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忄龍]悷”、“摩何”語源考
在 2011/10/10 14:21:27 发布

 

𢤱悷”、“摩何”語源考

(首發)

 

蕭旭

江蘇省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提要:“𢤱悷”一詞大量出現在三國以後的漢譯佛經中,作為字書,梁代顧氏《玉篇》最早收錄😪,其後韻書、佛經音義書都對他作出了正確的釋義🍾。但他的語源🤚🏿,唐代的惠琳已不明了,認為是“譯經者以意作之,相傳音也”👱🏽‍♀️。本文認為“𢤱悷”是“狼戾”的音轉,而“狼戾”則是“狠戾”的形誤;“狠戾”是“很戾”的俗寫🚗,很亦戾也😶‍🌫️,屬同義連文結構。漢譯佛經中“摩何”一詞🎉,其義學界未得其解,本文認為即“䩋𩉙”💇🏽、“懡㦬”✭、“𩉑𩉙”之音轉🚅,當訓為慚愧。

關鍵字🐊:𢤱悷,摩何🧘🏿‍♂️,語源,考證

 

一、“𢤱悷”語源考

 

1.𢤱悷”最早見載於《玉篇》:“𢤱👩🏽‍🚒,𢤱悷。”又“悷,𢤱悷🙍🏻‍♀️,多惡🦌。”

其後韻書、字書亦加收錄。《廣韻》🤵🏿‍♂️:“𢤱𢤱悷,不調。”又“悷🙏🏽,𢤱悷,多惡。”《龍龕手鑑》:“𢤱👨🏼‍🍳,𢤱悷,不調也。”又“悷🕤,𢤱悷🌛,拙惡也⚰️。”

𢤱悷”的用例大量出現在內典中,也寫作“𢤱戾”、“儱戾”、“儱㑦”💁🏻:

1)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卷2:“專愚𢤱悷。”宋本作“𢤱戾”。

2)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卷5:“𢤱悷而自用,不從尊師教。”

3)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6:“假使有人儱戾自用💜,性不修調🚎。”宋🔰、宫本作“儱㑦”,元🌔、明本作“𢤱悷”🎪。

4)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7:“諸子不隨顛倒𢤱悷想者。”宋、宫本作“儱戾”。

5)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無言童子經》卷1:“供養於此𢤱悷蛇蚖🩼🥮,因由邪行。”宋本作“儱㑦”。

6)西晉竺法護譯《大哀經》卷5:“一曰𢤱悷🤾🏽,二曰瞋恚,三曰觸忌❗️,四曰愚癡。”宋、元🥅、明、宫本作“𢤱戾”🤔。

7)東晉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8🐖👇🏽:“發寶馬心,離𢤱悷心不調故。”宋、宫本作“𢤱戾”🏜。

也寫作“𢤱㑦”👰🏻、“攏悷”🧑‍🍳👔、“儱悷”👨‍🦽、“攏麗”🏄:

8)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卷2👓:“譬如象馬𢤱悷不調,著之羈絆💂🏼‍♀️,加諸杖痛,然後調良。”唐怀素《四分律開宗記》卷1引作“𢤱㑦”,敦煌寫卷S.516《曆代法寶記》作“攏悷”,敦煌寫卷P.2125P.3717《曆代法寶記》並作“攏麗”[1]

9)唐澄觀《華嚴經行願品疏》卷6:“𢤱悷難制,佛能伏之💁🏻。”宋竺道生《法華經疏》卷1作“儱悷”。

又寫作“籠戾”、“龍戾”、“嚨戾”、“聾戾”:

10)唐普光《俱舍論記》卷23:“復次有身見等剛強難伏💉🐿,如狩(獸)龍戾🚓,故說名生🦨。”正中二年寫東大寺藏本、元祿十五年本並作“嚨戾”。唐法寶《俱舍論疏》卷23作“𢤱悷”,正中二年寫東大寺藏本、元祿十五年本並作“籠戾”🍆,唐圓測《解深密經疏》卷7亦作“籠戾”🏃🏻‍➡️。唐遁麟《俱舍論頌疏記》卷23🐗、唐玄奘《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3並作“𢤱悷”。(11)宋妙源《虛堂和尚語錄》卷6:“舌貫鼻端🦸🏽‍♀️,牛行虎視。祇者形模🙇🏿‍♀️,轉增聾戾。”

按🤦🏽‍♂️:“𢤱”📖、“儱”🧺、“攏”、“籠”、“嚨”、“龍”、“聾”並同音。“悷”、“㑦”為“戾”增旁俗字,“麗”則為“戾”的同音借字。中土文獻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卷5:“啐啄同時,𢤱悷調伏🦶🏼。”其實亦是用的內典🙅🏻‍♀️。

2.在佛經音義書中💃🏻,收錄“𢤱悷”、“𢤱戾”🧑、“籠戾”三詞,對這三詞的解釋是:

1)唐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9:“𢤱悷者,不調之貌,出《字書》。”

2)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卷101《音釋》:“𢤱❄️😶‍🌫️,𢤱戾,多惡不調也。”宋懷遠《楞嚴經集註》卷8🤾🏽‍♂️:“佷者🧏🏽,𢤱戾,性不調也。”

