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陳英傑:戰國金文補證三則
在 2012/10/27 21:22:31 发布

 

战国金文补证三则

 

陈英杰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甲骨文研究富达

 

一🤎、十三年上官鼎(2590战中[1]

魏国器物,铭云:“十三年,梁阴)命(令)率🧭、上官冢子疾👳‍♂️💯、冶𨥇(铸)💂🏿,(容)半。”所谓“梁”字本作:

(反白处理后👨🏻‍🚒:

黄盛璋[2]、张亚初、《集成释文》🧜🏻、《集成》修订本🤲、吴镇烽《通鉴》[3]🌋、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4]等均释为“梁”🍪。《金文资料库》3295无释文,云“待考”[5]。此字左半从“阜”是没有问题的👨🏻‍🔧🫸🏽,右半上部可辨👩🏻‍💻,而下部不清,其形应该是

李朝远先生曾公布一件战国晚期的魏国兵器三十三年令戈🧖🏿‍♀️,“”作,李先生认为从阜从女,读为“汝”🤦🏼‍♀️,“”即汝阴。吴振武先生改释为[6]。吴先生当时未联系到此鼎。2006922日至24日🧙🏽‍♀️🫶🏻,中研院史语所文字学门召开了第一届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名为“《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于20079月出版,收有吴先生《新见十八年冢子韩矰戈研究――兼论战国“冢子”一官的职掌》一文,在此文讨论官名“冢子”的文字中引到了此鼎⛑️,所作释文吸收施谢捷先生的意见把“梁阴”改释为“阴”[7]🙅🏼‍♂️。沈之杰[8]👨‍💻、吴良宝[9]等先生从之🙆🦹🏼。此说可成定谳。但由于此释均出现于上引诸文中的脚注中,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今于其字形稍作申说👨🏽‍🚀,以期停止再次以讹传讹[10]🫰🏽。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魏惠王时迁都大梁 [11],直到公元前225年魏灭以前,大梁一直是魏的都城⚪️,魏国因之称梁🤜🏼。大梁故城在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金文中指称魏国的“梁”字或从邑作廿七年大司寇赵亡智鼎2609-2610战中)[12]🧙🏿‍♀️、上官鼎2541战晚)。廿七年安阳令戈[13](《集录》1200战晚)中作🛣,用为氏名。或省邑作[14]十九年亡智鼎2746战中)、卅三年大梁戈[15]11330战中)、(大司寇绶戈[16]《集录》1181战晚🧑🏿‍🎤👩🏻‍⚕️,“大梁”合文)、(二年令张□戟刺➾,《古文字研究》第27辑326页图3✫,战晚)。八年吂令戈[17](11344战晚)中作🌤,用于人名。《集成》11907著录一件战国时期戈镦,铭为“齖库”,“梁”作)。“梁”字未见从阜者👨‍🎤。

右旁写法为“安”字,信安君鼎(2773战中,魏国器)的“安”字作,另参安君鼎(2793战晚🚒,卫国器)等器。单字“安”的这种写法见于战国简牍文字中,如55795新蔡甲二19号简)、69041上博五《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4号简)♣︎。

吴振武先生认为“”可能读为阴🥑,其位置大体在今河南省沙河南岸自漯河市以东至周口市一带𓀇,这一带战国时属魏🛹。此地名没有直接见于史书记载,但见于魏国的桥形布币面文中,吴良宝先生认为与此戈的铸造地为同一地名⇢,但魏惠王三十三年时魏境尚未扩张至漯河一带,他怀疑“”应读为“鄢阴”😒,在今河南鄢陵县北。[18]但后来吴良宝先生好像放弃了原来的意见,认为此地具体地望待定[19]

二、卅年虒令癰鼎(2527战中)

