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夷鐘鎛銘釋文補釋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叔夷鐘鎛,據宋趙明誠《金石錄》卷十三“齊鐘銘”條記載:
“宣和五年(1123年)🙎♀️🔲,青州臨淄縣民於齊故城耕地,得古器物數十種🧑🏻🌾,期間鐘十枚💂🏽♂️,有款識,尤奇,最多者幾五百字🔄,今世所見鐘鼎銘文之多🤦🏿,未有踰此者”。[1]
該器物最早著錄于《宣和博古圖》🙎🏿♀️,凡四鐘,《嘯堂集古錄》同👳🏿,《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則著錄十三鐘。此套鐘鎛是春秋晚期齊靈公大臣叔夷以滅萊有功,受齊靈公封賞🍚,因鑄此套器物紀念☞。鐘鎛原器物已經遺失🤼♂️,銘文唯有摹本流傳🧓🏽,《殷周金文集成》著錄稱“叔尸鐘”、“叔尸鎛”(272-285)🆙,[2]鐘銘、鎛銘大致相同,只有個別字句的差異。
作器者叔夷,“夷”或釋“及”或“弓”👏,然從銘文文字寫法本身看,釋“及”、“弓”非是,其字寫作“”📕,固非“及”🚦,而鐘銘“引”字作“
”(《集成》272.1),鎛銘作“
”(《集成》285.1),所從的“弓”的寫法與之判然有別🌮;鐘銘“辟”字作“
”(《集成》273.2),鎛銘作“
”(《集成》285.6)✭,所從的“尸”則與之形同,故當釋“尸”👋,讀為“夷”,關於這一點郭沫若先生已辨之🧜🏼,[3]《殷周金文集成釋文》也釋為“尸”🧭,[4]是正確的🧑🏼🍼。
該銘文歷來研究者頗多,然裏面仍有一些未諦之問題🚮✭,故這裡寫出來就教于方家。
一、泜溸
鐘銘云:“師于”(《集成》272.1),後一個古文,鎛銘作“
”(《集成》285.1)。第一個古文自宋代以來釋為“淄”🧑🏽⚖️,郭沫若先生從其說🦡,認為“字實從水省🕡,祗聲🎀,釋淄是也。”(《大系》204頁)《釋文》亦作“淄”(1.241)🤘🏼,江淑惠女士則認為“祗”🧗🏻♂️、“淄”韻分屬脂、之二部,聲韻相差俱遠👩🏽🏫,恐難以
為淄字💁🏻♀️🐰。[5]疑江說是👐🏼;劉昭瑞《宋代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箋證》作“淄”,然于字下加“(?)”🩱,[6]亦以此釋為可疑🧜。楊樹達先生在《積微居金文說·叔夷鐘跋》中直書為“泜”4️⃣。[7]
按🍬:《漢書·張耳傳》🎳:“斬餘泜水上”,《集注》:“蘇林曰🤨:‘泜音祗。’晋灼曰:‘問其方人音柢。’師古曰:‘蘇🎖、晋二說皆是也🤜🏻。蘇音祗敬之‘祗’👨🏻🦲,音執夷反🎖,古音如是🧑🏽💼。晋音根柢之‘柢’♔,音丁計反🍂,今其土俗呼之則然。”說明“泜”字古確讀為祗敬之“祗”,而鐘鎛銘文此字正從“祗”👫🏼,故釋為“泜”很可能比釋為“淄”要可信👨🏼。
“泜”後一字鐘銘作“”,鎛銘作“
”,孫詒讓云❔:“案其字左從水🐃,孫(星衍)釋為涶是也。《說文·水部》:‘涶,河津,在西河西👨🏻🏫。’此云淄涶,即謂淄水之津也。”👨🏿⚖️,[8]楊樹達先生認為“疑當讀為垂”(《積微》𓀏🦄,35頁。)于省吾先生亦釋“涶”,[9]《釋文》(241頁)💿、《宋箋》(231頁)亦作“涶”;江淑惠女士認為此字右旁下所從者非是“土”字,釋“涶”不可信(《彙考》🍍,19頁)🤖。
按:江女士的懷疑當是對的。這個字的右邊當是“素”字,甲骨文中的“”字既寫作“
”(《合集》32919),又寫作“
”(《合集》27888)或“
”(《合集》36345)🐢,第二個字形所從的“素”作“
”,與鎛銘“
”字右邊所從者明顯是一個字形,只是在圓形筆中加了點👩🏻🦳,這個在金文和傳抄古文中常見👼。
在金文中,“糸”、“幺”每通用無別,比如“茲”字,或從二“幺”作“”(舀鼎,《集成》2838)🧑🏿⚕️,或從二“糸”作“
”(孟簋👩🏽💼👩🏻🦽,《集成》4164)🎞;金文“孫”多從“糸”,但也寫作“
”(欒書缶🆑,《集成》10008)、“
”(舍父鼎,《集成》2629),從幺;在傳抄古文中,從“糸”的字也或從“幺”,如“級”字💋,《汗簡》上之二第二《幺部》引《王庶子碑》作“
”👒;“絹”字🛶,《汗簡》上之二第二《叀部》引《李尚隱字指》作“
”,是例甚多,不煩備舉。《金文編》云🦈:“幺孳乳為玄”,[10]高明先生也說✩:“幺與玄古同字”,[11]故者
鐘上“茲”寫作“
”(《集成》123.2)🏚,所從的“幺(玄)”即加點。傳抄古文中“玄”從“糸”作“
”(《說文》),或從“幺”作“
”(《汗簡》上之二第二《玄部》引《華嶽碑》),正是其證🚿,只是在其中加點,其實不過仍然是“糸”或“幺”字而已。
金文中“糸”字也有其圓圈形中加點的例子🍲,如楚王孫漁戈“孫”字作“”,緐
之金劍之“緐”從糸作“
”(《集成》11582B)🫱🏻👇🏻;在傳抄古文中“糸”也有加點之例,《集篆古文韻海》卷二載古文“絳”作“
