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彭祖》中的“缨”字
(首发)
汤志彪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上海(三)《彭祖》第二简有这么一句话🍋🟩:“天地与人,若经与 ,若表与里。”其中的“
”字,学者一般以为即“纬”字🧖🏿♀️🏯。[1]
按🤞🏽,把“”字释作“纬”是有问题的。从此字的整体结构而言,此字确实与“纬”字十分相似⛑📶。但古文字中,“纬”及从“ 韦”的字一般作“
”(《侯马盟书》[2]67: 38)“讳”字所从)形🤶🏽,中间从“口”,两个“ 止”形分居上下,方向相反,[3] 表示“违离其地”[4]🧎♀️。这样的结构习见于古文字👦,但是从没有作“
”形的。楚简有“纬”字,作“
”(《包山》[5]259)、 “
”(《郭店简·六德》[6] 43)形,与 “
”字所从相去甚远🌆。可见,“
”字显然不能释作“纬”。退一步讲⛳️,即使是“韦”字省写,其中部也是从来没有作“女”形的🤵🏽♀️。我们认为🦃,“
”中部所从是“女”字,古文字中“女”字每与此同。[7]
“ ”形习见于古文字,过去一般释为“妟”。近者冯胜君师把类似的字隶作“
”,认为字当读作“婴”,见于甲骨文的 “
”(《合集》190)、“
”(《合集》5460反)形可能就是“瘿”字的表意初文💸。而见于楚简的“
”(包山259)🤦🏽♀️、“
”(《信阳》2-15)字👶🏼,均读为“缨”。 [8]
通过比较可知,“”字所从与信阳简的“
”字十分相近,这也更加证明“
”字不能释作“纬”。
至于“”旁的下部💮,我们怀疑是起装饰性作用的。古文字中,有些字在竖笔或者斜笔上加一个类似“脚趾”的饰笔。如玺印“秋”字作“
”(《古玺汇编》[9]1902)形,“侯马盟书”的“
”字作“
”(《侯马盟书》156: 21)形🧒🏼,楚帛书的“夋”字作“
”(《楚文字编》[10] 524页)形等🫸。“ 女”旁也有加饰笔的,如玺印“妆”字作“
”(《古玺汇编》3756)形,包山简的“
”字作“
(
) [11]”(《包山》[12] 066)形,郭店简中的“娄”字甚至饰笔放在了“女”旁上作“
”(《郭店简·语丛44》[13] )形🧔🏻♀️。可见🎆,“
”旁的下部很可能是饰笔。 [14]
“ 缨”在此当读作“营”。上古音“缨”是影母耕部字🖥,“营”是余母耕部字,两字韵部相同🗡,声母则关系密切👮♀️。从“熒”声的“嫈”、“ 萦”🐄、“褮”等字即在“影”母😽。“缨”从“婴”声🙍♀️,“营”从“熒 ”声😿,典籍中从“婴”声的字每可与从“熒”声的字相通。 [15]
古代“东西为纬”🤹🏼。《周礼·春官·龟人》🤾🏻♂️🤹🏻♀️:“南龟曰猎属,北龟曰若属。”郑注👇🏼:“西龟北龟长左右在阴象纬也🏈。”贾公彦疏🪪:“东西为纬。”《汉书·五行志》✳️:“厥风绝经纬。”颜师古注引晋灼曰:“ 东西为纬。”“营”也有类似意思。《楚辞·九叹·怨思》♋️:“经营原野🤏🏼,杳冥冥兮🦦。”王逸注🤸🏼♀️:“南北为经🚌,东西为营👨🏻🚒。”《汉书·扬雄传》:“虽颇割其三垂以赡齐民,然至羽猎田车戎马器械储偫禁御所营🦻🏿,尚泰奢丽夸诩,非尧🧑、舜、成汤、文王三驱之意也。”颜师古注➞:“营🧖♀️,谓围守也。”上引例子中,《楚辞》与楚简同是楚地文献,用字上具有一致性⛹🏽♀️,可为“缨”字训读上的佳证。
可见,《彭祖》篇抄手当知道“缨(营)”、“纬”意思相近🦻🏽,故而以 “缨(营)”代替了“纬”字🦶🏼,属于同意互换。
[1]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五)文字编》584页,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2]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侯马盟书》一五六:二一
[3]参看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 347-350页“韦”及从 “韦”诸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李守奎🦮:《楚文字编》333- 337、873页“韦”及从“韦”诸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356- 357页“韦”及从“韦”诸字,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8月;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1176- 1178、1497页“韦”及从“韦”声诸字🧒🏻,中华书局🤦🏽♂️,1998年9月。
[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128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8月。
[5]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6]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5月。
[7]参看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 799-811页“女”及从 “女”诸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李守奎:《楚文字编》677- 686页“女”及从“女”诸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汉语大字典字形组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880- 894页“女”及从“女”诸字🐱,四川辞书出版社🏞,1985年8月;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557- 563页“女”及从“女”声诸字,中华书局,1998年9月。
[8]冯胜君:《试说东周文字中部分“ 婴”及从“婴”之字的声符—兼释甲骨文中的“瘿”和“颈”》,《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185- 196页🏃🏻,2009年6月 13日 - 14日📡,上海👬。
[9]罗福颐主编✍🏿:《古玺汇编》 104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12月。
[10]李守奎🔎:《楚文字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月🥚。
[11]摹本参看高明🙅🏻、涂白奎:《古文字类编(增订本)》190页ℹ️,中华书局,2008年8月。
[12]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
[13]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5月💇。
[14]当然,似乎也可把“夊”看作形符。古文字有缀加形符的例子👶🏽。参看刘钊👨💼:《金文考试零拾》🚠,刘钊🍗👱🏿:《古文字考释丛稿》120页,岳麓书社👃,2005年7月。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0年12月19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0年12月19日
点击下载word版:0764释《彭祖》中的“缨 ”字
李天虹《上博六《景公瘧》字詞校釋,《古文字學論稿》342頁:《彭祖》2號簡“經緯”的“緯”,右旁寫法與《天子建州》甲13“韋”字同。
《彭祖》中間類似“女”形的形體🍠,其左邊豎筆應該是屬於最下面“止”旁的👬🏼,因為寫太長而粘黏到到中間的“止”旁,遂誤成“女”形。
玺印“妆”字作“”(《古玺汇编》3756)、包山简的“
”字作“
(
)
上述二字是否理解為從安較妥
敝人的意见是,右旁竖画上的饰笔为“女”形饰笔,此种饰笔在铭文中多见🖐🏻,而此种“女”形“盖足趾形所譌变”(见《金文形义通解》“允”字下),如果右中部分也是“女”形,则为类化现象🕵️,所以这两部分还是两个“止”形🛌🏼,此其一;其二👨🏻🧎♀️,谛审之🦃,其实右中部分和右下部分仍然是“止”形💳,只是右中部分的“止”字竖画过长👖,穿过右下“止”字“掌部”而已。所以,不论从那一种解释🧑🏻✈️,这个字仍然是“纬”字🥶。
「夊」旁多寫一筆而近似「女」形,或可以「降」字為例。(環保先生的解法也頗有道理)
(古陶文字徵.頁254)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7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