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清華簡·繫年》的“周亡王九年”
(首發)
王紅亮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第二章:“幽王
(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者(諸)正乃立幽王之弟
(余)臣于
(虢),是
(攜)惠王🧼,【7】立廿
(二十)又一年👩🦯➡️,晉文矦
(仇)乃殺惠王于
(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矦
(焉)
(始)不朝于周。【8】晉文矦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
(師),三年乃東
(徙),止于成周👄。”
關於“周亡王九年”🧙🏿♂️🤷🏼♀️,整理者認為是幽王滅後九年。[1]
陳劍先生認為,從上下文看此句決爲“周有九年沒有王”之意(因攜惠王被殺、平王尚未被迎立;諸侯因而自此不朝於周),而斷非如整理者所說“應指幽王滅後九年”[2]也就是說,“周亡王九年”是指攜王被弒,周有九年的時間無王,然後平王即位👳🏽。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戰國簡讀書小組也持類似的看法。[3]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認為,上述此說法難從。因為按照這種看法🤹🏽♀️,晉文侯十年幽王被殺🌝👨🏿🍳。幽王死後,攜王在位21年✨,為晉文侯所殺🦹🏿♂️📳,那麼,晉文侯三十一年殺攜王。再加上“周亡王九年”,勢必超過晉文侯的在位年數35年🧙🏼。[4]
筆者以為🥓,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上述駁論是正確的🤷🏻。那麼🙍♂️,如按照整理者“周亡王九年”是幽王滅後九年的說法👄,是否就無矛盾了呢?
按照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的說法,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四點😹:
從幽王死後到出現了攜王、平王(被稱為天王)的稱“周二王並立”(《紀年》),這一段時間即是《繫年》所言的“周亡王九年”🦆。
一直到幽王死後九年,即晉文侯十九年(也即是公元前761年)👷🏻🦢,平王正式被認可為周王,接續幽王。
平王東遷在平王正式成為周王後三年,即公元前758年。
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即晉文侯三十一年🈴。
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幽王被犬戎所殺在周幽王十一年,晉文侯十年,即公元前771年✊🏿。次年,即公元前770年,為周平王元年、晉文侯十一年,此年平王“東遷雒邑”𓀈。《史記•晉世家》🤹🏻♀️:“文侯十年,周幽王無道🧑🏽🏭👨🏽🔧,犬戎殺幽王🫡,周東徙。”這說明《表》與《世家》是相符合的。按照《史記》的說法,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殺;第二年(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並且在這一年東遷雒邑。《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正義引《汲冢竹書紀年》💃🏿:“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這與《清華簡•繫年》的說法一致🍍🙎🏼♂️,此二十一年為攜王的在位年🏇🏿。[5]也就是說🧛🏻♀️🥄,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即晉文侯三十一年,公元前750年。
把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與上文《史記》等的說法相比較,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公元前750年,攜王立二十一年為晉文侯所殺🙍🏻♂️。不同主要是:
第一、平王元年是哪一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認為是公元前761年🪲;而《史記》為代表的傳統說法認為公元前770年♍️🥇。
第二、平王東遷在哪一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認為是公元前785年🤦🏽♀️;而《史記》的說法是公元前770年。
可見,兩者差別甚大。之所以出現以上差別,關鍵在於對《繫年》簡文的理解。
《繫年》中明顯的時間是四個定點:第一、幽王
(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第二、是
(攜)惠王,立廿=(二十)又一年🙎🏼🧛🏽♂️,晉文矦
(仇)乃殺惠王于
(虢);第三🙎🏽♀️、晉文矦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
(師),三年乃東
(徙)🏋🏻♀️,止于成周。第四🧛🏼♀️、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矦
(焉)
(始)不朝于周🏄🏽♀️。
這四個定點中先確定第二個定點——(攜)惠王的在位年。
(攜)惠王在位二十一年,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750年🫵🏿。這一個定點是確定的。下面討論其它三個定點🚁:
