琱生三器新釋(上)[1]
(首發)
林澐
吉林大學考古系
大家好💂🏻♂️!我今天講的題目是《琱生三器新釋》。實際上我的這些意見還不成熟🤌🏼🐕,文章也沒有寫出來👾,裏面很多問題還需要研究。有機會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我把我想到的問題匯報一下,歡迎老師和同學們指正。
琱生尊的發現及相關研究
這三件器物最近引起很多討論,主要是因為一對琱生尊的發現🪔。2006年11月在陜西扶風五郡村北的臺地上,幾位農民在修渠的時候發現了一批青銅器。這幾位農民做了很好的保護🧟,並匯報了文物部門。文物工作者及時趕到🫎,做了正式的發掘。當時媒體就作了報道,如《華商報》、《西安晚報》👩🏼🦰🐼、《光明日報》等。
其後,一些資料陸續發表出來。兩件尊的拓片最早是在先秦史研究室網站發佈的。資料公開後⛴,很快就有了一系列關於此器物的研究文章✵。例如:
王輝《彬彬有禮之中土地糾紛圓滿解決》2006/11/22(西安日報11/23)
逸空《陝西寶雞市扶風縣新出土西周青銅器及其銘文釋讀》11/22(先秦史研究室網站11/24)
袁金平《新見西周琱生尊銘文考釋》(先秦史研究室網站12/9)
徐義華《新出土〈五年琱生尊〉及琱生器銘試釋》《中國史研究》2007/5(2007/1/29以前)
陳昭容、內田純子、林宛蓉🗻🧑🏫、劉彥彬《新出土青銅器〈琱生尊〉及傳世〈琱生簋〉對讀——西周時期大宅門土地糾紛協調事件始末》《古今論衡》第16期(2007/6)(2007/2)
何景成《從新出琱生鍑論琱生簋的人物關係》(2007/3/27)
陳英傑《新出琱生尊補釋》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07/4/24《考古與文物》2007/5(2007/4/20)
王輝《讀扶風縣五郡村窖藏銅器銘文小記》《考古與文物》2007/4
李學勤《琱生諸器銘文聯讀研究》《文物》2007/8
辛怡華🦸🏿♀️、劉棟《五年琱生尊銘文考釋》《文物》2007/8
吳鎮烽《琱生尊銘文的幾點考釋》《考古與文物》2007/5
王占奎《琱生三器銘文考釋》《考古與文物》2007/5
其中最詳細的是陳昭容等幾位合寫的文章《新出土青銅器〈琱生尊〉及傳世〈琱生簋〉對讀──西周時期大宅門土地糾紛協調事件始末》一文。
《琱生簋新釋》一文的四點意見
由於新發現了這兩件琱生尊👲🏼,引發了學界對以前兩件簋的討論。這兩件簋,一件是五年琱生簋,現藏美國耶魯大學博物館,另一件是六年琱生簋🧑🏻🦳,現藏國博。我在1964年還是研究生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即《琱生簋新釋》⛰。1978年冬,我在古文字研究會的會議上將此文提出。1979年🕥,把此文作了修改,1980年在《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發表📤。
我當時論文提出的,主要有四點意見💁♂️。
已為學界認可的兩點意見
第一,這兩件簋是成對的🏊♀️,因此兩件簋的銘文是可以連讀的🧑⚖️。為什么說是成對的呢😀👨🚀?因為這兩件簋形制大體是一樣的🧙♀️。當然也略有不同,這是因為其中一件簋兩邊垂下的珥斷掉了♗。
第二🏙,兩簋的器主都是琱生。在我的文章發表之前👨🏿🚒,古文字學界比較普遍將六年琱生簋稱為“召伯虎簋”💆🏻。如郭沫若先生在《兩周金文辭大系》中就持此意見。但1992年《郭沫若全集》在此條上加了眉批,引用了我文章的說法,認為應該改“召伯虎簋”為“琱生簋”。
