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簡《容成氏》“九州”補說
(首發)
孟繁璞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上博簡《容成氏》記載了一種不同於《尚書·禹貢》《爾雅》《周禮》和《呂氏春秋·有始》(下稱《呂覽》)的“九州”說🧑🏿🦱。筆者擬在各位專家🧚🏽、學者考釋基礎上[1],談一下自己的研讀體會。
《容成氏》載(識字從原整理者李零先生釋👰🏿♂️,僅州名不作改動):
禹親執朸耜👯,以陂明都之澤,決九河之阻♚,於是乎夾州、州始可處。禹通淮與沂,東注之海,於是乎競州、
州始可處也🫅🏻。禹乃通蔞與
,東注之海,於是乎蓏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三江、五湖👩🏻🎨🏄🏽♂️,東注之海,於是乎
州、
州始可處也。禹乃通伊、洛👩🏼🚀,并瀍、澗,東注之河,於是乎
州始可處也。禹乃通涇與渭,北注之河,於是乎
州始可處也。禹乃從漢以南爲名谷五百,從漢以北名谷五百。[2](簡24-28)
對於簡文呈現的“九州”格局👩🏿🎨,研究者難免會陷入這樣一種“舉棋不定”:一方面,出於忠於原文的考慮,提醒自己傳世文獻的“九州”說對自己會造成誤導。另一方面,《容成氏》“九州”並非與傳世文獻“格格不入”,故而在不知不覺中仍會“按圖索驥”👨🏿⚖️。本文認爲👁🗨,一方面👶🏼,《容成氏》“九州”同樣體現著《禹貢》等“九州”框架。但另一方面,《容成氏》的特色在於州的名稱👨❤️👨、來源和大致範圍🧑🏻🦼➡️,這一點其它的“九州”說無法提供直接幫助。
筆者推測的基本方向是👨🏿🎓,首先,各種“九州”說對於州的命名方式都可以追溯到山水之名,進一步探求🤷🏼♀️👨🏿🦱,部分還可以追溯上古部族或邦國,以五行說比附顏色、方位來解釋州名的思路不可取。試舉例,兗州、青州🔦、營州分別以沇水😋、青丘和營丘名,并州以商周之并方(并伯)[3]名🔂🥷🏿,幽州以子幽國(幽侯)[4]名🦹🏼♂️,徐州以徐方、徐夷名,揚/楊州以揚越(不排除也可能是陽夷)名。其次,《容成氏》“九州”對大禹的“時代性”也給予了足夠關注(《左傳·哀公七年》提到,禹時有“萬國”,考慮到文獻闕如的因素,可放寬至殷代),僅出現個別採用後起地名等稱呼的情況。
關於《容成氏》州名,本文分三類:第一類,識讀、州域基本達成共識的:、
👨🦯、
、
州當即莒、荊🏺、揚、豫州🤹🏽♂️💀。第二類,爭議有所限定🥀、但有待說明的🔊:夾州👨🏽🍳、
州、競州。第三類👂🏼,重點分析的💆🏿♂️👩👧👦:蓏、
二州。本文是就第二、三類展開。
一 夾州、州𓀓、競州
1.夾州🧒🏻:學者或認爲大致相當於傳世文獻的兗州(李零🙅🏻♂️、陳偉𓀙、沈建華先生)💂,晏昌貴👱🏽♀️、易德生、史杰鵬、凡國棟🤦🏻♂️、夏世華等先生據《爾雅》“兩河間曰冀州”、《呂覽》“兩河之間爲冀州”等材料主張當於冀州。不過排比《爾雅》《呂覽》“九州”格局,“兩河”之間的冀州主體不超出今山西🫸、河北省,所指絕非古黃河下游的南北支流之間形成的狹長區域。由於《爾雅》《呂覽》有幽州🙌,《周禮》有并州🚵,從中甚至還能看出《禹貢》冀州範圍最大(涉及蓏州討論🔉𓀁,詳見下文)。《容成氏》與傳世文獻冀州的重疊範圍很小🦓。
應當說,《容成氏》夾州只有結合其描述的方位才能達成合理推斷💆🏻♀️。簡文提到,大禹治水方式分三種👨🏽🚒。除青👌🏽👰🏽♂️、莒💆🏻♂️、蓏、荊、揚州是“注之海”💪,豫、二州“注之河”🌧,禹只在夾州🔹、
州使用了“爲阻”的方式。考慮到蓏州已有禹“通蔞與
,東注之海”的表述💻👰🏼♀️,這說明涉及夾、
二州的“決九河之阻”是就“暢其流”而言🦬,但州并不濱海。
以此爲背景🏜,夾州大致對應《禹貢》“濟河惟兗州”,《爾雅》“濟河間曰兗州”以及《呂覽》的“河🐹、濟之間爲兗州”。由於語焉不詳,傳世文獻中的“冀州”無論其範圍如何(就是否包含并🖕🏽、幽州而言)👨🏻🌾,都無法確知冀、兗兩州的界限究竟是古黃河下游的南北哪條支流😑,夾州北界同樣存在這個問題。
2.州:“
