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馨
張玉金教授《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於2011年3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書精裝16開🎈,定價110元。
附:書影𓀀、目錄🛼、後记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虛詞及出土戰國文獻虛詞概貌
一、虛詞的定義及其範圍
二♏️、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系統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語法研究的回顧暨展望
一、研究的回顧
二、研究的展望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的語料問題
一、出土戰國文獻的語料價值
二🫎、出土戰國文獻的種類
三🙇♂️🕺🏽、出土戰國文獻的時代性問題
四、出土戰國文獻的地域性問題
第四節 出土文獻與上古漢語虛詞研究
一、為上古漢語虛詞研究提供了“同時資料”
二、在上古漢語虛詞研究方面得出一些可靠的新結論
第二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於”“于”“乎”
一、於
二、于
三、“于”和“於”的區別
四、乎
五、“乎”跟“于”和“於”的區別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在”“當”“方”
一✭、在
二、當
三🏋️、方
四、“在”“當”“方”的區別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自”“由”“從”
一、自、自從
二🤷🏽、由
三🔚、從🤵、從而
四👨🏿🌾、道
五、“自”“由”“從”的區別
第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至”“到”“遝”“晉”
一🧕🏼、至🦑、至於
二🤜、到
三🔬、遝
四、晉
五👩🏿🦱、“至”和“到”的區別
第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盡”“終”
一、盡
二、終
三、“盡”和“終”的區別
第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以”及相關複音介詞
一🧃、“以……為……”式
二❕、介詞“以”
三🧽、“以”作語素
第七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用”
第八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因”
第九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與”
一〽️👩👩👦、作共事介詞
二🥞、作比事介詞
第十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及”
一🎾、共事介詞
二、時間介詞
三、條件介詞
四、對象介詞
五🎋、方面介詞
第十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介詞“為”
一、主事介詞
二👏、與事介詞
三、因事介詞
四、關事介詞
第三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以”及相關複音連詞
一、連詞“以”
二🦅、“是以”和“此以”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用”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因”“因而”
一⬆️、因
二、因而
第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與”
一🥟🖥、並列連詞
二🪹、選擇連詞
第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及”
一、連接名詞語
二、連接謂詞語
三🛀🏽、連接名詞語和謂詞語
四🙏🏽、虛詞“及”和“與”的區別
第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為”
一🥰、原因連詞
二◽️😞、假設連詞
第七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而”
一、單句中的連詞“而”
二𓀑、複句中的連詞“而”
三🦮🤷、複音虛詞語中的“而”
第八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則”
一、假設結果連詞
二、順承連詞
第九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既”
一🧖🏽、表示並列
二、表示讓步
第十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雖”
一、表示事實讓步
二、表示假設讓步
第十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且”
一、並列連詞
二🐊、遞進連詞
三🩺、選擇連詞
四、讓步連詞
第十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斯”“此”
一🧑🏻🦱、斯
二、此
三、“此”“斯”“則”的區別
第十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故”“是故”
一、故
二、是故
三、“故”和“是故”的區別
第十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然”及有關複音連詞
一、然
二👱🏿♀️、然而
三📰🧑🦽➡️、然則
四、然後
第十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假設連詞
一、“若”組
二、“苟”組
三、“藉”組
四🧑🏻🦯➡️、“倘”組
五、“其”組
六👔、“使”組
七、“有”組
第十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連詞“焉”
