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富达平台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陸平:《太史公自序》標點商榷一則——兼論司馬遷《春秋》論的結構
    在 2017/1/27 18:46:54 发布

     


    《太史公自序》标点商榷一则


     ——兼论司马迁《春秋》论的结构


    首发


    陆平

    南京市金陵中学

     

    这里要讨论的是《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答壶遂问中的句子🛰: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1]

    多数《史记》整理本和文章选集都将其标点为一个长句🌁,学者也常当作整句引用。这样就将整句理解为以“《春秋》”为主语的判断句👌🏻,“王道之大者”成了对《春秋》作出的判断。宋代叶适由此批评司马迁的“粗浅”:“若《春秋》如是而为王道之大者,则《诗》《书》《礼》《易》岂不如是而为王道之小?”[2]《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六艺于治一也”,可知司马迁不独大《春秋》。《春秋》是阐明王道的,并不是王道本身。所以一些译文在最后一个分句补入了“这些”作为一个独立的判断句的主语💇‍♂️:

    《春秋》一书,上以宣明三王的真理(道),下以辨察人事的纪律🪱,分别嫌疑🎂,明晰是非,判定犹豫,表彰善人,痛斥恶人💆🏿,尊敬贤人,贱视不肖👩‍🦱,存留已亡之国,继续已绝之世,敝者补之,废者起之,这些都是实施王道的重大事项。[3]

    但“这些”指代上文哪些内容,仍不明确👩🏽‍🔬。郭步陶、胡自逢在“人事之纪”后断句〰️。[4]王洙、徐复观则在“贤贤贱不肖”后断句。[5]

    我们同意将该长句断为两个判断句🍍。前一个判断句是以“《春秋》”为主语🖐🏼,对《春秋》的性质进行判断;后一个判断句以“王道之大者”为谓语🥷🏻,解释“王道”的内涵。相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在《太史公自序》中还有一处‼️:“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把“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作为对《春秋》内容的概括,是毫无问题的。《春秋繁露·玉杯》云👱🏼:“《春秋》论十二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为左右🧛🏻,以成文采🧆。其居参错,非袭古也。”[6]《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承其说云📞:“(孔子)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7]置“王道”于“人事”前,与《太史公自序》一致。

    “纪”🏋️,指纲纪,法度。《汉书?司马迁传》引“人事之纪”为“人事之经纪”。[8]《汉书?礼乐志》🙍🏻‍♂️🥑:“今幸有前圣遗制之威仪,诚可法象而补备之,经纪可因缘而存著也。”[9]这就明确了“人事之纪”是指人伦礼法🛎🤷🏻‍♂️。《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10]所以,“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 是承上句“下辨人事之纪”而言的🦹🏼,是指《春秋》因阐明王道和人伦而产生的效用🌠🫑。另外👸🏽,《太史公自序》后文有“《礼》经纪人伦”🙅🏼‍♀️🎗,“《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亦可证“纪”为纲纪,而“明是非”属于《春秋》的性质。

    “善善恶恶”🚶,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公羊传》“善善及其子孙,恶恶止其身”为注。[11]东汉杨终习《春秋》,建初元年上疏云:“臣闻‘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百王常典,不易之道也🤷🏻‍♂️。”[12]可知《春秋》学者将“善善恶恶”作为治世之道。《春秋繁露》认为“善善恶恶”是人之本性。《玉杯》云:“人受命於天❤️‍,有善善恶恶之性。” [13]《竹林》云🧙🏻‍♀️:“今善善恶恶,好荣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14] “善善恶恶”🤾🏻,就个人情感而言🏋🏽‍♂️,是善待善良,敌视丑恶🤱🏻,就国家行为而言,就是赏善诛恶🙆‍♀️。《竹林》云:“夫庄王之舍郑🌻,有可贵之美,晋人不知其善🤡,而欲击之。所救已解🧑🏻‍🍼,如挑与之战,此无善善之心,而轻救民之意也💾。”[15]《玉杯》云:“(鲁文公)小善无一👈🏼,而大恶四五,故诸侯弗与盟🧙‍♂️,命大夫弗为使,是恶恶之征、不臣之效也。”[16]《盟会要》云:“亲近以来远,因其国而容天下🫷🏿,名伦等物不失其理。公心以是非,赏善诛恶,而王泽洽。”[17]这都是把“善善”“恶恶”作为国政原则。这种观念源于荀子🔂👨🏼‍🚀。《荀子?强国》云🙂:“夫尚贤使能,赏有功,罚有罪,非独一人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恶恶之应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18]

     “贤贤贱不肖”也是自古以来推崇的治国之道。《淮南子·泰族训》“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𓀓,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19]《说苑?尊贤》:“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20]《春秋繁露?王道》云:“诸侯会同,贤为主🧑🏽‍🚒,贤贤也🤶。”《五行变救》云:“火有变,冬温夏寒。此王者不明🤦🏽‍♀️,善者不赏,恶者不绌,不肖在位,贤者伏匿,则寒暑失序,而民疾疫。”[21]《五行五事》云:“王者明🙋🏻‍♀️,则贤者进,不肖者退🧑🏿‍🔬,天下知善而劝之,知恶而耻之矣🪐。”[22]所以,“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都属于“王道”的内容。