我的這兩個主要觀點現已被古文字學界普遍接受。所以這次琱生尊出現,大家沒有懷疑地都將他們叫做“琱生尊”。
第三點🧘🏿:兩篇銘文的人物關係
我的第三個主要觀點是🚣🏼,兩篇篇銘文及相關諸器中出現的人物的關係如下:
兩篇銘文中出現的人物🚣🏼♀️,主要是四個👐:君氏🏌🏿♀️、婦氏🦹♀️、琱生、召伯虎。我認為君氏和婦氏是召伯虎的父母,同時也就是銘文中提到的幽伯𓀅、幽姜🔌。這裏面還提到宗君,我認為就是幽伯。還有琱生📬,我認為和召伯虎一樣都是召公的後代。琱生為什么稱某生📊,張亞初先生已有詳論,這裏就不多說了。琱生的父親,從其他器銘上可以知道,是仲🎁。如琱生鬲銘文就說“琱生作文考
仲尊
。”
琱生的母親是琱氏的女子,在青銅器中又作周氏🙄,是妘姓。這從周棘生簋和函皇父簋可以看出。周棘生簋是琱氏女子嫁給楷氏所作媵器,從器銘可以看出該女子是妘姓的。函皇父簋是函皇父為妻子作的器,其妻稱琱妘🙎🏻⁉️。女子的氏🪈,可以是婆家的那個氏🦹🏿,也可以是娘家的那個氏。
我的這個意見,學界是有人同意但也有人反對的。我認為我的觀點可以說得通。
第四點:琱生簋是說獄訟之事
我的第四個主要觀點是🚏,我主張兩件琱生簋說的是獄訟之事。因為第一件琱生簋說“琱生有事”。有人認為“有事”是祭祀,我認為不合理。因為後文所述事情與祭祀無關。而且如果順著這種思路,“有事”還可以理解成戰爭之事😷,為什麼一定要是“祭祀”呢🥉🪫?把兩件器連讀,後段銘文有“獄刺”一詞🚵🏽♂️🦽,應當就是前面的“有事 ”。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變,仍主張兩器是說獄訟之事。
“獄”是打官司🛸。“刺”,應該是與獄訟有關的。孫詒讓就執此說,他引下面兩段文字來證明:
《周禮•小司寇》🚫:“以三刺斷庶民獄訟之中。一曰訊群臣🗑,二曰訊群吏,三曰訊萬民。”
《周禮•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贊司寇聽獄訟🎬🙇🏼♀️。壹刺曰訊群臣,再刺曰訊群吏,三刺曰訊萬民🍩。 ”
我同意這種說法👮🏻。“刺”,正確的解釋應該是“調查”。我現在還是堅持此說。簋文中提到負責案件處理的召伯虎“訊”⏲,而且提到好幾次。“訊”和 “刺”應該是對應的♊️,應該是和《周禮》的解釋一致的。
簋和尊的銘文都還提到“許”⏺。好幾位古文字學家提出“許” 和獄訟有關。大家引的一般是:
1🤸🏻♀️、 攸从鼎🦩。該銘文中“攸衛牧”不能“許 ”告狀的人⇢,因此告狀者才把他告上去。
2🧑🏼🤝🧑🏼、曶鼎。銘文說在處理過程中🫙,讓當事人分別“許”。
3、五祀衛鼎。該器銘文中案件處理者對案件當事人“厲”有所要求,“厲”就“許”💍。這裏銘文中“許”和“訊”還有關係🫓。李學勤先生認為這裏的“許”是“訴”,不妥。
我認為“許”是當事人主動作出的承諾。如果是被動的承諾,就是“誓”。
由上面提到的這些關鍵詞看,琱生器的確應該是說獄訟的事情🈶。
反對獄訟說的,現在仍有影響力的是王玉哲先生的觀點。王先生的主要觀點如下:
在《琱生簋》考釋中……,幾乎都一致認為本銘是記述有關土田的訴訟糾紛🔎。但是🎨,我卻覺得此說極為可疑🧖。……諸家之所以定為訴訟的惟一根據🚿,是由於六年簋中有一“獄”字🙍🏼♀️,說成是獄訟的“獄”。但“獄 ”據字書詮釋,其義甚多🏭。作為訟解僅是其中之一。《說文》和《釋名》(“釋宮室”條)釋“獄”均以“確”為第一義🏢,而“訟”義可能是較後才引申出來。本銘中的“獄”字是否含有訴訟之義🤦🏻,是不能輕易作出肯定的答覆的👥。(王玉哲《〈琱生簋銘新探〉跋》,《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第1期)