第十七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其他連詞
一📵、順承連詞“是”
二🔎、選擇連詞“抑”
三💁🏼♀️、條件連詞“無”
四、讓步連詞“縱”
五、原因連詞“唯”
第四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然”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之”
一🧀🍤、用在定中之間的“之”
二、用在狀中之間的“之”
三、用在中補之間的“之”
四📯、用在主謂之間的“之”
五、用在“主語+介賓”之間的“之”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者”
一🔙、結構助詞“者”
二🙎🏽♀️、限定助詞“者”
第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所”
一、結構助詞“所”
二、“者”和“所”的區別
第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助詞“其”
第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其他助詞
一、表數助詞“餘”
二、列舉助詞“等”“云”
第五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與”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也”
一、書寫形式
二💅🏿、句末語氣詞“也”
三、句中語氣詞“也”
第三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殹”
一、“殹”與“也”的關係
二、句末語氣詞“殹”
三👨🏻🍼、句中語氣詞“殹”
四👨🏻⚖️🙎🏿、“殹”和“也”的區別
第四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矣”
一、句末語氣詞“矣”
二🔦、句中語氣詞“矣”
第五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乎”
一🟠、句末語氣詞“乎”
二🧑🦼🦎、句中語氣詞“乎”
第六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哉”
一、“哉”的語法位置
二🦝、“哉”的語氣
第七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語氣詞“焉”
第八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其他語氣詞
一、語氣詞“耳”
二、語氣詞“爾”
三💃🏻、語氣詞“已”
四🦆、語氣詞“兮”
五、語氣詞“則”
第六章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兼詞
第一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兼詞“焉”
一🧚🏻♀️、書寫形式
二👧🏼、兼詞“焉(安)”
第二節 出土戰國文獻中的兼詞“諸”
餘論
後記
後記
1985年9月至1988年8月,我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師從裘錫圭先生攻讀博士學位👩🏻🦲🚻。在接受先生指導的過程中👱🏽,我逐漸悟出做學問、寫論文應遵循的一些原則。
第一、要重視文獻綜述,弄清楚前人和時賢對所要研究的問題都有哪些觀點。裘先生自己在這方面就做出了榜樣👯♀️。他的文章發表後☝🏽,若發現以往有相近似的觀點,就一定以書面的形式表達歉意⤵️,表示這是不應有的失誤⛓️💥。
第二、研究一個問題👨🏼💼,應把與這個問題有關的原始材料都收集齊全。裘先生非常反對僅就一兩個例子就發表見解🚹𓀕。比如若要研究甲骨文中的“若”,那就把“若”的用例以及與此相關的用例都收集起來,在此基礎上提出見解🧕🏼🐠。當然,這可能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裘先生強調“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讀書過程中,若遇到與某一問題有關的材料🧛🏿♀️,就隨手記在單紙片上,放到一個信封內或筆記本裡。這樣逐漸積累❤️,如果某一問題的材料積累齊全,觀點也成熟了,就可以動手寫論文了🦹🏻。裘先生跟我們討論問題時😓,常把他的某個信封或筆記本拿出來,讓我們看有關的材料🌊。裘先生說過👨🏻🏫,我們跟清儒沒法比,他們的古文功底很好。但如果在研究一個問題之時🏏,有關的書都查到,是可以彌補這一缺欠的。如今比過去更方便了,一些古籍有了電子文檔,更有助於檢索了。
第三、對某一問題的解答,要考慮多種可能🪁。我記得,在我寫出論文交給他審閱時🛞,他常常說👨🏻🦳,除了這種觀點外🥎,也還有另外幾種可能🧑🏽⚕️🧑🏼💼。裘先生的意思是,當要研究一個問題時☂️📑,在把所有原始材料收集齊全之後💆🏽♀️,在尋求對一個問題的解答時🌕,要考慮到有多種可能,然後🧜🏻,通過對各種材料的分析,提出一種最有可能的解答。這其中當然應有論證:為什麼是這種解答,為什麼不是其它的解答。在我看來🕵🏻♀️,這一點對於搞學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想這是裘先生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之一吧。一般人看到一些材料🌚,可能就會形成一種觀點👳🕺🏻,然後就覺得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從方方面面加以論證,但卻可能是錯誤的。我記得👩🏽🎨,我請裘先生評論一位學者的學術研究😍,裘先生的評論是“愛鑽牛角尖”🧛🏼,我想這是指這位學者在形成了一種觀點之後,就不考慮其它可能了♢。