    “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必然属于“王道”💢。《论语·尧曰》叙述善政曰🖖🏽:“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23]董仲舒《天人三策》云:“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捄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24]

    因此🛂,我们认为第一个判断句应该到“定犹豫”为止🦷。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先根据我们的理解将该句及其后相关文段重新标点、分段如下: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弊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如前所述,第一句是对《春秋》性质作出判断🕒,“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是概括了《春秋》两项主要内容🍾。其后对于《春秋》的价值分析,就从这两方面展开。

    “善善恶恶”至“莫近于《春秋》”是分析《春秋》“上明三王之道”的现实意义。“王道”即“三王之道”,就是汉儒推崇的所谓夏、商★、周的政治理念。这个段落先指明“王道”的内涵❌,再通过《春秋》和其他五经的比较😋,凸显出《春秋》在“治人”和“道义”方面的优势,[25]最终推导出“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通过《春秋》“明王道”的理论内容论证其“行王道”的实践意义,这一思路与《史记》的其他部分是一致的。《十二诸侯年表》云✮:“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26]可知司马迁区分了“王道”的理论和实践。《孔子世家》云:“(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予惧焉。”[27]这是继承了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说法。(《孟子·滕文公下》)但是,《孟子》把“乱臣贼子惧”作为“成《春秋》”的直接效果,而司马迁加入了“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的环节。这说明司马迁是把孔子“明王道”和后王“行王道”区别开来看的。

    《太史公自序》在本文所讨论的句子之前😖,有司马迁引自董仲舒的话:“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两个“以”表示前后文有两层目的关系🧑🏼‍🌾,“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即《春秋》“明是非”的内容🚴🏿‍♀️,“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是《春秋》被作为准则时的效用😉,“达王事”,就是实现了王道💺。

    下面,我们来看“《春秋》之中”至“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一段🧘🏼‍♂️。

    这一部分多次提到“礼义”。“礼义”即纲常伦理。《史记·礼书》云:“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礼义”约束人伦关系🐎,有别于处理政事的“王道”。《项羽本纪》♻️:“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示鲁🉑。鲁父兄乃降。”于政事则鲁从逆楚为汉敌,当屠之;于礼义则鲁为项羽死节🕺🏻,故降之。《三代世表》中,褚少孙引《传》“五政明,则修礼义”🚧,可以佐证司马迁王政与礼义两分的观念🧏🏼‍♀️😘。[28]

    本段提到的“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只可能就礼法制度而论,因为“王道”是不容“权变”的。而这种对于纲常伦理的理解,与《孟子》“嫂溺援之以手”的权变之法相通,也符合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表达的礼制观念。《玉杯》云“《春秋》修本末之义,达变故之应👩‍🌾👩🏽‍⚕️,通死生之志🙈🏚,遂人道之极者也”💪🏽,并引《春秋》书赵盾弑君为例进行阐释🙆🏼。[29]《竹林》云“《春秋》之道,固有常有变🤾🏽,变用于变⛹🏽‍♀️,常用于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并以此论楚将子反擅自与宋订盟退军之事。[30]《玉英》云“《春秋》有经礼,有变礼”,并举婚礼、称王、取妇🆚、奔丧四事,来说明“明乎经变之事,然后知轻重之分,可与适权矣”👩‍🏭🦸🏿。[31]

    本段“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本于《春秋繁露·王道》“弑君三十二,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32]“细恶”指的就是该篇所引的齐桓擅封、鲁舞八佾等僭越礼法之事🔤。

    本段“君不君👨🏿‍🎓,臣不臣”之说,本于《春秋繁露·玉杯》“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玉杯》还举了鲁文公不能服丧✧、不时奉祭、娶于大夫、乱其群组等违反礼制的大恶。[33]

    总之,这一部分综合了《春秋繁露》中对于《春秋》礼制原则的论述👲,分析了《春秋》“下辨人事之纪”的现实意义🧑🏻‍🔬。先叙述了春秋时代“臣弑君👨‍👩‍👦,子弑父”的乱象🤦🏽‍♀️🏔,然后推究其根本问题在于长久以来的君臣父子间伦理纲常的破坏,最终得出结论:要借助《春秋》这一“礼义之大宗”来禁大过于未然之前✍🏼。

    “王道”和“礼义”两段,前者涉及国家运转的政治原则,后者只是君、臣、父✨、子行事的个体伦理,有“上”“下”之分⛹🏿‍♀️,所以两段之间用两句话进行过渡。“其指数千”和“万物之散聚”是极言《春秋》的包罗万象,以便下文由万象中提出“弑君”“亡国”来分析。这样就使文章由“王道”这一终极政治目标的讨论,转入了“礼义”这个具体人伦关系的讨论。《汉书补注》引郭嵩焘曰👨🏼‍🌾:“物犹事也,万物之散聚,谓会盟🦨、侵伐🧣,散见诸国💘,而合聚之,其事皆可观,而其义皆可寻👄🙍🏻‍♀️。下云‘弒君’‘亡国’🙆🏿‍♂️,举其重者。”[34]郭嵩焘对“万物之散聚”的分析是合理的🧑🏿‍🌾。但他把过渡的两句当做观点句,把下文对于“弑君”“亡国”的分析当做了对“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的举证🦶,则是错误的🤙。

