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蘇建洲🩸:《清華簡》考釋四則
在 2011/1/9 17:00:42 发布

《清華簡》考釋四則

(首發)

 

蘇建洲

彰化師大國文系

 

(一)

《金縢》的「縢」字在簡文中兩見🤦🏻:

 

(簡6(簡10

整理者隸定為「」📖,認為讀為「縢」。 [1] 謹案🕢:整理者說法可從,但是「」未見於字書,筆者以為這個字就是「綾」。《包山》153「東與君佢()疆」,此文例又見《包山》154「東與()疆」,兩字形分別作🤌🏼:

《包山》153《包山》154

可見「」就是「」,《14種》將兩個字都釋為「陵(從艸)」釋為「陵」自然也是合理的。[3] 我們可以注意到《尊德義》簡 14「陵」字與上引兩「」字的「仌」旁顯然是相同的🔀,是以筆者以為這個字就是「綾」👩🏿‍🚀。其次,《說文》11下「𣎎」曰:「仌出也🙆🏿‍♀️🚱。從仌朕聲🧑🏻‍🎤。詩曰:『納于 𣎎陰』」。凌,𣎎或從夌。《段注》曰:「夌聲也👩🏻‍💻。」(118)關於《說文》這條資料,筆者翻閱諸家說法,未見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如《古文字詁林》9 307頁、《說文解字詁林》11308-11310頁👷🏿‍♀️、《說文解字考正》454頁、《說文解字字音注釋研究》758[4] 、何九盈〈《說文》段注音辨〉[5] 👩‍✈️。所以可以證明【朕與夌】可以通假↙️,自然簡文「綾」可以讀為讀為今本的「縢」。

宋華強先生從音理上反對上面的說法,認為「」有可能是「繃」的異體,簡本寫作「金綳之匱」和今本「金縢之匱」是同義關係🙍‍♂️。[6] 筆者不贊同這樣的說法🧕🏼🛏,我們知道音例重於音理,如果音例上可以成立🙇‍♀️,加上又可以對應今本,為何要捨棄此說👴🏽⛪️,偏偏立異挑選從未見過的異文同義字呢?宋文說簡本《金縢》和今本《金縢》的某些異文屬於同義或近義關係🥊,不屬於通假關係,如簡本「克殷」,今本「殷」作「商」;簡本「未可以戚吾先王」,今本「吾」作「我」🚧;簡本「遘害虐疾」🕥,今本「害」作「厲」🧖💅🏽;簡本「乃有備子之責在上」,今本「在上」作「於天」;簡本「乃流言於邦」☂️,今本「邦」作「國」;簡本「周公宅東」👬🏻⛪️,今本「宅」作「居」🚵‍♀️;簡本「禍人乃斯得」,今本「禍人」作「罪人」🤽‍♀️。這些說法當然是合理的,這些異文典籍都很常見🫃🤟🏼,但是「金縢」未見寫作「金綳」,其所舉例是「繃之」作「緘之」,這就難免讓人起疑了。總之,筆者認為「」就是「綾」,可讀為「縢」🦹🏼‍♀️,與今本對應。

 

(二)

《金縢》與《耆夜》兩篇竹書的「人」形寫得很特別,如下🤜:

《耆夜》05《耆夜》04🪧、《金縢》06《金縢》08

《金縢》09𓀕、 《金縢》11《金縢》12🦶、 《金縢》13

這種寫法讓筆者聯想到《苦成家父》一個怪字🦨,簡9:「女(汝)出內庫之(囚) 而余(予)之兵👮🏻‍♂️。」[7] 字如何理解,學界說法很多🎚,如陳劍先生認為🗓:「表示的當是一個動詞,在結合字形考釋時,其意義似當往『赦免寬宥』🙏🏽、『説服』或『組織』、『編排』一類的方向去考慮🍥。」並將「囚」字斷讀。其他學者多釋為「回」,讀為「圍」。[8] 最近戶內俊介先生指出形體與「回」字並不相同👨🏿‍🎨♐️:

