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漢簡(壹)》出版
甘肅簡牘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富达編《懸泉漢簡(壹)》於2019年11月由中西書局出版😔。8開精裝函套兩册🎇,定價1500元。
【書影】
【作者簡介】
張德芳👼🏻,甘肅簡牘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長期從事西北漢簡的整理研究,主持完成《肩水金關漢簡》《甘肅秦漢簡牘集釋》《地灣漢簡》《玉門關漢簡》等重要整理工作⛷,目前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懸泉漢簡整理與研究”。
【内容簡介】
懸泉漢簡出土於漢代敦煌郡效穀縣懸泉置遺址🧭。懸泉置遺址發掘於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評爲一九九一年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公布爲世界文化遺産💧。該遺址出土各類文物七萬餘件🤳🏼,其中出土漢簡三萬五千餘枚👨🏻🔬,有字簡二萬三千枚,經過整理者一萬八千枚。該遺址地處中西交通和絲綢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爲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爲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我國漢晋時期的郵驛機構☆。懸泉簡中最早的紀年爲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最晚的紀年爲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後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內容大致涉及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後若干年的歷史史實💜,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社會以及邊地風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郵驛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資料見長✍🏼,是兩漢絲綢之路的實時檔案和原始記錄。這批重要的出土簡牘,是西北漢簡資料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兩漢絲綢之路繁榮的歷史見證,是今人研究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歷史淵源的第一手資料🛀🏻。或可補史籍之缺載🫳🏽🎊,或可正史載之訛誤😶🌫️🧖🏽♂️,將引領西北漢簡研究進入一個新階段。
懸泉漢簡擬分八輯出版。每輯收錄原簡約二千三百枚,彩色圖版和紅外圖版同時呈現,釋文緊隨其後。末附簡牘形制尺寸表,有助於研究者瞭解更爲豐富的信息。
【目録】
前言 張德芳
附:大漠雄風 絲路瑰寶——敦煌懸泉置漢晉驛站遺址考古發掘 戴春陽
凡例
上册 彩色圖版
下册 紅外綫圖版
簡牘形制尺寸表
【圖版】
Ⅰ90DXT0110①∶22 Ⅰ90DXT0116②∶62
【前言(節選)】
懸泉漢簡🧱🐾,出自懸泉置遺址👨🏽🔬。
懸泉置遺址的位置在今甘肅省敦煌市以東六十公里🚀、瓜州縣至敦煌市瓜敦公路南側一·五公里處的山前地帶🐪。北緯40°15′53.02″🔈,東經95°19′45.61″。
其北由近及遠👨🏼,八公里處是甜澇壩,約十五公里處是西沙窩,大約三十六公里處是自東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下游河道,漢塞烽隧橫貫其間。
其南有三危山餘脉亂山子和截山子形成的天然屏障↔️。遺址南面一公里左右的山谷中🏄🏻♀️,有泉水流出🥓,終年不斷🐲。按照漢簡的記載,其東大約三十公里處有魚離置🍅,其西三十公里處有遮要置👨🚀,都是漢晉時期分佈在山前地帶東西大道上的驛置機構。
“懸泉”一名的出現🤽🏼♂️,大概早於懸泉置的設置👩🏽🚀。根據《涼州異物志》記載:“懸泉水,一名神泉🏊🏽🫷🏿,在酒泉縣東一百三十里◀️,出龍勒山腹。漢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還,士衆渴📴,乏水,廣利乃引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三軍賴以獲濟🛴。今有祠甚嚴,郡侯歲謁。”清代學者張澍在所輯《涼州異物志》的序言中推測,《涼州異物志》應爲漢晉時敦煌人宋膺所作,與史書多有徵引的《宋膺異物志》同爲一書🤼♂️。上面的記載雖然附會了太初年間(公元前一〇四至前一〇一年)李廣利伐大宛的故事,還衍出“酒泉”二字🦵,但大致可以肯定,李廣利伐大宛之後、懸泉置設置之前🧑🏿🦲💤,“懸泉”一名就已出現在敦煌一帶🧑🏿🦱。後來北魏人闞駰的《十三州志》、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縣圖志》👩🏽🏫、敦煌遺書P.2005《沙州都督府圖經》🐛、北宋人樂史的《太平寰宇記》以及清人在道光年間所修《敦煌縣志》🙅🏼⚰️,都曾抄録上述記載🍷⚰️。只是删去了“酒泉”二字並將其繫於敦煌縣之下👩🏼💻。
