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
鄔可晶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
《文物》2018年第9期刊登的馬楠《清華簡〈攝命〉初讀》🙋♀️,披露了即將發表於《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的《攝命》篇的部分內容,1號簡和32號簡並附有簡影。1號簡爲全篇開頭,其文云3️⃣💆🏻♂️:“王曰👩🦼➡️:劼姪(侄),毖攝🙌:亡承朕鄉📦,余弗造民康,余亦△窮亡可事(使)。余一人無晝夕勤恤,湛圂在憂(引者按:‘勤恤’以下在2號簡上)……”馬楠先生的文章只引到“余弗造民康”句(47頁),未知其對△字的釋讀意見。蒙已拿到《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一書的友人賜告,整理者釋△爲“曼”,訓爲“長”🧑🏽⚖️。我認爲此字釋“曼”不但文義不易講通,就是從字形來看,也可商榷。
先秦古書中訓“長”之“曼”👩🦰,如《詩·魯頌·閟宮》:“孔曼且碩👩🏼🚒,萬民是若。”毛傳:“曼,長也📹👰🏼♂️。”鄭箋:“曼,脩也,廣也🏟。”一般認爲“孔曼且碩”是形容新廟的,或以爲形容“奚斯所作”之歌,以前說較可信🧑🦽➡️🧏🏻♀️。不管怎樣🏭,“曼”都用於描述具體的事物(後代所謂“曼聲之歌”🙅,“曼聲”也是形容具體的歌聲悠長)👸🏿👮🏽♀️,似未見以“曼”言抽象之“窮”者。“曼窮”之說嫌不辭。
《攝命》的△,原作如下之形:
下部的“”當然不妨看作“曼”所从“
”之省形,楚簡“曼”字下省爲“
”者已不止一見🙆🏼♂️。不過“曼”字絕無从“穴”之理。不少學者認爲“曼”从“
”聲;事實上“曼”🧑🏿🎨、“
”聲母差別頗大🖐🏽,彼此恐難相諧(“曼”字應如何分析,另詳他文)🤵🏼♀️🔮。所以也不能據此把△分析爲从“穴”、“
”或“曼”省聲,而與“曼”相聯繫。按照這種分析🧑🤝🧑,△相當於後世的什麼字,亦無從考究。附帶提一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所收《筮法》43號簡有
字🤳,已有學者指出此字實从“古文‘閔’”得聲🥑,簡文中當讀爲“泯宗”之“泯”。[1]其說可從🏦。這個字跟我們討論的△無關。
下面試爲△字提供一種新的釋讀方案🏣,未敢必是,供大家參考🙋🏽♂️。
我認爲△似即“夐”字的古體👩👧👦。這裏有必要先交代一下“夐”的有關情況。《說文·四上·部》:“夐,營求也。从
、从人在穴上🈲。《商書》曰:高宗夢得說,使百工夐求,得之傅巖👩🏿🏫。”但是🛹,《說文》關於“夐”的字形和本義的解說都是有問題的🙅🏿♀️。學者們已經指出,“夐”應分析爲从“
”、“
(讀‘奐’音)”聲,出土秦漢文字中“夐”的寫法可以證明這一點。[2]據裘錫圭先生研究,《說文》“夐”字下所引《商書》(即《說命》)“夐求”之“夐”🤗,從清華簡《說命》等材料看🚻,當以“旬(徇)”爲其本字,“夐”“既有可能是‘旬(徇)’的假借字💁🏿♀️,也有可能是由於有意或無意的誤讀而產生的音近義異的異文”,《說文》以“營求”爲“夐”的本義是靠不住的👨🚀。[3]
《說文》小篆“夐”雖从“”,但在睡虎地秦簡💂🏻、里耶秦簡、馬王堆帛書、張家山漢簡等秦至西漢早期文字中,“夐”所从的“
”卻都寫作“
”。[4]甲骨金文有
🚶🏻➡️、
字🧏♀️,一般釋爲“
”🛃。季旭昇先生則懷疑此字“也有可能是‘民’”,總之並無釋“
”之確據。[5]我認爲季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古文字中从“又”的字😋,常有繁化爲从“攴”之例。所以“
”字很可能本即作“
”。值得注意的是,《說文》謂“
”“讀若
”💉,《廣韻》入聲薛韻讀“許劣切”,其讀音與“音宣”的“
