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趙曉龍🤭:公孫源流考
在 2010/6/30 9:21:21 发布

公孫源流考

 

 

趙曉龍

陝西西安市宇航中學

 

摘要⛹🏻‍♂️:筆者通過閱讀先秦古籍,發現西周春秋時期被稱為公孫某的“公孫”並不是姓🤞🏼,而是表示與國君有血緣聯繫的貴族的等級身份的名號🧑🏼‍🌾,並不是姓🏄‍♀️。到戰國時期,典籍中雖有公孫某的名稱😙,沒有明確說是姓🏆。戰國以後🧑🏽‍🦰,人們已經搞不清公孫的本來意義,公孫開始被認為是姓🫳🏻,並普及開來。

關鍵字:公孫    血緣等級    身份名號

 

公孫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常見的一個複姓,其實最初在先秦時期公孫並不是姓👩‍❤️‍👨,而是一種表示血緣等級身份的名號😕。

史籍中關於最早姓公孫的記載見於《史記》。①

《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史記·商君列傳》開篇說道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

仔細推敲,這句話的敍述是有矛盾的,說商鞅有兩個姓5️⃣👉🏿,一姓為姬,同時又姓公孫🤜🏼。

關於姓,小徐本說文作 :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因生以為姓。從女從生,生亦聲。

大徐本說文作: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

縱觀文獻,有關“賜姓說”的文字記載最早出現在西周時期,而且多是周人的追述之辭🤦🏽‍♀️,應該是西周王朝建立以後形成的制度🌧。《國語·周語下》💿:“帥象禹之功🙌🏻,度之於軌儀,莫非嘉績🚴🏼‍♂️,克厭帝心。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賜姓曰‘姒’、氏曰‘有夏’,謂其能以嘉祉殷富生物也。祚四岳國,命以侯伯,賜姓曰‘薑’、氏曰‘有呂’👸🏽,謂其能為禹股肱心膂🥢,以養物豐民人也。”“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左傳》隱公七年🧍‍♀️:“無駭卒🧑🏻‍🦯。羽父請諡與族。公問族于眾仲。眾仲對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為展氏。”魯人尊周禮,深受西周文化的影響🫴🏼。所以直到春秋時期還恪守著周禮,由國君為卿大夫命諡。所以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載🏌🏿‍♀️:“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贊禹功🫷🏽,其賜爾皁遊。爾後嗣將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舜賜姓嬴氏。亦深受賜姓說的影響。

其實,賜姓說在西周王朝建立以前是不存在的。《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可見上古時代,炎黃的姓並非是受上天之賜,而是因為長期居於某地而來的。各個大氏族🍐、部落之間為了相互區別,均有自己的姓🖕。如夏人姒姓,商人子姓,周人姬姓,秦人嬴姓👨🏽‍🎨,齊人姜姓,陳人媯姓等等。另外,在目前發現的青銅器銘文中👨🏻‍🦯‍➡️👴,尚未發現有如《左傳》中所說的有周天子為大臣“命之氏”的制度。而且😊,與賜姓說有關的文獻都是春秋戰國時成書的。誠如朱鳳瀚所說👨🏼‍🎨,“姓原本是因生而得,本無所謂‘賜’,此所以有皇天賜姓之說🍧,當與西周以後興起的天命觀有直接關係🍢🤴🏿。”[1](p20)

其次,自春秋以上🔝,除了《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此外無有以公孫為姓者。司馬遷的說法與《國語·晉語四》“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薑”的記載不同🥲。

在《左傳》💽、《國語》等先秦典籍中,稱公孫某的情況很多👨🏻‍✈️,但此公孫並不是姓🎩,所以被稱作公孫某的後代並不以公孫作為自己的姓氏。根據《左傳》記載列出被稱作公孫某的家譜🥧,如下👷🏽‍♂️:

宋桓公-------公子蕩---------------公孫壽 ------------------蕩虺 ------------蕩澤

宋平公-------公子禦戎(子邊) ---------------------------邊卬

鄭穆公-------公子喜(子罕) -------公孫舍之(子展) --------罕虎(子皮) -----♚?-------罕達

鄭穆公-------公子去疾(子良) -----公孫輒(子耳) ----------良宵(伯有) -----良止

鄭穆公-------公子發(子國) -------公孫僑(子產) ----------國參(子思)

鄭穆公-------公子騑(子駟) -------公孫夏(子西) ----------駟偃(子遊)