“回字在其他楚簡中的寫法。比方說,上博楚簡《鄭子家喪( 甲本) 》第3 簡、上博楚簡《鄭子家喪( 乙本) 》第3 簡🙀、《凡物流形( 甲本) 》第9 簡、《凡物流形( 乙本) 》第7 簡🧑🏽‍🦳、《君子者何必安哉( 甲本) 》第1 簡🧍‍♂️、第2 簡、第3 簡👿、第4 簡以及《君子者何必安哉( 乙本) 》第1 簡🔗、第2 簡📩、第3 簡、第4 簡中的 字都寫成內外兩重形的”“🌙。此外,字所從的也在《說文》中被分析為從“回”的字(原注:「弋,入水有所取也⚡️。從又在下🐰。🧺,古文回。回🦔,淵水也🧓🏻。讀若沫🕒。(卷三下 又部)」)[9]🧑‍🍼,字在楚簡中寫作”(上博楚簡《曹沫之陣》第9)” (上博楚簡《鬼神之明》第 3),其所從的部件也跟稍微不同👩🏽‍🦰。

他根據「曶」字小篆作從曰的,籀文作從口的 (《說文》卷五上·曰部)🤛🏿,《古文四聲韻》(入聲·11頁碼 a)💯🧑🏻‍🚀,這些字的上邊部件很像⛏,的差異只不過是有無下邊的「曰」或「口」而已,所以他本文將看作「 () 」的簡體或者通假為「曶」之字,「曶」具有「迅速」的意思,後文的「而」字,看作是狀語「曶而」的副詞後綴。接者他分析上面也是「回」👨🏻‍🦽‍➡️,所以還是承認是「回」字。

謹案:除了戶內先生所指出的例證,其它像《說文》古文「回」作🙋‍♀️、金文字(《集成》14.8906),《金文編》釋為「回」,皆與有距離。其次,戶內先生分析上從「回」之後👰🏻,就會出現他自己所說的「按照本文的分析來把『 ()』字的上邊部件視為『回』的話,就必須假想在旋渦形的『回』字以前有寫作『』的『回』字』」最後甚至出現不認為「」是「曶」字的不合理看法。其實徐在國先生已經指出(金文) (《說文》)的字形演變,[10]其上面自然與「回」無關的。況且解為「回」或「圍」也不能讀通簡文✭。現在根據《清華簡》的資料,我們可以將釋為「人」,簡文讀作「汝出內庫之囚人而予之兵𓀎⛹🏼‍♀️。」「囚人」古籍常見🥈,如《說苑 貴德》:「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誣詞以示之」、《中論 亡國》🪄:「囚人者、非必著之桎梏,而置之囹圄之謂也🤨,拘係之🕟🧝🏿‍♀️、愁憂之之謂也。」等等。

學者之所以不將釋為「人」➜,一方面字形怪異,另一方面也因為同簡也有「人」字作,二者形體差異頗大。不過,隨著越來越多材料的出土,我們知道這種同詞異字的現象並不少見,如:《上博·用曰》第19號簡「甚」也是有兩種寫法:。又如:《弟子問》「者」字作:

050506060914

1818弟附

可以說寫法相當固定🫴🏽,但是簡21「者」字作🧑🏿‍🦱。《性情論》「者」字共46例🤐,有39例作形(簡7),有5例作形(簡22-24)👨‍💼,簡382例作對應《弟子問》大多數「者」的寫法,則對應的寫法。[11] 《郭店老子(甲)》中,「道」字有「道」、「」兩種寫法;《郭店 忠信之道》中🥹,「皆」字有「皆」、「」兩種寫法。孟蓬生先生也指出:「或許有人會問,同一個『疑』字,爲什麽或用『牪』,或用『矣』,前後異字💧?答曰:同篇異字,甚或同簡異字,所在多有🦣,蓋不足致疑。即以《曹沫之陣》而言,同一『使』字,而或用『囟』🧥,或用『』,或用『思』✮。」[12] 宋華強先也說:「在戰國竹書中我們也能看到另一種並不罕見的情形:同一書手所抄同一篇竹書中,也存在同詞異字現象🤵🏽‍♂️。如《上博(四)·曹沫之陳》中曹沫之名大量出現⛹🏼‍♀️,絕大多數都寫作從『蔑』聲之字🕯;但是5號簡又寫作從『土』👨🏼‍🍳、『萬』聲之字;《上博(四)·柬大王泊旱》數字之『三』既寫作『三』(1618),又寫作『厽』(16)🧷。有時甚至同一支竹簡上也能見到這種現象🦕。如《柬大王泊旱》16號簡兩見『三日』🧑🏿‍🎨,一作『三日』,一作『厽日』🧠。」[13]綜合以上👊🏿, 釋為「人」是沒有問題的🤰🏽。♨️。

