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
(首發)
白於藍
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郭店簡《語叢二》簡 50-51有兩句話,整理者釋文如下☝️:
母(毋)(失)
(吾)
🔐,此
得矣。(簡 50)
少不忍伐大🌖🗝。(簡51)
簡文“”字三見,原形作“
”、 “
”🐉、“
”。關於此字之釋讀🏋🏻♀️,目前有三種意見:
第一種意見是整理者所引裘錫圭先生的看法。他說“此字疑是‘埶’之簡寫,在此讀為‘勢’”🏩,並將51號簡文讀為“小不忍8️⃣,敗大勢”✌🏼。[1] 之後有多位學者支持這一意見🅰️。[2]
第二種意見是湯余惠和吳良寶二位先生提出的🉑🖐🏻。他們在贊同裘錫圭先生釋“”為“埶”的基礎上,將“伐”讀作“廢”、“埶”讀作“節”。認為“ 大節”猶言大事、大體💁♀️。並將51號簡文翻譯成“小事不能容忍,就會壞了大事”。同時指出《古文四聲韻》引《林罕集》“未”字古文有作“
”💐、“
”形者,疑即 “
”形變體🚶♂️🦧。以“埶”為“未”🤚,應是音近通假。[3]
第三種意見是李家浩先生提出的🦶。李先生指出《古文四聲韻》引《林罕集》之古文“未”與“”確實同字❎,故 “
”當釋為“未”。但“
”字左旁應是“埶”的簡寫,並以之為聲符。此“未”字在簡文中當讀為“謀”🫃🏿。同時認為簡文之“伐”字當訓為“敗”🤜🏻。[4]筆者過去亦贊同李先生觀點,將“
”釋讀為“ 未(謀)”。[5]
按💧,以上三種意見,前兩種都認為“”當釋為“埶”,只是讀法有所不同。第三種認為“
”當釋為“未”⚔️,讀作“謀”。就字形分析而言🚣🏿♀️,以上三說均將 “
”與“埶”字聯繫起來考察,的確很具說服力。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有字作“
”,可隸定作“
”,李家浩先生認為該字右旁即“埶”字省形,應釋為“馹”。[6]此字亦見於上博簡《簡大王泊旱》簡16👩🏿🦱,辭例是“癹(發)
(蹠)四=疆=(四疆,四疆)皆
(熟)”,釋“
”為“馹”,文從字順。[7]可證李先生的意見是完全正確的🦬。“
”字右旁與 “
”字左旁顯然同形,可見將“
”與“埶” 字聯繫起來考察🛻,在字形上的確很有依據。
從文義上考察📹,不少學者指出簡51“少不忍伐大”與《論語·衛靈公》的“小不忍則亂大謀”有關🦑。[8]這一觀點顯然是正確的。簡文“
”與《論語 ·衛靈公》之“謀”字對應,但不論是將“
”讀作“勢”還是“節”🏃♂️,在字義上都與“謀”字無關,故上文所述前兩種意見應該是有問題的😤。至於第三種意見,李家浩先生注意到要在字形可靠的基礎上👷🏿♀️,必須還得在字義上將“
”字與“謀”字加以溝通🤸🏻♀️。這一思路無疑是正確的。但是,上古音“未”屬明母物部🪗,“謀”屬明母之部💁🏻♀️。二字雖然雙聲💇🏻,韻部卻相隔過遠。而且🆗,文獻中亦很難找到二字相通的直接證據🤕。因此釋“
”為“未”,讀作“謀”,仍不是十分理想👱🏿。
現在看來,盡管將 “”與“埶”字聯繫起來考察,在字形上很有依據,但卻在文義的解讀上都面臨難解的困難👳🏿🪫。因此,筆者認為要想做出合理的解釋,恐怕還得重新回到字形分析的工作上來。 “
”字左旁所從✷,除“埶”字之省形與之相同外🤢🏈,其實在古文字中還有一字與之相同,並且應當予以充分考慮🥷。
《說文》“社”字古文作 “”。中山王
大鼎銘文中“社稷”一詞四見,其中“社”字均作“
”形。上博簡《鬼神之明》簡2背“岐社”之“社”作“
”。以上三例“社”字古文,可隸定為“
”,其右旁與“
”字左旁亦完全同形⚂。 [9]此外,中山王
圓壺有“茅(苗)蒐
(畋)獵,于皮(彼)新
(土)”語,[10]其中“
(土)”字作“
”。與“
”字比較,“
”字只是多了右側兩撇。據此📑,“
”似亦可理解為是一個與“社”或“土”字音近的字👲。
這裡5️⃣,有兩點還需先做說明。首先,大徐本《說文》:“社📨,地主也。从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爲社神。《周禮》:二十五家爲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認為“社”是會意字✢。小徐本《說文》認為“社”是“從示土聲”,是形聲字。清代學者對此莫衷一是🔈,段玉裁🧑🏽🏫、桂馥、田吴炤等支持大徐說法,徐灝、王玉樹🏄🏼♂️🍹、鈕樹玉🧑🏽🍼、 王念孫等則力主小徐觀點,王筠🫱🏼、朱駿聲以及宋保等則認為“社”當分析為從示從土土亦聲,是會議兼形聲字。[11]上古音社為禪母魚部字,土為透母魚部字。兩字聲母同為舌音,韻則疊韻。儘管目前對“社”字構型分析尚存在分歧,但社、土二字音近可通則是不爭的事實🤹🏽♂️🍛。