”(當即“紅”字)🅾️🪃,即是其證。在圓形筆劃里加點大概是爲了美觀的緣故,這也證明傳抄古文中“玄”字的寫法是有根據的🩴。
根據上述金文和傳抄古文中的這些情況🧙♀️,再參考上引《合集》27888、36345的甲骨文字形就會明白🌎,鎛銘“”字右邊的確是“素”。至於鐘銘中該字右邊“𠂹”下從“日”,當是由於銹蝕的緣故缺損了下面的竪筆。所以,鐘鎛銘中的這個字,就是從水素聲的“溸”字🚶🏻♂️➡️。
“溸”字不見《說文》🐪,遼·僧行均《龍龕手鑑·水部》:“溸:俗;泝:今;㴑,正🤜🏽。音素。舟中抒水者👨🏻🍼,斗也🤏🏼。又逆流而上也⏳。”是以为“㴑”俗字🤸🏼♂️🧑🦯➡️;明•章黼撰、吳道長重訂《重訂直音篇》⚉:“泝、溸:同㴑💪🏻。”《篇海》卷四《水部》云:“溸🫢,需故切,音素🤳🏻。舟中抒水者🤜🏼,泝斗也。又🪩:逆流而上也🔦。”訓全本《龍龕手鑑》👶,《字彙·巳集·水部》訓略同🎾,《正字通》也以為“溸”是“俗‘㴑’字”。
按:这些说法恐皆非是💇🏽。“溸”當是一個較古老的字,它很可能是“溹”字的或体🧛🏻,因為“素”、“索”音近可通假(同心紐雙聲、魚鐸對轉疊韻)。《老子》十九章:“視素抱樸”👫🏼👂🏿,郭店簡《老子》甲本“素”作“索”;《左傳·昭公十二年》“八索九丘”⚇,《釋文》🤵🏽:“索,本或作素”,均是其證🧼🐕。故“溸”從“素”聲可讀為“溹”。《宋本玉篇·水部》👩🏽💼:“溹,所格切🪔。水名。又溹溹🏄🏿♀️😑,雨下貌。”《廣韻》、《集韻》并音“索”,與“泝”、“㴑”古音同心紐鐸部音近,所以後來也被當成“㴑”的俗字,其實這是誤解。
“溹”也是水名,《山海經·北次三經》:“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溹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泰陸之水🚳。泜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泜澤。”畢沅《新校正》于“敦與之山”下云♤:“山在今直隸臨城縣西南𓀔🏃♀️➡️。《元和郡縣志》云:‘趙州臨城縣敦與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泜水所出。’《太平寰宇記》引此作‘敦輿山’。”又注“溹水”云👳🏽♀️:“溹,《說文》所無🧑🏻⚕️,見《玉篇》🟠。”又注“泰陸之水”云:“大陸水,今鉅鹿北廣平澤即其水🍁💽。”
鐘鎛銘中的這個“泜”當即《山海經》中所言的“泜水”,為南泜水🂠,今名泜河,《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云⚀:“南泜水🧑🎓。《山海經》:‘敦與之山,泜水出其陰’是也。源出直隸臨城縣西南敦與山,東流歷唐山、隆平入寧晉泊。”[12]在河北省南部的邢臺市北部,發源于太行山東麓🀄️,流經河北邢臺臨城縣、隆堯縣經寧晋泊(古與大陸澤相連)注入滏陽河🦂,滏陽河相當於《山海經》所言的“彭水”。溹水今為哪條河流不可考🚴🏼♀️👨🏼✈️,《山海經》言其與泜水同發源于敦與之山👛,所入的“泰陸之水”當亦即大陸澤,根據此記載可知溹水和泜水是兩條臨近的河流。鐘鎛銘言“師于泜溸(溹)”👨🏻🚀,即謂軍隊駐紮于泜水和溹水之間也🙍🏿。
齊國滅萊之後🧑🏿🏭,疆域擴大了一倍以上🔯🤙,北部勢力也達到今河北省南部一帶👩🏼⚖️🙅🏼♀️,[13]而齊師的活動範圍則不限於此🛜👩🏫,在此前的齊桓公時期就曾出兵救燕伐山戎,滅掉令支、孤竹⚜️,在今河北北部地區,那麼齊靈公時期齊師可到達泜水之瀕也是情理之中的。铭文言“師于泜溸(溹)”,很明顯是在行軍途中駐紮於此,可能是齊靈公時齊師一次北征曾經到達過在這裡駐紮👎👨🏼🔧,叔夷受齊靈公賞賜即在此地。
二、卭勞
鐘銘云:“女(汝)勞朕行師”(《集成》273.1),“
”字原字作“
”,從女巩聲。孫詒讓釋為“恐”(《拾遺》535頁👩❤️👨。)郭沫若先生將“
”讀為攻治之“攻”,將“勞”釋為“褮”⬜️,讀為經營之“營”🤳🏼,(《大系》204頁🌳。)于省吾先生云:“
即巩,巩勞,猶言敬勞🧎。”(《雙劍》90頁)江淑惠女士從郭說(《彙考》26頁)🕳。
按:諸說恐皆非。“”當讀為“卭”,亦訓“勞”。《爾雅·釋詁》:“卭,勞也”,郝懿行《義疏》:
“卭者,《禮·緇衣》云🧘:‘維王之卭’,鄭注👨🏽💼:‘卭,勞也🧑🏽🏭。’《詩》‘亦孔之卭’、‘維王之卭’《傳》👨🏼🎓、《箋》并云‘卭,病也。’病、勞義亦近也。卭與劬同意🍴,劬訓為勞🏎,劬、勞又俱訓病,劬、卭一聲之轉也。”
“卭”所訓的“勞”相當於今所言“辛苦”,“勞”為操勞,故“卭勞”相當於“辛勞”。
三🛬、審剺
鐘銘云🐊:“易(賜)女(汝)釐(萊)都其縣三百”(《集成》273.2)🤽🏿, 郭沫若認為此
、
都是釐之子邑(《大系》,205頁)。這個說法值得商榷。
其中的第一個古文,叔夷镈銘中作“”⚪️,江淑惠女士《齊國彝銘彙考》云:“孫詒讓據《說文》古文霸作
而釋為霸🦆;郭沫若則作