 

(三)

《尹誥》簡1(夏)自亓(其)又(有)民」,所謂「」字作:

整理者釋為「絕」。張新俊先生與筆者同時指出此字中間所從是「弦」, [14] 不過張先生認為讀為「捐」📶,捐者👶🏼,棄也。

謹案:楚簡「弦」如下:

👩🏿‍🚒,《包山》192《三德》01《用曰》12

右旁與《包山》📅、《三德》同形🔦,左旁弓訛變為尸形古文字常見💁🏿‍♂️➰,所以此字應該隸定為「」。《史記夏本紀》🔰:「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則「弦」,匣紐真部或可讀為「虔」🌓,群紐元部🚒。《說文》曰:「虔🚜♧,虎行貌,從虍文聲🕺🏼。讀若矜。」「矜」從「令」聲🌤🔜,【令與臤】、【玄與臤】;【令與民】、【玄與民】古籍都有通假例證,[15] 可見【弦與虔】通假沒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鄔可晶先生也同意釋為「弦」之說,他說🦶🏿:「『夏自 A其有民』的A是從『弦』聲之字,前面幾位學者已經指出來了。若此🏓🏋️‍♂️,疑可讀爲『殄』🔟。《禮記·月令》『乘玄路』鄭玄注🫃🏽:『今《月令》曰:乘軫路🙋🏼‍♂️,似當爲袗字之誤也。』是從『玄』聲字與從『』聲字相通之證。《左傳·宣公二年》『敗國殄民』🈯️,《尚書·召誥》『亦敢殄戮用乂民』👁。不過《皇門》篇以『吝』爲『殄』🫗,與此用字不合🫔😐,故聊備一說耳。」[16] 其說很有參考價值🏋🏼,既然【玄與 】可以通假🏋🏿,且《皇門》篇12以「吝」爲「殄」🚴,顯然「文」聲首跟這一系列字也存在通假的關係。《說文》「虔」字分析從虍文聲,徐鉉(五上十七)、段玉裁(五上四十二)都認為「文」非聲,今由以上材料來看,《說文》的說法是有根據的,高鴻縉分析「虔」為從虎省文聲是有道理的。[17] 王引之曰😮‍💨:「咸者🪈,滅絶之名🦜。《說文》曰:🦮,絕也。讀若咸🧚🐩。聲同而義亦相近。故《君奭》曰🤸‍♂️🤚🏿:誕將天威,咸劉厥敵𓀑。咸🫱🏻、劉皆滅也,猶言遏劉🧏🏿‍♀️👳、虔劉也。《逸周書世俘篇》🤦🏻‍♀️、《漢書律厤志》引《武成篇》並云『咸劉商 王紂』」[18] 王引之認為「咸」、「劉」皆滅也,而「咸劉」猶言「虔劉」,可見「咸」、「虔」、「劉」三者意思相去不遠🤘🏻。而「殄」也是絕、滅的意思👩🏽‍🚀。[19] 換言之,「虔」與「殄」聲義皆近,是同源的關係⏸。則簡文讀為「(夏)自(虔或殄)亓(其)又(有)民」,「虔或殄」相當於《史記夏本紀》的「武傷」,考慮到用字習慣的問題,或許讀為「虔」是較好的選擇。

(四)

《耆夜》簡6(《》:“)戎備(服)」,讀書會指出:“”,整理者認爲🐳💍:“字從賏聲,疑讀爲‘央’或‘英’🕵🏽‍♀️。”“”當从三“貝”省,或可讀爲賏聲👩🏽‍🍳。但“賏”在耕部,“央”和“英”在陽部🧑🏽‍🚀,相通例子不多(《古字通假會典》有“罌與盎”一例)🉐♍️,恐未必可信🙁💆🏼‍♀️。[20]

