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八《蘭賦》校讀
(首發)
復旦吉大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蘭賦》共有五支簡,原無篇名,此篇名乃原整理者曹錦炎先生據簡的內容所擬,曹先生將此五支簡作如此編聯,但是其中有些簡似乎無法聯讀,只有簡四🤵🏿♂️、簡五可由押韻證明其聯讀的可能🫳🏿。簡三沒有發現押韻的情況,而簡二與簡四都可押陽部字,意思似乎也可以銜接🦹🏽♂️,因此我們猜想簡二與簡四可能應該連接📼,但是因為內容有限⚛️,無法做出更多的推測,加上如果簡二與簡四直接編聯,簡三也還是不知該置于何處🚵🏻♀️,因此我們這次所作釋文仍依原簡序🫑。關于押韻的問題🧔🏽♂️,此篇簡文押韻情況比較複雜🏇🏽,有連句押韻的,也有隔句押韻的,隔句押韻的又有隔單句和多句的不同🎅🏻🛩。所押的韻腳有冬部、陽部(似乎最常見)🧑🔧、鐸部、月部7️⃣、宵部。此次整理,我們僅對與原整理者有不同意見處做出解釋𓀕🏋🏻♂️,整理者言之有據的地方則不再重複。
……汗(旱)🧗🏼♂️,雨(露)不
(降·冬部)矣。日月
(失)時,
(荑)薜茅(茂)豐(·冬部)👩🏽🌾。夬(決)迲(去)選勿(物),
(宅)才(在)
(幽)
(中·冬部)♥️🪢。【1】……汗(旱)其不雨,可(何)淵[1]而不沽(涸·鐸部)?備
(修)庶戒,方[2]
(時)安(焉)
(作·鐸部)🕖。緩才(哉)
(蘭)可(兮)🖥,[華]攸(搖)[3]茖(落)而猷不
(失)氒(厥)[4]芳👯♂️,浧(馨)[5]
(謐)迡[6]而達
(聞)于四方🧜🏽♀️🙋🏽。凥
(宅)[7]幽彔(麓)🪗,【2】……戔(殘)惻(賊·職部),螻蛾(蟻)虫(蟲)蛇(·歌部)。[8]親眾秉志,綽遠行道🧍🏻🤦🏼♂️,不躳有折(·月部)🀄️,斯蘭秉惪(德·職部)💆🏿。臤(賢)【3】……年(佞)前其約
(儉)👨🏻⚖️,
後其不長(·陽部)🕺🏿,[9]女(如)
(蘭)之不芳(·陽部)👨🏼🦳。信
(蘭)其蔑[10]也,風汗(旱)【4】之不
(罔·陽部)。天道其
(越·月部)也⚄,
(荑)薜之方
(起),夫亦啇(適)其
(歲·月部)也。
(蘭)又(有)異勿(物)📦:蓉惻[11]柬(簡)
(逸)而莫之能
(効·宵部)矣,身體
(重)
(輕)[12]而目耳
(勞·宵部)矣,宅立(位)
(隱)下[13]而比
(擬)高(·宵部)矣。【5】
[1] 此字尚不能確定是否確是淵字,茲姑從整理者釋👈🏻🛂。
[2] 方🙏🏿,整理者讀為旁,意為依傍,可通。我們以為此方字也可能讀為逢🧙🏼♀️,逢與封均從丰得聲,封與方可通,故方可讀為逢🐓。賈誼《鵩鳥賦》“逢時不詳💆🏽♂️。”《漢書·列傳》引《語》曰“雖有茲基,不如逢時。”
[3] 攸上一字闕,原整理者補華字,可通🙍🏼♀️。攸整理者讀為滌,我們以為當讀為搖。“搖落”古有其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4] 此字當是氒字,釋為氏不確🎅🏻。
[5] 馮勝君先生認為此字可讀為芳馨之馨,其意見正确,簡文意為其香雖靜謐然而卻能聞達于四方。浧從得聲📁,
簋銘文中讀為“馨”之
字便是從
得聲🫳🏽,可以為證。詳參吳振武先生《試釋西周
簋銘文中的“馨”字》(《文物》2006年第11期)👨🏻🔧。
[6] 迡上一字當為從言從言從之字🥈,隸定作
🤦🏼♂️,楚簡中
字多見,均讀為必🤾🏿♂️,此字疑為謐字異體。《爾雅》“謐,靜也🤐。”迡💔,疑讀為寧,《左傳·僖公七年》“盟于甯母🚶🏻♀️➡️。”杜預注“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音如甯。”《後漢書·郡國志》泥母作甯母4️⃣,甯、寧可通,《大雅·文王有聲》“遹求厥寧”,《說文·欠部》引作“甯”🛌🏿。則迡可讀為寧。寧🦹🏿♂️、靜意同。
[7] 關于此字,一直都有居、處二種解釋。最近似乎學術界更傾向于釋處之說。但是正如張世超先生所說🧛🏽♂️,釋處之說也有一些窒礙,如《說文》几部引《孝經》“仲尼凥,”但是今本《孝經》作仲尼居等。對此張先生提出一種觀點,即居🧍🏻♀️、處本為同源詞🧑🦽,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分化為兩個不同的詞,此說很有啓發性💃。可參張世超《居🙍🏽♀️、凥考辨》🦚,《中國文字研究》第十三輯✔️,33-36頁👲🏿,大象出版社。
[8] 殘賊一詞古書常見,整理者屬下讀,我們以為當屬上讀𓀌,後面螻蟻蟲蛇單獨成句👩❤️💋👩。此幾句大概在說不好的螻蟻蟲蛇之屬,後面開始則是說蘭之性。
[9] 後上一字整理者隸定為,從字形上看📱,此字顯然應該隸作
,讀為美,佞和美、前和後正相對應。
[10] 此字當是蔑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有此字,作 👨🏼🏫,可參考👩🌵,蔑與滅通🧙♀️。
[11] 惻上一字整理者隸定為 🖐🏿💄,以為即蔘字🍏✹,實則此乃蓉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李頌》简1背“观乎樹之蓉兮”,正與此字同。蓉惻具體何意🥀,尚待研究😪。
[12] 整理者讀為輕,可從🚵🏿♀️,但是認為重輕即輕重則似乎可商🧸,我們以為重輕當為偏義復詞🪪🤟🏽,強調其輕,這樣才可以與後面的勞相對。此種情況古書中常見,茲不舉例🧖🏼。
[13] 此字原整理者沒做隸定,我們以為此字當是宅字❤️,訓為居。 可讀為隱👩🚀。
本文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和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古文字專業研究生聯合讀書會的研究成果。本篇由吉林大學研究生白軍鵬執筆撰寫👩🏼💻。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7月16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7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0906讀書會⇒:上博八《蘭賦》校讀
尚不能確定是否確是淵字
讀「湫」?
