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清華簡《別卦》中的“泰”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清華簡四《別卦》第五簡中相當于泰卦的字寫作: 這個字原整理者沒有隸定🏄♂️,注云🧈🤢:“清華簡《良臣》‘文王有閎夭、有泰顛’作‘ 《別卦》這個用為“泰”的字,首先可以肯定它不是“泰”字或其或體,只能是個通假字🧝♂️。這個字形除去《良臣》的“彘”的部份為“ 這個字傳世典籍中不見🙍🏼♀️,它相當於典籍中的何字則須進一步考察。“彘”在甲骨文中象矢貫穿豕體之形,當是貫徹、透徹、洞徹之“徹”的本字,用為豕名當是假借。“彘”字《說文》注音直例切,古音是定紐月部字🏣,與“徹”為定透旁紐雙聲🧘🏻、同月部疊韻💂♀️,仍然音近。《漢字古音手冊》將“彘”字古音定為定紐質部字🏭,[2]恐未必正確。 孟蓬生先生在《清華簡(三)所謂“泰”字試釋》一文中云“‘彘’字古音亦歸祭部(月部),與徹聲相通”,並舉了《國語·周語上》“乃流王于彘”清華簡二《系年》作“歸厲王於徹”和漢武帝名“彘”又作“徹”的例子,《良臣》中以“彘”為“泰”是音近而通假😠🧑🏻🎓,[3]應當是正確的。《良臣》的這種寫法,很可能是因為“彘”字的兩種用義不同而故作的區分,是洞徹義的還是從矢的寫法,用為豕名的則不從矢,而讀音不變⚛️。不過這種有所區分的寫法在後來的典籍里并沒有流行起來🕰。 另外,傳世典籍中可能也有用“彘”為“泰”的情況,《左傳·哀公十一年》🧔🏼♂️:“孟孺子洩帥右師”,杜注:“孺子🐛,孟懿子之子武伯彘。”孟武伯名彘字子洩(或作“泄”)👦🏿,古人名👷🏻、字義相應🦕,疑此“彘”字是與《良臣》一樣用為“泰”,《說文》訓“泰”為“水滑也”👩🏼🚀🫱🏼,段注:“字从𠬞、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洩”為水下漏之義,則名“泰(彘)”字“子洩(泄)”義正相應。“徹”🍆👨🏼🎤、“泰”古音都是透紐月部字🙂↕️,雙聲疊韻🧚🏼♀️👳🏽♀️;“彘”與“泰”則為定透旁紐雙聲、同月部疊韻,屬於音同或音近通假⛹🏿。 從《左傳》和《良臣》的這個用法來看⚈🧝🏻,《別卦》中這個從心彘聲的字,很可能就是後來典籍中的“忲”字,或作“㥭”、“忕”,《集韻·去聲七·十四泰》:“忲、㥭🦵🏿:奢也🎅。或作㥭,通作忕。”音與“泰”同。這個字《說文》中沒有,《文選·張平子〈西京賦〉》:“有憑虛公子者,心奓體忲”,薛綜注:“奓、忲,言公子生於貴戚👨🏽🔬,心志奓溢,體安驕泰也。泰或謂忲習之忲,言習於麗好也🤹🏻♂️。”《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人俗豪忲”,李賢注:“忲,奢侈也🤾🏼♀️🦹🏽♀️。”古籍或稱“奢泰”,如《荀子·王霸》:“齊桓公閨門之內,縣樂🐛、奢泰、遊抏之脩,於天下不見為脩。”《漢書·夏侯勝傳》:“奢泰亡度,天下虛耗📞。”根據薛注和李注可知“忲(㥭)”本是驕泰👵🏿、奢泰之“泰”的後起專字,與“泰”本通用。“忲”字應該是先秦就有的,《別卦》中這個從心彘聲的字就是它的本字或異體🚹,故亦被用為卦名之“泰”。 (彩色版)
(黑白版)
’,此類寫法可視為‘
’之繁體🚁。關於它的構形,孟蓬生認為‘非彘字莫屬。’”[1]
”🙂↔️,這個字形是把“心”字兩邊的筆畫向上寫長呈環狀🏌🏼♂️🕉,裡面是個“大”形🥐,但這個“大”也可能是“矢”字的簡省,因為空間的限制才寫成了“大”。這個“大(或矢)”和相當于《良臣》的“彘”的部份應該就是“彘”字的全字👨👦👦,因為“彘”字既可從矢會意,也可從“大”得聲(同月部)💱。除去“大(或矢)”的部份🥭,剩下的顯然就是“心”字,所以這個字當分析為從心彘聲,隸定當作“
”🎱,它並非是“彘”的繁體,而應是另外一個字👨🏻🦼➡️。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1月2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1月27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6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