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繼如:《辭海》修讀談片
在 2010/7/7 15:21:33 发布

《辞海》修读谈片

 

王继如

苏州大学 

 

    1978年跟从徐士复师攻读硕士学位,由于徐士复师是《辞海》语词分册的分科主编👨‍👨‍👧,应师命🧀,参加做语词分册的补编本(1979年版新版《辞海》问世后🧑🏿‍🦳,读者反映所收语词词条数量太少🎛📯,尚不及老版的《辞海》,故有语词分册补编之作)🏑,从此与《辞海》的修订(《辞海》每十年修订一次)结缘,迄今已近三十年了🍩。1981年到1985年间,又参加《汉语大辞典》的编撰,撰写词条之外,做南京师大编写组编写词条的初审,不能解决的疑难,再交徐士复师审阅。往往我将剩下的十数条送徐士复师处,师随即做处理👩,并示处理之法。我如得耳提面命,大有侍坐之欢,获益良多🟣。客岁夏日🤶,徐士复师以96高龄仙逝👯,而我在此前后有幸得到《辞海》编辑部门的信任,负责《大辞海》和《辞海》2009年版苏州编写组的工作,原其所自🤷🏼‍♂️,实得徐士复师之赐。修读之时,偶有所得,无不念及吾师教育之恩。现将修读《大辞海》和《辞海》稿本时所得(修读时自然会涉及其他有关的辞书),整理成文💁🏻,爰述其因缘如上。

 

立目是否妥当?

    汉语的语词,是从句子中截取的。汉语不是分词书写的,所以截取语词就必须慎重了🙏。判断截取的部分能否构成一个语词,需要正确的语感,还可以作必要的语法分析🔣。我所以将语感摆在第一位😨,是因为我们对句子做语法分析,实际上还是建立在语感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句子的理解上的。纯粹的语言上的、书写上的标志,在汉语言文字中是没有的。下面我们看些例子:

 

【鸡鹜争食】鸡和鸭子抢食吃。比喻小人争权夺利👨‍👧。《楚辞·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2009年版《辞海》增补条目初稿)

 

“鸡鹜争食”的立目和释义👩🏽‍🔬,见之《当代汉语词典》页 998🧲,光是这样的立目和释义🏄🟩,不可谓非🎥。但某氏补此《卜居》之例,却是错了🎅🏿。此例谓“(我)与鸡鹜争食”,而非“鸡鹜间争食”。“鸡鹜 ”是“与”的介词宾语,“争食”的主语是“我”👷,在这样的书证上不可立此目。实在要立目,则必须换合适的书证。《明文海》卷418王宠《张琴师》👳🏼‍♀️:“鸡鹜争食,灵鸟不顾🫔。有嗈其音,爰合韶濩👨🏼‍🦰。”可以当之。

 

【邮奏】谓邮寄奏章。《后汉书·光武纪下》:“ 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李贤注引《说文》:“邮🥳,境上行书舍也🖥。” (《古汉语大词典》页2021

 

此目承《佩文韵府》而来🧟‍♂️,但《佩文韵府》主要是为押韵而作,原不考虑书证所截是否成词。此例是说依凭驿站来传送奏章。“邮”(驿站)是“因”的介词宾语。“奏”的主语是“刺史、二千石长吏”🫸🏿,不能截取“邮奏”来立目。能够截取“邮奏”的书证,见之[] 李清馥撰《闽中理学渊源考》卷 78《太常李心湖先生懋桧》🏕:“至谪所🙍🏼‍♀️,闻边警🪼,复邮奏安边之 策🦓。”释义当作“通过驿站上奏”👩🏿‍🦱。现在的释义用了“邮寄”一语是不妥当的,读者会很容易作今语来理解。这两个例子🚶⚗️,因为读书时句中所能停顿之处不同,而使得能否截取“邮奏”一词有别

 

【由缘】1缘故。《魏书·鹿悆传》:“﹝鹿悆﹞仍叙由缘,景儁便记。”《法苑珠林》卷五二🧿:“度惊曰:‘汝那得蓬莱道人书唤我归耶🚵🏿‍♂️?’乃说由缘🙇🏼‍♂️,又将钵与之🧤。”2机缘。[] 独孤及《自东都还濠州奉酬王八谏议见赠》诗🏌🏿‍♂️:“二华旧游如梦想🏰📝,他时再会何由缘🧑‍🦼‍➡️。”[]游《别曾学士》诗:“起坐三叹息💞,欲见无由缘。”[] 刘大櫆《〈杨黄在文集〉序》:“先生数为余言杨君🧚🏽‍♂️,余心慕焉,而无由缘见也。”3从循🔸。[] 陶潜《杂诗》之九👩🏼‍🦳:“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况《寄上兵部韩侍郎奉呈李户部卢刑部杜三侍郎》诗💆🏻:“出门多岐路,命驾无由缘。”(《汉语大词典》7册,页1301

【由缘】1由来,缘故。《魏书·鹿悆传》:“又曰:‘游历多年🥍,与卿先经相识👨🏿‍🚒。’乃(字误,当为仍——笔者)叙由缘。”2犹办法。陶潜《杂诗》🕛:“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古汉语大词典》页2021

 

