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金文中的“鋈”字
(首發)
謝明文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東周金文中有下列兩個字形(字形取自《嘯堂》[1])🩳:
A🤾🏽♂️:(叔弓鐘🔝,《嘯堂》81🚵、《集成》276-277)🦎🦸🏻、B🧳🧗🏿♂️:
(叔弓鎛,《嘯堂》78🖕🏼、《集成》285)
它們所在的文例分別爲:
(1) 桓武靈公錫弓吉金A鎬(鐈)玄鏐錛鋁,弓用作鑄其寶鐘。
(2) ……(選)[2]擇吉金B鎬(鐈)錛鋁,用作鑄其寶鎛🦻🏿🙍🏼♀️。
A🥔、B🙍🏿♂️,宋人釋作“鈇”[3]🏋🏼,《殷周金文集成引得》[4]、《殷周金文集成釋文》[5]🕵🏼🛍️、《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6]🆑🏄🏼、《銘圖》[7]等從之。近年出版的《新金文編》亦從此說,把“B”置於“鈇”字頭下[8]。只有極少數研究者持不同意見👨👨👦👦,如郭沫若先生釋“鉃”,認爲“鉃是矢之緐文🧑💼,謂無用之矢鏃也。”[9]江淑惠女士亦認爲此字“從金從矢🍛,爲‘鉃’字。”[10]王寧先生試圖調和“鈇”👰🏼♀️、“鉃”兩說👋,認爲“‘鉃’當是摹寫者將右邊的‘夫’形误寫作‘矢’形🧛🏽,乃形近致訛。[11]”
叔弓鐘(《嘯堂》80)“𥎦(侯)”作“”、叔弓鎛(《嘯堂》78)“𥎦(侯)”作“
”,可知Aℹ️、B右邊所從(以下用C表示)確實與“矢”相近📥,但亦有細微的區別🧑🌾,即上述“𥎦”字中“矢”形所從之“
”在豎筆頂端👋🏼,而C所從之“
”在豎筆上的位置要相對靠下。聯繫叔弓鎛(《嘯堂》78)“
(疾)”所從正面大人形來看👨🏻⚖️,我們認爲C所從之“
”也可能是正面大人形。
研究者之所以把A、B釋作“鈇”或看作“鈇”的訛字👨🦯,一方面由於“C”與“夫”有近似之處(都有正面大人形),另一方面是由於金文中多見“(
)鋁”🗼、“铺(
)吕”、“鎛(
)鋁”💚、“膚(
)鋁”🦶🏻、“
鋁”之語。金文中“夫”字所從橫筆往往在正面人形表示手臂的筆劃的上部🍘,作“
”🌾、“
”等形,偶有把表示手臂的筆劃拉直作“
”🧔🏼、“
”等形[12]🎆🍼,而C所從橫筆在正面人形表示手臂的筆劃的下部,與“夫”有別🙅🏽♀️,它應非夫字📲🧍🏻♀️。我們認爲C既非“夫”字,那麼A🥠、B的釋讀應當另尋它解。
從字形上來看,C是在正面人形的腰部加了一橫筆,我們認爲它應該是“夭”字。睡虎地秦簡“夭”或作“”,“沃”或作“
”🧙🏿♀️,“鋈”或作“
” [13],C與上述寫法的“夭”形非常相近😤,可證它可釋作“夭”🐷,因此 A、B可釋作“𨥜”。
仲滋鼎(《考古與文物》1990年4期、《新收》[14]632🔲、《銘圖》[15]02010)銘文作“中(仲)滋正(?征)(行)🪲,囂(鐈)良D黃,
(膺)旨羞,不□
(膺)……。”其中D原作👩🏻💼:
仲滋鼎銘文中的“囂”🤦🏻,王輝先生認爲應讀爲鐈,指一種銅之合金♿;D,王輝先生則釋作“鈇”🧎🏻♂️,並把它與A🛻、B相聯繫[16]。《新收》、《銘圖》亦把D釋作“鈇”🫷。從字形方面來看,把D所從之(下文用“E”來表示此形)正面人形腰部上的那一斜筆水平書寫,D即演變爲A💂🏼♀️、B[17];從用法方面來看,它們都表示某種金屬🧝🏼♀️,此外仲滋鼎“D”🧑🦽➡️、“囂(鐈)”連言📈,叔弓鐘、鎛銘文中A、B亦與“鎬(鐈)”連言。因此把D與A、B相聯繫👵🏻,這顯然是正確的。D右邊所從之E,絕非“夫”字。根據目前的古文字資料可知它顯然就是“夭”字。守相信平君鈹(《新收》1832)🚊、守相信平君鈹(《集成》11711)“
”字分別作“
”、“
”[18]。《清華二》[19]的《繫年》“夭”作“
”(簡93)💂🏼♀️、“
”(簡94),古璽“夭”作“
”[20],馬王堆帛書“夭”作“
”⌚️、“
”[21],E寫法與它們非常接近,因此D應該釋作“𨥜”。這亦可旁證與D是一字的A🛴、B也當釋作“𨥜”🏦,而A💇🏽👩🏻🔬、B所從之“C”實乃“E”之變體🙊。從它們在銘文中都表示某種金屬來看🙇🏽♀️,我們認爲“𨥜”應該就是“鋈”之初文,古文字中“鋈”字見於睡虎地秦簡🩰。上引《繫年》“夭”字假借作“曲沃”之“沃”🦸🏿,故“鋈”字即是把“𨥜”字所從聲符“夭”換作“沃”。《說文》👳♀️:“鋈,白金也。從金、沃聲[22]。”
