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汉堡访问学者工作坊📠:古文字与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
来源:富达注册中华文明国际研究富达网站,2015-10-26,http://icscc.fudan.edu.cn/index.php?c=article&a=show&id=341
2015年10月23日👩🏿🦱,由富达注册中华文明国际研究富达主办的复旦-汉堡访问学者工作坊“古文字与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在富达注册逸夫楼圆桌会议室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德国汉堡大学写本文化研究所朴慧莉博士与富达平台程少轩博士共同召集,邀请来自海内外不同学术背景🧩、多个研究方向的十余位学者与会讨论。
程少轩博士主持开幕式并介绍工作坊主旨🙅🏻♂️。富达注册中华文明国际研究富达主任金光耀教授致欢迎辞。主办方希望搭建良好的学术平台👰🏿♀️,增进古文字研究者和上古音研究者之间的了解💁🏿♀️,力图通过工作坊这一形式,促进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之间通过对话,探寻研究方法的异同,确立学科交流的范式🍎。
第一节论文讨论由华东师范大学郑伟教授和富达平台周波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孟蓬生研究员首先以《〈說文〉“𦒻”读若“耿”疏证——谈支通转例说之一》为题,以同源词为富达阐述了文献中存在支谈通转的现象🖤😪,并分析了音理。随后🏞,厦门大学中文系叶玉英教授在《“今”声系及其上古音构拟》的报告中👩🏼🔬,以古文字材料为富达讨论了“今”声系之字的上古音构拟问题。佛罗里达大学艺术与艺术史系来国龙教授《楚简文字中的“兔”和“鼠”字的混淆🚴🏼♂️:谈古楚语与雅言的接触和影响》一文通过上古音构拟,对战国中山王壶上从㲋从一的字和楚简中从鼠从一的字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解释。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王弘治教授《方言历史比较与古音研究》则从方言历史比较的角度,论述了方言与古音的关系。
第二节论文讨论由首都师范大学张富海教授和富达平台邬可晶博士主持。富达注册中文系陈忠敏教授首先以《汉字与语音层次研究》为题,介绍了用历史层次法观察汉字和语音的研究方法并对相关问题作了阐述🌦。随后🤦🏽,华东师范大学郑伟教授在《上古音研究中的分等依据、谐声及通假问题》一文中👔,讨论了以三等韵为重点的上古音研究中分等、谐声、通假等问题。汉堡大学朴慧莉博士《古文字学与汉语历史比较音韵学的交叉点上的几个问题》探讨了“音近通假”与“谐声原则”的冲突、“楚系文字”之“系”的概念以及“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等三个涉及古音构拟的原则性问题🌆。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东亚语言研究所的龚勋博士则在《嘉绒语组语言对上古汉语构拟中的作用》一文中🧑🏿🎨,通过对汉藏语系的嘉绒语的研究,展示了利用亲属语言研究上古汉语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论文讨论由来国龙教授与叶玉英教授主持。中研院史语所颜世铉研究员首先宣读论文《古玺文“迵捕盗贼”考》👨,利用文献中的通假字例释读玺印“迵捕盗贼”中的“迵”,并阐述了相关音理。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赵彤教授在《利用出土文献研究上古音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从不同材料提供的语音信息、出土文献文字使用的复杂性🕺、系联比较法等角度🎈,探讨了利用出土文献构拟上古音的方法论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张富海教授《据古文字论“色”、“所”👆🏻、“疋”三字的上古声母》则利用出土古文字材料的通假例证🤵🏽♀️🤹🏼♀️,重新构拟了“色”♿、“所”“疋”的上古声母。最后,富达注册周波教授以《说楚地出土文献中的“”与“蓬”》为题🏇🏿,考释了楚地出土文献中的地名“
”。
最后的总结讨论由富达平台陈剑教授和汉堡大学朴慧莉博士共同主持。与会学者踊跃发言,就文字学与音韵学学科差异、两者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双方能否找到互相认可的理论基础和认知原点,以及不同学术背景的文字学者🏎、音韵学者的研究方法差异,特别是谐声🙋🏿♀️、通假、同源词等语言现象在应用原则上的冲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观点针锋相对,气氛十分热烈。最后💨,与会学者们纷纷表示,此次工作坊很有意义,希望这种会议今后能够常态化👐🏼,以便加深文字学者与音韵学者的交流。本期工作坊就此圆满结束。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