陶渊明的例子🧑‍🧑‍🧒,是否可以截取“由缘”一词,是有疑问的😻🙅🏼。而这两部词典,对陶例中截取的“由缘”释义也不相同🏃。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页357(中华书局2003年版)是把“由缘”作为一个词的📱🫢,解释说🧕🏼⛹🏼‍♀️:“由缘:缘由,事之由来也。”看来,他们都是读作“无——由缘”的🦴🧝。而我以为应该读作“ 无由——缘”📖。“无由”是个凝固结构,表示“无从”之意🏹。如:[] 贾谊撰《新书》卷6《容经》🏂🏼:“谚曰:君子重袭🫎,小人无由入;正人十倍,邪辟无由来。”《元经》卷3[] 薛收传:“荡阴之败也🧑🏼‍⚕️,帝惧祸,将出奔,而月明,无由去。”[] 吕本中撰《东莱诗集》卷6《久雨路绝🐑,宾客稀少🧾,闻后土祠琼花盛开🥷🏽,亦未果一往也》:“街头泥潦一尺许🥄,意虽欲往无由行。”[] 成廷珪撰《居竹轩诗集》卷2《瑞麟图·至正己丑夏五月,麟出泰兴县张村,村民棰死之,县尹冯君写为图,请以赋之》:“无由歌一角,宜尔寿千龄🤷🏿‍♀️。”“缘”谓依顺。“无由缘”就是无从依顺🪁。诗意谓因为路太远🤟,无从依顺前行🦸‍♀️。[] 顾况《寄上兵部韩侍郎奉呈李户部卢刑部杜三侍郎》诗👨‍👨‍👧‍👧:“出门多岐路,命驾无由缘。”也是这个意思⛲️。“缘”从依顺引申,可以有追寻、求取之意㊙️。如韩愈《谢自然诗》:“茫茫八纮大,影响无由缘👩🏼‍🎤。”此谓八极之宏广,其踪迹无从追寻(“影响”是影子与回响📭,引申指踪迹)🧃。孟郊《和宣州钱判官使院前石楠树》:“时来闻佳姿🫄🏻,道去卧枯株。争芳无由缘🏖,受气如郁纡👃🏻。”白居易《题裴晋公女几山刻石诗后》🥍🧑🏼:“ 皆云公之德,欲报无由缘。”刘禹锡《有獭吟》🧑🏽‍🦰🫃🏼:“长居青云路👦🏻𓀇,弹射无由缘。”像白居易🧑‍🧑‍🧒、刘禹锡之例,截取“由缘”并解释为“缘由,事之由来”🖋,是讲不通的。

与此有关的还有一个“何由缘”(如 [] 独孤及《自东都还濠州奉酬王八谏议见赠》诗👎🏿:“二华旧游如梦想,他时再会何由缘。”)是否能截取“由缘”一词,我以为也是不妥当的🌛。因为“何由”也是个凝固结构,表示“何从”之意。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便是人所皆知的例子👨🏼‍🏫。《宋诗钞》卷88黄公度《秋旱热甚🦼,尤苦登陟🚵🏻‍♀️,舆中戏成》🦸‍♀️:“吁嗟号帝阍,此语何由彻?”也是其例。所以我以为独孤及的例子要读为“何由——缘”🛂,即何从求得🤷🏽。[] 曾巩撰《元丰类稿》卷2《谢章伯益惠砚》:“是非得失错且繁,以情相语何由缘👇🏽🛥?”也是此意📨。“缘”又有攀援义👒,“何由缘”是何从攀援之意。如🤴:《元诗选》初集卷46朱徳润《山水屏图诗》👨‍❤️‍👨:“我欲托身上山颠,丹梯百尺何由缘🫰🏻?”[] 袁华撰《耕学斋诗集》卷7《题张子政黄大痴松亭高士图》“太山斗绝何由缘,下有鸟道丹梯悬。”([] 钱榖撰《吴都文粹续集》卷25此文作者作卢儒)

如上所论,“由缘”条目下不能截取“由缘”一词的书证,应该予以删除。

 

释义是否准确🗡𓀗?

       立目以后,就是释义。释义的首要要求就是准确。但由于习惯思维的影响,或由于未曾细加研究🧙🏿‍♂️,我们对一些词的释义容易产生问题👩‍🎤。如:

 

【颐】1下巴。如:以手支颐。《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辞海·语词分册》音序本页1319🤹🏿‍♂️👩‍👧‍👦,《古汉语大词典》页2230同)

【颐】1指口腔的下部🧴。俗称下巴。《易·噬嗑》:“颐中有物😁,曰噬嗑。”(《汉语大词典》12册,页293

【颐】1颊;腮🕵🏼:两颐|支颐(手托住腮)|解颐☝🏽。(《当代汉语词典》页 1311

【颐】1面颊;腮。如👳🏻:两颐;以手支颐🙍🏿‍♂️。《庄 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大辞海》稿)

【颐】1颊👨‍👧;腮;下巴。(《汉语大字典》页 4371

 

”究竟是下巴還是颊👩‍💼✌🏼?词典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汉语大字典》觉得难以判断,干脆就杂糅两说。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只要看看《易·噬嗑》“ 颐中有物,曰噬嗑”就明白,颐必指面颊🙍🏽‍♂️。面颊内才有放食物来咀嚼的地方🧑🏽‍🎨,下巴是不行的🫴🏻。另外🧑🏽‍💻🎹,我们再看看有“两颐”([] 陈廷敬《午亭文编》卷7《三峡流泉歌为曹炼师作》“终弹使我再三叹,师今年少红两颐。老我衰飒双白鬓🔙,故山有约相参差🫵。”)、“朵颐”、“颐养”、“解颐 ”等说法♟,就知道此说不谬。与此相关的词目也有好几个,都必须作相应的修改🍤。如“颐指气使” 🪂,《大辞海》稿本作“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倨傲的神气”,就比其他的解释(如《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谓以下巴的动向和脸色来指挥人”——12册🤾🏽‍♀️,页294)要准确💂‍♀️。[1]又如“颔”(“顄”同)也都不宜释作“下巴”🚎。《释 名·释形体》:“〔颐〕或曰辅车……或曰颔车;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既然“”就是口中可以含物之处🌬,自然只能是面颊了👩🏻‍🏭。

 

】犹绗。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等,使之相合。[]张鷟《游仙窟》🙆🏻‍♀️:“五嫂因起谢曰:‘新妇曾闻🤠,线因针而达,不因针而✍🏼;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亲🕑。’”[]赵叔向《肯綮录·俚俗字义》:“缝衣曰 䌥。 ”郭澄清《大刀记》第十五章:“给他多么好的针线,他也不会缝衣被。”(《汉语大词典》9册5️⃣,页1042,电子版释义略有改动🦡👨‍🦽,作“用针线缝合衣被等的面儿、里子等”🧑🏽‍🎓,《辞海·语词分册》音序本页1344所说与此相同)