,恐皆非🐺。”(《彙考》31頁)按🤳🏿👍🏽:江女士所言是對的🦔,郭沫若先生是依形隸定🏺,等於無釋🧑🏽,孫詒讓釋為“霸”,“霸”字古文作“
”,乃從冞月聲👱🏿,而鐘銘中這個字上面雖然是從冞,可下面明顯不是從“月”🦞,所以說釋為“霸”非是。
“”字當是“審”字的異構🐟。五祀衛鼎“余宷(審)貯田五田”之“宷”作“
”(《集成》2832)🪟,《汗簡》卷中之一第三《冖部》引《義云章》“審”作“
”或“
”,其中所從的“米”形均“釆”字之形訛💪🏽,其字形本作“
”,簡省為“米”形🎵,古文作“
”,隸定則為“釆”。黃錫全先生云☢️:“鄭珍云:‘宷從宀從釆,審之正體👰♀️。此從冖從米🫲🏻,非。’按金文釆字作
(盉作父乙卣)、
(釆卣)🧑🔬,番字作
(番生壺)、
(番君鬲),宷字作
(五祀衛鼎),并從米或
🧎🏻♀️🐻,似‘米’👐🏼,此‘米’形類同。”[14]而《說文》言篆文“宷”字作“審”,從“番”,“番”亦古文“釆”字,[15]從田🐌。
按:“釆(番)”實本播種之“播”的本字🍭,李孝定先生說:“高田氏以《說文》番之古文🏊🏽♂️👏🏽,為播之正字🤸🏿♂️,謂‘將播種,粒在于手也⚠️。’可從🧛♀️。”商承祚先生也指出古籍中有用“番”為“播”的例子,[16]均是也🔫。“播”乃農作方式,故下從“田”。叔夷鐘鎛此字的下部所從的是“
”💺,鎛銘作“
”✸,此非“月”字。鐘銘中“協”字作“
”(《集成》277.2),上面的二耒寫作“月”形🆗🪗,而鎛銘中則作“
”(《集成》285.8),所從的“耒”正與該字所從者同形🤸🏻♂️,當即“耒”字🧏🏿♂️。此字下從“耒”,亦會耕作之義👮🏿♂️。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該字形中的“
”這部份🐰,其實就是“番”字的一種異構或特殊寫法⚧,所以鐘銘中的“
”字就是“審”字。五祀衛鼎中的“宷”字唐蘭先生認為當訓為“確實”,[17]而叔夷鐘銘中當訓“定”(實際上五祀衛鼎中的“宷”釋為“定”亦通)🦹🏿♀️,《呂氏春秋·順民》⌨️:“必先審民心”,高誘注:“審,定也。”《周禮·考工記·弓人》:“冰析灂則審環”,鄭玄注:“審猶定也。”
“”當是“剺”字之繁構,《說文》💂🎡:“剺,剥也👨🔧。劃也☝️。”段注:“《方言》🦹🏿♂️:‘劙🚴🏿♂️⇨,解也。’‘劙’與‘剺’雙聲義近。……按玄應書引《三蒼》云:‘剺,劃也。’”所從的“爻”正象其劃紋之狀。
“審剺”謂定而劃分之,猶今言劃定🧏🏽♂️,屬下句讀👈,此二句當為“易(賜)女釐(萊)都,審剺其縣三百”,謂賜予夷釐(萊)都之地,將其劃定為三百個縣👨🏼🎨。蓋萊本東夷國,其制度與齊國不同,其國內界域之劃分亦與齊制異🏉,齊滅其國,以其國土分封功臣,分封之土地復按照齊國的制度以縣為單位重新予以劃分也🕵🏽♀️💂🏿♂️。
四、繇徵徒
鐘銘云:“余命女辝釐
戜徒四千為汝敵寮”(《集成》273.2)🫳🏽🦵,鎛銘同,唯“釐”後之古文作“
”(《集成》285.3),構形略異,但均可分析為從辵
聲。江淑惠女士云:“
👎🏼,王俅釋為‘陶’,薛尚功🏄🏽、孫詒讓、郭沫若釋為‘造’……茲暫從王俅釋作‘陶’。戜🧛🏼,孫詒讓釋為‘國’,郭沫若釋為‘鐵’,……疑此即為鐵字。……陶戜徒🤶🏿,或即指鑄陶冶鐵之工匠。”(《彙考》32頁)
對於“戜”字,諸家所釋紛紜,張崇禮先生在《釋金文中的“戜”字》一文中認為“戜”當讀為“徵”,并指出“叔夷鎛的‘徵徒’指徵召徒役👩🏼。《周禮·春官·典祀》:‘徵役于司隸而役之。’……‘徵徒四千為汝敵寮’📆,‘敵寮’👩🏼🏭,郭沫若先生釋為‘直系之徒屬’;‘徵徒’與‘敵寮’的身份相合👖。”[18]張先生所釋很具有啓發意義。
不過筆者的看法可能更大膽一點🥔。“𢧄”這個字《說文》釋“利也👄🏌🏽。一曰剔也。从戈呈聲。徒結切🪦。”徒結切之古音定紐質部,入聲;而“呈”古音本定紐耕部,陽聲🏊🏿,耕部與質部稍懸隔。意者“𢧄”字從呈聲很可能是讀錫部音,《說文》訓曰“利也🐻。一曰剔也”🚵🏻♂️,可能都是義訓兼聲訓📊,“利”古音來紐質部🫱🏼,是其讀質部音的訓釋;“剔”古音透紐錫部🚏🙆🏻,是其讀錫部音的訓釋。“𢧄”當本為錫部字,後以錫、質二部通轉疊韻之故(主要元音相同🏎、同為塞音收尾的入聲韻),才音轉入質部🔤。同時,從“呈”聲的字也有餘紐讀音🍻,如“郢”、“浧”等,那麼“𢧄”字即有可能亦讀餘紐🧑🦯➡️,因此它可讀為“役”,金文辭中除了那些當作國名的字外,恐怕都該讀為“役”,如班簋🤦♀️:“王令毛公以邦冢君、土(徒)馭、戜人伐東國猾戎”(《集成》4341),晉侯蘇編鐘:“晉侯率厥亞旅🧗🏿♀️、小子👳🏻♀️、戜人先陷入”💐,這裏面的“戜人”當讀為“役人”👩🏻🍳,即服兵役的人↗️。“役人”一詞也見於傳世文獻🤸🏿♂️,如《左傳·僖公十六年》:“城鄶▶️,役人病”;《呂氏春秋·順說》🐦🦵🏻:“管子得於魯,魯束縛而檻之,使役人載而送之齊”👨🏽,均指服役之人🔹。侯弟鼎說“
侯易(賜)弟弁(?)𤔲戜”,這裡面的“𤔲戜”當即“司役”,即負責管理役人之事🫣。《石鼓文·作原》的“
