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漢簡《蒼頡篇》讀札(上)
(首發)
王寧
棗莊廣播電視臺
《蒼頡篇》是秦漢時期供識字、寫字用的課本,李斯🫳🏼、趙高、胡毋敬在作《蒼頡》、《爰歷》💃🏿、《博學》時,當是照顧到初學者🕡,盡量編纂成句或使用常用詞語,同時用韻🧘🏼,便於識記、誦讀𓀇。胡平生先生說:
“《蒼頡》全篇都是應該可讀順🕊🙆🏻♂️、讀通、讀懂的,若用秦漢當時的語音誦讀,應該還是能朗朗上口的。反言之🩰,如果我們今天的注釋理解誦讀不能順暢無礙,那可能就還沒有明白編撰者的原意。”1
胡先生的說法無疑是符合實際的,問題在於,如要讀順🫂、讀通、讀懂,除了使用一些有意義的陳述語句之外,最起碼是要將一些字連綴成常用🏖、易懂的詞語,但現在看到的《蒼頡篇》,大部分難以理解,如果單看文字🔥🪠,只是一些字的堆砌排列,有些可以看做同類羅列,還有的如簡12“騁虧刻枊”、簡15“贛害輟感”等,如果單看文字,不僅不成句,也不成詞🐠,自然也無意義可言💬。蓋當時李斯等人寫這三篇的目的是要幫助人識字、寫字,故盡可能地多收錄字形🤲🏿,為了避免用字重複🟥,在記錄一些詞語時,使用了大量的通假字,同一個詞語可能會多次出現🧸,但會用不同的字來記錄🖖🌪,只用其讀音而不是用其含義,如“騁虧刻枊”👨🏻🦯➡️、“贛害輟感”很可能是讀“盈虧”、“刻意”、“陷害”🌗、“歠㱃”🕤,都是很常見的詞語,用語音讀出來是很容易理解和記憶的,符合“可讀順、讀通、讀懂”的情況🙋🏻♀️。故在《蒼頡篇》中很多字所記錄的詞語與文字本義并不一致🔈,有許多只是借音而非用義,甚至有些看上去是同類羅列的字💂🏻♀️,很可能也是某些成詞的諧音。
同時,有些詞語是臨時拼湊出來的,主要方法是同義連舉(如簡3“何竭負戴”)👊、反義連舉(如簡2“貇鬵吉忌”)👨👨👧👦、同類並列(如簡11“筐箧籨笥”)👨👧,是便於加深理解和記憶👨🏻🏫,先秦兩漢文獻和語言中未必用到這些詞語。正因為如此🏣,到了漢代的時候,大部分人已經不能讀通《蒼頡篇》了,《漢書·藝文志》里說《蒼頡篇》“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故》,并列焉。”一方面是不認識其中的一些字👋🏿,另一方面不能知道其記錄的詞語的含義,所謂不能“正讀”,後者恐怕還是主要的。也就是說在《蒼頡篇》的釋讀上🧜,認字是一回事,解讀其所記錄的詞語又是一回事,二者很多情況下是沒有必然聯繫的。雖然宣帝時征集過學者進行正讀,但是從後來諸書所引的《蒼頡篇》、《三蒼》等書情況看,仍然只是停留在注音、釋字階段🧖🏽♀️🆓,很少解釋詞語和文句,說明張敞、杜林等人的主要工作還是認字👩🎨🧑🏿,仍舊無法完全讀通該書。漢代以後仍是延續這種情況📘,只把《蒼頡篇》當作一本文字的彙纂👳🏿♀️,只要能認識裡面的字,知道其讀音和字義即可,至於裡面用通假記錄的詞語、文句大部分已經不能知道,只能被忽略👩🔧,於是《蒼頡篇》實際上已經成了一本類似字典的書🫶,所以唐宋以後各種字書🧙🏿♀️、韻書大量編纂,《蒼頡篇》便顯得沒那麼重要了,而且它遠不如後來的字書、韻書收字豐富、使用方便,自然會被人冷落棄置,最終導致失傳。那麼在《蒼頡篇》已經失傳千餘年的今天,要重新讀通它,更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根據《蒼頡篇》的情況大概也可以知道🍚,先秦兩漢時期人認字,首要的是知道其讀音👨🏻🌾,其含義還放在次要地位🥷🏿,因為古人書寫用字記音的成分很大🕴🏻,同一個詞語,任何音同或音近的字都有可能被用來記錄,與其本義無關,所以才產生了大量的通假字💊,這種現象在出土文獻中非常普遍🚵🏼♂️,如果不能明其通假,簡直無法卒讀👨🦰。