3)《玄應音義》卷8🤹🏻⚂:“𢤱戾:諸經有作籠,同。下《三蒼》作㑦💇🏿‍♂️,同◽️。很戾也。謂很戾剛強也。”《玄應音義》卷22“很”作“佷”,又卷24“㑦”作“悷”👩🏻‍💻,“很”作“佷”🧑🏼‍✈️🦶,其餘解釋皆相同。《玄應音義》卷23👩‍👧‍👦:“𢤱戾:謂佷戾剛強也。”《慧琳音義》卷28“很”作“恨”。恨😪,讀為很[2],不從也💪🏻🚵🏽。《慧琳音義》卷48“㑦”作“戾”🦙,“很”作“佷”,其餘解釋亦相同👮‍♀️。很👱、佷,正😮‍💨、俗字。

按:《玄應音義》卷8此條為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卷3《音義》,檢經文作“譬如象馬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卷5同,聖本作“𢤱戾”。唐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34亦作“𢤱戾”。玄應指出“𢤱,諸經有作籠🐂,同”💷,是玄應所見有作“籠戾”者。

4)《慧琳音義》卷14:“𢤱悷🧝:諸字書中並無從人作者,應是譯經者以意作之,相傳音也。唯《綦(纂)韻》中從心作𢤱[3]。下音麗。《義說》云:‘𢤱戾者,掘強咈戾,難調伏也🚎。’並從心,經從人非也。”又卷45:“𢤱悷:𢤱悷者,剛強不伏也🥷🏽。字書並無從心作者,經文以意為之👨🏻‍⚖️。”又卷66:“𢤱悷🌭:此二字諸字書中先無綴文🏄🏻‍♂️,學士以意書出,相傳音之。案🈂️:儱悷者,是剛強難調伏也,大意如此,故無別釋,亦形聲字也。”

5)《慧琳音義》卷68:“籠戾🫶🏻:案:籠戾,剛強難調伏也。撿字書並無本字😔,論作籠,假借用也。諸經論中亦有作𢤱悷,並從心。《韓詩》曰:‘戾,不善也🛢。’鄭箋《詩》云👰🏼‍♂️:‘戾,䓙(乖)也。’[4]《廣雅》云:‘疾(戾),很也。’[5]毛《詩》云:‘暴戾無親也🧔🏿‍♀️。’《文字典說》:‘戾,曲也。’”

諸書釋“𢤱悷”為“很戾剛強”🎹、“剛強不調伏”,釋義是對的。慧琳認為“字書並無從心作者”🏃🏻‍➡️,則是失檢《玉篇》;慧琳又認為“𢤱悷”是“譯經者以意作之,相傳音也”🤺💇🏻‍♂️、“學士以意書出👘,相傳音之”🤩,則是臆測,未能得其實也。

3.𢤱悷”為“狼戾”之音轉🧑🏽‍🍳。𢤱、狼二字來母雙聲,韻則東、陽旁轉。“龍鍾”又作“隴種”、籠東”等形🏙,音轉則為“郎當”[6],此即𢤱⛹🏼‍♀️、狼音轉之例。東、陽旁轉,古音學者論述不多,茲舉例以見之。上舉“龍鍾”、“郎當”相轉✈️,此其證一。周《卯敦銘》🧑🏻‍🎓:“旁人不盄,孚(俘)我家窒。”阮元曰:“此銘篆文極古,詞如典誥🈴👨🏼,定為周初之器。字多借聲,如邦作旁,室作窒🙍🏼。”[7]旁,陽部字;邦✬👲🏿,東部字🛥。此其證二。字或省作“方”🧑🏻🧑‍🍳,《書·多方》💆🏿‍♂️🧏🏿:“告爾四國多方。”楊樹達曰💆🏿:“方者✶,殷周稱邦國之辭😿。故干寶云✭🫂:‘方,國也。’”[8]“方”即“邦”借字🏷,楊說猶未盡🧑‍⚖️。方,陽部字👨‍🦳;邦👱🏻‍♂️,東部字🙋🏼。此其證三。《大戴禮記·勸學》:“南方有鳥,名曰鳩。”《荀子》作“蒙鳩”。從妄得聲👃🏽,當是陽部字🌥;蒙🧔🏼,東部字🙀。此其證四👂👨🏽。《上樂鼎》銘文:“上樂(廚),厽(三)分🕜。”王輝曰:“即容。不見於字書,字從肉🕡,庚聲,庚屬陽部👉🏿,東陽旁轉。”[9]此其證五🧑🏽‍🦳。《史記·司馬相如傳》:“邛筰冉駹者近蜀,道亦易通🛃。”《漢書·枚乘傳》:“北備榆中之關🚣🏻,南距羌筰之塞🪰。”“邛筰”即“羌筰”。羌😼,陽部字;邛,東部字🧑🏻‍⚕️。此其證六🦹🏼‍♀️。《古文苑》卷4揚雄《蜀都賦》:“邙連盧池。”章樵註✶:“邙即邛字。”邙,陽部字;邛💠,東部字🧖🏽‍♂️。此其證七🤷🏻。《書·堯典》:“靜言庸違。”惠棟曰🙅🏼‍♂️:“《楚辭·天問》曰:‘康回馮怒。’……《楚辭》所謂‘康回’者💅🏼,即《書》所云‘靜言庸違’也……古庸字或作康,故《楚辭》言康回🤤,秦《詛楚文》云:‘今楚王熊相,康回無道🧅。’董逌釋康為庸🦦,是也。”[10]《左傳·文公十八年》:“靖譖庸回👨🏼‍🎓。”《論衡·恢國》:“靖言庸回🫄🏿🤶。”“康回”即“庸違”,亦即“庸回”。康,陽部字🛌🏿;庸,東部字。此其證八。《書·康誥》🫄🏻:“無康好逸豫。”《史記·三王世家》作“毋侗好佚”🙋🏽‍♂️,《漢書·武五子傳》作“毋桐好逸”。康,陽部字;侗、桐,皆東部字[11]。此其證九💶。《史記·樂書》:“太一貢兮天馬下🏂🏻。”《索隱》🧑🏿‍🎄:“按《禮樂志》貢作況,況與貢意亦通。”《漢書·禮樂志》作“況”,《類聚》卷93引漢《天馬歌》作“貺”,《御覽》卷570引《史記》、又卷894引《漢書》並作“貺”🛻🕞。況🥪、貺🔗🎷,皆陽部字🦆;貢👍🏽,東部字。此其證十。《管子·小匡》:“徐(衛)開封處衛。”王念孫曰:“‘開封’當為‘開方’,聲之誤也。《大匡篇》曰:‘游公子開方于衛。’”[12]方,陽部字;封,東部字。此其證十一。《論衡·順鼓》:“月中之獸,兔、蟾蜍也⛏,其類在地✍🏽,螺與蚄也。月毁於天,螺蚄舀缺,同類明矣🧙🏻‍♂️。”[13]《字彙補》:“蚄疑即蚌字。”吳承仕曰:“諸子傳記說此義者🤽🏿‍♀️,通作‘螺蚌’👨‍🏫,唯此作‘蚄’。蚄者,蚌之異文。東旁轉陽🙋‍♀️,故字亦作蚄。而‘蚌’字相承亦有並梗一切。”[14]此其證十二。“蚄”字或省作“方”,《淮南子·天文篇》:“方諸見月則津而爲水。”高誘注🎾:“方諸🫅🏿,隂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月盛時以向月下,則水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滴🥍。”錢塘曰📶:“依本注,方諸為蚌。《符子》曰🧚🏻‍♂️:‘鏡以曜明故鑒人🧹,蚌以含珠故內照。’曜明故能取火💁🏼‍♂️,含珠故能下水。義可知也。方諸一名蚌鏡,故古謂之鑒。”[15]“方”即“蚄”之省借👉🏻,亦即“蚌”之音轉👲,“諸”即“珠”之借音字🤽🏿‍♀️。此則錢氏所未及。此其證十三。龐光華在論證“賡”🚵🏿、“唐”二字相通時説:“‘賡’是‘續’的古文……‘續’上古音為邪母屋部🧔🏻‍♀️,‘唐’的上古音為定母陽部。屋部的陽聲為東部,東部與陽部古音很近👩‍👧,完全可通假。”[16]此其證十四。

