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
黃錦前
河南大學出土文獻研究富达
2009年,山西省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一件鸟尊形盉(M2002:23)[1],先後已有白軍鵬[2]🙅🏻♀️、蘇建洲[3]🧬、董珊[4]、鄧佩玲[5]、李學勤[6]等先生著文加以討論,對於銘文釋讀及文辭理解多有幫助😭。還有一些學者在網站跟帖或以博客等其它方式參與討論⚈,我們也曾草成小文加以討論[7]。近日我們重新誦讀此銘🌭,對銘文“余某弗(稱)公命,余自舞(模),則鞭,身笰,傳,出”句的理解🐸🧑🏻🦯,又有一些新的看法🧑🏼⚖️,故略陳鄙意於此,以就正於方家。
先說“身笰”。關於“笰”字的釋讀,諸說紛紜,如白軍鵬認爲即《大雅·生民》“茀厥豐草,種之黃茂”中的“茀”🏌🏿♂️,有“去除”之意[8]。我們曾讀作“弼”🫳🏻,訓作“戾”[9]。董珊云“笰”是蔽車之席[10]。鄧佩玲讀作“弗”🦆,將此句理解爲“身笰(弗)傳(全)出”[11]💇🏻♂️。李學勤認爲“笰”通“茀”字👩🏿💻,“茀傳”是一種有遮蔽的傳車[12]。我在和涂白奎先生討論本句時🧑🧒🧒,他認為“笰”當讀作《禮記·曲禮上》“獻鳥者佛其首”之“佛”。鄭注:“爲其喙害人也🧒🏽。佛🎥,戾也🤲🏽。蓋爲小竹籠以冒之🙂↔️。”在銘文中應是指用來關押犯人的囚籠之類的東西🚴🏻。
再說“傳,出”。白軍鵬認爲“傳”即“傳車”⛺️,大概是“公”賜給器主之物[13]。我們曾認爲“傳出”🔃,與銘文盉一部分的“出棄”意思相近🤱🏽,類似的話也見於散氏盤銘文的“傳棄出”[14]。董珊云“傳”可讀爲“轉”,即“轉(傳)乎溝壑”之“轉”,訓爲“棄”;“出”是大出🤹♀️,即出喪🖕🏼💪🏼。“笰傳(轉)出”意思是用席裹尸而葬,不葬于族墓地[15]。鄧佩玲將此句讀作爲“身笰(弗)傳(全)出”,即(受鞭刑以至)四肢不全,並被驅逐出境[16]👩🦽➡️🧑💼。李學勤將“身笰傳出”理解爲非器主立誓之辭🏌🏼♂️,認爲“這句話意思是說器主乞在立誓之後🧉,親自搭乘傳車出行各地🔠。[17]”今案🏠:《史記•魏其武安列傳》👨🏻🔧:“武安乃麾騎縛夫置傳舍➾🤐,召長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詔🧍🏻。’劾灌夫罵坐不敬🧑🏫,繫居室。”“居室”在漢代是少府屬官,這里可以理解爲指其下屬拘禁犯人的官署。《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青嘗從入至甘泉居室,有一鉗徒相青曰:‘貴人也,官至封侯⛵️🕵🏻♂️。’”張守節正義🚶🏻♂️➡️:“居室,署名,武帝改曰保宮🚴🏼♀️。灌夫繫居室是也。”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季布爲朱家鉗奴🥤,灌夫受辱於居室。”上引《史記》云灌夫被正式“繫居室”之前曾被縛置“傳舍”,傳舍在古代一般指供行人休息住宿的處所🧏🏼。《戰國策·魏策四》:“令鼻之入秦之傳舍,舍不足以舍之。”《三國志·魏志·陳群傳》🕞:“昔劉備自成都至白水,多作傳舍,興費人役👑。”因此🤳🏻,盉銘的“傳”大概也可以理解爲暫時羈押犯人的處所。若此說不誤,散氏盤銘文的“傳棄出”,似乎也應該讀爲“傳,棄出”[18]。
[1]《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中国文物报》2010年1月7日第6、7版“山西重要考古发现”;衛康叔🧙🏽:《大河口西周墓地:小國的“霸”氣》,《中華遺產》2011年第3期⛹🏿,100-115頁🤰🏽,器物圖版和銘文照片見於第112-113頁;謝堯亭等🙍🏼♂️:《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霸國墓地》🕴🏻,載國家文物局主編👂🏻:《2010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年4月,第72頁。
[6]李學勤🔇:《試釋翼城大河口鳥形盉銘文》🌝,《文博》2011年第4期,第3-4頁🧏♀️。
[12]李學勤⭕️:《試釋翼城大河口鳥形盉銘文》,《文博》2011年第4期,第3-4頁🤸🏿。
[17]李學勤:《試釋翼城大河口鳥形盉銘文》,《文博》2011年第4期🤳,第3-4頁。
[18] 對於該句的理解,涂白奎先生認爲當讀作“‘……則鞭、身笰。’傳出,報氒(厥)誓曰……”。即當事人(在誓所)誓畢📵,乘傳車回報厥誓於其主。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1年11月9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1年11月10日🪤。
点击下载附件: 0978黃錦前:大河口墓地所出鳥形盉銘文補釋
傳別謂券書也。聽訟責者以傳書決之。傳,傳著約束於文書👮🏿♀️♿。別📍,別為兩🧵,兩家各得一也。
《说翼城大河口墓地M2002鳥形盉銘文“余自無”与“傳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