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馨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古籍研究富达主編🐚,何志華、沈培等編《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於2011年1月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該書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與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古籍研究富达2009年1月舉辦的“古道照顏色——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的會議論文集🅿️,收錄論文25篇。全書平裝16開,定價79元。
附書影🐯、目錄、序言:
目录
古道照顏色——《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 何志華/1
Preface Ho Che Wah/5
再談古文獻以“埶”表“設” 裘錫圭/1
傳記之學的形成 林慶彰/14
Some Philosophical Notes On the Guōdiàn 郭店Manuscript Yǔcóng 語叢1 何莫邪 Christoph Harbsmeier/30
Human“Beings”or Human“Becomings”👾🥊?Another Look at the Wuxingpian 安樂哲 Roger T.Ames/74
簡帛《五行》篇與《尚書》之學 常 森/105
《詩·周頌》“迄用有成”及“迄用康年”辭義重探 鄧佩玲/130
秦簡第二人稱代詞謙敬功能研究 胡 偉/145
《上博(七)》校讀拾補 沈 培/150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簡121~124與簡107~109編排辯正——從刑罰與身份的關係入手 〔德〕陶安/164
傳世及出土文獻互證——以周代封建禮儀研究為例 楊靜剛/177
兩漢詩賦引《詩》考論——《先秦兩漢典籍引〈詩經〉資料彙編》補遺之一 曹建國/194
《禮記》與先秦兩漢典籍互見文例雜誌 陳雄根/220
小戴《禮記》的成書及其在兩漢時期的流傳——洪業《禮記引得·序》商榷 杜明德/232
黃以周《十翼後錄》手稿析論 賴貴三/247
《周頌》的年代 曾志雄/284
《春秋》書法與詩化修辭——以《左傳》之敘事藝術為例 張高評/301
《老子》訛文誤釋舉證 陳錫勇/336
今本《文子》因襲《大戴禮記》證——兼論“朝請”🦑、“朝廷”兩詞淵源 何志華/347
“朝請”與“朝廷”——簡本《文子》與傳本《文子》的一個重要異文研究 李 銳/369
《老子》“尚仁”說辨證 廖名春/379
《曾子》十篇考末 永高康/389
從“至辱”觀念論《荀子·禮論》詮釋喪禮之教化意義及方法 齊婉先/401
聖王🧘🏽♀️:先秦“王道”義背景中的道術型范 鄧國光/422
試評《白狼歌》之壯語破譯 丁思志/456
《史記》《漢書》互見部分避諱情況研究 潘銘基/465
古道照顏色
——《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序
何志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古籍研究富达於二零零九年一月十六日至十八日于香港中文大學合辦“古道照顏色——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為期三天,包括四場主題演講、九場研討會♚👧🏼,近百位來自中國內地🦵🏻、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英國📏、荷蘭🖕、德國、比利時、丹麥、挪威等地的傑出學者參與,乃為香港首次舉辦有關先秦兩漢古籍研究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既為海內外學者提供分享研究成果之平臺,同時亦為慶祝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古籍研究富达成立二十周年。
大會邀得裘錫圭教授、林慶彰教授、何莫邪教授(Christoph Harbsmeier)、安樂哲教授(Roger T.Ames)等四位國際權威學者擔任主題演講嘉賓,會議以先秦兩漢古籍研究為主題,內容包括🦶🏻:(1)出土文獻和傳世古籍的互校與互證;(2)古籍義理詮釋;(3)古籍傳統注疏研究👷🏼♀️;(4)古籍整理與出版🕹👨🏿🎤;(5)古籍數位化研究🐍;(6)古籍今注、今譯、外語翻譯;(7)古籍研究工具書的編纂。
