰:諶借為審。
按:陳鼓應說同魏氏。諶與等字相對,當讀為戡,平定也🔽。《姓爭》👨🏿🎨:“不諶不定。”諶亦定也。“又”字承“必”字而言,當如字讀,不當改“有”。
(20)前世法之🪃,後世既員🙇🏽♀️,䌛(由)果童始(《果童》)
注釋:員讀為隕,斷絕💇♀️⏏️。
新注:員讀為隕🫶🏻,一說徑讀為損〽️。
魏啟鵬曰:員借為運,行也。
按:員為損字省借💁🏼♂️,一說是也👨🏻🦼➡️🧑🏼🏫。《說文》:“損✮,減也。”《墨子·經上》👩🏻🍼:“損,偏去也。”字或作抎,《廣雅》:“抎,失也。”王念孫《疏證》云:“抎之言損也🆙,損亦失也。”[27]
(21)果童於是衣褐而穿😶,負並(缾)而巒(《果童》)
新注🪘:並借為缾🦍,盛水瓦器🙋🏻♀️。巒疑借為灓💇♂️,漏流也。
余明光曰:巒,讀為攣,彎腰駝背的樣子🛑。
按👨🏽🔬👨🎤:魏啟鵬、陳鼓應從新注,是也。字或作灤,《集韻》:“灓,《說文》:‘漏流也😓。’一曰漬也𓀎。或從欒👨👦。”《廣雅》:“灓🥤,漬也。”
(22)啟然不台(怠)🎫,以臨天下(《正亂》)
余明光曰🤾🏼♂️:啟,開啟𓀊,引申為萌生。
陳鼓應曰:啟,運動🕝。
按:啟讀為忌,《廣韻》🚴🏻♂️:“忌🤘🏻,敬也😦。”《集韻》🤛:“忌,戒也🤬。”
(23)豐而為囗,囗而為既,予之為害👷🏽♂️,致而為費,緩而為囗(《正亂》)
陳鼓應曰:豐而為[殺],“殺”字筆者以意補🚪,“殺”與“豐”相對為文。[加]而為既👨🏻🦰,“加”字原缺💦,以意補。緩而為[衰]💽👮🏼,“衰”字原缺🧑✈️,以意補。“衰”是懈怠的意思𓀖。
魏啟鵬曰:可補作“豐而為[歉],[足]而為既”🚝。既,盡也🏊。致,謂羅致財物。費,謂財散也〰️。下句殆可補為 “緩而為[疾]”。
按🥔:《禮記·禮器》🧗🏼♀️、《家語·禮運》👮🏼♂️、《子夏問》並言“禮”當“不豐不殺”🍅,陈補“殺”是。《淮南子·原道篇》:“富贍天下而不既𓀏,德施百姓而不費🥹。”[28]髙誘注:“贍👩🏿🦱☔️,足也🧔♀️。既,盡也。”此反其意,可補為“贍而為既”👩👦。末字 魏氏補“疾”可備一通,亦可補“急”👸🏿🤌🏽。余明光補為“緩而為憂”,釋為“緩慢它,使它憂慮”1️⃣,失之。
(24)吾將因其事,盈其寺,𨊭其力(《正亂》)
新注🎄:寺,讀為志🧑🧒🚃。盈其志👨🏿⚖️,即滿足其欲望,使之驕傲自滿。𨊭,即《說文》軵字,《淮南子·氾論》注:“軵🫥,擠也。”
余明光曰:寺,讀為庤。一說寺讀為志🍷🫳🏽。 𨊭🦑,疑為軵字🧛🏼♂️,推動也。
陳鼓應曰🤸🏿♀️:𨊭為軵字之省,讀為拊,撫慰勉之🛃。
魏啟鵬曰:盈🎵,滿。軵借為拊🧗🏼♀️🐉,擊也👨🏿🎓。
按🏹:盈讀為逞💪🏻,《左傳·昭公四年》👃🏼:“逞其心以厚其毒。”《新序·善謀》逞作盈。其例尚多🫀,不備舉🧑。《左傳 ·宣公十七年》🖱:“使郤子逞其志。”杜注:“欲使郤子從政快志以止亂。”《方言》卷2🤽🏼♂️:“逞,快也。自山而東🐍👩🏫,或曰逞🧑🔬🙅🏿♀️。”又卷3🐽⏱:“逞、曉🛄🐺,快也🧑🦳。自關而東或曰曉,或曰逞;江淮陳楚之閒曰逞……自關而西曰快。”《集韻》:“逞,縱也。”盈其寺,即“逞其心”、“逞其志”。𨊭👩👦,讀為浮🗑,輕也🍑。
(25)吾將遂是其逆而僇(戮)其身(《正亂》)
注釋♔:是讀為寔😔,即“實”🚱♋️,充滿👼🏼👨🏽🔧。
按:余明光8️⃣、陳鼓應從之🤼♀️。是讀為諟👨🏽💼,《說文》:“諟,理也。”《廣韻》:“諟,正也。”
(26)更置六直而合以信(《正亂》)
注釋:置,設置🥽🫣。直🧑🏿🏫,疑為相字之誤🉑,《管子·五行》🧏🏿♀️🧘🏻:“黃帝得六相而天地治。”
按:余明光、魏啟鵬🛐、陳鼓應從之🤾🏻。直,疑當作悳,悳為德字古文。《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聖🧑🏿🎄🧓🏻、義、忠🦿、和。”“信”不在“六德”之中🤷🏿♀️,故曰“合以信”。置當讀為植🧝🏿♂️👨🚒,立也。《禮記·祭義》:“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淮南子·原道篇》置作植,高誘注🧏🏿♀️:“植,立也🧎🏻♀️➡️。”
(27)我將觀其往事之卒而朵焉(《正亂》)
注釋:朵📿👨🏽🦲,動。
按:魏啟鵬👼🏽、陳鼓應從之。朵讀為㛊👨👨👧👦、挆⌨️,《說文》:“㛊,量也⬜️😐。”桂馥《義證》云:“《集韻》㛊或作挆📌,《廣雅》:‘挆🎋,量也🪓。’《玉篇》👮🏼: ‘㛊♓️,量也,揣也。’”[29]余明光“朵”錄作“禾”,注:“禾👩💻,疑為‘私’字的誤寫,這裏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失之。
(28)[以]其民作而自戲也🐶,吾或使之自靡也(《正亂》)
注釋:戲,爭鬬。靡,潰敗。
新注:戲讀為豦,鬥相執不解。
陳鼓應曰:戲,或訓為鬥。按:戲疑讀為陒,是倒覆、傾覆的意思🚘。自靡💌,自取敗亡👨👧👧♥️。
