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在 2012/3/8 15:29:45 发布

《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蕭旭

靖江市廣電臺

 

《天文篇》校補卷第三

1)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

高注:馮翼洞灟⛽️,無形之貌👑。洞,讀挺挏之挏。灟,讀以鐵頭斫地之鐲也。

按:洞洞灟灟,高注非也。《氾論篇》:“洞洞屬屬,如將不能,恐失之。”高注⛽️:“洞洞屬屬,婉順貌。如將不能勝之🍊,恐失之,愼之至也💱。洞,讀挺桐之桐👢🍭。屬讀犁欘之欘也🥷🏽。”《禮記·禮器》:“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漢書·谷永傳》🕺🏼:“洞洞屬屬,小心畏忌✊🏼。”顏師古注:“洞洞👕,驚肅也🦸🏻‍♂️。屬屬🌀,專謹也。”《廣雅》🛀🏻:“洞洞,屬屬🕵🏽‍♂️,敬也。”“灟灟”同“屬屬”🕵🏼‍♂️,《集韻》:“灟🍗,《博雅》:‘灟灟,恭也🙍🏽‍♀️。’”《六書故》🕢6️⃣:“借為洞洞屬屬之屬,別作灟👩🏻‍🦳。”本字為“孎孎”🕜,《說文》:“孎,謹也🌛🕚。”《玉篇》:“孎,女謹貌。”《慧琳音義》卷15:“孎,謹孎也。”又卷36🧚🏿‍♀️:“謹孎,《蒼頡篇》云:‘謹孎,善貌。’《說文》云🧘🏽:‘謹順貌也🛖。’”《集韻》🙆🏿🦖:“孎,嫡孎,女謹順貌。”清·沈曾植《康太夫人墓誌銘》:“踖踖莫莫,孎孎如也。”字或作🫄🏿🚴🏿‍♀️,《集韻》:“,行謹貌。”朱駿聲、朱起鳳謂灟叚借為屬[1],猶未探本。朱駿聲又謂“或曰《禮記·祭義》‘洞洞乎,屬屬乎’當作此孎”[2],則得之。字或作“娖娖”、“𪘏𪘏”🦶🏻,《史記·張丞相傳》:“娖娖廉謹。”《索隱》🦵:“娖,音側角反🌟,小顔云:‘持整之貌。’”《漢書》作“𪘏𪘏”。字或作“齪齪”🧑🏽,隋·王通《中說·述史篇》:“謹而固,廉而慮👨‍🦯,齪齪焉自保。”字或作娕🧛🏽,《玉篇》🫐:“娕🏗,謹也🤖。”《廣韻》💁🏽‍♂️🧑‍🧒:“娕,恭謹貌。”《廣韻》“娖”✊🏼、“𪘏”🤵🏻、“娕”👫🏼、“齪”四字並音測角切🖐🏿。字或作“囑囑”,明·無名氏《鳴鳳記·夏公命將》🧑🏽‍🎄:“非敢謂斷斷休休🙍🏻‍♀️,聊以盡洞洞囑囑。”又音轉為“頊頊”🍥,或作“旭旭”,謹愼恭敬貌。《說文》🪮☝🏽:“頊🐡,頭頊頊謹貌。”《莊子·天地》🚔:“子貢卑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釋文》🐨:“頊頊📢,本又作‘旭旭’⚃,李云:‘自失貌🗽。’”李說失之。章太炎曰:“今浙西嘉興人謂人迂謹曰顓頊頊😬🥧。”[3]方以智曰🐵:“輕其聲為‘旭旭’,重其聲為‘屬屬’。”[4]字或作“粥粥”↩️、“鬻鬻”[5]👨🏽‍🔬,《禮記·儒行》:“粥粥若無能也。”《釋文》:“粥,徐本作鬻👩🏻‍💼,卑謙貌。”孔穎達疏:“粥粥是柔弱專愚之貌。”《漢書·禮樂志》🙅🏿‍♂️:“粥粥音送。”顔師古注:“晉灼曰:‘粥粥,敬懼貌也🕓。’”蔣禮鴻曰📄:“粥粥、屬屬🖕🏼,字異而義同🍅。”[6]鐲,讀為钃🧟‍♀️,本字為欘👲,《說文》👲🏻:“欘✝️,斫也🏃🏻‍♂️,齊謂之茲其。”即鐵鋤👎🏽,字或作斸,《廣韻》👩‍🏫:“斸,鐲斫也、钁也👱🏼‍♂️。鐲,上同。”可知“鐲”同“斸”。吳承仕謂鐲當作钃[7],失之。黃侃駁吳曰:“假鐲為钃,猶之書濁為灟耳👨‍🔧,豈必悉如本形?”[8]

 