魏国器物,铭云:“卅年虒(令)癰👳🏿‍♀️、眂(視)事(或释“凤”)、冶巡𨥇(鑄),(容)四分🚴‍♂️。”字多不清,所谓“虒”字作:(器铭)、(盖铭)。

此字又见于同期器物卅五年虒令周鼎(2611)和卅五年虒令周盉(9449),字作:(下文以代替)👵🏻。

裘锡圭先生曾怀疑是“[20]📄。李学勤先生释为“安”[21]。黄盛璋先生主张释“[22]🧥。《金文资料库》3229卅年鼎无释文🤚🏼,云异名“卅年安令鼎”,3317卅五年鼎释为“[23]🫂。张亚初🕳、《集成释文》🐦‍⬛、《通鉴》[24]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等均释为”,“”释似乎已成为主流意见。随着西周金文、秦汉简牍中的“虒”字和春秋战国金文中的“虖”字的确释,△字从广从虖应该已可以得到确认🙍🏿,今试作补证如下。

从“广”,形作(截取自卅五年盉)。从广之字两周多见,如:

廙)、(庐)、)、(庙)、(府)、(库)、[25]

两周金文中“虖”字主要有两种写法,一从虍从乎💁🏼‍♂️👩🏽,一从虍从兮[26],大部分文例用于“乌虖”💮🤽🏼‍♀️。春秋时期产生一种加“口”旁的写法,大概是为“呜呼”义造的专字[27]

1(何尊6014西早),🫷、(沈子它簋4330西早),(效尊6009西早)、(效卣5433西早)🌯,(班簋4341西中),焂卣,又名父卣54285429西中)🐍🤸🏿‍♂️。中方鼎(2751西早))之“虖”旁亦从“兮”🤘🏻。

2)方鼎2824西中),(寡子卣5392西中),(禹鼎2833西晚)👩🏼‍🎓,(毛公鼎2841西晚),丘鼎2082春早),丘堂匜10194春秋),[28]君鼎2477春晚丘君盘,春秋中晚期)、1970×1086台丘子俅戈🤚🏻,战早)[29]台丘子俅戈《通鉴》17245战早)[30]丘君戈11265战早)[31](中山王器)🙋🏿‍♂️,与丘君戈写法相同,只是“乎”字所从的左右两撇美化成了象现在的逗号一样。徐醓尹征城(425春秋前期)有,从虖,虖下部之“乎”的写法跟中山王器“乌虖”字同。

卅年鼎所从虖旁的虍头尚可分辨😼,其下部当从“乎”,但(截取自卅五年)📴、(截取自卅五年)形与常见的“虖”相比,下部“乎”旁似少写一横。但郭店楚简“虖”作11094(《语丛一》60简),或可提供某种参考👱🏻。君鼎之虖形与最近,但虖君鼎似有横画𓀎。不过🕦,综合诸器“虖”字(或偏旁)的写法🧑🏻‍🎓,把字释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父鼎2535西晚)之反白)当是一字之异写

综上🍮🖖🏻,“虖”字的演变脉络可作如下梳理👩🏼‍⚕️:

――――――――1970×1086――💂🏼‍♂️、――――11094

”,见于西周金文,作(《金文编》336页)[32],用为地名或人名。此字还见于最近公布的、据传出自山西的西周早期器內史亳觚(自名“祼同”)上,作,文例为“弗敢[33]。秦简“”作“虒”🥬,汉印蹏字所從之“虒”作漢簡“虒”作[34]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苍颉篇》“”作[35]形与之不类👨‍🍼。

*之地望待考🖐🏽。

三🚮、郸孝子鼎(2574战中)