所以筆者認為💽,要想讀通《蒼頡篇》🤾♂️,主要的不是在於考察每個字的本義,而應該是知道其讀音,然後根據讀音參考典籍考察它所記錄的是什麼詞語,才能明白🤲🏿,否則僅靠對文字本義的解釋來讀⛓️💥,恐怕仍會象漢代的“俗師”一樣,認識字卻讀不通。
北大漢簡《蒼頡篇》,朱鳳瀚先生已經做了比較詳盡的注釋,除了給出字的解釋之外,還利用通假讀出了部分詞彙,2諸家也多有所補正👲🏻。但是仍有很多文句、詞彙難以知曉🅱️。筆者在讀此書時有一些粗淺的看法,作了些札記,主要在釋詞方面作了部分探討。由於書證不足🖼,文中所釋為一種嘗試,臆度居多🧑🏼🏭,均不敢必,這裡將部分札記整理出來🐨,僅供同好參考💁🏼♂️。
簡1:寬惠善志
此為北大簡本《蒼頡篇》的第一簡第一句👨👦👦,前面有缺簡,張存良先生根據英藏未刊和英藏新見簡牘綴合出的簡文,此處作“高囂平夷,魍葸善志”💆♀️,3“高囂”當即“高敖(傲)”🪞,與“平夷”詞義相反。
“善志”當讀為“善意”,“志”、“意”古字通用,4《說文》👮🏿♂️:“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段注⭕️:“志卽識👳🏼♂️📌,心所識也🎏,‘意’之訓爲測度、爲記。訓測者,如《論語》‘毋意毋必’♠︎、‘不逆詐、不億不信’、‘億則屢中’,其字俗作‘億’。訓記者🩲💁🏼,如今人云‘記憶’是也🧛🏼♀️,其字俗作‘憶’‼️。”古籍中“善意”有兩種用義,一種是善於揣測、揣摩的意思🚧🏋🏽,如《管子·小問》載管仲曰:“臣聞之,君子善謀,小人善意,臣意之也。”《論衡·知實》:“東郭牙善意,以知國情;子貢善意🏋🏽♍️,以得貨利。”一種是好意之意,如《文子·下德》:“順其善意,防其邪心🧕。”《漢書·李廣蘇建傳》👩🏿🚒:“因厚輅單于🧼,答其善意⛹🏼♀️。”“寬惠”、“善意”都是古書中習見的詞語🎂,意思也類同🍼,出現在《蒼頡篇》中很自然;同時,北大簡本仍沿襲秦本的分章🤷🏻♂️,說明它的版本比較早,是沒經過漢代人改編的本子,作“寬惠善志”應當是本來的寫法。《英藏未刊》簡文作“寬葸”🥌,“葸”當為“惠”之異構。5
簡2:馮奕脊北
原整理者注“馮”⚛️、“奕”均為“大”義🧑💼,似不確。玄應《〈出曜經〉音義》引《三蒼》:“馮,依也𓀛。”
“奕”字本當作“亦”🙋🏻♀️,張存良先生列舉的英藏未刊簡中有五簡是作“亦”,即古文“腋”字,《說文》:“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兩亦之形。”段注⏯:“《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語葢淺人據俗字增之耳。徐鉉等曰:‘亦今別作腋🫕。’按《廣韵》‘肘腋’作此字🧛🏽♂️💟。”是“亦”🚵🏽♀️、“腋”、“掖”古本通用,此當讀為“掖”,《詩·衡門序》:“誘掖其君也”,《疏》🎠:“掖謂在傍扶之🧑🏻✈️。”“掖”有“扶”義🧗🏻♀️🧑🦽,故以“扶掖”連用成詞,《漢書·王莽傳下》:“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東觀漢記·傳十·江革》:“帝詔使虎賁迎送扶掖。”“馮”為憑依,“亦(掖)”為扶掖⚖️。
