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如青 丁媛:張家界古人堤出土醫方木牘“治赤穀(🪹?)方”考釋
    在 2010/6/26 16:22:41 发布

    张家界古人堤出土医方木牍“治赤穀(?)方”考释

    (首发)

     

    张如青 丁媛

    上海中医药大学 

    【摘要】1987年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一块署名曰“治赤穀(?)方”的汉代木牍,正面记录药物十五味🎃,诸药后附有剂量🛏,反面记有简要的药物加工法。分析了目前学界对“治赤穀(⚓️🧑‍🏭?)方”方名所持的两种观点,认为两者都不足以使人信服😕。认为“治”应作“治疗”解😔,“赤穀(?)”应该是一种古病名,是一种具有恶寒身热、头项强痛,骨节不利🌿、咳逆气喘等症,或有脘腹冷痛,下利泄泻等兼症的伤寒病证。“赤”当是用来标志伤寒发热貌的一个摹状词👉🏽。

    【关键词】医方木牍   治赤穀方  考释

     

    1987年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古人堤出土简牍共计90片🖍,经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专家考证,大致可推断为东汉时期遗物👩🏿‍⚖️。根据其内容可分为六类👨🏼‍🎨:汉律、医方9️⃣、官府文书🏋🏿‍♂️、书信及礼物谒、历日表🧝🏿、九九表[1]👩🏼‍💻。其中有两块医方木牍,较完整的一块自署名曰“治赤穀(🪇🧜🏻?)方”,释文如下🦉:

          乌头三分 朱臾五分 细辛三分 防己三分 桂三分

    治赤穀方  术三分 白沙参三分 黄芩三分 茯令三分 麻黄七分

          干姜三分 付子三分 桔梗三分 人参三分 货堵七分

    1 正面)

    ·凡十六物当熬之令变色

    1 背面)[2]

    “穀”字左旁下半“禾”字字迹漫漶,是否释为“穀”,存疑。“治赤穀(🌱?)方”在传世医籍未见记载⛓️‍💥,目前学界对此方名大致持两种观点[1]:一种认为“治”作“治理”解🔹,“赤穀 ”为物名🧞‍♀️,“赤穀”一词在古医籍中见于《千金翼方》卷十第七“刘次卿弹鬼丸方”,方中“赤穀 ”属物名💀;另一种认为“治”作“治疗”解🍛,“赤穀”为古病名🫱🏽,“穀”字可能是“蛊”假借字🧏🏼‍♂️,即“赤蛊”。

    第一种观点认为“治”作“治理”解😍,“赤穀(🤷?)”为物名🧫,即“治+物名+方”形式🏄🏻‍♂️。此种观点难以成立🧔🏽,迄今为止,无论出土文献还是传世文献,鲜见以“治+物名+方”式的方剂名,大多均为“治+病名(或症状)+方”形式的方剂名⛑。传世文献中的例子比比皆是,不遑枚举❤️‍🔥,我们且来看看出土简牍文献:

    《武威医简》“治伤寒遂(逐)风方”、“治伏梁裹脓在胃肠之外方”[3],《敦煌汉简》 “治久欬(逆)匈(胸)(痹)(痿)(痹)止泄心腹久积伤寒方”、“治马方”[4],《居延汉简》 “治马咳涕出方” [5]👷🏽‍♂️。多为“治+病名(或+症状🕵🏼,或又+治法)+方”形式👱🏻‍♂️。偶见“治妇人膏药方”🦵、“治百病膏药方”、“治千金膏药方 ”[3]☂️,是属“治+所治科别+剂型+方”形式。“治妇人膏药方”是“治+妇科+剂型+方”式🔰,“治百病膏药方”、“治千金膏药方”(本方与《武威医简》“ 百病膏药方”药味🐤、分量皆同✨,可视为异名同方),是“治+诸科(通治)+剂型+方”式🫣🚴🏼。

    至于《千金翼方》卷十霍乱病状第六“刘次卿弹鬼丸方”中有“赤穀”一词,查检《千金翼方》,发现“刘次卿弹鬼丸方”中并不是“赤穀”,而是“赤縠”。原文如下:“刘次卿弹鬼丸方:雄黄、丹砂各二两,石膏四两,乌头、鼠负各一两。右五味🤷🏽‍♂️,以正月建除日,执厌日亦得😨,捣为散,白蜡五两🪷,铜器中火上消之,下药搅令凝丸如楝实🧋,以赤縠裹一丸,男左女右,肘后带之🚆。[6][663] ”按:縠(hu胡),绉纱一类的丝织品。赤縠是指赤色的绉纱一类薄的丝织品,是用来裹药丸的🤾🏼。目前,尚未有以“治+物名+方”命名形式的方剂名🏷。