簡文意為其香雖靜謐然而卻能聞達于四方®️。
按:右部還可以讀爲“匹”,懷疑此句當讀爲:
盈匹迡而達聞于四方。
上句簡文說及其“氒(厥)芳【=香氣】”🐐,下句接著說:
其香氣充盈於近處(匹🤙🏽、迡皆指其近處)而又飄散到四方~
蓉惻[11]柬(簡)(逸)而莫之能
(効·宵部)矣,【5】
[11] 惻上一字整理者隸定為 ,以為即蔘字,實則此乃蓉字😀,《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李頌》简1背“观乎樹之蓉兮”🫄🏼👝,正與此字同🤷🏻♂️🧜🏽。蓉惻具體何意,尚待研究👷👵。
按:既然《李頌》中可以讀爲“容”,此處簡文是否亦可考慮讀爲“容”👨👨👧👦?
容則簡逸而莫之能(効·宵部)矣
即是說🧑🏻🦼➡️👌🏻,其容貌外觀則如何如何~
代表復吉聯合讀書會(響應某網友號召)發幾條補充意見👩🏼✈️:
簡2“[華]攸(搖)茖(落)而猷不(失)氒(厥)芳……凥
(宅)幽彔(麓)”,“攸落”似可逕讀爲“凋落”,“幽彔”可讀爲“幽谷”。“猷”當括注“猶”🐈。
簡3“斯蘭秉德”,當作“蘭斯秉德”,首二字誤倒🚶🏻➡️,是不應有的疏失。
“螻蛾(蟻)虫(蟲)蛇”句🧎🏻♀️,“虫”當讀為虺。《老子》王弼本五十五章“蜂蠆虺蛇”中的“虺”字,馬王堆帛書乙本正作“虫”字👨🏼🏭。古書虺蛇連言或對言之例常見。“蠆虺”在《郭店·老子甲》簡33中的異文因是“蠆”字加合文符號=,諸家考釋意見目前仍有分歧🎏🥤。
代表復吉聯合讀書會再發條補充意見:
簡5“身體(重)
(輕)而目耳
(勞)矣”,“身體重輕”不如讀爲“身體動靜”🕴。
“宅立(位)(隱)下而比
(擬)高矣”,所謂“宅”實係“凥(處)”字之略殘🗂。“
”字當從“鬼”聲(有關字形見於清華簡《金滕》、《顧命》👨🏻🦱、上博簡《子羔》等🧑🏽🎤,相關討論可參看劉洪濤《清華簡補釋四則》)🚵🏻,可讀爲“懷”👩🏽。
蘇建洲 在 2011-7-17 15:50:45 评价道✌🏿👏🏼:
第1楼 尚不能確定是否確是淵字 讀「湫」? |
個人一點小意見👩🏿🍼,請多批評 簡2:“緩才(哉) 簡2的“浧”似有讀爲“香”的可能。 簡4:“信蘭其蔑也”🗜🤦🏼♀️,蔑應讀爲“邁”🏙✊。
蘇建洲:
尚不能確定是否確是淵字
讀「湫」?