2)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

按💂‍♀️⛵️:《唐開元占經》卷3引作“道始生於虛霩”,《御覽》卷1引作“道始生虛霩”,《記纂淵海》卷1引作“道始生虛廓”,則今本“始”下脫“生”字,“於”字無義🦸‍♂️。王引之校作“太始生虛霩”。方以智曰:“虛霩,即‘虛廓’。”[9]錢塘、王引之說同📚,並是也🛟。“氣”字上王念孫🙅🏼、王叔岷據《御覽》、《記纂淵海》引補“元”字,亦是也。《文選·吳都賦》🥯、《大將軍讌會被命作詩》李善註引並作“虛廓生宇宙,宇宙生天地”,蓋別本。

 

3)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高注:薄靡者❤️‍🔥,若塵埃飛揚之貌👨🏼🆗。

按👨‍🍳:高注“塵埃飛揚”,蓋讀靡為塺🎃。薄,讀為𡋯𡍧🫁,《廣韻》:“𡋯,塵起。”《集韻》、《類篇》並曰:“《博雅》:‘𡋯,塵也。’或從勃⚆。”本字作坺🫳,《說文》:“坺,一曰塵貌🧑‍🍼。”《御覽》卷1引“靡”作“劘”🍄,有注:“薄,音博。劘,音摩。”《御覽》讀摩#️⃣,亦未得厥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又“清陽上天,濁陰歸地🔀。”可以互證。

 

4)重濁之凝竭難

按👨🏽‍🦰:《原道篇》:“所謂後者🔀🫙,非謂其底滯而不發🖨,凝竭而不流。”二文“竭”別本並作“結”🪀,非是。《要略篇》:“使之無凝竭底滯🌧,捲握而不散也1️⃣。”“凝竭”為漢代人成語。王念孫曰:“竭之言遏也。底👩🏿‍🍳、滯🏈、凝、竭皆止也。”朱起鳳曰:““凝與竭並訓為止,後儒不曉其義,改竭為結🤷🏿‍♂️,幸改而不盡,不使古義湮沒。”[10]二氏說是🎆🪡。馬宗霍謂竭訓涸,涸之言固📖,失之👸🏻。

 

5)火上蕁,水下流

高注:蕁,讀葛覃之覃👨🏻‍🎤。

按:錢塘謂“蕁”當為“燅”🤫、“燖”,“覃”即“燂”🔑;李哲明謂“蕁”借為“𤇇”、“惔”、“炎”,“燂”即“燅”。考《說文》➰➙:“燅,於湯中爚肉。”非此文之誼。高注僅擬其音🧑🏽‍🚒,非解其義🌠💈。蕁👮🏽‍♀️,《御覽》卷869、935引作“尋”。《齊俗篇》🤽🏿:“譬若水之下流,煙之上尋也。”馬宗霍謂“蕁”取延蔓之義,是也,猶未探本。“蕁”、“尋”當讀為煔🚶🏻,《說文》:“煔🧑‍🦽‍➡️,火行也🤶🏽。”字或作炶、𤊼👩🏼‍🔬、、熌,《玉篇》:“炶,火上行貌,亦作煔🏃。”《集韻》:“煔💈,火上行,或作炶、𤊼。”又“煔,《說文》:‘火行也🧑‍🔬🦦。’或作炶、熌。”《龍龕手鑑》:“𤊼,俗👧🏼。煔、🌚,二正。火行貌👙。”字或作炎,《文子·上德篇》:“火上炎,水下流😵‍💫。”《子華子·陽城胥渠問》:“火則上炎🕉🐺,水則下注🥿。”《易·同人》鄭玄注💡:“火炎上而從之。”隋·王通《中說·魏相篇》🌟:“火炎上而受制於水,水趨下而得志於火。”今寧波語猶謂“火燒”為“炎”,又謂“火焰跳動”為“㷳㷳動”[11]👨🏽‍✈️🫎,“”為記音字🏋🏻‍♂️。又或作掞、𢴵𓀜、,《集韻》:“掞,舒也,或從焱⛎。”又“掞☎️,舒也👰🏻,或從閃。”俗字又作豔,《廣韻》:“𢴵,豔也。”《慧琳音義》卷98引顧野王曰:“掞,猶豔也。”梁·陶弘景《周氏冥通記》卷4:“勿令火豔出器邊也🧏🏽🕵🏽‍♂️。”《冥通記》“豔”與《廣韻》同。汪維輝謂“豔”釋為“火焰延伸(延及)”,指出“今天寧波話仍有此語🤽,如‘火豔出灶外了’,‘火豔上屋簷了’🐺。”汪說甚是,靖江亦有此語。汪先生又曰🤷‍♀️👩‍🦼:“‘豔’當是一個借音字,查《廣韻》🥫、《集韻》,未得本字……這個‘豔’在當時可能就是一個吳方言口語詞🧑‍🦽。”[12]茲為汪說補證,又據以上引證,恐非吳方言所專有。敦煌寫卷P.3078V《禮懺文》📷:“男抱熱豔銅柱,女卧赤鐵之床📇🕰,遍體燋燃🌑,舉身烘爛,俄然粉碎。”“豔”當讀爲“焰”,可為旁證。