”(“揎臂”之“揎”或作“
”)相近。前面講過💪🏿,楚簡“
”有時省寫爲“
”(此種省寫可能古已有之)。“
(
)”大概本是作爲“
”的簡體而存在的,後從“
”分化出來獨立成字,讀音亦稍有改變。
《說文·四上·部》🏌️♂️:“
👩🏿🚒,舉目使人也🔐🍄🟫。”但此義之“
”在傳世古書中找不到實際用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
☮️,以眴爲之”🧜🏿,也是強爲之說),甚爲可疑。《說文》所收从“
”之字👎,除“夐”外,尚有“闅”、“
”,前者訓“低目視也”、後者訓“大視也”🛏,似乎也看不出“舉目使人”的含義,而僅在“視”這一點上有共通之處。既知“
”🦴、“
”本爲一字,“
”的本義也當與“視”有關🦅。《廣雅·釋訓》🛹:“敻夐,視也。”同書《釋詁一》:“矎,視也。”王念孫《疏證》云“矎與夐同”[6]🧖🏼✳️。單獨的“矎”,《玉篇》等字書訓爲“直視也”或“直視皃”🧞♀️;重言的“矎矎”,舊注有“目不正也”與“視不明貌”二說🍜。[7]从“
(
)”🧔♀️、“
(奐)”聲的“夐”🙅♂️,應該就是“矎”的初文。前人指出🦓,先秦時代的“夐”已有元部一讀。“
”🏊🏼♂️、“
(
)”與“夐”聲韻皆近,“夐”字从“
(
)”,還能兼起表音作用🏊🏻♀️。
我們主張釋△爲“夐”的古體,但這個“夐”不是作爲“矎”的初文的“夐”,而是另一個與“夐(矎)”音義相關的“夐”字🥺。
△當分析爲从“穴”🛡、从“(
)”,“
(
)”亦聲。从“
(
)”與上面所說“夐”字相合。“夐”古有“遠”義。[8]在《說文》所收諸字中,“邃”、“窈”的本義爲“深遠也”🚢,“窕”的本義爲“深肆極也”,“窅”的本義爲“深目也”,“窵”下謂“窵窅🧑🦽,深也”,“窔”下謂“
窔,深也”,這些字都从“穴”作。“深”、“遠”義相因,“夐”也有訓爲“深遠”、“深”的。“夐”又訓爲“長”🌴,前人指出“長”、“遠”義亦相因。[9]“矎”當“直視”講🌦,直視則所視長遠🙍🏿♀️,“夐”的“遠”、“長”、“深”義🆓,似由“矎”派生而來🚶♀️🛀。△可能是爲“夐”的較遠引申義所造的專字。據中古韻書👓,“遠”👩🏽🍼、“長”義之“夐”皆讀勁韻🧶;如上古即讀入耕部,似可認爲“遠”、“長”義的“夐”與當本義及其較近引申義講的“夐”已分化爲二詞,△、“夐”所表之詞就只有同源關係🚵🏻♂️🦶🏽。
不過,“夐”字就是由△演變而成的可能性也還無法排除。由於“(
)”從“
”分化之後讀爲入聲,與讀陽聲韻的“夐”有些出入,不能很好地標示字音🏧,所以人們把△字所从的“穴”改爲讀音與“夐”更近的專門的音符“
(奐)”👨🦲🐞,遂成“夐”字🏄🏻🔀。《說文》對“夐”“从人在穴上”的分析固然錯誤⚽️🦝,但能反映出其上部與“穴”確實形近🖼,易“穴”爲“
”,也許可以視爲一種“變形音化”。
無論△是“遠”🛖、“長”義的“夐”字🧚🏼,還是可逕釋爲“夐(矎)”,從《攝命》的文義看👊🏻,都應該讀爲“惸”(字或作“煢”、“睘”等)🦸🏼。“惸”从“旬”聲。《詩·邶風·擊鼓》“于嗟洵兮”👁🗨🦶🏼,《經典釋文》云《韓詩》“洵”作“夐”,皆訓爲“遠”。清華簡《說命》“旬(徇)求”之“旬(徇)”,《說文》引作“夐”👷🏽♂️。[10]可知“夐”、“惸”亦音近👨🍼。《詩·小雅·正月》🥪:“哿矣富人🙂↕️,哀此惸獨。”孔疏:“哀哉此單獨之民窮而無告🏄🏿。”簡文“余亦夐窮亡可使”之“夐”讀爲“惸”👸,“惸”、“窮”連用♠️,顯然是很合適的🍑。周天子哀歎自己孤獨困窮無人可差遣🤷🏻♀️,因而“晝夕勤恤”,親自瘁勞國事。清華簡整理者在爲“湛圂在憂”作注時,指出“在憂”猶“在疚”🩸🪝,並引《詩·周頌·閔予小子》🧘🏻♀️:“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左傳·哀公十六年》🈹:“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蒙友人拍攝原書此頁示知)“嬛嬛”、“煢煢”皆指孤獨無依𓀐,與“惸”同意。“不憖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與《攝命》“余亦惸窮亡可使。余一人無晝夕勤恤,湛圂在憂”🕵🏼♀️,可謂同調。
