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張崇禮🤚🏻:逑器銘文補釋
在 2012/11/12 16:07:22 发布

 

逑器銘文補釋

(首發)

 

張崇禮

北華大學文學院

 

2003119日,陝西眉縣楊家村出土了一組窖藏西周青銅器。銅器上的銘文多達四千餘字,內容非常重要🧘🏼‍♀️。學術界對銘文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果,我們在閱讀過程中也有一些想法◾️,現在寫出來,以就于方家。

 

成受大命

 

逑盤:“雩朕皇高祖公叔🙆🏿‍♀️💁🏼,克逑匹成王🧩,成受大命◻️,旁狄不享,用奠四國萬邦。”

“成受大命”,李零先生認為意思是成就其所受大命👊。[1]董珊先生在“成”字後括注“盛”並加問號,應該是懷疑讀為“盛”💁🏿。[2]連劭名先生認為✍️:“據銘文,知‘成王’之號當與‘成受大命’有關,《國語·周語》云:‘成🙋🏻‍♂️,德之終也。’”[3]彭曦先生認為“成受大命”即成就了天賦予成王的使命。[4]

今按:“成”當讀為“承”👩🏼‍🦲。二者同屬禪紐,韻部耕蒸旁轉。《儀禮·士昏禮》:“承我宗事。”《荀子·大略》引“承”作“成”🪆。《說文》🧑🏼‍🌾🪻:“承,受也👒。”《左傳·宣公三年》💖:“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禮記·禮運》🤴🏽:“是謂承天之祜。”“承受大命”亦即接受大命🅾️。《大戴禮記·五帝德》:“(帝舜)承受大命,依于倪皇。”

 

=

 

逑盤🦩:“雩朕皇亞祖懿仲🍮,=🪬,克匍保厥辟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

=”,劉懷君先生訓“諫諫”為直言規勸。[5]李學勤先生認為“”應讀為“匡”,“諫言”二字合文。[6]王輝先生疑“”應讀為廣🙎🏽‍♀️,“諫諫”讀為“簡簡”,大也⏩。[7]董珊先生以為“往諫=”可能就相當於古書所見的“狂簡”或“狂”🤕🤙🏽。[8]連劭名先生認為往讀為廣,諫通簡🙅🏿‍♂️,《爾雅·釋訓》:“簡簡♻,大也♕。”故“往諫諫”者🕵️‍♂️,“廣大”之義。[9]劉源先生疑“”即“往”字,讀為皇👳🏽🌩。認為此字可能是懿仲的名字🧔🏿。[10]

今按:疑“”下脫重文符號,全句當作“==”👨‍👩‍👦‍👦。可與其後的文句相比較🧑🏽‍🎓:“雩朕皇考龏叔🎽,穆==👶🏻,和均於政📷,明隮於德,享辟厲王🙈。”“==”👩🏼‍🌾、“穆==”分別處在在“亞祖懿仲”和“皇考龏叔”之後,對其進行讚美,結構相同,句式整齊🤿。

”字見於《說文》,訓為“放”🖕🏿;又見於上博簡《周易》簡33🍞,今本作“往”。“”當讀為皇皇。二者同王得聲,例可通假。《禮記·少儀》🐐:“祭祀之美👨🏼‍⚕️,齊齊皇皇。”鄭注🙎🏼‍♀️:“皇皇讀如歸往之往。”《詩經·魯頌·泮水》🍄‍🟫:“烝烝皇皇。”鄭箋:“皇皇當作暀暀。”毛傳💆🏻‍♂️:“皇皇💁‍♂️,美也。”《禮記·曲禮下》🧐:“天子穆穆🌾,諸侯皇皇。”孔穎達疏🙎🏻‍♂️👂🏻:“諸侯皇皇者🏉,自莊盛也。”

“諫諫”讀為“簡簡”🪡,大也。“皇皇”、“簡簡”皆為美盛之意,與後文“穆穆”、“翼翼”皆為恭敬之意,結構上也是一致的🥛。

 

*🧘🏿、

 