逌罟”恐怕也當讀為“役役逌罟”🏄🏻♀️,《莊子·齊物論》:“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又《胠篋》:“舍夫種種之民,而悅夫役役之佞😂。”《石鼓文》中的“役役”可能是繁忙之貌。
以此👨🏻🦼,則“”釋為“陶”或“造”固然不可通🤸🏽。此字從辵
聲🏗⇨,“
”字不見傳世典籍,當分析為從女匋聲,當讀與“陶”同,以古人名“皋陶”或作“咎繇”例之,則“
”字當釋為“遙”或“邎”,讀為“繇”或“徭”𓀙,《史記·高祖本紀》:“高祖常繇咸陽”,《集解》引應劭曰:“繇🛂,役也🙍🏼♀️👨🏿🎤。”《漢書·高帝紀》顏注:“繇🍋,讀與徭同🐟🧙🏽♀️,古通用。”《詩·大雅·民勞》💫:“民亦勞止”《箋》🦼:“繇役煩多”,《釋文》:“繇,本亦作徭👨🏼🦰。”《玉篇》:“徭,役也🤶🏿🦾。”《周禮·天官·冢宰》:“徒百有二十人”🖲,鄭注💁♂️:“此民給徭役者⇨。”是服徭役之民亦曰“徒”🦑,或稱“役徒”🫄,《墨子·七患》:“苦其役徒🤹♂️,以治宮室觀樂”;《左傳·襄公十八年》:“楚師伐鄭,……楚師多凍👩🏽🏫,役徒幾盡”,均其證。則此段銘文當讀為“余命女
辝釐,遙(繇🧲、徭)戜(役)徒四千為汝敵寮”,這是齊靈公對叔夷說:我命令你掌管我的釐(萊)地🍵,有服徭役之徒四千做你的幫手🪭。
五、聘命
鐘銘云:“命于外內之事”(《集成》274.2)“
”字金文習見,諸家說法甚多👩👩👧,筆者認為當釋為“聘”,訓“問”🫶🏽,問察之義🔓👨🚒;[19]“命”即命令,“聘命于外內之事”即代替齊公問察命令外內之事💪🏿,實即替公搭理政務的意思😖。
六👩🏻🎨、夏司
鐘銘言“剗伐(夏)司”(《集成》276.1b-6),“剗”字從劉洪濤先生所釋。[20]于省吾先生釋“司”👨💼🧚🏿,于下注“后”字🍱,注云💇♀️🫰🏻:“《堯典》‘女后稷’即‘女司稷’也🥯。”(《雙劍》92頁)《釋文》作“夏后”(245頁)𓀌,江淑惠女士亦釋為“夏后”🪥,云:“
當讀為后,甲八二四🏃🏻♂️➡️:‘囗于司辛’,前五.九.六:‘貞:翌辛卯,㞢于司辛,箙㞢羌十’,商尊:‘隹五月🚣🏿,辰在丁亥,帝司賞庚姬貝卅朋……’(《文物》一九七八🤹👨🏻🦽➡️:三)諸‘司’字均當讀為‘后’,此‘司’一形兼兩讀,其為‘司’為‘后’端視上下文義而定🤦♀️。‘夏后’即《孟子·滕文公》‘夏后氏五十而貢’之‘夏后氏’,指夏朝而言。”(《彙考》39-40頁)《宋箋》釋文作“司”而于下括注“后”(234頁),殆以為是“后”。
今按:釋為“夏后”大謬不然🧑🦯。卜辭中“司”、“后”乃一字🛁,正反無別🎢,然均用為“司”,如將“廿祀”也寫作“廿司”(《合集》36855🧸、36856、37862)👨🏻🎓,明白“司”讀與“祀”同🎶;卜辭又見“司女(母)”一詞(《合集》27607⚅、《合集》30370、《合集》35362)✤,此二字或合書為“㚸”,裘錫圭先生指出此字當讀為“姒”,[21]亦可證卜辭之“司”、“后”均當讀為“司”。實際上,在叔夷鐘銘文中本身就有例證👨🚒,如《說文》載“辭”籀文作“”,從“司”聲,叔尸鐘銘中作“
”(《集成》273.2),從“后”;鎛銘中作“
”,從“司”🧑🏽🎓,可見在鐘、鎛銘文中“
”字正反無別,而“后”、“司”也是通用無別,均用為“司”而非是“后”🦾。郭沫若先生云:
“‘司’字于镈铭作‘同’💪🏿,案当以司为是🚂💇🏼♀️。铭文以所😮、司、辅💐、堵为韵,司在之部,古与鱼部字常相借韵🦇,此正其一例💂🏿♂️。司通祀,卜辞两见‘王廿司’(《前》二.一四;四.二八),即‘王廿祀’也👩🍼。故‘刻伐夏司’当为‘翦伐夏祀’⏲,犹《《书·多方》云:‘刑殄有夏’。”[22]
郭說甚確。《史記·宋微子世家》云:“武王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又《周本紀》:“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此“殷祀”🧎🏻♂️➡️、“周祀”之語正與“夏祀”同類,“剗伐夏祀”謂伐滅其國祚,意義甚明,故釋為“夏后”不可據。
七、宣武靈公
鐘銘云:“又共(供)于武靈公之所🤰,
武靈公易尸(夷)吉金”,孫詒讓認為:“後齊侯鐘作‘又共于
(即桓字)武靈公之所’,……竊謂桓武靈公即齊靈公也。桓武者🧑🏻🤝🧑🏻,嘉美之偁🍿🟦,若衛人謂武公為叡聖武公(見《國語·楚語》)。”(《拾遺》537-538頁)🛌🏽,郭沫若先生也認為“
通桓🫱🏻,桓武乃懿美之辭,靈公生號也💓。”(《大系》204頁)是均以為“桓”字。
按🖖🏿:“”從竹洹聲,陶金先生認為金文中的“桓”字多作“
”,清華簡《系年》第一章周宣王的“宣王”寫作“洹王”🏅, 而其他釋為“桓”字者均作“
”,因此認為“洹”、“
”二字不同,“洹”當讀為“宣”,“
”則讀為“桓”👰🏽♂️⬅️,同時又指出“桓”之諡號晚出,實際上是從諡“宣”中分化出來👐🏽。[23]這個看法很可能是對的🤘🏿,陳侯因齊敦“皇考孝武桓公”(《集成》4649)、曾姬無卹壺“聖桓之夫人曾姬無卹”(《集成》9710、9711)的“桓”寫作“