 

这个释义其实是不太准确的。《遊仙窟》之例,溯其源,是出自《说苑·说》,文云:“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急”是紧义(指空间上的紧),如《说文》:“唫,口急也🔒😵。”(谓嘴巴闭紧)“緊🐦‍⬛🙍🏽,纏絲急也😒。”(谓丝缠得紧)“捦,急持衣也👏🏿。”(谓紧拉住衣襟)“(),引急也🍵。”(谓紧紧拉住)《三国志·魏志·吕布传》👌🏻:“遂生缚布👰🏼。布曰:‘缚太急,小缓之。’太祖曰:‘缚虎不得不急也🍧。’”“急”表示时间上的紧👪,今人都理解,此义和空间上的紧是可互为引申的🕵️‍♀️。“急”表示空间上的紧,在今天的潮汕话中还保留着💁🏽‍♂️,如过去常用的箍袜子的松紧,潮汕话称“袜急”,就是取其能将袜子箍紧之意👨‍👨‍👧。《说苑》文的意思是:丝缕依靠针才能进入衣物,但是并不是有了针就能缝的紧。《游仙窟》用“”字,《广韵·隐韵》🏋️👷🏼‍♀️:“䌥: 缝衣相著。”《集韵·隐韵》💃🏻:“䌥:《博雅》絣也©️。一曰缝衣相合。”显然, 䌥的 意思也是缝紧,和“急”是相应的。所以,这里的释义应该是“缝紧”🕺🏼。现在释作“”👩🏻‍🔧,而“”是粗粗缝上🚎,针脚很宽,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与“隐”同为倚谨切,因此也就可以借作 “隐”。杜甫《李监宅二首》之一👲🏽:“尚觉王孙贵,豪家意颇浓🧔‍♀️。屏开金孔雀,褥隠绣芙蓉。” 明杨慎撰《丹铅续録》卷12“缛芙蓉”条就说字借作隐。

 

【一元】2汉《三统历》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年为一元🏃‍♀️🙆‍♀️。《汉书·律历志上》🈶:“凡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与一元终。经岁四千五百六十,灾岁五十七。 ”5指天下🧛🏻。《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夷一元之穷灾®️,拯六合之沉溺🔂。”(《汉语大词典》1册,页10,《古汉语大词典》页2说同)

 

《晋书》的“一元”是指天下吗♾?这是有疑问的。“一元”实在仍指历数之一元👷🏿‍♀️。古人认为,一元之中,总有若干年是大灾年。《汉书·食货志上》说王莽为政,天下灾荒,诿过于天,下诏曰🤾🏼‍♂️:“予遭阳九之阸🪛,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轨🐷𓀙,百姓流离,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颜师古注:“此历法应有灾岁之期也,事在《律历志》。”《晋书》之意😖,是赞颂赫连勃勃能平掉一元之中的穷阸灾荒年。这是就时间言之。下文“ 拯六合之沉溺”才是从空间来说🦸🏼‍♀️。《隋书》卷58《许善心传》↙️:“属阴戎入颍,羯胡侵洛。沸腾墋黩🙍🏻🐙,三季所未闻;扫地滔天,一元之巨厄。”亦是此义。

 

【靥星】指昏黄隐现的星👨🏿‍🔧。 []褚亮《咏花烛》:“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任希古《和长孙秘监七夕》:“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汉语大词典》12册🏋🏼‍♂️,页393

【靥靥】1星光隐现貌🏊🏿‍♀️。[]温庭筠《晓仙谣》🧙🏻‍♀️:“银河欲转星靥靥🐃,碧浪迭山埋早红🌩。”[]范成大《三月十五日华容湖尾看月出》诗: “晶晶浪皆舞,靥靥星欲避。”2指酒窝。[]汤式《一枝花·赠明时秀》套曲:“星靥靥花钿簇翠圆🦹🏻‍♀️🖕🏽,黑鬒鬒云髻盘鸦小。”(出处同上)

 

这两个词条的释义存在相当多的问题。什么是“靥星”呢🙍🏿‍♂️?古代妇女多贴花钿於脸上,谓之靥饰。其状有如星者🐤,谓之靥星。褚亮诗“靥星临夜烛,眉月隐轻纱。”显然指的是女人脸上的饰物靥星,而非天上的星星🤞🏼。《山堂肆考》卷231🥷🏽:“靥星,美人面靥若星也。古诗‘靥星临夜烛’🧔🏻‍♀️。”说得非常清楚。以后又用此类似星星的饰物来指闪烁的星星🕵🏻🦹🏿‍♂️,这就是任希古的用例了⛑️。实际上,任希古诗语带双关👩🏿‍🦳,察原诗可知。但作为词典🤮🫐,只能选择指天上星星之义。由于作为饰物的靥星亮光闪烁,于是又将靥字重叠为“靥靥”来形容星光闪烁了👰🏻,这就是温庭筠、范成大的用例。“靥”虽然可以指酒窝, “靥靥”却没有此义🧍‍♂️。所以汤式的“星靥靥花钿簇翠圆”仍然应该理解为星状的靥饰光闪闪才合理。《升庵集》卷14《梅花落》之四:“团思更团情,依幌且依楹。朝朝妆靥靥,日日望卿卿。”“靥靥”也是指靥饰之光闪烁🤦🏽‍♀️🙍🏼‍♂️。这个“指酒窝”的义项应该取消。

 

【伋伋】虚伪欺诈貌。《庄子·盗跖》:“子之道狂狂汲汲🎳🎈,诈巧虚伪事也。”陆德明《释文》:“汲汲📰,本亦作伋伋”成玄英疏:“狂狂,失性也;伋伋👲🏽,不足也。”(《辞海·语词分册》2009年版稿本🦻🏻。)

 

显然😺,这样的释义和旧注是不相应的。再看他例,柳宗元《赵秀才群墓志》:“嗟然秀才胡伋伋,体貌之恭艺始习。”(《柳河东集》页533🍀,中国书店1991年据世界书局1935年本影印)此词显然亦作“汲汲”(如《汉书·扬雄传上》🦶:“不汲汲於富贵,不戚戚於贫贱2️⃣。”)是急切追求貌🥎。