此铭末字一般释为“鬲”,如《商周彝器通考》[36]、张亚初🙆🏼、《集成释文》[37]、《通鉴》1591🔉、《铭文选(四)》[38]、《战国文字编》[39]𓀙、殷周金文暨青铜器资料库等。虽有个别学者主张释“两”,但目前看来,释“鬲”已成为主流意见。之所以很多学者都主张释“鬲”,大概觉得“鼎鬲”的文例非常顺畅⛳️。青铜器自名有鼎称鬲者👮🏻‍♂️🧆,有鬲称鼎者,鬲、鼎亦可连称[40],但仅见于西周早期器鼎(2615)的“宝鬲鼎”之称🛍️,除了郸孝子鼎外🙍🏽,未见“鼎鬲”之名。因此🪈,从文例上讲𓀊,“鼎鬲”之称并非没有可疑之处。

盖铭                     器铭

另外🤾🏻,从字形上看,如果此字释为“鬲”,则在两周金文中“鬲”字这样的写法仅见于此鼎。我们曾对两周金文中的“鬲”字形体按分期、分域的视角进行了系统整理[41],对于郸孝子鼎🤵‍♂️,最初我们也主张释为“鬲”,但把所有的“鬲”字形体放在一起综合考察时,便发现郸孝子鼎中的“鬲”字整体上与常见“鬲”字形体相近,也符合常见“鬲”字的形体演变规律🪐,但仍有不同于常见“鬲”字的特异之处🧑🏿‍🦱。以👨🏼‍💼、🏃🏻、等形为代表🤟,“鬲”字结体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是字形上部代表口、颈的部分,郸孝子鼎的“鬲”恰好不具备这种特征🚧。虽然金文中也有(庚姬鬲637西中)、(庚姬鬲640)的偶见写法🤎,但那只是一种临时的随意性简写,正规写法则写作庚姬鬲638🗯、639),而且这是西周中期的写法,与战国中期的郸孝子鼎之间缺乏字形演变的衔接链条。因此🧚🏻‍♂️,从字形上讲👰🏽,郸孝子鼎此字释“鬲”亦有可疑之处🎸。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单字字形演变证据和作为偏旁的字形演变证据不能平等看待,由于在合体字中区别构件的增加,偏旁演变速度与演变趋向跟单字并不平行,如之与(战国简帛中写作3556郭店《穷达以时》2号简☁️、68973上博五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2号简背)。

而与郸孝子鼎写法相同的,常见于战国简牍文字23184上博简《亘先》11)🛂,31640317913380933812(包山文书115119145简)🪮,57516(新蔡甲三188简)。亦见于货币文字[42]🦹🏿‍♀️,作🏦、[43]。这种写法的“两”字的下部结体的演变方式与“鬲”趋同🚎,在此基础上还有39327(包山卜筮祭祷237简)的写法,亦见于信阳长台关二号墓楚简和上博简中。

“两”字在金文中可表数量,如圅皇父鼎(2745西晚)“罍、壶”💻、叔向父簋(3870西晚)“宝簋、宝鼎二”、洹子孟姜壶(9729春晚)“壶、八鼎”,在赏赐👊🏻、馈赠类铭文中🤮,还有“马两”、“车马两”的说法🚣🏿‍♂️。这些都可以证明郸孝子鼎“飤鼎两”文例的成立🙆🏿‍♀️。

最后,我们对“两”字的形体演变稍作梳理[44]

1――2――3――👮🏿‍♂️、4𓀙、231845――133846――393277

13见于《金文编》547页🏝,4见郸孝子鼎👩🏻‍💻,5见于上博简《亘先》11简👱🏿‍♂️🗻,6见上博《孔子诗论》14简👨🏻‍🌾,7包山卜筮祭祷237简。与“鬲”字演变相比,13形和47形之间尚缺演变链条💬👩‍🦯。也可能,类字形是在“鬲”字演变规律影响下发生的类化性的突变👳🏿‍♂️。

2011610日-17日整理完稿

201179日二稿

201187日三稿

 