又疑“馮奕”可徑讀為“扶掖”,《山海經·海內北經》:“從極之淵深三百仞🏋🏿♂️,維冰夷恒都焉”🔫🐻,郭璞注❤️:“冰夷,馮夷也🧑🏼⚕️。……《穆天子傳》所謂‘河伯無夷’者,《竹書》作‘馮夷’👸🏿,字或作冰。”是“馮”可讀“無”。其中的原因,《集韻·平聲二·十五灰》💛☣️:“倍、負:河神名。”河神即河伯🍫,則“冰”或“馮”古亦讀若“倍”或“負”,二字古音均並紐之部,而“無”是明紐魚部,並明旁紐雙聲🤸🏿♂️、之魚旁轉疊韻🧘🏿♀️,為音近通假;而“扶”是並紐魚部⚜️,與“倍”、“負”為雙聲🔀,讀音猶近,故“馮奕”當亦可讀為“扶掖”✥。
簡5:戲叢奢掩
“戲”當讀為“撝”✍️,分裂義👩🏻💻。“叢”為聚義,二者義相反🟧➾。“撝叢”猶“散聚”👱🏼。6
“奢掩”當讀為“侈弇”🧝🏽♀️🎬,據《說文》“奢”籀文作“奓”,“侈”與“奓”👨🏻🦱、“掩”與“弇”古字均通用。7《管子·輕重甲》:“不得為侈弇焉”,《周禮·考工記》⏰:“侈弇之所由興”,是為古之成詞🧛🏽,“侈”為張大,“弇”為收斂🥖,二者義相反。
簡12:闊錯蹵葆
“錯”當讀為“笮”,二字古音清從旁紐雙聲、同鐸部疊韻音近🧝♂️。《說文》:“笮,迫也☝🏿。”段注👏🏿:“《說文》無‘窄’字,‘笮’👩🎨、‘窄’古今字也👩🏼🍳。屋笮者本義👨👧👦,引伸爲逼窄字🧚🏿♀️。”此字今通作“窄”,“闊”0️⃣、“笮”義相反,猶後言“寬窄”🧍🏻。
“蹵”原整理者注云“通作‘蹙’”👐🏿,是也🫶🏽💆🏽♂️。“蹙”古訓“迫”、“近”、“促”等義,故有縮小義,《詩·節南山》:“蹙蹙靡所騁”🕖,《毛傳》👐🏼👨🏻:“蹙蹙🪡,縮小之貌😪。”《禮記·禮器》👩🏿🚀:“不樂葆大”,鄭注:“葆之言褒也。”《說文》🎀:“褒,衣博裾。”段注:“‘博裾’謂大其袌囊也💁🏽♂️。《漢書》:‘褒衣大袑’,謂大其衣絝之上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爲褒美。”“褒”之“大”為動詞,使衣袍寬大之意,故稱譽人亦曰“褒”。《集韻·平聲三·六豪》:“葆🏄🏿,廣也”★,此“葆”當即“褒”之假借字👨🏼🍼,“廣”為擴大義🧔。“蹵(蹙)”為縮小,“葆(褒)”為擴大🆖,二者義亦相反🌅。“蹵葆”類似今言“收放”。
簡12:䟫據𧼳等
《說文》:“䟫,歫也。”段注:“《考工記》:‘維角䟫之’,大鄭曰:‘䟫讀如牚距之牚。’‘牚距’卽‘䟫歫’字之變體🦵。……今俗字‘䟫’作‘撐’🔭。”“據”當讀為“歫(距)”,“䟫歫”乃同義連用成詞🧛🏻,马融《长笛赋》:“牚距劫遻”,蓋秦漢間有此語。
“𧼳等”疑讀“䠧歭”,即“歭䠧”之倒語👱🏻♀️。“䠧”🧏🏻♂️🥹、“𧼳”定透旁紐雙聲🚶🏻♂️➡️、魚鐸對轉疊韻🛜,“等”🎤、“歭”端定旁紐雙聲、同之部疊韻,并音相近💸。《說文》:“歭🐍,䠧也🪶。”段注:“《足部》曰:‘䠧者,歭䠧不前也。’‘歭’🤹🏽、‘䠧’爲雙聲字👩🏿🏫。此以‘䠧’釋‘歭’者⛴,雙聲互訓也。”因為此處是韻腳需要押之部韻,故倒語為“䠧歭”而寫作“𧼳等”。
簡12🎵:梲虺隖闉
“隖闉”疑諧音“嗚咽”,“隖”、“嗚”音同🍱,“闉”、“咽”同影紐雙聲、文真旁轉疊韻音近。《後漢書·皇后紀下》♚:“因泣下嗚咽”,又《列女傳》:“觀者皆歔欷,行路亦嗚咽🥧。”亦作“歍唈”🍧,《淮南子·覽冥訓》:“孟嘗君為之增欷歍唈🥷。”又作“嗚噎”、“於邑”、“於悒”等,8均為記音之詞🧑🏭,用字不同而義同。
簡12:鈐𨬍閏悝