馬楠先生認爲,《攝命》的周天子當是繼懿王而立的共王之子💣、懿王之弟孝王,被命之“攝”即懿王之子👨👩👦👦、後爲夷王的燮(“燮”、“攝”音近)🕴🏼,孝王與燮正是叔侄關係,所以簡文一開始王稱“攝”爲“劼侄”。[11]《周禮·秋官·大司寇》:“凡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而其長弗達者,立於肺石,三日。”鄭注:“無兄弟曰惸👩🏼🎨,無子孫曰獨。”“惸”的“孤獨”義即此義之引申。孝王是在其兄長、亦即攝(燮)的父親懿王死後繼位爲王的👩🏽🏭,他在告誡攝的話裏,特別說到自己“無兄弟而孤立無援”🕷,似乎頗有針對性。這樣看來💭,“余亦惸窮亡可使”的“惸”就是解作“無兄弟”,似亦合適🧘🏻♂️。
2018年11月17日草畢
[1]見“有鬲散人”在“初讀清華簡(四)筆記”13樓的發言🫴🏽,簡帛網“簡帛論壇”🗞,2014年1月8日🧓🏼。
[2][宋]戴侗《六書故》,上冊325頁,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徐寶貴🈹、孫臣《古文字考釋四則》🚶♂️,《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1期🥔,81~82頁。裘錫圭👩🏼🦲、陳劍《說“徇”、“讂”》,《漢語歷史語言學的傳承與發展——張永言先生從教六十五週年紀念文集》,257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
[3]裘錫圭、陳劍《說“徇”、“讂”》👩🏽🎤,《漢語歷史語言學的傳承與發展——張永言先生從教六十五週年紀念文集》🛟🦹🏼♂️,248~262頁。
[4]參看方勇《秦簡牘文字編》,8、69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陳松長等《馬王堆簡帛文字編》,133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6月🎲。張守中《張家山漢簡文字編》,69頁,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11月🍿。
[5]季旭昇《說文新證》,261頁,台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9月。
[6]徐復主編《廣雅詁林》,451頁👨🏻🍳,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7]宗福邦等《故訓匯纂》👠,156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8]宗福邦等《故訓匯纂》,461頁。
[9]徐復主編《廣雅詁林》,144頁引王念孫《疏證》說。
[10]參看裘錫圭、陳劍《說“徇”、“讂”》,《漢語歷史語言學的傳承與發展——張永言先生從教六十五週年紀念文集》🍕🧎♂️,258等頁💐。
[11]馬楠《清華簡〈攝命〉初讀》,《文物》2018年第9期👩👩👧👦,47~48頁🤾🏽。
本文收稿日期为2018年11月17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18年11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 1951鄔可晶🍊:試釋清華簡《攝命》的“敻”字.docx
下载次数:178