[1]本文所引器物出自《殷周金文集成》者直接标注器物编号(在需要与其它铭文著录书区别时,简称《集成》),其它出处的铭文标注书名简称🧑🏿‍🔬,《汇编》指锺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暨器影汇编》(艺文印书馆20065月)🧏🏼;《集录》指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中华书局20041月版)⛹🏼‍♀️🚶‍♂️;《通鉴》指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20101月)。引自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7月)释文者,简称“张亚初”🍗。器物分期标注简称,如“西周早期”简称为“西早”⛹🏿,“西中”🛎👰🏿‍♀️、“西晚”、“春早”、“春中”🔭、“战早”等例此。

[2]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古文字研究》第17辑,中华书局19896月🙇🏿,第1314页。

[3]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中华书局20068月)293页:“率🛃🛅,见梁阴令鼎(集成2590),战国晚期人,魏国梁阴县县令。”

[4]https://db1n.sinica.edu.tw/textdb/test/bronze/rpt_rubbing.php

[5]《金文资料库》(光盘数据库,1.0版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0月。

[6]参吴振武《新见古兵地名考释两则》,《九州》第三辑,商务印书馆20034月。

[7]见《古文字与古代史》第一辑323页注32👴🏿。

[8]沈之杰《战国三晋文字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94月𓀜,指导教师🏊🏼‍♂️:赵平安教授👩‍🔧0️⃣,第20页。此文标注吴文及其出处有误,而且正文并没有收入“”字,645页“阴”字下引及三十三年阴令戈时,于“”字以□存疑🙍‍♂️。

[9]吴良宝《九年承匡令鼎考》,《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张家口,20117月💋。

[10]我在研读十三年上官鼎时曾把把此字改释为“”,并写成札记⚱️,后才通过吴振武先生文得知施谢捷先生早已释出,本想废弃此条札记,但为引起学界注意考虑,仍保留原考释文字。

[11]魏惠王迁都大梁说法不一,有六年、九年、二十九年👨🏽、三十一年等说。参杨宽、吴浩坤主编《战国会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月👰🏽‍♀️,第1406页🧑🏼‍🔧;崔恒昇《安徽出土金文订补》,黄山书社199811月,第245249页。周时有嬴姓梁国,其都在陕西韩城县南,公元前641年灭于秦。西周器有梁伯敔簋(《通鉴》5022西中🎬,1993年陕西岐山县京当乡贺家村东岐山县周原博物馆东墙外窖藏出土),字作;春秋早期兵器有梁伯戈(11346),字作;河南三门峡市虢国墓地(M2012.92)出土有春秋早期的梁姬罐(《集录》1046)🐷,字作,反书。

[12]这种写法的“梁”字最早见于春秋晚期的金文,如戈(10823),内部穿后铸铭文1字:🍛。1980年春潍县治浑街公社张家庄出土,材料发布者认为此戈出自宋人之手,为齐人缴获后用于随葬。参潍坊市博物馆《潍坊市博物馆征集的部分青铜兵器》👮🏼‍♂️,《文物》1986年第3期,第41页。英杰按🆖:宋国为齐🗞、楚🗾、魏所灭👩‍🎨♊️,三分其地,魏得其梁、陈留(参杨宽、吴浩坤主编《战国会要》下册1356页)。199610-12月湖北荆门市子陵铺镇罗地岗楚墓(M4.2)亦出土一件戈(《通鉴》17206春晚),内部穿后刻铭一字: ),字反写。古书中称为“梁”的有多地,今河南临汝县西南有梁县故城💆🏽,于战国时为南梁。晋国亦有梁,在洪洞之南,乃高梁👩🏻‍🔬。近鲁🧛🏿、齐之地的梁,乃指梁父👨🏽‍🔬🔇,在山东泰安县南、新泰县西。山东还有梁丘,在城武县东北。参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三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1月👂🏿👮🏻,第412415页🌨;《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1月,第257261页💆🏻‍♂️。

[13]韩国兵器,参张德光《试谈山西省博物馆拣选的几件珍贵铜器》🍢,《考古》1988年第7期😔。

”下均未收此形。《战国文字编》(汤余惠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月)见于372页“梁”字下✷。