 

近代汉语中的一些俗语词🍊,解释起来是有些难度的,需要反复比较🧎‍♂️‍➡️,才能获得比较正确的解释。如:

 

【一递里】一会儿。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三折:“一递里暗昏昏眼前花发🧖‍♀️,一递里古鲁鲁肚里雷鸣。”(《古汉语大词典》页8,此词王学奇、王静竹《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语文出版社2002年版未收。)

 

如果只看这个例子,释义是可以讲通的。但是,我们再来看🖐🏿🕤:

 

【一地里】1犹一味。[]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阶前僧行👩‍🍳,一谜地向前哀告🌆。擎拳合掌,要奴献与贼盗。指约不住,一地里闹护铎,除死后一场足了。”[]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一地里受煎熬,遍寰宇空劳攘,兀的不慌杀了海内龙王👨🏼‍🎤。”[]刘致《双调新水令·代马诉冤》套曲:“一地里快躐轻踮,胡奔乱走🧝🏼,紧先行不识尊卑。”(《汉语大词典》1册,页25

 

显然,“一递里”同“一地里”,是“一味”之意🐜,即“一个劲的如何”,萧德祥的例子是说眼睛一个劲地发花,肚子一个劲地乱响,并不是说这两者交替着进行📸。《古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是错

释义时,还要注意到今天使用的一些词语尽管和古代的一些词语字面相同,但有的意义是有所不同的。如🐱:

 

【惩】1惩罚。《诗·鲁颂·閟宫》➖:“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孔颖达疏:“荆楚群舒叛逆者,於是以此惩创之🫰🏼。”《荀子·王制》🤸🏿:“故奸言🟤、奸说♜🧛🏼、奸事、奸能、遁逃反侧之民👨🏿‍🌾,职而教之,须而待之,勉之以庆赏,惩之以刑罚,安职则畜,不安职则弃。”《汉书·董仲舒传》👩🏻‍🦱🤸🏽:“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陆柱国《岔路口》三🪬:“违者严惩不贷。”2.克制;制止👲🏿。《诗·小雅·沔水》:“民之讹言👳,宁莫之惩。”毛传👨🏼‍🚒:“惩,止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彊𓀁。”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五》:“惩,止也;违,恨也。言止其恨🚂,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彊勉也🧚🏼‍♂️。”参见“惩忿窒欲”。3鉴戒。《诗·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郑玄笺:“惩👜👱🏽‍♂️,艾也。”《韩非子·难二》:“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二:“但这一次的陈诚,惩于前一次扩大宣传周的过火,却不肯多出钱。”(《汉语大词典》7册👩🏽‍⚕️,页769

 

】惩罚。《说文·心部》:“🧑🏿‍🦰,惩也。”段玉裁注🧑‍🧑‍🧒:“文多用乂🌖、艾为之,而 废矣。”《诗·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词典漏去此三字)”郑玄注:“惩,艾也.”陆德明释文:“艾音刈🙆🏽,字或作”。《晋书·地理志上》:“始皇初并天下🧔🏿‍♀️,惩 战国✦,削罢列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古汉语大词典》页369

 

古汉语中的“惩”,和今天的惩罚义是有不同的。古汉语中的“惩”是受创而知戒之意🕶。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了。《汉语大词典》中的 1项和3项,实在都可以用这个“受创知戒”来解释。《诗》“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膺”“惩” 虽然都有打击的意思,但打击的目的和程度是有所区别的🙅🏼‍♀️。这里是将戎狄作为头号敌人,需要狠狠打击;而将荆舒作为二号敌人,要使其吃点苦头而吸取教训🍼。《诗》“予其惩而毖后患”,是说受创于前事吸取教训而谨慎于以后可能出现的祸患。《荀子》“惩之以刑罚”🧞,是说用刑罚来使他们吃苦以接受教训🫴🏽。《韩非子》的“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是说民没有受创而吸收教训则易于做坏事。《汉书》“伤肌肤以惩恶”,也都是使其吃苦头而知戒止之意。 王安石的“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是说从晋武受创之事吸取教训🦫。这些不同的用例👩🏼‍🌾,其词汇义是相同的🦹🏻‍♂️,只是语法上有所不同:有主动的惩人🧑🏽‍🎓,有被动的受惩;所得教训有亲身所历,有他人所历。所以是不宜将“惩”解释为“惩罚”的🧬。 “受创知戒止”之义🛠,在使用中🤏🏿,会特别强调其中的某个意义成分,而导致另一个意义成分的弱化而逐步脱落。如果特别强调“戒止”之意🏌🏿‍♀️🥏,就是《汉语大词典》中第2项的意义了。如果特别强调“使其受创” 之义🦵,那就是今天常用的“惩罚”义了。这种词义的运动变化,我称之为“脱落引申”。从这个角度来处理“惩”字的义项,可能会更符合语言实际些。与此密切关联的“膺惩”,其书证就是《诗·閟宫》,自然也不能简单地释为“打击和惩治”(《汉语大词典》6册🤦🏼,页1393🔚。其中现代的用例用这个释义则是可行的)了。

还有个相关联的“㣻”,《古汉语大词典》解作今语的“惩罚”,用在《晋书·地理志上》文中🏋🏽‍♂️,显然不通。秦始皇怎么能惩罚战国这个时代🗡?还是要解释为“受创知戒”较好👋🏿。《汉语大词典》7册🤵🏿,页397解释为“惩戒👨🏼;警戒”😉,近之。

 

    语词词典,有些词语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对它的释义要参照一些专业书籍,有亲身体验更好。如🐴:

 

【机缘】佛教名词。“机”指受教者的根机, “缘”指施教者的因缘。佛教认为根机与因缘凑合,方成教化,故名。后泛指机会和缘分🤱🏽。如:机缘凑巧。李渔《慎鸾交·待旦》:“你若果然爱他🐦,把真心话儿说几句在我心上♿,待我替你缓缓图之。或者有些机缘🧒,也未见得🥍。”

