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在 2012/7/17 17:12:47 发布

 

《金樓子》校補(二)

(首發)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臺)

 

《説蕃篇》第八

1)龜墮甲而去

按:墮,《宋書·符瑞志上》同👩🏿‍💻,《竹書紀年》卷下梁·沈約注作“随”。随、墮🧑‍🦽,並讀為蛻🤙🏽,脫也,解也🧑‍🦲。墮甲⚃,今吳方言谓之“蛻殼”也[1]🙆🏼。

2)武丁時🧑‍🔬,有甘盤,保乂有殷也

許校:有殷,原作“于殷”,今據《尚書》、《史記》改🏊🏼‍♂️。

按🙅‍♀️:不煩改作👨🏻‍🏭。“于”、“有”一聲之轉,用於國名前,用法一也。《墨子·非命下》“我聞有夏。”《非命上》作“于夏”。《墨子·尚賢中》“有辭有苗🙋🏿‍♂️。”《書·呂刑》作“于苗👨‍✈️。”皆其確證🦼🤞🏻。或稱“于”👨🏿‍💻、“有”為語助詞,我認為是“大”義[2]👮🏼‍♀️🪼。

3)好古文,每就人間求善書,必為好與之🏷,留其真本

按:好與之🔺,四庫本作“好寫與之”,《漢書·景十三王傳》同,當據補“寫”字。

4)禹鑿江,通乎九谷,洒五湖而注東海,

許校:《說苑·君道》↪️:“禹……故河以導之,鑿江通於九派,灑五湖而定東海🦸🏽‍♀️。”“”字下原有“分”字,庫本校♨️:“按《說苑》作釃,下無分字。”今據刪🙎🏽‍♀️。按:,《說苑》明鈔本及《困學紀聞》卷10所引作“釃”。“洒(”🤜、“釃”通。洒即分,作“洒分”或屬旁注闌入正文。

按🧖🏻‍♀️:《賈子·修政語上》🌋:“故鬟(鬄)河而導之九牧,鑿江而導之九路,澄五湖而定東海。”[3]《淮南子·要略》:“剔河而道九岐🧑🏿‍🚀,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東海👃🏽。”此文作“九谷者,“谷”即“路”字脫誤。《御覽》卷764引《淮南子》作“九洛”🤦🏿,“洛”亦“路”字之誤

5)王常放乳鹿👰🏿,仁心感天🦅,故當遇耳

按:常,《列仙傳》卷下同,讀為嘗🐜。《御覽》卷743、《雲笈七籤》卷108、《太平廣記》卷60引《列仙傳》正作“嘗”。

6明帝重其器能🚡,特愛異之

按🤸‍♀️:異亦寵愛之義[4]👨🏿。

7)宜遠慮深計,不可守一意,以陷於不孝

按🌩:“守”字上當據《晉書·宣五王傳》補“專”字。

8)植跪曰:“臣言出為論🦵🏽,下筆成章💝,故當面試,奈何倩人邪💂🏼?”

按♝:故,《三國志·陳思王植傳》作“顧”🧑🏼‍🦱。《魏志》之“顧”,《類聚》卷45、《書鈔》卷7098👨🏻‍🦲、《御覽》卷151、《海録碎事》卷7🚵🏼‍♀️、《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6引同,《御覽》卷587、《記纂淵海》卷41🍆、《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6引作“固”,《類聚》卷56、《御覽》卷600602🥎、《册府元龜》卷270、《職官分紀》卷31引作“願”🧀。故⌛️、固、顧,並讀為姑🧑🏻‍🏭,表祈求語氣的副詞,猶言請也、願也[5]♞。作“願”者,臆改耳,非其舊本。“當面”為詞,非“故當”、“面試”為詞也。

9)魏武喜,捋彰鬚曰:“黄鬚兒竟大奇也。”

按💫:捋🚸,蕭常《續後漢書》卷37同,《三國志·任城威王彰傳》作“持”,形之譌也。《白帖》卷31𓀑、《御覽》卷374🍨、《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20、《韻府羣玉》卷2“大奇”條引《魏志》正作“捋”字😰。《書鈔》卷63115🦹、《御覽》卷312引《魏志》亦誤作“持”。《類聚》卷29引《吳錄》:“孫權祖朱桓,桓奉觴曰🤝:‘臣當遠去,願一捋陛下鬚,無所恨👜🙍🏼‍♀️。’權慿几前席,桓進捋鬚📨。”亦“捋鬚”之證也🫀。竟,《魏志》同🧑🏼‍🍳,《御覽》卷374引《魏志》作“定”。定亦竟也,表出乎意外[6]

10)司馬承身居藩屏,躬處儉約,乘葦笨車🏌🏿‍♂️🌪,家無别室

許校:葦笨車🐟,《晉書·宗室傳》作“承躬自儉約,乘葦茭車”🪰🧑🏽‍🍳。按👸:葦茭車亦作薄笨車,《宋書·隱逸傳》:“夫妻共乘薄笨車🧑🏻‍🔧,出市買易🚫。”[7]《通鑑》卷128:“常乘羸牛笨車。”胡三省註🎈:“笨,部本翻🏄🏻‍♀️,竹裏也;一曰不精也。”

按:胡三省“笨車”二説望文生訓,皆非是🦄。《中文大辭典》釋“笨車”為“粗笨之車”[8]《漢語大字典》釋“笨車”之“笨”為“粗陋”[9]🧑🏿‍🎓,《漢語大詞典》釋“笨車”之“笨”為“拙劣;粗陋”☔️,釋“笨車”為“指粗陋而不加裝飾之車”[10],皆未得其語源🏊‍♀️。《山堂肆考》卷234:“笨車,竹車也。”蓋亦惑於胡説也。笨,當讀為🧗、軬,指弓形之車篷。《方言》卷9🧑🏿‍🍳:“車枸簍……西隴謂之㮥🈺,南楚之外謂之篷。”郭注:“㮥🕵🏼‍♂️,即軬字。”《玉篇》:“㮥🤳🏻,即軬車也🖕🏿。”《廣韻》:“車弓。”《集韻》:“軬😚,車上篷🙊,或作。”《隋書·禮儀志五》:“齊武帝造大小輦,並如軺車🏃‍♀️‍➡️,但無輪轂,下橫轅軛。梁初,漆畫代之。後帝令上可加笨🚣🏻‍♂️,輦形如犢車👾,自茲始也👰🏻‍♀️。”《通典》卷66:“復制副輦,加笨😻,如犢車,通幰朱絡,謂之蓬輦🙁。”蓬輦乃加笨而成,笨字正當讀為🍉,指車🧑‍🦱。《三國志·裴潛傳》裴松之注引《魏略》🏫:“又以父在京師🐦‍⬛,出入薄軬車。”又《常林傳》注引《魏略》✳️:“又其始之官🐫,乘薄軬車,黃牸牛🅾️。”《書鈔》卷38引《魏略》🛻:“時苗始令壽春,乘薄笨車,黃牸牛。”此“薄笨車”即“薄軬車”之確證也。薄,讀為蒲[11],《宋書·劉凝之傳》:“夫妻共乘薄笨車,出市買易,周用之外📓,輒以施人。”《南史·隱逸傳》正作“蒲笨車”🧑‍🏭。蒲笨車🔊🙍🏼‍♀️,以蒲草遮蔽車篷之車也。此文“葦笨車”即“葦軬車”👦🏽,《新唐書·車服志》➿🧛🏻‍♂️:“老者乘葦軬車🧙🏻‍♀️。”又《百官志》:“凡葦軬車不入宮門🥂。”是其證也。葦笨車⛔️,以蘆葦遮蔽車篷之車也🏄🏻‍♀️。也省稱作“葦車”,《後漢書·袁忠傳》:“(忠)初平中爲沛相,乘葦車到官,以清亮稱。”《晉書》作“葦茭車”者,形之訛也🤰。《後漢書·禮儀志》:“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茭”同“交”🤜,涉“葦”而加艸頭。“葦茭”非車命名之誼也🌐。《晉書》之文,《書鈔》卷61引《晉中興書》作“(承)躬處儉約🙋👳🏿,乘草莽車”,“草莽車”尤誤。

11)安知鉛刀不能一割

許校:《後漢書·班超傳》:“况臣奉大漢之威,而無鉛刀一割之用乎?”

按:此東漢成語👭。《漢書·叙傳》《答賓戲》🤹‍♂️:“當此之時,搦朽摩鈍4️⃣,铅刀皆能壹斷。”《書鈔》卷123引張衡《與特進書》:“以為鉛刀,强可一割🚶‍♂️‍➡️。”[12]

12)太后與争門,措指

許校👁:原作“損指”,今據《史記》、《漢書》改。《漢書》顏注🧑‍🦽‍➡️:“晉灼曰:‘許慎云:“措,置”,字借以爲笮耳。’師古曰🅱️🫱🏽:‘音壯客反💂🏿‍♂️,謂爲門扉所笮。’”

按:許慎語當斷作“措置字,借以爲笮耳”🎎。《韓詩外傳》卷3:“屋成則必加措。”亦借措為笮,取其迫笮義[13]。《說文》:“壓,笮也。笮,迫也🧟‍♀️,在瓦之下棼上🐧。”是笮猶言壓迫也。

13)左右親幸者,一日先與一二百萬,小有忤旨,輒追奪之

許校:先與🚣🏽‍♂️,《宋書》、《南史》作“乞與”🏫🥅。

按🙋🏽‍♀️🧊:“先”為“乞”形誤字。

14)於是呼轝至🔯,始安便移殺

許校:移殺,猶“蹩躠”🏮,旋行貌。《集韻》:“躠,蹩躠🤘🏿,旋行貌🦨,或作殺。”

按:移殺,猶言避死🧑🏻‍🌾、免死也。許氏謂“移殺”猶“蹩躠”,殊無理據。且“蹩躠”訓旋行貌⛅️,即媻跚之義[14],義亦不合👮🏻‍♂️。《玄應音義》卷11:“蹁蹮🦘:《廣雅》🏯🧑🏿‍✈️:‘蹁蹮,盤姍也。’亦旋行也。”旋行指盤旋其足而行,即跛行皃。許氏亦未達“旋行”之誼。

 

《立言篇》第九上

1)《王沈集》稱:“日磾垂泣於甘泉之畫,掦雄顯頌於麒麟之圖🚣‍♀️。”

許校:當謂掦雄作《校獵賦》(《文選》題作《羽獵賦》)事,其中有句云“臨麒麟之囿”👨🏿‍🔧𓀆,因疑“圖”為“囿”字之誤。

按:許氏考典不確👮🏻‍♀️,而勇於改字👨🏼‍🦲🍈,大誤。《漢書·蘇武傳》:“上思股肱之美,迺圖畫其人於麒麟閣,法其形貌,署其官爵姓名。”二句言孝子忠臣🛰🤛🏿,與羽獵無涉。掦雄頌麒麟圖之文🧹,待考🤶🏼。

2)明月之夜,可以遠視,不可以近書👨🏿‍💻;霧露之朝👩‍🍼,可以近書,不通以遠視

許校🐦‍🔥:夜🥤,《淮南子》作“光”。霧,《淮南子》作“甚”。《淮南子·説林訓》:“明月之光,可以遠望,而不可以細書❇️。甚露之朝🏫,可以細書,而不可以遠望尋常之外🧎‍♂️‍➡️。”

按:夜👩🏽‍⚕️、朝對舉,“夜”字是。《淮南子·説林篇》作“甚霧”,許氏誤引誤校。“通”當作“適”,字之譌也。

3)夫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出一美言美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之👩🏿‍🍳,可不慎乎

許校🫲🏿:《治要》引《桓子新論》:“夫言行在於美善💽,不在於衆多。岀一言美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之5️⃣,可不愼乎?”

按🧑‍💼:《治要》卷44引《桓子新論》作“夫言行在於美善🤸🏽‍♀️,不在於衆多🧝🏼‍♂️。岀一美言善行,而天下從之;或見一惡意醜事,而萬民違⏭,可不愼乎”⛑️👨🏼‍🏫,許引有誤脫。

4)在酣歌終日,求數刻之歡;耽淫長夜🎅,騁亡歸之樂

許校:淫,或當作“飲”。《史記·殷本紀》:“(紂)為長夜之飲。”

按🛻:“在”字當衍。

5)是猶炙冰使燥,清柿令熾♦️🦎,不可得也

許校:《抱朴子外篇·刺驕》:“是猶之炙冰使燥,積灰令熾矣🏄🏿‍♀️。”《説文》⭐️:“柿🫅,削木朴也🐕💂🏻。”段注:“朴,木皮也。”

按:“清”即“積”之形誤字。陳志平、熊清元曰🧑🏿‍🔬:“‘清柿’當作‘積灰’。”[15]得失各半。

6)如輕埃之應風,似宵蟲之赴燭

許校🧖🏽‍♂️:《抱朴子外篇·疾謬》:“慕之者猶宵蟲之赴明燭,學之者猶輕毛之應飆風。”

按:《抱朴子》之“輕毛”,《意林》卷4💂🏻‍♂️、《御覽》卷944引並作“輕埃”❤️🏄,是唐、宋人所見本,亦同于蕭氏也。

7)少好學者,如日盛陽;老好學者💂🏽‍♂️,如炳燭夜行

許校👨🏼‍🚀:炳🏌🏽‍♀️,亦作“秉”🧑‍🍼,通🤷。

按👗:炳🧞‍♂️,讀為柄、棅🧼,執持也。字或作秉⚗️、😌、抦、方[16]《樂府詩集》卷47《神弦歌·同生曲》:“蚤知人命促,秉燭夜行游🎢。”《隋書·五行志》🗃:“自知身命促👨🏼,把燭夜行遊。”把亦執持之誼🙎🏻‍♂️。

8)鳥與鳥遇則相躅👰‍♀️,獸與獸遇則相角,馬與馬遇則趹踶🦻,愚與愚遇則相傷

許校🚣🏽‍♂️:躅🪞,《逸周書·太子晉》:“師曠東躅其足。”孔晁注:“東躅,踏也。”《御覧》卷897引作“鳥與鳥遇則相躅🔆,獸與獸遇則相觸🚣🏽,馬與馬遇則趹踶相傷”。庫本校🫱🏿:“按《御覧》引此段作‘馬與馬遇則趹踶相傷’🚇,‘愚與愚遇則’五字疑衍。”