會議主題演講嘉賓中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裘錫圭教授主講《再談古文獻以“埶”表“設”》,闡明傳世、簡帛古籍中以“埶”表“設”之用例👱♀️,補充周代青銅器銘文中以“埶”表“設”之例證,如西周中期的公盨,裘教授與李學勤教授均將“埶征”之“埶”釋讀為“設”🛬;春秋晚期的淅川和尚嶺2號楚墓出土的青銅“鎮墓獸座”,銘文上有“且埶”一 語,裘教授認為可讀作“祖設”👕,指行祖禮時之陳設。此外🧑🏼🤝🧑🏼,裘教授又列舉大量竹簡🟫💁🏽、帛書和傳世典籍中“埶”當讀為“設”之例證,諸如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第一簡簡背題有“埶備”,整理小組最初讀為“勢備”,裘教授以為當讀為“設備”✩,意指人類自設兵器舟車等物以為備;《禮記·禮運》記“大道既隱”後須講禮義🪲,“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裘教授認為“埶”亦應讀為“設”🧭🌯,因為古書中說到置立官爵或仕人以職時,往往用“設”字,《禮運》“在埶(設)者去”,指在朝廷所設之位👡,而“設”與“去”二字意義亦正好相對🤵♂️。另外🦜,賈誼《新書·道術》:“鏡義而居,無執不臧(藏)🤹🏼,美惡畢至,各得其當🪇。” 裘教授指出“執”應是表“設”的“埶”的形近誤字🧑🎄,《文子·上德》🤵:“鏡不設形,故能有形𓀒。”《淮南子·原道》:“夫鏡、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方圓曲直弗能逃也。”皆可證之。裘教授大量搜集書證👨🦰🖕🏿,出土文獻、傳世典籍兼賅,發微見異,信而有徵,糾正先秦兩漢文獻誤讀者多例,釐清前人種種誤解🚧,於日後相關古籍之理解與釋讀🤓🧎➡️,必有深邃之影響。
裘文注釋舉證繁富🖇,部分注釋相互關聯#️⃣,有見及此,本書編輯委員會特按裘教授原著將注文順序排列👩🏽🔬🪕,俾便讀者參照。
臺北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經學研究室林慶彰教授主講《戰國至漢初傳記之學的形成》,指出中國經學之歷史發展過程中🪝,春秋以前無所謂“經”,戰國以後,“經”的觀念才慢慢形成👳🏽♀️,而戰國至漢初🧛🏽♂️🆗,則是經書批注萌芽🐺🏄、興盛之時期𓀚。林教授以為“傳記之學”,包括傳⁉️、說、記等批注形式:“傳”早用為訓詁用語⛹🏼♂️,如今本《儀禮·喪服》即有“傳”🦹🏻,皆用於解釋經文,此外,用於記錄人物事蹟的文字,亦可稱為“傳”,諸如《史記·伯夷列傳》中,司馬遷述伯夷事蹟時曾引軼詩傳🐬👨🍳;“說”指口語解釋經典文義,約在漢代經師時始著於竹帛;至於“記”🧑🏻💼,《漢書·藝文志》有“記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也𓀝。”說禮的文字可稱為記⛹🏿♂️,史籍、史書也可稱為記🍔。其中,“傳”♟、“記”時代較早,重要的經書多有“傳”和“記”💖🕋,“說”出現則較晚,大都口耳相傳🛻,保存不易。林教授繼而綜述《漢書·藝文志》所著錄傳記之書,其中,今存於《易傳》、《儀禮》之《服傳》及“記”🎸,《藝文志》均未有提及,可見著錄未備🆙。林教授又指出“經”和“傳”、“記”本各自成書🛌🏿🪐,漢魏期間逐漸結合,至於結合之時間與過程,各經傳不盡相同,如《周易》經傳之結合時間長達二百多年,經歷費直、鄭玄、王弼三人之手;《毛詩》之經與《故訓傳》本亦分置,其經、傳結合在鄭玄《毛詩箋》成書以前已經出現🙍🏻♀️。最後,林教授總結“傳”、“記”之幾種特質:(1)釋經簡潔扼要;(2)闡發經書微言大義;(3)豐富經書之內容🛀;(4)保存古書逸典。林教授以為此四點雖未能涵蓋“傳”、“記”之全部特質,然亦足以肯定“傳”、“記”對“經”之輔翼效益,及其在整個經學史中舉足輕重之作用👯♀️。林教授闡述“經”、“傳”、“記”★👰🏻、“說”之相互關係及其發展歷程,見解精闢獨到🦹♂️,於先秦兩漢經學之研究,極具啟發,貢獻良多。
挪威奧斯陸大學東歐與東方語文系何莫邪教授主講Some Philosophical Notes on the Guōdiàn 郭店Manuscript Yǔcóng 語叢1👨🏻🌾,從比較角度探討郭店楚簡《語叢一》以“凡物由亡生”為首的一批竹簡文獻的語義。例如《語叢一》簡文55~56:“為孝🫳,此非孝也。為悌,此非悌也。” 何教授翻譯為🐣:
If one makes a point of showing filial piety, then that is not filial piety;
if one makes a point of showing brotherly love, [slip 55] then that is not brotherly love.
