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施謝捷👨🏻‍🦳:漢印文字校讀札記(十五則)
在 2007/12/16 19:09:19 发布

 

漢印文字校讀札記(十五則)

 

施謝捷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吉金齋古銅印譜》、《十鐘山房印舉》14a.50等著錄下揭一漢穿帶印:

其中姓氏字,《漢印文字徵》釋爲“”,附在“艸部”之後(1.21 “”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則改歸附錄(1650頁)✌🏿。

  捷按♎️:漢代文字中,作爲偏旁的“𦣞”或訛作“匠”形,如漢印“茝喜”(《黃賓虹藏古璽印》)、“侯茝·臣茝” (穿帶印☎️。《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三》269)中的“茝”字作“”,“姬信私印”(私人藏印)🛌🏼🧗🏼‍♀️、“王姬”(《珍秦齋藏印·漢魏晉唐宋元篇》124頁)中的“姬”字作“”,漢金文中“姬”亦作“”(《漢代銅器銘文文字編》251 頁)🏥,張家山漢簡《引書》中“頤”寫作“”(簡49、75💿🎅🏿、77🌎、83、86🙅🏻‍♂️🦍、94 、100),並其徵🛃。原釋“”之字所从“匛”實爲“匠”形的進一步省訛🧜🏿,“”當亦是“茝”字異構。

                  

 

 

  《共墨齋藏古璽印譜》著錄下揭一漢私印:

《漢印文字徵》將姓氏字摹寫作“”,作爲不識字處理(附錄8.A5 欄)。

  捷按:《漢印文字徵》將此印姓氏字摹寫作从“丩”之“”形,失真🏌🏿🔓。劉釗先生認爲此字 “應釋觓”(《中國文字學史》416頁)⛑️🖲,顯然是據誤摹之字形立說,失之👷🏼‍♀️。今謂此印姓氏字左旁所从偏旁實是“爿”,當釋爲从角从爿之“𧢼”。漢印“將音之印”(《十六金符齋印存》♚;《徵》附12.B2欄、《徵補》14.4 “育”欄引錄此印)🫛、“王將事印”(《十鐘山房印舉》18.5)🧝🏼、“陸將之印”(《十鐘山房印舉》21b.33)、“淳于將印”(《十鐘山房印舉》26.21)之“將”👩🏽‍🏭,《徵》3.19“將”欄“鮑將之印”💻、“陰將夕”、“ 將匠亮印”🤩🚶🏻‍♀️、“尚將印”,《徵》10.5“狀”欄“狀舍人”,《徵》14.19“𤖕”欄“王印騎𤖕(將)”諸例🫨,所从“爿”的寫法與此例相同,可證。“𧢼”字見於《說文》角部👨‍🦽:“𧢼,角長皃🚵🏿‍♂️。(小徐本“皃”下有“也”。)从角🍒、爿聲🧜🏿‍♂️。”

            

 

 

  《吉金齋古銅印譜》👧🏿、《十鐘山房印舉》18.1等著錄下揭一漢私印✧📵:

此印印文#️⃣,《漢印文字徵》釋爲“隨□淪印”(2.11“隨”欄🦇、11.7“淪”欄)😿,“隨”下一字闕釋👨🏼‍🔧。

  捷按:“隨”下一闕釋之字雖有殘泐👼🏻,仍可辨爲“昆”字⚰️。“昆淪”,人名。漢私印另有“靳昆輪”(《纘述堂古銅印存》 300):

人名“昆輪”與“昆淪”當是同詞異寫,均當讀爲“昆侖”⛹🏼‍♀️,文獻中或作“混淪”、“崑崙”👚🥲、“崐崘”等,屬於以山名爲名例。

 

 

  《澂秋館印存》著錄下揭一漢私印:

此印印文,《漢印文字徵》釋爲“斫須子卿”(14.5“斫”欄)↕️。

  捷按:此印“斫須”之“須”作从彳从頁的“”形👨‍👨‍👦,與漢印文字中常見的从彡之“須”寫法不同(參看《徵》9.3“須”欄🍂、《徵》12.12“嬃”欄),《徵》及《徵補》均未收錄這種寫法的“須”字💑。後收錄此印者,也往往不取釋“須”之說,而徑釋爲諸字書未載的“”(如《中國篆刻全集》卷二435 頁)。近見秦“新嬃”(《秦代印風》158頁)、“李頾”(澳門蕭氏珍秦齋藏印,《虛無有齋集古璽印》)、“橋頾”(香港馮熾强藏印,《虛無有齋集古璽印》)諸私印🌈:

            

其中人名字“嬃”🧗🏻‍♂️、 “頾”所从“須”旁,寫法與此“斫子卿”印的“”正相同🙅‍♀️。可見《漢印文字徵》將印文“”徑釋爲“須”🦸🏿‍♀️,應該是可信的✍️。“斫須”,古複姓👐🏽❗️,諸姓書未載。《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胥後令”,司馬貞《索隱》🐵🥺:“胥💈、須古人通用。”《荀子·君道》“狂生者不胥時而落”之“胥”,《韓詩外傳》卷四作“須”。《淮南子·說林》“ 華乃大旱者不胥時落”之“胥”💏,《文子·上德》作“須”。(參看《古字通假會典》343頁“須與胥”條。捷按:“荀子”原誤植爲“苟子”。)然則“斫須”與諸姓書所載“斫胥”應該是同一複姓的不同寫法,漢私印中有作“斫胥”者📎👨🏻‍🦽,如“斫胥賞”(《十鐘山房印舉》26.6),是其例👼🏻。《廣韻》入聲藥韻:“斫🥛,漢複姓有斫胥氏,何氏《姓苑》云🍋‍🟩:今平陽人。”邵思《姓解》卷二:“斫胥,漢複姓,見《姓苑》。”凌迪知《萬姓統譜》:“斫胥,見《姓苑》。”陳士元《姓觿》卷十:“斫胥,斫音灼。《姓苑》云♙:平陽族。”