此字似可分析为水禾水🤾🏿,即黍字。沽🙅,疑读作枯。《礼记·月令》🏅:“﹝孟夏之月﹞行冬令則草木蚤枯。”释文作“汗(旱)其不雨,可(何)黍而不枯?”。
傳抄古文中的“淵”字或作、
(參《傳抄古文字編》1102頁)👨🏻🔬,或與簡2中的“淵”字是近親♍️。
蘭賦02的字形即“”,整理者釋「淵」不確。“
”字在清華簡中凡五見,見於簡8“
”💂🏻♂️、簡9“
”✨、簡13“
”、簡14“
”、“
”。也見於新蔡零415的“黍”字作“
”,新蔡甲3.414+412亦有“
”,宋華強先生已疑其爲“黍”。至於《清華》的地名
簡3☪️🚄:
……戔(殘)惻(賊·職部)🚵♂️,螻蛾(蟻)虫(蟲)蛇(·歌部)。親眾秉志,綽遠行道💂🏼🐩,不躳有折(·月部)🪡,斯蘭秉惪(德·職部)。臤(賢)……
對韻段的分析顯然有誤。
當作:
戔(殘)惻賊【職部】。螻蛾(蟻)虫(蟲)蛇,親眾秉志【之部】🧎🏻♀️➡️💤。綽遠行道,不躳有折【月部】🔈。蘭斯秉惪(德),臤(賢)……
“賊”與“志”為之職部韻📛◻️,“折”與下句押韻。
而猷不(失)氒(厥)芳🧖🏻♂️,浧(馨)
(謐)迡
「芳」下有重文符,此句應釋作:
而猷不失厥芳=(芳,芳)馨謐迡而達聞于四方。
〈湘夫人〉「建芳馨兮廡門」
臤(賢)【3】……
簡3「臤」字下殘😛,但「又」形左側以及「臣」形下半皆明顯還有多餘殘筆,
整體看來應該就是从「力」旁🔮🪲。
個人認為“何黍不枯”較“何湫不涸”更好些,“湫”在字形上不好說通,清華簡這個字單老師所謂“湫郢”即“戚郢”我想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楚簡中常見“戚郢”,而若依清華簡《楚居》整理者的釋文,“戚郢”在其中未嘗一見,似乎可疑🧚。其實🙍🏿,《楚居》中是有“戚郢”的,但被整理者釋爲從水從禾從水的“”,“
”字在清華簡中凡五見,見於簡8“
”、簡9“
”、簡13 “
”、簡14“
”、“
”🕯,從簡13和簡14第一字看👂🏼🎈,此字兩水所夾之字爲一上下構形的字🍳🚵🏽♀️,和禾通常的寫法有一些區別🦸🏿♂️。整理者所釋的“
”其實就是“黍”🔒,新蔡零415的“黍”字作“
”,與之類似♛,但改爲水點居於上下而已。新蔡甲 3.414+412亦有此字🧭,作“
”,宋華強先生已疑其爲“黍”。“黍”與“戚”古音可通🧑🏿🏫,如“戚”與“叔”都從“尗”得聲,“戚”,清紐覺部,“叔”書紐覺部🤛🏻;而“黍”,書紐魚部🌼👩🏿🔬,魚、覺二部是有通假條件的,比如《詩·邶風·雄雉》“自詒伊阻”▫️,“ 阻”,《左傳·宣公二年》引作“慼”🧝🏼♀️,“阻”🎠,莊紐魚部(所從之 “且”🎧,清紐魚部),通清紐覺部的“慼”🫸🏻。故書紐魚部的“黍”與 “戚”也可相通🔵。《佔畢隨錄之十三》還有就是“湫”《說文》訓“隘”顯然不是此處用意,那么就是“南有龙兮在山湫”之“湫”訓“水潭”意,訓“潭”看起来很合適⬆️🫲🏿,但這有兩個問題:第一🕦,這種訓釋出於唐代,時代過晚(當然鄙人才疏學淺不知道是否在更早就有類似的訓法)第二🛟,我個人感覺說“潭”因大旱干涸總覺難安🦬,“潭”《广雅》训“渊”,“潭”“淵”多為深山中的蓄水池,會因大旱而乾涸。🤷🏼♀️。。(不過要說是一種夸張的修辭倒還可以說通),總上🍾,我同意“何黍不枯”的讀法。請師友指正
還有就是“湫”《說文》訓“隘”顯然不是此處用意,那么就是“南有龙兮在山湫”之“湫”訓“水潭”意🐏,訓“潭”看起来很合適🥀,但這有兩個問題:第一,這種訓釋出於唐代,時代過晚(當然鄙人才疏學淺不知道是否在更早就有類似的訓法)
====================================================
《故訓匯纂》1290頁🥅,義項22-23。此外你的另一疑問,請見整理者的解釋。
佑仁:
而猷不
(失)氒(厥)芳👮🏽♀️,浧(馨)
(謐)迡
「芳」下有重文符🍨,此句應釋作💅🏻:
而猷不失厥芳=(芳,芳)馨謐迡而達聞于四方。
〈湘夫人〉「建芳馨兮廡門」
佑仁兄此说颇有道理,不过还是有点小疑问,即芳下面的重文符号🐷,墨迹其实很淡💅🏿,而且二笔相隔略远。此外如果不看作重文符号,其实可以考虑“馨”属上读👨🏿🦲,即
而猷不失厥芳馨,謐迡而達聞于四方。
下句似说“芳馨”安静隐匿却达聞于四方。謐迡♡,似相当于汉代的“閟匿”,《汉书·卢绾传》🍀:“上使使召綰🤏🏻,綰稱病。又使辟陽侯 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往迎綰 ,因驗問其左右。綰愈恐,閟匿。” 颜师古注💆📽:“閟,閉也🤬,閉其蹤蹟,藏匿其人也。”