《廣雅·釋詁三》:“狼、戾,很也🐫。”又《釋詁四》:“狼、很👩‍⚕️,盭也👨‍👨‍👧。”《戰國策·燕策一》🍪:“趙王狼戾無親💢。”《漢書·嚴助傳》:“今閩越王狼戾不仁。”《文選·長笛賦》:“氣噴勃以布覆兮🏊🏻‍♀️,乍跱蹠以狼戾。”李善註:“狼戾🧛🏼‍♀️,乖背也。”吕向注:“狼戾,壯勇也。”《文選·洞簫賦》:“狼戾者聞之而不懟。”吕向注🚶🏻‍♀️:“狼戾,惡性也。” “狼”🫖、“戾”同義連文。王念孫指出“狼亦戾也……狼與戾同義……狼戾乃雙聲之字,不可分為二義”。[17]

然“狼”實無“戾”義,“狼”是“狠”的形譌,“狠”是“很”的俗字[18],其誤在二漢前已產生,故魏張輯《廣雅》“狼”訓“很盭”,此習非成是者也。“𢤱悷”的最早用例📻,檢得出于吳支謙譯的《佛說維摩詰經》、吳康僧會譯的《六度集經》。“𢤱悷”大量出現在二晉🎦、梁代的漢譯佛經中,故梁顧野王收錄於《玉篇》中,此則岐之又岐者也😍。而其語源,至唐代已不明了🪳,慧琳便目之為譯經者據相傳音的自造字👐🏿𓀝。胡吉宣《玉篇校釋》、趙少咸《廣韻疏證》則引《廣韻》、《慧琳音義》、《龍龕手鑑》以互證[19],皆未能揭其語源。

二、“摩何”語源考

 

1.漢譯佛經中有個疑難詞語“摩何”,也寫作“磨何”、“摩訶”,用例如下:

1)後漢支婁迦讖譯《佛說遺日摩尼寶經》卷1:“是五百守禪比丘🕴,聞深經不解不信,摩訶而去。”宋🙇🏼‍♀️、元、明、宮、聖本作“摩何”。

2)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卷1:“收屏蓋藏衣服、臥具👨🏽‍💻,摩何而去。”

3)《廣弘明集》卷26梁武帝《斷酒肉文》:“身既有瑕,不能伏物,便復摩何,直爾止住。”唐懷信《釋門自鏡錄》卷2作“摩訶”。

4)北京圖書館8300號敦煌寫卷《佛說孝順子修行成佛經》卷1:“爾時太子見母頭戴石五升麥,來向磨坊中。太子不忍認母,二人眼中泣淚。手捉馬鞭🕵🏿,拔(拂)母頭上,麥幡(翻)著地,磨何而去。”[20]