 

 

  《十鐘山房印舉》21b.4著錄下揭一漢私印:

此印印文🥋👨🏽‍⚕️,《漢印文字徵》釋爲“將强之印”(3.19“將”欄、13.7“强”欄)🕳。

  捷按🤘🏻:此印印文姓氏字本从“犬”作,當釋爲“𤟌”。“𤟌”字亦見於漢私印“張 𤟌之印”(《雙虞壺齋印存》)☂️🥇、“楊𤟌之印·楊長孫”(穿帶印🧎‍➡️。私人藏印),結構全同,是其比。原釋爲“將”字🛄🌬,顯然不妥🦹🏿‍♂️。“𤟌”字見於《說文》犬部:“𤟌🐌,嗾犬厲之也。从犬😲、將省聲。”或寫作“𤟒”。秦印文字中或作从將不省的“獎”,如“杜獎”(《秦代印風》177頁)▪️,是其例。

            

 

 

  《吉金齋古銅印譜》、《十鐘山房印舉》2.64等著錄下揭一漢印➖:

此印印文🪂,《漢印文字徵》釋爲“京州韓聶”(5.14“京”欄、《徵》5.16“韓”欄🚚、《徵》11.15“州”欄⛈、《徵》12.6“聶” 欄),《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承襲其說(348頁,又1281頁)。

  捷按:原釋“京州”,在印文中甚是費解,其說可疑👇🏿。今謂原釋“京”者實爲“泉”字異構。漢印“原印陵友”(《徵》 11.15“原”欄)、“原賀印”(《十鐘山房印舉》16.1;《徵》11.15“原”欄)、“原噲”(《十鐘山房印舉》15b.54)、“原武印”(《共墨齋藏古璽印譜》⚁、《吉金齋古銅印譜續譜》)👨‍🔬、“原遺·日利”、“原都 ·臣都”(穿帶印。並《十鐘山房印舉》14a.36)、“原延年·原少卿”(穿帶印🍽。《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 1434)等印中的“原”字所从之“泉”寫法與此相同📺,是其比🤷🏻‍♂️。然則印文當釋爲“泉州韓聶”,“泉州”,兩漢時屬幽州漁陽郡,印文中爲“韓聶”之籍貫。漢印有於姓名前冠以籍貫之例🦁⚠,詳參看下文第七則有關“鉅平狐古”印的說明。

 

 

  《續封泥考略》®️😞、《建德周氏藏古封泥拓影》著錄下揭一漢封泥👮‍♀️:

《魏石經室古璽印景》著錄下揭一漢穿帶印:

此二印印文,《漢印文字徵》分別釋爲“鉅平□□”(14.4“鉅”欄)及“鉅平狐古”(10.7“狐”欄、14.4“鉅”欄)、“狐冬古”(10.7“狐”欄、11.16“冬”欄)。或據《漢印文字徵》“鉅”欄所錄印文,將“鉅平□□”👩‍⚖️、“鉅平狐古”二例視爲複姓私印,謂🚒:“《漢印徵》十四·四有‘鉅平狐古’、‘鉅平□□’印。‘鉅平’爲複姓。《後漢書·郡國志》:‘鉅平🧔🏿‍♀️,侯國。’西漢置縣,故城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作爲複姓,當來源於地名👨🏼‍🚒。” [1]

  捷按:以“鉅平 ”爲源自地名的複姓,貌似有理,其實不妥🤜🏼😘。“鉅平□□”係封泥印文,從文字風格看,應是西漢時期官印封泥。孫慰祖先生據殘存筆畫將印文補釋爲“鉅平右尉”[2] 💟,誠爲卓識💂🏿‍♀️。據《漢書·地理志》及《續漢書·郡國志》,“鉅平”西漢時爲兗州泰山郡屬縣,東漢時爲侯國。