”字學者多識作“徐”(李零、陳偉🛐、晏昌貴、凡國棟、尹宏兵先生)🛌🏻,易德生先生識作兗州🧑🏼✈️。就隸字而論🧑🏻🎄,去除羨符之後該字無疑是“涂”。從古音的角度論之🧑🏻🦯➡️,也的確能夠讀作“徐”🥘🖖🏻。不過筆者更屬意於此名處乃專指,即“禹合諸侯於塗山”(《左傳·哀公七年》)[5],“禹之興也以塗山”(《新序》)[6],“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史記·夏本紀》)[7]之“塗/涂”。固然殷商以來徐方、徐夷與涂山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不能據此將“涂山氏”寫作“徐山氏”。涂山有多處(今豫西🕶🟧、壽縣、紹興等地)。其中🏊🏻♂️,《漢書·地理志》九江郡有當塗侯國(今懷遠縣南[8]),《後漢書·郡國志》“平阿,故屬沛,有塗山”注:“應劭云#️⃣:‘山在當塗’”[9]⛹🏽♂️,《清一统志》懷遠縣下“山川”部分記載同之[10]🤱🏿,這是塗山地理位置較確切的記錄🫲🏿。儘管其地距簡文“明都之澤”稍偏南,但符合夾州與
(下文寫作涂)州(應當是夾北涂南)指涉的大致方位。據此,本文識作“涂州”。
3.競州↘️👩🏼💻:學者多據域面(李零🌾、陳偉、晏昌貴先生)或古音(易德生先生)🥑,認爲“競”之正字不歸“青”則歸“營”,惟周書燦先生僅認爲與青/營州“或有一定的聯繫”[11]。
依據傳世文獻青/營州方位👨🏻🔬🪀,以及簡文“禹通淮與沂”所指涉區域,很長一段時間筆者篤信此“淮”必《禹貢》“濰、淄其道”之“濰”無疑👨👩👧。[12]不過重讀《周禮》“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沐。”并聯繫書中“河東曰兗州,其山鎮曰岱山,其澤藪曰大野,其川河、泲,其浸盧、維”和“東北曰幽州,其山鎮曰醫無閭,其澤藪曰貕養🙇🏿,其川河👩🏻🎤、泲🍞,其浸菑、時”,筆者又覺得😺,一方面《周禮》青州較《禹貢》等明顯偏南。另一方面原屬《禹貢》青州的濰水、淄水成爲了兗、幽“浸”👨🏻💼。並且,幽州連涉“河、泲(案🙆🏻♀️:濟水)”。以上三州範圍的“位移”難免讓人聯想到齊閔王時“南舉……淮🪥,并巨宋”(《鹽鐵論》)🚶🏻,以及後來燕國佔領齊國七十餘城後出現的局面。從中不單可以看到另一個版本的“青州”🚁,同時也可以用來說明《容成氏》之“淮”確是就古淮水而言🦸🏽♀️,這就可以回答晏昌貴先生提出的競州即便是青州,卻“對應的是淮水”的疑問[13]。另據《漢書·地理志》,周時“改禹徐、梁二州合之於雍、青”[14]🍘,此說固然未必爲事實💑,但從區劃格局的角度考慮🧢,也能看到從一種將傳世文獻中的徐州“劃入”青州的版本。《容成氏》競州與之雖非完全相同,但從中仍可看到方位上青州存在“南移”條件。在這個意義上,競州以青州論之更切合。
仍有必要說明的是,既然《容成氏》青州與《周禮》同爲“偏南式”設定,那麼《禹貢》等青州之域是否涵蓋在此“青州”之內有待進一步探明👨🏼🍼。
二 蓏州👤、州
4.蓏州👵🏼:“州”前字李零先生隸作“蓏”,陳偉先生改識爲“藕”[15]🤬。李零先生指出,蓏州當於《周禮》并州[16]💅。筆者認同李先生的觀點。不過就範圍而言,聯繫“夾州”條對冀州分析🍑,似乎至少可以將蓏州擴大至《爾雅》《呂覽》冀州的範圍。
“冀州”有大(《禹貢》)、中(《爾雅》《呂覽》)👱♀️、小(《周禮》)三種。《禹貢》冀州最大(涵蓋壺口🚵🏼♂️、梁、岐,太原🎅🏼、岳陽👴🏻,以及恆、大陸和碣石等),《周禮》冀、幽、并三分🦹🏿♀️。《爾雅》“兩河間曰冀州”“燕曰幽州”與《呂覽》“兩河之間爲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爲兗州,衛也”“北方爲幽州,燕也”,說明僅有冀、幽👳🏽♂️,介乎《禹貢》《周禮》之間。《漢書·地理志上》云,周時“分冀州之地以爲幽、并”[17],從州制格局來看🧘🏿♂️,《周禮》并州大概爲《禹貢》冀州的三分之一。
這一點站在《周禮》并州的立場上也可以看到。一方面,并州“其川虖池👩🏼🦱🍘、嘔夷,其浸淶🙅♂️、易”與《容成氏》“禹乃通蔞與,東注之海”的易水有重疊。進一步論之,《周禮》幽🏋🏿♂️、冀📛、并的“並立”,此“冀州”被限定在了今山西中、南部🔝,幽州則是一種“環渤海州”形態,這說明并州呈現出以河流爲導的“東西向”域面🙂↕️。
通覽《容成氏》“九州”,如果蓏州僅指并州(山西、河北兩省中、北部),那麼《周禮》的冀州域面(大致在山西省中南部)無州“當之”。據簡文夾州、涂州在古黃河下游以南。豫州其西🌎,亦河之南🤓。州之涇、渭“北注之河”,是處河之西,青🙅🏽♀️、莒⚠、荊、揚州又與之無涉。則蓏州至少涵蓋《爾雅》《呂覽》的“冀州”範圍(因幽州是否涵蓋不明確),本文稱作“中冀州”🚵🏻♀️。
再來看蓏州得名🦾。
上文提到,簡文“蔞與”的“