按:許氏未得其義。鍾仕倫謂《御覧》引誤[17]👩‍🎨,是也。“躅”當作“”,“角”當作“𧢻”,並字之誤也。”乃“啄”之借字,《集韻》:“啄,《説文》:‘鳥食也🍋。’或作噣🌪。”《玉篇》:“𧢻🧙🏿,‘觸’古文。”《韓詩外傳》卷2:“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淮南子·齊俗篇》👨‍👧:“鳥窮則噣,獸窮則𧢻,人窮則詐👱🏿‍♀️。”《慎子》🎏、《荀子·哀公》🕝🔂:“鳥窮則啄,獸窮則攫👻,人窮則詐。”《家語·顔回》“人窮則詐”下多“馬窮則佚”四字👩‍👦。《治要》卷10引《家語》“啄”作“噣”。《新序·雜事五》:“獸窮則觸,鳥窮則啄,人窮則詐👨🏼‍🌾。”《御覽》卷291引《衛公兵法》:“鳥窮則啄,獸窮猶觸。”《御覧》引脫五字,不可據刪。“愚與愚遇則相傷”即“人窮則詐”之誼也。

9夫荷旃被毳者🛌🏼,難與道純綿之緻密🎾;羹藜含糗者💵😵‍💫,不足論大牢之滋味

按:緻密,《漢書·王褒傳》《聖主得賢臣頌》作“麗密”👩‍🔧𓀁。麗,讀為🧎🏻‍♂️‍➡️。《說文》🙋🏻‍♀️:“👵🏽,

兩耦也。”謂連次比並也,經傳多借“麗”為之🕵🏼‍♀️。耿廣峰引《廣雅》“麗,好也”釋之,非

而於“不足”下補“與”字👨‍🔧,則是也[18]

10今白鳥營營,饑而未飽

按:未,當據《御覧》卷945𓀖、《爾雅翼》卷26、《記纂淵海》卷100✈️、宋·張邦基《墨莊漫録》卷4⛵️、《天中記》卷57、《廣博物志》卷50引作“求”。

11)其蚊有知足者,𠿘公之肉而退

許校:“之肉”二字原闕,今據《御覧》卷944引補。𠿘《御覧》作“”。,咀嚼。“𠿘”同“觜”,鳥喙。

按:《御覧》引見卷945,補“之肉”二字是。《爾雅翼》卷26❕、《記纂淵海》卷100🦸🏿‍♀️、《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49、《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别集卷94🗄、《韻府羣玉》卷4、《天中記》卷57🧙🏿🦁、《廣博物志》卷50引並有“之肉”二字,引“𠿘”作“”✍🏽。“𠿘”為“”字形誤🏇🏽➞。《御覧》《事文類聚》✊🏻、《爾雅翼音釋》並有注:“㗱,子立反。”今吳語尚謂蚊蟲吮吸人血為《海録碎事》卷9引作“吮咀公之肉而退”🪢,以同義詞易之🍋。《合璧事類備要》引作“集”👩‍🦼‍➡️,即“”之脫誤。宋·張邦基《墨莊漫録》卷4引作“雋肉而退”,則誤之又誤者也。

12)日月不齊光,參辰不並見💇🏽‍♀️⛹🏿‍♂️,冰炭不同室,粉墨不同橐

按🗾:《韓子·用人》🌐:“彊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又《顯學》🕉:“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時而至⚫️💆🏿‍♀️。”《淮南子·齊俗篇》:“譬猶冰炭鈎也,何時而合⇨?” 《楚辭·東方朔·七諫》:“冰炭不可以相並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長。”《鹽鐡論·刺復》🥺:“冰炭不同器,日月不並明✭。”

13)震古未聞

按:庫本校👨🏿‍🦳:“案:震🕑,疑當作振。”振古👂🏼,猶言終古。《晉書》卷59:“禍難之極,振古未聞😬。”

14責罷者以舉千鈞,督跛者以及走兔🎺,驅騏驥於庭,求猿猱於檻📷,猶倒裘而索領也

許校💃🌾:《鄧子·無厚篇》:“責疲者以舉千鈞,責兀者以及走兔🏋🏼‍♀️👨🏼‍🔬,驅逸足於庭,求援於檻,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

按:《鄧子》,許氏從四庫本誤作“援捷”🧑🏿‍🚀,其餘各本作“。“捷”為“猴”形誤👂,《御覽》卷696引正作“猨猴”🖇。《廣韻》🤩:“猱,猴也🧚🏼‍♀️。”蕭氏作“猱”,以同義字易之也🤌🏿。《楚辭·劉向·九歎》:“今反表以為裏兮🥢,顛裳以為衣。”

15)夫石田不生五榖,構山不游麋鹿💂,何哉?以其無所因也

許校:《文子·上禮篇》:“石上不生穀,秃山不遊麋鹿🧃,無所蔭蔽也👨🏽‍🌾。”《淮南子·道應訓》✋:“是故石上不生五穀,秃山不遊麋鹿,無所陰蔽隱也。”

按:構💶,讀為确👪、𥔳,《說文》👊🏿:“确,礊石也。𥔳🙍🏼‍♂️,确或從㱿”字或作確👨‍🍼、䃓🤚🏼、塙🏧、、硞📟、𤿩慤💇🏿‍♂️、[19]🚕。王利器謂“構山”指人造之山[20],非也。

16)富貴不可以傲貧,賢明不可以輕暗

按:《晏子·内篇問上》🤦🏻‍♀️:“貴不凌賤☣️,富不傲貧🦸🏿,功不遺罷,佞不吐愚📒。”又《内篇問下》🤸🏻‍♂️🏊🏻:“强不暴弱,貴不凌賤,富不傲貧🧑🏻‍🌾。”

17)晉中朝庾道季云:“廉頗、藺相如雖千載死人,凛凜如有生氣👩🏻‍🦼;曹蜍2️⃣🦶🏿、李志雖久在世,黯黯如九泉下人🅱️。”

許校:《世說新語·品藻》:“廉頗👐🏿、藺相如雖千載上死人☂️,凜凜如有生氣;曹蜍🦵🏻、李志雖見在,厭厭如九泉下人。

按🤞🏽:“久”當作“見”🙆‍♀️,字之誤也🉑👮🏼。“黯黯”同“厭厭”𓀗,亦作“揞揞”💫、“愔愔”、“奄奄”,俗作“懕懕”、“懨懨”𓀘🧝🏼‍♂️,困倦貌👨‍💻,昏昏沉沉貌[21]🪠🤰🏼。

18)卞彬為《禽獸决録》云:“羊淫而狠🧑🏼‍🍳💡,猪卑而率↗️,鵝頑而傲❣️,狗險而出。”

許校:《南齊書·文學傳》🦙:“彬又目禽獸云:‘羊性淫而狠,猪性卑而率,鵞性頑而傲,狗性險而出。’”又《南史》:“又為《禽獸决録》,目禽獸云:‘羊性淫而佷🚁,猪性卑而率🧛🏿,鵝性頑而慠⛎,狗性險而出🤷🏼。’”《御覽》卷889《禽獸决録》🌝:“羊性淫而狠,猪性卑而率,狗性險而出。”率🧙🏽,原作“攣”,今據《南齊書》🂠、《南史》改。

按🤾🏼‍♂️🏄‍♀️:《埤雅》卷6、《海録碎事》卷9🔍、《通志》卷176引並作“率”字。《海録碎事》引“出”誤作“拙”🏌🏼‍♂️👩🏽‍💼。

19)此謂學螳蜋之鈇👟,運蛣蜣之甲🫵🏼,何足以云

按🪹:“學”當作“舉”🦸‍♂️,字之誤也。鈇,讀為斧。《通鑑》卷160魏·杜弼《檄移梁朝》🧘:“舉螳螂之斧,被蛣蜣之甲。”

20)我舉正正之旗,彼往亭亭之地

許校:《孫子·軍爭篇》:“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六韜·烏雲山兵》🗜:“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髙山盤石,其上亭亭🍓,無有草木🖤,四面受敵💁🏼‍♀️,吾三軍恐懼☝🏻,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太公曰:‘凡三軍處山之髙🙆🏽‍♀️,則為敵所棲;處山之下,則為敵所囚。既以被山而處,必為烏雲之陣🤷🏼‍♂️。”

按:所引《六韜》,非其誼也👦🏼。“亭亭之地”當作“堂堂之陣”,字之誤也。張家山漢簡《蓋廬》:“毋要堤堤之期(旗),毋擊堂堂之陳(陣)。《淮南子·兵略篇》:“不襲堂堂之寇,不擊填填之旗。”許慎注🥶:“填填,旗立牢端貌。”梁玉繩曰:“填與鎮通🛌🏽。”楊樹達曰:“填填當作正正🏑。”[22]《黃帝素問靈樞經·逆順》引《兵法》:“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書鈔》卷117、《御覽》卷301並引《兵書要訣》:“無要正正之旗,無擊堂堂之陳。”

21)我攻却月,彼向横雲

許校:《初學記》卷24引《荊州記》:“沌陽縣至沔口,水北有卻月城。”此與下“橫雲”,恐非實指某地👩🏼‍✈️,乃隨手拈來,以成對文。

按🐶:許說大誤。“卻月”、“橫雲”皆軍陣之名。《太白隂經》卷6:“黄帝設八陣之形……鳥雲🛥、鳥翔🏪,火也🙍🏽‍♀️;折衝,木也🤳🏻;龍騰🚣🏽、却月,水也……”是“却月陣”乃形似半月的水陣。《宋書·朱齡石傳》:“高祖乃遣白直隊主丁旿率七百人及車百乘🤹🏿‍♀️,於河北岸上💁🏿‍♂️🙅🏻‍♀️,去水百餘步,為却月陣🎁📝。”此其例也🚹。《逸周書·大明武解》:“陣若雲布🧑‍⚕️,侵若風行。”此即“橫雲陣”得名之由♈️。周·庾信《從駕觀講武》:“置陣横雲起,開營雁翼張。”又《周使持節大將軍廣化郡開國公丘乃敦崇傳》🧸:“少年習象🗝,多見兵書。澆沙聚石之營,却月横雲之陣。”亦其顯證🔊👋🏼。

22)衛太子以紙閉鼻,漢武帝謂聞己之臭,又致大辠

按:“閉”當作“蔽”,字之誤也👰‍♂️。《書鈔》卷104《三輔故事》:“衛太子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惡大鼻,當持紙蔽其鼻而入。’帝怒🐜🦶🏽。”《御覽》卷367引作“衛太子嶽鼻,太子來省疾,至甘泉宫🧑🏼‍🤝‍🧑🏼,江充告太子:‘勿入!陛下有詔,惡太子鼻嶽🚢,尚以紙蔽其鼻。’充語武帝曰:‘太子不欲聞陛下膿臭💲,故蔽鼻。’武帝怒”,又卷742引略同。此文“聞己之臭”上脫“憎”或“惡”字🔙。

 

《立言篇》第九下

1)陳思王云:“寒者不思尺璧而思襁衣,足也。”

許校:《類聚》卷5引陳王曹植《表》:“臣聞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願千金而美一飡🧜🏽。夫千金尺玉至貴🐔,而不若一飡短褐者,物有所急也。”

按:《齊民要術自序》亦引陳思王曰:“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饑者不願千金而美一食💂🏿‍♂️。千金尺玉至貴,而不若一食短褐之惡者,物時有所急也👨‍🔧。”《類說》卷44引作“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褐👊,飢者不戀千金而美一食,物時有所急也”,《紺珠集》卷1引作“寒者不貪尺璧而思短衣”♜,《記纂淵海》卷57引《齊民要術》作“寒者不貪尺玉而思短袍,饑者不顧千金而羡一食,物時有所急也”,又卷59引作“寒者不望尺玉而思短褐,飢者不願千金而羨一食,物時有所急也”。“襁”當作“裋”,“美”當作“羨”,“顧”當作“願”⚧,“食”當作“飡”*️⃣,皆字之誤也🧒🏻。“裋”同“短”,“飡”為“湌(餐)”俗字。《類聚》引“物”下脫“時”字。

2)夫吞舟之魚,不游清流🚵🏽‍♀️;鴻鵠髙飛,不就茂林🩶。何則🧘🏻,其志極遠

許校🎃:《列子·楊朱》:“吞舟之魚🤲🏼,不游枝流🦸🏽‍♀️🚱;鴻鵠高飛,不集污池⤴️📷。何則?其極遠也🙅🏼‍♀️。”《說苑·政理》:“夫吞舟之魚不遊淵,鴻鵠髙飛,不就汙池。何則🟣🧖🏼‍♂️?其志極遠也🩲。”

按:《韓詩外傳》卷6:“孟子曰:‘吞舟之魚,不居潛澤;度量之士♻,不居汙世。’”《弘明集》卷1漢·牟融《理惑論》:“麒麟不處苑囿之中,呑舟之魚不遊數仞之谿💪🏼。”《法苑珠林》卷105🛻:“始知吞舟之魚,不産溝洫之水;鵬鵾之鳥🐸,豈翔尺鷃之林也?”