 

6)物類相動,本標相應

高注:標,讀刀末之末。

按𓀘:《子華子·陽城胥渠問》作“物類相動👳,焱本相應”。“焱”當為“猋”形誤🛅,“猋”又為“標”音誤。劉家立謂“動”應作“感”,失之。標字或作蔈、杪♣︎,《說文》🧍:“標🏋️‍♂️,木杪末也。蔈,一曰末也。杪,木標末也🤲🏿。”朱駿聲曰:“標與杪略同🫅🏿。”[13]字或作摽🧗‍♂️,《漢書·王莽傳》:“摽末之功👒。”顏師古注引服虔曰🌮:“摽音刀末之摽🆘。”據服說,高注當作“標✸,讀刀末之摽💅🏻。”蕭該《音義》引《字林》:“摽👿🫐,刀削末銅也🕍。”本字為鏢🔂,《說文》:“鏢,刀削末銅也🏊🏻‍♂️。”字或作𦾑,《鶡冠子·道瑞》:“此萬物之本𦾑,天地之門戶。”字或作剽🤾🏿,《六書故》🙅🏻:“標,梢之末也,亦通作剽🙍🏼‍♂️。《莊子》曰:‘有長而無本剽🏇🏻。’一本作摽🥦。”《莊子》見《庚桑楚篇》,《釋文》🦓:“剽,本亦作摽,同。崔云:‘末也🃏。’”

 

7)方諸見月💂🏻,則津而爲水

高誘注:方諸👶🏽,陰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熱🤴,月盛時以向月下,則水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滴。錢塘曰🦸🏿‍♀️:依本注🥊,方諸為蚌。《符子》曰👩‍⚕️:“鏡以曜明故鑒人👩🏿‍🎓,蚌以含珠故內照。”曜明故能取火📝,含珠故能下水🙉。義可知也🪐。方諸一名蚌鏡🌌,故古謂之鑒。

按:錢說與惠士奇說略同🕺🏿🥺,蓋即襲自惠氏[14]《符子》見《御覽》卷717引。《御覽》卷58引《淮南萬異術》🐷:“方諸取水👨‍🦲。”注🚷:“方諸,形若杯✹,無耳,以五石合冶,以十二月壬子夜半作之,以承水即来👨🏼‍💼。”依高注🙅🏿,“方”即“蚄”之省借,亦即“蚌”之音轉🎯,“諸”即“珠”之借音字🪕。此則錢氏所未及♈️。《論衡·順鼓》:“月中之獸🍾,兔☠️、蟾蜍也👨‍🦲,其類在地,螺與蚄也。月毁於天🧷,螺蚄舀缺,同類明矣🐓。”[15]《字彙補》🛻:“蚄疑即蚌字。”吳承仕曰:“諸子傳記說此義者🧘🏿‍♀️,通作‘螺蚌’,唯此作‘蚄’。蚄者,蚌之異文👨🏻‍🚀。東旁轉陽,故字亦作蚄。而‘蚌’字相承亦有並梗一切🔓。”[16]慧苑《華嚴經音義》引許注😊:“方諸,五石之精🔟,作圓器似杯,仰月則得水也📀。” [17]《初學記》卷1引許慎注:“諸,珠也🤲👨🏻‍🍼。方,名也🏌🏿‍♂️。”“名”為“石”形誤[18]☪️。是許注“方”為“石”🧑🏻‍🦼‍➡️,高注“方”為“大蛤”也🚖。《本草綱目》卷5:“注者或以方諸為石,或以為大蚌,或以為五石錬成,皆非也🥃。按《考工記》云:‘銅錫相半謂之鑑燧之劑🙂‍↔️。’是火為燧,水為鑑也🏠🧑🏼。高堂隆云:‘陽燧一名陽符,取火於日🌇;陰燧一名陰符💅🏼,取水於月🍍,並以銅作之🐡,謂之水火之鏡🛍。’此說是矣。”

 