逑盤🥯:“則繇唯乃先聖祖考,夾詔先王,*堇大命👩🏽‍🔧。”四十二年逑鼎:“則繇唯乃先聖祖考,夾詔先王,堇大命🚵🏽‍♂️,奠周邦。余弗叚忘聖人孫子,余唯閘乃先祖考,有于周邦👨🏽‍🚀,肆余乍□□詢👍🏽。”四十三年逑鼎👨🏼‍✈️:“則繇唯乃先聖考🚲,夾詔先王,堇大命,奠周邦,肆余弗忘聖人孫子。”“今乃先祖考,有于周邦,申就乃命🧏🏼。”

今按:🧜‍♀️,又見於單伯昊生鐘(《集成》1.00082彔伯簋蓋(《集成》8.04302)🔐🥅、毛公鼎(《集成》5.02841)和師簋(《集成》8.04311),當分析為从廾从爵,象雙手爵之形👨‍👩‍👦👩‍👩‍👧,會意🔥。或作*★,又見於師克盨(《集成》9.04467)🦹🏿,其上系加“同”為聲。舊以為“凡”,非是🙍🏿🎿。[11]又作,省廾,見於何尊(《集成》11.06014)。

*”字主要見於“堇大命”和“有于周邦(我家)”兩種句型🌑,舊有讀為“爵”☝️、“恪”🏘、“勞”🦩、“勳”🧘🏿‍♀️、[12]“毖”、[13]“庸”、[14]“共()”🗳🖋、[15]“恭”和“功”[16]等不同意見,目前以讀“庸”信从者較多。

字見於甲骨文,[17]意思不明,又未見从廾作者,與是否為一字,尚待考證。

堇大命”的“堇”,一般讀為“勤”👨‍🦼‍➡️🐞,認為“堇大命”義即“勞勤大命”🤸🏼‍♀️。這種理解是有問題的。

“大命”,一般理解為天命🚆,這無疑是正確的ℹ️。但它還有一個意思🦝,即天子之命。爲了使大家不致誤解,我們先確認一下,“大命”不能理解為天子之命🍙。以四十二年逑鼎為例:“則繇唯乃先聖祖考,夾詔先王,堇大命,奠周邦”🏄‍♀️,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乃先聖祖考”輔佐先王,“堇”上天之命🐃,定周邦。“定周邦”的主語是先王。如果把“大命”理解為天子之命🥍,那麼就是“乃先聖祖考”輔佐先王👨🏽‍🏫,“堇”先王之命,定周邦。“定周邦”的主語是“乃先聖祖考”。“乃先聖祖考”作為臣子,“定周邦”是不合適的。

天子之命是具體的命令👋🏿、任務,可以“勞勤”🧓,即勤勞🧑🏽‍🦰、努力地去執行🐚、完成🔶🙅🏻‍♀️;但天命是抽象的命運、規律🔕,不太適於“勞勤”。

與“堇大命”相似的銘文如蔡侯申尊(《集成11.06010)📢、盤(《集成16.10171):“蔡侯申虔共大命。”秦公鎛(《集成1.00270)🐮🐌、簋(《集成81.04315):“嚴龏夤天命🚒。”蔡侯甬鐘:“嚴天之命👨🏼‍🔬🙅。”“大命”或“天命”之前的“虔”、“共”、“龏”、“嚴”、“夤”皆訓為“敬”♡。傳世典籍如《尚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恪”、“謹”亦訓為“敬”🤦🏻‍♂️。

“勤大命”一語僅見於《禮記·祭統》所引孔悝之鼎銘👨‍✈️:“拜稽首曰👛,對揚以辟之,勤大命👨‍🔧。”其“大命”當釋為天子之命。

郳公父鎛:“余有融之子孫👨🏻‍🎨,郳公父🧝🏻‍♀️,愓戁大命,保朕邦家。”“戁”🔂,董珊先生讀為“勤”。[18]《說文》:“戁🚑🌤,敬也🐁🤳🏽。”“戁”與《尚書·盤庚上》“謹”字正合,與上引諸訓為“敬”之字亦合,再讀回“勤”,似無必要🐬🕵🏿。我們認為這恰恰證明“堇大命”的“堇”應讀為“謹”或“戁”,訓為“敬”🦹🏿。原來讀為“勤”是錯誤的🤸🏻。