3)牛刀割鷄🤱🏿📭,矛採葵

許校:《論衡·自紀篇》:“牛刀割雞👨🏽‍🎤,舒采葵。”

按◽️:“舒”當作“矛”,字之誤也🤦🏼。張宗祥曰🧍🏻‍♂️:“舒,展也⚧。此言戟刃形。[23]非也。《黃氏日抄》卷57《讀諸子三·論衡》引作“舒”🤾🏼‍♂️,是宋代已誤。《淮南子·人間篇》:“夫者,所以攻城也;鏡者🥷🏿,所以照形也🐧。宫人得㦸💂,則以刈葵;盲者得鏡,則以蓋巵🧙🏼。”是此文所本。《楚辭·劉向·九歎》:“執棠谿刜蓬兮,秉干將以割肉。”王注👌🏽:“棠谿🥲,利劍也。刜,斫也👨‍👩‍👦‍👦。干將📺,亦利劍也。利劍宜以為威,誅無狀以征不服,今乃用斫蓬蒿🚣🏻‍♂️、割熟肉,非其宜也。”《御覽》卷980《物理論》🔺:“夫解小而引大,了淺而伸深,猶以牛刀割雞,長殳刈薺。”《類聚》卷35後漢·張安超《譏青衣賦》:“隋珠彈雀🫸🏿,堂溪刈葵。”文意亦皆相類🔊。

4)膏以明而自煎

按:自,《御覽》卷957引作“遂”,蓋臆改💃🏼。

5)夫辟狸之不可使搏甝,牛之不可使捕鼠

許校:辟,通“譬”。搏甝,原作“搏雞甝”,今據《御覽》卷912引删正👆🏽。《御覽》作“狸之不可使棲處🛜,牛不可使捕”,“棲處”顯即“搏甝”之形訛。《爾雅》:“甝,白虎。”《淮南子·主術訓》:“譬猶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

按:許校未得👩🏻‍🦲。此文本于《淮南子》,當校作“狸之不可使搏牛,甝之不可使捕鼠”。本當是甝搏牛,狸捕鼠,今則反之,是二失也🧑🏻‍🏫,故云“不可”✔️。今本衍“雞”字,“牛”又誤倒於下。“甝”即“虎”也🧞‍♀️。耿廣峰謂“捕為搏之訛字”[24],非也。陳志平、熊清元曰🍝:“意謂狸不可搏牛, 虎不能捕鼠。故疑《御覽》‘棲處’是‘搏甝’形誤……‘雞’字或是衍文。[25]

6今人才有欲平九州,并方外,責之以細事🥷🏼,是猶用鈇斤翦毛髮也

許校:《淮南子·主術訓》:今人之才,或欲平九州,并方外🤡,存危國,繼絕世……是猶以斧劗毛,以刀抵木也。王引之《經義述聞》❇️:“并,本作從👨🏻‍🦳,從猶服也🌈🌡。《治要》引此,正作‘從方外。’

按👩‍🦼‍➡️:《大戴禮記·五帝德》:“據四海,平九州。”“并方外”即據有四海也。王説失之。王引之説見王念孫《淮南子雜志》引[26],許氏不核原書,想當然以為是《經義述聞》🎅🏻。

7夫據幹窺井🎻,雖達視🌿🧑🏻‍🏫,不能見其睛;借明於鏡以照之,則分寸可察也

許校:《淮南子·主術訓》:“夫據除(王引之謂“除當作幹。)而窺井底💔,雖達視猶不能見其睛;借明於鑑以照之,則寸分可得而察也。”雖達視不能見其睛,原作“雖通視不能見其情”🥍,今據《淮南子》改。

按🚮:二“幹”,原作“榦”,許氏誤作。“寸分”即“分寸”🏤,指細微之物。“達視”即通視🧗🏼‍♂️,《論衡·實知》:“無達視洞聽之聰明。”亦其例。許氏誤校。蕭氏所見本“”作“情”⛷,則誤。

8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制於螻蟻,離其處也

許校:《淮南子·主術訓》🎮:“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則制於螻蟻,離其居也💾。”

按📔:許氏未得其源。《莊子·庚桑楚》:“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釋文》:“碭而失水🌘,謂碭溢而失水也。”《史記·賈生傳》《索隱》🧚‍♂️、《文選·吳都賦》李善註🧓🏽、《御覽》卷947、《事類賦注》卷29《記纂淵海》卷99100《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34引“碭”作“蕩”😶‍🌫️,《亢倉子·全道篇》亦作“蕩”🧝🏽。《戰國策·齊策一》🈯️:“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鈎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 [27]《新序·雜事二》“蕩”作“碭”👘。《韓詩外傳》卷8:“夫吞舟之魚大矣,蕩而失水,則為螻蟻所制🧑🏽‍🔬,失其輔也🥃。”《說苑·說叢》:“吞舟之魚🫷🏼,蕩而失水👩🏻‍🍼,制於螻蟻者⛹🏽‍♂️,離其居也。”為此文所本🫳🏿。碭🧘🏼‍♀️、蕩並讀為宕,宕從宀碭省聲。《說文》:“宕🙋🏻‍♂️,過也。”謂激過也👩🏼‍⚖️、奔突也[28]🧑🏼‍🚒。

9猿貁失木👋🏽🧑🏻‍🦱,擒於狐狸📡,非其所也

許校:《淮南子·主術訓》🧑🏿‍🔧:猿貁失木🥸,擒於狐狸,非其所也。

按❣️:此蓋二漢成語。《淮南子·覽冥篇》:“猨狖顛蹶而失木枝🐚。”《說苑·說叢》:“猿猴失木,禽於狐貉者🤌,非其處也。”《後漢書·班固傳》《兩都賦》:“猨狖失木🙆🏽‍♂️,豺狼懾竄🖕。”

10兕虎在後,隋珠在前,弗及掇珠,先避後患

許校🧑🏿‍⚕️:《淮南子·説林訓》:“兕虎在於後📶,隨侯之珠在於前,弗及掇者🧗🏼‍♂️,先避患而後就利。

按:此文有脫誤,當作“先避患而後就利”🏃‍♀️。

11)用百人之所能👲🏽,則百人之力舉,譬若伐樹而引其本,千枝萬葉莫能弗從也

許校💃🏼:《淮南子·繆稱訓》:“用百人之所能,則得百人之力;聚千人之所愛🧛🏽‍♂️,則得千人之心🙋🏿,辟若伐樹而引其本💪🏽,千枝萬葉則莫得弗從也🉐。

按:《淮南子·精神篇》:“譬猶本與末也👩🏿‍🦰⛩,從本引之,千枝萬葉🧑‍🏭,莫得不隨也👨‍👦‍👦。”《文子·微明》:“故用衆人之所愛🕚,則得衆人之力;舉衆人之所喜🕚,則得衆人之心。”亦可參證。此文有脫誤,當補作“[]百人之力,[千人之所愛🤾🏿‍♀️,則得千人之心]”。《淮南子》“聚”當作“舉”,許氏引誤👳🏽。

12)專用聰明👀,事必不成🙅🏿;専用晦昩,事必有悖;一明一晦,得之矣

許校:《意林》卷2《尹文子》:“專用聰明,則事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悖。”

按🦕:許引不全🫸。《意林》卷2《尹文子》:“專用聰明✦,則功不成;專用晦昧,則事必悖。一明一晦,衆之所載🫸🏿。”

13)夫一妻擅夫👨🏿‍🎓,衆妾皆亂;一臣專君👩🏽‍🌾,羣臣皆弊

許校🌦:《意林》卷2引《申子》:“一妻擅夫🙅🏽‍♀️,衆妻皆亂🧑🏻‍🦳;一臣君🤽🏼👩‍🔧,羣臣皆蔽。”

按:弊,讀為蔽🤰🏿,蒙蔽。

14)以魚敺蠅,蠅愈至

許校😘🫱🏻:《韓子·外儲說左下》👨🏼‍🦲:“以魚去蠅,蠅愈至🐘。”

按:《吕氏春秋·功名》:“以茹魚去蠅,蠅愈至。”高注:“茹,臭也🥥。”

15)加脂粉則宿瘤進🎃,蒙不潔則西施屏

許校🕌🤵:《列女傳》卷6:“宿瘤女者,齊東郭採桑之女……”《孟子·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按🧍‍♂️🧑‍🏭:《御覽》卷607《韓子》:“加脂粉則嫫母進御🤲🏻,不潔則西施棄野🤸🏻‍♂️。”

16)世莫學馭龍,而學馭馬,莫學治鬼,而學治人,先其急脩也

許校:淮南子·説林訓》🔋:“人莫欲學御龍🫄🏻,而皆欲學御馬🧙🏼😢,莫欲學治鬼🚵🏿,而皆欲學治人,急所用也👩🏽‍⚕️。”

按:“脩”當作“備”🌋,字之誤也🧔🏿‍♂️。淮南子·脩務篇》:“遂為天下備👧🏽。”高注📍:“備🫲🏻🕵🏼,猶用也。”

17)屩鼻不能達芬芳,畫月不能摴望舒之景,床足不能有尋常之步

許校:《抱朴子外篇·博喻》:“鼻不能識氣,釜目不能攄望舒之景👻,牀足不能有尋常之逝。”

按:“摴”同“樗”👩🏻‍🦲、“”。《慧琳音義》卷31🦥:“攄蒲🙍🏻‍♀️:《考聲》云:‘攄,舒也。’《廣雅》云👩‍🏫𓀋:‘張也。’案攄蒲者⌨️,經從雩作摴,非也👳🏼。”又卷45:“攄,戒本作樗🧖🏼‍♀️,通用也。”又卷64:“攄👮🏼,經作樗,俗字也🗯。”字亦作攎🧩、臚🎢。陳志平、熊清元曰🏊🏿‍♂️🪦:“‘畫月’當作‘釜目’。‘釜目’正與‘鋸齒’、‘箕口’、‘榼耳’🧑🏼‍🔧🛴、‘屩鼻’、‘床足’對。[29]方以智曰:“望舒🕳,月御𓀃,言月至望而舒也🏪。”[30]

18)亦猶草木有龍膽、狗脊、虎掌⚃、麞牙👩🏼‍💻,而非四獸也

許校:麞牙,疑謂“狼牙”。“麞”本或作“獐”,與“狼”字形近而訛。

按👿:許校未是🙅🏻。唐白居易《官舍閒題》🦌:“禄米麞牙稻🔢,園疏鴨脚葵。”此謂“麞牙稻”📛。又《救荒本草》卷3有“獐牙菜”☠️,皆草木類也。

19)阿膠五尺,不能止黄河之濁🧑🏼‍🍳🌡;弊箅徑尺,不足救鹽池之鹹

許校:《御覽》卷736引《淮南萬畢術》:“老槐生火,膠撓水則淸,弊箕止醎。取箕以内醬中,鹹著箕矣。”又卷766引孔融《同歲論》🧑‍🔬:“阿膠徑寸,不能止黄河之濁。”又卷757引孔融《同歲論》:“弊箄徑尺,不足以救鹽池之鹹🕌。”《抱朴子外篇·嘉遁》:“寸膠不能治黃河之濁🎺,天水不能却蕭丘之熱。”弊箅🕥,原作“弊車”🧔🏼‍♂️;鹹,原作“泄”,今據《同歲論》改🧼。《哀江南賦》👴🏿:“敝箅不能救鹽池之鹹,阿膠不能止黄河之濁。”

按:《記纂淵海》卷61引《傅子》:“阿膠三寸🤦🏿🤰🏿,不足止黄河之濁;毁箄三尺,不足救鹽池之鹹☄️。”“箕”當作“箅”,“箄”當作“箅”,並字之誤也😖。周·庾信《哀江南賦》:“敝箄不能救鹽池之鹹⚾️,阿膠不能止黃河之濁♤。”許引不全。

20)殷洪遠云🐜:“周旦腹中,有三斗爛腸。”

許校👨🏽‍⚕️:庫本校:“按原本云作念👊✌🏽,旦作恒🔨,腹下無中字🦸‍♂️,謹據曾慥《類説》校改🛤。”

按🌘🤸🏿‍♀️:《類説》未見引用✵。唐·馮贄《雲仙雜記》卷9🧑🏽‍🚒、宋·朱勝非《紺珠集》卷1、元·陶宗儀《説郛》卷23、明·陳耀文《天中記》卷23引並作“周旦腹中⤴️,有三斗爛腸”🫓,《韻府羣玉》卷6🧬、12引作“周且腹中👨‍👩‍👧‍👦,有三斗爛腸”〰️,卷6注🧑🏿‍🚀:“且,或作旦👨🏼‍🍳。” 宋·黄庭堅《題子瞻寺壁小山枯木》:“爛腸五斗對獄吏🏄‍♂️,白髮千丈濯滄浪♣️。”“五”當作“三”,“且”當作“旦”🙎🧑🏿‍🌾,並字之誤也🤡。

21)人君當以江海為腹,林藪為心,使天下民不能測也

許校🕦:《御覽》卷76引《唐子》🛀:“君人者當以江海爲腹💪🏿,山林爲面🚣‍♀️😅,當使觀者不知江河藏山何有。”

按:《御覽》卷371引《唐子》作“人君以江海爲腹,山[]爲面,如此則下不知其量,畏而懷之”👨‍👨‍👦‍👦。《御覽》卷76引有脱文🤳🏿,末句當作“不知江河[]藏山[]何有”。

22鼓不預於五音🧘🏿‍♀️,而為五音之主🩵;水不預於五味,而為五味之和👍🏼🪧;將軍不預於五官,而為五官之督也

許校:《淮南子·兵略訓》:“故鼓不與於五音,而爲五音主;水不與於五味,而爲五味調;將軍不與於五官之事👩🏼‍🔬,而爲五官督

按:《治要》卷36引《申子》:“鼓不與於五音🏄🏿‍♀️😖,而爲五音主𓀛;有道者不爲五官之事🧑🏼‍🤝‍🧑🏼,而爲治主。”《意林》卷2引《申子》🥏:“鼓不預五音🐈,而爲五音主🫰🏽。”為《淮南》及此文所本。《長短經·大體》👱🏽:“鼔不預五音,而為五音主🗝;有道者不為五官之事♛,而為理事之主🥃。”亦本之🧑🏻‍🎄。

23蘭生空谷,不為莫用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

許校🧑‍🌾:《淮南子·説山訓》:“蘭生幽宫👨🏻‍🦽‍➡️,不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為莫乘而不浮🤰🏼。”

按⏯:郭店楚簡《窮達以時》𓀖⚪️:“……嚊(嗅)而不芳✌🏽;無茖蓳愈(璑璐瑾瑜包)山石🕞,不為……”[31]《荀子·宥坐》:“夫芷蘭生於深林🪀,非以無人而不芳👋🏿。”《韓詩外傳》卷7:“夫蘭茞生於茂林之中🍢,深山之間,不為人莫見之故不芳。”為《淮南》及此文所本。《家語·在厄》🫃🏽💇🏼‍♂️:“且芝(芷)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文子·上德》:“蘭芷,不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為莫乘而沈🚣🏼。”亦可參證👮🏼‍♀️。

24)渇而穿井👨‍🍼,臨難鑄兵,並無益也

許校🔎:《説苑·雜言》🏨:“譬之猶渇而穿井,臨難而後鑄兵🛍,雖疾,從而不及也🔟。”

按🫵🏼🪵:許校未得其源。《晏子春秋·内篇襍上》:“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32]《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譬猶渇而穿井,鬬而鑄錐,不亦晩乎🚴🏽‍♂️?”

