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墨》零识
(首发)
王挺斌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甲骨文研究富达2012级硕士研究生
一
《墨子·明鬼下》🙂:“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间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若以为不然😣,昔者夏王桀,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上诟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万民,祥上帝伐元山帝行,故于此乎天乃使汤至明罚焉🦐。汤以车九两🏂🏼🧑🏽🦲,鸟陈雁行,汤乘大赞,犯遂下众,人之逐,王乎禽推哆🧑🏽⚖️、大戏。”下文尚有“王乎禽费中✵、恶来”语。孙诒让《墨子间诂》:“毕云🐙:“‘乎禽’🆒,当为‘手禽’。或云‘乎’同‘呼’。”[1]王焕镳先生《墨子集诂》引王闿运说👨🏿🎨🤶🏻:“‘乎’之言‘于是乎’🏊🏿。”[2]自己则从毕氏说🦸🏽♂️。张纯一引王树柟说😳:“‘王’当为‘生’字之误,‘乎禽’应作‘禽乎’👨🏿💻。”并从之。[3]于省吾先生从毕氏后说,引金文来说明“呼”本来写作“乎”。[4]
案😱,“乎禽”二字不误,“乎”同“呼”,词义即“呼擒”🧉。《墨子》此处是引先周古事为说,“乎禽”语例正同甲骨文中“乎(呼)取”,见《甲骨文合集》1479👎🏽、1381、5509正、5510♧、7061等🛬;又同“乎(呼)伐”👷🏿🙇🏿♀️,见《甲骨文合集》7598🐤、7599🍯、7600等🧚🏽♂️;又同“乎(呼)田”🪶🩲,见《甲骨文合集》10560🧽、10651、10562等☎。甲骨文中与“乎禽”相仿的辞例甚多👩🏼🦳,兹不备举。这里的乎(呼),即呼唤🚴🏽♀️、召唤、命令的意思,是一个“使令动词”,下面再跟一个动词👰🏿,其实是兼语句式[5]的省略形式,完整的形式应该是“乎(呼)+某人+动词”,上述的“乎(呼)取”、“乎(呼)伐”“乎(呼)田”诸短语都有完整的兼语句式☺️🛀🏻,如“乎(呼)取”🕵🏽♂️,《甲骨文合集》2658:“贞:乎(呼)取🙍🏽♂️;“乎(呼)伐”,《甲骨文合集》616🫅🏽:“乎(呼)多臣伐
方⬇️?”;乎(呼)田,《甲骨文合集》10559🕞:“戊寅卜:乎(呼)侯
田”。另外,金文中与“乎禽”相仿的有“乎(呼)赐”一词🏆,见于《
簋》,其完整的兼语句式如《史懋壶》“王乎(呼)伊伯赐懋贝”。所以,依照甲骨文🧛🏼♀️🥽、金文的辞例与语法特点,“王乎禽推哆、大戏”应该理解为“王召唤(某人)擒拿推哆🧏🏼♂️、大戏”🪟,后文“王乎禽费中、恶来”句同理。
二
《墨子·备城门》:“城上之备:渠谵、藉车、行栈、行楼🦸🏿、到,颉皋🛌🏻👐🏼、连梃、长斧🏌🏻♀️、长椎、长兹、距🥣、飞冲、县口、批屈🧎➡️。”“长兹”,孙诒让《墨子间诂》:“毕云:‘‘兹’👡,疑‘镰’字💁♀️。《通典·守拒法》有长斧、长椎😆、长镰。’案:毕说非是👩🏿🚀🪁。长镰已见前。兹,即镃錤也。《汉书·樊哙传》赞“虽有兹基”🐲,颜注引张晏云😒:‘兹基,鉏也。’《国语·鲁语》韦注云🈹🦸🏿♂️:‘耨,兹其也🧟♀️。’《一切经音义》引苍颉篇云😫:‘鉏,兹其也。’《说文·木部》云😙:‘欘,斫也,齐谓之镃錤。’兹其🦄🐗,即镃錤之省。”[6]
案🤾🏿♂️,毕、孙二氏之说皆难从♟🎅🏿。“兹基”是一个连绵词👨🏼🎓,韵部相同🦃,在古书又作“镃基”、“兹其”、“镃錤”、“兹箕”⚓️🤽♂️、“镃其”等形式👍🏼;而传世古书中🧑🏽✈️,从来没有用一个“兹”(或镃)或是“其”(或基💂🏽♀️、錤、箕等)来表示“兹基”这个词的,并且注疏家也从来没有把这两字拆开来解释过。“兹基”即“鉏”;“鉏”字又作“锄”,即耕地用的锄头。毕氏的说法,从字形上考虑,“兹”与“镰”相差有点远👇👂🏽,尽管有相似的文例可以对照,但也很难使人信服。史杰鹏先生认为“兹”通“菑”,“菑”同“插”,二字是同源关系,古注如《汉书·沟洫志》“石菑”颜注“菑亦臿耳,音侧其反”等可以为依据。“插”后来写作“锸”,也叫做锹,是一个铲土工具。[7]