8)蠶珥絲而商弦絶

高注🫑:蠶老絲成,自中徹外📈,然視之如金精珥👮🏿,表裏見,故曰珥絲🔁。一曰🦶🏼💞:弄絲於口。商音清🈶,弦細而急🏌🏼,故先絶也。

按:後說“弄絲於口”是。《董子·郊語》:“蠶珥絲於室,而絃絶於堂。”同此文作“珥”字。《覽冥篇》“珥”作“咡”🧛🏻‍♀️,高注🏑:“老蠶上下絲於口,故曰咡絲。……咡或作珥,蠶老時🧑🏼‍⚖️,絲在身中正黃🕺🏼,達見於外如珥也。”前說是也🦡。《博物志》卷4:“蠶咡絲而商絃絶👩‍🎓🟣。”同《覽冥篇》作“咡”字⬛️。《廣韻》“絲”字條[19]、《御覽》卷814、825引作“餌絲”🔳,《御覽》卷825引注作“商絃,金聲也🫅。春蠶吐絲金死🍍🧑🏽‍🔬,故絶。”[20]《路史》卷6、38亦並作“餌絲”。《爾雅翼》卷24:“珥絲,或為‘餌絲’。或曰👦🏻:上下絲於口,故曰咡絲。”“餌”、“珥”並“咡”借字🧑🏼‍🏭,《廣雅》🦻🏿:“咡謂之吻。”《玉篇》:“口旁曰咡。”《廣韻》:“咡👳🏻‍♂️,口吻🧚👷🏻‍♀️。”此用為動詞,猶言含於口中、吐絲。《劉子·類感》👮🏻:“蠶含絲而商絃絶。”正作“含”字。《意林》卷3🦸🏼、《御覽》卷814並引《論衡》:“蠶合絲而商絃絶。”“合”為“含”形誤👨‍🦲。《御覽》卷825引《春秋文耀鈎》:“商弦絶,蠶合絲。”注:“弦將絶,蠶含絲以待用也🥉。”“合”亦為“含”形誤,注可證[21]。《易·乾·文言》唐·孔穎達疏、宋·魏了翁《周易要義》卷1:“蠶吐絲而商弦絶🖱。”並作“吐”字🫳🏻。《御覽》卷923引《春秋考異郵》:“蚕珥丝在四月。”注🙇🏽‍♂️:“珥,吐也🔕。”[22]又卷814引作“四月蠶餌絲”。于大成謂“作‘餌’是正字”,引《說文》“粉餅”之訓,斯未達通借之旨也。字或作,《集韻》🪙:“、咡:吻也,或从耳👽。”《類篇》:“,吻也🧔🏼‍♀️,或从耳;咡,口旁曰咡🦕。”字或作佴☛、茸,《文選·報任少卿書》:“而僕又佴之蠶室。”言如蠶吐絲於蠶室也。李善註🤵‍♂️:“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今諸本作茸字。顔監云:‘茸👈🏿,推也。人勇切,推置蠶室之中😻🐬。’”《漢書》作“茸”🧏🏼,蘇林注說同如淳。諸說並不確。《學林》卷10:“觀國案:班固作《司馬遷傳》👨‍🦲,去司馬遷未遠,必據司馬遷文用茸字,其義如顔師古注,文意通也。《字書》曰:‘搑,人勇切🏥,推也。’當用搑字😊👼🏿,班固省其偏旁〽️🌷,故用茸字耳👨‍🏫。”朱珔💁‍♀️、楊樹達並從顏說🌝,謂借為搑,我舊作亦從顏說[23];段玉裁、王念孫🤌🏽💂🏼‍♀️、錢大昭、桂馥、王筠、郭嵩燾♑️、梁章钜👩🏿‍🎓、黃侃🩹、熊飛並從如淳、蘇林說,釋為“次”、“隨”、“副貳”[24];朱駿聲、胡紹煐則二說並存[25];章太炎引《墨經》“佴,自作也”,謂茸🫄、佴訓自作[26]🕵🏿‍♀️;裘錫圭、楊琳則謂茸、佴讀為恥[27],皆所不取。絶,《意林》卷3引《論衡》作“易”💆🏼‍♀️。

 

9)賁星墜而勃海決

高注:賁星,客星也。又作“孛星”。墜🤦🏽,隕也。勃🩲,大也🙎🏽。決,溢也。

按:楊慎曰🚍:“賁,音義與孛同。”[28]賁、孛一聲之轉也🖱。于鬯謂賁讀為奔,亦是也。《唐開元占經》卷76引正作“奔星”,又引許慎注:“奔星🔂👨‍👩‍👧‍👦,流星也。”《隋書·天文志》作“星”, 即奔俗字。《事類賦注》卷6引作“彗星”,蓋為臆改🖐🏻。

 

10)壬子受制則閉門閭,大搜客,斷刑罰🔳,殺當罪,息關梁👨‍🏭,禁外徙

按🤸🏿‍♀️:上文“閉關梁🔪,決刑罰👷。”息🫴🏻,亦閉也。《董子·五行逆順》:“閉門閭💇🏽‍♀️,大搜索,斷刑罰,執當罪,飭關梁🎈,禁外徙。”又《治水五行》作“飭梁關”🏧。《時則篇》:“繕關梁。”《禮記·月令》“戒門閭……謹關梁◽️。”飭🤛🏻、繕、謹猶言整飭修繕🏐,義亦相會🐁。

 

11)日出于暘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謂晨明

高注🫰🏻🤟🏼:拂🕵🏽,猶過,一曰至。

按👨🏽‍🔬:拂💆🏽‍♂️,當讀為茀,訓蔽,言日蔽于扶桑也。此為古楚語,參見附錄二《〈淮南子〉古楚語舉證》🤹‍♂️。

 