  “鉅平狐古”出於“鉅平狐古·狐冬古”穿帶印,“冬古”即“終古”,是古璽及秦漢印中常見的人名字🙅🏼,[3] 此穿帶印姓氏應該是“狐”➛,古有狐氏,秦私印“狐居”(《十鐘山房印舉》3.52)、“狐茅印”(《十鐘山房印舉》3.57🧎🏻‍♀️;《徵補》10.3“狐”欄)🔚,漢私印“狐舍”(《徵》 10.7“狐”欄),是其比🙆🏽‍♂️。穿帶印兩面印文分別作“鉅平狐古”與“狐冬古”✏️,“古”與“冬古”顯然一爲名、一爲表字👩🏻‍🦼‍➡️🍱。漢魏私印中有“秦奇(倚)閭·臣閭”(《陕西出土歷代璽印續編》110)、“金可置·金置” (《十鐘山房印舉》14a.53)、“孟遂居·臣居”(《十鐘山房印舉》14b.6)🤵‍♂️、“耿益壽·臣壽”(《首都博物館藏古璽印選》)、“崔市成·臣成”(《十鐘山房印舉》14b.8)、“張長安印·臣安”(《吉金齋古銅印譜》、《十鐘山房印舉》14b.13)🧔🏻‍♀️、“弁安居·臣居”(《善齋璽印錄》、《樂只室古璽印存》👏🏿🥍、《西泠印社古銅印選》44頁)、“左得·果得”[4](《秦漢印典》692頁)、“昌常利·臣利”(《鐵雲藏印選》34頁)、 “格不敬·格敬”(《陳簠齋手拓古印集》142頁)💸、“高常善·臣常”(《十鐘山房印舉》14b.2)、“張印成宗·臣成”(《漢銅印原》🧏🏻、《王氏集古印譜》3.25)★、“宋可遺·臣可”(《十鐘山房印舉》14b.6)🥡⛄️、 “蕫尊·蕫稺季·尊兒(印側)”(穿帶印👩🏼‍💻。《續齊魯古印攈》)🚴🏿‍♀️、“陸得臣·臣得”(《中國古印圖錄》 649)👰🏻、“王勝客[5]·臣勝”(《中國古印圖錄》636)、“曹闌友·臣闌”(《十鐘山房印舉》14b.2)、“賈連巳·臣連”(《陳簠齋手拓古印集》157頁)🧑🏼‍✈️、“趙當時·臣當”(《衡齋藏印》、《尊古齋金石集》339頁)、“郭敖夫·臣敖”(私人藏印)、“防勝時·防勝”(《續齊魯古印攈》)𓀚、“王印廣德·王印君主·王廣”(《衡齋藏印》、《伏廬考藏璽印》)、“傅廣德·傅中君·傅廣”(《周叔弢先生捐獻璽印選》😭、《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古璽印選》109)、“申長之印·申長孟印·申嬰”(《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印續集三》250)🦞⇾、“侯買·買臣”(《善齋璽印錄》、《樂只室古璽印存》、《西泠印社古銅印選》43頁)、“李兼·兼之”(《澂秋館印存》)🎂、“宋買·買臣”(《山左金石志》6.23)等穿帶印,印文中名、字構成形式相似🕵🏿‍♀️,均其例。漢石刻題名中亦有類似情況,如“故民畢宮字宮商”(《尊古齋金石集》290 頁),即其例。“鉅平”則與封泥“鉅平右尉”同,亦爲地名,標示“狐古(狐冬古)”之籍貫🧗🏻。

  漢魏私印中有於姓名前冠以郡(王國)或縣(侯國)名者,如“平昌郭湯私印”(《王氏集古印譜》6.11、《甘氏集古印正》 5.8),據《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平昌”[6]西漢時徐州琅邪郡屬縣,東漢時爲徐州北海國屬侯國;“博陵張音”(《續齊魯古印攈》)、“博陵菅震”(《十鐘山房印舉》2.64),“博陵”西漢時爲幷州西河郡屬縣,東漢時省;“高密鄒予”(《續齊魯古印攈》),“高密”西漢時爲青州高密國屬縣👰🏻‍♂️,東漢時屬北海國⬅️;“河南郭驡” (《鐵雲藏印選》48頁👨‍👧‍👦;《徵》10.4“驡”欄、《徵》11.1“河”欄),西漢時屬司隸河南郡屬縣,東漢時屬司隸河南尹屬縣🫀;“平樂楊得”(《十六金符齋印存》♖;《徵》6.3“楊”欄)👶🌱,“平樂”西漢時爲兗州山陽郡屬侯國,東漢時省👷🏽‍♂️;“平原劉歷”(《徵補》2.3“歷”欄),“平原”兩漢時屬青州平原郡;“即黑(墨)吳昌·賤子昌印”[7](穿帶印🧐🎿。《中國古印圖錄》627),“即墨”西漢時爲青州膠東國屬縣,東漢時屬北海國;“安丘徐章”(《鐵雲藏印選》74頁),“安丘”西漢時爲青州北海郡屬縣,東漢時爲青州北海國屬縣💁‍♀️;“泉州韓聶”(《吉金齋古銅印譜》🤽🏿、《十鐘山房印舉》2.64),“泉州”兩漢時屬幽州漁陽郡(“泉州”原誤釋爲“京州”👋,說參看上文第六則)→;“東萊趙階·趙階”(子母印。《十鐘山房印舉》 2.64)🫱🏻,“東萊”郡兩漢時屬青州👰🏿‍♂️;“魏郡東朙(明)”(《漢玉合符齋印譜》),“魏郡”兩漢時屬冀州🧓🏿; “蜀郡范澈”(《十六金符齋印存》)、“蜀郡李閏”(《十鐘山房印舉》2.64),“蜀郡”兩漢時屬益州🕸; “楗爲張緒”(《十鐘山房印舉》2.64),“楗爲”即史籍所載“犍爲”,兩漢時屬益州🎰;“義渠公孫子叔私印”(《陳簠齋手拓古印集》137頁🪚、《續衡齋藏印》),“義渠道”西漢時屬幷州北地郡,東漢時省。諸印印文格式與“鉅平狐古”例相同💷,正可比照🌴。