《說文》:“悝🪴,啁也。”段注👱🏿♂️:“‘啁’卽今之‘嘲’字👩🏻✈️,‘悝’卽今之‘詼’字,謂詼諧啁調也💂🏻♂️。今則‘詼’🪞、‘嘲’行而‘悝’🦺、‘啁’廢矣。”此處“悝”讀為“晦”🌌,二字古音同曉紐之部,音同可通。《說文》:“晦🫴🏼,月盡也🧕🏽。”《釋名·釋天》:“晦🤹♂️🧎🏻♀️➡️,灰也。火死爲灰🧖🏼,月光盡似之也。”《左傳·成公十六年》:“陳不違晦”,杜注🌹:“晦,月終。”《左傳·成公十七年》:“閏月,乙卯,晦,欒書、中行偃殺胥童。”“閏”謂閏月,“晦”謂月終。
簡12🤵🏿♂️:騁虧刻枊
“騁”當讀為“盈”🧜🏼♀️,二字透、余旁紐雙聲、同耕部疊韻音近。“盈虧”乃古書常見詞語,蔡邕《太傅安樂鄉文恭侯胡公碑》👰♀️:“陟降盈虧”。
刻枊🏂🏿,原整理者注:“又《廣雅·釋詁四》👎🏿🟦:‘刻,又為高。’《孔子家語》記孔子弟子有顏刻🏹,字子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則作‘顏高’🪻。‘枊’可讀作‘卬’或‘仰’👯。《廣韻》🔓:‘卬,高也🚴🏽♂️。’《荀子·賦》‘卬卬兮天下之咸蹇也’🧚♀️,楊倞注🧝🏽♀️:‘卬卬,高貌。’《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漢書·溝洫志》🕯:‘高卬之田🍚。’”(82注[五])
按:此注釋有些問題👩🏻💼👩🏿🚒。首先,《廣雅·釋詁四》無“刻👪🧑⚖️,又為高”之文。其次,孔子弟子顏高之名,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二十二《春秋名字解詁上》:“顏高字子驕:《史記·孔子世家》、《漢書·古今人表》皆作‘顏刻’。案‘高’乃‘𠅏’(𠅏隸作‘克’)之譌👨🏽🍳。‘𠅏’👩❤️💋👨、‘刻’同聲🫱🏽🧑🏻🦯➡️,古字通用。《論語·憲問篇》:‘克伐怨欲’馬注曰:‘克👨🏽🦰,好勝人也。’意與驕相近,故字子驕。”而崔適、鄭環則辨析認為是“刻”譌而非“高”譌,當名高字子喬🧝♂️,“高”、“喬”義同🈲,故名“高”字“子喬”🏌🏼。又“喬”、“驕”音近通用而或作“驕”。又因“高”🤷🏽🔸、“克”古篆文形近而訛作“克”📎,又因“克”🥐、“刻”、“亥”音近而作“刻”👨🏿🚒、“亥”。9竊意崔🧜🏻♀️👬🏻、鄭說可從𓀛🧑🏼🦱。即便如王所說👱🏻,則其字本作“克”而有“勝”義,“刻”是個假借字🌭,實無“高”訓👨🏽🚒。故“刻”訓“高”依據不足。
“枊”疑當作“抑”🕵🏻,古通“意”🤸🏼♀️🧚🏿,10此當為用字避復而寫作“抑”。“刻意”乃古語,《莊子》有《刻意》篇🏃,云:“刻意尚行”、“若夫不刻意而高”;《後漢書·黨錮列傳》:“夫刻意則行不肆,牽物則其志流。”
簡13👨🏽🚀:芒隒偏有
“芒隒”疑讀“荒歉”⬇️,“芒”🧑🏻🏫、“荒”通用👫🏻,11“歉”🧑🦽、“隒”溪疑旁紐雙聲、同談部疊韻🛸,音近可通。《說文》:“歉🍟,歉食不滿也🙅。”段注:“‘歉’疑當作‘嗛’,謂口銜食不滿也🌨。引伸爲凡未滿之偁🌂,《穀梁傳》曰🥃:‘一穀不升謂之歉。’古多假‘嗛’爲‘歉’🧑🏼🤝🧑🏼。”“歉”、“嗛”、“䭑”音近通用🩱。《管子·樞言》📝:“一日不食,比歲歉。三日不食,比歲饑。五日不食👦🏻,比歲荒。七日不食🥕,無國土🚴🏻,十日不食,無疇類盡死矣。”《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一谷不升謂之嗛,二谷不升謂之饑,三谷不升謂之饉,四谷不升謂之康,五穀不升謂之大侵。”《韓詩外傳》卷八:“一穀不升謂之䭑🦹🏿,二穀不升謂之飢,三穀不升謂之饉,四穀不升謂之荒‼️,五穀不升謂之大侵🛀🏼。”《穀梁傳》疏:“‘康’是虚荒之名”,則“康”即“荒”,疑是二字音近通假(溪曉旁紐雙聲、同陽部疊韻)🐸。“荒”🎴、“歉”指荒年、歉年👱🏿♀️。