    明确了这段《春秋》论的结构,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理解的《春秋》义包括“王道”和“礼义”两个方面。其说多与《春秋繁露》相应🧑🏻‍🍼,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春秋》论直接归属于董仲舒♨️。[35]但如前文所述,《春秋繁露》诸篇只是结合《春秋》所载史实进行阐发𓀑🚾,零乱冗繁💪🏽,缺乏体系性。司马迁的表达则简明扼要,头绪清晰,说明了他对于《春秋》有明确而系统的理解,这种理解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 []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史记》,中华书局💂🏿‍♂️,20139月👊🏿,第3975页👨🏿‍🚒。

    [2]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10月🧑🏿‍🎨,第294页👳🏿。

    [3] 马持盈:《史记今注》,台湾商务印书馆♑️,20107月🟠,第3469-3470页。施丁译文与之类似。(吴树平主编:《文白对照全译史记》🏮,新世界出版社,20091月😝,第1651页)

    [4] 郭步陶🤵🏻‍♂️:《史记入门》,上海文科专修学校,192610月🔀🫅🏿,第58页。胡自逢译文在“人事之纪”处断句。(《白话史记》🏀,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11月⌚️,第1747页)

    [5] 王洙《史质叙略》📝:“史者,《春秋》之教也,论《春秋》者曰:明三王之道,辨人事之纪,别嫌疑🦉,定是非,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斟酌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王洙《宋史质》,大化书局影印明嘉靖刻本🏣,19775月,第2页下)👳🏻。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月⛰👩‍👩‍👦‍👦,第153页。

    [6] []苏兴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中华书局,201510月,第30页。

    [7] 《史记》⛎,第641-642页😡。

    [8] 《汉书》,中华书局,19626月,第2717页。

    [9] 《汉书》👩‍💻,第1075页🔳。

    [10]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版📟,第1231页。

    [11] 《史记》,第3976页🔝。

    [12] []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5月,第1597页🚴🏼‍♀️。

    [13] 《春秋繁露义证》,第32页。

    [14] 《春秋繁露义证》,第60页。

    [15] 《春秋繁露义证》,第45页👨‍❤️‍👨。

    [16] 《春秋繁露义证》🧑‍⚖️,第33页。苏兴认为“恶恶,二字不知何指”🌋🤙🏼。案:《春秋》文公二年“及晋处父盟”👨🏽‍🏭。《左传》:“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夏四月己巳,晋人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诸侯弗与盟”盖指此事。《繁露》以为鲁文公多恶,故诸侯“恶恶”而弗与盟。

    [17] 《春秋繁露义证》,第138页。

    [18] [战国]荀况著;王天海校释:《荀子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2月🫳🏽,第647页。

    [19] 何宁:《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10月🧑🏿‍🍼,第1406页🟪。

    [20] []刘向撰🚠;向宗鲁校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7月🧀,第204页。🕠。

    [21] 《春秋繁露义证》🦹,第385页👨🏿‍🌾。

    [22] 《春秋繁露义证》🤸🏽‍♀️,第391页🌅。

    [23]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10月🍜,第206页🕡。

    [24] 《汉书》,第2518页🪄。

    [25] “《春秋》辨是非,故长于治人”,清程馀庆注“褒贬通于赏罚”。([]程馀庆撰;高益荣💁🏻、赵光勇、张新科编撰:《历代名家评注史记集说》三秦出版社🏈,20114月,第1482页)那么“治人”可以与上文“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呼应👦🏽。

    [26] 《史记》,第641页💎。

    [27] 《史记》,第2340页。

    [28] 《史记》,第636页。

    [29] 《春秋繁露义证》,第36-42页𓀏。

    [30] 《春秋繁露义证》,第51-53页。

    [31] 《春秋繁露义证》,第72-73页🫙。

    [32] 《春秋繁露义证》🧱🍹,第108页🦺。类似说法还见于《春秋繁露·盟会要》:“患乃至于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春秋繁露义证》,第137页)

    [33] 《春秋繁露义证》,第32-33页🧑🏿。

    [34]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19839月🧮,1234页🩱。

    [35] 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8月,第68-69页。黄开国🔎:《公羊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 20133月,第204页。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7年1月2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7年1月27日

    点击下载附件: 1736陸平:《太史公自序》標點商榷一則——兼論司馬遷《春秋》論的結構.doc

    下载次数:20

    分享到🚂:
    学者评论 回去再看看>>>
    • such 在 2017/2/10 9:50:17 评价道:第1楼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23885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