”學者多認爲即古易水,但“蔞水”尚未指實🚣🏿。筆者注意到,《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經》載:
泰戲之山……虖沱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漊水。[18]
簡文有“蔞水”🆖,恐與“漊水”同指👨🏿🦳。郝懿行“疑虖池別流即漊水”,是從虖沱之水與漊水的“支流-主流”名稱借用關係角度作的說明,應可從。
“虖沱之水”當即滹沱河,又名“亞馳”“虖池”“呼池”“呼佗”“呼”“徒駭”,屬《周禮》并州。其河道多變,諸流在今保定、衡水之間入海。[19]該水至遲在殷代時代已是屏障殷王朝北土的重要河流✍🏿,其中、下游的渤方🥍、方侯、北方等都與殷王朝有著親族關係。
再來看“泰戲之山”,郝懿行引畢沅語:
畢氏云:“山在今山西繁峙縣西,《淮南子·墜形訓》云‘虖沱出魯平(孟案:當作乎。下文可證)’🚓,《說文》云‘泒水,起雁門葰人戌夫山’👨🚒🤦🏻♀️,《元和郡縣志》云‘繁峙縣泰戲山一名武夫山♞,在縣東南九十里’,《太平寰宇記》云‘繁峙縣泰戲山,今曰泒山’。又云‘虖沱河🧛🏽,源出東南孤阜山👨🏻🎓。’據此🦼,則‘戲’字當讀如‘呼’🕟。《說文》本從‘?’聲,‘泰戲’‘魯乎’‘戌夫’‘孤阜’,皆聲相近,字之異也。”
引文提到了“泒水”。凡國棟先生注意到,蓏州可能正與泒水有關👨🏻🎤。不過凡先生的觀點是🏌🏻♀️:“泒水即爲虖池水……蓏州恐以泒水得名”[20]👨🏭👨🏿🎨,點到即止。此說有待深究。
《說文》水部泒水載:
泒水。起鴈門葰人戍夫山,東北入海。……《北山經》曰📤:“泰戲之山……”李吉甫曰🫲🏼✦:“泰戲山,一名武夫山,在繁峙縣東南,虖沱水出焉。”《通典》:“虖沱水出繁峙縣東南泒阜山”🅰️。明《統志》謂之小泒山、大泒山🦹🏽。然則戍夫即武夫🧙🏽,即泰戲也。泒水即虖沱之源也。从水瓜聲。[21]
對照道光👨🔬、光緒《繁峙縣志》,泰戲山分別作孤山[22]、大孤山[23],不過一云縣“東北”💆🏼♂️,一云“東南”🧚🏻。其中,道光志以縣東向依次另有大孤山、小孤山[24]🛠。光緒志則言泰戲山(大孤山)以北有小孤山[25]。書載雖異✌🏽,然皆明言滹沱水所出👭,概因縣東域諸山稱謂側重有所不同(也帶有“廣異名”的色彩)。
可以看到👩🏻🦽,對於“泰戲之山”的考釋👇🏽,各家皆圍繞“瓜-泒-孤”展開。本文認爲,以“瓜”爲字元的各字反復出現,實已說明了“泰戲之山”即“蓏州”的直接語源。
劉釗先生指出,古文字構形中“一些字有繁化的現象,繁化表現為筆劃重複、偏旁重複🫡、全字重複以及加聲旁符等幾種形式”[26]🦵。許多字的構件“寫成三個(偶爾寫成四個)🧑🏼🍼,也可以寫成二個,又可寫成一個,許多情況下並不固定……實際上仍是一個字”[27]。對於“蓏”字,筆者嘗試從古文字構形“偏旁重複”的角度展開分析。此判“蓏”與“苽”同,即“菰/孤”。
“苽”可通作“菰”,《禮記·內則》:“蝸醢而苽食”,《正義》云:“‘苽’音孤🏎,字又作‘菰’,同👶。”[28]文獻亦可見“苽”通作“孤”的用例🦢,帛書《周易經傳·暌》:“九四,暌苽”“上九,暌苽”[29],今本“苽”并作“孤”。在此基礎上,以下嘗試進一步證明蓏(苽-菰/孤)州乃是以孤竹國爲命名的州。
孤竹👮🏽♂️,又作“觚竹”[30]👐。其疆域綿貫冀東北、遼西一帶。甲骨卜辭中已有“竹”(《小屯南地甲骨》1116、《金章所藏甲骨卜辭》622)、“竹侯”(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3324)。商代晚期的亞鼎(亞憲孤竹乃👊🏿。《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卷一00578)👼🏻、亞
孤竹罍(亞憲孤竹🧏🏽♂️。《集成》卷二十五13783)和西周早期的孤竹父丁罍(父丁孤竹亞微。《集成》卷二十五13810)銘文中也可見到孤竹的相關記載🧖🏻。“孤竹”釋名說法不一,主要有“竹少”說🛡、“酒器簡牘”說、“書寫工具”說、“樂器”說、“圖騰”說。本文認爲,可以嘗試從聯綿詞角度來分析。