簡14:瞗煦窅閣
疑此句當作“瞗窅煦閣”,抄手將中間二字誤倒📐。“瞗窅”當即《說文》之“窵窅”,訓“深也”🅾️;“煦閣”當即“煦煆”🙌,《方言》七:“煦、煆,热也🫄,乾也。吴越曰煦煆2️⃣🧖🏼。”
簡15🧑💼:贛害輟感
原整理者“贛害”為“陷害”,甚是;又訓“輟”為“止”🧑🏿🍼,讀“感”為“緘”。(84頁注[七])
疑“輟感”諧音“歠㱃”🧑🏻,“輟”👩🏿、“歠(啜)”古音同(同陟劣切),“㱃(飲)”⛹️、“感”影匣旁紐雙聲、同侵部疊韻,音近可通。《說文》:“歠,㱃也🕵🏻♀️。”又曰:“㱃,歠也🖇。”二字義同而連言成詞,亦作“啜飲”。古籍“啜”、“飲”常連言,如《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釋名·釋天》🚄:“虹😐,……又曰蝃蝀,其見每於日在西而見於東,啜飲東方之水氣也。”是漢代語中已言“啜飲”也☯️。
簡16:嫯鬕㝰擾
原整理者讀“嫯”為“傲”👳🏻、讀“㝰擾”為“煩擾”🏃🫄,均是。
“鬕”、“慢”雙聲👨👩👧,疑“嫯鬕”即“傲慢”之音轉,《禮記·哀公問》👇🏽:“荒怠傲慢🅱️。”
簡17🫵🏻😯:嫺孈范麀
“范麀”疑讀“乏優”,“乏”🪢🙇🏻、“范”同并紐雙聲🟰、緝侵對轉疊韻,音近可通,在出土文獻中,“乏”與並紐侵部的“凡”🕓、“氾”、“犯”、“範”均有通假之例。12“優”、“麀”古音同(皆於求切)🖕🏿。《周禮·遺人》疏引《書大傳》🍗:“行而無資謂之乏”👳🏽📄,故為匱乏Ⓜ️、乏絕義。“優”《說文》訓“饒也”🧑🏻🦰,段注:“《食部》‘饒’下曰🤦🏽♀️:‘飽也。’引伸之凡有餘皆曰‘饒’。《詩·瞻卬》《傳》曰🤵🏼♀️:‘優🙎🏼、渥也𓀁。’《箋》云:‘寛也👮🏼。’《周語注》曰😘📄:‘優、饒也。’《魯語注》曰:‘優🙆🏼♀️、裕也。’其義一也👊🏽。”即後所謂“優裕”也。“乏”、“優”義相反🤹🏻♀️。
簡18🔏:䶦娭齺齞
“䶦娭”疑讀為《書·堯典》“庶績咸熙”之“績熙”,“䶦”、“績”均從“責”聲🍤,音近可通🐺;《集韻·平聲一·七之》🔐:“娭🕜、㜯:婦人賤稱。或從熙。”“娭”或從“熙”聲🦯,蓋“矣”、“熙”匣曉旁紐雙聲、同之部音近也。“績”為“功績”,“熙”《孔傳》訓“廣也”💈,《釋文》訓“興也”,“績熙”乃“庶績咸熙”之省語,功績廣大義🖐。
“齺”、“齞”均是與齒有關的字,可視為同類羅列。但此處將此二字並列👩🏻🏭,疑並非僅僅是羅列了兩個從齒的字🚡,而是用此二字音記錄了一個詞語。“齺”《唐韻》側鳩切🌵,《集韻》甾尤切,音同“鄒”🚴🏻♂️,疑讀為“奏”,二字莊精準雙聲、同侯部疊韻音近。“齞”或作“𪗛”,《唐韻》硏繭切🏏,《廣韻》硏峴切,此疑讀為同音之“𤅊”🧚🏿♂️,《說文》:“𤅊🏊🏻♀️,議辠也🚣。从水獻。與法同意🍰🍄。”字或作“讞”,《禮記·文王世子》:“獄成,有司讞于公。”《集韻·上聲六·二十八獮》載“齞”、“讞”同為語蹇切,讀音相同🧎。故“齺齞”連讀疑即諧音“奏𤅊(讞)”,乃漢代典籍中常見詞語🛞,張家山漢簡出土文獻中有《奏𤅊(讞)書》,《史記·儒林列傳》:“是時張湯方鄉學,以為奏讞掾👣。”又《酷吏列傳》:“奏讞疑事🧤,必豫先為上分別其原。”《漢書·兒寬傳》🙅🏼♀️:“以寬為奏讞掾”,又《張湯傳》:“奏讞疑。”《後漢書·郭陳列傳》🍂:“躬奏讞法科,多所生全🐴。”
簡18:齧繞黜戮