謹案🖖🏽:即「嬰」,字形作,可以聯繫到香港簡 7「晏嬰」的「嬰」作是省掉女旁。讀書會所指出的通讀問題有其道理🧪,筆者以為可以讀為「盛」🔻。「盛」🥙,禪紐耕部👈🏽,中古三等開口🖖🏿,「嬰」,匣紐耕部,中古三等開口🧖🏽‍♀️⛹🏽,聲韻關係密切♌️,聲紐相通如「十」是禪母和從之得聲的「/協」是匣母。《耆夜》簡9「盈」作「城」🧔🏼‍♂️,而【盈與井】👰🏽‍♂️、【嬰與井】可以通假,[21] ,所以【嬰與盛】有通假的可能🧑‍🦯。古書常見盛服的說法🚶,可見簡文可讀為「盛盛戎服」。

 



[1] 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 160頁🧑🏻‍🦼🏨。

[2] 陳偉等著:《楚地出土戰國簡冊【十四種】》(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20099月)56頁。

[3] 黃德寬、徐在國先生:〈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12月,105頁。

[4] 蔡夢麒:《《說文解字》字音注釋研究》下冊,齊魯書社2007年, 758頁。

[5] 何九盈:《語言叢稿》,商務印書館2006年, 205頁。

[6] 宋華强〈清華簡《金縢》校讀〉📭,簡帛網,20101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1370#_ednref29

[7] 「出」、「囚」兩字釋讀見陳劍:〈《上博()》零札兩則〉,簡帛網🐘💗,2006022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216

[8] 見户内俊介:〈上博楚簡《姑成家父》第9 ()” 字考釋〉一文所作的集釋,復旦網🧑🏻‍⚖️, 20101202⛹🏼‍♂️,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19

[9]

[10] 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11] 詳見拙文:〈《上博五弟子問》研究〉🧜‍♀️。

[12] 孟蓬生🏇🏽:〈「牪」疑〉,簡帛網✍🏻,2007.09.22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 id=721🪇。

[13] 宋華強:〈釋上博簡中讀為的一個字〉,簡帛網,2008.06.10

[14]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5️⃣、《程寤》釋文)〉,復旦網⚓️, 2011.01.05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52後面的評論💁‍♂️。

[15]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月)858861頁。

[16]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尹至》、《尹誥》研讀札記(附:《尹至》、《尹誥》、《程寤》釋文)〉,復旦網🛡, 2011.01.05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52後面的評論。

[17] 《金文詁林》 3123頁🦸‍♂️。

[18] 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四《尚書》「咸劉厥敵」條,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09月,100頁。

[19] 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3月初版二刷)1189頁。

[20]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清華簡《耆夜》研讀札記〉🟪,復旦網,2011.01.05 👨🏻‍🦼‍➡️👐,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 Src_ID=1347

[21] 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月)549☣️、567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月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0784《清華簡》考釋四則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孟蓬生 在 2011/1/9 18:08:36 评价道👊🏿:第1楼

    建洲兄“囚人”之說甚好🤵🏻,俺傾向於相信。

    考釋文字時有一個就近原則。“”字自當讀如“縢”字🛡,不必舍近求遠,讀為“繃束”之“繃”。就像以前表示水邊的“淲”字(上博簡)🤛🏽🦹🏿,我讀為“滸”🤶🏿,有人愿意讀為“浦”。縢(說白了,就是繩字)🤱🏽、“繃”為同源詞🤵🏻‍♀️,大概也問題不大🤽🏿。冰朋古音相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孔疏🫸:“詩云🫱🏿♡:亦釋掤忌🤞。掤與冰,字雖異👩🏽‍🦲🙍🏿‍♂️,音義同👈。”)👩‍🦼‍➡️,繃縢同源📨,正像冰𠗲(凌)同源一樣🏋🏽‍♂️。華強先生說聲母稍隔,蓋一時失察。

    ”字從字形分析,既可以是縢字,也可以是綾字,這個只能看當時人的約定。假如現在還沒有發現此字記錄“綾”這個詞的材料(聲明,我沒有測查呀),不如先假定它就是縢字的異體,等將來有更多材料再說🦞。

  • 蘇建洲 在 2011/1/9 18:29:40 评价道:第2楼

    謝謝蓬生先生鼓勵👩‍🦽!