第一個定點🧜🏿:幽王與伯盤死,如上文所述在公元前770年➿,即周幽王十一年🩺🤲🏿,《國語•鄭語》👨🏻🦯➡️:“幽王十一年而斃”👩🏽🏭。《繫年》認為此年“周乃亡”。這一個定點也是確定的🏨。
第三個定點🚴🏿♂️:晉文矦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
(徙)🙎🏿♀️,止于成周。按此,則晉文矦立平王于京師是在東遷前三年。《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平王元年,東徙雒邑”。《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孔疏引束晳云:
《汲冢書紀年》云: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大子,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攜♐️,周二王並立。二十一年🫸🏿,攜王為晉文公所殺。以本非適,故稱攜王💁🏻♂️。
束晳云:案《左傳》“攜王奸命”,舊說攜王為伯服4️⃣,伯服,古文作伯盤,非攜王🌬。伯服立為王積年,諸侯始廢之而立平王。其事或當然。[6]
据此,則平王在幽王死前,由申侯、魯侯及許文公在申既立為王,其稱天王。束晳說“伯服立為王積年”,這表明伯盤而在幽王生前幾年已經立為王,或認為伯盤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稱王💂🏻♂️。[7]筆者以為,伯盤應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稱王[8]👱🏼🤽🏽♂️。
據《繫年》“晉文矦乃逆坪(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
(徙),止于成周”🙍🏿♀️👁,則平王先到了少鄂9️⃣,晉文侯接其到了京師⚆,此京師應為《晉姜鼎》的“京
(師)”,为晋国都城,或認為在今夏縣[9]。三年後🚵🏻♂️🙋🏻,東徙成周(或以為成周即雒邑,恐非[10])。問題在于,平王元年是哪一年🗯?筆者以為,《繫年》“三年乃東
(徙)”並非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是平王東遷在平王正式成為周王後三年(即公元前758年),而是指晉文侯在晉都京師立平王三年後,平王才東徙。
第四個定點——“周亡王九年”,筆者認為在公元前779年至公元前770年。為何稱“周亡王”呢?《史記•周本紀》⚱️:
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後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可見,在周幽王三年王廢申後及太子而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時,就已經感到禍患已成,實際上,當時的史書也以周幽王三年作為周亡的開始🟠,《史記•周本紀》載:“三年,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後🧊,並去太子宜臼⟹,以褒姒為后🙆🏼♀️,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正義》:“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按照《正義》的說法🥉,此《史記》可能是諸侯國的史書,這種《史書》就以幽王三年為周亡的標誌🥫。幽王仍在,史家為何如此記载呢🪨🪗?表面上看,是因為幽王廢嫡立庶,但此恐不足以構成周亡的理由🧑🏽🚒,當時可能發生了更加重大的事件,筆者認為可能即是因為幽王立伯盤為王🧑🏻🦯➡️,上引束晳所云“伯服立為王積年”恐非虛言。
伯盤被立為王後,諸侯不承認其地位,所以史家稱為“周亡矣”!此亦《繫年》所載的“周亡王九年”的開始💕。而周真正亡的時間是幽王與伯盤死的那一年,即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也即《繫年》所谓的“幽王
(幽王🪖,幽王)及白(伯)盤乃滅🍑,周乃亡”。
按照《繫年》“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矦(焉)
(始)不朝於周”🏡,也就是在周亡王九年,諸侯始不朝周。《史記•周本紀》載🌴👧🏻:“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熢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熢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熢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史記•秦本紀》載:“(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這說明諸侯不朝周,就發生在周幽王三年寵倖褒姒之時到幽王被殺者一段時間。關於《史記•周本紀》所謂“烽火戲諸侯”[11]的導致諸侯不朝王,這種說法可能是後世之傳說🧑🏼🦲,真正使諸侯不朝的原因可能就是幽王立伯盤為王[12]。伯盤稱王,惹怒了宜臼,其稱“天王”🫅🏿,“天王者⚫️,以表无二尊是也”[13]即是要壓過伯盤稱王之勢👰。故出现了《繫年》“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回(圍)平王于西申”,可見幽王已與平王水火不容🧏🏻♀️,最後,幽王在申人、曾(繒)人和西戎的幫助下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