齊佩瑢先生發現🧗🏻,聯綿詞詞族中“果蠃”與“科斗”相關[31]🤵🏻♂️。蘭佳麗先生在齊先生研究基礎上3️⃣💃,從語義層次的角度將二者拆爲兩組。其中,“果臝”詞族包含果臝(栝樓)、果鸁、果蠃、????(????、果蓏)、果隋(果墮)、壺罍、壺盧(胡蘆)🤳、胡簶(胡禄)、琅玕🏊🏿、古弄等💁🏻♂️。[32]聲式爲“見/來式,音轉爲見/定式,匣/來式🏌🏽♀️,倒言爲來/見式等”[33],“上字見母匣母旁紐🌯🚃,下字定母與來母旁紐👼🏻,構成音轉關係🤼,故詞族中的各聲式是相通的。從聯綿詞的韻部來看,涉及涉及歌、侯、魚、屋元🧑🤝🧑、陽等👨🏿🦱。大部分聯綿詞是疊韻關係……這個詞族聯綿詞上下字都是一等韻😡🕢,開合口同一性很强。”[34]“科斗”詞族包括蝌蚪、活東👟、款東(款涷、款冬🧛🏼♂️、顆涷🛹、顆凍)、魁堆💃🏼、磽?、骨朵🚴🏿、榾柮、???😅、胍??(胍肫)🧎🏻➡️、??胍、榾??、疙瘩等👆🏽。語義與“果蠃”類似,指圓轉貌🃏。“聲母格式有溪/端、見/端、匣/端等🦖。上字聲母爲牙音,溪🐠、見🙆🏻♂️、匣旁紐關係;下字聲紐爲舌音☸️,端、定旁紐關係,故詞族各聲母格式之間完全相通的。再看韻部,其同一性不及聲紐那樣整齊,變換比較大👌🏽,涉及歌、侯、東、月、宵、微、物、魚等,但是每個聯綿詞內部仍具有一定的同一性”[35],只有“科斗”“顆東”“活東”是非雙聲疊韻聯綿詞。分析中不僅可以看到“苽”與“蓏”的音近關係[36],尤爲重要的是,其說明了“滹沱”與“孤竹”應爲“一聲之轉”(“孤”“滹”旁紐雙聲、疊韻)🍕。不過考慮到聯綿詞的“特殊性”,詞無論正字,故而對“蓏(苽)”的判識只能選取相對公認者作爲正字。聯繫詞族上下字的音韻關係(還可能包含與之相關的“衍音”[37])🧖🏻♂️,至少可以看出“蓏(苽)”“泒”“戲”“滹沱”👨🏿,以及“孤”“竹”“孤竹”的某一層含義是相通的🏌🏽♀️。尤其聯繫到《山海經》“泰戲”很可能就是“大孤”,由是蓏州依與孤竹國的關係而識作“孤州”較爲允當。
至於範圍,筆者依稀覺得🛌🏽,孤州與并州之“所當”非指“重合程度”,而是富达域(這種“重心差異”的原因可能在於《容成氏》作者不像《呂覽》那樣“以一國當一州”)。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容成氏》作者可能在無意間提示了殷商早中期的孤竹國[38]🍒🧟,是在滹沱河流域活動👩🏼🦱,又或是曾有自冀東北-遼西孤竹國本部遷徙而來的孤竹國人在此定居🤵🏿♀️、生活🩻。李學勤先生指出🤤,盧龍🤹🏼、喀左的孤竹青銅器是“很典型的商器”🧙♂️,但金腕飾等則體現出夏家店下層文化的特點🫴🏼,“盧龍雙望發現過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薊縣的這種遺存更多”[39]🧜🏼。太行山區北部、京津平原也有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分佈🧑🏽🦱🤜🏿。從甲骨卜辭所見孤竹國(幽州)是否涵蓋於孤州之內仍有待明確來看,孤州域面至少同於“中冀州”(《爾雅》《呂覽》)🏊♀️。
5.州🙏🏿:學者多認爲州名源於沮水(李零、陳偉、晏昌貴、凡國棟先生),在此基礎上,學者識作且州(陳偉先生)🚯、虘州(晏昌貴先生)。也有學者在認同當於雍州的基礎上🦘,不討論與沮水的關係🧗🏻♂️,而以“傳說系統差異”論之🪨,一仍
州之名(周書燦先生)𓀖。此問題的討論將於本條末尾處結合其他文獻一并分析。本文認爲,
州得名與殷商“??方”有關。
楊樹達先生注意到✩,《殷墟文字甲編》“八〇七版”🦼、《書契前編》卷五“37頁五版”和《書契后編》卷上“18頁九版”都提到過“??方”,并認爲即《詩經·皇矣》之“徂”。篇云:“密人不共……侵阮徂共👩🏽🎨。”不過《毛傳》“徂”釋“往”🤛,鄭箋以阮🤴🏻、徂🗞、共爲“三國”🫳🏽,觀點迥異🧝♀️。後世學者傾向不同,王肅👲🏽、孔晁🎈、孫毓非鄭🧚🏽♂️,理由是未聞三國事。孔穎達據文以三國與密須爲“四國”。因“於時書史散亡”,“事在此詩,即成文也🧂。”皇甫謐、張融從之,理由大致相同。楊先生認爲:“侵阮往共,於文理難通,毛義本有罅漏🍼。……今用甲文勘校《詩經》🦨👷🏿,知??之與徂,文雖殊而事則一”[40]。
以??方爲線索🧙♂️,還可以發現一😱、三⚗️、五期甲骨卜辭中也提到過“??方”(又作“虘”“虘方”或“”)🚶🏻♀️。一期卜辭中與商爲友(《合集》7910/1),三期時常反叛,受到商王征伐(《合集》27997/3🤦♀️、27995/3🥤、27996/3、27990/3),五期與三期情況類似(《合集》36530/5、36528反/5、《英國所藏甲骨集》2523/5)。??方是一個力量比較強大的國家🏚,五期卜辭中殷商對??方的戰爭甚至可能持續了兩個多月🧝♂️☂️,至周時還曾遭到過武王的征伐(《史墻盤銘》)🙅♂️。[41]與之相關👩🏿🦱,甲骨卜辭中有“四封方”(或釋“四邦方”。即??方、羌方、羞方、轡方)👨🏻🦰,爲商朝冊封的四個方國👩🏻⚖️。依據四者與