A、B釋作“𨥜(鋈)”🖕🏼,從文例看非常合適。據《說文》🩸👨🦰,鋈乃白金👨🏿💼,仲滋鼎“𨥜(鋈)”後面卻綴以“黃”字這一點則需要稍加解釋。《說文》“纊”或體作“絖”,“觵”或體作“觥”🧝🏼🕴🏼,可證黃、光音近[23]🤵。“囂(鐈)良𨥜(鋈)黃”之“黃”可能當讀爲吳王光鑒(《集成》10298、10299)“玄銧白銧”之“銧[24]”,亦是指一種金屬,與“𨥜(鋈)”並列。但如此理解,“囂(鐈)良𨥜(鋈)黃”的內部結構則顯得很不對稱🎄,此外又結合金文相似辭例中的“黃”字來看,我們認爲“囂(鐈)良𨥜(鋈)黃”之“黃”讀爲“銧”的可能性較低,更大的可能性它應是表示“顏色”的“黃”🏊🏼♀️👈🏼。據此說,“良”、“黃”應分別是說明“囂(鐈)”、“𨥜(鋈)”的,“囂(鐈)”🛅、“𨥜(鋈)”是指鑄造仲滋鼎所用的兩種金屬♒️,“鐈良”🕘、“鋈黃”大概是“主謂結構或補充式結構”[25]🌵。下面我們先把相關銘文中“黃”字的辭例揭示如下:
(3)弭中(仲)乍(作)寶,擇之金,鎛
(鑪)🫴🏼,其□、其玄⛅️、其黃,用成(盛)术(秫)
(稻)
(粱)📁🧑🏻🔧。 弭仲簠,《集成》4627
(4)擇之金💂🏻♀️,隹(唯)鐈隹(唯)盧(鑪),其金孔吉☂️,亦玄亦黃🧙🏼。 伯公父簠,《集成》4628
(5)余擇其吉金黃(鑪),余用自乍(作)旅
。 曾伯
簠蓋🙋🏽,《集成》4632
(6)秦政(正)伯喪,戮政(征)西旁(方),乍(作)造元戈喬黃……。秦政伯喪戈,《珍秦齋秦》42頁
(7)元黃喬。 元黃戈🥄,《文物》2009年1期51頁圖10.1
(3)🩺🦥、(4)🤵🏻♂️、(5)中的“黃”據文例顯然是指顏色🟥。(6)中的“喬黃”🧔🏻♀️👮🏽,黃錫全先生認爲🛅:
喬黃,當指鑄器之原料,見於青銅器銘文👨🦼➡️。鐈,可能是鉛錫🦸♂️。黃似爲黃盧(鋁)🏌🏽♂️,指銅🧑🏻🍼。如白公父:“擇之金💗,隹鐈隹盧,其金孔吉,亦玄亦黃✯。”曾伯㕆:“擇其吉金黃,余用自作旅㕆。”(原注🪑:可參考黃錫全《夫鋁戈銘新考——兼論鑄器所用金屬原料之名稱》🙎🏼♂️,臺北《故宮學術季刊》第13卷1期,1995年10月👱♂️。收入拙著《古文字論叢》,藝文印書館,1999年版)此處簡稱顏色“黃”,可能是爲了押韻。[26]
董珊先生認爲𓀙:
“元戈喬黃”😻🕙。“喬黃”作“元戈”的後置定語🙍🏻♀️🧏🏽♂️。《集成》第11757號銘文🕣:“于取(鄒)子敄𣪌(鼓?)鑄鑱(?)元喬”, 其器名“鑱(✌🏻🤮?)”的後面以“元喬”作爲後置定語。“喬”(原注:從語音來看,“喬”應有“白”義。參看張永言:《論上古漢語的“五色之名”兼及漢語和臺語的關係》,《語文學論集(增補本)》頁190—200,語文出版社,1999年5月)、“黃”是說製作該戈所用銅、錫或鉛的質地顏色。銅器銘文往往標舉顏色以彰顯原料的質地佳善。金文或稱“鐈攸”🙎🏼♀️、“鐈鋁”👣、“黃鋁”👱🏼♂️,又如東周兵器銘文稱“玄翏盧鋁之戈”,這些都是我們所熟悉的文例🦸🏻♀️。[27]
(7)中的“元黃喬”之“黃喬”顯然就是(6)中的“喬黃”。關於(6)中“喬黃”的解釋,我們認爲黃🧎♂️、董兩位先生的說法各有得失🧑🏽🔬👯。結合他們的說法以及(4)中“鐈”🖕🏻、“盧(鑪)”言“玄”、言“黃”來看💟,我們認爲(6)、(7)中的喬都應讀爲鐈😥,表示一種金屬[28]🔔,而“黃”則表示其顏色。(7)中“黃喬(鐈)”在(6)中作“喬(鐈)黃”,後者則是“金屬名+顏色詞”🌭,這與“囂(鐈)良𨥜(鋈)黃”之“𨥜(鋈)黃”同例。
金文中的“(鑪)”,一般認爲是指一種黑色金屬➛,但銘文中亦形容“
”爲“黃”🧥👇🏼、“赤”,研究者認爲這是“黑中帶有赤、黃”[29]。如果《說文》訓鋈爲白金可信,我們認爲“𨥜(鋈)黃”可以解釋爲“鋈”這種金屬由於其組成成份比例的不同🤦🏿♀️😮💨,以致它“白中帶黃”。
最後我們對古文字中“夭”的字形略作討論。簡牘帛書中“夭”一般作“”、“
”[30]🍯、“
”(《繫年》簡94)等形。古文字中另有“
”(《集成》8781)(下文用F表示此形)字,它作偏旁習見於“走”字及從“走”諸字😘。關於F,或認爲它是“走”之初文,或認爲它是“夭”之初文🚵🏼。林澐先生持後說,因此他把“
”類形分析爲從“宀”從“夭”[31]🌠。季旭, , 昇先生亦贊成F是“夭”字,他認爲“
”類形是在F的基礎上疊加兩手形[32]。董蓮池先生認爲“
”類形是在像正面人形的腋下腰部加以“
”形符號而成[33],陳劍先生認爲“夭”是“要”的指示字👨🏻🦲,中間一曲筆“
”是指示符號🤙🏼,指示“腰”之所在[34]🧜🏻。古文字中F似沒有確定無疑用作“夭”字之例,它與“夭”字無關🦉,應是“走”之初文。我們認爲林澐先生💭🚣🏽♂️、季旭昇先生關於“
”類形的分析皆不可信🆗,而董蓮池先生🙅🏽♂️、陳劍先生的意見則非常有道理。根據上文關於“𨥜(鋈)”字的考釋,我們認爲D所從之E作“