5)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卷24:“爾時難陀脫三法衣,更被白服,磨何而去。”宋、元、明本作“摩何”👡🦋。

6)後秦竺佛念譯《中陰經》卷1:“即從坐起收攝衣服,摩訶而去。”

7)梁寶唱《經律異相》卷29🏃‍♀️‍➡️:“其王告曰:‘我今處世,變易不停🤽🏽‍♀️👩🏻‍🏭,興者必衰,會合有離,難可常保。更改形容😲,如乞士法。摩何自退🚕🍚,往適深山。思惟道德,可以自娛👼🏿。”姚秦竺佛念譯《出曜經》卷23作“磨何”🚡😦,宋、元✅、明本作“摩何”💂🏼‍♀️。

日本學者辛島靜志指出👃🏽:“梵本中沒有與這一疊韻詞‘摩何(móhé)’對應的詞🚵🏿,所以我們無法確定這個詞的意思🔤。”辛島氏根據上舉(2)、(3)🙅🏻‍♀️、(4)三例,歸納說:“從以上三例來看,我們可以推定這個詞(摩何)的意思為‘若無其事地’🪡。”[21]

辛島這裏犯了一個邏輯錯誤。“摩何”是個古漢語詞,梵文中沒有它的對應詞,並不妨礙我們確定這個詞的意思。確定古漢語詞的詞義💆🏿,當從漢語研究本身出發。核查梵文中的對應詞形式👠,只起印證的作用。一味地倚重與外典的對比,並不十分可靠。辛島氏歸納其詞義為“若無其事地”,也只是臆測👜。辛島猜測錯了。

2.“摩何”還有一個形式🥬,寫作“無何”,一音之轉也[22]🫏。摩🐰、無明母雙聲,其韻則歌🫱、魚通轉。例證如下:

8)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無希望經》卷1🧑🏼:“六十比丘適聞此言,益懷憂慼✏️,意不歡悅👩‍🌾,甚不欽樂🍐🤱🏼,講是經義,即從座起,無何而去🚻。”

9)姚秦竺佛念譯《最勝問菩薩十住除垢斷結經》卷10✌🏼👨🏼‍🎓:“爾時坐上七百比丘💇🏽‍♂️,密從座起🤴🏿,收攝衣鉢,無何而去。”

按:比較此二例與例(6)🙌🏻,顯然“無何”即“摩訶”♔。

10)梁釋慧皎撰《高僧傳》卷6:“婆羅門心愧悔伏,頂禮融足💁‍♂️,數日之中🦑,無何而去👌。”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8🈵🏋️‍♀️、唐道世《法苑珠林》卷55、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卷4、唐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6並同🙍🏽‍♂️。

11)唐道世《法苑珠林》卷6引《感應緣》:“二僧答云:‘貧道本住此寺,往日不憶與君相識🧜‍♀️。’(王)胡復說嵩高之遇🍄‍🟫。此僧云:‘君謬耳🫓,豈有此耶?’至明日,二僧無何而去👨‍❤️‍👨。”

12)唐道宣《續高僧傳》卷9:“重粲繼接他詞,慧發鋒挺,從午至夕,無何而退。”又卷11:“並從容辭讓👩🏼‍🏭,無何而退。”又卷15👃🏻:“所有魔事👨🏼‍💼🐙,無何而退。”

13)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卷3🦸‍♂️👨‍👧‍👧:“(慧乘)爾時獨據詞鋒,舉朝矚目。致使異宗,無何而退。”

3.比堪諸文,“摩訶”[23]💣➞、“摩何”🤦🏽😈、“磨何”🎲、“無何”是慚愧、難為情✋🏿、不好意思的意思,吳方言謂之“沒意思郎當”🕵🏻。

在傳世的字書😒、韻書中,寫作“䩋𩉙”、“懡㦬”、“𩉑𩉙”🤲🏼,《玉篇》👨‍🌾:“䩋,眉可切,[𩉙],面青(赤)皃。𩉙,力可切,䩋𩉙。”[24]《廣韻》📺:“懡🧝🏽,懡㦬,人慙。”《集韻》:“懡💅🏿,懡㦬,慙也😎。或作𩉌𩉚👷🏻‍♂️、䩋🫳🏻。”又“㦬👨🏽‍🦱、𩉙🤵🏼‍♀️,懡㦬,慙也🤏👱🏻。或從面。”《龍龕手鑑》:“懡㦬👩🏽‍🎤:上忙果反🪽,下郎可反👐🏿👨🏻‍🦯‍➡️,懡㦬,面慙也🙇🏽‍♂️。”又“𩉑、䩋、𩉙🤙🏻,上二莫可反👏🏻,下一勒可反✭,面慙貌。”宋善卿《祖庭事苑》卷1:“懡㦬:上忙果切,下郎可切,慚也。”宋林希逸指出“懡㦬”為“鄉邦俗語😈,即方言也”[25]👱🏽‍♀️。

14)唐王轂《紅薔薇歌》:“公子亭臺香觸人🙆🏼,百花懡㦬無精神。”

15)唐和凝《宫詞》:“貢橘香匀䩋𩉙容,星光初滿小金籠🕜。”

16)宋蘊聞《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7:“於鼓山面前納一場敗闕,懡㦬而歸。”

17)宋道謙《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卷1:“師再三搖手云🧕🏻:‘爾去不是不是?’僧懡㦬而退➞🫄🏻。”