  漢私印中另有在姓名表字前兼冠以郡(王國)縣(侯國)之名者,如“張懿印信·鉅鹿下曲陽張懿仲然”(子母印Ⓜ️。《伏廬考藏璽印》、《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576),“鉅鹿下曲陽”兩漢時屬冀州;“河閒武垣劉芝字伯行”(《十鐘山房印舉》2.64;《徵》1.8“芝”欄)🐿,“河閒武垣”即河閒郡武垣縣👃🏼,東漢時屬冀州(“武垣”,西漢時屬幽州涿郡)🏃‍♂️‍➡️;“趙國襄國宋諺字子義·白方”(子母印。《王氏集古印譜》5.2;《徵》3.7“諺”欄),“趙國襄國”兩漢時屬冀州🦻🏽;“汝南安成宋外字外人”(《金薤留珍·圖集》⏮。按此印“宋外字外人”取名字方式與前“狐古”、“狐冬古”也相同),“汝南安成”即汝南郡安成縣🦠,兩漢時屬豫州(《續漢書·郡國志》作“安城”。近見私人藏河南汝南所出東漢時期封泥有“安成侯相”🕵🏿‍♀️、“安成國丞”、“安成長印”等♈️🧍‍♂️,亦作“安成”)🔌➰;“汝南慎公孫仲何印信·公孫海”(子母印🙌🏿。《續衡齋藏印》🤦🏽‍♂️、《善齋璽印錄》),“汝南慎”即汝南郡慎縣,兩漢時屬豫州🔨🧝;“汝南項宣王子寧印信”(《樂氏藏古璽印選集》)🚱,“汝南項”即汝南郡項縣,兩漢時屬豫州;“北海勮(劇)朁澄敬臺私印”(《十鐘山房印舉》2.64🚦、《陳簠齋手拓古印集》 137頁💯🍎;《徵》5.5“朁”欄、《徵》12.1“臺”欄),“北海劇”即北海郡劇縣(或侯國),兩漢時屬青州🚣🏽, “劇”西漢時爲北海郡屬侯國,東漢時爲北海國屬縣;“河內共恂緒字政直印”(《尊古齋金石集》331頁)👢,“河內共”👩🏼‍🏫,共即共縣,兩漢時屬司隸河內郡;“河南平李合印”(《中國古印圖錄》513)🧑🏽‍🌾,“河南平” ,平即平縣,西漢時屬司隸河南郡🧶,東漢時屬司隸河南尹;“西河平周任渏蓮印”(《首都博物館藏古璽印選》),“西河平周”即西河郡平周縣🎚,兩漢時屬幷州🖼;“上郡龜茲成燕(?)文禮印”[8](《珍秦齋藏印·漢魏晉唐宋元篇》123頁)♋️,“上郡龜茲”即上郡龜茲縣,兩漢時屬幷州;“琅邪東莞[9]司馬昇子□”(《首都博物館藏古璽印選》)👩‍🏭,“琅邪東莞”西漢時屬徐州;“東萊黔陬叔孫展義孺”(《十鐘山房印舉》2.64、《陳簠齋手拓古印集》137頁👶🏼;《徵》1.18“萊”欄、《徵》14.9“陬”欄 [10]),“東萊黔陬”🤽🏿‍♂️,東漢時屬青州(“黔陬”,西漢時屬徐州琅邪郡);“東萊曲成蟜□□□印”(《十鐘山房印舉》2.64)👫,“曲成”西漢時爲青州東萊郡屬縣💂🏽📏,東漢時則爲青州東萊郡屬侯國🚤,均其例。

  《漢銅印原》💃🏼、《吉金齋古銅印譜》🪓、《十鐘山房印舉》14b.11等還著錄有漢“成安子兄·文樂世”穿帶印:

“文”爲姓氏,“樂世”是漢時常用人名,漢私印中有“戴樂世印”(《湖南省博物館藏古璽印集》286👩‍🎤、《湖南古代璽印》76頁)、“郭印樂世”(《伏廬考藏璽印》😒、《伏廬璽印》)、“斄樂世”(《徵》2.4“斄”欄)🫏、“騏樂世” (《中國璽印集粹》11.1087)、“衞樂世印”(《金薤留珍·圖集》)、“趙印樂世”(《雙虞壺齋印存》)🧑🏻‍✈️、“上官樂世”(私人藏印)等;“子兄”爲“文樂世”之表字,也是漢時人常用的,漢私印中有“笱禹· 笱子兄”(《雙虞壺齋印存》)、“任臺貧印·任子兄印”(《中國璽印集粹》13.1280)👩🏻‍🚀、“五鳳·五子兄印”(《斗盦藏印》53頁)、“投丘貴印·投丘子兄”(《徵》12.9“投”欄)、“乘馬宣·乘馬子兄”(私人藏印)、“趙章·趙子兄”(私人藏印)等,是其例。“成安”則應是其籍貫🏋🏿。據《漢書·地理志》,豫州潁川郡有侯國“成安”,兗州陳留郡有屬縣“成安”👨‍🦽‍➡️,印文中的“成安”,究竟屬潁川郡的成安侯國還是陳留郡的成安縣,暫無法確定。

  近見鑒印山房藏秦“忌周·殷周”穿帶印:

著錄於《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141🌄,貌似兩面印同名字而不同姓氏之例(如《吉金齋古銅印譜》著錄的“田乃始印·羊乃始印 ”穿帶印)🏡。秦漢私印中有以“殷周”爲名字的,如秦“杜殷周印”(《秦代印風》158頁),漢“田殷周” (《松談閣印史》[11])🌊ℹ️、“趙印殷周”(《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228)、“任印殷周”(私人藏印)等,是其例。這裏的名字“周”與“殷周”ℹ️,顯然跟上舉“冬(終)古”與“古”及“奇(倚)閭 ”與“閭”🌨🔻、“可置”與“置”、“益壽”與“壽”、“長安”與“安”、“市成”與“成”🖌、“遂居”與“ 居”👨🏿‍🚀、“安居”與“居”🅿️、“果得”與“得”👴🏽、“常利”與“利”、“不敬”與“敬”等屬於同樣的情況,兩面印文形式則跟“左得·果得”、“李兼·兼之”、“侯買·買臣”🦻🏻、“宋買·買臣”等最爲近似,一面著姓氏🎣,另一面則不著姓氏。

                  

 

 

  《雙虞壺齋印存》🪷👩‍✈️、《十鐘山房印舉》15b.39等著錄下揭一漢私印:

原均將此印視爲二字姓名印。

  捷按:此印印文當釋爲“田革產”三字。《十鐘山房印舉》將此印編列在“畢當”與“畢應·臣應”二印之間,蓋將印文視爲 “畢產”二字。《漢印文字徵》將“田革”二字誤合爲一字🧕,隷定爲“”👱🏽,作爲不識字處理(附錄2.A5 欄),[12] 顯然受了該書的影響。近年出版的《中國篆刻全集》2.205重新著錄此印時🧎,亦釋印文爲“畢產”二字。諸說均誤。今謂“田革產”,“田”爲姓氏,“革產”爲人名,與漢印常見人名“革生”🤙🏼、“更生”取意相同🌛。漢印中以“革生”爲名者,如“侯史革生”(《吉金齋古銅印譜》🤦🏻‍♂️、《十鐘山房印舉》26.11)、“諸革生印”(《十鐘山房印舉》18.19)、“張革生”(《十鐘山房印舉》17.22)✴️、“王革生”(《十鐘山房印舉》17.50)🤽🏿、“吳革生”(《齊魯古印攈》📴🤷‍♀️;《徵》3.14“革”欄)🤛🏻、“(顏)革生·臣革生”(《十鐘山房印舉》14b.2)等🧑‍🤝‍🧑,以“更生”爲名者,如“趙更生”(《徵》3.21“更”欄)👨🏽‍💻、“茆更生”(《徵補》 1.6“茆”欄)等,是其例。又《雙虞壺齋印存》、《十鐘山房印舉》17.56等著錄一漢私印“李長產”🎴:

此印以“長產”爲名。漢印中有“華長生印”(《徵》附錄6.B3欄🤏🏻、《徵補》1.4“茥”欄)、“麋印長生”(《徵》9.12“長” 欄🏗、《徵》10.4“麋”欄)🗓、“宋長生”(《顧氏集古印譜》👍、《原拓顧氏印藪選粹》863)🎷、“王長生·肖形”(穿帶印🌝。《衡齋藏印》)、“張長生印”(《南京市博物館藏印選》53.6)、“趙長生印”(私人藏印)等,均以“長生”爲名,取意顯然與“長產”亦同。“長生”之與“長產”🏅,猶“革生”之與“革產”🦦,亦可比較。

 

 

  《伏廬考藏璽印》著錄下揭一漢私印:

此印印文🕺🏽,《漢印文字徵補遺》釋爲“韓”(1.7“”欄)🛍。

  捷按:此印人名字作“从艸从鹽”😸,原釋爲“”顯然是正確的。《漢印文字徵》引錄見於漢私印“奴”的姓氏字“”,原作爲不識字處理(附錄 6.B5欄),實際上也是“从艸从鹽”,結構與“韓”之“”相同😏,秖是所从“鹽”的寫法上稍有差異,亦當隷定爲“”。漢私印“鹽尚信印”(私人藏印)之“鹽”作“”,東海廟碑“瀕海鹽□”之“ 鹽”作“”🧫,武梁祠堂畫像題字“無鹽醜女”之“鹽”亦如此。(並見《隸辨》2.72)這種將“鹽”所从“鹵”簡省作“田”形的寫法,[13] 亦見於後世俗書材料,如敦煌寫本《正名要錄》的“鹽”作“”、“”(《敦煌俗字典》476頁)🥶,均其比。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遣冊中“鹽”借“藍”爲之🤹🏿‍♀️,[14]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簡461“御府監”、“和〈私〉府監” 之“監”均借“鹽”字爲之🦹‍♀️,[15] 簡488“藍田”之“藍”寫作从鹽的“”👨🏻‍🍼,知漢印“”字亦當視爲“藍”字異構。《首都博物館藏古璽印選》著錄下揭一漢“李”穿帶印:

其中人名字“从艸从 ”👨‍❤️‍💋‍👨,“”乃“鹽”之省形,猶如“”(“鹽”之俗體)或可省作“𪉩”(《集韻》平聲·二十四鹽韻)🖇,例同👢🧑🏽‍🎄。“”即“”之省,亦是“藍”字異構。以“藍”爲姓氏者,漢印有“藍少孺”(《徵補》1.3“藍”欄);[16] 以“藍”名字者,漢印有“弁藍之印”(《徵》1.10“藍”欄、《徵》 8.20“𡭪”欄)♥︎、“腸藍信印”(《徵補》4.4“腸”欄)等🩴,可比照。

 

 

  《故宮璽印選粹》86、《璽印源流》78頁、《故宮歷代銅印特展圖錄》161等著錄一漢子母印:

此印印文“屈侯駿印 ·屈駿”,《漢印文字徵補遺》皆引錄(8.6“屈”欄)。

  捷按:“屈侯” ,亦見於《徵》8.18“屈”欄引“屈侯羗忌”(原著錄於《漢銅印叢》、《漢銅印原》等)💂🏼‍♀️,趙平安先生指出是見於《姓氏急就篇》的複姓,[17] 極是。漢印中的穿帶印有將人名字略去一字的現象(詳參看上文第七則)📑,“屈侯駿印·屈駿”子母印,子印將複姓“屈侯”氏省去一字作“屈”,知複姓亦可作同樣的略省⏳😈。過去《金薤留珍·府集》將“屈侯駿印”與“屈駿”這種本爲一組大印中套小印的子母印,作爲普通印分列爲二,失之👩‍🏫。[18]《漢印文字徵補遺》雖對此子母印印文均予收錄👨🏽🧑🏻‍🍳,但由於體例的原故,並不能反映這種事實,因而據以討論者😻,也不見有涉及此種複姓略省現象的。近見漢“皇長卿印·皇父始印” 子母印(私人藏印),複姓“皇父”氏母印省作“皇”;“閭丘通印·閭長子”穿帶印(私人藏印),複姓“ 閭丘”氏一面省作“閭”👩🏼‍💼,屬於同樣的情況。