鄭穆公-------公子平(子豐) -------公孫段(伯石) ----------豐施(子旗)

由上邊所列春秋時期被稱為公孫某的譜系來看🖌,“公孫並不是公子之子的姓,他的姓與他的祖先是一致的。

《左傳》昭公四年:鄭子產作丘賦。國人謗之🏊🏻‍♀️,曰:“其父死于路✵,己為蠆尾。以令于國🤪,國將若之何?”子寬以告。子產曰: 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聞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濟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詩》曰:‘禮義不愆,何恤於人言。’吾不遷矣。渾罕(杜注,即子寬)曰:“國氏其先亡乎!……”

鄭國的子產又稱公孫僑,因為其父為鄭穆公之子----公子國。按照常例,“國氏 ,這只有到子產之子時才可以稱子產的後代為國氏🫑,而此時子產在世時卻被當時的人稱為“國氏”,時人並不稱其為公孫氏👨🏻。

又如💂🏿‍♂️,《左傳》昭公七年⚖️:況良霄🧔🏻,我先君穆公之胄,子良之孫,子耳之子,敝邑之卿👨🏻‍🦼,從政三世矣。楊伯峻注💁‍♀️,子良,公子去疾。子耳,公孫輒,又稱伯有。因其祖字子良🫄🏼,故稱良霄為良氏,不以公孫為氏🔬。

再如🐁,《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叔向曰:“鄭七穆🔙,罕氏其後亡者也。子展儉而壹🏌🏽‍♂️。”據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鄭穆公生公子喜👳🏽‍♀️,字子罕,子罕生子展,即公孫舍之👧🏿。叔向稱之為罕氏,亦不以公孫為氏🧗‍♀️,而是以其祖父的字“ 罕”作為氏,也不稱為公孫某▫️🙋🏻‍♂️。

由此可見🧒,《公羊傳》所說的 “孫以王父字為氏”的制度,在當時是被人們普遍認可的🩷。

魯國的仲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也屬於這種情況🦵🏽,只不過他們在表示其家族與國君行輩血緣關係前加上了排行。

經過考察,不難發現,只有諸侯之子孫,才可稱公子某、公孫某,但是公孫之子卻不再稱公孫某🧑🏿‍🍼,基本上都是以其祖父之字作為氏,即《公羊傳》所說的“孫以王父字為氏”,姓與祖先相同。實行這種制度的以宋、鄭👩🏻‍💼、魯最多,齊國、秦國也有稱為公孫某的,不過由於資料缺失,其世系難以搞清。

按照《公羊傳》載春秋時貴族之間實行著“孫以王父字為氏”的傳統慣例,到子產的兒子輩才能被稱之為國氏👗。如上舉例,與子產同時代的人直接稱子產為國氏✌🏽,這也恰恰說明公孫與公子一樣,最初只是用來表示諸侯子孫與諸侯國君輩血緣輩分關係的😸,並不是氏☝🏽,更不是姓📄,而且之中稱呼只能中其一生🙆🏼‍♂️,不能世代如此稱呼。因為不管是姓還是氏,都有相對的固定性。制度規定♉️💸,貴族的氏是以“王父字為氏的制度的產物,姓與祖先同📵。在春秋這個看重血統的世襲社會中🩵🧑🏽‍💼,貴族的姓與氏,個人是不能隨便改動的🎩。如果要改氏🥢,必須經過政府的批准。如《國語·晉語》九載☑️,知宣子將以瑤為後,同族人知果不同意,說如果立知瑤的話,肯定會給知氏宗族帶來滅頂之災🚴🏿,知宣子不聽勸告,知果就“別族于大史為輔氏”。可見,個人要改家族的氏號,必須經過官方的批准備案,不能私自隨意改動。

那麼🦈,春秋時期為什麼產生“ 孫以王父字為氏”制度呢?