[15]魏惠王三十三年物,1974年湖南衡阳市东南郊白沙洲唐家山2号战国墓出土。参单先进、冯玉辉《衡阳市发现战国纪年铭文铜戈》,《考古》1977年第5期。

[16]1958年安徽临泉县阳桥区战国墓葬出土。

[17]魏国兵器,1979年辽宁建昌县玲珑塔公社后杖子村出土✸。参冯永谦、邓宝学《辽宁建昌普查中发现的重要文物》,《文物》1983年第9期👈🏻;周波《战国文字中的“许”县和“许”氏》认为“吂”读作许县之“许”, 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048#_ednref28201015日。“八”或认为“十”字,参吴振武:《东周兵器铭文考释五篇》,《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古文字研究专号),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557页。

[18]币文与共用阜旁🔰🌿。吴良宝《古币考释两篇》〽️,《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2期。另参吴氏《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月,152页。本书157页又云👩🏻‍🍼:“阴的地望不详,也许与《赵世家》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为廉颇所攻取的魏‘阳’(在今河南安阳市)有关”🧛🏼。

[19]吴良宝《九年承匡令鼎考》,《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72页。

[20]裘锡圭《<武功县出土平安君鼎>读后记》(原刊《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2期;《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8月,487页)引及此铭文时,于此字释文为“(🫱🏼?)”,当是对此释尚有疑虑。

[21]参李学勤《论梁十九年鼎及有关青铜器》𓀝、《<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选释》及《<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选释补正》🏑✊🏿,《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6月,第206209👩🏽‍🦱👨🏻‍🦳、303308页🐻。李先生对释“安”也心存疑虑🕢,209页云:“‘安’字的释读还是可考虑的。”303页云:“‘安’字🚻,或以为从‘虍’,暂释为‘安’😅,地名”,认为“安”是“安邑”省文👧🏼💂🏼。308页则云:“地名‘安’字释读未能确定。裘锡圭同志曾写作从‘广’从‘虖’🏐,也表示犹豫♿️,曹锦炎同志从之🔡🤾🏻‍♀️。这比释‘安’要好⚇,但这个地名一定相当重要,究系何地🐸,尚未可知。看来此字还有待研究。”李文所提曹锦炎文,见《平阴鼎盖考释》🏇🏼,《考古》1985年第7期,第634页。另参李氏《湖南战国兵器铭文选释》,《古文字研究》第12辑🫴,中华书局198510月😡,第331页。

[22]黄盛璋《三晋铜器的国别、年代与相关制度》🦸‍♀️🪶,《古文字研究》第17辑👨‍👩‍👧‍👦,中华书局19896月🌑,第811页。黄氏认为△从从虍,虍下笔画表虎尾。

[23]《金文资料库》(光盘数据库,1.0版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0月。

[24]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修订本)439页🚒:“癰,见卅年虒令癰鼎(集成02527),战国中期人,魏惠王三十年(前341年)前后🧞‍♂️,担任虒县县令🧜🏻。”

[25]参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19857月)656660页诸字👊🏻。

[26]刘钊认为“乎”作声符,但对演变为从乎的原因前后说法不太一样,一认为从乎是形近讹变,一认为是因形近而类化。参《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月💜,第91🏄‍♂️、104页👰🏿‍♂️。

[27](曾孙仆儿钟185春晚),(郑庄公之孙鼎《通鉴》2326春晚,《集录》355鼎、《汇编》1239缶铭文泐甚)。

[28]“虖”旧释“何”,李鲁滕改释“虎(虖)”👭🏼,见《“虖台(丘)”略考》👩🏽👗,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富达等编《古代文明》第6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按:释“虎”不确,当直接释为“虖”。