”,這應是“夭”字較早的寫法🦈,整個字形表示在正面人形的腰部加了一斜筆🕶,指示“腰”之所在,應是“要(腰)”的指示字[35]。它之所以用一斜筆而不是用一橫筆作指示符號,可能是有意避免其字形與“矢”字相混🦹🏿♂️。但“矢”形中部一橫亦偶有作一斜筆者[36],這種偶然寫法的“矢”仍容易與作E形的“夭”字相混,仍需其它更明確的方式來區別它們🧑🏼🍳,於是E形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下且又受到“走”字初文即F類字形的影響而產生類化,於是“
”類形就演變爲“
”類形[37]🏄🏻。
2013年1月19日初稿
2013年3月13日修改
[1]王俅🤘🏼🗺:《嘯堂集古錄》(二冊),《金文文獻集成》(第9冊),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綫裝書局,2004-2005年👩🏽🌾。
[2]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論集》🏋🏿♂️,第178—179頁👼🏻,中華書局👨💼,1992年8月。裘錫圭:《讀逨器銘文札記三則》🧖🏽,《文物》2003年第6期,第75頁。
[3]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63、71,《金文文獻集成》(第9冊),43、47頁🎿,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綫裝書局🔝,2004-2005年🫲。王俅:《嘯堂集古錄》(二冊)78✧👨❤️👨、81,《金文文獻集成》(第9冊),161、163頁,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綫裝書局🧑🏿🍳,2004-2005年。王黼🏭:《博古圖錄》(三十卷)22.14,《金文文獻集成》(第2冊),174頁🧏🏽♀️🧗,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綫裝書局,2004-2005年。
[4]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14-15頁🤾🏻,中華書局,2001年7月。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釋文》(第1卷),第246👨🚀、253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第1冊),第332⬅️、345頁,中華書局👈,2007年4月🌺。
[7]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28冊539頁、29冊39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
[8]董蓮池:《新金文編》🧜,中冊1949頁,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
[9]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207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7月。
[10]江淑惠《齊國彝銘彙考》,42頁🥺🦶🏿,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0年6月🧛♀️。
[12]董蓮池:《新金文編》🧜,中冊1468-1473頁,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
[13]參看張守中:《睡虎地秦簡文字編》,161頁“夭”字條、173頁“沃”字條、207頁“鋈”字條✋🏽,1994年2月。
[14]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470頁🧛🏼♂️,藝文印書館,2006年4月。
[15]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第4冊17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
[16]王輝、程學華🙍🏻♀️:《秦文字集證》🛼,21-22頁🤽🏼♀️,藝文印書館🦻🏼,1999年1月。
[17]《秦文字集證》圖版14、《新收》632等把“D”摹作“”,即把人形腰部上的那一斜筆誤摹作一橫筆。因此A👐、B正面人形腰部上的那一橫筆也可能本是一斜筆之誤摹。
[18]參看吳振武🙌:《趙十六年守相信平君鈹考》,《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397-414頁,1997年10月。