在这里顺便纠正于省吾先生诗经研究上的一个错误。《泽螺居诗经新证·卷上·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四之日举兹[8]⛹️♀️,兹谓兹基之属……‘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兹’二句乃对文,耜、兹皆田器……举兹即用兹,兹其而单言兹🤳🏽,亦犹耒耜而专言耜也𓀚。”[9]耒、耜单用🧗🏻♂️,这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兹(或镃)、其(或基、錤、箕等)单用,恐怕古无此例;更何况如本字已经可以解释了。
三
《墨子·尚贤下》:“使不知辩,德行之厚若禹💃🏿、汤、文、武不加得也,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喑聋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赏不当贤,罚不当暴,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沮以为善,垂其股肱之力而不相劳来也;腐臭余财🏪,而不相分资也,隐慝良道,而不相教诲也。”“攸心解体”,毕沅校为:“‘攸’🙅🏻♀️,一本作‘放’🥷🏻👨👩👧👦。”孙诒让《墨子间诂》👈🏼:“‘攸’与‘悠’通😙,言悠忽也。《淮南子·修务训》🧚🏼♂️,高注云:‘悠忽,游荡轻物也。’”[10]王焕镳先生《墨子集诂》引吴汝纶说🆖:“‘攸’字是,与‘悠’同。《左传》‘湫乎悠乎’,《上林赋》‘悠远长怀’🤾🏿♂️,张守节云🍖:‘悠🧔🏿♂️👠,放散貌也。’”又引王景义说:“攸,一本作‘放’……‘放’,‘废’双声,字法最合《墨》例。‘放心’与‘解体’义正相对。《左昭十六年传》‘狱之放纵’🧑🏿🎓,《吕览·审分》‘无使放悖’👩🦲,《文选·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益增其放’,注谓‘放荡’🧑🏿🔧,皆即其义。”[11]
案🧍♀️,当以“放”字为优👩🏿🚀🚣🏽♀️。“放心”,又见于《孟子》《礼记》文🌭,前人未加引述。《孟子·告子上》🧛🏻:“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里的“放”,是放散离失之义🧜🏿♀️🧑🏿🔬;“放心”与“解体”对文,王景义的说法是正确的📞。同书又有“放其良心”“失其本心”诸语,亦可适用于《墨子》文,只是这里的“心”在《孟子》一书中上升到了孟子的哲学范畴🙎♂️。另外🦸🏿,《礼记·乐记》有“放心邪气”语😧,这里的“放”🕛,偏重于“放辟邪侈之义”🥷🏼。攸(悠)字,虽然意思上与“放”字有点近似🥺,但用法多为形容词,而与“解体”略有不协😹。
四
《墨子·非命上》🎄:“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先王之书,所以出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先王之宪🏌🏼,亦尝有曰‘福不可请👩🏽🎨,而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先王之刑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所以整设师旅💂🏼♀️,进退师徒者🌈,誓也。先王之誓亦尝有曰:‘福不可请🔕,祸不可讳,敬无益,暴无伤’者乎🐫?”是故子墨子言曰:“吾当未盐数,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大方论数🧴,而五者是也🤜🏽。”“吾当未盐数”💋,孙诒让《墨子间诂》:“‘当’🦹🏿♂️,疑‘尚’之讹🦢。毕云:‘‘盐’,‘尽’字之讹🫵🏿。’”