、召等方國的相對位置🛢,可以推算出故地皆在商王畿以西和西北部。[42]據孫亞冰先生考證🥲,??方在殷西一帶🤾🏿♂️,與羌方、轡方、羞方、絴方、
方臨近。[43]
清華簡《繫年》還出現了“奴之戎”[44],周初秦之“先人”西遷至邾
(圄)山(今作朱圉山,在天水甘谷縣西南[45])落腳與之有關。接前述楊先生對《詩經·皇矣》的分析,考諸史實,殷商末年涇水流域有密須、阮、共(西共)等國,周文王時猶存。地在周人豳地以西👨🏿🍳,今涇川縣境[46]。值得注意的是,平涼市與天水市接壤。涇川縣屬平涼🫳🏽,在市境東,這也說明奴
之戎大致在此區域活動🧛🏼♀️。單就方位而言,奴
之戎與殷商時代的??方可能有關🤛。
目前不明確是,雖然阮、共與“奴之戎”都在甘肅東部活動,但仍然無法確知《詩經·皇矣》之“徂”(且從鄭說)是否對應“??方”或“奴
之戎”。至於前文提到的沮水,先秦有兩“沮水”🗓,一北一南。前者(《說文》作??水,《漢書》《水經注》作沮水)“入洛”(案📃:今名北洛河)🐞,常與漆水混言[47],在洛水❕、涇水之間(陝西中部),今稱“沮河”“東沮水”👮🏿。后者“出漢中房陵🙊,東入江”[48]🏘,漢水支流(甘陝交界偏南),今稱“上沮水”。目前的問題在於🕛,以天水-平涼爲坐標,二者正好處在一東一南的方位。其中《禹貢》雍州稱“漆沮既從”👩🏽🦰,東沮水所屬明確,但南邊的上沮水既然作爲漢水支流,這就與後文禹“從漢以北名谷五百”矛盾🙄。如此看來🧏🏼,
州如果沮水有關⚠️,也只能是就東沮水而言。退一步講,即便二水“混言”,視作有共同的命名來源,且與
州名謂同構,那麼也只宜將“沮”與“泒”同論👲🏼,看作“偏旁染涉字”𓀒。本文姑且只將“
”字的字形稍作調整,“又”構件右移,寫作“??州”👩🏼🔬。
三
作者在敘述??州之後,又提到🔐:
禹乃從漢以南爲名谷五百,從漢以北爲名谷五百🌈。
筆者所見研究之中,自李零先生指出“簡文以漢水爲界劃分南北,值得注意”[49]之後,未見學者就此展開進一步探究,不少文獻在引征簡文“九州”時,乾脆略去此二十字。此處談一下筆者的認識🧴。
這裡描述的是在“九州”之外,大禹順依漢水河道[50]👼🏻,對其南北同樣進行了規劃,只不過他對這兩個區域不是以“州”論之🎀。具體而言😻,較之於“決”“通”來說★,大禹對漢水流域採用了“爲”的方式。筆者體會,此“爲”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大禹依循漢水水文𓀏,執行較少人爲干預的因循行爲,依形勢而定南北各五百谷道🧑🏿🎓。另一方面,對谷道進行命名和認定工作🎬。這與《尚書·呂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大戴禮記·五帝德》“禹敷土,主名山川”的“名(命)”行爲如出一轍👩🏽💼。尤爲重要的是,這個在《容成氏》作者心中帶有“準州”性質的兩個區域,且不論漢以北“名谷五百”與??州界限在何處。單就漢以南“名谷五百”而言🏋🏽♀️,其與《禹貢》梁州必然有大面積重疊[51]。由是對於《容成氏》“九州”的討論不涉及這一區域是有失公允的。
[1] 專家😻、學者觀點見於以下文獻。如無引用,不再標注頁碼:
李零:《容成氏》[Z],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68-272頁📸;陳偉🦵🏿♡:《竹書<容成氏>所見的九州》[J],《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41-48頁🧑🦽➡️;晏昌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中<容成氏>九州柬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第503-506頁;易德生:《上博楚簡<容成氏>九州芻議》[J]🥇,《江漢論壇》2006年第5期,第106-108頁;史杰鵬:《上博簡<容成氏>字詞考釋二則》[J],《江漢考古》2007年第1期,第93-94頁;凡國棟😒:《<容成氏>“九州”得名原因試探》[C],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12-219頁;尹宏兵🏈:《<容成氏>與“九州”》 [C],丁四新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20-236頁;夏世華:《上海博物館藏楚竹書<容成氏>集釋》[C],丁四新、夏世華主編:《楚地簡帛思想研究(四)》,武漢🐠:崇文書局2010年👱🏽♀️,第132-134頁👻;周書燦🫎:《上博簡<容成氏>九州補論》[J]👩🏼💼,《史學集刊》2012年第3期,第91-95頁。