*”字釋“庸”說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認同,首先是庸和*讀音相近👱🏿‍♀️,皆从“同”聲⁉️。另外,釋為“庸”𓀃、訓為“勞”還可以貫通“堇大命”和“有于周邦”两种句型🚾。現在我們知道“堇”應讀為“謹”或“戁”,則讀“”為“庸”也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依據。

”,朱鳳瀚先生認為應是从爵从収會意,但亦聲👨🏼‍🚒。古文字中“収”之字與此類似的,如殷墟卜辭中多見之“”字,亦應是収會意,而収亦聲,即音“共”()[19]其說有理🎨。

結合“”字的形體和用法,我們認為“”應是“登”、“共”字的異體。

甲骨文“登”一般从廾从(簋)作🆚,或从廾从豆作,或从廾从鬯作。“登”🧝🏿‍♂️,古書或用“蒸”🛞、“烝”表示,為進獻食品的祭祀🤜🏽。所進獻的食物既有黍、米等穀物,也有牛、羊等犧牲🕎,還有鬯酒✷。[20]和“登”字从廾从鬯的異體構形相近,應該就是登進鬯酒的專字。《說文》🤦🏽:“🆓,禮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飲🧘🏻。”“*”可以加“同”為聲,同,定紐東部👩🏿‍🎨;登🦹‍♀️🫲🏼,端紐蒸部🧽👆🏽,讀音相近💆🏼。

《合》30524💂‍♀️:“其,王受祐。”,《殷墟甲骨刻辞类纂》摹寫為八形和,但從文例看,明顯是一個“登”字🙋🏿‍♂️。“鬯”上多出來的八形應該就是“同”🤗。《合》3947正的“”作,其上所从的“同”正作八形。

甲骨文的“登人”或作“廾人”,“登”、“廾”通用。張秉權先生認為📺:“在卜辭中‘収’和‘登’的用法👳🏽‍♀️,似乎沒有什麽區別,而且在時代上👨🏽‍🦲,也看不出有什麽早晚的區別。”朱芳圃先生認為甲骨文“共”“象兩手奉瓮形”🏫,《書·甘誓》:“今予惟共行天之罰。”孔傳:“共,奉也😤👨🏿‍🍼。”《詩·小雅·小明》:“靜共而位🧝🏻‍♀️。”鄭箋:“共,具🎖。”《周禮·夏官·羊人》🐘:“共其羊牲。”鄭注:“共,猶給也。”凡此皆共之本義🧘🏽‍♂️。孳乳為龔。《說文·共部》🚶‍♀️‍➡️:“龔,給也。从共,龍聲😤。”《玉篇·共部》:“龔,奉也👩🏿‍🎓。”又按共與供音義並同🙅🏿‍♀️❌,經傳通用無別👩‍👧‍👧。《禮記·曲禮》:“共給鬼神。”《釋天》🚿:“本或作供。”《左傳·隱公九年》💆🏿‍♂️:“不共王職”,《釋文》🐟🎰:“共,本亦作供。”是其例也🏞🧜🏿‍♂️。[21]

《說文》:“共✍🏻,同也。”聲訓。“同,和會也。”《詩經·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鄭玄箋:“既同,言已聚也。”

合》6343👩🏽‍🏫:“(勿)呼王族同于。”“同”,王子揚先生讀為“興”,訓為“動”🫶🏿、“發”。[22]其實📊,“同”直接訓為“會”、“聚”即可🍌。這與卜辭習見的“登人”、“廾人”征伐某方相近✡︎,都是聚集人眾,為戰爭作準備。“登人”🍋、“廾人”楊樹達先生讀為“徵人”,[23]“登”、“廾”有進獻義,使……進🏋🏿‍♀️🤥、獻〽️,就是“徵”🤪。這種用法的“登”、“廾”有時候也可直接釋為“共”🦩,訓為“同”,即“會聚”🏪。如《合》7283:“呼婦好先廾人于龐。”