    第二种观点认为“赤穀(👨‍👩‍👦‍👦🧑🏿‍🔧?) ”为病名,读为“赤蛊”🫵。蛊,为一种古老的疾病名🧿,始见于甲骨文🌛,如殷墟卜辞有“有疾其作蛊 ”等,字形为虫在皿中。《说文·虫部》[7]🤿👩🏻‍🦽:“蛊,腹中虫也。《春秋》传曰:‘皿虫为蛊。’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段玉裁改作“枭磔”[8])死之鬼亦为蛊🧛🏿‍♂️⬆️。”据此🧙🏿‍♂️,“蛊”原当指由于饮食不洁导致的虫入腹中而中毒。亦指致病的毒虫🙇🏻‍♂️🫶,包括蛇蝎蜈蚣等👹。如《周礼·秋官·庶氏》[9]⚱️:“庶氏掌除毒蛊。”郑玄注:“毒蛊🙇🏿,虫物而病害人者。”古籍中所记载的“蛊”病,多见发病急促,严重腹痛,或有吐、下血等等👨‍💻,预后多不佳🅱️。目前来看👧🏼,可能包括腹内寄生虫病、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毒症、微生物的感染等等。由于木牍原文甚简,无具体症状描述,故只能根据“治赤穀(?)方”的药味组成和功效进行分析揣测🙋🏼‍♀️,看其是否属治蛊的方剂:

    乌头:《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温✍🏽🤚🏿,有大毒🖤。治中风,恶风洒洒,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10][332]

    术:当时苍🏃‍♀️、白术不分🤹🏼‍♀️,《神农本草经》载:“味苦👨🏿‍🔬,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10][51-52]

    干姜🥦:《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温,无毒🤲🏿。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10][192]”传世医籍中《名医别录》才分为干姜和生姜二种。

    朱臾:疑为吴茱萸🤽🏿,《武威医简》[3]91号简👴🏻,既有“朱臾”,又有“山朱臾”。《神农本草经》载:“吴茱萸, ……味辛,温,有小毒。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10][263]

    白沙参:即沙参🚺,《吴普本草》载“白沙参,……一名白参[11]”🐐。《本草纲目》云🧖🏼‍♂️:“五参五色配五脏。故人参入脾曰黄参🫱🏽,沙参入肺曰白参,玄参入肾曰黑参,牡蒙入肝曰紫参🧦,丹参入心曰赤参,其苦参则右肾命门之药也🚶‍♀️‍➡️🦻🏻。[12]”《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微寒,无毒🫸🏽。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𓀑,益肺气。久服利人。[10][250]

    付子:即附子,《神农本草经》载:“味辛,温,有大毒。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10][330]

    细辛:《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温🙍🏼‍♀️,无毒🏃🏻‍♂️。治咳逆,头痛,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10][74]

    黄芩:《神农本草经》载:“ 味苦,平🐫,无毒。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10][215]

    桔梗:《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微温🎁,有小毒🖕🏼。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10][251]

    防己🧑🏿‍🦲🎢:《神农本草经》载:“ 味辛🧑🏽‍🌾🏥,平,无毒📦⚈。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通腠理,利九窍。[10][237]

    茯令:即茯苓,《神农本草经》载📐:“味甘,平,无毒。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止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魄📉,养神,不饥,延年。[10][124]

    人参🫷🏿:《神农本草经》载:“ 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10][45]

    桂⛹🏻‍♀️:当时不分桂枝和肉桂。《神农本草经》作“牡桂”,云🍋‍🟩:“味辛🩸,温,无毒。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呕。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10][117]

    麻黄:《神农本草经》载:“ 味甘🌓,温,无毒💆🏻。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10][200-201]

    贷堵:即代赭🤽🏻‍♂️,《武威医简》作“贷赭”[3]。《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寒,无毒。治鬼疰🐆🧝‍♂️,贼风🧚‍♀️,蛊毒☄️,杀精物恶鬼⏯,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10][414-415]