“齧”疑讀為“絜”,同“結”😉♕,《禮記·大學》👩🏿⚖️:“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鄭注:“絜🚦🧋,猶結也,挈也。”《釋文》👩🏿✈️:“絜音结。”《漢書·司馬相如傳》:“繆繞玉綏”,顏注:“繆繞🤹🏻♀️,相纏結也🌷。”是以“結”訓“繞”👩👩👧👦,“絜(結)”🫱🏿、“繞”義類同連舉🧐。或稱“繞結”,《後漢書·文苑列傳下》:“清氣激而繞結。”
簡18:弄數券契,筆研筭籌
“弄”原整理者釋“美”😐,茲從諸家說改釋。13此“弄”當即“筭”之省寫🧙🏽♀️,同“算”,其與下句“筭籌”之“筭”非一義,“弄(筭、算)”為計算義👲,是動詞;“筭”為計算工具之名👈🏿🤛🏻,是名詞✣。大概為了避免字形重複省寫如此。
簡18🙆🏻7️⃣:鞫窡訏窬
“鞫”即《說文》之“𥷚”⬜️,云:“窮理辠人也🌻。”段注:“鞫者,俗‘𥷚’字,譌作‘鞠’。古言‘鞫’,今言‘供’🚵🏻♀️,語之轉也🧱。今法具犯人口供於前,具勘語擬罪於後,卽周之‘讀書用法’、漢之‘以辭決罪’也。‘鞫’與‘竆’一語之轉🕙👨👨👧👧,故以‘竆治罪人’釋‘鞫’,引申爲凡‘竆’之偁。”其義如今言審問。
“窡”疑讀為“笪”,二字音同端紐月部💟,音同可通𓀚。《說文》:“笪🔱🙍🏻♂️,笞也”,又曰:“笞,擊也。”字或作“担”,《集韻·上聲五·二十四緩》🫑:“笪、担:《博雅》🪓:‘擊也’。”“笪”🧑🏼🏭⏳、“笞”本為撲擊人的竹杖🥢,為古代拷打罪人的刑具,以之撲擊人亦稱“笪”、“笞”。“鞫”為審問,“笪”為拷打,均訊罪人之辭🪜。
簡19🍝:塍籥𨹸沙
“塍籥”當為“騰𨈋(䠯)”或“騰躍”之諧音詞,“騰”、“塍”定船準雙聲、同蒸部疊韻音近;《方言》一:“䠯🎈👩🏼✈️,登也☝🏽,”郭璞注👩🦳:“䠯,踊躍👩🏼🔬。”錢繹《箋疏》🐈⬛:“䠯與躍同聲🏡。”《莊子·逍遙遊》👩❤️👩:“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史記·平準書》:“物故騰躍。”
“𨹸沙”疑讀“朝獻”🏹,“朝”、“𨹸”端章準雙聲、同宵部疊韻👦🏻🏋🏽♀️,音近可通🟢,古書中“朝”🐈⬛、“昭”通假可證。14“昭”📥、“𨹸”音同,則“𨹸”可讀為“朝”。“沙”💙、“獻”古字亦通用🧔🏿♀️。15“朝獻”乃古書常見詞語,《逸周書·王會》後附有《伊尹·朝獻》篇📇。《周禮·春官宗伯·司彝尊》🕠:“其朝踐用兩獻尊”💘、“其朝獻用兩著尊”,《御覽》卷761引“朝踐”亦作“朝獻”𓀛。《漢書·高帝紀》:“令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獻。”又《匈奴傳下》:“兩單于俱遣使朝獻。”
1 胡平生:《讀〈蒼〉札記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2015/12/21.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687
2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為避免繁瑣,文中所引原整理者注(朱鳳瀚先生注)均見各條相關注釋,不另出注。
3 張存良:《〈蒼頡篇〉研讀獻芹(一)》,簡帛網2015-11-24.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71