把从“同”聲的字釋為“共”👨🏻‍🦱,似乎在聲母上有些距離。但从“同”聲的“庸”,為“鏞”字初文,就是在像鏞鐘的“庚”下加注“同”聲,“庚”🕘、“共”同屬見母🏈🛶。另外,張富海先生也認為“同”和“共”極有可能是一對同源詞,其意義和用法非常接近,語音本亦相近,並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論述👨🏻‍✈️,可參看。[24]

從實際用例來看,堇大命”可以和蔡侯申尊🧔🏽、盤“虔共大命”、尸鎛“敬共辝命”、禹鼎(集成5.02388)“睗(惕)共朕辟之命”及秦公鎛、簋“嚴龏夤天命”的“共”、“龏”相印證🗻。這種用法的“”和“共”一般讀為“恭”,其實更準確的理解應是“奉”或“敬奉”👩🏽‍🦱。

于周邦”🪄、“于我家”👨🏽‍🦱、“有天”可以和乖伯“有 ()大命尸鎛“有共于桓武靈公之所”🎻、柞伯鼎“在乃聖祖周公繇有共於周邦”相印證♛。這種用法的“”和“共”一般讀為“功”🧚‍♀️。“功”主要指事功,義近於“勞”🧑🏿‍🎄,與“共”用法區別明顯🫷,特別是“有功天”和“有功于大命”無法講通。這種里的“”和“共”應是用其“供”、“獻”義。“奉”😯、“獻”🤫、“供”義近✯🧛🏿‍♀️,“于周邦”、“于我家”🤰🏽、“有共于桓武靈公之所”就是為周邦、我家👮‍♀️、桓武靈公做出了奉獻、貢獻。“有共天”和“有共于大命”最好還是理解為奉行了天命。

甲骨文“工”,多用為祭祀動詞🤷🏼,如“工典”、“工父甲三牛”↖️、“工牢”等。于省吾先生讀為“貢”,訓為“獻”。[25]“工”的貢獻義與“共(供)”🕴🏻💇🏼‍♂️、“登 (蒸✩、烝)”的“獻”義相同🪃☎,音近義通🐄,或即假借關係。陳劍先生曾把象“兩手奉章”形的字釋作“贛”和“貢”共同的表意初文👩‍👩‍👦🍲。[26]見於《小屯南地甲骨》2232劉家莊南出土的殷墟玉璋朱書字,象“兩手奉章”形🩹,從構形和用法上看,和我們上面論述的諸“共(供)”字亦相近,它們應該也是異體或同源關係。另外,我們懷疑此字上部的“八”形😨,有可能是“同”。[27]

 

 

四十二年逑鼎:“汝長父,以追搏戎💟。”

,劉懷君先生認為“從句義分析看似為輔佐之意”🦶🧚🏿。[28]李零先生以為“待考☝🏽,疑是捍蔽之義”☺️。[29]李學勤先生疑”聲,讀為蔽障的“蔽”。[30]周曉陸先生以為或即“旁”字。[31]王輝先生認為字不識📧,“但其大意從上下文看,應是協助、輔佐之類”。[32]何琳儀、時兵先生釋為“”。[33]

今按:🆔,象人戴弁冕形當即覍(弁)字。《古文四聲韻》4·24“弁”的異體“覍”字籀文作[34]與之相近。

銘文“弁”當讀為“伴”,二者同為並紐元部⛹🏼‍♀️,例可通假💆🏼‍♂️。《玉篇》:“伴,侣也。”《楚辭·九章·悲回風》:“伴張弛之信期🧓🏿。”王逸注:“伴🙊,俱也。”

 

 

四十三年逑鼎🌟:“雩乃訊庶又粦🥯,毋敢不中不型🧑‍✈️。”