筆者以為🎥🏡,這與當時的宗法制度有關。

《儀禮·喪服傳》載:諸侯之子稱公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稱公孫,公孫不得祖諸侯,此自卑別於尊者也🧞。

清儒陳瑤田《宗法小記》說🥅: “諸侯之子曰公子,自卑別於尊✦👨🏽,曰別子。”

可見,西周春秋時的公子公孫只是按照其與各國國君的血緣行輩關係所給與的一種表明其貴族身份的稱呼,只能用於特定的那一代人,也就是說公子只能用來稱呼國君的兒子輩👶🏿🍝,公孫只能用來稱呼國君的孫子輩。公孫的兒子再以他的祖父公子某的字為其氏名🙀💁🏿‍♂️,他的姓並沒有發生變化🧑🏼‍⚕️,與他的祖父同姓。那麼💇🏿,為什麼要用氏名呢?因為西周春秋時期是一個貴族世襲社會,按照宗法制的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繼承天子之位,其餘的庶子要分封出去做諸侯。同樣,只有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之位🦉,其他的庶子只能做諸侯國內的卿大夫🫰🏽。王子🗳、王孫或公子、公孫就是用來表明他們(庶子)與周天子或與諸侯國君的血緣關係的🎅🏼,目的在  於標明他們的貴族等級身份地位♈️。結合西周的銘文來看🗳,“西周大宗始祖以下第三代(包括始祖)開始分族的制度🚴🏿‍♂️🧑🏻‍🦳,至春秋時代開始演變為‘孫以王父字為氏’的分族制度。” [2](p208)因為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為了防止統治階級內部對最高統治權的繼承矛盾💁🏽‍♀️,所以嫡長子以外的庶子們分封出去,建立自己的宗族🤥。同時,周天子或諸侯承認他們的地位,給與他們一定的特權,他們必須維護周天子或各國諸侯的統治。只不過周天子的兒子孫子被稱為王子、王孫🙆🏽‍♀️,只是與公子、公孫的等級、特權不同,沒有實質上的差別。

綜上所述🧑🏿‍✈️,西周春秋時期的公孫並不是姓。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所說商鞅🔗,名鞅,姓公孫氏,又說其祖本姬姓。依照大小徐的解釋🪃,姓是表示他出自哪個祖先的固有符號,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商鞅不會有兩個姓,自相矛盾。筆者以為司馬遷對先秦的姓氏制度搞不清楚了🤵🏻‍♀️,所以才會出現商鞅兩姓這樣的情況。實際上,由於商鞅是“衛之諸庶孽公子”, 他應該是衛國姬姓的庶出貴族,所以它的祖先可能被稱為公孫某🧒🏽,後來的人(包括司馬遷)按照漢代人的習慣👩‍🦲🟦,以為公孫就是商鞅的姓🩸。可能是是受了《史記·五帝本紀》的影響✫。司馬遷說,“餘並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認為“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公孫作為姓,在五帝時代就存在了🪭。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司馬遷把五帝🧑🏽、三代之王併入了同一(以炎黃為祖)譜系,衛國始封之君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康叔。按司馬遷的觀點,周人是黃帝之後🙋🏿‍♂️,又與黃帝同姓。所以作為姬姓之後的“衛之諸庶孽公子” 商鞅,同時又是以公孫為姓氏的。從文字來看👨🏿‍🍼,文從字順🧑🏼‍🚀,其實大謬!不符合先秦的姓氏制度🦹🏽‍♀️。

如果公孫是氏的話,則各國皆有以此為氏者,久而久之則會發生混淆🧜‍♀️。實際上並不是如司馬遷所理解的那樣。隨著“祖遷于上🧑‍🦽‍➡️、宗易於下”的宗法等級關係的推衍🏛,公子公孫如果沒有才能,就不能取得祿位🗽,照樣會淪落到下層社會。這時表明其等級身份的氏也隨著湮沒無聞,只有祖先賜予的與生俱來的姓了,那也只是為了避免同姓通婚的發生🙋🏽。西周春秋時的人們已經認識到“同姓結婚,惡不殖也”。有“買妾不知其姓🤳🚵🏿‍♀️,則蔔之”,說明平民只有姓,無氏👨‍👩‍👧‍👦。春秋末期和戰國時代,由於血緣宗法關係鬆弛,世襲社會逐漸解體,原來作為宗族核心的大宗也失去了庇族的作用♐️。“與此同時,由於先秦古姓的棄而不用🧜,其別婚姻的功能自然只能由十來擔當⏮。至此🙁,氏的概念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3]p466)原來區別宗族的氏變成了所有宗族成員的姓🎅🏽,現代意義上的姓形成了。由於平民地位的提升,也紛紛以職業、居地名、祖先的名號等為姓♖🕵🏻,而原先用來表示貴族身份的氏也逐漸與姓合流了,其意義也逐漸無人知曉了。