懸泉置遺址航拍圖
漢晉時期,“懸泉置”設置於此🫲🏼,“懸泉”一名頻繁出現於幾萬枚漢簡之中。《續漢書?郡國志》敦煌郡下劉昭注引《耆舊記》曰📕:“國當乾位🧗🏼♂️,地列艮墟,水有縣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川無蛇虺👋🏽,澤無兕虎,華戎所交,一都會也🧉。”劉昭是南朝梁人,去古未遠,知道此地是兩漢時期的一大名勝,同懸泉置的設立應該有很大關係。
隋唐以後,根據敦煌遺書和吐魯番出土文書的記載,此地曾設過懸泉鄉、懸泉驛、懸泉鎮☑️、懸泉堡、懸泉守捉等🧑🏻🦽➡️。唐五代時期,懸泉鄉是敦煌縣十四鄉之一😴,懸泉驛是當時十九驛之一🧕,懸泉鎮是曹氏歸義軍時期八鎮之一,懸泉守捉亦爲開元年間的重要軍事駐地。《後漢書·蓋勳傳》“敦煌廣至”李賢注:“故城在今瓜州常樂縣東,今謂之縣泉堡是也。”根據敦煌遺書S.514《沙州敦煌縣懸泉鄉宜禾里大曆四年手實》的記載,此地當時還有稠密的人口和大量的可耕土地,足可説明隋唐五代是繼兩漢以後懸泉地區的又一個繁榮期🥳。
……
遺址面積二萬二千五百平方米👨🏻🦲,開5×5和10×10米兩種探方一百四十一個。清理出塢院一座🧘♂️,大約50×50米🪺,坐西向東🚺、土坯砌築。房屋二十九間,院東📰、院南並有附屬建築。塢院西南有魏晉烽隧一座叠壓於漢代遺址之上👩🏿🦲,7×7米左右,高一米。出土遺物中文獻紙張類有漢簡三萬五千餘枚(有字簡二萬三千餘枚👱🏿,經過整理編號者一萬八千餘枚),帛書十件,紙文書十件🧛♂️,牆壁題記一塊☘️,毛筆四支,麻紙四百六十餘件。生活用品類有竹木漆器、草編器、皮革和絲、毛織品六千餘件💒。生産工具二百三十多件,主要爲鐵製犁、臿😰、鏵、削、鐮☑️、錛、鏟、刀等🧷。其他還有五銖錢、新莽錢幣、車馬器殘件🧝🏽、木梳木篦、玩具、印章🌷、封泥等;農作物有大麥、粟、糜、豆、苜蓿☝🏿、大蒜、核桃🕥、胡桃🛩、杏核等🙇🏼♀️;還有大量馬、牛🧝🏼♀️、羊🧟、駱駝、雞、狗🦹🏽、兔等家畜骨骼;各類罐、盆🀄️、甑、甕等灰陶片,共三萬餘件。
懸泉漢簡中最早的紀年簡爲漢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最晚的紀年簡爲東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後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後若干年的歷史史實🦀,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社會以及邊地風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郵驛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資料見長,是兩漢絲綢之路的實時檔案和原始記録👨🏿🦲🖖。
……
二〇〇二年十一月至二〇〇三年元月,張德芳組織國内簡牘研究專家胡平生、謝桂華、李均明到蘭州,同岳邦湖、初世賓、何雙全👽🙂↕️、張俊民、王元林一起在原釋文初稿的基礎上👳🏽♂️,再次對簡文進行校釋。參加此項工作的還有西北師範大學簡牘學專業的在讀研究生🚢。李均明先生背來了他們自己改裝的簡易紅外綫閲讀器☎️,蘭州方面依樣畫葫蘆也拼裝了兩臺。三個組每組一臺,一條一條重新釋讀簡文🥃。經過改裝的紅外閲讀器雖然構造簡單,但簡文釋讀效果大有提高🙆🏻,很多過去一般光綫下不能看清的字🗃👨👨👦👦,赫然間清晰可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大家加班加點,不辭辛苦。元旦過節❗️,大家都在屏幕前,一字一句🚴🏻🦮,爭論不休。苦在其中亦樂在其中。後來胡平生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談到,“這樣一批人,就整體能力而言,可以當之無愧地説,無論是在全國範圍内還是全世界範圍内,都算是釋讀西北簡牘能力最强的班子。經過這個班子‘過濾’過的釋文,雖然不能保證完全没有錯誤♍️,但至少可以説🙁,已經把錯誤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説明整理人員的釋讀水平和先進的技術設備同等重要💃。
……
懸泉漢簡一萬八千枚🕠,擬分八輯出版。每輯收録原簡約二千三百枚🦶🏿,彩色圖版和紅外圖版同時呈現🦔,釋文緊隨其後。
……
全書的彩色照片和紅外照片以及簡文的録入,由張德芳完成。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