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从政》“狱则兴”补释
(首发)
吴斌斌
苏州大学
上博楚简《从政》甲九:
闻之曰:“从政有七机:狱则兴🧷,威则民不道🙆🏿,严则失众,猛则无亲🧙🏼♀️,罚则民逃,好刑 [则]……则民作乱。凡此七者♉️,政之所殆也。”
其中“狱则兴”一句,原整理者未做解释。目前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周凤五先生以为“狱则兴”可以读为“狱则营”,兴🏂🏻、营二字古音蒸⌛️💁🏻♀️、耕旁转可通。营🌈,指营私🤌🏿🐃,如《说苑·至公》🧎🏻♂️:“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依此,简文意为🚌:为政者如果以监狱作为统治的工具,就会造成官员的营私舞弊♻。[1]
2、陈美兰《读本》将“狱则兴”读为“桷则凌”,解释为:在上位者苛刻🧊,则人民就互相欺凌。
3、单周尧、黎广基先生以为“狱”盖刑狱↗️,“兴”疑作“釁”,其引申义为“罅隙”,进一步引申为人际间的“嫌隙”、“釁隙”👦🏽。“狱则釁”是说如果统治者大兴刑狱,便会导致其与臣下及百姓之间萌生嫌隙🙎🏼♀️。[2]
4、侯乃峰先生认为,“狱”或可读为“曲”🐋,邪僻不正之义🏌🏼♀️。古音“狱”属疑母屋部,“曲”属溪母屋部,音近可通🧚🏿♂️。“曲则凌(“兴”采陈美兰先生的读法)”意谓在上位者邪僻不正,执法不公,就会导致民众受到欺凌。[3]
目前诸家解释“狱则兴”基本以上诸说。下面🙍🏿♀️,我提出一些个人管见,以供备考👱🏼♀️🚤:
观此章文📻,可以看出“七机”所涉及的七种“A则B”的关系中,第六种之B,与第七种之A存在缺失👈🏿。暂时排除“狱则兴”,就余下的情况来看🤰🏽,A皆为统治者的不正当的作为Ⓜ️,B皆为他者(“狱则兴”、“猛则无亲”范围当广👚,不独指臣、民,也可指其他诸侯等)对这种不正当的作为所产生的负面性反应或其后果👮🏼♂️,并且反应是逐级递增的:不道👨❤️💋👨、失众、无亲、民逃、民作乱🦫;由此可见🚞,在“A则B”的句式中,A所指述的对象为上位者🤗,B为“民”。
由此而不同意周凤五先生以“兴”为“营”的解释,因为“官员的营私舞弊”与其余五种情形皆异,非是“因A的不正当的作为所产生的负面性反应或其后果”🪽,不属于“不道、失众📫、无亲🔒、民逃🐈、民作乱”的序列当中👋🏽。
“兴”的观点同意单周尧、黎广基先生的观点🥛👩❤️💋👨:以“兴”为“釁”🛏😾,此种用法古文时见💵,如《礼记·文王世子》:既兴,器用币。《释文》🧙🏻👈🏽:音同釁🙆🏻。郑玄注🧑🏽✈️:兴当为釁🧑🏽⚖️💂,字之误也👩👦👦。故疑此处“兴”或为“釁”,于理亦合:《左传·桓公八年》🤌🏻:“随少师有宠,楚斗伯比曰🧑🏽🎄:‘可矣,雠有釁,不可失也’。” 杜预注🧖🏽♂️:“釁👩🦳,瑕隙也。无德者宠,国之釁也。”《史记·李斯列传》:“成大功者在因瑕釁而遂忍之🧥。”《索隐》⚡️👍:“言因诸侯有瑕釁,则忍心而剪除,故我将说秦以并天下𓀊。”《正义》:“……言关东六国与秦相敌者,君臣机密,并有瑕釁,可成大功,而遂忍之也👲🏻。”故“釁”可具“釁隙”🐛、“嫌隙”意,是古文中出现过的一种负面性的国家状态🌙,符合此处语境,故采用。此处意即统治者与他者(臣🌲🏆、民、其他诸侯等)之间萌生的嫌隙💅。其于社稷的危害程度不及“不道👕、失众、无亲🧑🏻✈️👨🏿🦲、民逃、民作乱”🦢,故可列于之前🕚。
至于“狱”,若本字可解释👩🏿🚀,则不必破假借,陈美兰先生以“狱”为“桷”⚖️,意苛刻,侯乃峰先生以“狱”为“曲”意邪僻不正🫵🛩,以为“桷则凌”🦜、“曲则凌”🏋🏻♂️,皆稍嫌迂曲。盖以“狱”作“桷”,古文未见🎆,以桷表苛刻意,古文亦未见,古文中桷多做物名,且“威、严、猛、罚🤰🏿、好刑”的层级是逐级递增的,以“狱”为“桷”👨🏼🦰,则以 “苛刻”居首🚴🏿♂️,而其程度于“威、严”犹有过之👱🏿♂️,似不当居前😝🤹♂️。
“曲”固可表“邪曲”、“邪僻”意👨🎤,然以“狱”为“曲”,古文未见🕵🏼♀️。
