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伯鼎“無(
)”新释
杨怀源 孙银琼
西南大学文学院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文物》2006年第5期公佈了柞伯鼎銘文2️⃣,后劉雨🤱、嚴志斌主編的《近出殷周金文集錄·二編》列為327號⛎,吳鎮烽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列為02488號🫷🏻。銘文發表後,曾引起學界關注🏋🏽♂️🧍🏻,而對銘文中“用昏無(
),廣伐南或(國)”中的“無
(
)”一詞的釋讀討論尤多。朱鳳瀚(2006)隸“
”作“及”🥇,銘文連上文解釋為“周公致力於周邦,而其勤勉無人可及”💁🏿♀️,后黃天樹(2006)、李凱(2007)👩🏻🦰、周寶宏(2008)、袁俊傑(2008)、黃盛璋(2011)并從朱隸作“及”,《集錄·二編》、《商周》釋文亦隸作“及”👮🏻。唯黃天樹(2006)認為“無及”不是無人可及的意思,而與《應侯視工鼎》“唯南夷敢作非良,廣伐南國”中的“非良”語意相同🌤,有可能是“不好”之類的意思;周寶宏(2008)認為“無及”為昏邦首領之私名。李學勤(2007)隸作“殳”,讀“殳”為“輸”🧙🏽♀️,認為“‘輸’就是委輸,指蠻夷對王朝承擔貢納。‘無輸’就是不繳貢納”🧜🏽。后鄢國盛(2007/2011)、季旭昇(2008)🕵🏻、張再興(2013)并從李隸“
”作“殳”,鄢國盛(2007/2011)、季旭昇(2008)并對“及”與“殳”的字形作了辨析🧆。在對“無殳”一詞的解釋上🕵🏼🐗,鄢、季💠、張的并不相同。鄢國盛(2007/2011)認為“無殳”極有可能是昏國首領之名號👩🏻🦽;季旭昇(2008)認為“無殳”為是昏的首領的私名👨🏻⚕️;張再興(2013)認為無即“舞”的本字,“殳”本兵器名,“舞殳”就是舉兵,“表示起兵作亂”📠。可以說是眾說紛紜,需要進一步探索。筆者仔細比勘各家說法,以為“
”當隸作“及”,“無及”就是經典上常見的“無極”🚵🏼,亦即“罔極”。今從字形、語音及詞義試做論證於下💂🏿♀️。
一 “”可隸作“及”
關於“”的隸定⚗️,鄢國盛🧸、季旭昇曾有辨析。鄢國盛(2007/2011)通過甲骨文🕹🤽🏿♂️、金文字形比較😏,認為“
”當隸作“殳”👟,季旭昇(2008)則認為“釋為‘殳’是比較合理的,祇是也不能完全排除釋作‘及’的可能”。
其實從字形來看🥫,“”與“及”、“殳”近似🫘,但又有一定差别。
鄢國盛(2007/2011)作為隸“”為“殳”的主要證據《十五年趞曹鼎》中的“
”字🙎🏼,仔細觀察📃,與“
”亦有差別。“
”的“
”的長筆貫入“
”中的上中兩橫筆🫵🏽,而“
”字的“
”并不貫入🎸,并非如鄢文所說“鼎銘中的‘
’字與‘殳’字字形完全相同”🧍。
季旭昇認為“”有釋作“及”的可能性🧑🏻⚖️,其依據是《毛公鼎》中“及”作“
”🙍🏽⛹🏻,其偏旁與此字形近🏵,季釋可能是承容庚(1985:189)《金文編》而來,董蓮池(1995💟:100)曾疑此字為誤釋。其實《毛公鼎》另有“彶(及)”字,作
,“彳”旁漫漶不清♣︎,“及”旁則清晰可辨🦻🏼,與此字有異👩🏻🔧🏌🏿♀️。不過季旭昇的看法雖然證據可商,但結論有一定的合理性。
下面我們來看看金文中的“殳”、“及”和从“殳”、“及”的字👩🏻🏭。
殳字字形可分两组:
第一組👨🏼🎓:(《殳
生簋》《集成》04010)🕞、
(《十月敔簋》🏸👣,《集成》04323)、
(《師訇簋》《集成》04342)。
第二組:(《十五年趞曹鼎》《集成》02784)、
(
)(戰國晚期🐚,《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2期57頁圖1)🤦🏻♂️、
(《曾侯꺞殳》🕵🏿♀️,《集成》11567)🧎🏻、
(《十七年大良造庶長鞅殳鐓》,《金文通鑒》18546)🐮、
(《十九年大良造鞅殳鐓》,近出1249)。[1]
第一組均是宋拓,歷代傳刻🧚🏿♀️,字形有错讹🧑🦲,不足為據。第二組的“殳”字,其兩構字部件,均不交叉。這是“殳”在字形上與“”的不同之處◾️。金文中从“殳”之字,兩構字部件多不交叉,但亦有交叉的,但是只與“
”上橫筆交叉🍫,不與中橫筆交叉,與“
”仍有细微差别🛌。[2]如:
(段,《段簋》🪛🥝,《集成》04028)、
(段,《段金
簋》,《集成》03587)🪲、
(𣪘👨👧👦,《段簋》✌🏻,《集成》04028)、
(𣪘🚛,《段金
簋》🚜,《集成》03587)、
(殷,《保卣》,《集成》13165)、
(殷🥯,《小臣
簋》,《集成》04239)。
總體來看,“”與上舉“段”、“𣪘”、“殷”等字所从的“殳”形近,可释为“殳”;从容庚(1985:189)所收“及”字字形来看,兩個構字部件大多交叉,這是與“
