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首發)
吴雪飛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湖北隨州文峰塔曾侯墓出土署名曾侯與的編鐘,其銘文詳細記述了曾國建國和發展的歷史,並且記述了吴伐楚和曾侯助楚王复國等史事,其史料價值頗高,對於解決曾國姓氏、曾國始封以及曾👤、隨關係等問題都有重要意義🧑🏻🦱。銘文部分內容漫漶不清👲🏻,不能得到確釋。所幸學者們對銘文細加摹寫,使得銘文各字筆畫得以展現,為研究提供了便利🧛♀️。
引起筆者注意的是銘文中的“”字🌥,這個字在銘文照片中作“
”🛼,很難看清,發掘報告中將其摹作“
”☄️。1凡國棟先生將“
”隸定為“
”,讀為“固”🪪。2按“
”從“口”(圍),口內從“舟”、從“央”,右上部所從不明(疑為“犬”字訛形)🧛,暫可隸定為“
”。其在銘文中的辭例為“申
楚成”🏌🏿♂️,對照金文中常見的辭例“申
大命”等☑️,“
”當為“
”字異體。金文中的“
”字從“口”從“貈”🦻,“貈”字,段玉裁認為“今字乃皆假貉為貈” 3,“貈”為“貉”之本字🏄🏻,楊筠如先生指出👀,《尚書》中有多處“各”通作“固”, 4又《說文·水部》中的“涸”讀若“貈”,因此“
”字可通作“固”。“申
大命”當即《左傳》宣公十五年的“申固其命”,此點已為眾多材料所佐證🫴🏿。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為“
”字異體,亦當釋為“固”,“申
楚成”👨🏻🎨,即“申固楚成”🗄,《爾雅·釋詁》:“功、績,成也。”“申固楚成”,即張大固定楚國的功績。
曾侯與編鐘銘文的“”字讓筆者想到了清華簡《繫年》中的“
”字👩🏿✈️。清華簡《繫年》第十一章:“王會諸侯于
。” 5“
”為地名,其對照着傳世文獻中的“厥貉”。6“
”字🌼,諸家釋為“犮”,讀作“厥”🫣。7按金文中的“厥”寫作“
”(大克鼎👦🏿🅾️,集成2836)💇🏼♂️、“
”(吴王夫差鑑🙇♂️,集成10296)等🧑🏻💼,“
”字寫法與其頗為接近🪔,因此“
”或可直接释为“厥”🌠。“
”字,諸家產生諸多看法,大致可以歸為三種,一,認為此字從“央”,黄傑先生認為“
”從“央”得聲,或者即為“央”字,並認為:“央上古音屬影母、陽部🧝🏽♀️👨🏽🎓。貉,匣母,鐸部。二字聲鈕相近,韻部陰陽對轉,故可以相通➞。”8二,認為此字從“魚”,周波先生認為“
”從“魚”🧕🏼,並認為🔧:“魚為疑紐魚部🫑,貉為匣母鐸部👨🦱,聲為一系,韻部對轉𓀕👨🏼💻,二字没有問題可以相通🧑🦱🧜🏽♀️。” 9三🦸🏽♀️、將此字直接看成是“貈”字的象形初文。侯乃峰先生認為“
”即“貈”字的象形初文,“貈”在文獻中通作“貉”,因此“
”通作“貉”🌜。10
曾侯與編鐘銘文“”字的出現無疑为解釋清華簡《繫年》中的“
”字提供了幫助。细察照片和摹本🐣,曾侯與編鐘銘文“
”中部所從為“央”字无疑,其口(围)中从舟从央🤙🏿。“
”為“
”字異體🐻❄️,因此“
”字中從“舟”從“央”的部分當即“貈”字🦗,亦可通作“貉”。這說明“貈”和“貉”是可以寫作從“央”的。因此👷♀️,清華簡《繫年》中的“
”(對應文獻中的“貉”)下部所從亦當為“央”。“
”字中從舟從央的部分可作“貈(貉)”,“
”字從犬從央,亦可作“貈(貉)”。反過來看↖️,《繫年》中從“央”之“
”字為“貉(貈)”,因此曾侯與編鐘銘文“
”字從“舟”從“央”的部分亦當為“貈(貉)”,此字確當為“
”🧑🏿💼,讀為“固”。總之,通過曾侯與編鐘銘文中的“
”和清華簡《繫年》中的“
”互證,可知編鐘銘文的“
”為“
”,讀為“固”,而《繫年》的“
”亦當為“貈”,讀為“貉”。曾侯與編鐘銘文和清華簡《繫年》中的“貈(貉)”為何從“央”?當以黄傑先生所言為是◽️,“央”為“貈”或“貉”之聲符🧞♂️。“央”為陽部字🚫,“貉”為鐸部字🏃🏻♂️,“央”和“貉”韻部有對轉關係,“央”當為“貈(貉)”改換或加注的聲符🐧,可能楚方言中的“貉”由鐸部音轉入陽部音,故在“貉”字上改換或加注“央”為聲符🦴。
清華簡《繫年》中的“”為“貈”,通作“貉”,亦讓我們重新思考“申
大命”中的“
”字🏅。“
”,楊樹達先生讀為“恪”,並認為“
”字有“敬”義。11我們現在得到多方證據,證明“