25)則關西夫子💗,此名方丘;東里先生,夢中相報

許校:方丘,未詳🛡。疑謂死後薄葬。

按:許說非也🛎。方🦹🏻‍♀️,猶比也。丘🚍,指孔子。

26)語有🔰🧑🏽‍🌾:“曲突徙薪為彼人🛝,焦頭爛額為上客。”

許校:為彼人🐎,庫本校🤥:“案🥬:《漢書》作‘亡恩澤’。”《漢書·霍光傳》💇‍♀️:“曲突徙薪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類聚》卷80引桓譚《新論》:“曲突徙薪無恩澤,燋頭爛額為上客。”

按:彼🔋,讀為鄙。鄙人📫,鄙陋之人。《三國志·先主傳》🐏:“彼州殷富,户口百萬。”《華陽國志》卷6作“鄙州”。朱起鳳曰:“彼🐋、鄙同音通叚。從可知《論語》‘彼哉’當讀為‘鄙哉’,乃貶其人,非外其人也。[33]

27)龍首豕足🦾,隨時之義;牛頭馬髀,强相附會

按❄️:義🧘🏼,讀為宜👈🏽,《御覽》卷585引正作“宜”。《易·彖曰:“隨時之義大矣哉。《後漢書·崔駰傳》《達旨》:“隨時之宜,道貴從凡。”李賢注引《易》🧆。

28)事等張君之弧,徒觀外澤;亦如南陽之里,難就窮檢矣

按:二句許氏失考。“弧”當作“瓠”💀,指壺蘆也🤏🏼。上句用三國張裔之典。《三國志·張裔傳》🐋:“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雍)闓遂趑趄不賓🚵🏼,假鬼教曰:‘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實麤,不足殺,令縛與吳🏃‍♂️。’於是遂送裔于權👊。”下句用三國諸葛亮之典🍋。《三國志·諸葛亮傳》亮上疏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檢,猶言考察。

29)射魚指天,事徒勤而靡獲🤳🏽;適郢道燕,馬雖良而不到

許校🚈:道,原作“首”,今據《抱朴子》改⚃。《抱朴子内篇·勤求》🌏:“所谓適楚而道燕🚤,馬雖良而不到,非行之不疾,然失其道也🚮。”

按:“首”字不誤,《抱朴子》之“道”📄,當據此讀為首[34],許改傎矣,王明亦失校[35]。《抱朴子外篇·官理》🦹🏿:“猶却行以逐馳🙋🏻,適楚而首燕也。”以《外篇》證《內篇》🕵🏿,其無疑矣。其典當出于《戰國策》,許校亦未能得其源也👨🏻‍✈️🧗‍♂️。《戰國策·魏策四》:“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面”即此文“首”字之誼。面,讀為偭,《説文》:“偭,鄉也。”《廣雅》👆🏽:“面👨‍🦼‍➡️、首,嚮也🙍。”“鄉”🐭、“嚮”同“向”🙇🏿‍♀️。《史記·淮陰侯傳》👨🏻‍🚀:“北首燕路。”《正義》🫐:“首,音狩👮🏻,向也💷。”《漢書》顏師古注:“首謂趣向也。”此文“首”🌷、“指”同義對舉,指亦向也。《弘明集》卷6南齊明僧紹《正二敎論》:“其為首燕求越🤶🏼,其希至何由哉?”《晉書·劉琨傳》:“旌旗首於晉路🚇😽,金鼓振於河曲🕟。”二例皆與此文同🤴🏿。

30)犁軒眩人🛡,皆技術也

校:眩🤦🏽‍♀️,原作“胘”,今據《集成》本改。《史記·大宛傳》:“以大鳥卵及犁軒善眩人獻於漢。”《索隱》:“《漢書》作‘犂靳’,韋昭曰:‘變化惑人也💁。’”

按:庫本亦誤作“眩”。“犁軒”、“犂靳”,古音同。或音轉作“黎軒”、“驪軒”🏌🏽‍♂️、“梨軒”💹、“嫠軒”🪼、“犛軒”、“犁靬”、犛靬”、犁犍”、“力乾”、“力虔”等。《正義》:“下巨言反,又巨連反。《後漢書》云📂:‘大秦一名黎鞬。’”《後漢紀》卷15亦作“黎軒”。《通鑑》卷21胡注:“黎軒🫱🏻,亦曰黎靬。靬音軒,又鉅連翻。”“軒”、“靬”同从干得声🛠,例得通借。《漢書·西域傳》🍿:“犂靬🌡。”顏注:“犂讀與驪同🏋🏼‍♀️,靬音鉅連反🖨,又鉅言反。”《通典》卷192自注:“靬,巨連反。”“軒”音巨連反,與“靬”音同;音巨言反6️⃣🧗🏻‍♂️,與“”🪕、“”🤏🏽、“鞬”音同。《玉篇》:“赶,渠言切。”《集韻》“”同“飦”,皆其比也🧔🏼。

31)若以為戲笑者🛁,少府鬭猴💭🕵🏼‍♀️,皆戲笑也

許校:猴,原作“獲”🧄,不辭☕️,今據《漢書》改。《漢書·蓋寛饒傳》:“酒酣樂作,長信少府檀長卿起舞,為沐猴與狗鬭。”顏師古注:“沐猴,獮猴👱‍♂️。”《初學記》卷26引劉潛《謝晉安王賜宜城酒啓》:“少府鬭猴,莫能致笑。”

按:許氏改字非也🕵🏼‍♂️🍦。“獲”當作“玃”,字之誤也。《説文》:“玃,母猴也👨🏿‍🍼。”《呂氏春秋·察傳》:“玃似母猴。”“母猴”即“沐猴”。《爾雅翼》卷20:“然則猴、夒、玃為,蓋一物。又有沐猴、母猴之稱🎯,母非牝也,沐音之轉耳。”故此文之“鬭玃”,即《漢書》之“為沐猴與狗鬭”也。字或作“蠷”、“貜”,例略。字或作“舉”,借音字也。《山海經·西山經》🧜🏽:“崇吾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

32)堯身長十尺🥖👨🏿‍🏭,眉乃八采

按😶‍🌫️:乃🥢,《孔叢子·居衛》同,當為“分”字之誤,傅亞庶失校[36]《御覽》卷80引《孔叢子》正作“分”字[37]。《玉管照神局》卷上:“堯舜以無為為君,蓋有眉分八彩。”《太清神鑑》卷4:“龍形者……闊眉分八彩。”宋·李新《賀趙招討平晏州啟》:“捷書報上,喜分八彩之堯眉;輿地開圖✅,遠出九州之禹貢👧🏻🎥。”《釋門正統》卷1:“目耀重瞳⚽️,眉分八彩。”《佛祖統紀》卷6:“師眉分八采🔈,目耀重童。”“八采(彩)”即“八字”[38],故又言“眉分八字”。《太清神鑑》卷6:“眉分八字者,性和而福。”《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卷1:“眉分八字,唇若丹朱👩🏽‍🍳。” 《正法眼藏》卷1:“眉分八字,眼似流星🏄。”

33)或拆臂望陽,或秃骭背僂

許校👮🏽‍♂️:拆臂,原作“折臂”🛀,今據《孔叢子》改。拆猶分也。望陽😧,當作“望羊”🧰。

按:《孔叢子》亦作“折臂”,許氏失檢,且改“拆”亦非其誼也📑。考《荀子·非相》:“禹跳湯偏。”楊倞註:“鄭注《尚書大傳》🚣🏿‍♀️:‘湯半體枯🥏。’”《潛夫論·五德志》✈️🦶🏿:“扶都見白氣貫月🌏,意感生黑帝子履,其相二肘,身號湯🩻。”《論衡·骨相》🧍‍♀️:“湯臂再肘💠。”《劉子·命相》:“湯臂二肘🍵。”《御覽》卷83引《雒書靈准聽》☀️:“(湯)臂二肘。”又引《春秋元命包》:“湯臂二肘🙈🚟,是為神剛🌪。”偏者、半體枯者🍂、二肘者𓀚🧖🏼‍♂️、再肘者,皆指折臂也。《魏書·長孫道生傳》:“子彥少常墜馬,折臂,肘上骨起寸餘💖。”蓋折臂後💶,肘上又生骨🤙🏽,故云“二肘”或“再肘”也。臂骨折斷🧝🏼♉️,故云“偏”或“半體枯”也。《白虎通義·聖人》:“《禮》曰:‘湯臂三肘,是謂柳翼🧘🏿。’”[39]本書《興王篇》🙎🏻‍♂️:“(成湯)四肘👷🏿‍♀️。”《初學記》卷9引《帝王世紀》:“(成湯)臂四肘。”《白帖》卷30引《春秋元命苞》:“湯臂四肘,是謂神剛🙎🏼‍♀️。”[40]《宋書·符瑞志上》:“臂有四肘👨🏼‍🍼,是為成湯。”彭鐸曰:“‘四肘’合二臂言之,‘三肘’非。”[41]“三肘”當作“二肘”😵‍💫,《御覽》卷369引《白虎通》正作“二肘”,陳立失校[42]。“望陽”同“望羊”,不煩改作👵🏼,已詳上文。

 

《著書篇》第十

1)孝無優劣,能使甘泉自湧,鄰火不焚

許校:《御覽》卷411引《東觀漢記》:“姜詩字士游🏫,廣漢雒人……母好飲江水👨🏽‍💼,兒常取水溺死,夫婦痛🤾🏻‍♂️,恐母知🚣🏻,詐云行學,嵗作衣投于江中,俄而涌泉出於舍側,味如江水👵🏿。”《類聚》卷20《東觀漢記》🧈:“長沙有義士古初,父喪未葬,鄰人火起,及初舍棺不可移🏋️‍♀️,初冒火伏棺上,俄而火滅。”

按:許校二引《東觀漢記》,分别見卷173️⃣、16,何故從《御覽》💅🏼、《類聚》轉引?許氏校箋🧑‍🧒,此類問題甚多🛀🏼,姑于此舉例出之餘不復及👩🏼‍🎓。孝子甘泉自湧事者,非僅姜詩🔇,曹曾亦其一例👨‍🌾。晉·王嘉《拾遺記》卷6:“曹曾🙏🏼,魯人也,本名平,慕曾參之行🧚🏼‍♂️,改名為曾。家財巨億🚣🏽‍♂️,事親盡禮……時亢旱,井池皆竭,母思甘清之水🥸,曾跪而操缾,則甘泉自涌,清美於常🕵️‍♂️🪚。”

2)地出兼金,天降神女

按:兼,《類聚》卷20梁元帝《孝德傳序》作“黄”。《孟子·公孫丑下》:“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趙注:“兼金👩🏽‍💻,好金也🤲🏻,其價兼倍於常者,故謂之兼金。”耿廣峰謂“兼為黃之訛字”[43],非也💬。

3)騰麏自犪🧜🏽‍♀️👦🏿,嘯虎還仁

許校👨‍👩‍👦:騰麏自犪,未詳。《類聚》卷95引蕭廣濟《孝子傳》:“蕭國遭丧,有鵠遊其庭,至暮而去;麞暮入其門,與犬馬旅,至旦而去。”此或近之💲🚴‍♂️。“”同“麇”🈚️,麞也。犪,順從🧎‍♂️‍➡️。《御覽》卷411引宋躬《孝子傳》🤞🏽:“韋俊字文高,京兆杜陵人,嘗與父共有所之🌿,夜宿逆旅。時多虎,將曉,虎遶屋號吼,俊乃出户當之。虎弭耳屈膝,伏而不動。”

按🕴🏼:“騰麏自”蓋典出《宋書·五行志》🪠:“晉成帝咸和六年正月丁巳🤱🟤,會州郡秀孝於樂賢堂,有麏見於前🤎,獲之👩‍👦‍👦。孫盛曰:‘夫秀孝😻,天下之彦士🫸🏻;樂賢堂9️⃣🙅🏽‍♂️,所以樂養賢也。’”孝子嘯虎還仁者,非僅韋俊,吳達亦其一例。《御覽》卷411引《晉中興書》☝🏼:“烏程吳達,往經饑饉,父母兄嫂及群小從之親十有三人,達病篤,鄰里咸葦裹布而埋之,親屬皆盡,存者唯達夫妻而已。家徒四壁👱🏻‍♂️,晝則傭賃,夜還燒磚伐木,夜在山草,屢遇虎,虎下道避之。”

4)性與率由🤷🏽‍♀️,因心致極

按:因心🌆,《類聚》卷20引同,《初學記》卷17引作“恩義”。蓋“因心”二字誤合作“恩”字,後人因補一“義”字以足句🤶🏽。“極”當作“敬”👦🏿,字之誤也👱🏼。《舊唐書·禮儀志》:“庶因心致敬🚴🏿,獲展虔誠。”是其旁證➖。此篇下文《忠臣傳序》:“事君事父,資敬之禮寧異?為臣為子,率由之道斯一。”亦作“敬”字之確證🦤。

5)若乃何宗九策👩🏿‍🍼,事等神鉤;陽雍璧👰👴,理歸玄感

按🦹‍♂️:“神鉤”許氏未釋。“神鉤”為攻戰之具😿。《書鈔》卷126引陳琳《武庫賦序》:“回天軍于易水之陽♟✡︎,迺建雲梯神鈎之具🫅。”[44]

6)但使良園廣宅🥝,面水帶山

許校:“使”字下當脫“有”字。《後漢書·仲長統傳》🧚🏿:“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

