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零釋四則 (首發) 于淼 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一、釋盎 《荊州重要考古發現》一書中刊登了謝家橋一號墓出土的12枚竹簡照片🦬,胡平生先生在《荊州新出簡牘釋解》中對其做了釋文🎽,[1]其中12號簡“金盥一”中“盥”字圖版作 二、釋鉻 《居延》220.18釋文如下🏃🏻♂️➡️: 瓦一 笥一 器踈 更于一 酒桮十 瓿一 三斗去盧一 □二 □一 于二 小畫桮十 盆二 小盆一 蓋二 □主各一 三⏰、釋甀 《馬·房內記》行41-42有: 以故瓦甗毋(無)津者盛🛕,善密蓋以瓦甌🤾,令虫勿能入,貍(埋)清(靜)地陽處久見日所。使嬰兒良心智,好色,少病。 “甗”字圖版作 《馬王堆集成》整理者在列舉“津”字用法時提到《齊民要術》“若舊瓶已曾臥酪者,每臥酪時,輒須灰火種燒瓶🌨,令津出🫳🏽🆖。”和《中國諺語資料·農諺》:“蛇過道,水甕津”中的兩個例子中,與津相關的器物爲瓶和甕,正是與“甀”相似的東西🚘。由於器皿曾裝置液體,且口小,因此強調“毋(無)津”🏚,後文中提到“善密蓋以瓦甌”。“甌”指的是小盆,而“甗”是炊器💘,在體積上應大於“甀”、“甌”。“甀”與“甌”在大小上可能剛好能起到“密蓋”的作用。 四✋🏿🍋、釋彖 漢隸中的“彖”形是一個用法活躍的偏旁👌,可以是“喙”、“掾”、“緣”等字的聲旁,也可以是“祿”、“剝”等字的聲旁🫚。“彖”作爲形旁可以與“豕”旁互換🕋,如水泉子漢簡《蒼頡篇》中有一系列本當从“豕”而寫作从“彖”的異體字:[5] 豭- 豶- 豯- 豵- 此外,“彖”形還出現在“彘”字異體字中🐘🤚🏻。如: “彖”字用爲“祿”、“剝”等字聲旁是“录”字之訛,這種訛寫,在早期隸書中具有普遍性👨🏻🍳。如《馬·病方》行112:“即以刀 而“彖”字的其餘用法,實際上對應的是《說文》中“𧰲”🦶🏻、“彖”二字。 《說文》“彖,豕走也。”該字是“喙🚶🏻♂️、掾、緣”等字的聲旁。 《說文》:“𧰲,豕也。从彑从豕。讀若弛。”“𧰲”與“豕”音義皆近#️⃣,《說文》學家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句讀》又《說文釋例》)、錢坫(《說文解字斠詮》)等皆謂“豕”與“ 上述“彘”字異體,也本應从“𧰲”♖。《說文》中彘💇🏽♂️🧑🏻🌾、豕互訓。《馬·病方》行23“彘”字或作 另外㊙️,馬王堆遣冊中👨🏽🦰,舊釋讀爲“彖”的字,有如下形體: 《馬王堆集成》釋文在“彖”後括注“豕”🔣。我們認爲上述字形也當爲 《英》簡2506中有人名 漢代“𧰲”與“彖”形近易訛🧑🏼🦲,不僅二者互訛🦵🏻,或訛作“豙”、“豸”等形: 𧰲(通豕) 彖(通喙) 《說文》中有“𧱏”:“豕怒毛豎👩。一曰殘艾也🏌🏻♀️。从豕、辛。”“𧱏”乃“毅”字聲旁🤵🏼♂️,隸變后作“豙”。“豙”或訛作“彖”形,見《增訂漢印文字徵》“𧅙”字作 《馬圈灣》562A: 兩生若 《馬·病方》行192有“ 簡稱對照表: 《說文》 《說文解字》 《居延》 《居延漢簡甲乙編》 《鳳凰山》 《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 《馬王堆集成》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 《英》 《英國國家圖書館藏斯坦因所獲未刊漢文簡牘》 《孔》 《隨州孔家坡漢墓簡牘》 《馬圈灣》 《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 《銀二》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 [1] 胡平生🤶🏽📃:《荊州新出簡牘釋解》👩💻,《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六輯🤸🏿♀️,嶽麓書社👨🏿🎨🏌️♀️,2009年→,後收入《胡平生簡牘文物論稿》👨🦯➡️,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12月🫣,265頁。 [2] 荊州博物館🤦🏼♀️:《湖北荊州謝家橋一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年第4期。37頁-38頁。 [3] 中國簡牘集成編委會編:《中國簡牘集成》第六冊,296頁。 [4]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83頁。 [5] 圖版來自(日)西林昭一編集:《簡牘名跡選12·湖北江蘇甘肅湖南篇》,二玄社2012年3月🧜🏼♂️♗。 [6] 圖版來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雲夢縣博物館✋:《湖北雲夢睡虎地M77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08年第4期,第31-37頁♗。 [7] 參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9472~9473頁。 [8] 羅福頤:《增訂漢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12月,38頁。 [9] 張德芳著:《敦煌馬圈灣漢簡集釋》,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年12月,522頁🧑🏻🦳。,該字與虎溪山漢簡中的“盎”字
同形👨🏻🦰。“金盎”即《湖北謝家橋一號漢墓發掘簡報》中稱之爲“鋗”的銅器⤴️。[2]鋗與盎皆指盆🧑🦯,《說文》👩🦯➡️:“鋗,小盆也”。《說文》:“盎,盆也👷🏽♂️,從皿央聲。
或從瓦🏃♀️。”《鳳凰山》167號墓簡43👆🏿:“盎二枚”👩🏻🎓、《鳳凰山》169號墓簡31:“盎一”🦽🏋🏿♀️,皆有“盎”作陪葬器。《鳳凰山》9號墓簡42🧏♂️:“甗、
各一”🦽,“
”可能專指陶質“盎”。此處,盎👴、甗并提,大概是一種固定搭配🏸🥏,謝家橋一號墓中也出土有銅甗👩🏿🏫,而鳳凰山9號墓主大概等級較低,因此陪葬的“甗👩🏻🌾、
”爲陶制💂🏻🚹,而非銅器。
一 卮一 斗去盧二 贊一 炊帚一
字《中國簡牘集成》釋爲“鉊”,并在注釋中言:“《廣雅》一釋爲鎌,一釋爲錐。或疑爲水銚。”[3]
字在字形上與“鉊”不類,更像“鉻”字✌🏻🤽🏽♀️。《說文》:“鉻,𩮜也♔。从金各聲。”“鉻”指剃髮工具,於簡文內容不合,該簡爲“器疏”,其所列舉物品皆爲食具,我們認爲“鉻”在這裡或通“笿”,《說文》:“笿🆙,桮笿也。从竹,各聲。”指盛放杯器的籠,常與杯共同出現在漢代遣冊中。
。《馬王堆集成》整理者認爲其與“甗”不類,疑爲“甀”,但未肯定。[4]我們認爲釋寫爲“甀”是可信的。“甀”即《說文·缶部》的“𦈼”字異體🤘🏿。隸書中表器物時形旁常可替換,“缶”與“瓦”常可替換🛍。如“罌”作“甖”、“盎”作“
”🪭。“𦈼”指“小口罌”𓀐,是盛裝液體的小口器皿,“甀”字還見於《居延》簡282.19👩🏽🚀:“汲水桐若
”🧑🏽🏭。
張·二年律令253
睡虎地M77[6]
(剶-剝)其頭”😞🫴🏼。“剝”字異體从“彖”。《馬·老子乙》行4上:“不受
(禒-祿)者”、《銀一》簡255🟢:“黃帝戰蜀
(禒-祿)”。“蜀祿”即“逐鹿”😵💫。《增訂漢印徵》3頁“祿”字頭下🥣,人名“承祿”或作“承禒”🟨。因此,《張·奏讞書》的人名“禒”作
(簡10)、
(簡11)形➡️,亦當爲“祿”字異體。
”本一字異體。[7]上述與“豕”旁互換的“彖”🤸🏼♀️,即爲“𧰲”字訛變。
,其構件可拆分爲“𧰲”和“比”。陳劍先生在《金文“彖”字考釋》中提到“𧰲”字在古書和出土材料中未見。實際上,“𧰲”作爲偏旁,是保留在漢代隸書中的。上文从“彖”的“彘”⚰️🎡,當是从
形訛變。
馬·遣一4
馬·遣三68
馬·牌三
形的省變。“彘”字異體字中的“比”位置或不固定,“比”或省略爲“匕”形🦒😄,“比”或“匕”形上移即爲上述三字之形,故遣冊中上述舊釋爲“彖”的字或可改釋爲“彘”。
🍐。該字與《張·奏讞書》中人名“禒”(祿)當爲一字異體👨🦳🏉,其所从聲旁亦爲“
”字訛變,“比”形的位置在“彑”“豕”之間👨🦽。
孔·日書239
孔·日書239
孔龢碑
馬·病方272
馬·養生方124
孔·日書369
➾🪘。[8]
朹繇杜孱·赤龐皇
△柳喜滿丹祿錢喬連晉無謂義臨年老
字《馬圈灣》釋文作“䫉”。[9]我們懷疑該字是
字之省寫👉🏽。也可以將其與《銀二》簡1210中的“剛
(毅)”之“
”形聯繫起來👨🏻🔬,視爲“
”字異體🩸。“毅”在典籍中多訓爲果敢堅毅⇢。
之朱(茱)臾(萸)”。《馬王堆集成》認爲該字與用爲“喙”字的“彖/豙”形不同,將其隸定爲“
”🚡。《馬王堆漢墓帛書(肆)》將其括注爲“藙”👩🏻🏫🐄。《說文》:“𧆈,煎茱萸🏊♂️。从艸🙃,𩕺聲🧎♂️。漢津🤷:會稽獻𧆈一斗。”我們認爲該字或用爲“𧆈”。可看做是《說文》“𧱏”字異體🫄🏽。
本文收稿日期爲2015年4月8日。
本文發佈日期爲2015年4月9日📃。
点击下载附件: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