我完全不同意王先生的說法,因為王先生對《說文》的理解有誤。《說文》“獄,確也。從㹜從言,二犬所以守也。”二犬所守💌,不可能是守“確”的,守的應該是“獄”。那為什麼說“確”呢♦︎?《說文》中多用聲訓。“獄”是疑母屋部,“確”也是匣母屋部🚶♀️➡️。用“確”來解釋“獄”,應該是因為它也有堅固的意思。我的說法可以用《急就篇》來證明🧫👩🏻🦼。《急就篇》“皋陶造獄法律存”一句,顏師古注:“獄之言埆也,取其堅牢也。字從二犬🚴🏼🧝♂️,所以守備也。”《釋名》“獄,確也。言實確人情偽也。又謂之牢📭,又謂之圜土🦿,又謂之囹圄。”“確”是沒法 “又謂之牢”的。《釋名》、《說文》應該說的是一回事🧧。而且👥,在早期的古籍中找不到“獄”不解釋為“獄訟”而只解釋為“確”的例子#️⃣。
王玉哲先生認為與獄訟無關✳️,還牽扯到“刺”的解釋問題⛹🏻。王先生認為刺字讀為責(積)🔆,多積說的是族田出產的大批糧食🛏。但是“獄刺”怎麼解釋呢🤨?王先生也不好解釋🦻🏽💮,於是說🤽🏽♂️:
“公厥稟貝用獄刺🫄🏿,……”這段話如何詮釋😨,頗費解。……似乎是說,族田的田產得到公正確實的處理🦻🏿,……”
我認為👶,這樣的解釋不是很確切。因為釋文中多出來一個詞“ 處理”,這有點“增字解經”,是不妥的。
新出的琱生尊,銘文裏面也有“刺”💫。但是尊銘中的“刺”不從“言”🎟。
五年琱生簋
六年琱生簋
琱生尊A
琱生尊B
有人就認為這個字不讀為“刺”而讀為“柔”。我找了一些字形,如下所示。分析這些字形🤦,我仍覺得讀“柔”不妥。
這些字的主要部分“矛”形⛹🏻,比較原始的形態是左右不對稱的。、
🫃🏼、
、
這幾個字形均是如此,包括較晚的
也是不對稱的。上舉例子中,只有
、
這兩個是對稱的。假如說琱生尊的這兩個字,有一個是左右不對稱的,那說是“柔”還可信。可琱生器裏的這幾個字,都是對稱的🧜🏽👨👩👧。這樣看,釋為“柔”有點站不住。我認為這個字還應該是“刺”。
看“刺”的寫法🙉,既可以從言👨🏽🍼,也可以不從言,而且兩邊是對稱的。所以可以寫成尊銘中的那個樣子的🧄。
假如我們將此字改釋為“柔”🧝🏿♀️,那么疏通文義時就會遇到困難了🍆。
袁金平認為🧴,“柔”當讀為“務”🤒,解釋為“事也”。
陳英傑認為,在銘文中當為嘉善之義。
李學勤認為🍦🛏,當讀為擾,意思是亂🕶,指的是僕庸土田歸屬不定多有疏於管理👐🏻,釀成獄訟的事。“公厥廩貝,用獄擾為伯”👨🏼🍼,是將有關米粟🧑🏿🌾🏌🏼♂️、貨幣沒為公有🧑💼,清理種種爭執案件♐️。
袁金平的解釋,跳躍性過大,不可信從🏓🧑🦼。陳英傑的解釋“嘉善 ”,不好解釋“獄刺”的意思🍠🧑🎄,也不好🧑🏻⚕️。李先生雖然釋為柔⚃,但仍主獄訟之事🦸🏻♀️。 李先生對 “獄刺”也有個解釋,但字與意義也不能完全對應⚙️。
下面看釋此字為“刺”的學者的新的解釋。
王輝認為是擁有太多土地遭人諷刺。召伯虎給予琱生錢🕦,按周朝典律辦理與堂兄生爭執🍃。
徐義華認為“剌”指記載土地🍭、人口的文書☝🏽,如地契、戶冊之類🏋🏽。“多刺”是詳細登記土地🤭、人口為分家作準備。 “公厥稟貝用獄刺”是言“公留下財物用以落實各項文書和約定。
陳昭容認為“剌”是怨恨、不滿。“獄剌”是“審明僕庸土田的不滿”
這些解釋也都不妥。比如徐義華,他這樣解釋是因為他把銘文敘述事件解釋為分家🫸。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從銘文看他們已經分家了👩🏻🔧,不可能分家後再次登記作冊。
所以我仍保持我原來的觀點🦣,主張銘文是說“獄訟”的事情。
三種琱生器的關係
現在已發現的三種琱生器,關係是怎樣的呢📀?