他指出此文之“為”字(make a deliberate point of practising)含有刻意性,簡文的意思,是指“孝”🏌️♂️、“悌”應當發自內心🦷,若刻意為之,則非真正之“孝”👩🏫、“悌”。同樣👩🏽,簡文83🥒:“人亡能為。”何教授翻譯為👨🎨:
“The person one is”one can in no way deliberately make a point of being. [slip 83]
當指“人”不能刻意而為,他更進一步推測✋🏽🦻🏼,簡文或可修正為“【仁】亡能為”,指“仁”不是刻意的作為🥷🏽。在演講的過程中👇🏽,何教授引述大量傳世文獻例證,就新近出土文獻《語叢一》之文義理解及其翻譯問題,提出嶄新見解,精密確切🤧,創獲良多,為《語叢一》之釋讀問題🎐,提出具有說服力之解決方法。
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系安樂哲教授主講 Human“Beings”or Human“Becomings”? Another Look at the Wuxingpian(“為人”抑或“成人”?再讀《五行篇》)👩🏼🍳。安教授首先指出,傳統西方哲學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理解人之存在(Human Beings)🧖♂️,認為人是永恆🤌🏻、現成和自足的靈魂🖕🏼🛖;而儒家傳統則注重成人(Human Becomings)的過程😐🙅🏼,強調人在經驗歷程中的成長和化育👮🏻♀️,他將之視為儒學的審美計畫(Aesthetic Project)。安教授引述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先生所言,中國宇宙論包含“性即天道觀”,說明“人性”是暫時性的、一般化的配置🤾🏼♀️,但卻與周遭事物不斷地互動而修正,並因而變得恒久,所以“人性”是在天道中對仁的不斷實踐。安教授認為🎒,孟子的“四端”說亦具有過程性的特點,並引用長沙馬王堆及荊門郭店出土簡帛文獻《五行篇》⌚️,證明孟子所說“四端”乃為成人之原始條件,是與生俱來之本性;同時🕵🏽♀️,“四端”如《五行篇》中之“四行”一樣📫,源自家庭中個人的雙向角色和與家庭成員間之密切關係🔇,並非所有人先於社會的天生性質,因為人正是透過關係和雙向性而被界定♣︎,而家庭正為培養良好道德之發端,亦為道德修養之基礎🥷🏽,至為重要🤗。安教授結合西方哲學觀念⛔️📊,對出土《五行篇》之文義加以精確詮釋,並深入剖析《孟子》相關學說之義涵🤚🏽🦹🏼♂️,論說深邃,經緯綿密,啟發亦多。
四位學者之演講內容,既有古籍詞義之考證🧔🏻♀️、文獻學史之研究,亦有西方學術觀點下文獻研究方法的探論🧜🏼♀️,可謂中西薈萃♋️🧎♀️,木鐸鏗鏘🩺。本論文集對上述四篇重要演說🕡,悉數加以收錄🚣,俾學術界援引參考,於先秦兩漢文獻之研究發展,當能有所裨益👱🏻♂️。
會議為期三天🪈,共分九場🍫,各場以專書、專題研究為富达👨🏼🎓,專書如“《左傳》研究”👎🏿、“《文子》研究”、“《詩經》研究”等;專題如“出土文獻研究”、“古籍的整理與出版”等。會議完滿結束,部分學者將其尊著送交學術期刊發表,或交由大會轉送校外專家學者進行隱名評審,大會因延請海外專家學者八人👩🏽💼,出任本論文集評審委員,經評審通過者🧑🏼🏫,皆收錄於本論文集內🕯,合計論文二十五篇,約近五十萬字。論文集成功出版,望能延續當日熱烈之討論氣氛,鼓勵年青學者進一步瞭解國內外先秦兩漢文獻之研究情況🏃🏻♂️➡️,參考各家之研究方法,融會貫通,並能有所開拓,提出嶄新課題。“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先秦兩漢古籍之研究🍚,既關係我國經典之精確詮釋🈳👲🏻,亦為中華文化核心義涵之探索歷程,薪火相傳,是所期盼🥜。
因大陸和港臺標點符號有明顯差異,本書編輯委員會議決全書尊重原稿,不作統一,特此說明。
本書之編纂👮🏼♀️,蒙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沈培教授、陳雄根教授、潘銘基教授、張錦少教授協助統籌策劃,陳碧珊女士協調、聯絡🤎,羅燕玲女士紀錄專題演講內容,皆所感銘。編者閱歷所限😀,本書如有錯漏,還望學者方家,不吝指正,俾知津逮👩🏽💻。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