[2] 李零:《容成氏》[Z],《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268-272頁🧍♂️。
[3] 考釋詳見 劉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J]🧑🏿🔬,《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19頁;马保春著🧰:《晋国地名考》[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64-165頁👆🏻。
[4] 金岳:《燕山方國考(下)》[J]😥,《遼海文物學刊》1987年第1期🍕,第86-88頁。轉引自氏文:《滹沱河商族方國考》[J],《文物春秋》1995年第2期,第61頁。
[5] [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李梦生整理:《春秋左传集解》(下冊)[M]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842頁🧝🏿。
[6] [汉]刘向编著,石光瑛校释,陈新整理🧑🧒:《新序》卷一《雜事》🍦,《新序校释》(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7页⚁。
[7]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9️⃣,《史記》(第一冊)[M]🖱,《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03頁😼。
[8] 周振鶴、李曉傑🤦🏼♂️、張莉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上)(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76頁。
[9]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後漢書》志第二十二《郡國四》,《后汉书》(第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3485頁。
[10] 不題撰人:《鳳陽府一》🖨,《嘉慶重修一統志》(第7冊)[M],清史館藏進呈鈔本⬅️,張元濟主編:《四部叢刊續編·史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不標頁。
[11] 周書燦:《上博簡<容成氏>九州補論》[J]🧎♂️,《史學集刊》2012年第3期,第94頁。
[12] 濰水匯注北海。“禹乃通蔞與🕚,東注之海”可以證明,注入北海同樣視爲“注之海”♖。
[13] 晏昌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中<容成氏>九州柬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第504頁。
[14]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第八上⚆,《漢書》(第六冊)[M],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539頁⛰🧍🏻♂️。
[15] 本條筆者是圍繞“蓏”字做的分析。若就“藕州”而言,結合前文簡文青州域面不明確來分析🧗🏼♀️,不排除“藕州”包裹戰國齊國領土🥊。如此一來💆🏿♀️,“藕”很可能是“嵎夷”之“嵎”(參考《禹貢》對於青州的描述)🫱🏻。