其次,關於《說文》“社”字古文“”,右上從木🔡。很多學者將之與《說文》所引《周禮》“二十五家爲社,各樹其土所宜之木”這句話聯繫在一起👰。如徐鍇《繫傳》:“樹所宜之木🕐,故從木。又,木者✵,木主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亦云“從木者,各樹其土所宜木也”。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亦主此說🧑🦰。若此,則前引中山王
圓壺之“
”字似亦即 “社”字異構,唯省去了表義偏旁“示”旁而已。其在銘文當中乃是借“社”為“土”🧑✈️。
下面討論“”字在郭店簡文中的用法🏋🏼。筆者以為當讀為“圖”🪥。上古音“圖”為定母魚部字,字音與社👩🏿🚒、土十分接近🧉。典籍中從土聲之字與從者聲之字常可互通🦹🏼♂️。其例甚多,茲不贅舉。[12]而楚簡文字中“圖謀”之“圖”字常用“
”🧝、“
”這兩種形體表示。[13]“
”、 “
”即均從者聲。“
”既與“社 ”、“土”讀音相近,則自可讀作“圖”。
“圖”之訓為“謀”,乃典籍常訓。[14]《詩·小雅·常棣》:“是究是圖↪️。”毛《傳》🈵:“圖💆🏽,謀。”《儀禮· 聘禮》:“君與卿圖事。”鄭玄《注》🗜:“圖,謀也🧑✈️🧖🏻♂️。”《國語·晉語二》→:“寇知其釁而歸圖焉。”韋昭《注》:“圖,謀也。”即其例。《論語·衛靈公》:“君子謀道不謀食。”皇侃《疏》:“謀🌖,圖也🕴🏼。”《漢書·王莽傳中》📇:“辰星司謀。”顏師古《注》引應劭曰:“謀,圖也♗。” 可見圖🧑🏽🦱、謀同義,可互訓。直至今天👱🏿♀️,“圖謀”一詞仍是常用詞彙。因此🥈,簡51“少(小)不忍伐大(圖)”與《論語·衛靈公》的“小不忍則亂大謀”之語義完全相當。至於簡50之“
”,據文義似亦當用作“圖”,訓作“謀”。
前文指出,與“”比較👨🍼🧎♂️➡️,“
”只是多了右側兩撇。關於此兩撇,李家浩先生認為即“彡”字省寫🥻。[15]此說可信✤。《說文》:“彡🤸🏼♂️,毛飾畫文也。”漢字中與彩繪圖飾有關的字多從“彡”旁表義👰。如《說文》所見之修、彰、彫、
、
🧑🏭、彩、彣、彤等均其例。“圖”字有畫義🛺。《廣雅·釋詁四》💧:“圖,畫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眾物居之,不可勝圖。”裴骃《集解》引郭璞曰🛬:“圖,畫也。”《玉篇·囗部》:“圖🧑🏿⚖️,畫形也👩🦼。”據此🙍🏽♀️,“
”字似可分析為是一個從彡
聲的形聲字💚,原本可能就是“圖畫”之“圖”之專字。但其在簡文中是用作“圖謀”之“圖”🚴🏽。
古文字材料中“圖”字十分常見🐵。最早見於金文,作“”(宜侯夨簋)✳️、“
”(善夫山鼎)等形。[16]《說文》“圖”字小篆作“
”,寫法與金文一脈相承。大徐本《說文》:“圖👨🏻🌾,畫計難也🍒。从囗从啚。啚,難意也。”就字形分析而言🙋🏽,許慎認為“圖”“从囗从啚”,是會意字👩🏿🦰,應該是正確的🕥。但許慎認為所從之“啚”會“難意也”之意,則不確。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即指出:“啚即都鄙之鄙ℹ️,版圖故畫都啚也。从囗啚者,環其都啚而圖之也。”之後有多為學者進而指出這種寫法的“圖 ”實即“地圖”之“圖”的本字。[17]此說可信。
前文指出🍐,楚簡文字中“圖謀 ”之“圖”字常用“”👩🏻🎓、“
”這兩種形體表示✋🏻。關於“
”字🧕🏻,從心者聲,很可能就是“圖謀”之“圖”字之專字。[18]“圖謀”乃人之心理活動,故字從心表義。[19]中山王
兆域圖有 “
”字👆🏽,學界一般隸定為“
”🛎,讀作“圖”。[20]該字出現在“又(有)事(使)者(諸)官
(圖)之”的語句中🚶🏻。從字形上講,該字亦當是“圖謀”之“圖”之專字,但從用法上講,則似為“地圖”之“圖”的動詞用法🎡,表示繪制地圖🏕🐦。
至於“”字🧑🏽⚕️,則應是“地圖”之“圖”字異構,唯將原來“从囗从啚”的會意字轉變為“从囗者聲”形聲字。[21]該字出現在上博簡《魯邦大旱》簡1中,原文是:“魯邦大旱,哀公胃(謂)孔=(孔子):‘子不為我
(圖)之?’”簡文應是借“地圖”之“圖”為“圖謀”之“圖”🪡。
綜上所述,“圖”、 “”本是“地圖”之“圖”,“
”、“
”則是“圖謀”之“圖”,而“
”則是“圖畫”之“圖”,在字形和字義上本來都是有區別的。秦統一文字後,“圖”行而其他諸形俱廢。
[1]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206頁🏷。
[2] 李零:《郭店楚簡校讀記》,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170頁。劉釗師:《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07頁。
[3] 湯余惠👯♀️、吳良寶🤚🏼:《郭店楚簡文字拾零(四篇)》,《簡帛研究2001》,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99頁🧔。