12)兵重三罕以為制

按:王念孫曰:“重當為革,罕當為軍👩🏻‍🚀。”馬宗霍曰:“重字似不誤🏃🏻,罕疑當作單。”鄭良樹引《喻林》卷97作“軍”證王說。按“重”字不誤🔡,“罕”當為“軍”。宋·陳暘《樂書》卷103🚝、宋·蔡元定《律呂新書》卷2、明·朱載堉《樂律全書》卷10、22、明·倪復《鐘律通考》卷1、明·韓邦奇《苑洛志樂》卷18並作“兵重三軍”👩🏿‍🎓🤙🏻。于大成據《五行大義》所引,謂“罕當為令”,非也。

 

13)姑洗生應鍾,[]比於正音🏄🏿🚕,故為和;應鍾生蕤賔,不比正音,故為繆

按🧏🏼👨‍🦽‍➡️:《宋書·律志序》🪠:“應鐘生蕤賔☂️,蕤賔不比於正音✊,故為繆。”有注:“繆音相干也🦸🏿‍♂️。”王引之曰:“繆之言穆🧙‍♀️,穆亦和也……《晉書·律曆志》引淮南王安曰:‘應鍾生不比正音👮🏽,故為和。’”于大成又謂《孟子·離婁上》《正義》引亦作“和”🔙🦸🏿‍♀️。尋《晉書》、《孟子正義》並作“繆”,二氏失檢。舊注“繆”訓“相干”不可廢。

 

14)太陰治春,則欲行柔惠温涼

高注👧🏽👋🏼:木德,仁也,故柔涼也。

按:涼🪸🤷🏼‍♂️,梁玉繩🔟、俞樾並讀為良,劉文典舉《書鈔》卷153引作“仁惠溫良”以證之。《御覽》卷19、《天中記》卷6引亦作“良”,《御覽》卷17引作“仁惠溫良”,注作“木德仁🧑‍🎨,故柔良”🫷。

 

15)太陰治夏,則欲布施宣明

高注:火德,陽也,故佈施宣明也🔋。

按:《御覽》卷17引注“宣明”作“徧明”。吳承仕謂注以徧釋宣,是也。《書鈔》卷153引正文誤作“鮮明”。

 

16)在甲曰閼蓬

高注🧑🏻‍🎄:言萬物鋒芒欲出,擁遏未通,故曰閼蓬也🧑🏽‍⚕️。

按㊙️:閼蓬🔅,《爾雅》作“閼逢”🎯,《史記·歷書》作“焉逢”🧚🏽。吳玉搢曰:“閼即安之入聲字,安、焉聲近👂,故焉、閼音通也。”[29]

 

17)在乙曰旃蒙

高注:在乙,言萬物遏蒙甲而出,故曰旃蒙也。

按:旃蒙⚪️,《史記·歷書》作“端蒙”。王叔岷曰:“端、旃古通🐄,並顓之借字🙍🏽‍♂️,朱駿聲云⚖️:‘顓蒙者👭🏻👩🏻‍💼,遲鈍曲謹之意🏡。’”[30]

 

18)在丙曰柔兆

高注:在丙💍,言萬物皆生枝布葉,故曰柔兆也。

按:柔兆,《史記·歷書》作“游兆”,《集解》🚯:“徐廣曰:‘一作游桃。’”

 

19)在丁曰強圉

高注👬🏻:在丁🦣,言萬物剛盛,故曰强圉也。

按🧑‍🎄:强圉🫵🏼,《史記·歷書》作“彊梧”。王叔岷曰:“圉、梧古通🏌🏽。”[31]

 

20)在戊曰著雝

高注:在戊,言位在中央🤴🏿,萬物繁養四方,故曰著雝也。

按👩🏿‍⚖️:著雝🐜,《爾雅》作“著雍”,《釋文》作“著廱”;《史記·歷書》作“徒維”。“維”為“雍”形誤,“雍”同“雝”🕜、“廱”🛄💌。

 

21)在己曰屠維

高注:在己,言萬物各成其性💽,故曰屠維❔🕉。屠🔈,别。維,離也。

按:屠維,《史記·歷書》作“祝犂”🏞🩲。

 

22)在壬曰玄黓

高注:在壬,言嵗終包任萬物,故曰玄黓也🐉。

按:玄黓🧜🏻‍♀️,《史記·歷書》作“横艾”。吳玉搢謂《漢碑》作“玄墨”[32]🫰。

 

《地形篇》校補卷第四

1)扶木在陽州,日之所曊

高注:扶木🤸‍♂️,扶桑也,在湯谷之南。曊👨🏻‍⚖️,猶照也。曊,讀無枝也。

按🔳:曊,讀為茀🎗,蔽也🏈,言日蔽於扶桑也。參見附錄二《〈淮南子〉古楚語舉證》🧑🏼‍🦳。

 

2)食水者善游能寒

按👈🏿:能🕧,《御覽》卷944🛌、《事類賦注》卷30引同👨🏻‍🚒,《大戴禮記·易本命》亦同;《家語·執轡》作“耐”,劉文典據以讀“能”為“耐”。劉說是也,《意林》卷2🧑🏼‍🎓👷🏻、《御覽》卷395👨🏻‍🦼、《永樂大典》卷8842引亦作“耐”👖。汪照😙、孔廣森、戴禮亦並讀為“耐”。能古音耐,顧炎武舉證極多[33]。于鬯謂“能”讀為“而”[34],失之🔙。

