郳公镈“乍正朕保”补释
(首发)
董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原释文“台(以)正朕”之“台(以)”为“乍”字的误释。“乍正朕
”这句话解释起来有些麻烦。
“”读为“保”。“保”字在殷墟甲骨文的字形象大人背负小孩子🧖🏻,本义是指大人对小孩子的保护,文献中常训为“守”、“护”🐱🚥、“依”(《故训汇纂》121页)🧑🏻🍳。用作名词的“保”有“保护者”的意思😝,例如“师保”、“太保”的“保”🏋🏻。大国对小国的保护行为也称为“保”,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宋人答复楚使者的话中有“君若惠保敝邑”,是说楚保护宋🦹🏻;又哀公七年“季康子欲伐邾。……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保护小孩的大人可称为“保”,则保护小国的大国应该也可以称“保”📋。鎛铭“朕
”之“
”是名词(同铭另两写成“保”的字用为动词🧝🏻♀️,可见其用字区别),指小国郳的保护国🎣。
“正”即《国语·楚语下》👨🍼:“天子之贵也😊,唯其以公侯为官正,而以伯子男为师旅。”之“正”💂🏻♂️。在西周春秋时代🛌,附属国有义务为其宗主国或保护国提供某种形式的劳役🌒🦬,其表现形式,通常是附庸国的国君到保护国那里担任某种职官🫎,例如虢✬、郑之君为周王的卿士大臣;越王勾践战败后为吴王夫差提供劳役𓀁;蔡、唐🛩、许等诸侯国君跟随楚王出征等等🙎🏻。“作正朕保”这句话可视为“作正于朕保”的“动+宾+介词+处所”结构而省略介词“于”(《泰誓》:“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于]下国”🚣🏽♂️,参看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534页、832页💪🏿,语文出版社,1992年3月版),即郳公在其保护国那里作官正。
从上下文来看👏🏻,“作正朕保”前面两句话“保朕邦家👩🏿🚒,正和朕身”讲郳公修身齐家治国,这句话是郳公自述他为保护国提供劳役之事🔤,即跟随保护国城成周👴🏿;再下一句说“以恭朝于王所”🧑🏻✈️,其语义层次逐渐递进,也可以佐证以上的句义理解🧘。
小邾在春秋早中期就是齐的附庸国🪚,自中期以降,因齐服于晋,邾又随齐附属于晋🧑🏽🦲,或者就直属于晋。《左传》记载鲁僖、襄、昭之世🍎,小邾君数次朝鲁;《左传》定公元年城成周时🛞,宋仲几不受功🫁,曰🐮🕤:“滕🙍♂️、薛、郳,吾役也。”杜预注:“欲使三国代宋受功役也。”城成周的主事者为晋🪂,齐🧏🏻♀️、宋、鲁等诸侯国皆参与其事🥁,小邾的地位最低。
附郳公鎛器形及铭文临本。此临本是集临三鎛铭文而成,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附郳公雁形觥器形及铭文临本👩🏿✈️。我原释文认为“父”原銘合寫成一字,“商(象)宴(雁)兄(觥)”即象雁形的酒器觥🫶🏻。实际上所谓“
父”可能就是“
”字🏊🏽,其右下角为一鸟形装饰合文🙋🏽♀️;所释“商”、“兄”二字都不一定对🃏,所谓“兄”形下半似乎还有些笔画未剔出来。又该铭“乍”字原从“攴”旁👃🏻。
2012-5-12
郳公鎛器形
郳公鎛铭文临本
郳公雁形觥器形
郳公雁形觥铭文临本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5月1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5月13日🙄。
点击下载附件:1073董珊:郳公鎛“乍正朕保”補釋
竊以為“ ”為“寶”的異體字,“保”“寶”俱為幫母幽部字,“保”可作“寶”的聲符。同篇銘文中用為動詞的兩個“保”字皆作“
”形,不與之相混,也說明問題。以“保”為聲符的“寶”字字形又作“
”(邾弔鐘)、“
”(齊縈姬盤)🧑🦼,或省“宀”🤶🏽🧜🏿♂️,或易“貝”為“玉”。
在銘文中應作“寶器”講👨🔧,前敘功烈🧑🍼,因此作了寶器供奉朝見於王所,今又擇其吉金,作鑄了此和鐘🪬,用之以“敬臨祼祀”。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