很懷疑此字就是從“窅”得聲。
段注《説文》“窅”字云:“按窅胅卽今坳突字。”又注“黝”字云:“黝古多叚幽爲之。”故此“窅”聲字可讀爲“幽”👩🏻💻,訓爲“深🫄🏿、幽閉、昏暗不明”之義🖐🏼☸️。
“幽窮”在古書中多指(自然環境)幽靜偏僻之處,引申之,當可指身處幽暗困厄之境。“余亦幽窮亡可使”當是説😶🌫️:我現在也處於幽暗困厄之境地⤴️,無人可以使用。
附帶談一下《攝命》篇末簡末字“(
)”字的釋讀問題:
據目力所及,目前對此字的釋讀應該有兩種意見🧖🏻♂️:一種是原整理者讀爲“嗟”;另一種是李學勤先生讀爲“作”(參李先生《談清華簡〈攝命〉篇體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第49頁)🦤。
按:我們認爲,李先生讀爲“作”的意見是正確的。但李先生解釋簡文之義🎅🏼,又引裘先生討論“惟王曰祀”“王曰×”之文的意見,最終仍然將“作”看作“王曰”的內容,恐怕對簡文有所誤解。
李先生原文如下:
“惟王曰祀”“王曰×”🤴🏿,就是把王的一件重要行事,用简要的文句来概括,然后就把这件事作为时间的标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简文最后的“王乎作册任册命白( 伯) ( 摄) : ‘
’”就相当于王曰,这里没有说哪一年,“
”,可以读为“作”🌱,作事情之作,或者类似的什么事,这里不一定说死了。王曰
是一种重要体例👩🦽。这种“王曰×”的重要体例以前在西周没有见过,商末甲骨里有。
按:我們認爲,“作”並非“王曰”的內容,而是指此篇簡文是爲了何事(冊命伯攝)而製作的,“作”就是製作之義*️⃣。末簡當如學者們普遍理解的那樣,屬於“書序”性質,是本篇簡文的“附件”,用於交代本篇冊命之辭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背景。
末簡釋文當作:
隹(唯)九月旣望壬申,王才(在)蒿(鎬)京,各于大室,卽立(位),咸。士(史)疌右白(伯)(攝)😣,立才(在)中廷🎾,北鄉(嚮)。王乎(呼)乍(作)冊任冊命白(伯)
(攝)
(作)👍🏽。【32】
其中“士疌”之“士”當讀爲“史”,指“疌”是史官。若就字爲訓🙆🏽♀️,“士”作爲一種身份似乎也能講通,但與西周金文中冊命場合常見“史”官作爲佑者的現象不合,故當以讀爲“史”理解爲“史官”爲長。
末簡末句當理解爲🚶🏻:王呼喚作冊任冊命伯攝🧑🏽🎓,從而製作(創作🈁、撰寫)了本篇簡文。末字的“作”是製作之作✈️,指本篇冊命之辭的寫作(創作)而言🍄,而非如李先生所理解的作事情之作。——末簡是交代本篇冊命之辭發生的背景,最後交代本篇冊命之辭的撰作者是“作冊任”。學者早已指出,西周冊命之辭🧑🏽⚕️,是事先寫好的(猶如今天很多領導在正式場合講話,大都是由秘書事先寫好的那樣)。設若所説不誤,則據此可知,這篇簡文的撰作者當是“作冊任”。撰作冊命文辭者具名🧑🌾,在先秦文獻中實屬罕見。這種現象大概就相當於今人著作,封面上常用“×××(姓名) 述/著/撰”那般🚽。簡文末字之“作”即《論語》“述而不作”之“作”,後世學者於個人著述中用“述”表示謙虛之意。
若以上所説有理,由此亦可推知,《尚書》中多次出現的“作冊×”👩🎨,“作冊”作爲職官,其職掌除了實際上的製作簡冊之外,應該還包括在製作好的簡冊上撰寫各種文辭(如冊命文辭、祭祀禱告文辭等)之類的工作。
上帖前面拷貝時缺了一段🚣🏼♀️,補於此吧🪭:
之所以這麽分析字形,是因為戰國簡文中常見的“(
)”(此爲《攝命》篇末簡末字)字就是從“虘”得聲的🤲🏻。與其字構形相類比,將“[穴目又]”分析成從“窅”得聲應該也可以說得過去吧♗?
再補一句:後來又看了一些網文,發現《攝命》篇末簡末字的説法不止兩種,因和喒家所説似乎沒啥關係👩🦰,就不再轉述啦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