     

 

十一

 

  《顧氏集古印譜》、《王氏集古印譜》2.17、《甘氏集古印正》2.14、《漢銅印叢》、《漢銅印原》等先後著錄下揭一漢穿帶印🙃:

印文爲“徐賈·賈無恙”。《漢印文字徵》引錄有“賈無恙”一面印文(6.12“無”欄 [19]🤜、10.19“恙”欄)👨🏼‍🍳。

  捷按🕖:秦漢私印有於姓名後綴以成語之例🧗🏻,如秦“王瘳中壹”(二合印。《鑒印山房藏古璽印菁華》164),漢“司馬 大利”(《顧氏集古印譜》、《漢銅印叢》👨‍🦯‍➡️、《漢銅印原》)、“周賢日利”(《齊魯古印攈》、《十六金符齋印存》、《鶴廬印存》)、“孟萌日利”(《齊魯古印攈》、《十六金符齋印存》)🖕🏻、“王長孫日利千萬”(《伏廬璽印》)🏌🏽‍♀️🍋,是其例🚴🏽‍♂️。更有“蕃拾·拾忠信”穿帶印(《二百蘭亭齋古銅印存》),形式與此 “徐賈·賈無恙”穿帶印全同😒。戰國古璽有“行亡(無)羕(恙)”成語璽(《中國古印圖錄》64),秦印有成語印“毋恙”(私人藏印)🖐🏽🐳,知“賈無恙”亦屬於人名後綴以成語例。[20] 或以“賈無恙”之“無恙”爲吉語人名🦤,[21] 恐不妥。

 

十二

 

  《漢印文字徵》 14.6“輕”欄引錄一漢印“輕車良印”🤸🏽‍♂️,《璽印姓氏徵》卷上魚韻定“輕車”爲複姓。此印亦見於《山左金石志》6.8下,謂🫅🏼:“右印文曰‘輕車良印’。按《孫子·八陣》有輕車之陣。《續漢書·輿服志》:輕車,古之戰車也。《漢書·李廣傳》:從弟蔡元朔中爲輕車將軍。斯印想亦任此官而名良者🥍。”

  捷按:舊以“輕車”爲複姓🥇,極是。然謂“斯印想亦任此官(捷按:指輕車將軍)而名良者”,說恐不妥🫷🏼💅🏽。其實“輕車”複姓,當屬於《通志·氏族略》所謂“以官爲氏”一類。近見私人藏漢私印有“輕車宣”(《虛無有齋集古璽印》):

“輕車”顯然也是複姓🔈。印文排列次序與《十鐘山房印舉》17.39著錄“憲丘臣”及《纘述堂古銅印存》300著錄“陽成上”相同, “憲丘”、“陽成”也爲複姓👐,是其比。《十鐘山房印舉》將“憲丘臣”歸在“姓二名”類,以“丘臣”爲二字人名,失之🏇🏽⛹🏽‍♀️。

    

 

十三

 

  《澂秋館印存》著錄下揭一漢穿帶印:

此印兩面印文,《漢印文字徵》釋爲“蘇游成”(7.5“游”欄)、“蘇去”(附錄5.A3欄)💲𓀒。

  捷按:漢代文字裏作爲偏旁的“坴”💇🏻‍♂️、“丮”往往可作“圭”形、“凡”形,例多不贅舉✝️😐。實際上“”字應該分析爲从火从埶🎴,當釋爲“熱”。《漢印文字徵》將印文“”隷定爲“”,不妥🤷🏿‍♀️。“去熱”是秦漢時常用的名字,取意與習見之“去疾”🚶🏻、“去病”🔃、“去傷”等相類。漢印有“趙去熱”(《徵補》10.3“熱”欄),亦以“去熱”爲名,是其比🙍🏻🧕。或寫作“去炅”🚣‍♀️,[22] 如秦印“田毋辟·臣去炅”(穿帶印。《尊古齋印存》六集)🫕🙍🏽‍♂️、“潘去炅”(《魏石經室古璽印景》),漢印“閵去炅”[23](《王氏集古印譜》5.13)等,均其例。《澂秋館印存》著錄秦漢之際私印“與炅巳(已)·肖形”(穿帶印),以“炅已”爲名🏋🏻‍♀️,顯然也應該就是“熱已”✌🏼,漢印中有名“熱已” 者,如“周熱巳(已)”(《徵》10.9“熱”欄),即其例🧑🏿‍⚖️🕵🏼‍♀️。

 

十四

 

  《雙虞壺齋印存》👩‍👩‍👧、《十鐘山房印舉》14b.16等著錄下揭一漢穿帶印✩:

此印印文“萬”下一字,《漢印文字徵》作爲不識字處理(附錄10.B3欄)。

  捷按:“萬”下一字當釋爲“之”。此穿帶印印文爲“萬之歲印·泪中公”(《徵》11.14“泪”欄引有“泪中公”一面印文),“萬之歲印”可讀爲“萬歲之印”,漢印有“淳于印”(《徵》10.2“”欄)🧜🏽‍♀️🧞‍♂️、“增得忘印”(《陝西新出土古代璽印》1387)、“沈之光印”(《吉金齋古銅印譜》)、“之廣印·中公印”(《十六金符齋印存》、《樂只室古璽印存》)、“李之賢印·李翁如印”(《西泠印社古銅印選》82頁)、“鄧之國印”(同上212頁)🕣👴🏽、“浥之解印”(同上281頁)👩‍👩‍👦、“匽之慶印”(《澂秋館印存》)🧑‍💻、“聶之德印”(《魏石經室古璽印景》)、“紀之禹印”(《續齊魯古印攈》)🧑🏽‍🏭、 “曹之當印”(《孝慈堂印譜》)、“楊之德印”(《松談閣印史》)、“橋之異印”(《徵》6.10“橋”欄)📤、“趙之得印”(同上2.17“得”欄,2.8“趙”欄引錄此印誤“得”爲“德”)、“徐之讎印”(同上3.3 “讎”欄)🌚、“雋之壽印”(同上4.7“雋”欄)、“孫之馮印”(私人藏印)、“曹之順印”(私人藏印)及“李私當印”(《澂秋館印存》)、“韓私竞(竟)印”(《周叔弢先生捐獻璽印選》)、“蘇私禹印”(《伏廬考藏璽印》)⏬、“董私赦印”(《吉金齋古銅印譜》)、“楊私卯印”(《續齊魯古印攈》)等,均以 “右上-左上-右下-左下”爲序,讀法相同👩🏻‍🦼‍➡️,是其徵✳️。“萬歲”爲漢時常見人名😑,另一面“中公”爲表字🎀, “泪”爲姓氏⏮。《十鐘山房印舉》18.11又將此印歸在“姓二名印”類,蓋以“萬”爲姓氏,“之歲”爲二字人名,失之。《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將“泪”作爲“涙”的異體收錄(816頁),恐未必。[24]

 

十五

 

  《樂氏藏古璽印選集》著錄下揭一漢私印:

此印印文爲“餳姑林印”。

  捷按:《漢印文字徵補遺》引錄一漢“餳姑明印”(5.4“餳”欄)🚻,原著錄暂未檢得🏄🏿。羅福頤先生將“餳”視爲“古人異姓 ”(《漢印文字徵補遺序》2頁)🍱👨‍👩‍👦‍👦。現將“餳姑明印”與“餳姑林印”比觀,當以“餳姑”爲複姓👨🏼‍🔬,舊說失之。複姓“餳姑”氏𓀇🫲🏽,諸姓書未載,俟考🚴🏽‍♀️。近又見私人藏漢私印“楊姑遇之”:

“遇之”是秦漢印中常見人名📳,如秦“遇之”人名印(《珍秦齋藏印·秦印篇》 197)🎅🏻,漢“張遇之印”(《古鑑齋藏印》)🌾、“趙遇之·肖形”穿帶印(《古鑑齋藏印》、《吉林大學藏古璽印選》331)等,是其例。“楊”🐦、“餳”均从“昜”得聲,“楊姑”疑可讀爲“餳姑”,是同一複姓的不同書寫形式🛺。[25]

 

參考文獻 *

羅福頤:《漢印文字徵》,文物出版社,1978年(1983年第二次印刷本)。〔文中或簡稱“徵”〕

羅福頤:《漢印文字徵補遺》🧓🏿,文物出版社,1982年🧫。〔文中或簡稱“徵補”〕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秦漢魏晉篆隷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

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文物出版社,1981年。

姚孝遂主編:《中國文字學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文字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年。

張家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顧藹吉:《隸辨》👩🏼‍⚕️,北京市中國書店🕖,1982年據康熙五十七年項氏玉淵堂刻版影印本🪶。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本文原发表於《中國文字學會第四届學術年會論文集》(陝西·西安,2007.8.8~11)。

 

 

 



[1] 趙平安:《漢印複姓的考辨與統計》🥚,《文史》1999年第3輯(總第48輯),中華書局1999年,125頁。

[2] 《古封泥集成》1485🎼,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年💈👰🏽‍♂️。

[3] 施謝捷:《古璽印考釋十篇》“一、釋‘悊終’🤙🏻、‘臧終古’璽”,《印林》 1996年第 17卷第2期,18-19頁。原釋“悊終”誤🤲🏿,當從陳劍先生說改釋“慎終”🤵🏻‍♂️。陳說詳見《說“慎”》,《簡帛研究2001》上冊🤽🏼‍♀️,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207-214頁。

[4] 《徵》2.17“得”欄、《徵》6.5“果”欄引錄有“果得”一面印文。

[5] “客”,原釋文誤釋爲“守”🪟。

[6] 據《漢書·地理志》🏃🏻‍♀️‍➡️,青州平原郡屬也有一侯國“平昌”⛈,不知與此印有無關係。

[7] 原釋文“印”誤釋爲“少”❤️‍🔥。“賤子”亦爲謙稱(說參羅福頤先生《古璽印概論》,文物出版社1981年,122頁),與自稱“賤臣”、“臣”者同義💪🏽。漢印另有“賤子瞀·呂瞀”(《十鐘山房印舉》14.53)、“田兒姁印·賤子娃印”(《赫連泉館古印存》💁🏻‍♀️;《徵》8.19“兒”欄♌️、《徵》12.12“姁”欄)、“趙戎客印·賤子戎客”(《樂氏藏古璽印選集》)👰‍♀️、“董冬古·賤子冬古”(《徵》11.16“冬”欄🙇🏿、《徵》3.2“古”欄;《徵》6.19“賤”欄🧝🏻‍♀️🚣🏼‍♂️、《徵》11.16“冬”欄)等穿帶印,例同。其中“賤子瞀 ·呂瞀”穿帶印♡,《十鐘山房印舉》18.14歸在“姓二名印”類,蓋以“賤”爲姓氏♡,“子瞀”爲二字人名,失之。