[29]李鲁滕《“虖台(丘)”略考》👷‍♂️,《古代文明》第六卷👂🏽,文物出版社2007年。

[30]“虖”旧多释“虎”,不确,单独的“虎”字未见如此写法。

[31]1935年河南辉县琉璃阁(今辉县市城关镇东新庄村)80号战国墓(M80.56)出土👨‍🦼,或定为魏国器物,参《通鉴》16675🧑🏼‍🌾。

[32]参林澐《新版<金文编>正文部分释字商榷》,江苏太仓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1990年🌕。

[33]参吴镇烽《內史亳丰同的初步研究》,王占奎《读金随札――內史亳同》🧑🏿‍🎓,均载《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2期。吴文释为,王文释为。此铭文资料曾被转载于富达平台网站“学术讨论”栏🦅,http://www.gwz.fudan.edu.cn/ShowPost.asp?PageIndex=1&ThreadID=3143👩🏿‍🔬,2010428日,llaogui(施谢捷)最早回帖(428日)指出:“‘敢’下实乃‘虒’字”。“虒”字还见于春秋晚期的夫申鼎,为李家浩所释,参《夫申鼎🧛🏽‍♀️、自余钟与子受钟铭文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编《俞伟超先生纪念文集·学术卷》,文物出版社20096月🙎🏻‍♂️。

[34]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第320页、《古文字考释丛稿》第300页(岳麓书社20057月)“謕”。另参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314页“虒”。

[35]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概说》👱🏻,《文物》2011年第6期,第50页图一2148号简。

[36]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月🤞🏽✒️,第239463页🤟🏻。“郸孝子”误释为“郸季子”。

[37]注曰:“鬲或释两。”

[38]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四)🗄,文物出版社19904月,第599页🥽。

[39]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第173页。

[40]参陈剑《青铜器自名代称👨🏿、连称研究》☁️⛑,《中国文字研究》第1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7月👨🏿‍💻,第343346页。另参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上)》(线装书局20091月)第131153页《西周青铜器自名研究》和《东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之《东周青铜器自名研究》(待刊)。

[41]参拙文《谈金文中一种长期被误释的象形“甗”字――兼谈“鬲”、“甗”的形体结构》,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年729日至81日,河北省张家口市🌄。

[42]参汤余惠主编《战国文字编》538页。另参吴良宝《先秦货币文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3月,第135页;《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第215页👲🏽。

[43]参汪庆正主编《中国历代货币大系1·先秦货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4月)245724582462🚚、2465💇🏿、24662468246924712472🌧🚵🏿、24732475🧔🏽、2476🏞。这种“两”字见于三孔布,是记重单位💴。《大系》326335收录的是面文为“鬲”的平肩弧足空首布🤞,“鬲”作(326)、(332)🤎、(333)、(335),其中331作🙃,此字《先秦货币文编》收录于135页“两”字下⚪️,但41页“鬲”字下引自《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149的字形其实与135页引自《大系》331的字形完全相同,只是大小有异而已🖖🏻,却一释为“两”,一释为“鬲”👩🏻‍🦱,必有一误。我们认为《大系》331当是“鬲”的缺刻笔画字,或者说是“鬲”的误字🪩。“鬲”是地名,参吴良宝《平肩空首布四考》👧,《中国文字研究》第5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月🤹🏿,第165页;《中国东周时期金属货币研究》第39页👤☝️。

[44]曾侯乙墓竹简作𓀎、,是另外一种演变趋向🩰。

 

附记: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两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综合整理与研究”(批准号:12CYY034)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东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与东周社会研究”12YJA740008)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原載《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九輯)》(中華書局,201210月)第434-440頁。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0月27日🤌🏿。



点击下载附件:1132陈英杰:战国金文补证三则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環保地球 在 2012/10/27 21:29:04 评价道🧑‍🦼‍➡️:第1楼

    WORD檔不能下載,請修正。

  • admin 在 2012/10/27 23:49:25 评价道🕵🏻‍♂️:第2楼

    多謝提醒,已修正!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71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