”的相近之處👨🏫。不過字形上部大多与“
”不近,然亦有相近者。如:
[3](《杕氏壺》,《集成》09715)、
(《楚大師登鐘乙》,《上海博物館集刊》11期150頁圖3.2)、
(
《秦公鐘丙》🗯,《集成》22064)。而《뽵比盨》(《集成》04466)“
”(彶)字所从之“及”亦与“
”形近。
據此,將“”釋作“及”從字形上看也是有合理性的。
二 “無及”应讀作“無極”
“及”讀作“極”,在語音上是有根據的👉🏽。這兩個字中古音俱屬三等開口,“及”上古音群母緝部,“極”上古音群母職部🤹🏻,聲母雙聲,根據王力的上古音系統,韻部有通轉關係🧝♂️👲,上古音極其相近😚。我們現在把上古音研究中海內外影響最大的李方桂(1980)⚒👨🏭、王力(1985)給兩字的擬音列表于下,然後再對兩字語音進行分析。
|
及 |
極 |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 |
ɡjəp |
ɡjək |
王力《漢語語音史》[4] |
ɡjəp |
ɡjək |
李、王對“及”🧎🏻♀️➡️、“極”擬音相同。從擬音來看,“及”和“極”聲母相同,介音相同⛹🏻♂️🏃🏻♂️,主要元音相同,只有韻尾複音有區別🤫,讀音極其相近,二字是可以相通的☠️。上古語料中🌊,職部與緝部相通的例證並不少見,例如:
(一)押韻
1.《漢書·外戚列傳》:“北方有佳人,絶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寜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5]
韻腳字為“立”🧘、“國”👵🏼、“得”。其中“立”,緝部,“國”、“得”🛐,職部。
2.《詩經·小雅·六月》:“六月棲棲,戎車既飭,四牡騤騤👩🏿🔬,載是常服。玁狁孔熾,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國🙏🏽。”[6]
“棲”與“騤”相押,上古音脂部,“服”、“熾”、“急”、“國”相押🦴𓀇,“服”、“熾”🧑🏻🦱、“國”上古音職部🦻🏽,“急”上古音緝部🖊,而“急”从“及”聲🤛🏻,“及”亦當與職部字相通。[7]
(二)形聲字
1.“濇”从“嗇”聲,“嗇”,職部,“濇”《廣韻》有“所力”、“色立”二切,上古音分別屬於職部和緝部🧑🏼🎄。
2.“立”上古音緝部🧅🦸🏼,從“立”得聲的“昱”、“翊”上古音職部👃🏻,“粒”🔍、“泣”、“笠”屬於緝部📺。[8]
(三)通假字
文獻中不見“及”與“極”直接相通的例證。《石鼓文·霝雨》“或陰或陽,极深갢(以)□🧙🧙🏼,□于水一方。”《金文通鑒》(19820號)讀“极”為“極”🫸🏼。“极”从“及”聲,“及”自也能與“極”通借。
緝部的“急”可借職部的革。《禮記·檀弓上》🐮:“夫子之病革矣🦸🏽。”鄭注:“革🚈,急也。”[9]“革”與“急”語義上沒有聯繫🏧,“革”應是“急”的借字🦕🙇🏼♂️。
“急”又可借職部的“棘”。《詩經·小雅·雨無正》:“維曰予仕🎩,孔棘且殆👱🏿♀️🫷。”鄭箋:“棘,急也🏋️♀️。”[10]
(四)異文
《詩經·小雅·六月》“我是用急。”《鹽鐵論·繇役》引作“我是用戒📈。”[11]
“急”✳️,緝部,“戒”🦀,職部。[12]
(五)同源詞
王力(1982:250)以“亟”、“急”為同源詞。“亟”屬職部🥢、“急”為緝部。
“及”讀作“極”語音上是沒有問題的。下面來談談“無及(極)”的意義。
“極”的本義為屋的正梁👩❤️👩。《說文解字·木部》:“極,棟也👰🏻。”[13]吳善述《說文廣義校訂》👇🏼:“棟者,屋之正梁📪,居中至高,故謂之極。”[14]《莊子·則陽》𓀙:“ 孔子之楚🏆,舍於蟻丘之漿🧑🧒🧒。其鄰有夫妻臣妾登極者。”陆德明释文❕:“司馬云:‘極,屋棟也。’”[15]
“極”引申有窮🧜🏼、盡✌🏻、終的意義👩🏽🎨。《玉篇·木部》:“極,盡也。”[16]《廣韻·職韻》:“極,窮也,終也”[17]《廣雅·釋詁四》:“極🧖🏼♂️,已也。”[18]《詩經·唐風·鴇羽》🕵️♀️:“悠悠蒼天🙂,曷其有極。”鄭箋♦︎:“極🍦,已也🤹🏽♀️。”[19]
“極”引申有中、中正的準則的意義。《廣雅·釋言》👺:“極,中也。”[20]清吳善述《說文廣義校訂》:“棟在屋之正中,故棟與極並有中義🤶🏻🦹🏿♂️,因之凡在中者名極↗️,君之中道曰皇極🐟🚸,天之中樞曰北極、南極⚇、赤極🫱🏽、黃極6️⃣。又因之有正義,正猶中也。”[21]《尚書·洪範》:“五曰建用皇極😨。”偽孔傳🧒🏻:“皇🕎,大;極,中也。凡立事當用大中之道。”[22]《诗經·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郑笺🐮:“極,中也。商邑之禮俗翼翼然可則傚,乃四方之中正也。”[23]