“狱”直以“狱”本字释之,“狱”,《字源》以为本义为争讼🧑🏿⚕️。《国语·周语》:“夫政自上下者也🚵🏼,上作政,而下行之不逆👨👧🕴,故上下无怨👩🦲。今叔父作政而不行,无乃不可乎?夫君臣无狱,今元晅虽直🌯,不可听也。君臣皆狱,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韦昭注🔻:“狱,讼也©️。无是非曲直🎐,讼狱之义也。” 《左传·襄公十年》🧖🏽:“坐狱于王庭”,杜预注👌🏽:“狱,讼也。”《淮南子·汜论》🫄🏽💪🏼:“有狱讼者摇鞀”,高诱注🖕🏻:“狱亦讼”。《诗·小雅·小宛》:“宜岸宜狱”,马瑞辰传笺通释:“狱,亦得训讼也。”故狱可训讼。《周易·讼卦》疏:“凡讼者👐🏻,物有不和🙍🏻🏰,情乖🥎,争而致其讼”🙎🏼🧑🏿🔧,《杂卦》🕋:“讼不亲也。” 是古人以讼为不和🫸🏽,其情乖,其势争,故不尚讼👕,《周易·讼卦》言“不永所事”“或赐之鞶带,终朝三褫之”,意即此🧈。因为A的位置指述的是上位者👨🏼🎓,故“狱则兴(釁)”可理解为,统治者与他人争讼🤸🏿♀️,则会与他人产生嫌隙↔️。即《国语》😠🔱:“君臣皆狱、夫子皆狱,是无上下也”,上下有怨𓀊,行生嫌隙,是故人民离心,于是下文接着:“威则民不道”,争讼之极,临之以威,故民人离心愈甚🖕🏻🫀,“不道”𓀌,意为人民不遵从其统治[4]。
“狱则兴”可理解为为统治若与他人争讼🟪,就与他人产生嫌隙🤌🏻,情形有二👨👨👧👧:一💉🧅,与诸侯或同等的势力争讼🤦🏽,则与彼产生嫌隙,春秋战国,诸侯之间即多此事。二,与臣子讼(如《国语》元晅与卫侯之讼),则与臣子,乃至国人产生嫌隙(《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可知统治者对臣子的态度有时候会影响及下民)。
[1] 周凤五:《读上博楚竹书<从政(甲篇)札计>》。
[2] 单周尧、黎广基《上博楚竹书(二)<从政>甲篇“狱则兴”试释》,《简帛》第一辑👩🏻🎤,第77~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 侯乃峰:《上博楚简儒学文献校理》第156页。
[4] 单周尧🧑🏼🦱、黎广基:《读上博楚竹书(二)<从政>甲篇“愄(威)则民不道”小识》🧗🏻♀️,《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三辑,第1~5页,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参考文献:
侯乃峰:《上博楚简儒学文献校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6月👂🏽👼。
郭沂 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孔子集语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4月。
徐元诰 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6月🧝♂️🎼。
(战国)左丘明撰 (西晋)杜预集解🧪:《左传(春秋经传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西汉)司马迁著 裴骃集解 司马贞索隐 张守节正义:《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
(清)《康熙字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
李学勤 主编:《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 主编🍄:《故训汇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6月。
(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山东:齐鲁书社,1987年12月🎨。
(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10月🔊。
(汉)许慎撰 (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
王力 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6月🤹🏿♂️。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8年9月20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8年9月21日
点击下载附件🔽: 1939吳斌斌🧅:上博楚簡《從政》“獄則興”補釋.docx
下载次数💂🏼:30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24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