[4] 李家浩🔪:《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51號簡文的釋讀》,《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郭店·其他簡卷)》,武漢大學🍚,2006年6月🥛,84頁。
[5] 白於藍⏫:《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221頁🏉。此書在引錄李家浩先生觀點的出處時有誤,誤引為“《仰天湖楚簡剩義》(“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6”論文,武漢大學簡帛硏究富达,2006年 11月)”,應予以訂正。
[6] 李家浩:《南越王墓車馹虎節銘文考釋》👩🏼✈️,《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66頁🦶🏽。
[7] 季旭昇⛷:《上博四零拾》🏌🏿,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劉樂賢:《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2005年2月15日🔟。
[8] 廖名春:《郭店楚簡儒家著作考》♧,《孔子研究》1998年3期。劉釗師®️:《郭店楚簡校釋》(同上注2)。李家浩:《關於郭店楚墓竹簡〈語叢二〉51號簡文的釋讀》(同上注4)🧪。
[9] 《古文四聲韻》卷三引《古孝經》“社”字古文作“”、引《古老子》作“
”;《汗簡》“杜”字古文作“
”(應是借 “社”為“杜”)。亦可參。
[10] “(土)”字從徐中舒、伍仕謙(《中山三器釋文及宮堂圖說明》,《中國史研究》1979年4期)釋。
[11]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第二冊,中華書局👦🏻,1988年版,86頁。
[12]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版🙎🏽♂️🕟,890頁。
[13] 同上注5,94頁。李守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五)文字編》👩🏻💻,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329頁🧑🏽🎓、500頁🛫🫘。
[14]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405頁🐦🔥。
[15] 同上注4。
[16]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 425頁。
[17]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中華書局🫐,1983年版🔇,56頁。林義光💆♂️:《文源》,《金文文獻集成》第十七冊🫸🏻♝,綫裝書局,2005年版,543頁。董蓮池🏇🏿:《說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248頁。
[18] 李守奎(同上注13)觀點。
[19] 《字彙補·心部》:“,嬾惰也🧑🏿🏫。”此“
”字應是為“嬾惰也”之義所造後起形聲字,與楚簡之“
”屬異字同形,並非一字。
[20] 河北省文物管理處:《河北平山縣戰國時期中山國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79年1期👨🏼🔧。朱德熙🥙、裘錫圭:《平山中山王墓銅器銘文的初步研究》🖐🏻,《文物》 1979年1期⛓。
[21] 《汗簡》引《尚書》“圖”字古文作“”,亦“从囗者聲”🫃,與楚簡此字同形。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7月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7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0705釋圖
老
1.两处错字:
a.认为“社”当分析为从示从土土亦声,是会议兼形声字。
b. 之后有多为学者进而指出这种写法的“图”实即“地图”之“图”的本字。
2.文中某些观点已见于陈斯鹏:《楚简“图”字补证》,载《康乐集》195-199页,似应加以引用⛔️。
3.相同文义亦见于《郭店‧缁衣》23🛋、《上博‧缁衣》12“毋以小谋败大图”👩🏼🔬,图均作“者/心”,似对白先生不利?