《荀子·宥坐》作“且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韓詩外傳》卷七作“夫蘭茞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不為人莫見之故不芳”。类似表述也见于郭店《穷达以时》🫱🏽,与本篇表述相似📸。
簡1「夬(決)迲(去)選勿(物), (宅)才(在) (幽) (中•冬部)🚟。」「選」是否讀為「遷」,可配合下句的「宅」,古書多有「遷宅」的說法。
此外,簡2「備修庶戒」🂠,整理者說「庶」是希望、可能的意思😻🚴♂️,如此較難理解。修、戒意思相近,整理者有說💁♂️🪖。則備理解為完備,庶解釋為眾多😘,多次,【走豈】簋(4266)「訊小大有(麟-鹿)」,牧簋(04343)「訊庶有(麟-鹿)」。「小大」即「庶」🦵🏻,訓為多,多種。參見朱鳳瀚先生文章《第一屆古文字與古代史論文》頁195。則備👨🏿🎨、庶二者意思相去不遠。
,
“薜茅(茂)豐”和“
薜方起”之“
薜”疑讀為“稊稗”,與蘭相對⚙️,指惡艸。
“蓉惻柬(簡)(逸)”疑讀為“容色嫺逸”🚣🏿♂️。
“浧(馨)(謐)迡而達
(聞)于四方”疑讀為“莖
迡(睥睨🧑🏽🔬、俾倪)而達聞于四方”🐴。“莖”與上句“華”相對,,
迡(睥睨🧕🏿、俾倪)為聯綿詞,與上句之“搖落”相對👴🏻,指莖葉傾側披靡之狀(“搖落”、“俾倪”或為風雨等摧殘之後果)。上句后半段言其芳香之猶存,此句后半段言聲聞之遠播🎗。.
簡4🚶♂️:年前其約(儉)
後其不長
讀書會讀為“美”💊,是。今按🤰🏿:此句或當讀為“前其約
(儉)
(美),後其不長”🧑🍳。另外整理者和讀書會均將“年前其約儉”讀為一句,我們認為當在“年”下斷開。另外,由於前文已殘,“年”讀為“佞”並無甚依據🥍。
《說文》:“選,遣也。”
謝謝鄭公渡兄的意見🐏,幾點意見補充:
攸(搖)茖(落)而猷不(失)氒(厥)芳𓀊,芳浧(馨)
(謐)迡而達
(聞)于四方。
1.這段話押陽部韻👅,「韾」上提則不諧韻矣。
2.請留意「芳」字右側脫落🤦🏻,右半「屮」的右邊還能依稀看到殘筆,可見重符文不會只是目前看到的這麼短。
3.《上海博物藏戰國楚竹書文字編一-五》後面收有合文重文的字形,較「芳=」兩橫筆距離更長的🙃,似乎比比皆是。(逸詩.多薪.1)
小狐:
簡文意為其香雖靜謐然而卻能聞達于四方💁🏽♀️。
按🚴🏻♂️:
右部還可以讀爲“匹”🍆🧑🏼🏭,懷疑此句當讀爲◼️:
盈匹迡而達聞于四方。
上句簡文說及其“氒(厥)芳【=香氣】”,下句接著說:
其香氣充盈於近處(匹🪘⛹🏻、迡皆指其近處)而又飄散到四方~
找您这个解释😡,香气充盈于近处🕘。意境很美好🙍🏼♂️!
如果指近处的话,这两个字有没有可能读作“密迩”?
多謝蘇先生👨🏻🦽➡️,昨天只是隨想。。。手頭沒什麽工具書。多謝指點,我已經看了。海天:
還有就是“湫”《說文》訓“隘”顯然不是此處用意🙌,那么就是“南有龙兮在山湫”之“湫”訓“水潭”意,訓“潭”看起来很合適,但這有兩個問題:第一,這種訓釋出於唐代📅,時代過晚(當然鄙人才疏學淺不知道是否在更早就有類似的訓法)
====================================================
《故訓匯纂》1290頁,義項22-23。此外你的另一疑問💐,請見整理者的解釋。
蘇建洲:
簡1「夬(決)迲(去)選勿(物), (宅)才(在) (幽) (中•冬部)。」「選」是否讀為「遷」,可配合下句的「宅」,古書多有「遷宅」的說法。
,
「選」依原字解似更好⏰🫸🏻,古書的相宅、卜宅🚅,相、卜都是選擇的意思🤷🏽♀️。
鄔可晶:
代表復吉聯合讀書會(響應某網友號召)發幾條補充意見:
簡2“[華]攸(搖)茖(落)而猷不
(失)氒(厥)芳……凥
(宅)幽彔(麓)”,“攸落”似可逕讀爲“凋落”,“幽彔”可讀爲“幽谷”。“猷”當括注“猶”。
簡3“斯蘭秉德”,當作“蘭斯秉德”,首二字誤倒🐐,是不應有的疏失。
感觉🧑🏻🦯,《楚辞》既然有“草木摇落”之语🥬🧋。还是读“摇落”的好。古书悠与遥通,故攸能通摇🙍🏻。
又后世诗词有句“猗猗者芳兰💃,翳翳彼幽麓”,所以,简文是否也还是读“幽麓”的好。
浧(馨)[5](謐)迡[6]而達
(聞)于四方
按:讀書會認為“迡”連讀,表示寧靜的意思☹️,我們認為用寧靜、靜謐來形容香氣并不十分恰當。網友小狐將“