 

3)食土者無心而慧

高注👩🏻‍🦰:蚯蚓之屬是也🤴🏼。

按:《大戴禮記·易本命》:“食土者無心而不息。”盧辯注⏏️:“蚯蚓之屬不氣息也。”[35]俞樾據《大戴》謂“慧”疑“不息”二字之誤🧓🏽,向宗魯補引《家語·執轡》及《雜俎酉陽》卷16“食土者不息”,鄭良樹補引《博物志》卷5“食土者無心不息”以申證之[36];劉文典、何寧謂“而慧”乃“不息”之誤,《大戴》“而”字衍🙇🏽。按此文《意林》卷2引作“食土者無心而惠”,《御覽》卷944引作“土食者無心不惠”💅🏻,《事類賦》卷30引作“食土者無心不惠”,《紺珠集》卷6作“食土者不息”。《搜神記》卷12🫶🏼👨‍🔧、《法苑珠林》卷43同《大戴》。

 

4)食木者多力而𡚤,食草者善走而愚

高注:𡚤🤨,煩腸黃理也。𡚤👨‍❤️‍👨🚴‍♂️,讀“內𡚤於中國”之𡚤,近鼻也。

按🦆:張雙棣引《說文》“𡚤,壯大也”為訓,是也。𡚤🦪,《御覽》卷952引作“惡”🏊🏿‍♂️。《大戴禮記·易本命》“𡚤”作“拂”🙇🏻‍♀️,盧辯注:“拂,戾也🧕🏿。”《家語·執轡》🥱、《博物志》卷5 “𡚤”作“不治”二字🧎‍➡️🧏🏿,王肅注:“血氣不治🫛,《淮南子》曰😾:‘多力而弗戾⛳️❤️。’亦不治之貌者也👫🏼。”拂、弗,並讀為咈👛,《說文》:“咈,違也🎅🏻。”“弗戾”即“咈戾”[37],同義連文👐🏻。《廣韻》🙍🏿🧚🏿‍♀️:“咈,戾也。”《釋名》:“轡,咈也,牽引咈戾以制馬也🚔☢️。”《慧琳音義》卷7“拒逆”條引孔安國曰:“逆,咈戾也。”又卷14“𢤱悷”條引《義說》🤾🏻:“𢤱戾者,掘強咈戾,難調伏也。”《宋高僧傳》卷7:“民多咈戾。”此皆“咈戾”連文之證🛌🏿。字或作“拂戾”、“佛戾”、“𢂀戾”♨️🚢、“紼綟”,《集韻》🎋:“佛,一曰戾也,或作拂💁‍♀️。”又“咈,通作拂🧑🏼‍🦲。”上引《釋名》例,《初學記》卷22引作“拂戾”,影宋本《御覽》卷358、《路史》卷34引作“佛戾”,四庫本《御覽》引作“紼綟”,《慧琳音義》卷46引作“𢂀戾”,並借字。畢沅改“咈”作“拂”[38],傎矣🧜🏻‍♀️。顧廣圻謂“佛”字誤[39],則失考😆。漢·馬融《長笛賦》⤴️:“牢剌拂戾🚎,諸賁之氣也🧑🏻‍🦳。”《禮記·大學》鄭玄注:“拂戾賢人所為🙈✍🏿。”《釋文》本作“佛戾”。字或作“悖戾”🎈🤦🏼‍♀️,《說林篇》:“臨淄之女,織紈而思行者🧥,爲之悖戾。”高誘注🧈:“悖,麤惡也。”高注未安👲🏻。《易林·履之蒙》🧻👨‍🦼:“兩人相伴👨🏼‍✈️,相與悖戾,心乖不同🚸🧑🏼‍🎓,訟爭凶凶(恟恟)。”字或作“弼戾”🕴👓,《說文》🏌️‍♂️:“盭🧚‍♂️,弼戾也。”字或作“勃厲”,《鄧子·無厚》:“天不能屏勃厲之氣。”厲👩🏿,讀為戾[40]。《漢語大詞典》解“勃厲”為“因天時不和而引起的疾疫📿🧎🏻。勃,通‘悖’”[41]📽,則讀厲為癘𓀖,非也。字或作“愎類”,《逸周書·史記解》🤶🏽:“昔榖平之君,愎類無親,破國弗尅。”[42]孔晁注👨🏼‍🦱🤾🏼:“愎🆎,佷✌🏻。類😶,戾也。”盧文弨曰:“趙云:‘類當作纇。’”[43]朱起鳳曰:“類當作纇,即古戾字。”[44]“類”、“纇”通用🧝‍♀️,並非誤字。段玉裁曰🦀:“纇,亦叚類為之。”[45]孫詒讓曰:“類、戾聲相近,不必改‘纇’⬆️。”[46]字或作“怫戾”🔥,《新唐書·韋皋傳》⛱:“禮讓行於殊俗,則怫戾者化。”《意林》卷2引二句並作一句“食木者多力而愚”⚓️,《搜神記》卷12、《法苑珠林》卷43二句並作一句“食草者多力而愚”🦼。黃懷信曰✍️👳🏻‍♂️:“拂本字當作𡚤。”[47]失之😎。