[16] 李零🐈⬛👮🏼:《容成氏》[Z],《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270頁。
[17] [漢]班固撰👨🏽💻:《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上》第八上,《漢書》(第六冊)[M]🤵🏼,第1539頁🧑🏽🏭。
[18] 郭璞注💐,郝懿行箋疏:《山海经》(上册)[M]✹,王云五主编:《萬有文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88頁▶️♦️。
[19] 周振鶴編著🕘:《漢書地理志匯釋》[M],譚其驤主編👨🏽🚒🕗:《正史地理志匯釋叢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01-402頁。
[20] 凡國棟:《<容成氏>“九州”得名原因試探》[C]🛌🏿,《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新出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16頁🛌🪨。
[2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543頁。
[22] [清]吳其均纂修🧗🏿♀️:《道光繁峙縣志》(卷一),據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本影印,《道光繁峙縣志、光緒繁峙縣志、乾隆保德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1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31頁😟。
[23] [清]何才價修🏅🐅、楊篤纂🏄🏽:《光緒繁峙縣志》(卷一),據清光緒七年(1881)刻本影印,《道光繁峙縣志𓀃📘、光緒繁峙縣志🍈🤌、乾隆保德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15冊),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209頁。
[24] [清]吳其均纂修:《道光繁峙縣志》(卷一)🧑🏿⚕️,《道光繁峙縣志、光緒繁峙縣志🏌🏽、乾隆保德縣志》[M]🐥,第32頁。
[25] [清]何才價修、楊篤纂🫄🏿:《光緒繁峙縣志》(卷一)👨🏿⚖️,《道光繁峙縣志、光緒繁峙縣志🫴🏿、乾隆保德縣志》[M]👎🏿,第209頁。
[26] 劉釗著😭:《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6頁。
[27] 同上,第37頁
[28]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整理,王文錦審定🌏🧙♂️:《禮記註疏》卷二十七《內則》第十二,《禮記正義》(第3冊)[M]📧,同書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981頁🔳。
[29]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叁)》[M]👩🏽⚕️,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33頁。
[30] 例如,《爾雅·釋地》有“觚竹”,《國語·齊語》作“孤竹”👀。“菰”與“觚”之通假當屬相關用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蓮藕菰蘆”🤏🏼🔴,《漢書·司馬相如傳》《文選·子虛賦》“菰蘆”并作“觚盧”🌱。
[31] 齐佩瑢著🚗:《训诂学概论》[M],《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4✌🏽、36頁🤦🏼♂️🤣。
[32] 蘭佳麗著:《聯綿詞族叢考》[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2年,第205-208頁。
[33] 同上,第205頁。
[34] 同上,第208頁。
[35] 同上,第221頁🦇💍。