” 讀爲“匹”,認為“上句簡文說及其‘氒(厥)芳【=香氣】’,下句接著說:其香氣充盈於近處(匹、迡皆指其近處)而又飄散到四方~🌖。”我們認為這個意見的思路很好✈️,但是“匹”似乎沒有表示近處的用例👩🏽🎤🫰🏼。網友“你再不同意我就要打人了”認為“
迡”有可能讀作“密迩”👴🏽📈。文獻中有“密迩”一詞,如《書·畢命》“密邇王室”,但是其表示靠近🧛🏿♀️,是動詞💌,并不能表示近處。
循著網友小狐的思路🫖,我們認為“”可能讀為“馥”。讀書會已經指出“楚簡中
字多見,均讀為必”,“馥”與“必”聲字“苾”古書中有通用的例子。《詩·小雅·楚茨》🍅:“苾芬孝祀”🧔🏽♀️,《一切經音義》卷十四引《韓詩》作“馥”,《文選·蘇武<古詩>》李善注引《韓詩》亦作“馥”👦。“馥”有香氣濃郁、香氣散發的意思🍁,這兩個意思有比較密切的關係🚴🏿♂️。《玉篇·香部》𓀊:“馥,香盛。”《冀州從事張表碑》:“遂播芳譽🦹🏼♀️,有馥其馨。”《文選·左思<蜀都賦>》:“百藥灌叢✍🏼,寒卉冬馥。”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浥露馥芳蓀。”
“浧”➾,我們同意讀書會的意見,將其讀為“馨”,表示香氣。將“”讀為 “馥”🏂🏿,可以作“馨”的謂語,與下文的“達聞”相對。佑仁先生認為“而猷不(失)氒(厥)芳”的“芳”下有重文符號🧎🏻➡️,如此說成立🧑🏻🦼,則此句可釋讀為“芳馨
(馥)迡而達聞于四方”🧑🏼🍼。“芳馨”連用表示香氣🫸🏻。整句话的意思是,香氣在近處散發並飄散到四方。
,
實爲從貝從主,
袁莹:
浧(馨)[5]
(謐)迡[6]而達
(聞)于四方
按:讀書會認為“
迡”連讀🍓,表示寧靜的意思💅🏽,我們認為用寧靜🧏♂️、靜謐來形容香氣并不十分恰當。網友小狐將“
” 讀爲“匹”,認為“上句簡文說及其‘氒(厥)芳【=香氣】’,下句接著說:其香氣充盈於近處(匹🧙🏻♀️🏧、迡皆指其近處)而又飄散到四方~🎑。”我們認為這個意見的思路很好,但是“匹”似乎沒有表示近處的用例。網友“你再不同意我就要打人了”認為“
迡”有可能讀作“密迩”。文獻中有“密迩”一詞,如《書·畢命》“密邇王室”,但是其表示靠近,是動詞,并不能表示近處。
循著網友小狐的思路🚟,我們認為“
”可能讀為“馥”。讀書會已經指出“楚簡中
字多見❤️,均讀為必”,“馥”與“必”聲字“苾”古書中有通用的例子。《詩·小雅·楚茨》:“苾芬孝祀”🔦,《一切經音義》卷十四引《韓詩》作“馥”,《文選·蘇武<古詩>》李善注引《韓詩》亦作“馥”。“馥”有香氣濃郁👨🍳、香氣散發的意思,這兩個意思有比較密切的關係。《玉篇·香部》:“馥🥰,香盛。”《冀州從事張表碑》:“遂播芳譽,有馥其馨🧜🏿。”《文選·左思<蜀都賦>》👖:“百藥灌叢,寒卉冬馥。”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浥露馥芳蓀。”
“浧”,我們同意讀書會的意見⛰,將其讀為“馨”⏸,表示香氣👩🏼。將“
”讀為 “馥”,可以作“馨”的謂語🧜🏽♂️▪️,與下文的“達聞”相對。佑仁先生認為“而猷不(失)氒(厥)芳”的“芳”下有重文符號👩🦽➡️,如此說成立,則此句可釋讀為“芳馨
(馥)迡而達聞于四方”🪰。“芳馨”連用表示香氣☣️🆙。整句话的意思是,香氣在近處散發並飄散到四方🏀。
袁先生好,读“密迩”虽然不一定对(我本身也不是很相信这个读法💂🏻♂️,古书说香气充盈近处,好像没有用这个词的)👩🏽💻,但是古书中的“密迩”不一定是动词吧🧝。若说“不能表示近处”🧍,查《后汉书》“求之密迩”🤾🏽♂️,似乎便可表示近处👷🏽♀️。况且还存在词语活用的余地。
当然这问题还要再思考✌🏻📽,因为句读及“浧”的读法也不是确凿无疑的。芳馨的读法虽然有根据,可是楼上有先生主张读为“盈”,我感觉从“呈”声的字读“盈”〰️,实在更符合楚简文字的用字习惯啊。
,
芳浧迡而達
于四方。
--------
或許可以讀為:
芳浧(盈)謐(溢)迡(墀) 而達聞于四方
《蘭賦》簡5:“立(位)
(隱)下[13]而比
(擬)高矣”
🔐,整理者未釋🏋🏿♀️🤷🏼,讀書會認為該字當是宅字,訓為居👩🦲🖊。我們認為該字從字形看,與楚簡中的“宅”字不類,與楚簡中的“凥”字更為相似一些🥺,只是略有漫漶而已。楚文字中常見的“凥”字作