18)宋王明清《揮麈後録》卷9:“張澂不納,世修懡㦬而退。”

按🔋:比較此三例與例(7)👩‍🔬,是“懡㦬”即“摩何”也💽。《大藏經》中宋代以後的文獻中👨🏼‍🦲,“懡㦬”用例極多。

19)宋楊萬里《和太守霍和卿韻》🌪🦚:“走馬看山真懡㦬🕺🏽,忙中拾得片時閒🚛。”

在敦煌寫卷中👐🏻,又寫作“磨攞”、“麼攞”、“縻攞”,S.619《碎金》👩🏽‍🦱🤰🏼:“面磨攞:莫我反,力我[]🅰️。”P.3906《碎金》🪠:“面麼攞:莫我反,力我[]🔨。”P.2717《碎金》:“面縻攞📿:莫我反,力我反🧛‍♀️。”朱鳳玉曰:“‘麼攞’當是‘懡㦬’取音假借🦵🏽🎚。”[26]或作“磨邏”,S.5752《醜婦賦》:“仡(扢)脂磨邏之面⇾,惡努胮肛之觜。”[27]S.2073《廬山遠公話》🔂:“於是道安被數☆,非常,恥見相公🐒,羞看四衆🙆🏿‍♂️。”“”當即“𩉑𩉙”之誤👩‍🦼。倒言則作“㦬”🚭、“𩉙𩉌”,《廣韻》🍌:“㦬,㦬,慙也🤹🏻‍♂️。《玉篇》又作‘𩉙𩉌’。”鉅宋本“”作“懡”[28]。周祖謨曰:“㦬當作懡㦬。”[29]趙少咸曰:“此注作‘㦬懡’,誤倒。又本書懡原誤🤘🏻,今依各本及《集韻》👰‍♂️🫳🏽、《手鑑》、《玉篇》正🥽🏃🏻‍♂️。”[30]二氏改作,皆無必要。“”、“懡”通用💈,省旁則作“磨”、“麼”;疊韻之字🧑🏻‍🌾,固可倒作,安可執彼以改此?

4. “摩何”與“䩋𩉙”、“懡㦬”👩🏽‍🚀、“𩉑𩉙”下字聲部相隔較遠✳️,其何以有此音變🧖🏿‍♀️,頗疑譯經者漢語不純正所致。存疑待考👩‍🎓。

5.《廣韻》:“𣋟𣋟曪,日無色。”《集韻》:“𣋟𣋟曪🫰🏽,日無光🙏🏼。”日無光為𣋟曪,故字從日;面無光為𩉑𩉙,故字從面;心慚愧為懡㦬🚴🏿,故字從心🎚;其義一也🐴。借音則作“摩訶”🎫、“摩何”👩‍🦲、“磨何”👨‍🦼、“無何”、“磨攞”、“麼攞”、“縻攞”等形,其義遂晦。不求之於音,而拘之於形,宜乎不得其解也。宋楊萬里《小溪至新曲》:“人煙懡㦬不成村,溪水微茫劣半分🐇。”此例“懡㦬”不訓“面慙”🧒🏽,當訓光色不明👩🏼‍🦱,用同“𣋟曪”🤌。要之為同源詞🧑🏿‍🍼,故其義得相會通也。

考查同源詞🙅🏿,是探究古漢語疑難詞語的一條有效但又很艱險的路子,比對對甲本乙本、查查字書韻書✥,自然難走多了。

 



[1]S.516收入《英藏敦煌文獻》第1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5頁。郝春文主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一卷)》誤錄作“攏捩”🩷,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06頁。P.2125P.3717分別收入《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6🏌️、2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002年版🍙,第156👉、90頁。

[2]《爾雅》▶️:“鬩,恨也。”《釋文》:“恨,孫炎作很🤌🏻,云:‘相很戾也。’”《漢書·楚元王傳》:“忤恨者誅傷。”王念孫曰⬆️:“恨,讀為很🤵🏻。”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5👩‍🦱,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41--42頁。王氏舉例極多🐾,茲不備錄👩‍🦰。

[3]徐時儀曰⛹🏿‍♀️:“綦👩🏼,據文意當作纂🚶🏻‍♂️‍➡️。”徐說是,《慧琳音義》共引“《纂韻》”12次。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

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751頁🙋🏻。

[4]徐時儀曰:“䓙🔫,據文意似作乖。”徐說是,《詩·節南山》鄭箋正作“戾,乖也”🎇。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2頁。

[5]“疾”當作“戾”9️⃣,字之誤也。今本《廣雅》作“戾,很也”。徐時儀失校,以“疾很也”連文,非也。

徐時儀《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699頁。

[6]黃生曰:“‘郎當’之轉口即‘籠東’👰🏻。”郝懿行曰:“‘籠東’與‘郎當’聲相近。”郭在貽亦謂“隴種”、“龍鍾”音轉為“郎當”👩🏼‍🏭。我另作《“郎當”考》詳細論之。黃生、黃承吉《字詁義府合按》,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1頁🦒🚴🏽‍♀️。郝懿行《證俗文》卷6🏃🏻🧛🏿‍♂️,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9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4頁。郭在貽《〈荀子〉札記》、《魏晉南北朝史書語詞瑣記》🧖🏽、《唐詩與俗語詞》🕹,並收入《郭在貽文集》卷3🧳,第8--92670頁。蕭旭《“郎當”考》⚒,日本早稻田大學編《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29卷,20109月日本株式會社好文出版💇🏽‍♂️。

