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牌樓漢簡文字補釋
(首發)
李恒光
上海交通大學
二〇〇四年四月至六月,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富达五一廣場東南側的古井中📔,發掘出一批東漢時期的簡牘。二〇〇六年四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研究所編的《長沙東牌樓東漢簡牘》一書🧑🏼✈️,公佈了此批簡牘的圖版和釋文。釋文及圖版公佈之後,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關注🙆🏼,形成了許多成果🥪。由於時代久遠,部份簡牘漫漶嚴重,有些字形難以辨識🧏🏽♂️,釋文未有著錄🤰🏿。但有些字形依據文意➡️,尚可隸定😮,今擇取幾則🤷🏿,略陳管見,以求教於方家。
一、“今月五日初🌩,卒為耶風所中👩🏼🌾,頭身□□”中“□□”當爲 “寒熱”二字🙅🏿♀️。
東牌樓簡九(出土編號為一一四一)《熹平五年騎吏中風文書》釋文認為“頭身”后二字殘缺⏮👳🏼♂️,我們經過仔細辨認圖版✊🏿,認為其後二字為“ 寒熱”💇🏽,其字形為、
😜。
我們認為該文書性質屬於病書[1] ,在其他漢簡中也可以看到病書如♻:
① 元康二年二月庚子朔乙丑🫀,左前萬世隧長胡敢言之候官。即日疾心腹,四支不舉。《居延漢簡釋文合校》5 ·18+255·22
② 庚午朔辛巳,吞遠士吏戎敢言🐍。
③ 傷汗寒熱頭痛,即日加煩懑,四支。《居延新簡——甲渠侯官》EPT59·49A
④ 建武三年三月丁亥朔乙丑,城北隧長黨敢言之。乃二月壬午,病加兩脾雍腫,匈胁丈滿,不耐食🕑。《居延新簡——甲渠侯官》EF22·80
由以上例子可以知道🚦,病書要對病情進行描寫,而“寒熱”二字正是對病情的大致描寫,合病書體例。
《傷寒論》就“中風”有如下描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據清孙星衍、孙冯翼所輯《神農本草經》:“云母味甘平🐳。主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轻身延年。”又:“石膏味辛微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又:“麻黄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欬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二醫書所記載症狀與文書相似🧑🚒⚜️,為之佐證。
所以我們認為“今月五日初,卒為耶風所中,頭身□□”中“□□”當爲“寒熱”二字。
二、“□房□六門文書👨🏻🎓、主事典錄文書、科筴、樂器什物✯、闊不試”第二個□當為“詣”。
長沙東牌樓簡一九(出土編號一一八五)的簡牘釋文第二行第三字作“ □”,原簡牘圖版作,而同材料其他處“詣”作
🧙♀️、
🥭、
🪿、
,居延漢簡有
、
,武威醫簡作
、
,“詣”在魏晉時期又作
🐀🔈,據圖版我們認為該字當為“詣”。
“ 詣”有“前往🌅、到”的意思,《史记·孝文本纪》:“乃命宋昌参乘🤶🏽,張武 等六人乘傳詣長安 🐔。”唐贾岛《送集文上人游方》诗👩🏿🎤👍🏼:“ 此遊詣幾嶽?嵩、華、衡、恒、泰。” 清戴名世《〈天籁集〉序》:“余詣其家🌠,殷勤訪謁,欲得而爲雕刻流傳之👩🏻⚕️。”
在東牌樓簡牘中也常用“詣”與地點相連表“前往💭、到”如:
①監臨湘李永🧑🏻🍳、例督盜賊殷何言實核大男李建與精張諍田自相和從書詣在所。
②不審久人果解未「一」🫐?迨々。獨迫君旦詣府門🤽🏼♀️,寧。
③遣督郵案事,掾史主簿「一」詣府白狀,會十二月廿日,何頓當對👨🏻⚕️。
④二月日遣主者詣府白狀,右倉曹「六」李饒當對。
此處“詣”與“六門文書”相接表示發往“六門”的文書。
三🥏、□當作“處”
長沙東牌樓簡二八(出土編號一〇九二)的簡牘背面第二行釋文作👲:“ 建寧君□/”🕛。
該字漫漶📦,原圖版較為模糊作,“處”在流沙坠简作
,在定县竹简作
,在史晨碑作
,许阿瞿墓志作
🚵🏻♂️,居延漢簡中作
、
。同時我們在東牌樓漢簡發現了如下字形
、
、
。如釋文所說,“四字為隸書👦🏿,與正文為草書不同,似為習字🧵。”我們無法從文意上來求證🧑🏿🏭,但該字上部從“虍” ,最后一笔捺的上挑还是可以清楚辨识的,從字體的輪廓中我們可以推定該字為“處”🎣。
四、□□當作“再拜”