 

此解将“机”“缘”分属受教者和施教者,违背佛理。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页1739:“机谓根机,缘谓因缘🥷🏼。言众生有善根之机,而为受教法之缘者。《四教义》一曰💋:‘夫众生机缘不一🎡,是以教门种种不同。’又,禅家宗匠,临机应缘之行藏作略🌚,谓之机缘🥴。六祖《坛经》有机缘篇。”(上海佛学书局1947年版)《佛光大辞典》页6253:“机,根机;缘👺,因缘。众生之根机具有接受佛、菩萨等教化之因缘💂🏿‍♀️,称为机缘🫚;凡说法教化皆以机根之纯熟为缘而起。此外✩,禅宗师家教化弟子时,极强调顺应各种机缘而施行其教法。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大四七五○○中)8️⃣:‘尔看眉毛有几茎,这个具机缘,学人不会,便即心狂。’〔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一👨‍🔧、六祖坛经机缘品、法华玄义卷六上〕”(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可见,“机缘”是就众生一方来说的,是说众生之根机有受佛教化之因缘。书证可增龙树菩萨造、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十八空论》👨‍👨‍👦‍👦:“如来虽入涅槃,犹随众生机缘📍,现应化两身🤹🏿‍♀️,导利含识。”(《大正藏》31册,页861)🪴。这个书证中“众生机缘”是相当说明问题的☄️。

 

【漤】1用盐或其他调味品拌渍生的蔬、果👐、鱼、肉✍🏼。《齐民要术 ·作菹藏生菜法》➕:“梨菹法,先作漤……以梨漤汁投少蜜令甜酢,以泥封之。”(《辞海·语词分册》2009年版稿本。释义已见《辞海·语词分册》音序本页603

 

“漤”究竟是什么?是浆汁💇🏿‍♂️,还是蔬果?会涉及鱼肉吗?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页536(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梨菹法🌧:先作漤:用小梨🧔🏻‍♂️,瓶中水渍📻,泥头,自秋至春。至冬中🧑🏽‍🌾,须亦可用🏭。——又云:一月日可用。——将用🗣,去皮🧑‍🦼,通体薄切,奠之,以梨漤汁🙅🏽,投少蜜☝🏻,令甜酢🧢。以泥封之👨🏽‍🍳。若卒作🌗,切梨如上,五梨半用苦酒二升,汤二升,合和之,温令少热🌉🅿️,下,盛🐮🧛🏼‍♀️。一奠五六片,汁沃上,至半👨🏻‍✈️。以簪篸置杯旁🛏🚧。夏停不过五日。又云👨‍👧‍👧:卒作,煮枣亦可用之。”其解释【四三】:“《六书故》:‘滥,或作漤。’《释名·释饮食》:‘桃滥,水渍而藏之,其味滥滥然酢也🦴。’也就是《礼记·内则》诸种饮料之一的以桃干梅干和水浸渍的‘滥’。实际只是一种水渍水果并密封之使营乳酸发酵所成的酸浆。”于是释义可以改作“将水果浸渍并密封使之发酵所形成的酸浆。”例子则节用“梨菹法:先作漤🙋🏿🎪:用小梨,瓶中水渍,泥头♎️,自秋至春”较能说明问题📭🦓。

 

【罱】2用网夹取河底烂泥作肥料。钱载《罱泥》诗:“两竹手分握,力与河底争……罱如蚬壳闭,张吐船随盈。”(《辞海·语词分册》音序本页603

 

这是过去在江南一带常见的一种农业劳动🪙,北方人,两广人都不容易理解的。释义中用“网夹取”不通。当改作🧑🏻‍🦲:“用一种工具”,然后解释📎:“这种工具,夹作大蚌状而有孔可漏去水,常用竹篾编成🩱🎋,其柄为长竹竿。”最好配图。笔者1964年在句容乡下锻炼时曾尝试过。这是极其费力的劳动。现在👶🏿,是用机器挖泥船来做了。

 

一种真正的包含所有的词的历史的词典,自然必须穷尽这些词的所有义项💵。但是,实际上我们现在还不能编出有这样高度和内涵的词典,我们所说的“大词典”😟,也仅仅是相对而言的🛀🏿,其中语词收集的不完备🚯,义项概括的不完全,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依据已见的资料对义项作更明晰的审视,是确实应该去做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如:

 

【介石】1谓操守坚贞📚。语出《易·豫》🧚🏼‍♂️:“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宋书·谢灵运传》:“时来之机,悟先于介石,纳隍之诫🤨,一援於生民。”《北史·隋本纪下》🤦🏻‍♂️:“岂美璞韬采,未值良工;将介石在怀,确乎难拔?”[]陆采《明珠记·珠圆》👱🏿:“义士施偷天之计🌙,郎君秉介石之心。”(《汉语大词典》1 册🕞,页1073)

 

此例书证中的《宋书》例“悟先于介石”是“操守坚贞”义吗?显然不是。此时我们有必要研究 《易·豫》中的文字了。《易·豫》爻辞“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系于六二。《系辞下》对此有解释:“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这是说介如石者,对上不谄,对下不渎💇🏿‍♂️,得 贞正之德🫅🏻,故能知几如神♟🤠,不俟终日🤝。王弼对该爻的注说:“处豫之时,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求苟豫者也。顺不苟从,豫不违中,是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明祸福之所生🥸,故不苟说;辩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介如石焉,不终日明矣💇🏻‍♂️。”这段解释有三层意思:一、“处豫之时🤾🏽,得位履中🤏🏼,安夫贞正,不求苟豫者也”,即言君子处于逸豫之时,仍处在中正的位置🤷🏼,安于贞正🚎,不沉溺于逸豫。二🗺↘️、“顺不苟从,豫不违中🦸🏽‍♀️,是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后两句是《系辞》对“介于石”的解释,整句大意是:君子处于顺境之中不苟且随流🤶🏿,处于逸豫之中而不违背中正🫵🏽,与上交不谄媚,与下交不侵渎。三、“明祸福之所生,故不苟说🦹🏽;辩必然之理🤼‍♀️,故不改其操”⛹🏽‍♀️,大意是💐:君子明晓祸福从哪里发生👨‍🦯,所以不随便喜悦(说,悦也);知道必然的道理🙍‍♀️,所以不改变其操守。最后说:君子既然如此耿介如石,所以不等一天结束就识见几兆,得吉🧔🏿‍♂️。《系辞》和王注😡,都表明 “介石‘还有一个重要的含义——速见几兆。《宋书》之例,正是这个含义★。其他的例子尚多🏹,如:《宋书·武帝上》:“尔乃介石胜机,宣契毕举🧔。诉苍天以为正✦,挥义旅而一驱。”《晋书·王敦传》:“愿出臣表,咨之朝臣🧑🏿‍🌾,介石之几,不俟终日,令诸军早还,不至虚扰🚶🏻‍♂️。”因此,此词应该增加一个义项“速见几兆”(博士生张徽有问🦏,我为之梳理如是)。