 

5)食肉者勇毅而捍

按:捍😵👩🏿‍💻,《大戴禮記·易本命》、《家語·執轡》同⛑,景宋本及《意林》卷2🧑‍🔧、《御覽》卷889引作“悍”🧔🏼‍♂️。悍、捍🧑🏻‍🚀,正♠️、假字。方本《大戴》作“悍”,《博物志》卷5、《初學記》卷26、《御覽》卷863、《雲笈七籤》卷32🦸‍♀️、《類說》卷38引《家語》並作“悍”👩🏿‍🔧。漢·牟融《理惑論》、《抱朴子内篇·雜應》🤙、《搜神記》卷12🧑🏿‍🦱、《法苑珠林》卷43🙋🏽‍♀️、《酉陽雜俎》卷16並作“悍”。《雲笈七籤》卷36引《黄帝内傳》:“食肉者鄙勇而多嗔✍️。”意亦同😣。戴禮曰:“捍,捷也。”[48]黃懷信曰:“‘捍’字誤,當作‘悍’。”[49]並失之😡。

 

6)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知慧而夭

按:夭,《大戴禮記·易本命》👩‍👧‍👦、《家語·執轡》作“巧”,《御覽》卷837引《大戴》作“考”,“考”、“巧”並“夭”字音訛,“夭”🧑🏻‍🚀、“壽”對舉成文。俞樾曰🧇:“巧當作夭,聲之誤也🤸🏽‍♀️。”[50]《博物志》卷5、《雲笈七籤》卷32、87引《家語》正作“夭”🏋🏿‍♀️,《雲笈七籤》卷57💁‍♂️:“黃帝曰:‘食榖者知而夭,食氣者神而壽。’”亦作“夭”字。《抱朴子內篇·雜應》💂🏼‍♀️:“食穀者智而不壽🏄🏻‍♂️。”《雲笈七籤》卷59🈯️:“岐伯高曰🐏:‘食氣者則靈而壽延↩️,食榖者多智而限命。’”“不壽”⛱、“限命”即“夭”也🛁,本篇下文“早知而不壽”🤦🏻‍♀️,即此“知慧而夭”之誼。《搜神記》卷12、《法苑珠林》卷43作“文”,“文”為“夭”形誤[51]。黃懷信曰:“‘巧’當不誤🧓🏿,與上‘悍’相對。”[52]失之。

 

7)南方陽氣之所積👨🏿‍🚀,暑濕居之,其人脩形兌上,大口決眦

按👳🏿‍♀️:《御覽》卷363引“積”作“浹”🐤,“脩”作“墮”👨‍👩‍👧‍👦,“兌”作“鋭”💆🏽‍♂️。

 

8)西方……其人面末僂

按:“面”上脫“方”字,《御覽》卷363引作“其人皆方面”。《類聚》卷11引《雒書靈准聼》™️:“有人方面,日衡重華👨‍💻。”[53]《酉陽雜俎》卷4®️:“西方之人面大✊🏻。”“方面”即指面大🧑🏿‍🎓👨‍🎓。俞樾謂“面”字衍,楊樹達謂“面”下脫一字,向宗魯謂“面”上脫“毛”字🎀🕐,皆未得。

 

9)濁漳出發包

高注🧛‍♀️:發包山,一名鹿苦山🤹🏿。

按🫱🏻:鹿苦,亦作“鹿谷”,或倒作“谷鹿”、“骨碌”🔽、“骨鹿”等👷🏽,狀其滾圓之貌[54]

 

(此文刊于《人文論叢》2010年卷,这里是修補定稿,收入拙著《淮南子校補》)



[1]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77頁🤷🏻。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78頁👩🏽‍🍳。

[2]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78頁🥂🏄🏻。

[3]章太炎《新方言》,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5頁🚍。

[4]方以智《通雅》卷10,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01頁。

[5]朱起鳳《辭通》謂“粥粥”同“屬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279頁。

[6]蔣禮鴻《廣雅疏證補義》,收入《蔣禮鴻集》卷4🤦🏽‍♂️,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頁。

[7]吳承仕《淮南子許慎、高誘注》,收入《經籍舊音辨證》,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357頁🐉。

[8]黄侃《經籍舊音辨證箋識》,附於吳承仕《經籍舊音辨證》✋🏻,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410頁。