“無極”在道家文獻中👶🏽,為其核心的哲學概念之一。《老子道德經·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常德不離,複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常得不忒💆🏿,複歸於無極。”[24]“無極”在先秦文獻中其意義多為“無窮”🫖、“無邊”之義🗼。《爾雅·釋訓》:“子子📫、孫孫,引無極也。”郭注:“世世昌盛長無窮。”[25]《左傳·昭公十三年》:“貢獻無極,亡可待也🏦。”孔疏:“極,謂限極,無極🧗🏿,謂無已時💫。”[26]
“無極”又有邪僻不正之義。人的行為需要有一定的準則,不能漫無標準🏰。所以《逸周書·命訓》說:“正人莫如有極0️⃣,道天莫如無極。道天有極則不威,不威則不昭🌊,正人無極則不信,不信則不行。”[27]宋玉《九辯》:“眾踥蹀而日進兮🐲👧。”王逸注:“無極之徒,在帷幄也🤡。”[28]“無極之徒”🏀🤖,即邪僻不正之徒。
“無極”的這個意義🌵,在經典中多寫作“罔極”。“無極”與“罔極”實同一詞。“無”與“罔”上古音同為明母,“無”為魚部🌖,依王力(1985)✊,擬音為mjuɑ,“罔”為陽部🧑🏼🦰,擬音為mjuɑŋ👦🏽,只有韻尾不同⚔️,是陰陽對轉的關係🧑🦲;依李方桂(1980)🧙♀️,則擬音為“無”📀,mjaɡ,“罔”, mjaŋ🥿🧚🏿♂️。只有韻尾輔音有濁塞音和鼻音的差異,實則二字語音極其相似👩🏻🏫。《爾雅·釋言》🍤:“罔,無也🪽。”[29]《尚書·康王之誥》:“雖爾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30]“罔”即“無”也♎️。《诗經·大雅·民劳》🤦🏿♂️:“無縱詭隨,以謹罔極。”郑笺👳🏿♂️:“罔👨🏿🎓,無🤦♂️。極,中。無中,所行不得中正👑。”[31]《詩經·衛風·氓》:“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毛傳:“極,中也。”[32]贾谊《弔屈原文》:“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李善引張晏曰📤:“讒言罔極👩👧👧,罔極💯,言無中正。”[33]
文獻中“罔極”與“無極”在“無窮⛹🏻♂️、無盡、無邊”義上亦同🥁。劉向《九嘆·愍命》:“征夫罔極,誰可語兮。”王逸注🙌:“言己放逐遠行,憂愁無極,眾皆佞諛,不可與語忠信也🏋🏻♂️。”[34]
據此🐤,我們認為→,傳世文獻中的“無極”與“罔極”實同一詞,也就是《柞伯鼎》中的“無及”🫓。現在我們來看看“無(及)極”在《柞伯鼎》中的意義👨🦯➡️。在《柞伯鼎》說“用昏無極,廣伐南或(國)”👩🏼🌾。“昏”即下文中“左至于昏邑”、“既圍昏”之“昏”,即昏國。“廣伐”金文數見,皆“大伐”之義📛,即肆意侵伐🚵🏽♂️,皆外族侵犯周之邊疆。
1.《應侯簋》:“戎廣伐南國🏊🏼♀️。”(《商周》05311)
2.《應侯視工鼎》:“隹(唯)南尸(夷)丰敢乍(作)非良,廣伐南國👏🏿。”(《新收》1456)
3.《禹鼎》🖲:亦唯噩(鄂)侯馭方,率南淮尸(夷)、東尸(夷)廣伐南或(國)🎤⛈、東或(國),至于歷内。(《集成》02833)
4.《不뒲簋》、《不뒲簋蓋》🧔🏽♂️:馭方、玁狁,廣伐西俞。(《集成》04328、04239)
5.《史密簋》:“敆南尸(夷)膚虎會杞尸(夷)、舟尸(夷)雚不折💶,廣伐東或(國)”(《新收》636)
《柞伯鼎》中“廣伐南國”意為昏國侵伐周之南疆🧙🤹♀️。“用昏無極👸🏿,廣伐南或(國)”意為因昏國邪僻不正👨🏼🦱👮🏻♂️,肆意侵伐我南疆,所以下文有“今女(汝)其率蔡侯左至于昏邑”之語,命令柞伯率軍征討昏國。
[1] 另《殳簋》(《集成》04136)中“殳”字兩見,《庶長鞅殳鐓》(《考古與文物》1996年5期26頁圖4)中“殳”字一見🚶🏻♀️,但拓本漫漶不清🏬👠,難以辨析。十七年大良造庶長鞅殳鐓據《金文通鑒》🧜🏼♂️,現收藏者為范炳南,《金文通鑒》中其銘文為摹本,“殳”字作“”,疑有誤摹🎞🧑💻。
[2] 參見容庚(1985:206-207,583-584)🧹。
[3] 此字有残泐,但仔细观察,与“”形近👱🏼♀️。
[4] 王力《漢語語音史》三等開口介音音標記作“”今據王力(1982)改作“j”。
[5]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62年,3951頁👩🏿🦱。
[6]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424頁👱🏽♂️。
[7] 參見王力(2004:245)
[8] 參見董同龢(1948👷🏿♂️:57-58)👩🍼。