[7]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6,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5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08頁。

[8]楊樹達《釋〈尚書〉“多方”》,收入《積微居小學述林》,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15--216頁🗿。

[9]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76頁。

[10]惠棟《九經古義》卷3《尚書古義》,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70頁。

[11]當以“康”為正字。康🍩,荒也。顏師古曰:“桐,輕脫之貌也。”王念孫讀桐為侗,訓長;朱駿聲讀桐為詷♉️,訓誇誕;李慈銘讀桐為童,童心🩷🫎。我舊作申王説,皆非也🪝。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6,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9頁😣🪀。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5頁。李慈銘《漢書札記》,轉引自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248頁。蕭旭《漢書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307頁。

[12]王念孫《管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7,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100頁。

[13]“舀”為“臽”、“陷”之誤,說見劉盼遂《論衡集解》,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85頁;又參見馬宗霍《論衡校讀箋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13頁。

[14]吳承仕《論衡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頁。

[15]錢塘《〈淮南·天文訓〉補注》👈🏼,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42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57頁。錢説與惠士奇說略同,蓋即襲自惠氏。惠說見《禮說》卷13☀️,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2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438頁🙎‍♀️。《符子》見《御覽》卷717引💖。

[16]龐光華《論漢語上古音無複輔音聲母》,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頁🦧。

[17]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7,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35頁。

[18]胡三省🧘🏽↔️、錢大昭、張文虎、瀧川資言、鄭良樹諸家皆有校說,我另作《〈廣雅》〉“狼💨,很也😽、盭也”補正》詳細論之,《學燈》2010年第4期🧑🏻‍🦼‍➡️,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83

[19]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6頁。趙少咸《廣韻疏證》,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1493頁。

[20]方廣錩校“幡”為“翻”,“拔”為“撥”。方廣錩《藏外佛教文獻》🙇🏿‍♀️,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第334頁🧑🏽‍🍼。方氏後說未必確。“拔”讀為拂。《戰國策·楚策四》:“君獨無意湔拔僕也👀?”《文選·廣絶交論》6️⃣:“至於顧盼增其倍價🧝🏽,翦拂使其長鳴🤜🏽。”李善註引《策》,又云:“湔拔💂🏻‍♂️、翦拂,音義同也👩🏼‍🔬。”黃丕烈曰🚵🏽‍♀️:“拂、拔同字。”黃丕烈《戰國策札記》卷中☔️,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09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印行,第776頁。

[21]辛島靜志《漢譯佛典的語言研究(一)》,收入遇笑容等編《漢語史中的語言接觸問題研究》,語文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頁。

[22]《續高僧傳》卷16🪪:“生來不至僧廚,忽無何而到👨🏽‍🦳。”又卷20🛳:“忽感書生無何而至。”宋🚴🏿‍♀️、元、明、宮本作“無為”。又卷25:“以隋大業八年,無何而來居住雒邑🏇🏿。”《華嚴經傳記》卷5📥:“又有青衣梵童子🕎,無何而至🌪。”這幾例“無何”是無緣無故的意思,與此文“無何”同形異詞🧛🏿。

[23]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5:“摩訶,此含三義,謂大、多🧑🏼‍🍳🕢、勝。”宋智圓《阿彌陀經疏》卷1🤸🏼‍♂️:“大者梵云摩訶☹️,而含三義,大義💅🏼、多義、勝義7️⃣。”與此文“摩訶”亦同形異詞。

[24]胡吉宣曰:“今依疊韻字通例,補‘䩋𩉙’二字🎺,改青為赤……義既為慙,因改面青為面赤。人怒則面青,慙則面赤。‘赧’下云🧑🏻‍🦲:‘面慙,赤也。’”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765頁。

[25]林希逸《竹溪鬳齋十一槁》續集卷28💡🕵🏼‍♂️,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847頁。

[26]朱鳳玉《敦煌寫本〈碎金〉研究》,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239頁🕘。

[27]“仡”讀為扢🛫,磨拭也。伏俊璉曰:“仡🧖🏿‍♀️,高聳。《說文通訓定聲》🦢:‘仡,假借為屹8️⃣。’”非也。參見蕭旭《敦煌賦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838頁。

[28]此節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29頁🤶🏿。蕭旭在《敦煌賦校補》中說:“磨邏🤦🏿,即‘磨羅’🧚‍♀️🤵‍♀️,‘磨合羅’(也作‘磨喝樂’)的略語,為佛教八部眾神之一的摩睺羅神👨‍🦲。”大誤↩️,亟當訂正。亦收入《群書校補》,第838頁👏🏿。

[29]周祖謨《廣韻校勘記》⚄,《廣韻校本(下)》🎭🙁,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302頁😋。

[30]趙少咸《廣韻疏證》👍🏽,巴蜀書社2010年版🕰,第2111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0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0月10日🤾🏼‍♂️。



点击下载附件: 0962蕭旭🤚🏼:“[忄龍]悷”、“摩何”語源考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昨非 在 2011/10/10 14:58:46 评价道🦸🏼‍♀️:第1楼