[36] 具體而言,“果蓏”爲瓜果總稱,亦作“婁”(《說文·艸部》)。“果臝”♘,多年生草本植物,亦作“栝樓”(《爾雅·釋草》)🌕。“蓏”“臝”雙聲疊韻🩼🏊🏽,由婁/樓爲中介構成的用例也可以看到二者在使用上的密切關係。“苽”與“蓏”諧聲可以用複輔音來解釋。
[37] 試舉例🩸,“邾婁”(《公羊傳·隱公元年》)之與“邾”“婁”,“牟婁”(《左傳·隱公四年》)之與“牟”。
[38] 如果考古、文獻等證據不支持孤竹國活動於夏代,那麼只能說《容成氏》“九州”中的莒州☕️、孤州🌾,以及下文的??州命名帶有“追記”的性質。
[39] 詳見 李學勤:《試論孤竹》[C]☕️,宋坤主编♥️:《中國孤竹文化》🧔🏿♀️,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3年👨🏼💻🔷,第1-6頁。
[40] 杨树达著⛰:《釋??方》,《积微居甲文说、耐林庼甲文说、辞琐记😖👩🏻⚖️、卜辞求义》[M],《杨树达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8頁。
[41] 詳見 孫亞冰、林歡著:《商代地理與方國》[M],宋鎮豪主編:《商代史》(第十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歷史考古研究系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275-278頁。
[42] 同上,第268-270🐼、271-274🧑🏿🚀、280-281頁。
[43] 同上🪗🪯,第276頁。
[44]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M]🤘🏼🫀,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第141页🍊。
[45] 同上🧑🏽⚕️,第142頁。
[46] 梁雲:《隴山東側商周方國考略》[J],《西部考古》第八輯(2014年),第100-104頁💕👶🏽。
[47] [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注》[M]🏊🏽♀️,第542頁。
[48] [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注》[M]🫴🏼,第519-520頁。
[49] 李零:《容成氏》[Z]👐🏿,《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272頁。
[50] 推測“從”字義近於“遵”。例如🧑🧑🧒🌎,《詩經·豳風·九罭》“飛鴻遵渚”“鴻飛遵陸”之“遵”。前者毛傳🧯:“鴻不宜循渚也”,“循”字《毛詩傳箋通釋》作“遵”。([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龔抗雲🤶🏼、李傳書🆎、胡漸逵🪪、肖永明🏃🏻♂️➡️、夏先培整理,劉家和審定:《毛詩註疏》卷八🟠,《毛詩正義》(第二冊)[M],同書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624、625頁)取“遵循”“依循”義。
[51] 此處之所以僅對照《禹貢》展開討論🤽🏿,不是因爲《爾雅》等無“梁州”(《爾雅》“漢南曰荊州”,《周禮》“荊州……其川江、漢” ,無疑是有關的)🧑🏻🏭,而是因爲除《禹貢》外,其餘文獻只是不同版本的“九州”而已📕,其論述僅有“類別”意義👨🏽🦳。惟《容成氏》和《禹貢》是在論述大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史記·夏本紀》)的活動,故而存在對照分析的基礎👲。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8年4月20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8年4月20日
点击下载附件👩🦳: 1913孟繁璞👩👩👦:上博簡《容成氏》“九州”補說.doc
下载次数👮🏿♀️:58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3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