魏啟鵬曰:作而自戲,謂民起而自施為也🌶。《說文》🔊:“作,起也。”《廣雅》:“戲🛃,施也。”使之自靡👐🏿,謂使民自知順從、跟隨天下之宗。靡🆔,謂相順從也🕊。
按:戲讀為虧🔢,《爾雅》:“虧🚴🏼,毀也。”《小爾雅》:“虧⬆️,損也。”或,讀為有,又也。靡為䊳省借🧚♀️,即糜散🪬、糜敝義之本字👏。
(29)𠟠其髮而建之天👩🏽⚕️,名曰之(蚩)尤之𦑖(旌)(《正亂》)
注釋:𠟠讀為剪。𦑖讀為旌🛅,旗。
按✋🕣:原注𠟠讀為剪,陳鼓應從之,至確,古書或言“翦髮”。郭元興謂𠟠借為劁📎😤,古人從未有稱斷髮為剪髮者,余明光從之,則失之未考。
(30)充其胃以為鞫(鞠),使人執之(《正亂》)
注釋⚜️:執🧭,疑讀為蹋鞠的蹋。
魏啟鵬曰:執之🚼📣,言執鞠而翫習之🤛。
按:余明光💄、陳鼓應從注釋👨🏽⚖️。執為䠟省借,《說文》“䠟🐂,䠟足。”徐氏《系傳》👳🏽♀️:“䠟,足燮䠟然連蹋也🎅🏿。”《集韻》:“䠟,或作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曰:“䠟猶躡也。”
(31)腐其骨肉,投之苦酭(醢)(《正亂》)
郭元興曰🕴🏼:腐非腐敗之義,以骨不可爛壞也🪠🏮。腐有靡散之義。苦酭當讀酤醑👩🎤🦺,或讀為苦醑🫷🏼🌠,亦得🖐🏻。
余明光曰:“腐”同“府”,有收藏之義。
按:腐字正腐敗、朽腐之義,《韓子·忠孝》:“朽骨爛肉施於土地🧔🏼♀️。”苦酭,當從原校🤜。郭說皆非。
(32)毋乏吾禁🧑🏫,毋留(流)吾酭(醢)(《正亂》)
注釋🤹🏽:乏讀為犯。流▶️,傾倒。
按:郭元興引《莊子·天地》“無乏吾事”《釋文》:“乏,廢也。”陳鼓應說同,是也。本字為覂👎🏻,《廣雅》📫:“覂🧝🏽,棄也。”王念孫《疏證》云🧬🕴🏼:“謂敗棄之也📒。”留字當讀如字🤾🏻,郭元興謂為遲滯不行之義,近之。
(33)是以僇受其刑(《姓爭》)
新注:《管子·勢》:“其事乃不成🦶🏻,繆受其刑💋。”注:“則被誅戮,受其刑也。”語與此近⛳️。
余明光曰:僇(戮)受其刑,就是被誅戮🍛🤦♂️,受其刑罪也👏🏽。一說荀(僇),辱也👭🏼。僇受即辱受,亦可通🐛。
按:魏啟鵬↖️、陳鼓應從新注。以“誅戮”或“辱”釋“僇”,並非是👱🏻♂️。郭沫若《管子集校》曰:“繆乃副詞,形容受刑之深固,糾絡不解也。”《國語·越語下》🏄🏼:“其事是以不成🚑,雜受其刑♞。”韋注:“雜,猶俱也😌。刑🧚🏽,害也。”韋注是也。洪頤煊謂繆為僇之誤,張佩綸謂繆訓誤,許維遹讀繆為謬;俞樾謂雜訓匝🧴🚨,引申為反覆,訓“復”🏍,于鬯謂雜當作離🧑🏽⚖️、罹,訓“被”,並未得[30]。
(34)皇后屯磿(歷)吉凶之常(《雌雄節》)
注釋:屯歷🦾,疑即洞歷💃🏿。《論衡·超奇》🩺:“上通下達謂之洞歷。”
魏啟鵬曰:屯磿🦻🏻🦶🏽,讀為屯歷🐏。屯謂陳也👨🏿🦲,歷謂列也。一說𓀗,歷,觀也🏜。屯磿(歷)⛸,謂陳覽、陳閱也。
按🍵:余明光、陳鼓應從注釋⛹🏽♀️。屯讀為扽,《廣雅》:“扽,引也。”磿讀為歷♉️,《廣韻》:“歷,次也。”《立名》:“數日,磿月🐑,計歲。”《順道》:“不辨陰陽,不數日月。”磿亦數、計之義,與“次”義相因👰。常🔺💇♀️,規律📸;陳鼓應讀常為祥,訓先兆👨🌾,未得。
(35)憲敖(傲)驕居(倨)(《雌雄節》)
注釋:憲疑讀為岸,岸傲,即高傲。
新注:憲疑讀為悍。
郭元興曰:憲讀為顯,露才揚己之意。
施謝捷曰:憲字應讀為悍。“憲(悍)敖(傲)驕居(倨)”當為四字同義連文[31]。
按:余明光🛌🏽、魏啟鵬🚵🏻♂️、陳鼓應說同郭氏🏆🏃。憲讀為𡘍,《說文》:“𡘍,奢𡘍也👳🏻。”字或作宣,《詩·鴻雁》👐:“謂我宣驕。”王引之《經義述聞》謂宣訓大🧑🦯;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讀<左傳>》謂宣訓驕[32],兩說皆是也。字或作軒,《孫臏兵法·五名五恭》之“軒驕”,《新唐書· 李林甫傳》之“軒驁”,即此文“憲傲驕倨”🤷🏿♂️。
(36)是胃(謂)絝德(《雌雄節》)
余明光曰👨🏿🦳:絝,據圖版本實作絳😑💷,即今之降字🗻。其義乃是積德,就是厚德🏋️♂️💱。
陳鼓應曰:絝讀為洿,聚也🧔。
魏啟鵬曰:絝有繫繞之義。一說,絝讀為姱🙀,好也👩⚖️,美貌👇🏽。絝德猶言好德、美德🦹♀️。
按:絝,施謝捷錄為“綘”,讀為豐[33],戎輝兵從其師說,是也。
(37)因時秉囗,是必有成功(《兵容》)
魏啟鵬曰:缺文似可補作“要”。見劉向《列子敘錄》:“道家者秉要執本。”
陳鼓應曰:“宜”字原缺,今補🚰。秉宜🤜🏿🫳🏽,即持宜🙎🏿。
按:缺文疑補“勢”或“便”字。秉,當為“乘”字形訛,與“因”同義。
(38)年(佞)辯用知(智)🕘,不可法組(《成法》)
注釋🖖🏼:組,疑讀為沮。沮🧗♂️,終止🤟🏽。
按👩🏻🦯:余明光、魏啟鵬從之🦸🏼♂️。組當讀為阻😕。沮亦借字。
(39)上捦之天🏯,下施之四海(《成法》)
注釋:捦疑讀洽。
