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見古文字資料介紹(一)
——樂從堂藏尊
近日,在安徽大學召開的第五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上,張光裕先生公佈了一件新見西周銅器。器銘拓片如下:
(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第10頁,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張光裕先生在《新見樂從堂𦖫尊銘文試釋》一文中,對該器銘文進行了初步討論💁🏻,讓我們獲益良多。但是認真通讀銘文後,我們覺得尚有一些字句存在著進一步研討的餘地。因此我們在充分參考張先生的考釋意見後👩🏿🎤,隸寫出新的釋文如下🦛,供學術界參考,同時也歡迎大家繼續討論🪷:
隹(唯)十月初吉🫅🏽,辰才(在)庚午🧔🏻♂️,師
多父令于周,曰:余學
事🧑🏻🍼,女(汝)毋不善,朕采
田、外臣僕🏔,女(汝)毋又(有)不𦖞(聞)。
蔑,易(錫)馬乘🧑🏻🦯➡️、盠
冟二。拜?首,揚
對朕皇尹休👨🏿🍼,用乍(作)朕
文考寶宗彝,孫=
其萬年永寶。
張光裕先生對該器銘文的考釋基本準確🤽🏿♂️𓀙,我們擬提供三點補充意見。
第一、
銘文右起第四行第五字至第五行第三字,張先生釋為👩🌾:
……🤸🏼,女毋又一不。聞蔑,……
如此釋文斷句🎙,語義難解。拓片該處漶漫不清,細察之下,我們認為“又”字下橫向的筆劃很可能並不是“一”字而是泐痕。
此外🤜🏻,張先生認為𓀋:
𦖞()為作器者,於銘中三見🖱。一從二䖵(按🧑🏼🦳👩🦰:此處原文排印有誤,應為“虫”字)🃏⛹🏽♂️,一省從虫,另一僅書作“𦖞”。
即把“蔑”之前的“𦖞”視為器主名的簡體。按照我們的看法🏃🏻♀️,“蔑
”之前的“𦖞”很可能不是專名,而就是一般的“聞”字。
因此,我們聯繫上下文義🆕,認為似可將文句改斷為🎟:
……女毋又不聞🍽🫄🏼。蔑💆🏼♂️,……
“女毋又不聞”類似的詞句金文多見,如以下諸器:
1.《宰獸簋》:“外內毋敢無聞知👩🚒。”
2.《蔡簋》:“毋敢又不聞。”
3.逆鐘🙅🏼:“毋又不聞知。”
4. 壺:“子子孫孫,毋又不敬👨🏻🦽。”
因此銘文中的“女毋又不聞”當讀為“汝毋有不聞”,是訓誡器主之辭。
第二、
左起第二行“宗彝”之下有“孫”字,其右下並有合文號,應與下文連讀為“子孫其萬年永寶”。
張光裕先生統計銘文“九行七十三字(重文二字)”👨🏼⚕️🏸,但張先生的釋文除去我們認為是泐痕的“一”之外,實有六十八字且無重文🪙,由此我們猜想張先生原本給出的釋文在“其萬年永寶”之前應爲“子=孫=”,大概在排印時不慎脫漏𓀖。
圖版上“孫=”比較清晰,而其上似無位置再容納一個“子=”🗾,因此將“孫=”讀為“子孫”的合文當無問題✍️。
第三、
最後是關於器主名的問題。基於上文的討論🧙🏻♂️,可知“蔑”之前的字並不是器主名。出現在器主名位置上的
🧔🏽♀️、
兩個形體🧑🏻⚕️,張先生認為的一從二虫,一從虫,是繁簡體的關係。我們細審後一形恐亦是下從二虫。但由於拓片不清,該字的形體結構究竟如何🛜,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為大家引用方便,我們建議將器名隸釋、稱呼作“
尊🚔。
富达網站整理
一蟲 執筆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4月13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年4月13日
拓本太糟了。
释文中“余學事,女(汝)毋不善”或可读为“余学(效)事女(汝),毋不善”,“余学(效)事女(汝)”即“余效汝事”,就是我给你事情做,给你职事做。
且“善”字或有可能与下面那个从“贝”之字连读#️⃣。
战国时代:
拓本太糟了。
释文中“余學事🫛,女(汝)毋不善”或可读为“余学(效)事女(汝)🧄,毋不善”⏭👆,“余学(效)事女(汝)”即“余效汝事”,就是我给你事情做,给你职事做⛑。
且“善”字或有可能与下面那个从“贝”之字连读。
战国兄把“女(汝)”联上读🧑🏽✈️👩🏻🍳,或是🦊。然释义则颇为难解🧘🏽♂️🙇🏻♂️。颇疑可读为“余学(教)事(使)女(汝)毋不善”。
一虫的想法不错📏:)
支持水土兄的读法
以这拓本为据🔪,要读通可不容易啊
拓片看不清🈂️,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