綜上可見,《史記》與清華簡《繫年》的說法是並行不悖的。在周幽王三年(即公元前779年),周幽王很可能在將伯盤立為太子之後,即立其為王🎚,所以當時諸侯的史書載“周亡矣”,《繫年》将其称为“周亡王九年”的开始。在周亡王九年(即公元前779年——公元前771年)中🟰,诸侯不朝王。晉文侯在晉都京師立平王三年後🎷,平王于公元前770年東徙,此年乃平王元年。
[1] 整理者云👕:「應指幽王滅後九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12月,第一三九頁。
[2]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讀書會:《《清華(貳)》討論記錄》,復旦大學古文字與古文獻研究富达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6),2011-12-23 14:32:37 📺。
[3]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戰國簡讀書小組🍍:讀《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繫年》書後(一)⏯,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09),2011-12-29 09:56:25。
[4]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研讀劄記(二),復旦大學古文字與古文獻研究富达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60)🛐🧔🏽,2011-12-31 14:58:17
[5] 李學勤:《清華簡〈繫年〉及有關古史問題》🪚,《文物》2011年第3期👩🏿🏫,第71頁。
[6]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7️⃣:中華書局,1980年👩🦽➡️,第2114頁。
[7] 晁福林著:《春秋戰國的社會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50頁☎。
[8]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幽王三年“王取褒姒”,是幽王三年始取褒姒也;《史記•周本紀》載☔️:“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后,伯服為太子”🫰🏼,“三年,幽王嬖愛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后👈。後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是幽王三年立褒姒為后🔚、伯盤為太子也。那么🧛🏼♂️,是否意味着在王取褒姒、褒姒生伯盤、立伯盤为太子等事件全发生在幽王三年当中呢?实际上不是,古人纪事习惯把许多事件压缩于一年记述,如《史記•秦本紀》載:“(秦襄公)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諸侯叛之👩🎨。”秦襄公七年即公元前771年🧑🦱,是幽王十一年🏊🏿♀️,這並不是說立褒姒子伯盤為太子在幽王十一年👳🏽♀️,實際上這是為敘述諸侯叛周,而追敘其原因才附帶記載立伯盤事。因此👳,筆者以為幽王取褒姒、生伯盤應在幽王三年以前🧎🏻,而幽王三年真正所發生的大事即是廢嫡立庶👨🏻🦼➡️,伯盤稱王。
[9] 童書業:《晉公銘“□宅京”解》,《童書業著作集》第二卷《春秋史料集🧎、童書業歷史地理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547頁🪥🧚。
[10] 《國語•鄭語》🧑🏿🎓:“當成周者”,韋昭注:“成周,雒邑𓀃。”陳奐曰:“成周,雒陽,非雒邑也。《漢書•地理志》🧜♀️🚱:‘河南郡,洛陽,周公遷殷民𓀊,是為成周。河南🙋🏽♀️,故郟鄏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王城,至平王居之。’又曰🚵🏽♀️:‘初洛邑與宗周通封畿,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是王城一曰雒邑,為漢之河南縣🛬。平王遷於王城⛳️,謂之東都。周公營成周,為漢之雒陽縣。韋注以成周為雒邑,誤矣。”元誥按:“成周在今河南省洛陽縣西北👃。”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61頁。
[11] 《史記•周本紀》所謂“烽火戲諸侯”與《呂氏春秋•疑似》相近🏃🏻♂️➡️,只是前者云“以熢燧大鼓”,後者言“傳鼓”🦀,日本學者白川靜認為《周本紀》的說法采自《呂氏春秋•疑似》,參:白川靜著,袁林譯,徐喜辰校🫶🏼:《西周史略》,西安🦸🏻:三秦出版社🥴,1992年,第8頁🧑🏿。
[12] 或认为伯盤年少恐难稱王,学者已驳之𓀉,可參晁福林:《論平王東遷》🫴🏼,《歷史研究》1991年第6期,第13—14頁。
[13] 顧炎武引趙氏說😖,見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栾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96頁。
点击下载附件: 1017王紅亮:也說《清華簡·繫年》的“周亡王九年”
我虽是方外人,但我坚决不同意楼主这种主观推断,周幽王没死,怎么能说周灭亡呢?