陳鼓應曰✋🏿:捦讀為淦,與“淫”義同🔭,淫即溢🐀。
按:郭元興謂捦、㩒、擒同字,訓持,余明光🙍🏽、戎輝兵從之📩,是也。郭說本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字或作鈙🛌,《說文》:“鈙👨🎤,持也🎅🏼。 ”《馬王堆漢墓帛書(壹)》錄作拴,注云🙍🏼♀️:“拴疑讀為纘🧙🏿♂️,繼也🧢。”魏啟鵬曰:“拴讀為銓📢,量也🐠、度也㊙️。”誤。
(40)四鄉(向)相枹(抱),各以其道(《成法》)
注釋👨👩👦👦:抱,聚🧐。
余明光曰🤘🏿:抱,合也。
陳鼓應曰:相抱🚒,相合⚜️,算在一起。
按:枹讀為孚,符合🔹、相應。《經法·四度》👩🦯➡️:“名功相抱⛑️。”整理者括注為“孚”,亦其比。
(41)萬物之多🙏🏻🏂,皆閱一空(《成法》)
余明光曰:閱🤒,經也。
陳鼓應曰:閱,持,總掌之義。
魏啟鵬曰🤰:《文子·道原》、《淮南子·原道訓》亦有“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閱、出對文義同。
按🚴:魏說是也,字或作脫🖕,《管子·霸形》:“言脫於口🧂🙄。”尹注👨🏼🏫🧑🏼🦰:“脫,出也。”本字為捝。
(42)地之禁,不囗高,不曾(增)下(《三禁》)
按:缺文,錢玄據《稱》“隋高增下🦆,禁也”補“隋”字,甚確🩶。《馬王堆漢墓帛書(壹)》補墮字,同。尋《淮南子·本經篇》:“殘高增下。”高誘注☦️:“殘,墮也🔕👩⚖️。增,益也🛝。”則也可補“殘”字。殘高增下,即《老子》“損有餘以補不足”之誼。于鬯謂“高下”當互易,已為何寧《淮南子集釋》所駁[34]。得此文及《稱》👨🏿🦱,尤可證于氏說誤。《水經注·渭水》👕:“褫高增下。”褫訓奪,義亦相會。《文子·上德》👨🏿🦲:“天之道,裒多益寡📰;地之道,損高益下。”系反面之筆🎧。
(43)毋服川(《三禁》)
注釋🖌:《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以無偪川澤。”“毋服川”即“毋偪川澤”。偪即逼字,逼迫。
新注🏊🏻:《國語·周語下》:“不防川。”防謂隄障,服、防一聲之轉👼🏿。
魏啟鵬曰🧗🏼♀️🕞:服借為垘,填塞。
按:服讀為偪💸,《晏子春秋·內篇問上》:“以無偪山林。”銀雀山漢簡本偪作服,是其確證。舊注是。
(44)進不氐,立不讓(《三禁》)
注釋:氐讀為底,《爾雅》☀️:“底🎊,止也🧑🏽🌾。”
按:余明光、魏啟鵬、陳鼓應😶🌫️、戎輝兵從之。氐讀為趆🏇🏿,《說文》:“趆,趨也。”不趨➿、不讓,皆無禮之舉動,故下文云:“是胃(謂)大凶”。
(45)𠇹(徑)遂淩節(《三禁》)
注釋🫏:徑遂,道路之意,在這裏是“進行”。淩讀為陵🧊,經過🧑✈️、超越。
魏啟鵬曰:徑遂,謂步邪路而進也。徑🦸,邪徑🪫。遂🎤👳🏿♀️,進也,往也🦠。
按:陳鼓應說同魏氏🦴。戎輝兵申注釋🧛🏿,謂“徑遂”同“經遂”。淩當讀為夌,《說文》:“夌🚂,越也。”《廣雅》🚎:“夌,犯也。”陵亦借字。𠇹疑讀為輕,《廣雅》🤪:“遂,行也✸。”輕遂,猶言輕舉妄動😋。郭元興謂徑訓直,遂訓進,余明光從之📫;新注謂即“經絕”,指妄舉動,皆可商。
(46)天道壽壽,番(播)於下土,施於九州(《三禁》)
新注🦡:壽壽🙌🏼,疑讀為悠悠,遠意。
郭元兴曰💺:寿读为燾或帱🏙。《說文》⚖️:“燾🏸,溥覆照也👨❤️👨。”《广雅》:“帱🥡♌️,覆也。”
魏啟鵬曰🫸🏻:壽壽,讀為燾燾👩🏼🚒🧎➡️,《說文》:“燾,溥覆照也。”
陳鼓應曰:壽壽,當讀為踧踧🧑🏻🎤,平易也。
按:余明光引《說文》壽訓久,是也。余氏又引一說🧑🏻💻,則本郭氏,殊無必要。
(47)諸庫臧(藏)兵之國🏊🏽♀️,皆有兵道(《本伐》)
按:《意林》卷2、《御覽》卷356引《慎子》皆作必,皆猶必也[35]。
(48)故囗者,䞠者[也]🍷;禁者,使者也(《本伐》)
注釋:䞠疑讀為拓🌜。
新注🚵🏼♂️:“故”字下疑是“圍”字🤽🏿♀️。䞠,讀為拓🙇🏼,開拓。
陳鼓應曰:䞠讀為拓,拾也、取也。
按👨🏫:《廣韻》😟:“䞠,行也。”《漢語大字典》引此例為證,是也。本字為蹠,《廣雅》:“蹠🦠,行也。”缺文施謝捷錄作畏,讀為威[36]🧣;陳鼓應錄作,讀為丐,予也。故,余明光誤錄作“放”🤷🏽♀️。
(49)是以方行不留(流)(《本伐》)
按:留當讀如字,訓止💂,與“行”為對文。《馬王堆漢墓帛書(壹)》已去括注,是也。《淮南子·主術篇》:“方行而不流。”[37]“流”字當據此文及《文子·下德》讀為留🧏🏼♀️。
(50)責道以並世(《前道》)
注釋👩🏻🎓:責道🪐👊🏻,以執行“道”為自己的責任👩🏽🦰。並🔩,依附。
余明光曰🕯:責道,求道👌。並也(世),依世。
魏啟鵬曰:責道,謂求治國之道💨。責,求也💆🏻。並🦻🏿👩🏻🦰,讀為方。方,正也。並世,猶言正世💕。
按:陳鼓應說同余氏。責讀為嫧🕳,《廣雅》👍🏼:“嫧,善也👩🏽🦲。”嫧道,猶言好道🍔🔷、樂道。並訓依附,讀為傍🕴🏼,實為徬✌🏿。