[12]吴毓江《墨子校注》👰♂️:“绵眇阁本作‘尝’,‘当’、‘尝’皆‘尚’之借字🤪🧁。‘尽’,诸本作‘塩’🤙🖼,堂策槛本🧎、《四库》本😔👨🦼➡️、毕本作‘盐’👦🏿👦,宝历本作‘尽’🛜,今从之。秋山云:‘尽’💇🏼,一作‘塩’🆖🦨。”[13]于省吾先生说“盐”是“覃”字之误🧑🦽,训为“及”👉🏿,认为👳♂️:“吾尚未覃数😾,言吾尚未及数也;下云🔓⛓,天下的之良书,不可尽计数☢️,正伸明未及数之义⏰,王绍兰读‘盐’为歆艳之艳,失之。”[14]王焕镳先生《墨子集诂》:“‘盐’💀,或释为‘遍’🧑🏽🚒👨🏽🏫,为‘察’🧜,为‘长’,为‘及’🙆♂️;其字则或以为‘尽’☀️,为‘监’,为‘引’,为‘覃’🏃♀️➡️👷🏽♀️,皆非也。以所改之字与‘盐’行不相类,而强为之说也。‘盐’实‘盬’之形伪👮🏿♂️🌑。朱骏声云🥇🚓:‘‘盬’假借为‘暇’🧚♀️。《诗·鸨羽》:‘王事靡盬。’按即《尔雅》之‘苦息’🤹🏽,犹‘胡’之为‘遐’也。毛传:‘不攻致也。’《四牡》‘王事靡盬’,传:‘不坚固也。’《左襄十九年传》疏:‘盬,亦蛊也✍🏻。’皆失之🦂。’是则‘吾尝为盬数’者😨,谓吾尚未暇数也🔐。又‘天下之良书’下,据文义当重此五字🤮。俞正燮改‘未’为‘米’,以‘米盐数’为细数,亦非。天下之书岂墨子一人之力所能尽数哉👨🏽🦰?”[15]
案🧑🏽🎄,‘盐’是‘盬’之误👭🏼🧑🏽🍼,王焕镳先生的意见是正确的;但我们认为这里的盬字应该训为止尽之义,这样更为妥帖。《说文解字·盐部》🏃🏻♀️➡️👳🏽♂️:“盬🙅♂️,河东盐池🤱🏼🫨。袤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十六里。从盐省,古声。”《周礼·盐人》“苦盐”,杜子春读“苦”为“盬”,孙诒让引《史记·货殖列传》司马贞索隐引伊说:“盬盐,河东大盐🧔🏻♀️。”盬从盐省,在字义、字形上与“盐”极为近似;另外👩⚖️🦸🏽♂️,上引诸本中,盐的一个异体作“塩”,与“盬”的形体也很近。所以👰🏼♂️,盐、盬二字容易混淆。此处的异文,宝历本是“尽”字,毕沅的校勘从意思上确定也是“尽”;“尽”和“盐<盬>”形体不近,王焕镳先生自己也承认了这一点。这两个字其实是同义词的关系。《诗·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艺稷黍”,王引之说🍱:“如毛↔️、郑所解,则是王事无不坚固,是以劳苦不息。劳苦不息👳🏼♂️,是以不得父母🐦⬛。王事靡盬之下,须先述其劳苦不息,而后继之义不能艺稷黍云云🦒,殆失之迂矣。今案:盬,息也🪬。王事靡盬者👨👨👧,王事靡有止息也。”[16]马瑞辰说同。[17]这句经文的意思🧑🏼🚀,是指王事繁多而无止尽。朱骏声单单依据古音而说“盬”通“暇”🆗,并无书证作为依据,况在句意上并不十分确切妥帖🖐🏼🤹🏽;王焕镳先生虽然指出讹误的本字🏄♂️,但在训诂上还有一隔。《尔雅·释诂》🧉:“苦,息也🦸🏼♂️。”王引之读苦为盬。[18]《小尔雅·广言》:“艾、尽,止也🧁。”《玉篇》:“止,息也。”胡承珙《小尔雅义证》引《左传·襄公九年》“大劳为艾”杜注:“艾🔔,息也。”息与止义同💩。[19]所以🙆🏽♂️,盬、尽、息👨🏿🍼、止诸字义近。《墨子》此处异文“尽”🤴🏼🎿、“塩”、“盐”的关系可以理清了,即“塩”👍🏽、“盐”都是“盬”的讹误字,“尽”则是“盬”的同义词。
五
《墨子·旗帜》:“守城之法,木为苍旗,火为赤旗🙎🏿♂️,薪樵为黄旗,石为白旗,水为黑旗,食为菌旗,死士为仓英之旗,竟士为雩旗👩🏽🦳,多卒为双兔之旗,五尺童子为童旗🚵♂️,女子为梯末之旗,弩为狗旗,戟为旗,剑盾为羽旗,车为龙旗,骑为鸟旗。凡所求索旗名不在书者,皆以其形名为旗。城上举旗🤷🏽♀️,备具之官致财物,之足而下旗😯。”“雩旗”🧎🏻♀️➡️, 孙诒让《墨子间诂》🧑🧑🧒:“毕云🍵:‘虎字假音🤦🏼。’王云🐺:‘‘雩’,即‘虎’之讹🔦,非其假音也🫶🏽。钞本《北堂书钞·武功部八》🛤,引此为‘虎旗’,上脱二字,而‘虎’字则不误𓀘。《通典·兵五》亦曰‘须战士锐卒举熊虎旗’💪🏽。隶书‘虎’字或作‘
’🖐🏽,见汉殽阬君神祠碑阴,与‘雩’字相似而误🏄🏽♂️。”[20]