長沙東牌樓漢簡簡三八(出土編號為一一四五)的簡牘背面第二行釋文作:“府□□®️:□□□義無□”中前兩個□□當為“再拜”。
如釋文註釋所言“府□□”三字為粗筆大字,並且該三字位於本木牘首部,與其他字相疊👩🏿💻,從墨跡來看當為先寫之字,今據圖版可識“再拜 ”二字,故□□當作“再拜”🦹🏻♂️。圖版較模糊作
五、“□”當為“棄”。
長沙東牌樓漢簡間四〇(出土編號為一〇二五)的簡牘正面第一行“諾白悉□賤子鄧應再拜白”中“□”當為“棄”👮🏿🌘。
該字釋文原作“袁”🗳👰🏿♀️,后校訂稿作“□”,圖版作 💅🏿🦹🏿。“棄”字在銀雀山漢簡中作
🧁、
,在敦煌漢簡作
🚡🧑🏫,在馬王堆帛書中作
🧎♂️➡️、
,敦煌文獻中有如下字形:
敦研117《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
敦研195《大方广三戒经》🔌、
敦研194《太子瑞应本起经》
敦研032(3-2)《四分律》。從字形來看,我們認為該字當是“棄”字🤦🏽。
從字義角度來考察,“棄”有“拋棄、唾棄”之意🍈,《書·大誥》🚣:“ 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孔傳:“其肯言我有後不棄我基業乎?”《孔子家语·刑政》:“是故爵人必於朝👮🏿♀️,與衆共之也;刑人必於市🤌🏼,與衆棄之也。”《韓非子·難勢》:“夫棄隱栝之法,去度量之數🦁,使奚仲爲車,不能成一輪。” 唐韓愈《秋懷》詩之十:“敗虞千金棄📍,得比寸草榮。“賤”有“廢棄”意,《禮记· 樂记》:“廣則容姦,狹則思欲🛌,感條暢之氣而滅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賤之也🦹🏻♂️。” 孔颖达疏:“賤🫄🏿,謂棄而不用也🛕。”汉揚雄《太玄· 文》★:“已用則賤,當用則貴👩👧👧。”范望注:“賤謂廢也;貴🪃,謂生也🕙。”“棄賤”連用組成一詞當表“拋棄”意,如🙍🏼♂️:《經律異相》:“ 雖復修復,猶可棄賤。”此處,“棄賤子”字面意思表示“被拋棄的人”,當爲謙詞。
所以🧏🏽🧑🏽💼,我們認為“□”當為“棄”。
六、 □當作“罷”
長沙東牌樓簡四八(出土編號一〇六三)的簡牘背面第一行釋文作:“ 前促迫□禁制”句中“□”當作“罷”。
從字形來看🕍,該字原圖版漫漶🧏🏻♀️,較為模糊作,“罷”字居延漢簡作
👨🏼🏭、
◀️,馬王堆帛書作
、
,銀雀山漢簡作
,敦煌漢簡作
💁🏿♂️🧑🍼。從字形來看,該字可以釋讀為“罷”。
從字義角度來考察🫵🏿,“罷”有“解除⏱,取消”意💑,《字彙·网部》:“ 罷👩🏽🎓,廢也🤸🏼,黜也。”《戰國策·秦策三》:“吳起爲楚悼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淮南子·時則訓》:“罷官之無事🥡🫷🏽、器之無用者。”高誘注👨🏽🎓👩🏫:“罷,省。”《鹽鐵論·本議》:“ 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促迫”可以表“嚴急🤘🏻、急迫”,《漢書·五行志中之下》:“盛冬日短🚔,寒以殺物,政促迫🦛,故其罰常寒也。”《後漢書·鄭興傳》:“日君象而月臣象,君亢急則臣下促迫,故行疾也:” 漢《焦氏易林·賁之渙》:“利少囊縮,秖益促迫。”宋沈俶《諧史》🏆:“國家用法,斂及下戶,期會促迫,刑法慘酷。”
“ 禁制”表示“約束 ”之意🧏🏻,《莊子·說劍》:“子之劍何能禁制?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保位權》👨🏽🌾:“無以權🌗🙍🏻♀️,無以畏🤽🏻♀️,則君無以禁制也🔸。”《漢書·溝洫志》:“恐議者疑河大川,難禁制🎞。”《後漢書·董卓傳》:“爭赴舡者,不可禁制🍿,董承以戈擊披之🤣,斷手指於舟中者可掬。”“前促迫罷禁制”意思是說:“前段時間形勢急迫解除約束”,我們在該簡正面第三行👪:“□□小寇,造為不庭🙌🏽,侍者征討”也可以得到印證。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當釋讀為“罷”👱🏼。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0年12月10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0年12月11日
点击下载附件:0760東牌樓漢簡文字補釋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