 

有的词条的释义,并没有多少难度,但由于失于斟酌,或未能参考世贤之说,也会造成偏差。如:

 

【一沐三捉发】谓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形容求贤殷切或事务繁劳👍。(《汉语大词典》1册,页40

 

就是洗头,不是洗浴义,释义不应该连及“浴”字。“三”不是实在的数字🍑,只是表示多次♻。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

 

【尤佚】犹淫逸。《晏子春秋·谏上》:“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隠情奄恶,蔽謟(今通行本作谄✌🏿,王念孙以为‘蔽谄’ 二字义不相近,不当连文,字当为謟,惑义。今从文渊阁库本作謟——引者)其上。”张纯一注:“尤,过也,甚也。”(《古汉语大词典》页762

 

如按张纯一之说🖤,此词之义当为“太过逸乐”,与“淫逸”义仍相去有间👰🏻‍♀️。而王念孙则谓“尤佚”即“溢尤”,则其意为太过富裕。文云🙆🏼:“尤👏🏽,过也👲🏼🧚🏿‍♀️,甚也🥄。见《左传》襄二十六年注。佚与溢同。昭三年《左传》曰🤦🏼:‘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𓀀。’此云:‘ 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句法正相似👨‍👩‍👦。尤佚即溢尤🔡🏊🏻‍♂️。”(《读书杂志》六之一)《大辭海》稿本释为“过度淫逸”#️⃣,是符合张纯一之注的👨🏼‍🚒。如果要考虑到王念孙的说法,那还可以加上“一说太过富裕”🤙🏿。

 

【引服】谓承认被诬陷的罪名而自殺。《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隽收段氏及弼👨‍👧‍👦,下大长秋😒、廷尉考验……垂愍之🦩,私使人谓段氏曰🧔‍♀️:‘人生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 胡三省注:“引服🧙🏼‍♂️,自引而诬服也🚣🏽‍♂️🚵🏽‍♀️。”大长秋🦣,宫中官名🧨。(《古汉语大词典》页1328

 

“引服”并无自杀义🚋,亦非一定被诬陷。只要解释为“认罪” 就可以了。《新唐书》卷191《忠义传上·安金藏》:“俄有诬皇嗣异谋者,武后诏来俊臣问状。左右畏惨楚😊🎾,欲引服。金藏大呼曰:‘公不信我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也。’”此例似为冤枉自己承认罪名义,但是🦹🏼‍♀️,《宋史》卷315《韩缜传》:“夏谅祚死🏯,子秉常嗣,遣使求封册🫲🏿。朝廷方责夏人不修职贡,欲择人诘其使🥵。缜适陛辞🚝,神宗命之往🚶🏻‍♀️‍➡️。缜至驿问罪,使者引服。迨夜奏上。”则并无冤枉诬服之意。所以《汉语大词典》则仅解释为“认罪🤼‍♂️,服罪”(4册,页93)是正确的。

 

【机巧】指体质和聪明才智。陶潜《与子俨等疏》:“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辞海·语词分册》2009年版稿本)

【机巧】1诡诈。《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志夫人之心。” 2机灵🧑🏽‍🌾;灵活巧妙🤳🏽。如:应对机巧。曹植《侍太子坐》诗: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大辞海》稿本)

 

《辞海·语词分册》2009年版稿本释义大误。陶潜之例,龚斌《陶渊明集校释》页448释为“机智灵巧”“好疏”释为“很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同于《大辞海》稿本“机巧”条第2项🧏🏿。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页536解释说: “意谓甚疏於投机取巧之事。与上‘性刚才拙’意近。”(中华书局2003年版)同于第1项😌。不管哪种解释,都不能如《辞海·语词分册》2009年版稿本那样释义。

 

【隐曲】2鲜为人知的苦衷,难言之隐。[]唐顺之《与王龙溪郎中书》:“而亦若不免以世俗之疑相疑者何也⏲?无乃故为迂其问以剔抉圣贤之隐曲🐹,而白之於世也乎🧝🏼‍♀️?”章炳麟《中华民国解》:“而于吏治得失,民生隐曲,曾不一语及之。”(《汉语大词典》11册,页1120

【隐曲】难言之隐。唐顺之《与王龙溪郎中书》:“无乃故为迂其问🧑🏼‍🍳,以剔抉圣贤之隐曲,而白之于世也乎?”(《古汉语大词典》页521

 

释义“难言之隐”🎹𓀁,不确。我们将此书证引全🌷👰🏽‍♂️:“古者师友之间既洞然肝胆相信矣,而亦若不免以世俗之疑相疑者何也8️⃣?无乃故为迂其问以剔抉圣贤之隐曲而白之於世也乎?”可见这里不存在所谓“难言之隐”。太炎先生之例,更非此义。这里指的是深微隐蔽处的曲折情况💩。

 