”👦🏼,而傳抄古文中的“宣”亦或作“洹”,如《汗簡》卷下之一第五《水部》引《王氏》(疑即《王庶子碑》)作“
”🕌,《古文四聲韻》卷二《下平聲·宣第三》引《王庶子碑》作“
”🎥,《集篆古文韻海》卷二作“
”👨🏼⚖️,均是“洹”字🤸,可見“洹”的確不能讀為“桓”而應讀“宣”👃🏿。以“洹”用為“宣”例之,“
”當釋為“箮”,讀為“宣”↩️,“宣武靈公”當如孫、郭二氏所言指齊靈公🤰🏼。但是這個“靈公”與齊靈公的“靈公”當非一事。“宣武靈”均當是對公的讚美語,證之者,鐘銘言“又共于宣武靈公之所”(《集成》276.2)🪣⛰,鎛銘當于此處之文只作“又共于公所”(《集成》285.7),可見鐘銘對齊侯的稱呼只是“公”而非“靈公”🧘🏽,鐘銘之“宣武靈”猶銘文末之“至于枼(世)曰武靈成”之“武靈成”一樣,都是讚美之辭,“宣”古訓顯🪮、明、通,《逸周書·諡法》曰🧚🏽♀️:“聖善周聞曰宣”,即聖明之意;“武”者威武之意;“靈”者神明之意🐸,“武”、“靈”亦均用為諡號見於《諡法》🗝,“宣武靈公”意思是聖明、威武、神明的公,是對齊侯的讚美🟣,雖然後來此齊侯諡號為“靈”,但此處銘文之“靈”與彼諡號恐無關🚶🏻♂️🧑🚒。
八、纂擇
鎛銘云:“𢍰(擇)吉金🧎🏻♂️➡️,鈇鐈(鐘銘作“鎬”)锛铝”(《集成》285.7),孫詒讓云:“王楚釋為穀,薛從之;孫釋為
,而未詳其讀;王俅釋為敹。案王俅是也。《書·粊誓》‘敹乃甲胄’👃,此云‘敹𢍰’即‘敹擇’也🎛。”(《拾遺》538頁。)明·朱謀煒《古文奇字》卷五《人部三》認為是“鐘鼎‘敹’字,擇也”,當是本自本鎛銘;于省吾先生亦釋為“敹”(《雙劍》93頁)。江淑惠女士云:“即《說文》:‘敹,擇也’之‘敹’字。陳
簋作‘
’🐮,從
與從攴同🙇♂️。‘敹擇吉金’唯見於齊銘。”(《彙考》42頁)。于省吾先生隸定為“
”,《釋文》依形隸定作“
”(1.253頁),《宋箋》同🏃,于字下括注“敹”(234頁)。
按:“敹”字《說文》言從攴𥹄聲🧚🏽♀️,落蕭切📻,古音幽部;然又云“𥹄”字從𣦵米聲𓀎,武移切👅📪,古音明紐脂部,敹從𥹄聲顯然不能讀落蕭切🙇🏿,《說文》恐有誤💁🏿♀️。[24]然鎛銘此字左邊之字明顯是從尾從米的“徙”,也就是這個字當分析為從攴從徙🎃,“尾”與“𣦵”判然有別🧛🏽♂️,不能混淆。陳簋蓋銘云“
𢍰(擇)吉金”(《集成》4190),文句與鎛銘同,其中古文《釋文》亦釋為“敹”(3.325頁)🚴🏿♂️。但細審此字上面的部份明顯是從人(或尸)從毛🙆🏿♀️,乃“尾”字的變體,它與中間的“米”字仍然合為“徙”字,其字形當分析為從廾從徙🔔🎑。故此字從古文“徙”,亦當從其聲🧑🏽🔬,《說文》引古文“徙”作“
”,《集篆古文韻海》卷三引作“
”,疑即陳
簋所從者之變。“徙”古音心紐歌部,故釋為“敹”顯然不確🚵。
清華簡《系年》中有“成王屎伐商邑”句,“屎”作“”🦹🏼,宋華強先生引李家浩先生說,認為此古文實亦“徙”字之省變,在青銅器銘文中“徙”多讀為“纂”🧘🏽♂️,訓“繼”🍬,《系年》中的“屎”也當讀“纂”,[25]說當是也🧝🏽♂️。故鎛銘此字當分析為從攴徙聲🧑🏿🎨,陳
簋蓋上的字形當分析為從廾徙聲,恐亦均當釋為“纂”,不過此處疑當讀為“攢”訓“聚”,《文選·潘嶽〈笙賦〉》🧛🏿♀️:“歌棗下之纂纂”,李善注👵🏽:“《古咄喑歌》曰:‘棗下何攢攢。’攢,聚貌🚣🏿♀️。‘纂’與‘攢’古字通。”《文選·班固〈西都賦〉》注引《蒼頡篇》曰🚣♂️🙆♂️:“攢🥲,聚也”☂️,《禮記·內則》:“柤棃曰攢之”,鄭注👳🏼♂️:“攢🫡,治擇之名也。”這裡當是收集之意,陳
簋蓋上的字形從“廾”,亦會其抔聚之義。“纂(攢)擇”意為收集揀選。
九⌛️、鉃(鈇)
鎛銘“鈇鐈锛铝”,鐘銘于“吉金”下開列者為“鈇鎬(鐈)玄鏐錛鋁”(《集成》276.2-277.1),江淑惠女士認為玄鏐、鈇、鐈🐒、锛、铝均吉金名(《彙纂》44頁),是也。
其中“鈇”字本作“”,《宣和博古圖》卷二十二釋文作“鈇”✢,此後諸家多從之,《釋文》亦作“鈇”(246頁)🈺。唯郭沫若先生釋“鉃”👵🏻,認為“鉃是矢之緐文,乃無用之矢鏃也🏄🏿♂️。”(《大系》207頁)江淑惠女士亦認為此字“從金從矢🎤,為‘鉃’字🧮。”(《彙考》42頁)。
按:如果從字形上看🚲,釋為“鉃”是對的🤽,但是從金文辭中看,當以作“鈇”為是。“鉃”字僅見叔夷鐘鎛📂,而其它銘文有“鋁”(郘
鐘,《集成》230)連文💗,余贎乘兒鐘作“鎛鋁”(《集成》184.1),朱公牼鐘作“膚吕”(《集成》149-6)♉️,少虡劍作“铺吕”(《集成》11696.2),蔡囗戈作“
鋁”(《集成》11136),無作“鉃”者。
于省吾先生云❤️:
“然此(寧按:指儔兒鐘銘文)云‘得吉金鎛鋁’🧝🏼♀️🙎🏼♂️,‘鎛鋁’自是金名,齊侯鎛鐘(寧按:即叔夷鎛鐘)云‘𢍰吉金,鈇鎬䥈(寧按:釋‘䥈’不確,當是“錛”字。)鋁’,齊侯鐘作‘桓武靈公錫乃吉金鈇鎬玄鏐䥈鋁’,此鐘云‘吉金鎛鋁’👩🏿🏭,‘鎛鋁’即兩齊鐘之‘鈇’及‘鋁’🪈。 鋁或省作呂💆🏻🛋,鏐為黃金之美者,則镈鋁亦金名無疑。”(《雙劍》112頁。)