[9]方以智《通雅》卷8,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頁。

[10]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9頁。

[11]參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616🙅🏿‍♀️🤵🏼‍♂️、7219頁。

[12]汪維輝《<齊民要術>辭匯語法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02頁。

[13]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304頁。

[14]惠士奇《禮說》卷13,收入《叢書集成三編》第24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438頁👝。

[15]“舀”為“臽”、“陷”之誤,說見劉盼遂《論衡集解》,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85頁;馬宗霍《論衡校讀箋識》,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213頁🖐🏿。

[16]吳承仕《論衡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頁。

[17]《慧琳音義》卷21引同。

[18]《御覽》卷4、《事類賦注》卷1、《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卷2👨🏽‍🦱、《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1引正作“方,

石也”。《事類賦注》據《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75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333頁;《四

庫全書》本亦誤作“名”字,收入《四庫全書》第892,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814頁🏩。

[19]《五音集韻》同🧛🏼‍♂️🤷🏼。

[20]《事類賦注》卷10引作“咡”,引注同《御覽》。

[21]《爾雅翼》卷24:“《春秋文耀鈎》:‘商弦絶,蠶含絲。’言弦將絶✭👨🏻‍🏫,蠶含絲,以待用也。”正作“含”字。

[22]《玉燭寶典》卷4引《春秋說題辭》🦸:“蠶羽(珥)絲有(在)四月🪀。”宋均注亦曰:“珥🍬,猶吐也。”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6頁。

[23]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65頁。楊樹達《漢書窺管》,收入《楊樹達文集(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80頁。蕭旭《敦煌賦校補(下)》《〈燕子賦(一)〉》“左推右聳”條,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853頁🍷。

[2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72頁🧑🏽‍🌾。王念孫《廣雅疏證》🧏‍♀️,錢大昭《廣雅疏義》,並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90頁。桂馥《說文解字義證》🗾,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690頁。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97頁🧑🏿‍🦳。郭說轉引自王先謙《漢書補注》,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1頁😾。梁章钜《文選旁證》🦸‍♂️,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44頁。黃侃《文選平點》,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80頁。熊飛《司馬遷〈報任安書〉校讀記》,《語文研究》2002年第1期。

[25]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185頁。胡紹煐《文選箋證》🐯,黃山書社2007年版,第753頁🕵🏼‍♀️。

[26]章太炎《新方言》🙏🏻,收入《章太炎全集(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72頁。

[27]裘錫圭《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5期🥕,收入《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頁👳🏼‍♀️👨🏽‍💻;又收入《中國出土文獻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頁🤾🏻‍♀️🖇。楊琳《古漢語詞語雜考》👨🏻,《古漢語研究》19933期。

[28]楊慎《轉注古音略》卷4,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9冊,第383頁🦜。

[29]吳玉搢《别雅》卷5,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755頁🥷🏻。

[30]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1983年版,第1083頁。

[31]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1983年版,第1084頁🧍🏻💇。

[32]吳玉搢《别雅》卷5🕵🏻,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22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770頁。

[33]顧炎武《唐韻正》卷6💃🏽,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41册🗒,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初版😒,第255頁。

[34]諸說並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26頁。

[35]《家語》同👨🏼‍✈️,王肅注亦同盧注。

[36]鄭氏誤作“卷7”🦸。

[37]向宗魯補作“《淮南子》曰:‘多力而弗。’[弗]🕓,戾[也]”,兹所不取。

[38]畢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262頁。

[39]顧廣圻說轉引自任繼昉《釋名匯校》,齊魯書社2006年版📠,第425頁。

[40]《慧琳音義》卷49🔘:“懍厲👨‍🦳:下宜作悷🥑。”又卷99:“懍厲:厲或作捩也👩‍❤️‍👨。”是其相通之證。另參見蕭旭《〈玉篇〉“浰,清浰”疏證》👎🏽,《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9輯🐊,2011年出版。

[41]《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2頁。

[42]《路史》卷29“愎類”作“慢類”🦕,蓋為臆改🧍🏻‍♀️🤟🏽。

[43]轉引自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64頁。

[44]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836頁。

[4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645頁🙍🏼。

[46]轉引自黃懷信《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964頁。

[47]黃懷信主編《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8頁。

[48]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27頁。

[49]黃懷信主編《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8頁。

[50]轉引自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328頁。

[51]《搜神記》汪紹楹校注:“《淮南》‘文’作‘夭’,當據改🙍🏼。”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148頁。

[52]黃懷信主編《大戴禮記彙校集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8頁。

[53]《書鈔》卷1、《御覽》卷81、《路史》卷21注引同🦂。

[54]參見蕭旭《敦煌寫本〈王梵志詩〉校補》“道人頭兀雷”條🧑,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273頁🧜🏽‍♂️。



本文原刊于《人文論叢》2010年卷🚣,修補定稿收入《淮南子校補》♑️。此次發佈的是修訂稿。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3月6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3月8日。



点击下载附件🧚🏼‍♀️🧘🏻‍♀️: 1038蕭旭:《淮南子》中《天文篇》《地形篇》校補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60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