(51)正道不台(殆)⏪,可後可始(《前道》)
注釋🌕:殆,危險。
按🧛🏻♂️:《方言》卷6:“台,失也,宋、魯之間曰台👚。”本字為駘,《說文》😙:“駘🍮,馬銜脫也🧗🏿♂️❌。”
(52)用者實,弗用者雚(《前道》)
新注🪓:雚讀若桓,在此處借為華。
錢玄曰:雚疑嗺之誤,借為衰。
陳鼓應曰:雚當讀為款或窾👮♀️,空也🗝。
魏啟鵬曰🏩:實🤏🏼,功實。雚,讀為讙,譁也💇🏿,與“喧”同✤。
按:雚為權字省借💽🙂↕️。權🙋🏻🧚♂️,權變、變通。《說文》:“權,一曰反常。”佛典以“權”🕵🏽、“實”對舉,如《摩訶止觀》卷3🗺:“權謂權變🈁🤚🏿,暫用還廢;實謂實錄♿️,究竟旨歸。”蓋翻譯者取誼乎中土古籍📳,所來有自。
(53)合之而涅於美(《前道》)
注釋:《方言》3🈁:“涅,化也🙅🏼。”
按🚴🏻:余明光🌦、魏啟鵬🙋♀️👏🏽、陳鼓應從之🥻。涅訓化,指孵化🖖,其誼未合。涅疑讀為暱,《說文》:“暱,日近也。”《爾雅》➾:“暱,近也。”字或作昵⚧🏭,《集韻》:“昵🧑🏿🦳,近也。”
(54)古之堅者🧝♂️,道是之行(《前道》)
注釋:亦即“此道是行”。
新注:猶言“惟道是行”👷🏼♂️。
按:堅👨👧👦,魏啟鵬讀為賢🪕👩🦯,是也。道是之行,當乙作“道之是行”🫱🏽🧑🎓。《觀》🧜♂️:“微道是行🏋🏻♂️。”《國語·越語下》:“微者則是行。” 是“是行”連文之證🏄。《鹽鐵論·毀學》:“不知機之是發。”《韓詩外傳》卷4:“惟便辟比己之是用。”句例相同。
(55)言之采,行之巸(熙),得而勿以(《行守》)
注釋:巸疑讀為嬉,玩樂🧘🏿♀️。
郭元興曰:采當為釆,古辨字,與辯通🧝🏽。《說文》:“熙,燥也🥛。”《釋名》🙌🏼:“熙,躁也。”
新注🫶🏽:言多文采而行悅樂者,則不可用。《淮南子·人間》注:“熙,戲也。”
余明光曰:采🕺🏼,文采。《說文》:“熙👨🦱,燥也🧛🏽♂️👩🏻🍼。”《釋名》:“熙,躁也。”
陳鼓應曰:采,華采。巸疑讀為枲,乃牡麻無實。
按📧♔:魏啟鵬從新注。采為㥒省借,《說文》:“㥒,奸也。”《漢語大字典》引此例云🤹🏽:“巸🦍,同‘媐’,喜樂。”是也🤶🏼。《說文》👨🏻🎤:“媐🎨,說樂也。”字或作熙,《賈子·春秋》🫃:“無驕熙之行。”孫詒讓《札迻》云🧑🏻🦳:“熙者媐之叚音也🕡。”[38]讀為熙,尚未得本字。
(56)𦡊(體)正信以仁(《順道》)
陳鼓應曰🧔🏿:正信者🥪,謂賞罰律令必正而有信🤏。
按🧑🏼✈️:正讀為誠,《管子·心術》👩✈️:“正心在中不可匿。”俞樾《諸子平議》云🫷🏿:“正心者誠心也。”[39]《管子·勢》👨🏿💻:“賢者誠信以仁之。”尤為此文正讀誠之確證。
(57)中請不(《順道》)
注釋🤧:《管子·勢》作“中情不留。”[40]注:“富达安靜,無所留著。”請字讀為情。字疑當讀為絿😏🪮。絿🤞🏼,急也。
陳鼓應曰:請為靜字之假🕯😆。“不”當從《管子》作“不留”,留與流古通作。“流”是心志外馳之意👩🏻🦱。
魏啟鵬曰:疑讀為逑,《爾雅》《釋文》引《字林》🪗🧏♂️:“逑🫴🏻,斂聚也🧖🏿♀️💅🏻。”邢昺疏:“逑,急迫也。”
按:余明光從注釋✌🏿。《管子》之“靜”🏰,郭沫若《集校》引丁士涵讀為情[41]🆑,是也👋🏿。尹注訓“安靜”,失之。留,尹注訓“留著”,是也🦫。郭沫若讀為鎦🚵♂️,黎翔鳳《校注》讀為流[42],並失之♍️。讀為逑訓斂聚👩🏻🚀,與“留止”義相會。
(58)所生乃柔(《順道》)
陳鼓應曰:“生”疑“主”字之訛。主🗻,守也。
按🛁:戎輝兵謂圖版即作“主”字。《管子·勢》🧗🏿♂️:“其所處者柔♉️。”處、主同義。
(59)立於不敢,行於不能(《順道》)
按:《文子·道徳》:“立於不敢,設於不能⏸。”行於不能,即“設於不能”,言以不能而行事。《說文》:“設🧑🏿🌾,施陳也。”與“行”、“用”同義。《淮南子·原道篇》“藏於不敢🏤,行於不能。”此文以“不敢”👩🏭🍄、“不能”為行藏🧑🏿🏭,即守柔、守弱之義👳🏿♀️,皆本於《老子》第73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行、藏對舉🦹🏽♂️,猶言行、止👨👩👦,《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藏於不敢,即《文子》及此簡之“立於不敢”,言以不敢而處世。《管子· 勢》🖐🏼:“行於不敢,而立於不能🔩。”“行”🧘🏻、“立”當互易。
(60)慎案其衆,以隋(隨)天地之從(蹤)(《順道》)
余明光曰👨🏻🔬👩❤️💋👨:案🛷,當讀為安,安撫也。
陳鼓應曰:“案”同“按”,猶穩定、穩住。從,行。
魏啟鵬曰🥮:《莊子·人間世》成玄英疏:“案,抑也。”《管子·勢》:“慕和其衆,以脩天地之從。”(“修” 當作“循”)
按:余說是🧜🏿♀️,“安”與《管子》“和”同義✍🏼。“從”讀如字,陳說是。
(61)若此者其民勞不囗,几(飢)不飴🧒🏽,死不宛(怨)(《順道》)