🧕🏼,將兩者對比,不難看出它們為一字🥧𓀁。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該字下方多出一橫筆🛌🏻,該橫筆很可能是羨符Ⓜ️,在字形下部加一橫筆作羨符的情況在楚文字中很常見。“凥”即“處”,有居處之義,該意思用在簡文中十分通順。
該篇2號簡中的“凥”字作,與我們討論的簡5中的“凥”字十分相似🎸,二者可以合觀✍🏽。
袁莹:
《蘭賦》簡5🧑🏽🍳:“
立(位)
(隱)下[13]而比
(擬)高矣”
🧭,整理者未釋,讀書會認為該字當是宅字,訓為居🤟🏻🤑。我們認為該字從字形看,與楚簡中的“宅”字不類🚵♂️,與楚簡中的“凥”字更為相似一些,只是略有漫漶而已。楚文字中常見的“凥”字作
,將兩者對比,不難看出它們為一字。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該字下方多出一橫筆🩷🕶,該橫筆很可能是羨符🧑🏼🚒🧑🏽💻,在字形下部加一橫筆作羨符的情況在楚文字中很常見。“凥”即“處”,有居處之義,該意思用在簡文中十分通順。
,
见6楼
所謂“宅”實係“凥(處)”字之略殘。“
多謝指出⇒,實在不好意思❇️,由於自己的疏忽🧳🎀,竟沒有注意到鄔可晶先生的帖子👩🏽🎓,向鄔先生致歉!
袁莹:
多謝指出,實在不好意思,由於自己的疏忽🛩👩🏼🔧,竟沒有注意到鄔可晶先生的帖子,向鄔先生致歉!
不用在意💂🏻♂️,難免的。
蘭有異物🤶:蓉惻柬(嫺)逸而莫之能效矣,身體動靜而目耳勞矣🚕,處位隱下而比擬高矣。(釋文參考了諸位網友的意見。)
疑“蓉惻”應讀為“容姿”(讀“蓉”為“容”,小狐先生已經指出)。“蓉”從“容”聲,讀為“容”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則”聲字與“即”聲字傳世文獻中多有通假之例(參《漢字通用聲素研究》65頁),“即”聲字與“次”聲字傳世文獻中和出土文字資料中亦多有通假之例,那麼🖐🏻,“則”聲字與“次”聲字應該也可以相通。“惻”從“則”聲,“姿”從“次”聲,那麼,將“惻”讀為“姿”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
“容”意為儀容,“姿”意為姿態,兩者意義相近🌇。古書中有“容姿”一詞。《後漢書•虞延傳》:“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鄧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會🎗,而容姿趨步🚔👨🏼🍳,有出於衆😭♈️。”晉•陸機《擬〈青青河畔草〉》👯♂️:“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顏色♗。”
另外,《李頌》中有如下簡文:
嗟嗟君子👩🏽🏭,觀乎樹之蓉(容)可(兮)🗃。豈不皆生,則不同可(兮)。
疑其中的“則”亦應讀為“姿”,與前文的“蓉(容)”對應🧑🏽🦰。
刘云:
蘭有異物:蓉惻柬(嫺)逸而莫之能效矣🧘🏽♂️,身體動靜而目耳勞矣💃🤸🏽♂️,處位隱下而比擬高矣🚚。(釋文參考了諸位網友的意見。)
疑“蓉惻”應讀為“容姿”(讀“蓉”為“容”🍴,小狐先生已經指出)。“蓉”從“容”聲⛽️,讀為“容”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則”聲字與“即”聲字傳世文獻中多有通假之例(參《漢字通用聲素研究》65頁)🌞,“即”聲字與“次”聲字傳世文獻中和出土文字資料中亦多有通假之例🎸,那麼😮,“則”聲字與“次”聲字應該也可以相通🌜。“惻”從“則”聲,“姿”從“次”聲,那麼🤴🏿,將“惻”讀為“姿”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
“容”意為儀容🎐,“姿”意為姿態,兩者意義相近。另外,《李頌》中有如下簡文:
嗟嗟君子,觀乎樹之蓉(容)可(兮)👨👨👦。豈不皆生,則不同可(兮)🐥。
疑其中的“則”亦應讀為“姿”🤾🏼♂️,與前文的“蓉(容)”對應。
《李頌》整理者240頁解釋為容貌💃🏿🦹🏿♀️、儀容。但是楚簡容貌👮🏽♀️、儀容都用「頌」表示,未見例外。除非是齊系底本或是此處用「艸」旁表示區別符號,草木之容貌與人的容貌不同,則「蓉」是表示草木容貌的專用字。否則此「蓉」應尋他解。
《李頌》是否可以考慮解為「容受」、「容納」的意思,與《昭王與龔之臀》簡8「罪不容於死」🏊♂️、《曹沫之陣》24「車間容伍🤚,伍間容兵」用法相同🫶,並呼應簡1「摶外疏中」👩🦲,要君子關桐樹有容乃大的意思。