【侑巵】1即攲器。巵🕦,酒器。 其器注满则倒,空则侧,不多不少则正。用以劝人戒骄戒满。(《汉语大词典》1册🙉,页1332

【宥巵】即宥坐之器👩🏽‍🔧🏊🏿‍♀️。(《汉语大词典》3册🧑🏽‍⚖️,页1421

【侑巵】即“攲器”👂🏿。古代的一种盛酒器,注满则易覆。《文中子·守弱》:“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巵 ’。”其器易覆👩‍⚕️,因取以为🤦🏽‍♂️。(《古汉语大词典》頁252

【宥巵】即“攲器”。古帝王用以自戒之器。宥,右。《淮南子·道应训》:“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谓之宥巵🚴🏻‍♂️。孔子曰:‘善哉,予得見此器⛹🏽‍♀️。’顧曰:‘弟子取水👮🏿‍♂️。’水至🧑🏽,灌之,其中則正🗞,其盈則覆👨🏻‍🌾。孔子造然革容曰:‘善哉🙅🏿‍♂️,持盈者乎?’ ”高诱注:“宥,在坐右🫶🏼。中🟰,水半巵也🦈。” (《古汉语大词典》頁1232

 

宥巵”“侑巵”同一物,上引词典四种解释🏌🏻,有两种认为是酒器或盛酒器,一种说是“宥坐之器”,不误,但读者也不明为何物🚵‍♀️。只有最后一种解释是明白而准确的。根据这个解释🫵🏽,那显然不是酒器。

 

汉语的文字中有不少通假的用法。通假字的说明也在释义中🐝。说明必须准确。能不用通假来解决的不必说通假🛌🏼𓀑,用通假来说明能恰到好处的必须说通假👘。如:

 

【揖】yī) 3通“壹”。《史记·秦始皇本纪》:“普天之下,抟(专)心揖志。”(《古汉语大词典》页825

 

这个义项是不能成立的。“揖”上古音在缉部,“壹”在质部,相去较远🗡,不易言通假。而“揖”本有聚集义🐋,《汉语大词典》6册🏌🏼‍♀️,页749的解释是正确的:“揖2 同‘辑’🐅。聚集。《逸周书·大聚解》:‘揖其民力,相更为师⏺,因其土宜🎫,以为民资1️⃣。’卢文弨校“惠云:揖与辑同。”《史记·秦始皇本纪》:‘普天之下,抟心揖志。’《汉书·郊祀志上》:‘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颜师古注🦺:‘揖与辑同,揖,合也👨‍🎤。’”这个解释如此清楚🤙,后出的《古汉语大词典》的这个错误,只要小心一点,是可以避免的💁🏽‍♀️。

 

【祐福】祐,通“侑”🎁。使得福报☕️👨‍🦱。《汉书·韦玄成传》:“皇帝至孝肃慎,宜蒙福。”(《古汉语大词典》页1903 。)

【祐福】赐福。《史记·孝武本纪》🏄🏽‍♂️:“神灵之休👩🏼‍⚖️,福兆祥😭。”《汉书·韦玄成传》🏓:“皇帝至孝肃慎▫️,宜蒙祐福。”(《汉语大词典》7册🏋🏽‍♀️,页844

 

《史记》之例,“”为动词,谓神之以福🉐。《汉书》之例𓀉,可以认为 “福”这个述宾结构作“蒙”的宾语🩵,所以释义可以作“神之以福🫸🏽,即赐福”。《古汉语大词典》引入通“”之解,反而迂曲难明🧞‍♂️。

 

【兰单】单,通“殚”🤦🏼‍♀️。谓疲乏力尽。束皙《近游赋》:“乘筚辂之偃蹇🛐,驾兰单之疲牛🤷🏿。”亦作“阑单”💐。刘知几《史通·二体》🍋:“阑单失力。”(《古汉语大词典》页314

 

已经说“单”通“殚”,为乏,尽义👐🏽,则“兰”字何所取义🧖‍♀️?而引例中已经有“ 阑单”,何不再说“兰”通“阑”?将释义改为🦹🏿‍♂️:“兰🏋🏿‍♂️,通‘阑’🐙;单,通‘殚’👂🏽🛡。均有乏、尽义👩🏻‍🦱。谓疲乏力尽🔁。”不是就将语源说清楚了吗🕴🏻?

 

词典,用字是极其简省并要求非常准确的,有时多用一个字,也会使释义出现本来不该出现的问题。如👨🏽‍🎓:

 

【渔色】《礼记·坊记》: “诸侯不下渔色👨🏻‍🚀。”孔颖达疏:“渔色,谓渔人取鱼,中网者皆取之,譬如取美色,中意者皆取之🙍🏻‍♂️,若渔人求鱼🧣🟩,故云渔色。”后指渔猎美色的行为。(《古汉语大词典》页1134

 

“渔色”本来就是渔猎美色,并不是后来才有此义🍐,这里的“ 后”字用得不恰当。《汉语大词典》6册🖕🏻,页93“渔色”条就直接解释说➔: “猎取美女⛪️。

 

 

书证是否合适

书证,关系到释义是否能够成立,是否能够活泼泼地站立起来👨🏻‍🎨。清代小学的名著中🌕,赫赫有名的《说文解字注》(段玉裁)和《广雅疏证》(王念孙)👩‍🎓,说到底🧏🏽‍♀️,就是给书中的释义找到合适的书证。其中未找到合适书证的🛫,还有待后人来补充。《汉语大词典》编撰之时确立的一个原则“无用例的字不立目”🙋‍♂️🕍,就是因为这些字没有书证就如同没有灵魂似的。对于语言来说,实实在在活活泼泼的话语🤚🏼🧛‍♂️,比起任何归纳都更为重要。相对于释义来说,书证是否合适💅,首先是看它和释义是否对应🕍🍈。如上面提到的“介石”条🫅,其中的书证《宋书》“悟先于介石”🫙,显然和释义“操守坚贞”不对应🏧,需要建立新的释义。又如引服”条,从书证来看,并不一定有受诬陷义🤴🏻,更无 杀义,释义便需要修改。再看下例:

 