按:不必補“有”,文義自足,《類聚》卷21引亦無“有”字𓀌。面,讀為偭,《廣雅》🍷:“偭,偝也🦃。”“偝”同“背”。

7)漢氏以來,南羌旅距,西域憑陵

許校:《後漢書·馬援傳》:“若大姓侵小民,黠羌欲旅距👰🏿‍♀️💿,此乃太守事耳🚣🏻‍♂️。”李賢注:“旅距,不從之貌🏄🏻‍♀️。

按:旅距,字或作“旅拒”🦘、“儢拒”👨🏼‍🦰、“𠐳拒”🍾、“呂鉅”、“呂矩”,旅、儢、𠐳呂,亦拒也🧖🏽‍♀️👱🏽‍♂️,同義連文[45]

8)炎風、弱水,不革其心♢;身熱、頭痛🙍🏿‍♀️,不改其節

許校:炎風,疑當作“炎火”🫥。《山海經·大荒西經》🧑🏿‍🦲:“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

按:“炎風”不誤🧑🏼‍🦰。《淮南子·時則篇》🏃‍➡️:“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萬二千里🚹。”

 

《捷對篇》第十一

1)苟得其人,自可沈湎

按:沈湎,《南史·謝𤅢》作“流湎”,《御覽》卷844引《齊書》作“沉湎”,《通志》卷138作“湛湎”😳🧑🏿‍🔬。流,讀為沈(沉)。《荀子·君子》🏊🏻:“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治要》卷38引作“沈淫”。《荀子·勸學》:“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大戴禮記·勸學》作“沈魚”。湛,亦讀為沈(沉)🛡🤞🏿。《淮南子·覽冥篇》:“故東風至而酒湛溢👩🏽‍🎨。”文選·七啓》李善註、《御覽》卷9引正文及注並作“沉”💁🏿‍♀️,《記纂淵海》卷2、《事類賦注》卷2引正文及注並作“”。古從甚從冘之字多通假[46]

2)劉道真常與一人共素袢草中食

許校:袢🚤,原作“拌”🟢,今據《類聚》引《語林》改🤦🏼‍♂️。《説文》:“袢🤦🏼‍♀️,衣無色也。”《繫傳》:“進身衣也。”《類聚》卷25《語林》:“道真嘗與一人共索袢草中食🧗🏼。”《太平廣記》卷253引《啓顔錄》🕥🧲:“嘗與人共飯素盤草舍中🧝🏽🍓。”

按:宋紹興本《類聚》引作“索𥘽”⛷,字從示不從衣🫅🏼,許氏失檢。許氏引《説文》解為衣無色,不顧文義之不安🛏,尤為大誤👩🏽‍🔧。“𥘽”為“”字之誤[47],四庫本《類聚》引正作“索[48] 。“”即《啓顔錄》之“盤”的俗字🏃‍♀️‍➡️。《金樓子·雜記篇上》⛔️:“令厨人以金榔一斛🤜。”作“字。宋·阮閱《詩話總龜》卷37引《因話録》作“嘗與人草中同盤共飲”👸🏻,亦作“盤”字。字或作槃、鎜,《玉篇》:“槃,器名✤,或作盤、鎜。柈,同上。”《廣韻》:“槃,器也🎽。盤🎮,籀文🏋🏽‍♂️。鎜,古文⛰🫒。柈,俗。”“索”🦙、“素”形聲俱近,古多通用[49]🚴🏻🤘🏿。南朝·宋·鮑照《代挽歌》:“憶昔好飲酒🏃‍♀️‍➡️,素盤進青梅。”“素盤”即指不加紋飾的食器。唐·張説《素盤盂銘》序🏤:“乃命山工作為盤🫀、盂👩🏻‍🍼、盎🚶‍➡️、甖🐏、樽、觶,呈其文理🦸,素而不飾。”《中記》卷26引《語林》作“牽拌”,此誤之又誤者也。常,讀為嘗🥲,曾也。

3)何物凍老鴟,腩腩低頭食

按🧜🏻:何物《御覽》卷927《晉書》作“何忽”。“忽”當作“物”,字之誤🤢。敦煌寫卷P.2187《破魔變》:“身腃項縮▶️,恰似害凍老鴟🥱;腰曲腳長,一似過秋穀(鶻)”“害凍老鴟”即典出於此文。腩腩,《御覽》卷927引《晉書》同🥎,當讀為呥呥,口不停地咀嚼貌🧑🏿‍🌾。《玉篇》:“呥,呥呥🖥,噍皃🕵️。”《廣韻》:“呥🦵🏽,噍皃。”“噍”同“嚼”,見《説文》。《荀子·榮辱》:“亦呥呥而噍🧑🏽‍💼。”楊倞註:“呥呥⚈,噍貌🥔。噍,嚼也。”字或作𧦦、諵👼🏼,《六書故》:“呥🤸🏽‍♀️,呥呥❎,口不休也。又作或作𧦦🔜、諵。”字或作“𩑞𩑞”👱,《類聚》卷81引《東方朔記》:“蟲喙類馬,色邠邠類虎。”《御覽》卷825引《東方朔別傳》作“呥呥”🧝🏼‍♀️,《爾雅翼》卷24亦作“呥呥”,宋·董逌《廣川書跋》卷6作“𩑞𩑞”,明·方以智《通雅》卷10引董逌作“”。“”🧘‍♂️、“”皆“𩑞𩑞”之形誤。呥呥🌐,小聲也,蓋狀其咀嚼之聲耳👩🏻‍🦱📇。今吳語尚謂咀嚼為呥呥🤳🏽。

 

《志怪篇》第十二

1)淳于能剖臚以理腦元化能刳腹以浣胃

許校🕋:《抱朴子内篇·至理》𓀝:“淳于能解顱以理腦,華佗能刳腹以滌腸。”

按🗑:臚🥙⏪,讀為顱🤰🏼。《海録碎事》卷13引《抱朴子》作“解臚”。

2)蠰蟲仮翼

許校:《抱朴子内篇·論仙》🤏🏿:“壤蟲假翼🪅。”

按:“仮”即“假”字草書缺譌👩🏻‍🦼🍕。敦煌寫卷P.2761👨🏿‍⚕️:“伏惟都僧統大師間生英傑🏩,天長才🐈。”P.3282V《臨壙文》:“脆命[奄]留🪨,風塵造💅🏻。”“”、“”皆即“假”省去中間結構“”之草書,因形誤為“仮”也🏊🏻‍♂️。《淮南子·道應篇》:“吾比夫子,猶黄鵠與蠰蟲。”許注:“蠰蟲🎾,蟲之幼也。”《三國志·郤正傳》裴松之注引作“壤蟲”👮🏿‍♂️,《論衡·道虛》、《神仙傳》卷1同。朱駿聲謂壤借為蠰[50]🥭。

3)太皥師蜘蛛而結罟,金天據九扈以為政

許校:《抱朴子内篇·對俗》:“太昊師蜘蛛而結網,金天據九鳸以正時👨‍👨‍👦‍👦。”

按:《關尹子·三極篇》:“聖人師蜂立君臣🧑‍🧑‍🧒,師蜘蛛立網罟。”

4)逍遥國葱🧒🏽🤰,變而為韮

許校:《御覽》卷977引《後秦書》:“姚興種葱,皆化為韭📘🎎,其後兵戈日盛。”又引《後周書》👨🏿‍✈️:“宣帝大象年,左衛園中葱變作韭。”

按:《隋書·王劭傳》上表言符命曰:“《稽覧圖》又云:‘治道得則陰物變為陽物。’鄭玄注云⛹🏻‍♂️:‘葱變為韭亦是🙊。’”是漢人已有“變為韭”之說🖐🏿。“國”當作“園”,字之誤也🤸🏼‍♂️😘。所變之物,則有“薤”👈、“茞”二説。《玉篇》:“薤,菜似韮🙆🏽。”《高僧傳》卷2🤵🏽‍♀️:“興弘始三年三月👼🏽🏡,有樹連理生於廟庭,逍遙園葱變為茞🤲🏿。”《法苑珠林》卷34🦍、《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6🤶🏻👮🏽‍♀️、《開元釋教錄》卷4、《法華傳記》卷1亦作“”,《出三藏記集》卷14👷🏽、《歷代三寶紀》卷8《肇論疏》卷2👍🏼、《法苑珠林》卷25、《大唐內典錄》卷3🧑‍✈️、《淨名經關中釋抄》卷1作“薤”🕵️。《出三藏記集》宋本作“茞”💃🏼,《歷代三寶紀》💃🏻、《法苑珠林》、《大唐內典錄》宋、元🫘、明本並作“茞”。《法華傳記》甲本作“薤”。上引諸書,皆作“”字。“逍遙園”位於長安[51]

5)娥因舉聲哀哭,一哭老少悲愁😾,三日不食

許校:舉聲,《列子·湯問》作“曼聲”,張湛注🧏🏿‍♀️:“曼聲,猶長引也。”一哭,《列子》作“一里”。

按🧑‍🧒‍🧒👴🏽:《博物志》卷8、《宋書·樂志一》👩‍🚒、《通典》卷141👩🏼‍🦳、145作“曼聲”⚠️、“一”。《書鈔》卷106引《列子》作“謾聲”,《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外集卷11、《韻府羣玉》卷25引《博物志》並作“漫聲”🚵🏿‍♂️。《淮南子·氾論篇》:“及至韓娥、秦青🎞、薛談之謳,侯同曼聲之歌。”高誘注:“又《覽冥篇》:“曼聲吞炭,内閉而不歌。”高誘注:“曼聲⚫️,善歌也👸。” 《通典》卷145引許慎曰:“曼聲⟹,長聲也👩🏻‍🦼🔫。”蓋即《淮南》許注也👇。《説文》:“曼👨🏿‍🎨,引也🧑‍🦼。”《玉篇》:“曼🧘🏼🪆,長也。”“謾”🎶、“漫”皆借字。

6)乃厚賂發之

許校:“發”字原闕🧑🏼‍⚖️,今據《列子》補🙋🏻‍♂️。張湛注:“發猶遣也。”

按🐩:《博物志》卷8☔️、《宋書·樂志一》作“遣之”🪀。《通典》卷145、《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24引《列子》作“遺之”。“遺”為“遣”之形誤也🛂。

7)周穆王時🍽,西極有化人🧟‍♂️,能入水火,貫金石,反山川,移城郭,穆王為起中天之臺,鄭、衛奏《承雲》之樂

按:《列子·周穆王》“城郭”作“城邑”🧟‍♂️,其下有“乘虛不墜🙇🏼,觸實不,千變萬化,不可窮極”16字。此篇蓋脫,《御覽》卷737引《金樓子》正有此16字,“”作“礙”👍🏼🕵️‍♀️,字同。

8)構以金銀,絡以珠玉

許校:構,《御覽》卷737引作“稱”。

按👩🏽‍🚀:“稱”當作“構”♦️,字之誤也😵🈳。《列子·周穆王》亦作“構”,《初學記》卷27《列子》作“搆”,字同。

9)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曰日及,今日割取其肉🌼,明日瘡即愈

許校:庫本作“白皮”,《太平廣記》卷434引《金樓子》作“白及”,《類聚》卷65引《玄中記》:“大月氏有牛,名曰日及,割取肉一二斤🤱🏼,明日瘡愈👇🏼。”

按:《玄中記》之文,《御覽》卷166《太平寰宇記》卷80作“牛割而復生🔳,名曰及牛”👨🏽‍🍼,《御覽》卷825引作“大月支有牛,名爲日及⁉️,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瘡愈”,又卷900引作“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曰反牛😠,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其肉已復💴,創即愈也”🧘🏿‍♂️,《太平寰宇記》卷184引作“(大月氐)又有牛,名為日及,今日割其肉明日瘡愈”🧑🏻‍🦼‍➡️,《書鈔》卷145引作“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為日反牛👆🏽,今日割取其肉,明日肉復生”[52],《事類賦注》卷22引作“大月支及西胡有牛👨🏿‍🦰,名反牛👩🏼‍🦰,以今日割取其肉三四斤,明日其肉已復,瘡亦愈”🙅。牛名當以作“日反”為是🪗,餘皆形之訛也。反🙆‍♂️,猶復也🕰。“牛割而復生”🛤、“今日割取其肉💗,明日其肉已復”,即其命名為“日反”之誼也🧝🏻‍♂️。博物志》卷3:“越巂國有牛🧑🏻‍🔧👨🏿‍🎨,稍割取肉🪜,牛不死,經日肉生如故🎻。”《御覽》卷166作“越嶲國有牛,稍割取肉,經日必復生如故”🧍‍♀️。此亦其比。《紺珠集》卷1、《説郛》卷23引《金樓子》作“白皮牛”,亦誤。“白及”即“白芨”,“日及”即“木槿”[53],皆草木名🧖‍♀️。陳志平謂“紺珠集所引,顯然日及’為白皮之形誤[54]耿廣峰謂“似乎當為‘日及’”[55]二氏胥不知其命名之由💡,故皆未得其誼📼。

10晉寧縣境内出大鼠🙅🏼‍♂️,狀如牛,土人謂之鼴

按🚶🏻‍♀️:鼠,覽》卷911“偃”,《本草綱目》51🔝、《物理小識》卷10引作“偃牛”。當作“偃”,二書引有脫誤。《六書故》:“偃,別作鼴👱‍♀️。”“鼴”即“偃”之分別字💁🏼。字或鼹🧙‍♀️,《莊子·逍遥游》:“偃鼠飲河。” 《初學記》卷29、《白帖》卷98引作“鼠”,《韻府羣玉》卷9引作“鼴”。字或音轉作隱,《初學記》卷29引郭璞《洞林》👩🏻‍🚒:“宣城郡有隱鼠🦹‍♂️,大如牛🧘‍♂️,形似鼠。”又引《本草》:“鼠🧎‍♂️,世中一名隱鼠,形如鼠而無尾🧑‍✈️,黑色長鼻。”《爾雅翼》卷23引故陶隱居🌰:“鼠,一名隱鼠🤲🏿。”隱、偃一聲之轉。