    由上可见,全方15味药物,唯代赭一药🦧📉,《神农本草经》提及可治疗蛊毒。在剂量上,麻黄和代赭皆为七分,其余均为三分(这里的“分”并非实际重量钱分的 “分”🤱🏻,而是等份的意思)。由于代赭为矿物类🛹,自身比重比较大🧙🏼‍♀️,故虽然代赭、麻黄等量🏊,但实际上麻黄才是全方主药🔷。而其他13味药物皆有除寒热、 去邪气、止咳逆✊🏽,或有除满、止痛、定惊等功效,而无疗蛊之功能。因此,将此方定为治蛊方⏫,难以成立。

    总之🏃🏻‍♂️‍➡️,我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不足以使人信服。由于木牍上只记载药物、剂量及简要加工法,信息量少,而且木牍原物图版尚未公布,所以“治赤穀(?)方”究竟作何解释,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资料推测一二💉👩‍👧。

    我们认为“治”在此应作“治疗”解😺,“赤穀(?)”当为一种古病名,这与当时“治+病名+方”的方剂命名法相合。查阅传世方书👘,发现《备急千金要方》卷九第四所载“赤散”与本方药物组成非常近似🚞,有“干姜🛌🏿、防风、沙参☮️、细辛、白术、人参🥁、蜀椒、茯苓、麻黄、黄芩👰🏿‍♂️、代赭𓀖、桔梗𓀕🙍🏼‍♀️、吴茱萸(各一两)🏃🏻,附子(二两)[6][183] ”⛹🏽‍♂️。两方相同药物有12种,不同之处主要是:“赤散”中用防风🔄,“治赤穀(🫅?)方”中用防己;“赤散”用蜀椒,“治赤穀(?)方”用乌头和桂🧑🏼‍✈️;“赤散”中附子是主药,“治赤穀(?)方 ”中麻黄是主药。《备急千金要方》中“赤散”的功效是“治伤寒,头痛项强👩‍🏫,身热,腰脊痛,往来有时[6][183] ”。由此推知,两方所治疾病应该比较接近。再结合“治赤穀(?)方” 自身的用药特征,以方测病,可推知该方所治乃外感风寒引起的疾病,可能有恶寒身热、头项强痛,肢节不利、咳逆气喘🧯、脘腹冷痛🍄,下利泄泻等症状表现🫳🏻。

     “赤穀(?)”究竟是什么病🕎📯?据传世文献中相近医方“赤散”药物组成的对照分析📅,及以方药测证的方法分析,肯定是一种具有恶寒身热✅、头项强痛🏠,肢节不利、咳逆气喘🦾,或有脘腹冷痛,下利泄泻等症状的伤寒病证。此病以“赤”来命名🧑‍🎨,可能是用来标志伤寒发热貌的一个摹状词(赤散之“赤”可能也是此义)。《备急千金要方》卷九第四载:“治伤寒敕色恶寒方:附子 白术(各一两六铢) 防风 细辛(各一两十八铢) 桔梗 乌头(各三两十八铢)🦶🏿。[6] [183]”“敕色”即赤色。《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第七“伤寒敕濇,时气热病[6][231]”🏔,《孙真人千金方》卷十二第七作“伤寒赤色时气热病[13] ”🤍。“治伤寒敕色恶寒方”中除了防风易防己外,其余五味药在“治赤穀(🏋🏿?)方”中均有。至于“穀(🤳?)”字,因未能见到图板,目前只能存疑待考。

    医方木牍正面只有十五味药物🗃,而背面却写明“十六物”(这也是使人认为“赤穀”是药名的理由,因为加上它正好是十六物),很可能是抄写者计数错误而致误写,这在其他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皆有案可证🙆‍♂️。例如《武威医简》第67号简“治伤寒遂(逐)风方”,方中有六味药,却误写成“凡五物皆冶合 ”[3]。又如《千金翼方》卷五第六中“十香丸 ”🏠,方中药名只有九香[6][612] 🧘🏻‍♀️🦀。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遗址与出土简牍概述[J].中国历史文物, 2003,(2):6671

    [2]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南张家界古人堤简牍释文与简注[J].中国历史文物, 2003,(2):7284

    [3]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四)[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215234

    [4]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三)[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274277

    [5]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三)[M] .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125

    [6]高文柱.药王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7][]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5284

    [8][]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77

    [9]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554

    [10]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1]尚志均.吴普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9

    [12][]李时珍.本草纲目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58

    [13][]孙思邈.孙真人千金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5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6月2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6月26日



    点击下载附件:0697张家界古人堤出土医方木牍“治赤穀(🎅🏿?)方”考释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5311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