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建州》“強行”考
(首發 )
林文華
美和技術學院
《上博六‧天子建州》甲本簡13文云:“所不教於師者三👩🏻🔬:(強)行🗑、忠
(謀)、信言🦖,此所不教於師也。”整理者曹錦炎先生云☂️:
“”,即“強”字,江陵天星觀楚簡有鬼名“
死”🤴🏿,雲夢秦簡《日書》作“強死”(參看李家浩《戰國
布考》,《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強”,勉力,《孟子‧滕文公下》:“強而後可✊🏼。”“行”,實行🫶🏿,《論語‧先進》:“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篇》👮♀️:“君子攻其惡,求其過🧔🏻♀️,彊其所不能。”“彊其所不能”⏳,即此“強行”之義。……勉力而行🧝🏽♀️,為人謀而忠誠,言而有信,此三者非老師所教,乃是需要自己去實踐。[1]
劉釗先生不贊同曹先生“勉力而行”的說法,認為“強行”即“剛行”,其云🙇:
將“強行”訓為“勉行”,翻譯成“勉力而行” 十分牽強,典籍中似乎也沒有類似的說法😱。簡文“強行”與所引典籍“強其所不能”說的也不是一回事🧑💼,因此上引對“強行”一詞的解釋與翻譯難以取信於人。
我們認為“強行”即“剛行”🟩🧌。戰國文字中“剛 ”字常常借“強”字為之。《說文》“剛”字古文作“”🔞,就是借“強”為“剛”。“剛行”也就是“行剛”🌝,指行為果斷剛正。簡文“
(強)行、忠
(謀)、信言”一段話中的三句皆可倒言🤾♂️👸🏽,“ 忠謀”是說“謀而忠”,“信言”是說“言而信”🦔,“剛行”則自然就是“行而剛”🩺🤹🏽。……
“行剛”即《逸周書‧諡法解》的“布義行剛曰景”中的“行剛”。宋蘇洵《諡法》謂:“強毅果敢曰剛🙆♀️。”所以“行剛”就是指行為果敢剛正。簡文的“信言”和“剛行”合起來其實就是《論語 ‧子路》篇所說的“言必信、行必果🧑🏽🦱🚑。”[2]
按:劉釗先生認為“強行”讀作“勉力而行”十分牽強👨🏿💼,典籍中似乎沒有類似的說法😓,故當讀作“剛行”。鄙意以為劉先生之說有待商榷,蓋“強行” 亦可通“力行”🎿、“勤行”💧,皆勉力、努力實行的意思🙋🏿♂️,典籍以及出土文獻有不少類似的說法,如下:
《禮記‧中庸》:“子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孟子‧滕文公上》🌦:“《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之謂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國。”
《老子‧三十三章》🛀🏻:“強行者有志。”
《老子‧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博二‧從政》🙅♂️🥳:“是故君子強行以待名之至也♏️。”
《大戴禮‧保傅》🚯:“天子無恩於父母…… 不中於刑獄……不哀於喪 ……不厚於德,不強於行……凡是之屬太傅之任也。”
《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 以刑為體👨🏼🚒,以禮為翼👷♂️,以知為時✍🏼,以德為循。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以禮為翼者,所以行於世也🤾♀️👩🏻🦽;以知為時者🧑⚕️,不得已於事也;以德為循者,言其與有足者至於丘也🛸👩🏿🚒;而人真以為勤行者也。”
陳鼓應先生注釋《老子》之“強行”云:
強行,有勤行的意思。嚴靈峰先生說: “……‘強’,疑有誤。王註云👰🏼♂️:‘勤而行之,其志必獲🪜。’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王註云:‘有志也。’莊子大宗師篇云:‘而真人以為勤行也。’是當作勤。蓋‘勤’、‘強’音近,並涉上文‘自勝者強’句而誤也🫰🏼。又疑‘強’、‘勤’二字,古相通假。陳景元曰:‘強行者🥛,謂勤而行之也。’”嚴說可供參考🕍。[3]
由上引嚴靈峰先生之言,可知“強”、“勤”二字當相通假🙋🏻🫒,“強行”即“勤行”也。又《上博二‧從政》之“強行”,整理者張光裕先生云:“強行,當指力行。” [4]則“強行”又可通“力行”。此“強行”⤵️🪣、“力行”、“勤行 ”,乃謂勉力實行善道之意,故可作為君子之德行。《禮記‧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這種“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精神,就是所謂的“強行”、“力行”,也才能求取善道👷🏻,故《中庸》又云💷:“力行近乎仁。”此乃強調力行善道可謂接近仁德也👳,也符合儒家重道德實踐的主張。