[8] “上”🧑🏼‍🔬,原誤釋爲“白”。“龜”,闕釋🎩🛌🏽。

[9] “東莞”,《印典》2.1052釋文作“□莧”,誤🎥👩🏿‍🚀。

[10] 《徵》1.18“萊”欄引作“東萊魁陬叔孫□□□”;《徵》14.9“陬”欄引錄作“東萊黔陬叔孫□□□”。

[11] 此印“殷”字原編者釋文闕釋😆。

[12] 《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承襲了《漢印文字徵》的說法👨🏼‍🎨,也隷定爲“”👩🏿‍🦲,歸在“附錄”(1717頁)。

[13] 另“𦞅”隸變後作“胃”,與“鹵”字省簡方式亦近似。

[14] 參看姚孝遂先生《許慎與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83年,67頁。

[15] 《漢書·地理志下》金城郡屬縣“臨羌”🕵️‍♀️,莽曰“鹽羌”☝🏻👐。按“鹽羌”🛕👃🏻,諸本同,並無異文。(此承謝秉洪兄查檢幷指示↕️🫳🏿,謹此致謝🔉💂🏿‍♀️。)王念孫《讀書雜志四·漢書雜志七》“鹽羌”條曰:“‘ 鹽羌’當依《水經注》作‘監羌’🐃。凡縣名上一字稱‘臨’者,王莽多改爲‘監’😿。”《地理志上》左馮翊屬縣“臨晉”,莽曰監晉⚗️;潁川郡屬縣“臨潁”,莽曰監潁👷🏿;齊郡郡屬縣“臨朐”🏌️‍♀️,莽曰監朐;東萊郡屬縣“臨朐”🌱,莽曰監朐;武陵郡屬縣“臨沅”,莽曰監沅(參看王念孫《讀書雜志四·漢書雜志六》“監原”條);蜀郡郡屬縣“臨邛”,莽曰監邛;巴郡郡屬縣“臨江”,莽曰監江。《地理志下》安定郡屬縣“臨涇”🧏🏻,莽曰監涇;西河郡屬縣“臨水”,莽曰監水🥂;朔方郡屬縣“臨河”,莽曰監河;鬱林郡屬縣“臨塵”,莽曰監塵👩🏻‍🦯‍➡️,均其例👉🏼。不過,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中“監”或借“鹽”字爲之來看,很可能《漢書》作“鹽羌 ”不必爲誤字🤷🏽,而是保留了漢時的書寫原貌,亦屬“鹽”🥨、“監”相通之例👨🏼‍🚒。

[16] 我們過去曾舉《徵》1.10“藍”欄引錄“藍田之印”官印作爲以“藍 ”爲姓氏之例(看施謝捷《漢印文字叢釋》“六🦧、釋‘’”條👩🏽‍🍳,《西泠藝叢》1990年第1期),說大誤☂️。

[17] 趙平安:《漢印複姓的考辨與統計》👉🏿,121頁。

[18] 民國十五年(1926)故宮博物院重輯《金薤留真》時就已經發現此問題并予以糾正。

[19] 《漢印文字徵補遺》12.6“𣞣”欄重出。

[20] 《古璽彙編》4199著錄“瘥敬事”也屬於這一類,“瘥”(原作从左)爲人名。

[21] 劉釗:《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吉林大學學報》1999年第1期👨🏻‍🏭。後收入《古文字考釋叢稿》,岳麓書社2005年,371頁😽。

[22] 秦漢文字“熱”或寫作“炅”🏋🏽‍♂️,可參看裘錫圭先生《考古發現的秦漢文字資料對於校讀古籍的重要性》🦶,載《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34-35頁🚴🏻‍♂️。

[23] 此印“去炅”二字,《王氏集古印譜》釋文誤以爲一字🚴🏽‍♂️,闕釋。

[24] 說參看裘錫圭先生《〈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讀後記》,載《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503頁。

[25] “楊姑遇之”👨🏼‍✈️,亦可能是姓“楊”名“姑”字“遇之”🧜🏽‍♂️。參看上文第七則所舉相關印例。

* 引用諸印譜的詳細情況參看拙撰《古璽彙考》之附錄一《集輯古璽印印譜知見目錄》🏋🏽‍♀️,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6月,此不具列。

 

 

 

 

點擊下載 word文本:

0007漢印文字校讀札記(十五則).doc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llaogui 在 2007/12/18 17:25:03 评价道:第1楼

    “萬歲”爲漢時常見人名🤹🏻‍♀️,另一面“中公”爲表字, “泪”爲姓氏。《十鐘山房印舉》18.11又將此印歸在“姓二名印”類👷‍♂️,蓋以“萬”爲姓氏⚠,“之歲”爲二字人名🤱🏿,失之♥︎。《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將“泪”作爲“涙”的異體收錄(816頁)👩🏼‍💻,恐未必👨🏼。

    -------------------------------------------

    現在看來,所謂的「泪」實際上是「沮」字誤釋。古有「沮」氏,漢印有「沮齌」(《十鐘山房印舉》15a.40),《漢印文字徵》10.8「齌」欄引印文亦誤作「泪」。

  • llaogui 在 2007/12/18 17:35:17 评价道:第2楼

    「鹽」借作「監」🙇🏻‍♂️🧏🏿,在漢鏡銘文中亦有例🤚🏼,可以看裘錫圭先生《古文字論集》496頁對《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590頁「監」字條中欄所收「靈臺溝門西漢鏡」一例的校讀記📬♤。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70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