“”從“膚”聲🍪,“鎛”從“尃”聲,古音均滂紐魚部🆓,“鋪”從“甫”聲,“鈇”、“
”從“夫”聲,“甫”🐞、“夫”古音均幫紐魚部,與“膚”🤹🏽、“尃”音近,《山海經·海外東經》中“扶桑”《說文》作“榑桑”,是“夫”、“尃”音近通用之證,故“鈇”即“
”👩🏿🔧、“鎛”、“鋪”。叔夷鐘鎛作“鉃”當是摹寫者將右邊的“夫”形误寫作“矢”形,乃形近致訛💦。
十𓀎、埶
鐘銘云:“俾百斯男,而埶斯字”(《集成》278),“埶”字鐘銘作“”🦻🏽,鎛銘作“
”(《集成》285.8),孫詒讓認為“此實當為埶字(今字作蓺)”(《拾遺》539頁)江淑惠女士云🧚🏽:“
,諸家釋作‘蓺’,甚是。于省吾曰:‘蓺猶言培植也。字,滋也🧚♂️。言百斯男而培植斯滋衍,亦《詩·瓜瓞》之意。’茲從于說。”(《彙考》47頁)《釋文》釋為“埶”(1.247🤛、1.253)🕧𓀏。《宋箋》括注作“億”(235頁)。
按☯️:釋為“埶”是也🤌🏽,此當讀為“設”,裘錫圭先生指出古文獻中常見以“埶”表“設”的例子,[26]此銘文之“埶”亦當讀為“設”,《說文》:“設,施陳也”,此二句乃言生男子極多而設此繁衍🕚。
十一、倗㓷
鐘🦂、鎛銘云:“造而倗㓷,毋或丞頪”(《集成》277.2、285.8),孫詒讓以此二句未詳(《拾遺》上538頁);郭沫若先生認為“‘倗㓷’猶言友僚,《辛鼎》‘虔用氒㓷✒️,多友賚辛萬年隹人’,[27]與此為互證。‘丞頪’者,丞為脀省🕸,《說文》🥧:‘脀,騃也’👨🏽🔧,《廣雅·釋詁》🧝🏻:‘脀,癡也🐈。’頪《說文》:‘難曉也’。故‘丞頪’猶言癡迷👊。‘造而倗㓷🩰,毋或丞頪’者,言至于汝之僚屬毋有癡迷也。”(《大系》208)于省吾先生云:“《廣雅·釋詁》:‘㓷🐂,斷也。’斷有齊義,‘朋㓷’猶朋儕。辛鼎‘用
氒多友釐㓷’亦謂朋儕也👵🏻。”(《雙劍》94頁)《宋箋》亦括注為“儕”(235頁)👩🏿🔧。江淑惠女士認為“造”可讀為“告”,云👘:“‘告而倗㓷🦉,毋或丞頪’👨🏿,言夷當明告其友僚所有政令等事,毋使其疑惑難曉🉐。”(《彙考》47頁)
按👨👩👧:“㓷”字無“僚”義⛹🏼♀️,郭乃據文意推測其義🦆🏌️♀️,所解釋的含義是對的,但對“㓷”別無解釋;且鐘鎛銘文中自有“寮(僚)”字,稱“敵寮”,若此“倗㓷”為“朋寮”則當直書,何得寫作并無“寮(僚)”義的“㓷”。于釋似亦根據不足🙋🏽♂️。
“㓷”字金文中凡四見,叔夷鐘、叔夷鎛中各見“倗㓷”一次🧛🏿♂️,寧女方鼎銘文有“寧女又母㓷”(《集成》2107)🧑🏼🎓,辛鼎“氒(厥)㓷多友”(《集成》2660)💅。這些“㓷”均當讀為“艾”,二字古音同疑紐月部,音近可通假。
叔夷鐘鎛👩🏽🏫、辛鼎之“㓷(艾)”當訓“相”❣️,《爾雅·釋詁下》👏🏻:“艾、歷,相也”🧚🏽♀️,郝懿行《義疏》:
“《小爾雅》云:‘相,治也。’《左氏·昭九年傳》:‘而楚所相也’🌹,相亦訓治🙎♀️。艾者,音刈🍃,而訓治🧜🏿♂️。上文云🙆🏽♂️:‘艾,長也’,長率治理,是即艾訓相之證也🧑🏽🏭。歷者,上文云🥿🧙🏻♂️:‘艾,歷也’,又云:‘歷,傅也’,歷之訓相🆙,亦猶歷之訓傅,傅、相義同,是即歷訓相之證也。《方言》云:‘裔😋、歷,相也’,裔即艾之叚音💆🏿♀️,與《爾雅》義正合。”
《方言》十三👩🏽🚀:“裔、歷,相也”,錢繹《箋疏》:
“《釋詁》:‘艾,歷👛🧑,相也’🤫,邵氏二雲曰:‘裔🧏🏼♂️、艾聲之轉也。’”
叔夷鐘鎛銘中的“倗㓷(艾)”即輔相義,《說文》:“倗,輔也🧝🏿♂️🦴。从人朋聲,讀若陪位。”段注:
“《周禮·士師》:‘掌士之八成🪠,七曰爲邦朋’,注曰:‘朋黨相阿,使政不平者。故書朋作傰🪓👆🏽。鄭司農讀爲朋友之朋。’按《管子》亦曰🤷🏻♀️:🚪;‘練之以散羣傰署’,皆卽‘倗’字也🫀。《鳥部》‘朋’下曰:‘鳳飛🦸🏿♀️,羣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葢朋黨字正作‘倗’,而‘朋’其假借字。”
“倗”訓“輔”🌏,也可解釋為朋友🧔🏼♀️;“㓷(艾)”訓“相”,也可解釋為輔佐、幫手,故“倗㓷”乃輔佐幫助叔夷的朋友和助手,也就是他的下屬群僚👨🏻🏭。
辛鼎銘文“氒㓷(艾)多友,多友釐(理)氒家”👩🏻🏫,意思是辛以多友為輔相,多友治理其家。
寧女方鼎銘文“寧女又母㓷”當讀為“寧女有毋艾”🤫,這裡的“艾”為方興未艾之“艾”,《左傳·昭公元年》:“國未艾也”🛰,杜注🐐:“艾🚤,絕也”;《小爾雅·廣言》𓀑:“艾🔀,止也”,《廣雅·釋詁一》:“艾,斷也。”銘文意思是寧女長久擁有此器而無絕止之期,意與金文習見之“永寶(或保)用”略同🥠。
十二🐘、至於枼曰武靈成