    《古文苑》卷4揚雄《蜀都賦》:“邙連盧池。”章樵註🐗:“邙即邛字👩🏽‍🚀。”邙,陽部字;邛,東部字🧶。此其證七。《書·堯典》:“靜言庸違🤽🏼‍♂️。”惠棟曰:“《楚辭·天問》曰🧑‍🦼‍➡️:‘康回馮怒📞。’……《楚辭》所謂‘康回’者,即《書》所云‘靜言庸違’也……古庸字或作康,故《楚辭》言康回🤞,秦《詛楚文》云🤱🏻:‘今楚王熊相,康回無道👨‍👩‍👧‍👦。’董逌釋康為庸,是也🏄🏻‍♀️🚟。”[10]《左傳·文公十八年》:“靖譖庸回。”《論衡·恢國》:“靖言庸回🛌🏿。”“康回”即“庸違”🦫,亦即“庸回”。康,陽部字🙎🏽‍♀️;庸⛹🏼‍♂️,東部字。此其證八🧑🏿‍🔬。


    此二例皆形近而誤🏇,與音無關。

  • 昨非 在 2011/10/10 15:01:22 评价道:第2楼

    龐光華在論證“賡”、“唐”二字相通時説:“‘賡’是‘續’的古文……‘續’上古音為邪母屋部🐲,‘唐’的上古音為定母陽部⚇🐤。屋部的陽聲為東部🤴🏿,東部與陽部古音很近🚚,完全可通假🧝🏿‍♀️。”[16]此其證十四。

    此說極不可信

  • 孟蓬生 在 2011/10/10 21:05:15 评价道:第3楼

    說“𢤱悷”為“狼戾”之音轉,證據確鑿,十分精彩🤽🏽‍♂️!說“狼戾”為“狠戾”之誤,卻讓人感到遺憾!

    龍聲字與陽部字相通✢,從金文中就開始了。下面把我最近一篇札記中例子列舉在下面👩‍👩‍👧‍👦,作為對蕭兄資料的補充:

    諧聲:如如大家熟悉的“龏(常借為恭字)”或加“兄”為聲符。

    韻腳✬:《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故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唐開元占經》卷一百十六引《呂氏春秋》:“禹年三十未娶🦋,行於塗山🧨,思時晚慕失制,乃曰:‘吾之娶,必有應焉。’乃見白狐九尾而造於禹🂠🤷🏼。禹曰:‘白者,服也👇🏼🤛🏽;九尾,其徵矣🧘🏿‍♀️。’塗山人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龎龎。成家成室,我都彼昌。’禹因娶塗山氏女🙍🏽。”《漢書·王莽傳》晉灼注🧛🏼‍♂️:“帝令祝融,以教夔龍🏃🏻‍➡️;庶疫剛痺🚕,莫我敢當。”

    聲訓:《初學記》卷三十引《春秋元命苞》:“龍之為言萌也🥉,陰中之陽也☂️🌌,故言龍舉而云興。”

    通假🧊: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威王問》:“禹鑿孟門而通大夏🔃,斬八林而焚九□。” 孟門,即龍門。(注:兄孟同源)

    《說文·犬部》😙:“狼🫳🏽🧘🏿‍♀️,从畗省⚔️,亡聲。”(注意,我不認為許慎字形分析正確➛👯‍♂️,只是想借此說明許慎認為二音相同或相近)。亡聲與明聲🗾、孟聲🪛、兄聲相通🙎🏻,就不舉例了。

    以上這些一般看作東部字跟陽部字相通。其實也可以換個角度看問題。我的同事王志平先生已經考定龍聲字本收-m尾(《也說“銛糸龏”的“糸龏”》👱‍♀️,《古文字研究》第28輯)。所以龍聲跟陽部字相通🤷🏿‍♀️⚧,實際是侵或談跟陽部字相通,也屬於談魚通轉的范圍。

  • 萧旭 在 2011/10/10 22:29:31 评价道👱:第4楼

    谢孟先生补充。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亦引《塗山之歌》:“綏綏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來宾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於兹則行🏎。”韵脚尤长。

    然则《白虎通義·德論》:“風者何謂也?風之為言萌也,[]養物成功。”《御覽》卷9引《春秋考異郵》:“風之為言萌也,其立字,虫動於几中者為風👨🏻‍🏫。”《玉篇》🤜🏼:“風👨‍🦰,風以動萬物也🧘🏼‍♀️。風者🙆🏼‍♂️,萌也,以養物成功也。”風,侵部字,亦其证乎。我不懂古音👰,请孟先生指示。

  • 孟蓬生 在 2011/10/10 22:43:48 评价道:第5楼

    哈哈,兄言甚是。風之言放也🪀。還可以想想,从風得聲的有嵐字(風曰孛纜)。這是一個典型的侵陽通轉的例子,我所做談魚通轉札記中有一篇專論凡聲字(甲骨文中凡皿實際上是一個字🌖,只有縱橫之別👨🏿‍💻。凡之於皿,猶風之於萌也🤘🏼。明皿本同音),完成後當請兄教正💆🏼。

    俺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所以選了一個從皿聲的字做姓氏哩。這個字也有點太平凡了呀!哈哈哈哈!

  • Ngming 在 2011/10/11 18:12:19 评价道👨🏽‍🦳:第6楼

    今朝鮮語稱風為 바람 palam(孛纜)

    另請問蕭先生

    佛經這詞可不可能與[剛愎自用]的剛愎相同🧖‍♂️?