[19]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
[20]林澐:《“夭租丞印”封泥與“夭租薉君”銀印考》,載《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363-366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收入《林澐學術文集》(二),182-185頁,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21]陳松長🍇:《馬王堆簡帛文字編》,415頁,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
[22]大徐本作“从金、𣵽省聲。”
[23]《說文》:“黃👃🏿🧜♂️,从田、从炗💂🏻,炗亦聲。炗🏃➡️,古文光🤙。”《說文》對“黃”的字形分析雖誤,但能說明“黃”、“光”音近🧛🏿。
[24]關於“銧”字的釋讀意見🧙🏿♀️,諸家之說參看程鵬萬🕵🏻🔐:《番中(仲)戈銘“白皇”研究》(未刊稿)🙍♀️。
[25]蒙沈培先生告知🌉,初稿誤認爲“鐈良”、“鋈黃”是定語後置的結構。
[26]黃錫全《介紹新見秦政𤔲白喪戈矛》,《社會科學戰綫》2005年3期155頁。
[27]董珊《珍秦齋藏伯喪戈🙇🏼♀️🔽、矛考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6期108—109頁。
[28]取子敄𣪌鉞(《集成》11757)“於取(鄒)子敄𣪌鑄□元喬”之喬👨🏻🍳,我們認爲亦當讀爲鐈🫵。
[29]《秦文字集證》22頁🥬。
[30]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886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31]林澐:《“夭租丞印”封泥與“夭租薉君”銀印考》,載《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363-366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收入《林澐學術文集》(二),182-185頁👮🏿,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32]季旭昇⚫️:《說文新證》🤬,799頁,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33]董蓮池:《古文字無傾頭形“夭”字說》🔋,《古文字研究》第26輯👵🏽,491-495頁,2006年11月。
[34]陳劍:《甲骨學》課程授課內容,2009年下學期。
[35] 古文字中另有“”、“
”類形🧎🏻♀️,郭永秉先生釋作“要”🏋🏿♀️,“
”類形在腰部的位置画一个圈,郭先生指出應看作指事符號(郭永秉⭕️:《談古文字中的“要”字和從“要”之字》,《古文字研究》第28輯,108—115頁🤜🏿,中華書局,2010年10月)。陳劍先生告知“
”類形下部之“
”雖然也是爲“要(腰)”字造的,但“
”類形上部往往都有目形🦟,整個字形可能另有本義✉️。
[36]參看王恩田:《陶文字典》, 134頁“”字 ,齊魯書社🧾,2007年1月。
[37] 東周金文中有一個作“”、“
”(參看施謝捷🎗:《吳越文字彙編》112-113頁,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等形的字✤🛴,它們在銘文中皆與金屬有關。研究者一般釋作“夫”🤾,讀爲“
”;施謝捷先生改釋作“夭”👊🏼,讀爲“鋈”(《吳越文字彙編》548、589頁等)。此類字形在人形腰部沒有指示符號🚵🏿♂️,應非“夭”字🏊🏽♀️。又比較王子午鼎“㝬”字作“
” (《新收》449)、“
” (《新收》446)、“
” (《新收》444),我們認爲“
”、“
”類形舊一般釋讀作“夫(
)”應可信從。
拙文承蒙沈培先生、陳劍先生審閱指正📷,謹致謝忱🎺🏺。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5月1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5月13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