鐘銘、鎛銘并云:“簫簫(肅肅)義政🧑🏿🍼,齊侯左右,毋疾毋已🦹🏼,至於枼曰武靈成🚵♂️🟣。”(《集成》278、285.8)🧑🏼🚒,孫詒讓將末句讀為“至於枼,曰武靈成”⚀,釋云:“枼👴🏼,楄也(《說文·木部》),此當為葉之省(前矞鐘亦云‘萬枼無疆’)☁️,至于葉者,葉,世也(《廣雅·釋言》)👨🏼🔬,言至於後世也。‘曰武靈成’亦祝叔及後世象賢之語🙌🏽🚍。”(《拾遺》539頁👈🏻。)于省吾先生、江淑惠女士斷句與孫同,于釋云🆑:“‘武’當讀如《詩·下武》‘維周之武’🐀,武♖,繼也🏏;‘靈’亦當訓為善,言叔及後世子孫能繼續而善成其事也🍍。”(《雙劍》95頁)江釋云:“至於枼,猶云‘至於萬枼’。…… 案此‘武’、‘靈’、‘成’可逕解作威武、英明、有成✵,均是對齊侯之讚語🧑🏿🎤。”(《彙考》48頁)郭沫若先生將此讀為一句,釋云🔃😽:“枼即葉之初字,葉🫰🏼,世也。成讀為誠。言至于後世使人讚歎曰‘桓武靈公誠然武靈’也。語固顧韻🧑🏻✈️,故倒出之🙂↕️,極有風致♨️。”(《大系》208頁)胡澱咸先生斷句同郭氏,云🎰:“‘枼’即是‘世’字🧑。字又作‘枻’(《獻彝》)‘葉’、‘世’同義就由于是一個字。‘曰’猶稱也。武、靈、成都是美稱,不是死後的諡號✢。這是說齊侯至于後世,世代稱為武、靈🧙🏻♂️、成👩🏽🔬。”[28]
按:此當讀作一句為是,在解釋上胡澱咸先生說最近之。“枼”是“葉”的本字💆🏼,金文辭中常見“萬枼亡疆”、“永枼毋忘”、“萬枼之後”、“枼萬孫子”等語,“枼”當徑讀為“世”。“世”本有“世世”之義,如清華簡《系年》:“是秦先人,世作周服”;《國語·周語上》👩👩👦👦:“昔我先王世后(司)稷🥀,以服事虞夏”🎊,《呂氏春秋·圜道》:“今世之人主,皆欲世勿失矣🙋🏿,而與其子孫”🛣,等等,這裏面的“世”除《圜道》里的“今世”之“世”外,均當作“世世”解,“至於世曰武靈成”即謂叔夷輔佐齊侯直到世世都讚頌說“武靈成”。“武靈成”當如胡澱咸先生✊🏿、江淑惠女士所言,每字單解,為威武、神明👲🏿🦋、成就🤤。
[1]《宋本金石錄》🔐🎗,中華書局,1991年。309頁。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1984年。下文中簡稱《集成》并注明銘文編號👩🏼🏭,不另出注。
[3] 見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科學出版社,2003年。203-204頁。下文中簡稱《大系》并注明頁碼💆🏻,不另出注。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11年🤴🏼。1.241頁🚶🏻♂️。下文中簡稱《釋文》并注明卷號、頁碼,不另出注。
[5] 江淑惠《齊國彝銘彙考》,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1年。18頁。下文中簡稱《彙考》,注明頁碼,不另出注。
[6] 劉昭瑞《宋代著錄商周青銅器銘文箋證》,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231頁。下簡稱《宋箋》,引文著名頁碼🥵,不另出注。
[7]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35頁。下文中簡稱《積微》,注明頁碼,不另出注。
[8] 孫詒讓《古籀拾遺》上💆🏻♂️,《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24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34頁。下文中簡稱《拾遺》,注明頁碼🏃🏻♀️,不另出注。
[9]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中華書局➖,2009年。88頁🍛。下文中簡稱《雙劍》🫴🏽,注明頁碼,不另出注💿。
[10]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中華書局,年👩❤️💋👩。268頁。
[11] 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1980年。250頁👵。
[12] 臧勵和等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31年。522頁👷🏻♀️。
[13] 顧德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59頁☝️。
[14] 黃錫全《汗簡註釋》👨🏿🦲,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284頁👩❤️👨♻。
[15] 見《汗簡註釋》88頁引鄭珍說。
[16] 并見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第一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679頁引。