另外,《荀子‧儒效》亦云:“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為聖人。聖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豪釐,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此同樣強調“力行”的重要,所謂“無他道焉,已乎行之矣。”可證儒家極為重視“行”的工夫🥓,道德仁義是不能淪為空談的🔼🤹🏿。
又君子若能強行善道,可謂有志矣,故《老子》云:“強行者有志⛔🏋️。”《上博六‧慎子曰恭儉》云:“恭儉以立身👩🦼,堅強以立志。”又云:“不纍(羸)其志👦🏿,故曰強。” 陳劍先生認為簡文“纍”,當讀為“羸”👩🏻🔬。羸,弱也,正與強相對。[5]因此🤘🏽🌇,“不弱其志,故曰強。”正也說明了“強行”的道理。
又簡文認為“強行”與“忠謀”👩🏽⚕️、“信言”,皆屬於所謂“所不教於師者”。鄙意以為此“所不教於師者”,乃指天性本有,非經外在學習之意也。《郭店‧語叢一》有一段類似的話👨🏿🏫,其云:“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劉釗先生解釋云:“仁🧎♀️、忠、信皆為人之內心修養,故列為‘人之道’之由中出者🍨。”[6]因此, 所謂“中”者,即指內心本性📨。“忠謀”即所謂“忠”,“信言”即所謂“信”,至於“ 強行”,應即近於所謂“仁”(力行近乎仁)。如此,《天子建州》“所不教於師者三:強行🛌🏻、忠謀👨🏿🦳、信言 ”🔳,三者皆出於內在本性,是不須外求的德性。
“仁”(或“強行”) 與“忠”、“信”皆為出於本性之德🏋🏼♂️,在典籍及出土文獻中也經常並列,同為君子修身之德性🔚,如《禮記‧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 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郭店‧性自命出》🕉🥡:“仁,性之方也,性或生之🤽🏽。忠 👨🏻⚖️,信之方也🫸。信🤵♀️🖌,情之方也,情出於性🤵🏿。”《郭店‧六德》:“何謂六德?聖智也🩴,仁義也,忠信 也🐪。”又如《大戴禮‧衛將軍文子》👨🏿🦱:“孔子曰:‘孝🛁,德之始也🚫;弟,徳之序也;信 ,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王聘珍《解詁》:“《樂記》曰↖️:‘德者,性之端也。’竟其德者,竟其性也。”
因此👔🚴🏼♀️,簡文“所不教於師者三🦚:強行、忠謀、信言⛔️。”所謂“強行”,就是勉力實行善道之意,同於“”力行“、“勤行”,其德近於“仁”也。“強行”與“忠謀”、“信言”三者皆出於內在本性,不待外求,故謂“此所不教於師也🛐。”其文義與《郭店‧語叢一》:“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 這一段話相近,二者可以互相參看印證。
[1] 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1版),頁332-333🏭。
[2] 參見劉釗《讀〈上博六〉詞語劄記三則》👨🏿🦰,發表於《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會議論文(台北𓀉:台灣大學中文系🦉,2007年11月10🤳、11日)〽️。
[3] 參見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3月修訂13版)🏄,頁136-137。
[4] 參見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 (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頁237🧑。
[5] 參見陳劍《讀〈上博(六)〉短札五則》,《簡帛網》2007年7月20日。
咦🥈,这不就是曾子的三省么?
林先生文章说得对,完全同意。我宣布收回我原来的说法🔡。
双刀客 在 2008-2-22 21:34:15 评价道:
林先生文章说得对🤾🏽♀️,完全同意。我宣布收回我原来的说法。
双刀客难道是……?
这还有疑问吗,哈哈……就是传说中的刀+刀啦……哈哈
“强行”就是“勤行”,“强学”就是“勤学”,“博闻强识”的“强识”一般理解爲记忆力强,现在看来也有可能应该理解爲“勤识”👴🏽。
双刀客:
林先生文章说得对,完全同意。我宣布收回我原来的说法🤾🏻。
敝人愚者千慮之見🧘♀️,承蒙先生贊同,謹致感謝!