【引吭】吭,喉咙。引颈放声🔣,形容鸟鸣🤵🏿‍♀️🏋🏻‍♀️。《宋史·陈氏世家》:“洪进在泉州,日方昼,有苍鹤翔集内斋前,引吭向洪进,洪进视之,有鱼鲠其喉🧑🏻‍🎄🦶。”韩愈《燕河南府秀才》诗🙇🏼‍♀️:“引吭吐铿轰。”(《古汉语大词典》页 1328

      

显然,《宋史》例难见“引颈放声”之义,观其下文“即以手探取之😼。鱼犹活👨‍👨‍👦,鹤驯扰斋中,数日而后去。人皆异之”可知🛖。喉咙中塞了一条鱼,还如何“引吭放声”🤦🏻?此“引吭”不过是拉长颈脖之意。

词典中引用的书证👨🏽,要求简短而意明🕵🏼‍♂️。意明的前提是对书证所在的那段文字要读明白,这样才能截取恰当🧙🏼‍♀️,标点正确💇🏿‍♀️。在此基础上👩🏼‍🎓,要求简短才有意义。下面的例子🥻,书证是有问题的:

 

译贝】翻译的佛经。 []适《代为母还水陆疏》🧑‍🤝‍🧑: “伏望一切虚空🙍‍♀️,四维上下瞻十地坐莲之相;三乘皆具,大乘闻五天译贝之文🧛🏿。”(《汉语大词典》11册,页446📨😨。《古汉语大词典》455所用书证同)

 

引用的书证没有办法读通。“三乘皆具,大乘闻五天译贝之文 ”简直不知所云🏃‍♂️‍➡️。这因为节录之文破句太甚。洪适原文如下👩🏼‍🦱:佛起慈悲之心🏋🏻‍♂️,随缘必应🌏;人有呻吟之苦🪁,修善或除。徼十方贤圣之灵🛑,设三界阳之会。伏念母氏尝萦疾疢,浸阅冬春🤽🏻‍♂️。三折肱而和为医,曾弗逢良药;一举足而不忘母,爰有祷 宝坊🪃。赖正觉之开颜🦹,致沉疴之去体。是修净供,不违本心。伏望一切空虚🧛‍♂️,四维上下,瞻十地坐莲之相👃🏼,三乘皆具大乘;闻五天译贝之文🚏🛴,一食为无量食。咸生欢喜,为作证明。所愿福德川增⛓️‍💥,灾殃冰释。数口保团栾之乐,四时消坎坷之忧。(见洪适《盘洲文集》卷70)“瞻十地坐莲之相,三乘皆具大乘”🕒,是说看到十地均坐莲花座的庄严相🚜,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乘便都有大乘之心🧜🏼‍♀️。“闻五天译贝之文🏑,一食为无量食 ”,是说听到五天竺翻译过来的佛经🏌️‍♂️,一食便化为无量之食🤵🏼‍♀️。这里的书证🧑🏿‍🎨,应该截取“伏望一切空虚,四维上下,瞻十地坐莲之相,三乘皆具大乘;闻五天译贝之文,一食为无量食”并如此标点方妥。

 

  编写🦻🏼、修订词典要注意的问题还很多💁🏿‍♂️,这里所说不过是其荦荦大者🏃🏻🤙🏼。所说也不敢自以为是,敬请读者是正。

 

20075月初稿

2007615修订

 

——————————

参考文献

《大辞海》稿本。

《辞海·语词分册》2009年版稿本🧫💤。

《辞海·语词分册》音序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当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1993年版

《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暨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1990年版

 

 



[1]参拙文《说“辅车相依”和“颐指气使” 》,《辞书研究》1987年第4期🔎,又载拙著《训诂问学丛稿》,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发表于《〈辞海〉通讯》157至159期(20071115—20080927,内刊)💂,主要部分又发表于《中华字典研究》第一辑🎋。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0年7月7日



点击下载word版:0703《辞海》修读谈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萧三余 在 2010/7/7 20:00:25 评价道🧗🏼‍♀️🧙‍♀️:第1楼

    【兰单】单,通👩‍👩‍👦。谓疲乏力尽🤽🏻‍♂️。束皙《近游赋》:乘筚辂之偃蹇,驾兰单之疲牛。亦作阑单。刘知几《史通·二体》:阑单失力。(《古汉语大词典》页314

    已经说🥷🏽,为乏🗡,尽义,则字何所取义?而引例中已经有阑单🪫,何不再说?将释义改为🫥🧑‍🏫:兰,通🧗‍♀️;单,通🟥。均有乏🧑🏻‍🌾、尽义。谓疲乏力尽💁🏻。不是就将语源说清楚了吗?

    先生好💽,小子提點意見:

    蔣禮鴻曰:“復有‘闌單’、‘潦倒’、‘郎當’……斯皆聲轉義通,同條共貫者矣🎾。”郭在貽曰🏺:“‘蘭彈’亦作‘蘭殫’……聲轉又為‘拉塔’……又作‘儖儳’🙇🏻‍♀️👮🏽‍♂️、‘藍攙’……聲轉又為‘郎當’……至於此詞含義,則或為疲弊不振,或為潦倒、頹唐,或為形貌醜陋,當視上下文意而定,未可拘泥🫰。”郭在貽又曰🏊🏼⏪:“‘蘭彈’有作‘闌彈’者,有作‘闌單’者……聲轉又作‘’🔸、‘拉塔’……聲轉又作‘郎當’……又有作‘潦倒’者……”錢鍾書曰:“‘闌單’音轉而為‘郎當’🔷。”王鍈曰:“‘闌單’與‘郎當’聲同韻近🦸🏿,應為一聲之轉。”據我所考♥︎,“蘭單”或作“蘭彈”🥷🏿、“闌彈”🧎‍♀️‍➡️、“蘭驒”、“闌殫”、“攔單”、“闌單”,疲軟委頓貌🥞。

  • chencongjia 在 2010/7/18 16:50:57 评价道👩‍👧‍👧:第2楼

    无法下载

  • admin 在 2010/7/18 18:53:50 评价道🧑🏻‍🎨:第3楼

    多谢提醒!链接已修复⛹🏼‍♂️,敬请下载。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996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