所以🛗,先秦時期的“公孫”只是宗法分封制下表明諸侯子孫血緣等級身份的稱呼而已👈📈,只能終其一生,既不是氏,也不是姓。戰國時期由於種種原因,導致了姓氏制度發生了變化,加之戰國史料 “史文闕(缺)軼(佚),考古者為之茫昧”。漢代以降,人們對先秦時期的姓氏制度已經搞不清楚了,公孫也被誤解成為姓🥬,並作為姓氏之一普及開來了。

 

 

 

 

參考文獻:

[1]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2]尹盛平:《西周史征》 [M].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3]陳絜:《商周姓氏制度研究》 [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注釋:

①《戰國策》中已經出現了公孫衍、公孫龍、公孫起、公孫昧等名字💃🏼,但是沒有明確說這個公孫是姓,司馬遷在《史記》中明確提出了公孫是姓的說法🚙。

      

 



本文發表于《暨南史學》2009年12月第六輯。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6月30日



点击下载附件:0699公孫源流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wrg1215 在 2010/6/30 9:59:48 评价道⛹🏿:第1楼

    非常有道理

  • dgcf 在 2010/6/30 14:51:34 评价道:第2楼

    所谓黄帝姓公孙于先秦无据🥵,不足为论🔤。商鞅的公孙氏的来源,可参考《战国策 卫嗣君病》
    卫嗣君病。富术谓殷顺且曰🗓:「子听吾言也以说君,勿益损也🦶🏼,君必善子👧🏽。人生之所行🔤,与死之心异🏌🏿‍♂️。始君之所行于世者,食高丽也;所用者👩‍💻,绁错、挐薄也。群臣尽以为君轻国而好高丽,必无与君言国事者。子谓君:『君之所行天下者甚谬。绁错主断于国,而挐薄辅之👷‍♀️,自今以往者,公孙氏必不血食矣。』」

  • 淄泷 在 2010/6/30 16:50:57 评价道:第3楼

    战国时代,西周至春秋以来的传统姓氏制已经逐渐瓦解😽。公孙在春秋时代基本是表身份🔡,但到战国时代有可能作为一种氏名而存在,称公孙某者或许是某国公孙之后裔👮🏼‍♀️。

    公孙作为氏名,有可能追溯到春秋晚期。《左传》哀公八年:“及曹伯阳即位,好田弋🤒。曹鄙人公孙彊好弋,获白雁👱🏼‍♂️💇🏿,献之👲,且言田弋之说,说之,因访政事,大说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从文意看,这个鄙人公孙彊因志趣与曹伯相同而显达,其身份当非曹之公孙,可能是以公孙为氏者🐲。

  • 十三月 在 2010/7/4 17:07:34 评价道💐:第4楼

    淄瀧兄言, 恐有小差, 左傳鄭莊公滅許, 以 公孫獲 處許西偏, 公孫做為姓氏時代可能更早些也未知

  • 沈阳王宁 在 2010/7/9 10:32:39 评价道🪹:第5楼

    晓龙先生此文观点笔者赞同。但是文中涉及到的两个说法笔者有异议。其一说姓起源于周朝⛹🏿,这可有些“疑古”味道了。夏商周皆有姓🫱,古籍中随处可见。其二是是国氏应为五世之后即“五世亲尽,别为公族”

  • 白懋父 在 2010/7/18 14:13:30 评价道:第6楼

    十三月:
    淄瀧兄言, 恐有小差, 左傳鄭莊公滅許, 以 公孫獲 處許西偏, 公孫做為姓氏時代可能更早些也未知

    怕非是。同书有公孙滑👩‍🔬,共叔段之子也。这个公孙获也许是前者同辈之人。

  • 白懋父 在 2010/7/18 14:14:54 评价道:第7楼

    有个瑕疵:

    賜姓曰‘薑’🧑‍🎄、氏曰‘有呂’

    有姓薑的么?

  • dgcf 在 2010/7/19 11:32:25 评价道:第8楼

    简繁转换惹得祸🫵🏼。

  • 佑仁 在 2010/7/19 12:16:45 评价道:第9楼

    當然是繁簡惹的禍,但真的有「薑」姓

    參竇學田:《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年)🙎,頁291🏃‍➡️。

  • 196098 在 2010/7/22 10:27:12 评价道:第10楼

    《国语·晋语》
    “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 zouguo 在 2010/8/22 14:17:28 评价道:第11楼

    非常有道理

  • 子张 在 2010/9/15 16:03:49 评价道:第12楼

    “陳瑤田《宗法小記》”应为“程瑶田”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22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