「身體而目耳
」目前有兩種讀法(都由讀書會提出)🚣🏽:
1.身體重輕而目耳勞
2.身體動靜而目耳勞
從下一句「處位隱(懷?)下而比擬高」可以知道「」和「勞」應該是對比的兩個概念🥄,則「
」讀「靜」較妥🩸,但第2說「動靜」放在文例中感覺不出有何特別涵義,所以我傾向讀作「身體重靜而耳目勞」👮🏿♀️。(「
」見楚[我邑]陵君豆,正讀「重」,參《譜系》P987)
簡1❤️🔥💪🏿:決去選物👲🏿,宅在幽中。
整理者原注📄:決,分辨、確定;去🧑🏻,除去🧎♀️;選🫶🏿,選擇⬇️;物🎲,物種、物類。
今按:“決去選物⚒,宅在幽中”似乎是說蘭的某種行為的,後文謂蘭“凥宅幽麓”,可資參證。由此看來整理者對“決去選物”的解釋似乎未當🦹🏻♂️。
“選”疑讀為“群”。選,古音在心紐🔋、元部;群,古音群紐、文部。文、元相近,可以旁轉🚵🏽。典籍中亦多有“巽”聲(元部)字與文部字相通的例證,如:“巽”與“遜”;僎與遵🧈👳🏻♀️,選與遵;僎與馴🧑🏽🎤;選與毨;饌與餕(參看《古字通假會典》215頁)☹️👨🏻🏫。只是二字聲紐一屬齒頭音(心紐)🫅🏼,一屬喉音(群紐),相隔較遠🚮。但齒頭音聲紐字與喉音聲紐字相通的例子也並非沒有。如心紐與疑紐——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用“薛”(心)為“蘖”(疑)📌。心紐與見紐——《書·立政》:“以覲文王之耿光。”《漢石經》耿作鮮🔀。《尚書大傳》引同✋。鮮,心紐、元部。耿🖇,見紐🫄🏼、耕部。 心紐與溪紐——《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大戴禮記·勸學》鍥作楔💃🏻。楔,心紐。鍥🧘🏽♂️🏹,溪紐。群紐與見、溪、疑諸紐是很接近的,心紐既可與見👨🔬、溪🐈、疑諸紐字通用🕥,則亦當可與群紐字通用。另外⛹🏻,心紐字與群紐字相通的例證還可參見黃焯先生《古今聲類通轉表》131🪳、146頁🐻❄️。【這類例證應當還有不少🕺🏿,但筆者一時閉塞,只找到這一點。望大家不吝賜教👱🏿♂️!】
如果上說不誤🧑🏻🎓,則此句可以讀為“決去群物,宅在幽中”。我們認為🏂🏿,“決、去”均為與……分開、離開之意。《史記·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司馬貞《索隱》:“決者😨,別也。”“去”表離開之意常見,無煩舉例♥︎。此句意為蘭離開群物,居於幽隱之地。
簡2云:
緩哉蘭兮♝,[華]攸茖而猷不失厥芳💬。
「華」字原整理者表示是據文義而補(頁257)✬,讀書會承繼這個說法。從原書所附的縮小圖板來看,如果原整理者已依據上編聯將簡2上半的殘簡與其他簡的上編聯相對齊的話(我們看其他簡都已有意識對齊)🎹,那麼簡2中間是肯定無法再增補「華」字的。
如果依據原縮小圖板來看,原整理者所判定的簡2上契口的位置約在「」(釋字見第11樓),但是此處的編聯痕跡並不明顯,所以我對原整理者這個編聯位置的判定感到懷疑。有一個特徵應當留意🏂,〈蘭賦〉篇只要是處於編聯位置上下的兩個字,二字的字距都較一般正文來得略長,這只要關注縮小圖板,應該不難辨明。
另外,〈李頌〉簡3為〈蘭賦〉簡4的背面,二篇可能同抄一卷🦹🏼♀️🧁,如果我們連同李頌的縮小圖板一起並參🈺👩🦰,會發現二篇都是從中編聯往上約一字之處斷裂,再對應〈蘭賦〉簡2上的相關位置🧖🏻♀️,卻毫無損傷,這是很弔詭的事。再看〈李頌〉、〈蘭賦〉每一簡中編聯處的上下兩字都比同簡的的字距稍大,回過來觀察〈蘭賦〉簡2上相對位置的中編聯🎼,應在「蘭」「兮」之間,但這個地方不見契口,也沒有編繩的痕跡,二字也沒有較其他字的字距來得大。所以🧍,我認為原考釋者對〈蘭賦〉簡2上的契口位置的判斷🚛,應當是有問題的。
我認為簡2上的上編聯位置可能在「沽」與「備」之間🙋🏼♂️,簡2上只有這兩個字的字距稍大🎚,而且二字之間還約略看得到編繩摩擦的痕跡,依據這個假設,我們在縮小圖版中將【簡2上】往上拉,並將它與簡3的上編聯對應,會發現簡2上與簡3其下半的殘斷處是一致的🤸🏻♂️,這也是對此假設有利的佐證之一。若此,簡2中間的補字問題也會受到影響🕞,對照簡4相對位置的內容,並參照契口上下字距稍大的原則⛈,我認為「兮」字與「攸」字間約可補兩字,也就是👩🏿🎓:
緩哉蘭兮,□□攸落而猷不失厥芳 。
它的句法與同篇其他簡完全相同,請留意文中「而」字之前都是四字句👸🏿:
□□攸落而猷不失厥芳
芳馨謐迡而達聞于四方
蓉惻簡逸而莫之能効矣
身體重靜而目耳勞矣
處位隱下而比擬高矣
5 4 3 2
依照佑仁兄的說法🤽🏿♀️,圖示如上🏌🏻♀️,若比對簡5,可補3字3️⃣,但是由文意來看🚶🏻♀️,只能補2字,則簡2約46字左右。
,謝謝蘇建洲先生的補圖,簡5那一段的字異常的擠,所以前文主要是比對簡4🌻。另外前文所謂「會發現二篇都是從中編聯往上約一字之處斷裂」現在改成「會發現二篇很多都是從中編聯往上約一字之處斷裂」免得有語病。
決去選物,宅在幽中👨🏿🎨。
決,果決🌧🙋🏻♀️,果斷。去,離開,遠離🙆🏿。選,讀為賤。《書·堯典》👨🦲:“汝能庸命巽朕位。”《史記·五帝本紀》“巽”作“踐”。是其相通之證。引《史記·外戚世家》:“姊去我西時🧑🦰,與我決於傳舍中🏋️。”《索隱》:“決者,別也。”這個“決”通“訣”😱,辭別,告別👑。非其誼也🧎♀️。幽中🧑🏼🎓,指幽宫🙇♂️,或幽谷。《淮南子·說山篇》🖕:“蘭生幽宫,不為莫服而不芳。”宫🖌,《御覽》卷983引同;一本作“谷”#️⃣,《意林》卷2引作“谷”👷🏻♂️👰🏽;《記纂淵海》卷60引作“室”。《金樓子·立言下》:“蘭生空谷,不為莫用而不芳。”即本《淮南》🤞🏽,是蕭氏所見本亦作“谷”。《荀子·宥坐》、《家語·在厄》作“深林”👆,《韓詩外傳》卷7作“茂林”,與此簡及《淮南》不同。
1.身體△(重)(靜)🟧:△字原考釋者隸作「
」(从「貝」),讀書會作「
」左半似从「見」,仍應以原釋為宜。
2.「處立(位)(隱)下」:「位」字原考釋者與讀書會都釋作「立」讀「位」,對照「處」(參第6楼)字的「尸」旁殘泐的情況👮🧝🏿,以及「立」字左半的殘墨來看,不難發現其實所謂的「立」字根本就已經寫作从「人」的「位」了🧑🌾🔐。(
包2.224)
佑仁學長,但依「立」字於竹簡中的位置來看,左旁似乎己經很難再容納「人」旁了~
心玉好🍏,上一字从「尸」,「尸」()寫法比「人」(
)來得稍寬,所以「處」字如果殘到只剩一角🔞🐉,那麼「人」應該還可以容納得下⛺️,最重要的「立」的左上確定有筆跡🙎🏿♂️,左側「人」形依稀還看得出來。(另外簡五下「勿(物)🧘🏽,蓉惻簡逸而莫之能効矣👩🏼🚀,身體重靜而目耳勞矣🌼,宅位隱下而」等字的左側都有若干層度的殘脫,這在縮小圖板上看得更清楚)拙見未必正確,也有可能是多慮了🪇。
,
llaogui:
芳浧
迡而達
于四方。
--------
或許可以讀為:
芳浧(盈)謐(溢)迡(墀) 而達聞于四方
“浧”🫳🏿,我意还是应该读为“馨”;迡🧂🧑🧑🧒🧒,当读为“僻匿”,即偏僻隐匿之处,与后面 的“四方”相对🕓。
刘云:
蘭有異物:蓉惻柬(嫺)逸而莫之能效矣,身體動靜而目耳勞矣,處位隱下而比擬高矣。(釋文參考了諸位網友的意見。)
疑“蓉惻”應讀為“容姿”(讀“蓉”為“容”,小狐先生已經指出)。“蓉”從“容”聲🚴🏼♂️💑,讀為“容”自然是沒有問題的📲🤹🏿♀️。“則”聲字與“即”聲字傳世文獻中多有通假之例(參《漢字通用聲素研究》65頁),“即”聲字與“次”聲字傳世文獻中和出土文字資料中亦多有通假之例🕵🏻,那麼,“則”聲字與“次”聲字應該也可以相通💂🏼♂️。“惻”從“則”聲🫡,“姿”從“次”聲,那麼🌗🏔,將“惻”讀為“姿”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
“容”意為儀容,“姿”意為姿態⛑️,兩者意義相近。古書中有“容姿”一詞。《後漢書•虞延傳》🧙🏻:“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鄧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會,而容姿趨步💢🦌,有出於衆。”晉•陸機《擬〈青青河畔草〉》🪈:“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顏色。”
另外🙊,《李頌》中有如下簡文:
嗟嗟君子,觀乎樹之蓉(容)可(兮)。豈不皆生,則不同可(兮)。
疑其中的“則”亦應讀為“姿”,與前文的“蓉(容)”對應。
“蓉惻”读“容姿”🤙🏿,似不如“容色”。则🧗🏼、色均职部字,典籍中有相通例证(“色”、“则”声均有与“塞”声相通例证🙋🏼,参看《古字通假会典》)🍡。《论语·乡党》:“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