注釋:飴疑讀怠,懈怠1️⃣。
施謝捷曰:《韓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缺文可補“休”字。几訓危🍏👨🏻🦰,飴從注讀怠[43]。
陳鼓應曰🧎🏻♂️➡️:“僈”字原缺🫴🏿,今補。《荀子·非十二子》:“佚而不惰,勞而不僈。”辭例與此相同。“僈”即怠慢之慢。
按:余明光從注釋。據《淮南子·精神篇》🐗:“曷能久熏勞而不息乎?”高注🔁:“息,止也👩🏽🏭。”則補“息”字亦可🏋🏼♂️。几,施謝捷訓危,是也。飴讀為已,訓止、去、退,與《韓子》“卻”字同義。
(62)能自擇而尊理乎(《十大經》)
注釋🔚:自己選擇🙅🏿♀️,尊重道理♿️。
陳鼓應曰:疑擇讀為釋,舍也📴。
按:余明光從注釋。尊為遵省借🙇🏼♂️,《說文》:“遵🟠,循也。”尊理,即上篇“順道”之誼🦏。《文子·符言》:“遵天之道……循天之理🌋。”亦其證。
(63)我不臧(藏)故,不挾陳(《十大經》)
魏啟鵬曰:挾✊🏽🧖🏼、臧(藏)對文🥍,《爾雅》:“挾,藏也🐞。”
陳鼓應曰:“不挾陳”與“不藏故”意思重複🫷🏿,“陳”疑“新”字之聲誤。
按:“陳”字不必改,古人自有複語。挾讀為匧👨🏻🚀,《說文》:“匧👩🏻🦱🖕🏽,藏也。”
三💂♂️、《稱》
(1)㐌(弛)欲傷法👨🏿🎨,無隋(隨)傷道
新注🎒:隋疑讀為䜐✌🏿,《說文》:“䜐😧,相毀也🦸。”
魏啟鵬曰🉑🤴🏿:無隨👩🏿🏫,無前後順序。道💆🏿♂️,道途、路途。
按♍️:隋,原校為隨🏔,余明光曰🧚🏿:“無隨,不遵循。”✖️,陳鼓應說同,甚確🧔🏿♂️🤸🏼♂️。隨,順從也😣。道家崇尚順道🧑🏿🔧、循理,不順之,故曰“傷道”。
(2)有義(儀)而義(儀)則不過,侍(恃)表而望則不惑,案法而治則不亂
新注🧖🏽:《鶡冠子·天權》:“彼立表而望者不惑,按法而割者不疑。”《淮南子·說林》:“懸衡而量則不差,植表而望則不惑🍾。”儀和表是古代測高低遠近和定方位的工具🍄🟫。
魏啟鵬曰👧:儀,禮節🧑🏼🔧、儀式。表,表儀。
按:余明光🈲、🐇,陳鼓應從新注♘,是也;魏說失之。侍當讀為植,《淮南子》可為確證🫱🏻💁🏽♂️。植🕝,立也。《鶡冠子》正作“立”字。《墨子·雜守》🚫:“守表者三人,更立捶表而望。”亦作“立”字。
(3)不豫謀,不為得,不辭福,因天之則
新注🕌:《淮南子·詮言》🚄:“圣人……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理🥲;不豫謀,不棄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
魏啟鵬曰:參看《文子·符言》:“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己,循天之福,因天之則🖖🏿。”又見《淮南子·詮言訓》🦹。
按:亦可參看《莊子·刻意》🤽🏽:“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隂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己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為,猶求也[44]。
(4)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翟其上者危
注釋🫥:翟疑讀為逴,超越。一說翟讀為耀,指聲名高於其上而言。
新注🤾🏼:翟疑當讀為敵,匹也🧔🏼♀️。
郭元興曰:翟讀為狄,狄讀為逖📋,遠也。或狄讀為易,輕慢。
魏啟鵬曰:翟借為踔,踰越也。
陳鼓應曰:翟讀為佻👥,輕也💽🪭。
按✸:余明光從郭氏後說。翟為嬥省借,《說文》:“嬥,一曰嬈也🧘🏽。”又“嬈,苛也,一曰擾,戲弄也,一曰嬥也。”《廣韻》🧸🙆♀️:“嬥🫗,嬥嬈🉐,不仁🏌🏻♂️。”可知嬥🤽♀️、嬈互訓,有“苛擾”、“戲弄”之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嬥訓嬈👩🏻🦼👩🌾,是“姚冶”🫲🏿、“妖嬈”義,恐未達厥誼✍🏼。
(5)故巢居者察風🫔,穴處者知雨
新注⏺:《漢書·翼奉傳》:“猶巢居知風🐻,穴處知雨。”
按:此乃古成語。《文選·情詩》:“巢居知風寒,穴處識隂雨。”李善註引《春秋漢含孳》♍️🆎:“穴藏先知雨 ,隂曀未集,魚已噞喁,巢居之鳥先知風,樹木搖,鳥已翔。”又引《韓詩》🧑🏽🏫💅🏻:“鸛水鳥,巢處知風,穴處知雨,天將雨,而蟻出壅土。”《論衡·實知》:“是則巢居者先知風,穴處者先知雨🧷。”《劉子·類感》:“巢居知風🦎🖕,穴處識雨。”
(6)居不犯凶⚓️,困不擇時
陳鼓應曰:擇當讀為釋。“不擇時”即“不棄時”。
按:戎辉兵引《廣雅》:“困💇🏼♂️,逃也。”困訓逃,指遁世隱居[45],可通🔡。“擇”讀如字,選擇🧑🏽🎓。