11)俗曰👨‍👨‍👧‍👧:“漢將攻越♥️🦌,築城,伐木於利水🚶‍♀️。

按🖕:覽》卷952作“漢將將攻越👨🏿‍🎨,築城🍗,浮木于利水”,今本“將”下脱一“將”字🈳,“伐”作“浮”。

12)滎陽郡山中有巨龜,長八九尺,腹下有文字,前後足下各躡一🖖,有時踰山越水,咸觀異之

校:“腹”字原闕,今據《覽》931補。

按:《太平廣記》卷472《録異記》:“道州營陵中鼉甲,長八尺🍭👨‍🏭,[]下自然有文字,前後四足各踏一龜,有時行,或踰山越水,俗莫敢犯🧜🏿‍♂️。”亦其比。此文“有時”下脱“行”字🌧,覽》931引已脱🌓🧜🏻‍♀️。

13)脩羊公止於華隂山,以道干漢景帝,帝禮遇之💅🏽。數歳,道不可得。有詔問修羊公何能🧚🏻,發語未訖,於床上化為白羊🛌,題其脅曰:“脩羊公謝天子🧍‍♀️。”

按👨🏻‍🦼:“發”字上屬,當點作“有詔問修羊公能何[]發”。覽》卷902引《金樓子》作“有詔問脩羊公能何[]發?語未訖📅,於床上化爲白石羊”🎩,《列仙傳》卷上“有詔問脩羊公能何日發?語未訖,牀上化為白[]羊”,《雲笈七籤》卷108引《列仙傳》作“有詔問公[]何日發?語未訖,牀上化為白石羊”🙆,今本脱“日”🧡、“石”二字,“能”字又倒置于下。《説郛》卷23引《金樓子》:“有道者化白石羊。”許氏引《列仙傳》點作“能何日發語”,亦誤。

14)額上戴科藤一枝

按🦸🏼‍♀️:枝,《酉陽雜俎》卷16引《南康記》同,覽》卷995引《金樓子》👱🏼‍♂️、《太平廣記》卷443引《交州記》“枚”🥸,覽》906引《交州記》作“株”。科藤,亦作“萪藤”。《玉篇》:“萪👨🏼‍🚀,萪藤,生海邊👩🫰。”《齊民要術》卷10引《異物志》:“萪藤圍數寸,重於竹😥,可爲杖篾👷🏿。”覽》卷995作“科藤”。

15)凡藏諸寳,忘不知處者⛹️,以銅盤盛井花水,赴所擬地,照之見人影者,物在下也

按🚜:擬,讀為疑,《漢書·揚雄傳》《反離騷》:“蝯貁擬而不敢下。”顏師古注✫:“擬,疑也➖。”《法苑珠林》卷37🧖🏻‍♀️、《御覽》卷802引《地鏡圖》作“著所疑地行”。今本“地”下脱“行”字。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下引作“赴所失處掘地”,則已不得其義而妄改🧎🏻‍♂️。

16)湯破其車

許校:湯,原作“傷”,今據《博物志》改🙇🏼‍♀️👩🏽‍🌾。

按:耿廣峰亦據《博物志》類聚》卷1🫳🏽🟰、《覽》卷9🫂、773797、《太平廣記》卷482、《説郛》卷23校作“湯[56]《事類賦》卷2引《帝王世紀》亦作“湯”

17)白鹽山✈️,山峰洞澈,有如水精。及其映月,光似琥珀

許校:《御覽》卷865引《金樓子》:“白鹽,小小峰洞🕠,激(當作‘皦’)如有水精(按👮🏼:庫本作‘白鹽🏦,小小有峰洞,皦如水精’)。及其映日,光似琥珀。”《緯略》卷3:“《金樓子》:‘胡中有鹽,瑩澈如水精,謂之玉華鹽💁🏼‍♂️。’”

按:“激”、“皦”皆當作“澈”🧱。此文“洞澈”二字當屬下句,點作“白鹽山山峰🏃🏻‍♂️‍➡️,洞澈有如水精”🚴🏽‍♂️。《雲笈七籤》卷8《大洞真經》🔝:“玉仙之身🧙🏻‍♂️,洞徹如水精瑠璃焉。”《抱朴子内篇·僊藥》🥕🚌:“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皆其比。“”同“”🖥🧐。《紺珠集》卷1、《海録碎事》卷6、《説郛》卷23此文作“胡中有鹽,瑩徹如水精”🦝,《本草綱目》卷11此文作“胡中白鹽産于崖🦸🏿,映月光明🤪🧑‍🌾,洞澈如水晶。作“瑩徹”者🗒,蓋宋人所改。《御覽》卷865所引,“日”為“月”誤⛄️,“小小”為“山山”形誤。

18)其花似杏⛎,而緑蘂碧鬚

按:《御覽》卷972引作“其花似香而緑榮碧”,“香”、“榮”皆形之譌。

19)九春之時萬頃競發

按:九春,《御覽》卷972引作“夏春”。

20八月中✯,風至,吹葉上傷裂有似綾紈🪞,故風為葡萄風,亦名裂葉風也

許校:《海錄碎事》卷1引《洞冥記》:“裂葉風❤️,八月風也。”

按👩🏻‍🌾:《歲時廣記》卷3引《洞冥記》同。裂葉風也称獵葉之風🧝🏽🪼,一音之轉也1️⃣。清·高士奇《天祿識餘》卷下🔛:“《洞冥記》🧑🏿‍🎓:‘裂葉風6️⃣,八月風也。’又《列子》曰🧑🏼‍🦱:‘獵葉之風🏝➡️。’”[57]高氏所引《列子》,非列御寇所撰,乃指“《周生烈子》”。類聚》卷1《周生列子》📭:“夫獦葉之風,不應八節。”《海錄碎事》卷1引《周生列子》😯、《事類賦注》卷2引《周生烈子》📸、《御覽》卷9引《列子》並作“獵葉”🏬。“獦”為“獵”譌俗字✍🏽,“列”當作“烈”👱🏿‍♀️。周生烈為魏人。《三國志·王肅傳》:“徵士燉煌周生烈🤷🏽‍♂️。”裴松之注Ⓜ️:“案此人姓周生📣,名烈。”

21)含塗之鷄能言

許校:含塗,原作“羅含”,今據《拾遺錄》改。《御覽》卷713引《拾遺錄》👨‍👩‍👧:“含塗國人善服鳥獸雞犬👽,皆使之能言🤦🏽‍♂️。”

按🙍🏽‍♂️:陳志平👨🏼‍⚖️、熊清元亦校為“含塗[58]《拾遺記》卷6:“含塗國貢其珍怪🙇🏻‍♀️,其使云👨🏻‍🦲:‘去王都七萬里🥷🏿,鳥獸皆能言語。雞犬死者📻🌕,埋之不朽,經歷數世,其家人遊於山阿海濱,地中聞雞犬鳴吠,主乃掘取還家養之,毛羽雖秃👩‍🦰,落更生🥌,久乃悦澤🖐🏍。”字亦作“含圖”,《初學記》30《御覽》卷918亦引王子年《拾遺記》:“含塗國去王都七萬里,人善服鳥獸雞犬,皆使能言。”《白帖》卷94🤟🏻、《事類賦注》卷18作“含圖”梁·任昉《述異記》卷下作“合塗”,則為“含塗”之誤《紺珠集》卷1、《説郛》卷23此文“羅含”✌🏼,《説郛》卷107卞彬《禽獸决録》同👷。是宋、元時已誤作“羅含”🍑。

22)鵠口畫作書

許校:《類聚》卷90《列仙傳》💂🏿:“蘇耽去後👷🏿‍♀️,忽有白鶴十數隻,夜集郡東門樓上🚤,一隻口畫作書字🚆,言曰📩:‘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當復歸🙎🏿‍♀️🙇🏿‍♂️。’咸謂是耽。”

按:《御覽》卷662引葛洪《神仙傳》:“蘇仙公,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時人也,家濮陽曲水……後仙去👨‍🔧,有白鶴來至郡城東北樓⛑,以爪畫樓板,以膝書云🫅🏻:‘城郭是,人民非1️⃣,仙公故第,猶丁令威。’”《古今事文類聚》後集卷42《神仙傳》:“蘇仙公者🪸,名耽,桂陽人。有數十白鶴降于門遂🚜,昇雲漢而去🧝🏼‍♀️,後有騎白鶴來止郡城東北樓上,人或挾彈彈之➛,鶴以爪攫樓板⛔️,以漆(膝)書云:‘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來歸👳‍♀️。吾是蘇仙,君彈我何為🪝?’”《太平廣記》卷13引《神仙傳》💤:“蘇仙公者,桂陽人也,漢文帝時得道……後有白鶴来止郡城東北樓上,人或挟彈彈之🚣🏻,鶴以爪攫樓板,似(以)漆(膝)書云💶🏇:‘城郭是🈳,人民非,三百甲子一来歸。吾是蘇[],君彈何為📁?’”蘇仙化白鶴事,略同于丁令威💗。《搜神後記》卷1:“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于靈虚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纍纍?’遂高上冲天🧑🏽‍🔬。”《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25引《神仙記》:“遼東城門華表柱🏄🏻,忽有一白鶴,少年欲射之,乃飛😞,徘徊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載今來歸。城郭是🤵🏿‍♀️,人民非👩🏿,何不學仙塜纍纍?’”《雲笈七籤》卷110引《洞仙傳》:“丁令威者,遼東人也🧏🏿‍♂️。少隨師學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嘗蹔歸化,為白鶴集郡城門華表柱頭🧖🏿‍♂️,言曰:‘我是丁令威🫄🏻,去家千歳今來歸💪🏼。城郭如舊人民非,何不學仙離塜纍?’”

23)猪臂帶金鈴

許校:臂😷,原作“脾”,今據《志怪》改🙇🏽‍♂️。《書鈔》卷135、《御覽》卷903引祖台之《志怪》云云🧔🏿‍♂️。

按🧳:事亦見《搜神記》卷18🧑🏻‍🦽‍➡️:“晉有一士人,姓王,家在吳郡🌟🐎,還至曲阿,日暮,引船上,當大埭💭🕧,見棣上有一女子🧘🏿,年十七八,便呼之留宿🧑🏻‍🤝‍🧑🏻,至曉🔳,解金鈴繫其臂❓,使人随至家,都無女,人因逼猪欄中💔,見母猪臂有金鈴。”干寶、祖台之俱為晉人,所據資料當有同一來源📋🚴🏻‍♂️,今已不可考。

24)遯水竹王,以剑擊石而出水

許校:遯,原作“”,今據《華陽國志》改。

按:不煩改作,“”即水名之專字。字或作“豚水”、“𦟥水”🤾🏿‍♂️,《水經注》卷36、《異苑》卷5即作“豚水”🏂🏼,《法苑珠林》卷79引《異苑》作“𦟥水”🙅‍♀️🌜。

 

《雜記篇》第十三上

1)成湯誅獨木

許校⇒:獨木🦏,亦作“蠋沐”。《說苑·指武》:“湯誅蠋沐。”向宗魯《校證》🕵🏻:“盧曰:‘蠋沐,《荀》及《家語·始誅篇》作“尹諧”🤏。’按《尹文》亦作‘尹諧’🤭,尹諧👳‍♀️🙇‍♂️、蠋沐,似非一人。《金樓子·雜記篇上》作‘獨木’🐃。”

按:《荀子》見《宥坐篇》,《尹文子》見《大道下篇》。“獨木”🛥、“蠋沐”、“尹諧”,皆當為“葛伯”形聲之誤。《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而不祀。湯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犠牲也。’湯使遺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湯又使人問之曰:‘何為不祀?’曰✊:‘無以供粢盛也。’湯使亳衆往為之耕,老弱饋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奪之🙅🏼‍♀️,不授者殺之,有童子以黍肉餉,殺而奪之。書曰:‘葛伯仇餉🈶。’此之謂也。為其殺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為匹夫匹婦復讐也🪙。”《鹽鐵論·繇役》:“是以湯誅葛伯🏍。”

2)有人讀書,握卷而輒睡者。梁朝有名士,呼書卷為黄妳⛎,此盖見其美神養性如妳媪也

許校:《海録碎事》卷18引作:“黄妳👷🏽,言書卷怡神如妳媪。有人讀書,把卷即睡,梁人因呼書卷為黄妳。”妳媪,乳母。“妳”同“”,乳也🏉。

按:美神,覽》卷616、《錦繡萬花谷》前集卷39、《古今事文類聚》别集卷4🫱🏼、《六帖補》卷13、《龍筋鳯髓判》卷2引並作“怡神”。“美”蓋涉下“養”字而。妳媪,《古今事文類聚》、《六帖補》引作“乳媪”。《韻府羣玉》卷10:“妳,本作嬭,唐人呼晝睡為黄妳🤰🏿。”

3)毎為妻兄弟所辱,穆之不為耻

按:“為”上當據《南史·劉穆之傳》補“以”字。

4)江氏弟戲之曰🧚🏼‍♀️:“榔本以消食,君常飢𓀜🏧,何忽須此物?”