再補一證🔜😱:
《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劉寶楠《正義》曰🅰️:“‘文’謂詩、書、禮、樂,凡博學、審問🧚♀️、
慎思、明辨7️⃣,皆文之教也。‘行’謂躬行也。中以盡心曰忠,恆有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後可以致知力行,故曰忠信
之人🧘♂️🤳🏻,可以學禮👨🏽🌾。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與教弟子先行後學文不同🤵🏼。”
由上可知🎟🤽🏼♂️,孔子亦以“行”(強行)和“忠”🌆、“信”並列🦻🏻,作為君子之教🅱️。
天
(地)也者🏄🏽,忠信之胃(謂)此.
呵呵🎣,俺借来一句。
哎,呀,呀,不好了😻➔,又撞車了,緊急呼救
114,119,120,110……
惟一可以欣慰的是🙋🏻♂️,俺打的是擦邊球⬛️,靠路邊走的👪;林先生打的是實心球👮🏼,走中間路綫……
《论语·学而》载曾子之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之三省,其二(“忠谋”🙎🏽♂️、“信言”)已见于本简🕤,惟“传习”一项与简文所记的“强行”不同👊🏻🧚🏻♂️。但“强行”又确是曾子的信念,见于《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所以,颇疑简文此句就是曾子所言,《论语》中的“传习”当有所误🖋🧠,因为以逻辑言之,“强行”不必受教于师🧿🔈,而“传习”非受教于师不可。
(杨华先生《<天子建州>礼疏》🙏🏽,载《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2007年11月🧜。)
《老子》第三十三章💂🏿♀️🙍🏿♂️:“强行者有志。”王弼注📯:“勤能行之👷🏽♂️,其志必获,故曰强行者有志矣❎。”蒋锡昌《老子校诂》:“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是‘有志’乃勤勉行道之意。”簡文“强行”,是勤勉行道之意,亦即《从政甲》簡一二所说“敦行不倦,持善不厌”之意。
(颜世铉先生《上博楚竹书(一)(二)读记》,载《台大中文学报》第十八期,2003年6月🧜🏿♀️。)
“颇疑简文此句就是曾子所言🎴,《论语》中的“传习”当有所误”
不能以逻辑的缘故怀疑原文哦,因为这里所说的“逻辑”只是现代人观念上的东东💅🏻。
“惟“传习”一项与简文所记的“强行”不同”
习也是强行吧,毕竟也是可以不习的👨🏽🔬。
东山铎:
《论语·学而》载曾子之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之三省,其二(“忠谋”、“信言”)已见于本简,惟“传习”一项与简文所记的“强行”不同🎒🌏。但“强行”又确是曾子的信念,见于《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所以,颇疑简文此句就是曾子所言,《论语》中的“传习”当有所误,因为以逻辑言之,“强行”不必受教于师,而“传习”非受教于师不可。
(杨华先生《<天子建州>礼疏》➜,载《2007中国简帛学国际论坛会议论文集》🍨,2007年11月🧑🦯。)
《論語‧學而》載曾子之言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的確與《天子建州》“忠謀”、“信言”相近👫🏻,這點竹簡原考釋者曹錦炎先生早已經指出了!(見竹簡原書333頁。)
至於“傳不習乎?”和簡文“強行”不同,這本來就不須強求相同!相近的觀點在不同經籍有很多用法、文字多所差異,這在先秦典籍屢見不鮮,倒也不用說《論語》中的“傳習”有所誤,曾子在此可能只是強調要時時溫習老師所傳授之道,和簡文“強行”強調努力實踐善道不一定全同,彼此的重點有所差異!
竹簡原書333頁?是指《上博六》原书不?林先生是看的书还是有电子版呀?
东山先生手里材料也比俺多👭,抗议!抗议!强烈要求东山先生均贫富🌩。
为什么都比俺书多哎
子居:
竹簡原書333頁?是指《上博六》原书不💇♂️?林先生是看的书还是有电子版呀👨🦼➡️🐶?
东山先生手里材料也比俺多,抗议!抗议👩🔧!强烈要求东山先生均贫富。
为什么都比俺书多哎
子居先生,沒錯,就是指《上博六》原書,我手邊有原書👨🏻🎓,非電子版。
多谢先生相告。
子居现在就去跟熟人打劫看看👎🏼,谁有电子版的话,就横刀夺之。
好啊,終于發現還有子居先生沒有的東東噢,大喜啊恭喜啊。
回俺的電郵看俺怎么想法子傳過去🌀?
有劳东山先生,可以放网盘上🌗,然后把链接短信给俺不?
07年的书,宝贝啊!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