原來的兩件簋,五年琱生簋開頭是“五年正月”。六年琱生簋開頭是“六年四月”。而新出琱生尊開頭是“五年九月”🩱。所以現在有些的文章,而且不止一篇👐🏼,反對將兩件琱生簋的銘文連讀,而提出三器連讀——他們認為五年琱生簋接琱生尊再接六年琱生簋。這就否定了兩器連讀說🙆🏿♀️。我認為是不妥的。
首先,因為兩件簋的形制是相同的。前面我也說過,僅一件器的珥斷掉,其餘部分均相同。有人說五年琱生簋高20.8釐米🕵🏻♂️,六年琱生簋高19.7釐米,相差了一釐米。但西周的銅器沒有完全相同的👶。比如新出的兩件尊⛹🏿♀️,形態尺寸也沒有完全相同🧕🏼。我們看下圖,其中一件肩要稍短,尺寸也略有差異🏷。從鑄造上說,成對的青銅器不可能完全一樣。
五年琱生簋
六年琱生簋
琱生尊A通高 32CM口徑32.4CM底徑13.8CM
琱生尊B通高 31CM口徑31.8CM底徑13.6CM
我認為,尊是五年九月的時候先鑄造的👍🏿。到了六年四月,器主又鑄造了一對簋🧗🏼♀️。不能說其中一件簋是五年正月,就不是一起鑄造的。器主為了敘事的完整👨🏫,肯定要將事情從頭說起,因此要從五年正月開始敘述。
琱生尊中記載的事情,主要是“君氏之命”。這與五年琱生簋中的“君氏之命”應該是同一回事情👥。這從兩套器物的銘文也能看出。因為婦氏贈送的都是壺,回報婦氏的東西也一樣。文字的主要內容都相同。琱生尊與六年琱生簋的最後都是頌揚宗君的好處😻𓀅。都是給“召公”鑄造祭祀禮器。
為什麼同一件事情要鑄造兩次銅器呢?因為“君氏之命”是解決事件的關鍵因素💆🏻♂️🪁。在事件還沒有解決,但有了“君氏之命”時,琱生已經覺得肯定可以得到好處了🧙🏽♂️,就先鑄造了尊。後來事件徹底解決了⛹️♂️,又造了一對簋。得到順利解決,是因為宗君幫助了自己,所以器物銘文一再頌揚他。
《琱生簋新釋》一文的三點錯誤
琱生尊出來後,也證明我原來的考釋有三點是不對的👰,現在需要把它們糾正🩼。
第一點,原考釋文章中◻️,我一直認為有一個人物叫“止公”,但是這個人與其他人是什麼關係,我自己也不清楚🧙🏽♀️,只好說“必與琱生有極密切關係”。琱生尊出來後👩🏽⚕️,證明這個人根本就不存在。“止子”在尊銘中換成了“之”,“公”換成了“我”。
原本支持有“止公”的人很多👩🏻🏫:郭沫若(1935)認為是君氏(王后)之父;陳夢家(1964-1966)認為是伯氏(召伯虎)之父👆🌗;林澐(1979)認為必與琱生有極密切關係;杜正勝 (1985)認為琱生是止公的家臣;陳漢平(1993)認為是君氏(周公之母)對召伯虎的稱呼。甚至尊出土之後,辛怡華(2007)仍疑是琱生之父(宮仲)的別稱👱♂️。(我們剛才看到♦️,止公根本沒有👳🏽♂️。辛文認為“公”竄入另一行去了⚙️。)
原來主張這個“止公”不存在的也有不少:
李學勤(1981)子屬下讀🧘🏿♂️,作只、僅解。
朱鳳翰(1987)認為止為句末虛詞。
斯維至(1989)止屬下讀,止公即告老。
方述鑫(1997)止屬下讀💂🏿♂️,致送也🦹🏻♂️。
連劭名(2000)老止猶言耄荒🏷。
李學勤先生最早就指出沒有“止公”⏬,他主張將止屬下讀,作只👩🏻🦱、僅解。將“止”與上文連讀的,我認為到現在為止對此解釋最好的是朱鳳瀚先生🕵🏿♂️。