按:忽,猶言竟然🌚🚶🏻‍♂️。何忽🗳,猶言何乃[59]😝。

5)船漏水入,壺漏内虚也

許校🧟:壺漏🦣,《覽》卷837引作“囊洞”0️⃣。

按🦚🌹:“壺漏”🔭、“船漏”對舉,二句言則水湧入👉🏽,壺則水流出也👨‍🦱。《御覽》引作“囊洞”,意亦相近。

6)曹植曰:“吾志不果,吾道不行🧑‍🦽‍➡️🗄,將來采史官之實録🧑‍🎨,時俗之得失📭,為一家之言,藏之名山。”

按🧖🏿‍♀️:當據《三國志·陳思王植傳》裴松之注引《典略》及《文選》所載曹植《與楊德祖書》刪“來”字,“來”即“采”形誤而衍耿廣峰“時俗”上當據《典略》補“辨”[60]🥅,是也。《文選》“辯”🧊💇🏻‍♂️,同“辨”。

7徊徨覓路,仍得一穴

按👩‍👩‍👦‍👦:徊徨🤑,《太平廣記》卷197引《幽明録》作“周惶”,《法苑珠林》卷31引《幽明録》作“周遑”👰🏽。徊徨,心神不定貌🧍🏻‍♀️,亦作“回徨”、“惶”、“恛惶”、“愇惶”。“周惶”同“周遑”,猶疑不定貌🙇🏻‍♂️。“周”當即“回”字形誤😊,作“回徨”其義乃安。仍,《御覽》卷803👨🏿‍⚖️、《法苑珠林》卷31引《幽明録》同,《類聚》卷94、《初學記》卷29👩🏿‍💼、《御覽》卷902🩻、《太平廣記》卷197💅🏻、《太平寰宇記》卷5👱‍♂️、《錦繡萬花谷》續集卷14引《幽明録》作“乃”🛀🏽。仍,猶乃也。

8)夏月入朝🧑🏽‍✈️,衣裳不整👨🏿‍🍼,乃扶伏床下,以熨斗熨之

按🙎:《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扶伏而擊之。”《釋文》👨‍🏫:“扶伏,本或作匍匐,同。”字或作“扶服”、“蒲服”、“蒲伏”、“匍百”、“匍𠣵”,皆“俯伏”之音轉[61]

9)何僧智者👊,嘗於任昉坐賦詩,而言其詩不類

按,覽》卷586引作“有何贈智者,常於任昉座賦詩🎑,而其詩言不類”🙍‍♂️。常🦸🏼‍♂️,讀為嘗。“言”當乙在“其詩”二字後。

10)此枕是標櫧之木

按🤷🏿:“標櫧”不辭。“標”當作“櫟”🤞,字之誤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上林賦》:“沙棠櫟櫧。”

11)虢雨好學🤙🏻,方夏置金鏤龍盤於側🤽🏽‍♂️🍚,以洗墨渝焉

許校:渝👇,同“溢”,氾濫😻。《文選·海賦》:“沸溃渝溢李善注:“渝🧍,也。”

按:渝,變也🕡,此指墨汁褪色而污手✋🏽🦌。《類聚》卷31後漢·張奐《與陰氏書》:“篤念既密,文章燦爛。名實相副🥘🫱,奉讀周旋👐🏼。紙弊墨渝💇‍♂️,不離於手。”《廣弘明集》卷24梁·王曼穎《與皎法師書》🚵🏿‍♀️:“紙弊墨渝,迄未能罷。”《書敘指南》卷7:“攬人書不捨曰紙弊墨渝👩🏻‍🦱。”紙弊墨渝🪑🍫,言紙質壞了,墨汁褪色,故為攬人書不捨也♗。且李善渝訓溢,是二字同義🥫,亦不得謂之字同。

12)余以九日從上幸樂遊苑,被敕押,伏敕板軍主

許校🙎:敕押💝,未詳。疑指敕令其輔佐閱武事。押🏂🏿🎓,通“挾”,輔佐👳🏫。

按✭:押👶🏿🔻,指在公文簽字或畫符號,今言審批文件👦。

13)見虎一毛,不知其斑

按💤:《意林》卷5引梁·楊泉《物理論》:“見虎一毛,不知其斑🫳🏼。”《世説新語·方正》🏣:“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雜記篇》第十三

1)命鄭龍:“射野人🫓,使無驚吾鳥👳🏿‍♂️🧒。”

按:鳥,《覽》832引《莊子》同,覽》卷457、《困學紀聞》卷10引《莊子逸篇》作“馬”。“鳥”當作“馬”💲☢️,字之誤也🍦。

2)春秋振之以時,無煩擾百姓

按:振之以時,《說苑·善說》同,覽》509引嵇康《髙士傳》作“賑乏以時”,《類聚》卷36引魏隸《高士傳》作“賑之以時”。振☎️,讀為賑🚛。“之”當作“乏”,字之誤也。《逸周書·大聚解》:“振乏救窮。”《魏書·天象志》🤦🏿‍♀️:“以粟帛賑乏。”

3)軻曰:“出口入耳,此必大事🫀。”

許校👩🏻‍🔬:《類聚》卷17引《列士傳》:“軻覺,曰🏖:‘此出口入耳之言,必大事也😾。’”

按🍆:《左傳·昭公二十年》:“言出於余口,入於爾耳🍖。”

4)若此人不已👦🏼,則雍🧛🏻‍♂️🧑🏼‍🚀、梁敗矣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張儼《默記·述佐篇》:“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凉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鞌。”[62]“已”當作“亡”,字之誤也👩🏽‍💻🩻。

5)(孔)静虚已接對,仍留帝宿。夜設粥,無鮭⛹🏽‍♂️,新伏鵞卵,令煮以為肴

按:已,當作“己”🧑🏽‍🍳,字之誤也🈹。仍,《御覽》卷919引《宋書》作“乃”🙆。伏↕️🧝🏼‍♀️,《御覽》引《宋書》同🌪📺,當讀為孚,俗作孵👩🏿‍🎤。《說文》:“孚⚓️🧚🏽‍♀️,卵孚也。”字或作抱🖥🤵🏿‍♂️、剖🧑🏻‍🦽🤧、部👷🏿‍♂️、捊📽、莩🏄🏿、菢、勽🧚🏼‍♀️、包🚄、𣭀[63]

6)鄭泉願得五百斛船貯酒,四時甘肥置兩頭

許校👨🏽‍⚕️:甘肥,厚味美食。《韓子·外儲說右上》:“寡人甘肥周於堂👨🏽‍🎤。”

按:甘肥,《類聚》卷26引《吳書》同🧪,《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注、《御覽》卷846、《古今事文類聚》續集卷15引《吳書》並作“甘脆”🤙,《建康實録》卷1、《通志》卷120、《冊府元》卷914、《說郛》卷94引竇華《酒譜》亦作“甘脆”。《周書·尉遲迥傳》:“四時甘脆👨🏽‍🦲,必先薦奉。”二作俱通,而形亦近🪜。

7李元禮冽冽如長松下風,周君颼颼如小松下風

按👨🏼‍🦱🧑🏼‍🎄:《御覽》卷953引《世說》同💁🏿‍♂️。《世説新語·賞譽》:“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劉孝標注引《李氏家傳》📲:“南陽朱公叔,飂飂如行松柏之下。”又《容止篇》🧳:“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歎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太平廣記》卷164引《商芸小説》:“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御覽》卷495引袁山松《後漢書》👔:“朱公叔肅肅如松柏下風。”“肅肅”🤦🏽‍♂️👯‍♀️、“謖謖”一音之轉,“冽冽”、“飂飂”、“颼颼”義皆同,形容陰冷之貌[64]。《事類賦注》卷24引《世說》作“烈烈”。烈,讀為冽🎠,《慧琳音義》卷82:“慘烈🏃🏻:下連哲反,亦作冽🤚🏻。”

8)魏文侯見宋陵子👩🏽‍💼,三仕不願

按:《御覽》卷902引《符子》作“顧”🍒👨‍👩‍👦‍👦。“顧”當作“願”,字之誤也👨🏻‍🦲。

9)富者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我成百,則牧數足矣。”

按:盈我成百🧑🏻‍🍳,當據《御覽》卷902引《符子》我成百”。

 

《自序篇》第十四

1)人間之世,飃忽幾何🕋?如鑿石見火🫠,窺隙觀電

許校:鑿石見火,《宋書·樂志三·滿歌行》:“命如鑿石見火🦹🏼‍♂️,居世竟能幾時?”

按🌹:《類聚》卷28魏·曹植《感節賦》:“惟人生之忽過,若鑿石之未燿。”

2)余初至荆州🧙🏽,卜雨👐🏽,時孟秋之月,陽亢日久,月旦雖雨,俄而便晴。有人云:“諺曰:‘雨月額,千里赤。’蓋旱之徵也🧒🏽。”

許校🌛:庫本校:“案👵🏻:曾慥《類説》‘月額’下有‘月内多雨之細者,如織懸絲’十一字。”《海錄碎事》卷1引《金樓子》:“旦日雨謂之雨月額🍧。”

按:《紺珠集》卷1、《説郛》卷23引《金樓子》🎲:“旦日雨謂之月額。”《錦繡萬花谷》前集卷1引《金陵(樓)子》𓀂:“月額雨,謂旦日雨為月額雨🧃。”《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卷2引《金樓子》𓀐:“月額雨🛁,謂旦日雨為月額雨,如織垂絲。”朱謀《駢雅》卷5🎃:“朔日為月額。”月額🧝‍♂️,猶言月頭⚰️,即旦日、朔日🧏‍♀️,指農曆每月初一日。此文承上孟秋之月而言,指七月初一。

3)吾乃端筴拂蓍,遇復不動

按:復👮🏽‍♂️👨‍🏭,《御覽》卷728引作“”。

4)謂亢陽之勢🫚,未霑膏澤

按🧟‍♀️:霑,《御覽》卷728“霔”。膏澤,指膏雨🐏👰🏿‍♀️。

5)於是輟蓍而嘆曰:“《坎》者水也,子爻為世,其在今夜三更乎🏗🪽?地上有水,稱之為《比》🛢🏌🏻,其方有甘雨乎?”

許校🧞❎:稱,原作“坎”,今據《御覽》卷728改。《易·比卦》🤵🏻‍♀️:“《象》曰:‘地上有水,《比》。’”

按:庫本作“其在今夜三更🍪,平地上有水💁🏼‍♀️,《坎》之為《比》”🏧👶🏿,《御覽》卷728作“其在金,今夜三更,平地上有水🕋,稱之爲《比》”。“乎”當作“平”,“坎”當作“稱”👭🏼,並字之譌也。

6)余乃筮之,遇《謙之小過》。既而言曰◽️:“坤、艮二象,俱在土,非直無雨,乃應開霽。”

按⛹🏽‍♀️:庫本“土”下有“宫”字🌬,《御覽》卷728同。

 

.附考

今本《金樓子》遠非完卷🧔‍♀️,有所散佚🚴‍♀️⬜️,許逸民、耿廣峰各有輯佚。然二氏疏於考訂👴🏻🤹‍♀️,但見群書引作《金樓子》,即以為是《金樓子》佚文。且即為《金樓子》佚文,二氏亦多未能考其源流。此非輯佚正法⚃,亟當訂補,以免傳訛🧘🏿‍♀️。

1)五尺之鯉,一寸之鯉,但大小殊,鱗之數等《御覽》卷936⚇、《喻林》卷116、《天中記》卷56並引《金樓子》)

按😢:《北戶錄》卷1龜圖注引陳思王:“五尺之鯉,一寸之鯉,但大小殊🏍,而鱗之數等🏒。”《證類本草》卷20引古語云:“五尺之鯉💂,與一寸之鯉,大小雖秣(殊)👨‍🍼,而鱗之數等🙌🏽。

2)温州有人🧒🏽,山中遇一波斯抱野雞見人揮霍鑽入石壁中其石自合(《説郛》卷27引《金樓子》)

按⇢:見《説郛》卷117引唐·陸勳《志怪録》。許氏誤作卷27🐍。此條非《金樓子》文,辨見下條。

3)襲明子嘗聞外舅説,頃嵗莊墻間熒熒光尺餘💆🏿,時兼兄弟中有不寜者,衆謂之怪🧑🏻‍🍳,憂之。數夕,炳然如初,外舅情不甘,乃就拔之👨🏻‍🎤,得一物🤽🏻,回燈下看🥫,乃枯竹根耳。其光遂滅👩‍❤️‍👨,疾者無咎(《説郛》卷27引《金樓子》)

按👸🏽:見《説郛》卷117引唐·陸勳《志怪録》🙇🏼🧖🏼‍♀️。此二條皆非《金樓子》文🚅。考陸勳《志怪録》引《金樓子》:“山中夜見胡人者👩🏿‍⚖️,銅鐡精也🕵🏽‍♂️;中宵見火光者,朽木也🕤。”所引見《金樓子·志怪篇》:“夜在山中見胡人者🐢,銅鐡精也🫶🏽;見秦人者,百歳木也𓀅;中夜見火光者,亦久枯木也🎤。”陸氏因云銅鐡精、朽木“皆不為害”🚴‍♂️🈺,故舉溫州人、襲明子二事為證。許氏未看懂《志怪録》文意,遂誤以為是《金樓子》佚文,殊可怪也🛣。

4)余之抄略⌨️🔆,譬猶摘翡翠之藻羽🪘🛻,脫犀象之牙角

按:此條耿廣峰據宋·潘自牧《記纂淵海》卷75考出,但誤“宋潘自牧”為“明王禕”[65]👨🏻‍⚖️🧝🏼。《御覽》卷602《抱朴子》👍🏼🥷🏽:詠圓流者🧎‍♀️,採珠而捐蚌:登荆嶺者,拾五(玉)而棄石。余之抄略,譬猶擿翡翠之藻羽🎂,脫犀象之角牙。”為《金樓子》所本。唐·孔穎達《尚書正義序》:“採翡翠之羽毛,拔犀象之牙角🎳🦻🏿。”《廣弘明集》卷14李師政《内德論·辨惑一》:“漢求西域之名馬,魏收南海之明珠,貢犀象之牙角0️⃣,採翡翠之毛羽。”[66]宋·王應麟《玉海》卷54🟣:“雍熙三年十二月壬寅⚜️,翰林學士宋白等上🎷,上覽而善之🤝,詔答曰:‘……所謂擿鸞鳳之羽毛,截犀象之牙角🤦🏼。’”亦皆本于《抱朴子》。👙🦹🏽,讀為摘

5)去留馨,膠東異人,自稱去留馨👩‍👦,歌舞於市🫵,後乘雲去

按:此條耿廣峰據《佩文韻府》卷24輯出✥,但誤作者為“明王禕”[67]。《海錄碎事》卷16引《金華子》🦹‍♂️:“吉留馨,膠東有異人,不知姓名,常歌舞於市,稱吉留馨,後於市中白日乘雲而去。”宋·朱勝非《紺珠集》卷10引丁用晦《芝田録》同🚰。元·陰勁弦《韻府羣玉》卷7亦引《金華子》:“去留馨,膠東異人,自稱去留馨,歌舞於市,后乘雲去。”考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下:“楊琢云:‘膠東屬郡有隱士,莫詳其姓氏鄉里,布袍單衣🐒,行乞于酒市中,曰:“希一大醉而已。”既醺酣,即以手握衫袖💩,霞舉,掉臂而行,曰🕌:“吉留馨,吉留馨🤲🏽,市中羣兒,随繞噪擁💂🏻‍♂️。”一城之人,咸謂之吉留馨。’”是《佩文韻府》誤以“金華子”為“金樓子”也🐀。“吉”當作“去”,字之誤也。去留馨者,謂去留皆有馨香也🫖。《山東通志》卷30✊🏽:“明:去留馨🙇‍♀️,范姓👋🏽,膠州人,自好道👨🏼‍🏫,遇異人,授以辟穀導引之術,身輕如葉🤲🏽,行住處異香襲人,人因稱爲去留馨。終日行歌於市,洪武中乘雲仙去。”以為明洪武人,非也。