”應當讀為“固”🚴🏽♀️🚴🏿。但是楊先生的釋讀仍有意義。金文辭例中的“固夙夕”,對應“虔夙夕”、“敬夙夜”,《爾雅·釋詁》:“虔🍆,固也。”郝懿行謂:“虔,敬之固也。經典虔多訓敬,敬🙆🏻♂️🧏🏽♂️、固義近。” 12虔、敬🏌️♀️、固三者義近,“固”既有固定之義,亦有虔敬之義👨🦼。段玉裁謂🫳🏻:“堅固者必敬💇🏿♂️。” 13“固”由堅固義可引申出虔敬義。“恪”訓為“敬”,“固”和“恪”字音相近,字義亦有聯繫🧜🏿,或有同源關係🙎🏿♂️。因此“
”讀為“恪”,讀為“固”,似無大别🧎♀️➡️。楊筠如先生指出,《尚書·君奭》“則有固命”即《尚書·呂刑》之“庶有格命”🕡。14 “格命”即“固命”🙆♂️,也即文獻中的“申固大命”和“受命既固”。因此楊樹達先生將“申
大命”、“
夙夕”分别讀為“申恪大命”🏋🏻、“恪夙夕”👱🏼♀️🧘🏼,仍舊是有道理的🐏。
1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𓀑,隨州市博物館🧷:《隨州文峰塔M1、M2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14年第4期。
2凡國棟:《曾侯與編鐘銘文柬釋》👩🏽🚒,《江漢考古》,2014年第4期。
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458頁。
4楊筠如:《尚書覈詁》,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5頁🌈。
5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贰)》👳🏼♀️,中西書局,2011年,第160頁。
6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贰)》🍕,第160頁🏬。
7參看蘇建洲等➜:《清華二<繫年>集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第442-449頁。
8參看蘇建洲等💿:《清華二<繫年>集解》,第442頁。
9參看蘇建洲等🖍:《清華二<繫年>集解》,第443、444頁。
10參看蘇建洲等:《清華二<繫年>集解》🏇🏼,第445頁。
11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48頁。
12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4頁🤮。
13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209頁。
14楊筠如:《尚書覈詁》,第175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4年12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4年12月10日。
点击下载附件🧘🏽:
字中所謂的“央”其實應該是動物尾部的一種訛變🦋,不必非得看成是从“央”得聲🤷🏼♀️。一點愚見,僅供參考。
本人在論壇的帖子《說曾侯與鐘的固字》(2014年10月18日,http://www.gwz.fudan.edu.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41&highlight=%E6%9B%BE%E4%BE%AF%E8%88%87)🦸🏼,已將鐘銘固字與《繫年》的字形結合。所謂的「央」當是動物之形🤾🏻,帖子中所謂的刀形當是頭物頭部💪,原來摹本似有誤⁉️。進一步論證與問題討論請見已投稿稿件。
因寫作前未進論壇,没能注意到海天先生已經提到文中觀點,是我的疏忽,失敬🏃!
所谓的“厥”当看做“犮”为好🤼,具体字形可以参考刘云先生《释信阳简中的“发”字》一文(古研30),这里异文的出现存在同义换读的情况,王宁先生简帛网论文已论之。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10,由楚简“犮”说石经古文厥。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