     

  • 趙家棟 在 2011/10/11 19:14:47 评价道:第7楼

    孟蓬生:

    哈哈🧔🏼‍♂️,兄言甚是。風之言放也♏️🧘🏽‍♀️。還可以想想,从風得聲的有嵐字(風曰孛纜)🚅🧤。這是一個典型的侵陽通轉的例子👩‍⚖️,我所做談魚通轉札記中有一篇專論凡聲字(甲骨文中凡皿實際上是一個字,只有縱橫之別👳🏽。凡之於皿,猶風之於萌也🙆🏽‍♀️。明皿本同音)🚵🏿‍♂️,完成後當請兄教正🤷🏼‍♂️。

    俺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所以選了一個從皿聲的字做姓氏哩。這個字也有點太平凡了呀🛒!哈哈哈哈!

    孟先生之尊姓✬,与贵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无关吧,应该是周文王之后裔。春秋后期鲁孟孙氏是其姓氏之始🕚,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皆以排行称🥺,简之则为“孟”。

  • 萧旭 在 2011/10/11 19:18:14 评价道🤵🏽‍♀️:第8楼

    謹簡覆如下,是個人淺見🦣,歡迎指教:

    1.佛經“籠戾”和“剛愎”義近🔥,但不是一詞。

    2.風為孛纜🆙,字或作“勃闌”、“勃藍”、“勃蘭”、“”💇🏻、“ ”等🏋🏽。是“盤”的切語,取義於盤旋也☪️🦷。也作“孛羅”🤦🏽‍♂️🚙。

    宋·洪邁《容齋三筆》卷16🪵:“世人語音,有以切腳而稱者,亦閑見之于書史中💠,如以蓬為勃籠,盤為勃闌……蒲為勃盧👩🏻‍🎓。”《說郛》卷23喻文豹《唾玉集》👨‍🌾👍🏿:“俗語切腳字,勃籠🤲🏻,蓬字;勃藍,盤字;突落,鐸字;窟陀,窠字。”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25《梨園市語》:“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聲者,如以秀為鯽溜,以團為突欒……以盤為勃蘭。”明·徐伯齡《蟫精雋》卷3“世語”條:“世語中有切母成音,若今所謂綺談市語者🧞‍♀️🧑🏻‍🦽,人自不覺,習久而不以為異耳。如籃蓋即盤字切音……團曰突圞🧙‍♂️,今作團圞,是疊牀上之牀也。”參見王鍈《宋元明市語匯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9—10頁🎷。但王氏釋義有點問題🏌🏻‍♀️。

    吳方言謂藤盤為“孛欒”,又謂盤(此盤是名詞)為勃籃,亦取盤旋、圓轉為義而命名之也,皆記其音耳。(吳方言參見許寶華𓀛、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2431頁)

  • 孟蓬生 在 2011/10/11 20:07:36 评价道🛀🏼:第9楼

    趙家棟:
    孟蓬生:

    哈哈,兄言甚是。風之言放也🫒。還可以想想,从風得聲的有嵐字(風曰孛纜)。這是一個典型的侵陽通轉的例子,我所做談魚通轉札記中有一篇專論凡聲字(甲骨文中凡皿實際上是一個字,只有縱橫之別。凡之於皿👷🏻‍♀️,猶風之於萌也🧖🏽‍♂️🎸。明皿本同音),完成後當請兄教正。

    俺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所以選了一個從皿聲的字做姓氏哩🙍‍♂️。這個字也有點太平凡了呀🤵🏼‍♀️!哈哈哈哈!

    孟先生之尊姓🚣🏿,与贵祖上大概喜歡盤子、盆子一類東西无关吧,应该是周文王之后裔。春秋后期鲁孟孙氏是其姓氏之始,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皆以排行称,简之则为“孟”。

    谢谢,我是开玩笑,先生别当真呀🧘🏼‍♀️!因为我认为凡(平凡)皿一字💆🏽‍♀️,所以用了一个双关语。

  • 趙家棟 在 2011/10/11 20:26:10 评价道:第10楼

    𢤱悷”之“𢤱”可能與“偅/龍鍾/隴種/躘踵/侗"有關,《玉篇·人部》👰🏻:“儱,力用切🤾🏻‍♀️。偅🚰,行不正也。”又“倲🧑‍🧒‍🧒,都聾切🤦‍♂️。倲,儜劣皃。”是否這樣理解“𢤱悷”本作“儱戾”,乃是“偅/倲+佷戾”構詞之省簡乎?

  • 萧旭 在 2011/10/11 20:37:34 评价道:第11楼

    龍鍾隴種儱偅 籠東瀧涷 襱緟”🫘、“襱褈 籠籦🗽、 𨝯🤌🏻、𢤱🧑🏻‍🦯‍➡️、籠僮籠銅 🌰、籠東”、“瀧涷”👜、“儱倲”💳💠、“𠍀”👩🏿‍💼、“壠東”🧟‍♀️、“隴東” 儱偅”、“龍鍾”、“躘踵”、“躘蹱”、“躘鐘 是另外一家子👙🍧,為“郎當”之轉音,潦倒笨累之狀🧚🏿‍♂️。郭在貽謂“隴種”、“龍鍾”音轉為“郎當”。我另有专文考证。

  • 萧旭 在 2011/10/11 20:43:24 评价道:第12楼

    “儱侗”、“䡁𨈹”🪘、“徿”、“𧙥”、“𢤱”☠️✷、“籠侗”、“𢤱統”、“統”、“籠統”、“籠桶”、“攏統” “籠總”,又是另一家子🧔🏿。渾淪⛑️、含混、糊塗、不明晰之義👩🏻‍🎤🚣🏿‍♀️。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979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