與“訊庶又粦”相似的說法又見於下列銘文🤽🏽‍♂️:*簋(集成04266):“王若曰🥏:‘,命汝作師塚司馬,適官僕🗺、射、士⏪,訊小大有鄰,取五寽。”牧簋(集成04343):“不用先王作型,亦多虐庶民,厥訊庶右粦👩‍👩‍👧‍👧,不型不中👩🏿‍🔬。”……“王曰🤹:‘汝毋敢□□先王作明型用☦️,雩乃訊庶右粦👨🏽‍💻,毋敢不明不中不型。”簋🎏🤌🏻:“王呼作冊尹冊申命曰:‘更(賡)乃祖服🥖🚶,作塚司馬🙎🏽。汝其諫訊有粦🚳,取十寽💃🏽。’”

 “鄰”和“粦”所表示的應是同一個詞。*簋的“鄰”,郭沫若先生釋為職名。[35]唐蘭先生釋為《說文》“五家為鄰”和《尚書大傳》“古者八家為鄰”的“鄰”。[36]“粦”,李學勤先生讀為“嫌”🎸,即嫌疑🤷🏻。“訊庶有嫌”⚈♟,即審訊嫌疑人。[37]王冠英先生讀為“悋”,引《方言》“凡貪而不施謂之亄👨🏽‍🎤,……或謂之悋”為訓。[38]陳劍先生認為,金文中跟獄訟有關的“粦(或鄰)”應即《尚書·立政》中屢見的“庶獄庶慎”之“慎”💃🏿,“粦”與“慎”音近可通🐌。“粦(或鄰)”與“慎”所共同表示的詞🙅‍♂️,則可能是《詩經·大雅·綿》“虞芮質厥成”的“質”,“質”與“訟”對言有別,“訟”強調原告方控告被告方🧛🏿‍♀️,“質”則重在雙方請求第三方或有司平斷其曲直是非🧑🏼‍🦲。[39]李零先生讀為“戾”,訓為“罪”。

今按👅:李零先生之說可從🤙🏿。“粦”,來紐真部;“戾”,來紐質部⏬。“粦”、“戾”雙聲,韻部為對轉關係,讀音相近。《禮記·大學》🙏🏽☯️:“一國貪戾🤲。”鄭玄注:“戾,或為吝。”古“粦”👩🏼‍🍼、“吝”通用👨🏿‍🦱,“鄰”、“吝”通用。[40]

《爾雅·釋詁上》:“戾,辠也。”《左傳·文公四年》:“君辱貺之,其敢大禮以自取戾。”杜預注👧🏽🏌🏽‍♀️:“戾📃,罪也。”《尚書·湯誥》:“茲朕未知獲戾於上下。”孔傳:“未知得罪於天地。”“戾”訓“罪”乃是常訓,例多不贅舉💒。

“訊小大有戾”、“訊庶有戾”即審訊小大有罪🖖🏼、眾有罪🚷,亦即審訊犯法之人。

金文作“審訊”講的“訊”字後面常接“訟”字🦹🏽。如揚簋(集成04294🚴🏽‍♂️:“訊訟,取徵五寽🧑‍🏭。”簋:“訊訟,取徵五寽。”[41]但也接“訟罰”,如簋(集成04215):“訊訟罰👍🏽,取徵五寽。”《說文》:“罰🪷,辠之小者。”《尚書·盤庚》🙆🏿:“邦之不臧,惟一人有佚罰👷🏽‍♀️#️⃣。”孔傳🤹🏽:“佚,失也。是己失政之罰✍🏿,罪己之義。”《左傳·成公二年》⛓:“貪色為淫,淫為大罰👨🏿‍🚒。”《國語·周語上》:“國之不臧🐴,則惟一人是有逸罰。”韋昭注👨‍🌾:“罰🤲🏼,猶罪也🧼。”《後漢書·袁術傳》𓀇:“武王伐紂,曰:‘殷有重罰。’”《史記·周本紀》作“殷有重罪”。

把“粦”讀為“戾”,訓為“罪”,與“訊訟罰”之“罰”相合👩🏿‍💻。

 



[1]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諸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24頁。