  • jiaguwen1899 在 2011/1/9 22:40:22 评价道:第3楼

    谢苏先生问难及孟先生赐教🫰🏻。

    金仌读为金縢当然是最直接的,唇音与舌音相通的例证当然也能找到(小文中也说了)👩🏻‍🌾,说声母稍隔是指一个唇音,一个舌音🚴🏿‍♀️,发音部位不同,写时未查书🧗🏼‍♀️,不知说“稍隔”是否不妥🧚🏻‍♂️?仌与夌通🏄🏼,夌又与縢通🐧,所以仌可与縢通🍐,这当然是可以讲通的,写作小文时苏先生所引这些材料大抵也都查出考虑过。不过这样相通毕竟是需要以夌为中介👸,而夌是来母字,来母字几乎可以和任何发音部位的字相通,若以来母字为中介,则何声母不可通呢🥲?想到这个,我胆子就小了🛌🏽。苏先生说音例重于音理,诚然,但是其实并无仌与縢相通之例⚀,苏先生所引只有仌与夌相通和夌与縢相通之例,凌阴作从仌👨‍🚀、朕声之字,该字仌是义符🔒,之前的回帖中已经说过🌲,凌阴并无写作仌(或仌声字)阴的例子🪼。仌与縢通是间接相通🏊🏿,仌与繃是直接相通✵,从音考虑更为直接,从义来看也能讲通🔨,是以提出假说。至于有些词从未见过,出土文献中所在多有🥭,我想不必举例🧚🏻‍♀️。孟先生所说同源词问题👨🏻‍🦽‍➡️,我也考虑过✷,但是这涉及到历史语言学问题,我胆子就更小了,所以不敢这么说。

  • 孟蓬生 在 2011/1/10 7:09:04 评价道🦹🏿:第4楼

    華強先生太客氣了🚡。先生上貼說🤑:

    凌阴作从仌、朕声之字,该字仌是义符🫎,之前的回帖中已经说过🎁,凌阴并无写作仌(或仌声字)阴的例子👧🏽。

    這個涉及到材料的認定。在我看來,𠗲字是雙聲字🔀,仌(冫)朕皆聲,而仌(冫)又是什么呢🔼?過去說,它是冰字✉️。現在看來🤑,它實際上是金文象金餅之形的“金”字(作兩塊金餅形)🕵🏽‍♀️。關於這一點,可參考劉傳賓先生《說“金”字的一種特殊形體》🦎。我在那篇文章的跟貼中曾說過要爆料👩🏼‍🦳,就是想說金文中“凌”字其實是從金聲的(更猛一点的还是以後写文章請大家批吧),那兩點就是金餅的變形,而不是象什么冰形🧺。

    先生可能不會認可以上這些意見,那就說個近點的,難道先生不認為“㐭”聲的“稟”就是一個脣音和舌音相通一個很好的例子嗎?(說實在話,這都是在不大承認復輔音的音系框架內說話的。換句話,都是拿中古音直接往上推的結果。我也常常這么說🍕,因為從常識說起👩🏼‍✈️,會讓讀者感到舒服些)

    還有一點,我贊成古文字考釋中要有詞的觀念👩🏻‍🦰。即在變動不居的字形(異體字、古今字、假借字等)中找到它們所記錄的詞🧃。以字論字👨‍🦽,可以稱為字本位。以字求詞,可以稱為詞本位。《裘锡圭自选集》後附“作者簡介”中說:“在研究文字時,比較注意從語言的角度看問題。”我總覺得這是“夫子自道”,很值得我們揣摩🏊🏿‍♀️。

  • 王寧 在 2011/1/10 9:16:21 评价道🩹:第5楼

    《耆夜》里的“婴”这个字🚣‍♀️,突然想到了“蓥”,这两个字读音相似🍞,古音都是影母耕部的字🍝。《说文》里说:“蓥,器也。从金,熒省聲。讀若銑。”记得有莘之国的“莘”或作“姺”📅、“侁”,则这里的“婴婴”有没有可能读为“莘莘”🙌🏿?“莘莘戎服”,言其众多之义👩🏿‍🦰。《国语·晋语》⛹🏻‍♂️📂:“莘莘征夫”,韦昭注🤽‍♀️🧑🏼‍🦳:“莘莘✋,多貌也。”

  • 高佑仁 在 2011/1/12 20:20:44 评价道⚓️:第6楼

    釋「人」的說法令人感到相當震撼,很有道理👴🏿!