第四、研究學問時,一定要“忌主觀🍨、重反證。”研究學問,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在收集盡可能全面的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嚴謹的研究程式,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結論。所以,重要的是“忌主觀”。“忌主觀”就是讓我們自己的觀點符合實際存在的語言材料,而不是讓客觀的語言材料屈從於我們的觀點。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放棄對自己已經初步得出的結論的偏愛,考慮到各種可能的解答👨🏿🍳,而根據實際的語言材料分析哪種觀點的可能性最大。我們得出一種觀點之後🍓,要能用這種觀點解釋所有的相關材料🙁。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很可能所得出的結論是不正確或者不全面的🙆🏼♂️🚶🏻♂️➡️。尤其應該注意的是,要特別重視與所得出的觀點相反的證據,這就是“重反證”🚞🧑🏻🦽。如果一些反證無法科學地解釋,就必須放棄自己的觀點🤵♂️。我非常重視“忌主觀,重反證”這六個字🙅🏿♀️,曾把它寫成條幅,掛在床頭上。每當研究問題時🌰,看看這六個字,心中就有警惕性📟。
第五🤶🏼、引例正確、分析綜合。研究一個問題,就要收集齊與此有關的全部語料。對每一條語料的解析,都應是正確無誤的。裘先生在審閱我的論文時,有時會指出我對甲骨文斷句有誤,並嚴厲地批評。為了對每一條語料都有正確的分析,他要求我們有寬廣深厚的理論知識基礎💀。我研究甲骨文語法🧑🏿⚖️,裘先生就要求我認真學習甲骨學知識,如甲骨斷代學🧑🦼➡️、殷代周祭制度等等🤚🏿。這是完全正確的🧍🏻♂️,如果對一個語句分析錯了,那麼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結論也就不可靠了。在研究問題時⚈,裘先生很重視對分析綜合方法的運用,而反對玩弄一些名詞術語卻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在裘先生的文章裡🔑,見不到那些後面括著英文的時髦詞語🚣🏻♂️,都是些樸樸實實的話。我記得一次外出參加學術會☛,回來後跟裘先生說自己學到了很多理論方法🖖🏼,覺得很受啟發。當時裘先生並不以為然,他表示,還是要把有關材料收集齊全,進行分析綜合。這種樸實的方法🏌️,得出的結論也最為堅實可靠。
最後🕡,但也許是最重要的是要有嚴謹踏實💁🏽♂️🥏、認真負責的精神。裘先生給自己的公子取名為“裘實”,這是希望他實事求是🙆🏻♀️。裘先生給我們講過幾次,做事一定要認真踏實🤛。他說自己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下放到幹校勞動,就認真去做,結果也有收穫,自己的身體得到了鍛煉🧑🏿🎤。他的意思是做什麼事都要認真去做,結果總會有收穫🙎♀️。即使在今天,我也常常想起裘先生的這些話👃🏽,努力按照先生的要求去做🙍🏼。
裘先生所傳授的這些治學方法🧔,是十分寶貴的🧑🏿✈️。不過👷🏽♀️,知易行難。即使在今天🕵🏿,我也不能說很好地領會了裘先生的治學思想並切實地付諸實踐🧩。
本書研究的是戰國時代的虛詞🩲。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這個時代的語言是典範的文言文🤏,而其中的虛詞又是這種語言的兩種主要語法手段之一,所以研究這種語言中的虛詞是很有意義的。以往對這個課題的研究,主要都使用傳世戰國文獻,但這種文獻有其局限性。它屢經傳抄刊刻,錯誤很多,有的經過改寫刪節,幾乎面目全非。就虛詞而言,這種失真的情況尤其嚴重🐼。而出土文獻除去傳抄的古書以外🥿,很少有這種問題🧗🏿♀️。即使是傳抄的古書,通常也比傳世的本子近真🗄。因此研究出土戰國文獻中的虛詞,能使我們看清楚戰國時代使用虛詞的真實情況❤️🧑🏽🦲。
2006年5月🕉,我申報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虛詞理論與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獲准立項(06BYY036)🛌🏿,此後就開始了研究工作。我首先收集了出土戰國文獻這種原始材料以及此前的相關研究成果,並進行了當代漢語虛詞理論的探究。然後從出土戰國文獻中收集每個虛詞的每個用例,逐例進行分析、歸類,對每個虛詞都進行了靜態描寫和必要統計,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研究,概括出了出土戰國文獻的虛詞系統,並進行了必要的比較研究、專題研究以及對疑難問題的探討等。到2009年8月🏋🏼♂️,我完成了這個項目😾✍🏼,寫出了約50萬字的稿子,名曰《出土戰國文獻虛詞研究》🛜。
由於研究時所用的語料是古文字材料,不便於直接在電腦上寫作🤽🏻♂️,而是先要寫在稿紙上,這樣就需要把所寫出來的文稿輸入電腦。這個工作都是由我愛人劉海霞女士來完成的(實際上近來我寫的每一篇論文、每一部書稿都是她幫助我變成電子文檔的)。這部書稿字數比較多,難度很大🧍🏻♀️,裡邊有許多需要造的字,她不辭辛勞,夜以繼日,終於按時完成了錄入工作👩❤️👨。錄入完畢後🫃,她又對全文一個字一個字地檢查(查出來不少問題)🧑🏻🦰,確保無誤,這令我十分感動。
在聯繫書稿出版的過程中🧑🏿🍳,我結識了人民出版社總編室主任陳鵬鳴先生。陳先生對我的書稿評價很好,告訴我可以申報《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於是我在2010年5月提出了申請👨🏼🏭。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會長邵敬敏先生🌧🎐、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吳辛丑先生作為同行專家做了推薦。蒙評審專家(到現在我也不能確切知道是哪幾位專家🧽,請允許我在此表達由衷的感激之情)不棄,拙稿得以入選2010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批准號為10KYY002)。2010年10月,我收到了《入選通知》和《評審專家意見》。按照《評審專家意見》和出版社發來的體例要求♠️,我又對全文做了一次全面的修改。我的研究是在前人和時賢所做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他們打下的基礎也不會有本項成果。對於這些成果🤾🏻,一般都在參考文獻中列出了。若有個別遺漏,純屬疏忽,非敢掠美。
在本書即將出版的時刻,謹以感恩之心向上面提到的以及未能提到的女士們、先生們表示我由衷的謝意!
作者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於廣州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