琱生尊出來後✈️,一般認為“止”從上,讀為“余老止”,“止 ”是虛詞,意思就是“我老了”。
“公”,大家都覺得是指公家,召氏的公族。也有人說是指具體的人,這個人可以代表公室的🙍🏽。 如👩⚖️🪚:
王輝——召族公家
徐義華——指君氏(大宗的族長)
陳昭容——君氏🤚🏽,可代表公族
李學勤——召氏公室
吳鎮烽——公家、公族
第二點不對的地方,我原來認為君氏之命是對召伯虎發表的。這是因為五年、六年琱生簋都說“我考我母命”,于是我推測這“命”應該是對召伯虎說的。而琱生尊根本沒有出現“召伯虎”,但“君氏之命”仍存在。這“命”就肯定不是對 “召伯虎”發表的了🧑🏽💻。這樣看🪧,五年簋的也不會是對召伯虎發表的。在場的只有琱生,因此這個命令是對琱生發表的。
過去有人即持此說💇🏼,認為君氏之命是對琱生說的。如李學勤( 1981)認為是周公之妻向琱生(周公之從弟)傳達了周公之母的話。連劭名(2000)認為是婦氏(召伯虎之妻)把君氏(召伯虎之母)的意見婉轉告知琱生🍶。
現在新出琱生尊之後,有新的考釋認為第一次傳達君氏命時琱生和召伯虎都在場,第二次傳達時僅琱生在場,如徐義華(2007)和李學勤(2007)👷♂️。
我認為,這些銘文敘述的是同一件事情,所以兩器中的“君氏之命”當然都是對琱生說的。
第三點不對的地方,原來我認為五年琱生簋說到的“伯氏”是召伯虎。其實當時我就有一個很大的疑問——君氏既然是召伯虎的父親🚱,母親轉達父親的命令,怎麼可以叫自己的兒子“伯氏”呢🏇🏽?我原來為了說通這個問題,就說“君氏之命” 不是君氏直接發佈的,而是琱生預先擬好的。這種解釋很迂曲,雖然僥幸有人同意,但我現在放棄🕡。現在再看,其實這個“伯氏”根本就不是召伯虎🤵🏻,而是指琱生🐧。王占奎《琱生三器銘文考釋》(《考古與文物》2007/5)引用王輝先生的觀點說:“前人曾經認為伯指召伯虎,而伯氏指琱生,似未達一間🧑🏽✈️。導師王輝先生根掘新出之大口尊及相關內容指出,伯也是琱生,這使三篇銘文的人物關係豁然明瞭🙇🏽。”我現在同意王輝的意見🪫。
召伯虎的父親是處于宗君的地位🗯。他可不可以叫琱生伯氏?我認為是可能的📵。我們看原來的人物關係圖:
我們發現👨👩👧👦,其實不能肯定琱生和召伯虎的父親是什麼輩分的關係⚖️。因為琱生既可以是召伯虎的兄弟,也可以是召伯虎父親的兄弟🚻,甚至可以輩分再高— —只是琱生不是宗君而已。只要琱生排行老大,就可以稱“伯氏”。何況還有可能🧔♀️,琱生歲數比較大👨🏻✈️,或者官位比較高👅,所以說稱琱生為“伯氏”是可能的。
以上是我要糾正的三點。
[1] 本文是根據林澐教授12月21日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演講的錄音整理的🔢。林教授同意本網站將他的講座內容整理發佈🤷🏻🥷🏽,我們十分感謝🦻🏽!整理後的文章未經林教授審閱,如有曲解林教授原意之處,責任由整理者承擔。
全文電子版請到(下)篇下載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