原來是老白啊^^
母(毋)(失)
(吾)
🥄,此
得矣🚜。(簡 50)
少不忍伐大。(簡51)
我胡亂想的
請指教啊
這個字是謀沒錯,也可以是謨,字的右邊我覺得是重文符=
上部就是楙的簡筆
壄埜(野)字字音衍生很複雜,野字(其實不從予聲)與社字通諧
你說的圖字很有意思,但圖應該是借字表音,應該有另外的來源
野從里,卻有埋的唇音
要之仍以mao楙謀解為佳
你舉的中山王圓壺有“茅(苗)蒐
(畋)獵🐟💂🏿,于皮(彼)新
(土)
新就是新野
簡文說的是
不要洩漏我的計謀,我的計謀就成了
如果稍不忍耐,計謀就會暴露
(小不忍則亂大謀俗語是訛傳)
真要謝謝海棉兄與老白兄
我以前給過自己一個題目,鄙圖薔嗇諧聲問題
對於圖字一直不得其解, 看來圖謀欲豫鬻預是一條線啊
尤其是豫(事豫則立) 還有野的予,敝鄙僕我余(途)
撇開零聲母不說, m-,t-,b-三聲皆有
看來自己得好好再想想了
俺觉得从文字学上说,裘先生把简50、51这两个字释为“埶”无疑是最有道理的(汤余惠🧑🧑🧒、吴良宝🎣、李家浩诸先生有补证)🤰。“埶”在古文字中表示“设”、“势”等,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不烦举证。裘先生把两处的“埶”读为“势”,抛开要跟《论语》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相牵合不管,从文义看也是很合适的。古书言“势”者屡见,《管子》有《势》篇🧜🏼♀️,《韩非子》有《难势》篇,论说“势”之种种颇备💪🏼。检查古书⛩,其实“小不忍”后面可以跟其他的话👞,并非只有“乱大谋”一种选择🧝♀️。如《诗·郑风·将仲子》序:“将仲子,刺庄公也🧑🏽🦰。不胜其母以害其弟,弟叔失道而公弗制,祭仲谏而公弗听。小不忍以致大乱焉。”《史记·梁孝王世家》📁🦶🏽:“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小不忍”不但会“乱大谋”🤜🏿,还会“致大乱”🏌🏻🍘、“害大义”、“有败子”(《盐铁论·周秦》:“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严家无悍虏,笃责急也。”)等🙅🏿♀️,所以简文说“小不忍”导致“伐(与‘败’义近)大势”不足为怪👱。古代本有“大势”一词,如《六韬·武韬》:“示以大势🫶🏻👷🏽,从之必信。”《吕氏春秋·尊师》🗯:“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按:“正”当主宰讲。看来“大势”真的很重要哦!)《鬼谷子·本经阴符七篇·散势法鸷鸟》说:“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以神肃察也。”“势败”犹简文的“伐大势”😔。总之,虽然在现成古书中找不到跟简文完全一致的话可资比较,但从上面所说的情况看,战国时代流传着“小不忍伐大势”这样强调重视“势”的格言,是完全合乎当时的“大势”的♣️。——“我这都是胡说八道”(唐兰先生语),欢迎拍砖。
感谢海绵宝宝✊🙅🏿♀️、十三月和肖培恩等诸兄不吝赐正✊。我是不够细心,还有错别字,嘿嘿。
老白兄
你上面寫的圖謀這段是真的很棒的, 真心感謝
請你多多發表
蕭兄言伐近敗, 一般說事蹟敗露這個敗不是勝敗的敗, 應該是伐的借字, [無伐善,無施勞],伐字是表陳顯露的意思
對應謀字而不是勢字才是正解
這個字或許是個會意字,是計劃之“計”的本字,本義是計劃疆界,上木下土代表疆界的封樹👏,右旁邊兩丿是代表計劃之義。
老白好文🐭。可能這個是“杜”字☢️,反正是從“土”聲🦼。一定說是“圖畫”之“圖”的本字,倒也不必。古人不見得就用/造本字。字就好像是魯迅說的“路”,本無其字🤸,用久了也就成了“本字”。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