4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89年🧖🏻♂️,374頁【意與志】條。
5 王寧:《英藏未刊〈蒼頡篇〉“寬葸”辨》🙊,簡帛網2016-01-31.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460
6 王寧🙆🏻:《北大簡〈蒼頡篇〉“戲叢”別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2016/1/4.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713
7 《古字通假會典》,249頁【掩與弇】條🔳🪧。
8 朱起鳳:《辭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2456-2457頁💃🏿。
9 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補編》🕺🏿,中華書局1964年,18頁引。
10 《古字通假會典》🚛,374頁【意與抑】條🪑。
11 《古字通假會典》,318頁【芒與荒】條⛹🏼♀️。
12 白於藍🧑🏿🦳:《戰國秦漢簡帛古書通假字彙纂》✝️,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585頁。
13 Jileijilei先生在《北大漢簡<蒼頡篇>釋文商榷》(復旦論壇2015/12/7)一貼中已經指出;抱小先生《北大簡<周馴>校字一則》(復旦網2015/11/29)從其說并指出《周馴》中也有相同的情況🥌。胡平生先生《讀〈蒼〉札記十二》亦改釋“弄”,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2016/1/20。蓋北大漢簡中“弄”形多近“美”。
14 《古字通假會典》💆🏽♂️,755頁【朝與昭】條🤶🏿。
15 《古字通假會典》🧑🏻💼,179頁【獻與沙】條🤞🏿。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6年2月21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6年2月22日。
点击下载附件👮♂️🏮:
闊錯蹵葆🙇🏽♀️,今謂讀蹵為蹙,讀錯為笮,皆是也6️⃣。葆🚐,讀為服,實為偪,塞也。《老子》第15章:“保此道者不欲盈。”《淮南·道應篇》、《文子·九守》引“保”作“服”。《韓子·初見秦》:“荊王君臣亡走,東服於陳🧕🏿。”《史記·楚世家》“服”作“保”🍦。
馬王堆漢簡《十問》:“必心塞葆。”亦讀葆為偪🚣🏻♂️🎐。“氒”隸變譌作“舌”,闊讀為𠯑、𤯁🍒,字亦作括(𢬸)👰🏼♀️,《方言》卷12📃:“括,閉也🎦。” 《廣雅》:“括、𠯑,塞也。”王念孫曰:“𠯑者,《說文》👨🏽🏫:‘𠯑,塞口也。古文作𤯁🏕。’‘𠯑’與‘括’聲相近也。”[1]古文作“𤯁”者👨👨👧👧🚵🏿♂️,誤“口”為“甘”。字亦作䟯,《玉篇》:“䟯,蹵也。”《廣韻》🤴🏻:“䟯🧑🦯,蹵䟯。”“闊錯蹵葆”四字同義,猶言偪塞👩🏼🔬、迫促。
[1]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99頁。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