[9]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中華書局,1980年,1277頁。
[10]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448頁,阮校“予”為“于”。參見王力(1982:250-251)。
[11] 參見高亨(1989:383)🧝。
[12] “戒”歸“職”部,參見王力(1963:152)。
[13] (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陳昌治刻本,1963年⚉,120頁🏇🏻。
[14] 參見丁福保(1988👦:16886)🔉。
[15]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中華書局,1961年,894-895頁
[16] (梁)顧野王撰👳♀️,(宋)陳彭年等重修🤳🏼,《大廣益會玉篇》🚺,中華書局影印張氏澤存堂本,1987年👒,61頁。
[17] (宋)陳彭年等㊙️,《宋本廣韻》👴🏼,江蘇教育出版社影印巾箱本,2008年,155頁。
[18]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嘉慶王氏家刻本,124頁。
[19]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365頁。
[20] (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134頁。
[21] 參見丁福保(1988🧑🏿:16886)🫥。
[22]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188頁。
[23]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628頁。
[24] 《二十二子·老子道德經》,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清光緒浙江書局初刊本❔,1986年,3頁。
[25]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2590頁🧎🏻♂️➡️。
[26]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2073頁🎻。
[27] 黃懷信等校注,《逸周書彙校集注》(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26-27頁。
[28] (周)屈原等著,(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重印修訂本)𓀊,中華書局🚌,1983年,194頁。
[29]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爾雅注疏》,2581頁。
[30]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244頁👳🏼。
[31]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548頁。
[32] (清)阮元校刻本《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325頁⛹🏻。
[33] (梁)蕭統編,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四部叢刊本👩🏽🦳,1999年,1098頁。
[34] (周)屈原等著🤲🏽,(漢)王逸注,(宋)洪興祖補注,白化文等點校,《楚辭補注》(重印修訂本),306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10月3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3年11月1日。
点击下载附件🧟♂️:
极与及的通假例证可以参考🧻:清华简《金縢》11“王捕(把)箸(书)以(泣)”🫷🏻;《上博六.竞公疟》简2的“二子泣”的“泣”字从“及”声。
另外,对于“极”字字义的演变🧑🏽🦳,可参考裘锡圭:《是“恒先”还是“极先”?》,载《裘锡圭学术文集-古代历史、思想、民俗卷》第五辑,第326-337页。
谢谢金滕兄指正🚴🏽♂️!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