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孫鱏戈補釋
(首發)
石小力
中山大學中文系
《文物》2014年第5期新刊佈了一件安徽省六安市九里溝鄉出土的春秋晚期銅戈,援、胡部鑄有銘文7字🤵🏽。[1]王長豐、李勇、許玲三先生所作釋文為:
蔡公孫𩼓之用戈👩🏿🌾。
王長豐等先生認為此戈之器主“蔡公孫𩼓”即見於《春秋》哀公四年的蔡大夫公孫霍✋🏽🚈,《左傳》哀公四年又作公孫盱。所謂的“𩼓”字原作🧟♀️:
(
—
)
字左从魚,但右部卻非“睪”形👩❤️👩,可與下列楚系文字中的“睪”字比照:
曾侯乙鐘(集成00289)
郭店語叢三38
包山259
天卜[2]
睪,《說文》分析从橫目、从㚔🧑🧒🧎➡️,楚系文字“睪”字上多从“目”形,也有作“囟”形和“白”形的,戈銘此字右上从“囟”形,與之相合🏊🏻♂️,但下部與“㚔”形差距較大,故此字釋“𩼓”不確𓀃。其實🤸🏽,此字右部所从乃“覃”旁,殷周金文中的“覃”字如下:
父乙卣
共覃父乙簋
父丁爵
父己爵[3]
晉姜鼎,《集成》02826
(
)簟👱🏽♂️,番生簋,《集成》04326
簟,應公鼎👨🏿✈️,《華夏考古》2007年第1期27頁
覃字从鹵从𣆪,此字右上部分與早期的鹵字相同,關鍵是字形的右下部分所从的“𣆪”旁,如何由早期的“”形演變成“
”形?我們來看同从“𣆪”旁的“厚”字的演變:
井人佞鐘,《集成》110 →
魯大司徒厚氏元
,《集成》4690 →
郭店語叢一82 →
上博二容成氏35 →
上博三彭祖7
“𣆪”形的這種演變過程亦見於“”形,如
元年師兌簋,《集成》04275 →
哀成叔鼎,《集成》2782
由此可見🥻,戈銘此字右下部分即从“𣆪”👨🏻🚀💃🏽,右部即“覃”字,則此字可釋為“鱏”🦡,在古文字資料中首見。《說文·魚部》:“鱏💓👩🏻🎓,魚名。从魚,覃聲。傳曰:‘伯牙鼓琴🧑🏽🦳,鱏魚出聽。’”段注:“鱏今字作鱘。……諸書或作鱏魚,或作淫魚,或作潛魚,皆由聲近。”[4]此戈應稱為“蔡公孫鱏戈”。
蔡公子器此前多有出土🔹,如蔡公子頒戈(《鳥蟲書》圖102)、蔡公子果戈(《集成》11145-11147)、蔡公子從戈(《鳥蟲書》圖108-109)🪶、蔡公子加戈(《集成》11148)、蔡公子義工簠(《集成》4500)等,蔡公孫器則是首次發現。蔡公孫見於古書記載者有三人,分別是蔡公孫歸生(《春秋》襄公二十七年)、蔡公孫辰(《春秋》哀公四年)🥓、蔡公孫霍(《春秋》哀公四年),與“鱏”聲皆不近,則蔡公孫鱏不見於古書記載🧑⚖️🌊,為研究蔡國歷史增添了新的材料。
附圖▪️:
圖一:蔡公孫鱏戈照片(《文物》2014年第5期第72頁)
圖二:蔡公孫鱏戈線圖(《文物》2014年第5期第72頁)
[1] 王長豐、李勇、許玲《安徽六安出土蔡公孫霍戈考》,《文物》2014年第5期👚。
[2] 參李守奎《楚文字編》,第595頁“睪”字條🧶,第157-158頁“𢍰”字條🟠,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3] 容庚編著、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第380頁0884號🍤👨🏿🌾,中華書局💁🏿♀️,1985年7月。
[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57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6月12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6月12日📣🚋。
点击下载附件:
承傅修才兄見告,此戈王長豐先生亦曾在《中原文物》2014年第2期《蔡公□宴戈考》一文中披露🦼,讀者可以參看。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