  • 海天 在 2011/1/13 9:09:35 评价道↪️:第7楼

    小松:

    “有時甚至同一支竹簡上也能見到這種現象👷🏿‍♂️。”

    陈伟武先生有专文讨论“一简之中同字异用和异字同用”现象。将刊于《华学》第十一辑🏃🏻‍♀️‍➡️。

    預計何時出版?

  • 小松 在 2011/1/13 9:58:37 评价道👱🏻:第8楼

    海天:
    小松:

    “有時甚至同一支竹簡上也能見到這種現象🐜。”

    陈伟武先生有专文讨论“一简之中同字异用和异字同用”现象。将刊于《华学》第十一辑。

    預計何時出版🏌🏿?

    今年上半年吧👩🏻‍🦰。

  • 小松 在 2011/1/13 10:03:20 评价道:第9楼

    小松:
    海天:
    小松:

    “有時甚至同一支竹簡上也能見到這種現象。”

    陈伟武先生有专文讨论“一简之中同字异用和异字同用”现象🪹。将刊于《华学》第十一辑。

    預計何時出版?

    今年上半年吧。

    記錯了🦹🏿‍♂️,應該是將刊於曾憲通、陳偉武主編《古文字論壇》第一輯(應該是這個名頭),是論文集刊🌔。上半年估計能出來。稿子都弄好了🚕。

  • 海天 在 2011/1/28 11:32:17 评价道:第10楼

    古人之文不嫌於複🌔,凡經傳中同一字🙋🏽‍♀️,而上下異形者不可枚舉即用韻之文亦有之。王念孫:《讀書雜志》皆繼🏃🏻‍♀️,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745頁。

    1.《楚居》9 (莊)囂(敖)10「至 (莊)王」亦為一例🫙。

    2.《銀雀山‧王法》「弱而不事強,胃(謂)之撓(招)央(殃)👩🏿‍🍼♈️;小而不事大,胃(謂)之召(招)害🙋。」蔡偉《《銀雀山漢墓竹簡》091010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33

    3.單育辰先生《試論《詩經》中“瑕”、“遐”二字》090228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708 宋華強《凡物流形》“五音才人”試解090620)皆可以參看。

  • 孟蓬生 在 2011/1/28 18:29:02 评价道:第11楼

    補充兩例🐘:

    清華簡《祭公》簡1:“公亓(其)告我印(懿)德🔗。”簡10🤷🏼‍♂️🧑🏼‍🚒:“敢口㚔(告)天子💕🧑🏿‍🔧。”

    清華簡《祭公》簡2🦈:“ 氵弔(淑)疾甚👨🏽‍🦲👲🏽。”簡18:“寺(時)隹(惟)大不弔(淑)哉。”

  • 海天 在 2011/1/28 20:26:33 评价道:第12楼

    孟蓬生:

    補充兩例:

    清華簡《祭公》簡1🙅🏿𓀀:“公亓(其)告我印(懿)德。”簡10:“敢口㚔(告)天子😦。”

    清華簡《祭公》簡2☪️:“ 氵弔(淑)疾甚。”簡18⚜️:“寺(時)隹(惟)大不弔(淑)哉。”

    謝謝先生補充!

  • 孟蓬生 在 2011/2/7 9:15:05 评价道👩🏿‍🎓:第13楼

    季旭昇先生论字形歧异,虽然不是同词异字,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 蘇建洲 在 2011/4/4 10:28:21 评价道:第14楼

    我們在作《包山》釋文時曾將簡20也釋為從夌,釋為聆。令夌音近可通📑,也有通假例證。且楚文字未見其他聆字寫法𓀝。此人名亦見於《包山》47。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7961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