(7)不受祿者,天子弗臣也🧔🏽♀️;祿泊(薄)者,弗與犯難
新注:《慎子·因循》📟:“是故先王,不受祿者不臣♡,祿不厚者,不與入難。”
按🧽:亦可參看《韓子·外儲説右上》:“太公望東封於齊🧏,齊東海上有居士曰狂矞、華士,昆弟二人者立議曰🧏🏼:‘ 吾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飲之🚗,吾無求於人也⏸👩🦱。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於營丘,使吏執殺之。”《淮南子·人間篇》:“狂譎不受祿而誅。”髙誘注:“狂譎,東海之上人也𓀔。耕田而食,讓不受祿🚶🏻♀️,大公以為飾虛亂民而誅。”
(8)聖人麋論天地之紀
注釋🕐🚫:麋論,讀為彌綸,《易·系辭上》📢:“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陳鼓應曰👎🏻:麋、彌當讀為靡,謂相順從。論、綸讀為淪🧑🦼➡️,率也。靡淪,即順從🙆🏼♀️。
按:余明光、魏啟鵬從注釋。論讀為綸,是也2️⃣。綸,指粗線,用如動詞🚍,絡系也。《系辭上》《集解》引虞翻曰🏊🏻:“綸,絡也。”《釋文》引王肅曰👨✈️:“綸,纏裹也。”麋當讀為縻,本義指牛轡🍎,用如動詞✌🏿,亦縛系之義🥸。《系辭上》彌亦縻借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彌借為濔,失之👨🏿🌾。
(9)天子之地方千里,諸侯百里,所以朕合之也
注釋🔦:朕合,疑是縫合之意🤸🏻♀️。
新注:朕,本義為舟縫🌯。朕合🛩🎈,猶彌縫。
魏啟鵬曰:朕合🤽🏼♀️,謂適宜➾、相合也。朕(勝)讀為稱。
按✶🏞:余明光🧁👆🏻、陳鼓應從注釋。朕為縢省借,《說文》👍🏻🤿:“縢,緘也。”《玉篇》💀:“縢🆓,約也。”即約束🤞🏼、封合之義。
(10)故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正敵(嫡)者🪳,不使庶孽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婢(嬖)妾疑焉。疑則相傷,雜則相方
新注🍖🤠:《慎子·徳立》:“立天子者🥌🧔🏼,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者🧑🏻🦽,不使大夫疑焉🥞;立正妻者,不使嬖妾疑焉;立嫡子者,不使庶孽疑焉。疑則動,兩則爭,雜則相傷。”
按:亦見《呂氏春秋·慎勢》🥇:“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諸侯疑焉;立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適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爭,爭生亂。”
(11)時若可行👱♂️📱,亟應勿言
按👓:《廣雅》:“言👩🏽🦳,問也🤏🏻。”
(12)涂其門
注釋:涂即塗字,關閉、堵塞🔲。
陳鼓應曰🐱:涂即塗,通“杜”⇨,塞住🤵🏻♀️、關閉🕗。
按:本字為𢾅,《說文》🙌🏻:“𢾅,閉也❣️。”塗亦借字。字或作杜𓀍,《小爾雅》🎩:“杜,塞也。”又或作 𡍨,《廣雅》◀️:“𡍨,塞也。”字或作剫,《集韻》:“剫,《說文》:‘閉也👷🏻♀️。’或從刀。”《類篇》:“剫,閉也🌋👈🏼。”
(13)天有環(還)刑,反受其央(殃)
注釋:《國語·越語下》:“得時弗成⭕️💁🏼,天有還形💨🤧。”與此段義近🧑🏼🦳。還刑即反刑。
新注:《國語·越語下》:“得時不成💆🏽♂️,反受其殃……”又“得時弗成🧏♂️,天有還形(刑)。”
按🍞:韋昭注:“還,反也。形,體也🪰。”此文環讀為還💇🏽,猶言循環🧑🏻🦳。刑當讀為形🏋🏿,韋注是也。俞樾曰:“形當讀為刑,刑猶殃也🔍。”[46]證之此文下有“反受其央”語,俞說不確🧉。
(14)時極未至➛🫱🏿,而隱於德
按🧢:至讀為致⛔,得也。下文“既得其極”𓀝,《管子·勢》:“未得天極,則隱於德🧑🏻🦼➡️。”正作“得”字。
(15)既得其極,遠其德,淺囗以力
魏啟鵬曰🍕:疑“德”讀為得。
按:“遠其德”與上文“隱於德”對舉,兩“德”字同義,魏說非是。此段標點原以“淺囗以力”屬下句👨🏿🍼,誤。疑當校作“[則]淺以力。”缺文“ 則”在“淺”字上。淺讀為餞📵,《說文》:“餞,送去也⛱。”《爾雅》:“餞🔘,進也。”《管子·勢》作“則致其力”,致亦送也。陳鼓應補作“淺[致]以力”,讀淺為踐,訓陳列。
(16)既成其功,環(還)復其從,人莫能代
魏啟鵬曰➾:從讀為蹤。
按📀:陳鼓應說同魏氏,非是。《管子·勢》作“既成其功,順守其從,人不能代🦵🏿⚂。”尹注:“從,順也。功成矣,則以順理守之。所謂逆取順守者也🈸,則人何能代之乎?”