<DIV style="LAYOUT-GRID: 15.6pt none" class=Section0><DIV style="LAYOUT-GRID: 15.6pt none" class=Section0><DIV style="LAYOUT-GRID: 15.6pt none" class=Section0> 另外還有一種可能👱🏿♀️,即是“周亡王”指周幽王,古人習以亡國之君稱“亡王”,如西晉潘嶽《西征賦》🔷:“鑒亡王之驕淫,竄南巢以投命”,李善注:“亡王,謂桀也。”([梁]肖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84頁。)那麼,“周亡王九年”即周幽王九年🧑🏿🎤,亦即公元前773年,那麼🤵🏼,在此時期“邦君者(諸)矦(焉)
(始)不朝於周”也合適。另外,後文又曰:“晉文矦乃逆坪(平)王於少鄂,立之於京
(師)👵🏻,三年乃東
(徙)⛹️♀️♤,止於成周”,很可能晉文侯立平王於京師也是承前文的“周亡王九年”🤾🏻♂️。三年以後東遷,即是公元前770年,也即《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謂的“平王元年,東徙雒邑”💆♀️。筆者以為這種可能性更大。
第二、平王東遷在哪一年?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認為是公元前785年——应是“公元前758年”
前文先说“平王東遷在平王正式成為周王後三年🧙🏻♀️,即公元前758年”🧑🎄,文末又说“晉文侯在晉都京師立平王三年後🎸,平王于公元前770年東徙🙇🏿♀️,此年乃平王元年”——怎么理解?被立三年后才有元年?
《系年》說幽王😄、伯盤被殺之後“周乃亡”🎦,其後言“周亡王”乃是指幽王被殺到平王即位這段時間,也就是攜惠王在位的二十一年,都屬於“亡王”時期,因為《系年》不承認攜惠王是正式的周王。“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是指幽王被殺後的九年,也就是攜惠王即位後九年👵🏼,諸侯開始不朝周了。
有一點不甚明白,如果是幽王三年立伯盤為王,那幽王地位如何呢?“太上王”嗎?能理解為西周出現父子同時為王的情況麼?伯盤至多當被立為太子而非立為王📝。我認為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應當還是對幽王這種廢長立幼🐢、毀壞國本行為的哀歎,而非西周出現二王的記載🏃🏻♀️➡️。
“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周亡王”指攜惠王,前八年,一些諸侯还来朝🏭,九年及以后的十二年都不来朝,二十一年被害。
“王與伯盤,逐平王”𓀅,應當是王喜愛伯盤,立他當繼承人𓀘,也就是立他當太子,故而驅逐了故太子平王,並非“立伯盤為王”的意思。《左傳·昭公二十六年》疏引《竹書紀年》:“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為太子👨🦼。”《御覽》卷八十四引《紀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盤)以為太子”,都是說這事情🧖🏽♀️。
----------------------------------------
公元前771年 - 幽王、伯盘被杀
公元前770年 - 携惠王元年 = 平王元年(追记)
公元前762年 - 平王立于宗周
公元前759年 - 平王东迁成周
公元前750年 - 携惠王被杀
公元前746年 - 晋文侯薨
公元前720年 - 平王陟
----------------------------------------
参考本人博文🏀:《系年》所见之两周之际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08b3660100xlqp.html
“周亡王九年” = “宗周无王”之第九年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