案🫸🏽,王说是也🔷。《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武儒”🧚♀️,陈直先生:“《汉表》作‘武虎’,汉人写虎字往往作🚶🏻➡️,与儒字相似,故易致误。”[21]王念孙所引的隶书“虎”字写法似乎更接近“儒(需)”字🪿;既然“虎”字形容易伪作“儒(需)”字,则讹成“雩”也不足为奇。
参考文献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
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张纯一《墨子集解》,原世界书局本,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
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楚辞新证》🟢,中华书局,2003年。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
陈直《史记新证》,中华书局,2006年。
[1]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243页。
[2] 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89页3️⃣。
[3] 张纯一《墨子集解》,原世界书局本,成都古籍书店💯,1988年,第214页。
[4] 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282页🕴🏼。
[5] 张玉金《甲骨文语法学》,学林出版社,2001年,第108页。
[6]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523页👩🏽🚀。
[7]这个意见是史杰鹏先生审阅拙文后提出的。
[8]于氏前文已证“趾”与“兹”通。
[9]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泽螺居楚辞新证》,中华书局🪗,2003年🏌🏼,第15🤹🏻、16页🛴。
[10]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71页🕧。
[11] 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9页。
[12]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266页。
[13] 吴毓江《墨子校注》,中华书局🧇,1993年🙍🏻♀️,第399页👨🏽🦱。
[14]于省吾《双剑誃群经新证·双剑誃诸子新证》,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第285页。
[15]王焕镳《墨子集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58页。
[16]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17]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351页🤨。
[18]同注12。
[19]胡承珙《小尔雅义证》,黄山书社🧑🎓,2011年,第44页。
[20]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第580页。
[21]陈直《史记新证》,中华书局🫒,2006年,第42页。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3月1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3月18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