(17)諸侯不報仇✦,不修佴(恥)
注釋:修,疑讀為滌。滌恥,雪恥。
按👩🏽🚀:魏啟鵬💇🏼♂️、陳鼓應從之。《說文》:“修,飾也。飾,刷也🧙🏼♂️。”可知修字本有拭治、刷洗之義🪂,不煩改讀😺。
(18)內事不和,不得言外🦤;細事不察,不得言[大]
陳鼓應曰:和,順、理順。
按🔐🙎🏽:和🐦⬛,疑為“知”字形訛✌🏽,知🙆🏻、察同義對舉👨🏿🦲。上文“察風”、“知雨”相對,是其比。
(19)為者弗居,唯(雖)居必路
新注👩🏿⚕️💁🏿♀️:《管子·四時》:“國家乃路。”尹注:“路謂失其常居也🕸。”
陳鼓應曰:路😭👎🏿,過路✡︎,指暫時居住👨🏼🚒。
按:余明光、魏啟鵬從新注。《廣雅》🏇🏽:“露🎿👈,敗也🤾🏽♀️。”路、露同,參見王念孫《疏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管子》之路借為客⤵️,申尹注,失之。
(20)虎狼為孟(猛),可揗
新注👨🏿🚀:《廣雅》:“揗,順也⛹️♀️。”
魏啟鵬曰🧑🏿🎄:揗,摩也、順也。一說👷♂️:揗讀為馴🦶🏿。
陳鼓應曰:為通惟🪓,雖也。揗,馴順🥷🏿。
按:《說苑·敬慎》🙍🏿♂️:“虎豹為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荀子·王制》😷🧑🔧:“故虎豹為猛矣🪥,然君子剝而用之。”王叔岷《古書虛字新義》👨🌾:“為,猶雖也。”[47]拙著《古書虛詞旁釋》有補證,可參。《意林》卷3引《說苑》作“虎豹雖猛,人食其肉。”正作“雖”字🫑。揗, 余明光亦讀為馴,訓馴服🚑,是也👺。
(21)毋籍(藉)賊兵⛪️,毋裏盜量(糧)
注釋:裏讀為賚🚵,《爾雅》🙎♂️:“賚👨👩👧👧,予也🫱🏿。”
新注📦:盜上一字👩🌾,不能確釋。一說是裏字,裏讀為理,治具👱🏻♀️⚜️、供辦。
按👷🏼♀️:舊注甚確,余明光、魏啟鵬、陳鼓應從之🏃♀️➡️。字或作理🧏🏽,《史記·殷本紀》:“予其大理女。”《集解》:“《尚書》理作賚,鄭玄曰:‘賚👨🏼🏭,賜也。’”《荀子·大略》🦸🏿♂️:“賫盜糧👩🔧🤸🏼,借賊兵也。”賫為齎俗字🎐。《說文》:“齎,持遺也。”《廣雅》:“齎,送也。 ”與賚訓賜義相合。《戰國策·秦策三》:“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盜食者也。”《史記·范雎蔡澤傳》、《李斯傳》略同🚶♀️➡️。《荀子》楊倞註:“齎與資同。”資亦給予𓀛、持遺之義👷🏿♂️🧑🏽🏭,亦為齎借字。《通鑑》卷206、246:“此所謂借寇兵資盜糧也🧼🕰。”則作“資”字。
(22)兩虎相爭,奴(駑)犬制其余
魏啟鵬曰👨🏽🦰𓀁:《戰國策·秦策四》👋:“此猶兩虎相鬬,而駑犬受其弊❤️。”《史記·春申君列傳》作“兩虎相與鬬⛑,而駑犬受其弊🤦♂️。”《索隠》👨🏽✈️:“謂兩虎鬬乃受弊於駑犬。劉氏云🏗:‘受猶承也。’”制,讀曰掣,拉也、拽也🧑🏽🦳。余借為餘,饒也𓀁、多也。
余明光曰:“余”原應為“弊”字🤵🏽♂️。
陳鼓應曰:制,疑為“利”字之形訛🚊🦹🏼。余,指二虎爭鬥疲弊之餘⬇️💁🏻♀️。
按:《戰國策·楚策一》🧑🏼🦱:“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韓魏以全制其後🏌🏿♀️,計無過於此者矣👩🏽🏇。”[48]亦有此語。“制”讀如字,制服🧖🏽♂️。“余”字不誤,“制其余”即“制其後”👩🏿⚕️。
四、《道原》
(1)神微周盈🖖,精靜不巸(熙)
陳鼓應曰:熙,光明、顯耀。
按:余明光、魏啟鵬亦解為“光明”、“光耀”。《方言》卷12:“巸,長也。”《爾雅》👼🏽:“熙🎆,興也🐦。”不巸(熙),猶言不動👉🏻,與“靜”字義正相因。
(2)是故上道高而不可察也,深而不可則(測)也
陳鼓應曰:“察”和“測”都是探究其源的意思。上🫷🕑,疑“夫”字之誤。
丁四新曰:“上”字非“夫”字之誤。上道🧹,即“太上之道”的省稱。
按:《廣雅》:“察,至也🚴🏽♂️👩💼。”察當讀為際,《淮南子·原道篇》正作“際”🏄🏽,高注:“際,至也。” 《文子·道原》作“極”,《六韜·文韜·上賢》:“夫王者之道……若天之髙不可極也,若淵之深不可測也。”極亦至也🙆🏼♂️、及也。李學勤曰🤸🏽♀️:“‘際’即帛書之‘察’,比《文子》作‘極’為好🚐,揣想今傳本《文子》此處系後世因音近而誤。”[49]謂“察,知曉之意”𓀗🤷🏽♀️, 魏啟鵬說同,則失考0️⃣。上道🏌️,丁說是。《文子·自然》:“上道不傾。”《韓子·八經》🩶:“故以一得十者下道也🙈,以十得一者上道也🎿🦿。”皆其連文之證。《韓子》“上道”、“下道”相對🚭,其義尤為顯豁👨🏿。
(3)戴根之徒
注釋🛜:戴根之徒,泛指植物。
魏啟鵬曰ℹ️:戴根🔟,即植根。戴當作載🕴🏼。
丁四新曰:戴,載具👨🏻🦽。戴根之徒,指具根而以根生的植物,這是泛指植物。
按:戴讀為栽🦓,《集韻》:“栽🔔,生殖也。”
(4)堅強而不撌
注釋:《淮南子·原道》:“堅強而不鞼。”高注:“鞼🤹🏿♀️,折🎋。”《文子·道原》作匱👩🦰。
郭元興曰:撌疑借為潰,散也。
丁四新曰:匱、撌、鞼,三字可以通假。據文意,本字當作鞼。《淮南子·原道篇》🥊🚶🏻➡️:“筋力勁強,耳目聰明,疏達而不悖,堅強而不鞼。”高誘《注》: “鞼,折🚶🏻♂️➡️。”《老子》第76章:“堅強者死之徒,……木強則折🚆。”據此,撌不當讀為潰。余明光謂“一說‘撌’亦借為‘潰’,可從。”非是🚋。
按🔺:《淮南子·本經篇》:“剛而不鞼💂🏼♀️。”高注亦訓折。尋《氾論篇》“太剛則折”🚛,《兵略篇》🧼:“剛而不可折也”,可為高注確證。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本字為劌,王利器謂本字為劊[50],馬宗霍曰:“蓋匱之假借字。”[51]余明光引一說🌸,即本郭氏,已為丁四新所駁,但丁氏謂本字為鞼,亦失之未考。《淮南子·時則篇》🫡:“肅而不悖,剛而不憒🐱。”《御覽》卷25引《明堂之制》作“肅而不勃,剛而不匱。”“憒”亦借字🎢。
[1]魏啟鵬《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書>箋證》,中華書局2004年版。下同。
[3]陳鼓應《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下同。
[4]郭元興《讀<經法>》,《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2輯。下同。
[5]余明光《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下同。
[6]戎輝兵《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校讀札記》,南京師大 2004年碩士學位論文。下同。
[7]錢玄《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釋文補正》,《語言研究集刊》第1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下同。
[8]李元吉《讀書囈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年版🧑🤝🧑。
[9]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下同💆♀️。