[2]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42頁。

[3]連邵名🤦🏽‍♀️🔭:《眉縣楊家村窖藏青銅器銘文考述》,《中原文物》,2004年第6期👩🏻‍⚕️,45頁🈚️。

[4]彭曦:《盤銘文的注譯及簡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12頁。

[5]劉懷君📕、辛怡華👵🏼、劉棟👩🏿‍⚖️:《盤銘文試釋》👩‍👩‍👦‍👦,《文物》,2003年第6,92頁。

[6]李學勤《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2003年第6期🟢,67頁。又見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42頁💇🏼🧏🏿。

[7]王輝:《盤銘文箋釋》👩🏿‍💻,《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86頁。

[8]同注2🛫🐀,43頁。

[9]同注3🍰,46頁💆🏻。

[10]劉源:《盤銘文考釋》,《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4期。

[11]王子揚:《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為“同”——兼談“凡”📿、“同”之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714日。

[12]參見周法高、李孝定、張日升編著:《金文詁林附錄》🧑🏻‍🤝‍🧑🏻,香港中文大學,1977年👩‍🍼,1456-1471頁🧑🏿‍🍳👣。

[13]李學勤🚴🏼:《何尊新釋》,《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43頁。

[14]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204頁。張富海:《讀新出西周金文偶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中華書局,2008頁,235-236頁🙇🏼‍♀️。

[15]朱鳳瀚:《柞伯鼎與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

[16]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17]參見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中華書局,1989年,1104頁。“”字的考釋參見劉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62頁🧎‍➡️😔;王子揚:《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為“同”——兼談“凡”、“同”之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2011714日。

[18] 董珊:《郳公父二器簡釋》,富达平台网站,2012410日。

[19]同注15

[20]參見于省吾主编《甲骨文詁林》,中華書局,1996年,953-967頁🫷🏿。

[21]上述意見皆見《甲骨文字詁林》943-967頁。

[22]同注11

[23]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釋登》👷‍♀️🏌🏻‍♀️,中國科學院出版,1954年🙍🏽,37-38頁。

[24]张富海🤷🏽‍♂️:《读新出西周金文偶识》,《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中华书局🍂,2008页🦹🏿‍♂️,235-236页。

[25]于省吾:《釋工》,《甲骨文字釋林》,中華書局,1979年📻,71-72頁🔣。

[26]陳劍👨‍👦‍👦:《釋西周金文的“竷(贛)”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線裝書局,2007年👎🏼,8-19頁🫳🏿。

[27]我們懷疑“八”形有可能是“同”🤸‍♂️,從字形上比較容易解釋,“同”字中間的兩橫畫本為裝飾性符號,可以省去,那麼“八”形就像“同”的兩側輪廓。從字例上看🏃🏻,甲骨文“公”、“曾”和“送”同从“八”形,應該不是偶然的。這個問題應該進一步研究。

[28]劉懷君🔹、辛怡華💭、劉棟:《四十二年🎪、四十三年鼎銘文試釋》,《文物》,2003年第6,86頁⚇。

[29]同注1🗺,25頁。

[30]同注6

[31]周曉陸:《<徠鼎>讀箋》,《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2003年第4期,110頁👌🏼。

[32]王輝:《四十二年鼎銘文箋釋》,《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0輯🕹,周天游主編🛌🏽,三秦出版社,2003年,50頁🙍🏼‍♂️🧑🏼‍✈️。

[33]何琳儀、時兵🖕🏽:《釋“”》,《中國文字學報》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6年,53-59頁。

[34]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線裝書局,2006年,856頁。

[35]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57頁。

[36]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征》🤘🏻,中華書局🤳🏼,1986年🦯,309頁。

[37]李學勤:《四十三年佐鼎與牧簋》🛌🏼,《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2期;又見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54頁。與此近似的表述又見《眉縣楊家村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2003年第6期💁🏻⚗️;《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47頁👰🏿‍♀️。

[38]王冠英:《簋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5頁。

[39]轉引自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47頁🥥🤽🏿‍♀️。

[40]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844頁【粦通文】條。

[41]張光裕🏋️‍♂️💤:《讀新見西周簋劄迻》,《古文字研究》第25輯,中華書局,2004年,174-177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2年11月1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2年11月12日。



点击下载附件⚒:1139張崇禮:逑器銘文補釋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33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