6)西域有癭藤🚣🏼‍♂️,可以酌酒,自有文章⚫️,映徹可愛,其大如杯

按🤵‍♂️:此條耿廣峰據宋·李壁《王荆公詩注》卷21輯出宋·李石《續博物志》卷5引張騫《出關志》:“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葉似葛花,實如梧桐,花堅,可以酌酒,有文章,映徹可愛,實大如指👩🏻‍🔧,味如荳蔻🙋🏼‍♀️,香美消酒。”晉·崔豹《古今注》卷下🦹🏻‍♀️:“酒杯藤,出西域。藤大如臂,葉似葛花🧔🏽‍♂️,實如梧桐實,花堅🤰,皆可以酌酒🐂🪔,自有文章🤚🏽,暎徹可愛,實大如指,味如荳蔻,香美消酒📡。”[68]為《金樓子》所本🖋。

7)有舉子能為詩,每通名刺,稱鄉貢進士

按🧎🏻‍♂️:此條耿廣峰據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136輯出👩🏿‍⚖️。此彭氏誤記,非《金樓子》文也🗑。元·陰勁弦《韻府羣玉》卷7引《金華子》:“有舉子能為詩,毎通名刺👠,云鄉貢進士。黄居難字樂地💆‍♀️,欲比白居易樂天也。”宋·曾慥《類説》卷26引《後史補》同。彭氏誤以“金華子”為“金樓子”也🤸🏽。

8)袁士元喜雨詩💭📷:“天瓢乍滴終傾倒,月額初開漸復連🖥🌗。”

按👱🏻‍♂️:此條耿廣峰據定月令輯要》卷3、《定駢字類編》卷7輯出。此詩為元人袁士元《喜雨三十韻》中句,見《元詩選》初集卷48。士元字彥章,慶元鄞縣人。《月令輯要》🧕🏿、《駢字類編》引《金樓子》證“月額”之義,下引袁詩為例。耿氏未看懂二書體例🧑🏿‍🦲,遂誤以為是《金樓子》佚文。

9)江南有吐蚊之鳥,塞北有蚊母之草🏄🏻‍♀️,南中有産蚊之木

按:此條耿廣峰據·董斯張物志》卷50輯出𓀚。此三句非《金樓子》之文,耿輯非也。考《廣博物志》云:“江南有吐蚊之鳥,塞北有蚊母之草✍️,南中有産蚊之木🙆🏽👨🏼‍💻。齊桓公卧于……民生亦猶是矣金樓子》。”“齊桓公卧”以下才是引用《金樓子》,見《立言篇上》🚅。上三句出處為: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江東有蚊母鳥🌎,亦謂之吐蚊鳥😭,夏則夜鳴💂‍♂️,吐蚊於叢葦間😞,湖州尤甚😢。南中又有蚊子樹,實類枇杷,熟則自裂,蚊盡出而空殻矣。”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中🤾‍♂️:“蚊母鳥,形如青鷁🐝,嘴大而長,於池塘捕魚而食,毎叫一聲,則有蚊蚋飛出其口🧛🏻,俗云採其翎為扇,可辟蚊子🙎🏿‍♀️,亦呼為吐蚊鳥。”宋·唐慎微《證類本草》卷19🍘:“《爾雅》云:‘鷏,蚊母。’注云:‘常(俗)說常吐蚊。’蚊雖是惡水中蟲羽化所生,然亦有蚊母吐之🎐,猶如塞北有蚊母草,嶺南有蟲母草👩🏼‍💼🤽🏽‍♂️,江東有蚊母鳥☞,此三物異類而同功也。”



[1]詳見蕭旭《〈說文〉“褫”字音義辨正》,《中國語學研究·開篇》第31卷💁🏻‍♂️,待刊。

[2]參見蕭旭《釋“有夏”》,收入《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64--66頁🙇🏽‍♂️。

[3]向宗魯👨‍👦、蔣禮鴻皆謂“鬟”為“鬄”之誤✫。向宗魯《說苑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7頁。蔣禮鴻《義府續貂》,收入《蔣禮鴻集》卷2🧗,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頁。

[4]參見方一新《東漢魏晉南北朝史書詞語箋釋》👲🏻,黄山書社1997年版🐛,第166頁🎲。

[5]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127--128頁。

[6]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241頁。

[7]許引“買”誤作“貿”🤱🏻,徑正。

[8]《中文大辭典》🦛,華岡出版有限公司出版1979年版,第10700頁🧑🏻‍🍳。

[9]《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崇文書局、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3150頁⏩🔛。

[10]《漢語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5198頁。

[11]參見高亨《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917頁🫶🏽。《荀子·禮論》🤾🏼:“薄器不成內(用)。”楊倞註:“薄器,竹葦之器。”亦其通借之例。

[12]《御覽》卷346引同。

[13]參見蕭旭《“屋成加措”解》,《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 年古文獻與古文化研究專刊。

[14]參見蕭旭《〈淮南子·俶真篇〉校補》👩🏻‍🦰,《書目季刊》第44卷第2期,20109月出版,第93--97頁。

[15]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7頁🚒。

[16]參見蕭旭《銀雀山漢簡〈六韜〉校補》,《文津學志》第4輯,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18月出版。

[17]鍾仕倫《〈金樓子〉研究》,四川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52頁。又見鍾仕倫《庫本👬、鮑本〈金樓

子〉疑誤舉例》📦,《四川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第87頁🤦🏽‍♀️。

[18]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3464頁🤦🏿。

[19]以上參見蕭旭《敦煌寫卷〈碎金〉補箋》🤼‍♂️,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46頁。

[20]王利器《文子疏義》🌰,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36頁💐。

[21]參見蕭旭《“摿”字音義考》,《中國文字研究》待刊。

[22]二説並轉引自何寧《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078頁🍾。

[23]張宗祥《論衡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78頁。

[24]又見耿廣峰《〈金樓子〉校讀小識》💪,《現代語文》2009年第2期,第9頁🆚。

[25]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7頁。

[26]王念孫《淮南子雜志》,收入《讀書雜志》卷13,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66頁。

[27]本書《人間篇》同✊🏿,《韓子·說林下》“鈎不能牽”作“繳不能絓”。

[28]參見蕭旭《淮南子校補》👨🏿‍🚀,待版。

[29]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7頁。

[30]方以智《通雅》卷11,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34頁🌼。

[31]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45頁🏒。無茖蓳愈,劉樂賢讀為“璑璐瑾瑜韜”,劉嬌讀為“璑璐瑾瑜包”⏬,劉釗曰🙎🏿‍♂️:“茖字不解,蓳愈讀為瑾瑜🟢🐉,疑讀為抱。”今釋文從劉嬌🐚,斷句從劉樂賢🫛、劉嬌,劉釗誤斷✋🏻。劉樂賢《郭店楚簡雜考(五則)》🌧,《古文字研究》第22輯🩵,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205--206頁。劉釗《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頁👨‍👨‍👦‍👦。劉嬌《西漢以前古籍中相同或類似內容重複出現現象的研究》,復旦大學2009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43頁。

[32]下“臨”字據《御覽》卷741引補🥣,《治要》卷33引亦脫👰‍♂️。《説苑》“渴”上亦脱“臨”字。

[33]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29頁🦟🤾🏼‍♀️。

[34]道讀為首,參見王引之《經義述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27頁⇒。

[35]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56頁。余昔作《〈抱朴子內篇〉校補》亦未之及,《群書校補》𓀔,廣陵書社2011年版。

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29頁🫢。

[37]此據景宋本,四庫本亦誤作“乃”🔛⌛️。

[38]《御覽》卷80引《尚書大傳》🚌:“堯八眉,舜四瞳子🕌。八者👨‍✈️,如八字也。”

[39]《路史》卷6引《春秋演孔圖》同。

[40]《御覽》卷369引同。

[41]汪繼培🎏、彭鐸《潛夫論箋校正》,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99頁💃🏻。

[42]陳立《白虎通疏證》,中華書局1994年版,第339頁。

[43]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6頁🖌。

[44]《御覽》卷336引作“廻天軍於易水之陽……迺建脩樐于青霄,竁深隧🌾,下三泉👳🏿‍♀️,飛梯、雲衝、神鈎之具🦽,不在吳孫之篇”。

[45]參見蕭旭《“旅距”“旅拒”“呂鉅”正詁》𓀑,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1393--1396頁👮🏿‍♀️。

[46]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999頁。

[47]敦煌寫卷中即有“木”、“礻”二旁相混之例。S.1774V《寺門首立禪師頌》:“貪嗔萌芽,連宜斸👩🏼‍🎨。疑網永斷🧛🏻,法輪恒續👨‍🦽。”“”即“根”。

[48]《山堂肆考》卷119同😗。

[49]參見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27頁。

[50]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市古籍書店1983年版🧑🏽‍💼,第893頁🌹。

[51]《大智度論》卷100:“究摩羅耆婆法師🚺,以秦弘始三年歲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四年夏,於逍遙園中西門閣上為姚天王出此釋論🎨,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1💧:“偽秦弘始三年,鳩摩羅什於長安逍遙園別館翻二卷🏄🏼。”

[52]孔廣陶校注:“陳、俞本‘反’作‘支’😵。”孔廣陶校注本《北堂書鈔》,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21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頁。“支”字誤🍝。

[53]《南方草木狀》卷中:“朱槿花……朝開暮落,插枝即活,出高涼郡,一名赤槿,一名日及。”《本草綱目》卷36🩰:“(木槿)此花朝開暮落,故名日及曰槿🍮,曰蕣🪑,猶僅榮,一瞬之義也。”

[54]陳志平《〈金樓子〉版本三題》🛴,《圖書館雜誌》2011年第4期,第90頁👩🏻‍🦯‍➡️🏡。

[55]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7頁。

[56]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69頁🧁。又見耿廣峰《〈金樓子〉校讀小識》,《現代語文》2009年第2期,第9頁🙎🏽‍♂️。

[57]高士奇《天祿識餘》卷下🛂,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上海書店1994年版💕,第378頁🚛🫣。

[58]陳志平、熊清元《鮑本〈金樓子〉勘誤札記》,《黃岡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38頁。

[59]參見蕭旭《古書虛詞旁釋》,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104--105頁。

[60]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0頁。

[61]參見方以智《通雅》卷6,收入《方以智全書》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48頁🍮。

[62]《長短經》卷2引“張儼”作“張微”,誤。《隋書·經籍志三》🎯:“《嘿記》三卷,吳大鴻臚張儼撰。”

[63]參見蕭旭《淮南子校補·原道篇》“羽者嫗伏”條,待版。

[64]參見蕭旭《〈世說新語〉校補》,收入《群書校補》,廣陵書社2011年版,第697頁🥛。

[65]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2頁。以下引耿輯皆見第72--73頁。

[66]《法苑珠林》卷68引同。《新唐書·藝文志》:“李師政《内德論》一卷。”《法苑珠林》卷119💛:“《内德論》一卷,右唐朝門下典儀李師政撰。”

[67]耿廣峰《〈金樓子〉詞匯研究》,溫州大學2010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2頁🦻。

[68]《御覽》卷995引《古今注》“指”作“杯”。《太平廣記》卷407引《炙轂子》“堅”下有“固”字,“指”亦作“杯”😢。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7月1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7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1099蕭旭🚈:《金樓子》校補(二)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萧旭 在 2012/7/17 19:39:16 评价道:第1楼

    訂正1條:

    4)性與率由𓀝,因心致極

    按: “極”當作“敬”,字之誤也。《舊唐書·禮儀志》✌🏻:“庶因心致敬,獲展虔誠😾。”是其旁證。此篇下文《忠臣傳序》:“事君事父,資敬之禮寧異👋🏼?為臣為子🦼,率由之道斯一。”亦作“敬”字之確證。

    改作🫳🏽:極,讀為,《説文》:“一曰謹重皃👩🏼‍🌾。”字亦省作亟🧑‍🦯‍➡️,《廣雅》⛎:“亟,敬也。”字亦作悈,《廣雅》:“悈,慬也🦁。”《舊唐書·禮儀志》:“庶因心致敬,獲展虔誠。”此篇下文《忠臣傳序》:“事君事父,資敬之禮寧異?為臣為子,率由之道斯一。”“敬”字是其誼。

  • 墨涸居士 在 2012/7/17 19:54:32 评价道:第2楼

    晉寧縣境内出大鼠🦓,狀如牛🙍🏼‍♂️,土人謂之鼴”一條,可參蔣禮鴻先生《義府續貂》“匽”字條,《蔣禮鴻文集》卷二頁206。

  • 孟蓬生 在 2012/7/18 21:45:41 评价道📂:第3楼

      “乏”字壞而為“之”,我前些日子也發現一例(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ThreadID=5170),可與蕭兄之例互證🚏:

    山井鼎、物觀《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四庫全書》本)🕵🏼‍♂️:

    “孟子曰伯夷”至“此之謂也”🦹‍♂️。

    [考異]:古本《註》“仁人呼復歸之矣”🧑‍🍳,“呼”作“將”📏🛫。”○《章指》言☆:“王政普大👮🏽‍♀️🥣,教其常業🧛🏻‍♂️。各養其老,使不餒之。二老聞之🚴🏼‍♀️,歸身自記📝。衆鳥不羅,翔鳯來集。亦斯類也🧜🏼。謹按:“餒之”🦧,足利本作“凍餒”🗾,《疏》作“餒乏”。“自記”,足利本作“自託”,《疏》作“自己”。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690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