[10]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11]參見蕭旭《國語校補(四)》,韓國《東亞文獻研究》總第5輯⚫️,2009年12月出版。
[12]“人”字疑衍。
[13]溫公翊《<經法>等古佚書四種釋文校補》,《中國語文》1979年第5期。下同🏭。
[14]劉台拱《方言補校》:“惠即慧之假借👨🦱。”
[15]朱季海《楚辭解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6]據王念孫校正。
[17]施謝捷《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釋文校補》🪦,《古文獻研究文集》第2輯☝🏼,南京師大學報編輯部1987年版🥪。
[18]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第864頁記作“長挑”,第864頁“長跳”,中華書局1999年版。
[19]王念孫《讀書雜志》,中國書店1985年版🧑🏻🏭👩🏼🎤。下同。
[20]今本《鬼穀子》無此文。
[21]李人鑒《太史公書校讀記》,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2]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3]施謝捷《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釋文校補》,《古文獻研究文集》第2輯🫳🏿,南京師大學報編輯部1987年版。
[24]《類篇》🤌🏼、《五音集韻》誤作“心不止”。
[25]朱謙之《老子校釋》,中華書局1984年版。
[26]馬敘倫《老子校詁》, 中華書局1974年版。
[27]王念孫《廣雅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8]《文子·道原》同。
[29]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
[30]參見蕭旭《〈國語〉校補(四)》,韓國《東亞文獻研究》[半年刊]2009年12月👂,總第5輯。
[31]施謝捷《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釋文校補》👄🏌🏼♂️,《古文獻研究文集》第2輯,南京師大學報編輯部1987年版。施謝捷《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注釋商榷》,《文史》第39輯👩🏼🔬🐃,1994年版。
[32]楊樹達《積微居讀書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33]施謝捷《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釋文校補》,《古文獻研究文集》第2輯🧓🏼,南京師大學報編輯部1987年版🧝🏻♂️🚶🏻。施謝捷《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注釋商榷》🟢,《文史》第39輯,1994年版。
[34]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
[35]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
[36]施謝捷《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釋文校補》💆🏿,《古文獻研究文集》第2輯🧒🤔,南京師大學報編輯部1987年版。
[37]《鄧析子·無厚》同。
[38]孫詒讓《札迻》, 齊魯書社1989年版。
[39]俞樾《諸子平議》,上海書店1988年版。
[40]引者按🤾♀️,情,當作靜。
[41]郭沫若《管子集校》,收入《郭沫若全集》卷7,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42]黎翔鳳《管子校注》,中華書局2004年版。
[43]施謝捷《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釋文校補》✩,《古文獻研究文集》第2輯,南京師大學報編輯部1987年版🥗。施謝捷《馬王堆漢墓帛書<經法>注釋商榷》🐺,《文史》第39輯🍰,1994年版🔪。
[44]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
[45]參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 1983年版;章太炎《新方言·釋言》, 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6]俞樾《群經平議》,收入《清經解續編》,鳳凰出版集團2005年版🤯。
[47]王叔岷《古書虛字新義》,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版。
[48]《史記·張儀傳》“弊”作“敝”,“過”作“危”。
[49]李學勤《帛書〈道原〉研究》,收入《古文獻叢談》,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版🤙🏿。
[50]王利器《文子義疏》,中華書局2000年版。
[51]馬宗霍《淮南子舊注參正》,齊魯書社1984年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3月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3月8日
点击下载附件💌:0633馬王堆帛書《經法》四種古佚書校補
萬物之多♥️,皆閱一空(《成法》)
按🧏♀️:魏說是也,字或作脫🏢,《管子·霸形》:“言脫於口。”尹注:“脫🏸,出也。”本字為捝。
此说…………👨🏻🍼♎️。
魏氏引《淮南子》文“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引证虽然恰当👨🔧,但被你误解了……。
他说阅与出相对成文。意思是上句言万物汇于一孔⟹,下句言万物出于一门🧑🏿🦛,相反相成✌🏽。和陈鼓应先生说本是一致的🙎🏼♂️。
《淮南子》又曰💕:“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高诱注:“阅🧑🧑🧒,总也🔷👩🏻🎓。”
魏啟鵬曰:《文子·道原》🤵🏼♂️、《淮南子·原道訓》亦有“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閱⚱️、出對文義同。 按:魏說是也,字或作脫👨🏻⚖️,《管子·霸形》🉐:“言脫於口。”尹注:“脫,出也👋🏻。”本字為捝💇🏿🟧。
(39)重柔者吉,重剛者滅(《名理》)
按👲🏼:吉疑活字訛缺。上文“以剛為柔者栝(活),以柔為剛者伐。”是其證。《稱》以“商(猖)闕(獗)而栝(活)”與“貞良而亡”對舉,栝正當讀為活,尤為顯豁💆🏻♀️。
此条不能成立
多謝大兄指出高著,我讀過高著🙇🏽♂️,但破通假時未想起引用。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