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建州》“恥度”解
(首發)
侯乃峰
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天子建州(甲本)》第7、 8簡👨🦯🥮:
者(諸)侯食同狀,視百正,寡(顧)還肩,與卿大夫同恥厇(度)。士視,目恆🫴🏿,寡(顧)還面,不可以不聞。恥厇(度),民之義(儀)也。
這句話由於理解上存在分歧,所以斷句上也有多種意見,此從楊華先生的看法斷句。[1]
其中“恥厇”二字,原考釋者以為:
“恥”⚱️,《說文》謂“辱也”,引申為感到恥辱的事。“厇”,古文“宅”字⏏️,見魏三體石經(《說文》古文構形 从广)。“宅”,通“度”。《書·堯典》🙇♀️:“ 宅西曰昧谷🎦🌗。”《周禮·天官·縫人》鄭玄注引作“度西”。《說文》🟤🎬:“度,法則也。” 引申為尺度☄️、標準,《禮記·王制》👨🦲:“用器不中度👋🏿,不粥(鬻)於市。”“同恥度”👨🏿🎤👨👧👧,恥辱之標準尺度相同💇。此謂視卿、大夫與百正標準相同。[2]
此說解“恥”為“辱”🦙,就字為訓👙,恐不可取💂🧜🏿♀️。
楊華先生以為🤳:
《管子·形勢解》:“儀者,萬物之程式也🕤。法度者,萬民之儀表也;禮義者,尊卑之儀表也。故動有儀則令行💆🏽♀️,無儀則令不行。故曰🫃🏽:進退無儀則政令不行🧑🏿。”其中的“法度者,萬民之儀表也”,與簡文本句完全相同。《禁藏》亦有類似說法🚮:“法者😍,天下之儀也。”意思是,貴族統治者的行為儀表,均為萬民所法✸,不可不慎🔯。
楊先生的解釋無疑是可信的🤸🏼♀️,只是沒有明確指出“恥度”的讀法及其含義來源。
我們認為“恥”當讀為“止”。“恥”古音透紐之部,“止”古音章紐之部🤨,二字韻部相同,聲紐同為舌音🏋️,相通假是不存在障礙的。如从“止”得聲的“祉”,古音即讀透紐之部🍃。又如“恥”本从“耳”得聲🤾🏻,“耻”為“恥”之後起異體字,其所从的“ 止”顯然也是作為聲符而存在👨👧👦。典籍也有“止”“恥”二字相通之例🚿。如《國語·晉語八》:“文子曰:恥為後世之見之也。”宋庠本恥作止。[3]
簡文“止度”之“止”,當可與《詩·鄘風·相鼠》中“止”字互相參證:
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
從語法結構上分析,詩中“止”與“儀”、 “禮”處於同樣位置🩱,詞性及意義也必然相同或相近🎯。“人而無止”,毛傳:“止,所止息也。”鄭箋: “止,容止。《孝經》曰:容止可觀。無止,《韓詩》:止,節。無禮節也🧠。”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於“人而無止”下加按語云👨❤️👨:
《釋文》引《韓詩》:“止🧔🏼,節也。無禮節也。”箋本之👩🏼⚖️,以為容止🛻,止即容也。《周禮·天官·掌次》注👩🏿✈️:“次✌🏿,自修止之處。”修止即修容也。亦通言容止🚶♂️,容止即禮也。《小雅》“國雖靡止”,箋🙂↕️:“止,禮也。”《大雅》“淑慎爾止”,箋:“止🚽,容止也。”《廣雅·釋言》:“止,禮也🎷。”《荀子·不苟》篇“見由則恭而止”,《大略》篇“盈其欲而不愆其止”,楊倞注並以止為禮👩🏽。[4]
“止”訓為“容止”、“禮節 ”,傳世文獻屢見不鮮👩🏿🦳,儼然常訓。我們推測“止”字之所以可以訓為“禮”,與儒家思想關於“禮”的觀念有很大關係。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於“人而無止”下云🥤:“凡有所自處自禁,皆謂之止😟🙆🏽♀️。”“自處自禁”即涵“有禮度”之義。又如《孔子家語·五刑解》🧑🎄:“ 凡夫之為姦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於不足🚣🏻♂️,不足生於無度,無度則小者偷盜🕞,大者侈靡🙆,各不知節。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故雖有姦邪賊盜靡法妄行之獄🦋,而無陷刑之民。”簡文“止度,民之儀也”亦可與此相互發明。如此🍾,以“止”字此訓來解簡文“止度”,則“止度”即“禮度”、“ 容止節度”。
“禮度”一詞猶言“禮儀法度”🫔,典籍習見。如《大戴禮記·盛德》:
故曰:刑罰之所從生有源👾,不務塞其源而務刑殺之,是為民設陷以賊之也。刑罰之源,生於嗜欲好惡不節🙎🏿♀️。故明堂,天法也⚛️;禮度,德法也;所以禦民之嗜欲好惡👨🏻⚕️,以慎天法📶✡️,以成德法也🐦🫶🏻。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相似的文字又見於《孔子家語·五刑解》:
此五者,刑罰之所以生🏃,各有源焉🩸。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刑罰之源,生於嗜欲不節🙍🏻♂️。夫禮度者👠,所以禦民之嗜欲而明好惡。順天之道👨🏿⚕️,禮度既陳,五教畢修,而民猶或未化,尚必明其法典以申固之。
這兩段文字涵義一致, 在“禮度”與“刑罰”的關係上𓀔,都主張修“禮度” 以使“民知所止”從而豫塞“刑罰之源”。這種思想是儒家的一貫主張,也與《天子建州》(甲本) 第4、5簡文所說“刑,屯用青(情),邦喪🏋🏽♂️;屯用勿(物)🃏,邦喪🍵;必中青(情)以羅於勿(物),幾(僟)殺而邦正”是一脈相承的,歸根結底是在強調“禮”的重要作用🪣🎍。
附帶提及:
《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章 中二“恥”字似也當依上說讀為“止”🌓,訓為“止度”、“節度” ➕。此章文字的解釋歷來衆說紛紜👏。清人劉寶楠《論語正義》於“有恥且格”下引漢代《祝睦碑》異文“有恥且恪”為說👨🏼🔬😭,《爾雅·釋詁》“恪👡🐓,敬也”,又《漢書· 貨殖傳》“於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故民有恥而且敬”,以為此句是說“言民知所尊敬而莫敢不從令也 ”。[5]劉氏此說於理甚洽。“莫敢不從令也”自然與上引《孔子家語·五刑解》“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之義相因🧇。“格”既讀為“恪”訓為“敬” ,則“恥”讀為“止”訓為與“禮”有關係的“止度”、“節度 ”,適足以發明《論語》此章二“恥”字之義。
又《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其中“行己有恥”之 “恥”似亦當同解8️⃣,指“行身處事有容止合禮度”🦵🏿。“有恥”與《相鼠》篇“無止”之義相反相成🔣。
2008年2月稿
注釋🤼:
[1] 楊華:《<天子建州>禮疏》🪢,《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集》🧑🏽⚖️,2007年11月。下文引楊先生意見皆出此文,不具注。
[2] 曹錦炎🛟:《天子建州(甲本、乙本)釋文考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22頁。
[3]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版,第403頁。據原文前後文意,此句當以“文子曰💮:止👠!為後世之見之也”為正💁♂️。參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432頁。
[4] 【清】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88頁。
[5] 【清】 劉寶楠 :《論語正義》✊,《諸子集成(1)》,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版🤼♀️,第27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2月15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年2月16日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