[17] 唐蘭《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譯文和注釋》,《文物》1976年5期。
[18] 張崇禮《釋金文中的“戜”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2012-5-5.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58
[19] 王寧🥩:《釋金文中的“聘”》,簡帛網2010-04-09.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42
[20] 劉洪濤《叔弓鐘及鎛銘文“剗”字考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2010-05-29.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164
[21] 裘锡圭《说“㚸”(提纲)》🚣🏿,《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李宗焜主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9年 12月。
[22] 郭沫若《夏禹的問題》,《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人民出版社,1982年。306頁。
[23] 陶金《由清華簡〈系年〉談洹子孟姜壺相關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2012-02-14.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85
[24] 寧按🤹♂️:“𥹄”字疑當是從米𣦵聲🙋🏼🤵🏻,“𣦵”即古文“列”字(于省吾先生說)🔱,“列”來紐月部,故“𥹄”很可能是“糲”之本字,《說文》作“䊪”,《集韻》或作“𥻃”🫢,“列”、“厲”🧎♂️、“剌”👳🏻♀️、“萬”古音均相近。故“敹”字從其聲,本當為來紐月部字💺,後以月覺通轉之故轉入覺部🤧,入後更以幽覺對轉之故轉入幽部。古幽部字多有覺部讀音🤽,如“翏”字及從之得聲的“蓼”、“勠”🙋🏿、“僇”🫳🏽、“戮”等字👨🏻💻,既有來紐幽部讀音又有來紐覺部讀音;從“肅”得聲的字如“橚”、“蟰”等字既有覺部讀音又有幽部讀音。《說文》以為“𥹄”是“𦊮”字之或體訓“周行也”🤾🏻♀️,讀武移切,恐有誤,“𦊮”是從网米聲,與“𥹄”非一字也🎙。
[25] 宋華強《清華簡〈系年〉“纂伐”之“纂”》,簡帛網2011-12-2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599
[26] 裘錫圭《再談古文獻以“埶”表“設”》, 何志華🏊🏿♀️、沈培等編《先秦兩漢古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社科文獻出版社2011年。
[27] 寧按👩🏻🦱:郭此條引文誤,原銘文右行🤌🏿,當作“辛萬年隹人(瑴)😶,氒㓷多友🧑🏻🏭,多友釐(理)氒家”,參《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二卷305頁☯️。
[28] 胡澱咸《甲骨文金文釋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348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9月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9月3日🏚。
点击下载附件🫣:1113王寧:叔夷鐘鎛銘釋文補釋
訂正:第四小節標題“繇徵徒”當作“繇役徒”🏌🏽。
纂擇之纂可能有待商榷,字不从米,更不从屎是很明顯的,
𠭥✪:楚人謂卜問吉凶曰𠭥🦟。從又持祟,祟亦聲。讀若贅。
金文从尾大概是為了重新標音🤶🏼,也影響後代的尉熨字
𠭥,甲骨文从木,金文加o(爰)
爰擇即選擇☺️,若為落蕭切則為挑
多謝須臾高先生指正🍕。
不過竊意仍認為此字左邊是從尾從米的“徙”字,釋為“𠭥”感覺與字形不合🤵♂️。鎛銘此字左下看上去象“示”,但並非“示”,不過是摹寫的中間一筆靠近橫畫罷了。《重修宣和博古圖》卷二十二所摹錄字形作“”🂠,左邊仍然是從尾從米的“徙”。這個字或從徙從攴,或從徙從廾,很可能就是“攢”之本字,故訓“攢”為“聚”👏🏿,《集韻》訓“治擇也”㊙️,感覺均與鎛銘文意較符合。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