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毋毋
”
(首發)
陳新
古文字裏🧑🏽🦰🎩,“祝禱”的“祝”字、“兄(貺)賞”的“兄(貺)”字、“兄弟”的“兄”字🗣,這三個字的釋讀本來沒有什麽問題,上博楚竹書和新蔡楚簡發表後,一些學者將相關的字形改釋爲“咠 ”🧖♀️,才引發了新的討論。沈培先生非常詳盡地論述了這三個字之間的關係,以及它們與“咠”字的區別,同時對上博楚竹書《曹沫之陣》中的一個難字,提出了合情合理而且論證充分的釋讀[1],至為佩服🐄。
“祝”、“兄(貺)”🤰、“兄”三字的演變發展,簡單地說🦸🏻,是文字發展過程中典型的“異字趨同”現象🤷🏽♀️🧑🏼🚒。它們的初文或者說早期形態是區分明顯的。“祝”最初不从示,象人跪形,而“兄(貺) ”🛻🌴、“兄”的下部象人立形🦹🏿♀️。从目前已知的“兄(貺)”字來看,全部作等形,與“兄”的主流形體作
略有區別。古音學家都認爲“兄”與“兄(貺)”古音相同🙅🏼♂️👭🏼;古文字學界一般也認爲“兄”與“兄(貺)”本是同一個字,其字形略有區別👩🏻🚀,乃是一種“異體分工”ℹ️。沈培先生還認爲不能排除某種可能性🛬,即
是兩個讀音和字形相同或相近👰🏿🪱,但造字初義完全不同的字。不管如何解釋“兄(貺)”“兄”二字的細微差別,這兩個字與“祝”字所从的“兄”,原本不是一字,是毫無異議的🧑🍳。這兩組形體來源⛅️、字音字義完全不同的“兄”🦸🏿♀️,最後都演變成爲小篆的
。這種現象,从結果來說,是同形字或者異字同形[2]🕍;从過程來說🦸🏽♂️,是“異字趨同”。
陳煒湛先生已經指出🦵🏿,異字同形現象與文字的性質是矛盾的[3]🕌。因此🤲🏿,除非有其他方式和途徑可以幫助我們辨認同形字在具體文字材料中的不同音義,同形字从長期來看必須有所區別。裘錫圭先生曾經指出:“在早期漢字裏,一形多用曾經是相當普遍的一種現象👊🏿🕘,而且這種現象通常是存在於同時同地的文字裏的。”[4]這些早期漢字裏的同形字🫄🏽,在後來的發展中👴🏼,字形都有所變化,以示區別。變化的方式包括🏌️♂️:字形的微小但卻重要的改變⛷;增加形符或聲符;“另起爐竈”,再造新的字形👨🦰🚵🏽,方法不外象形、會意🐲👱🏻♀️、形聲三種👩🏻🚀。而後期漢字中的同形字,幾乎絕大部分都可以在具體語境中區分開來。
同樣的道理🐽🪦,漢字發展過程中的“異字趨同”現象,應該是短暂而非長期的 “同形”,必然有字形變化的些小痕迹可尋,即在“趨同”的同時👱🏼♀️,也在“立異”👩💻。即使在某段時間或某一區域“同形” 👩🏿🍼,也一定有具體語境可以幫助我們辨識文字的真正意義。而具體語境無非上下文意,以及文字材料所透露出來的語音信息🚧。這一規律🎯,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邏輯。
古文字發展過程中的“異字趨同”現象,除了“兄”字與“祝”字,我們馬上會想起裘錫圭先生考釋過的“見”字與“視”字[5]👼。甲骨文中“見”與“視”是字形相近但又不同的兩個字,其區別跟“兄”與“祝”一樣,所从人形有跪、立之分,到小篆全部趨同爲,但在“趨同”的同時🥽👇🏼,也有 “立異”迹象,可以幫助我們區分兩個不同的字。第一種🕺🏼🧓🏻,“微小但卻重要的改變”😺,例如《老子》“視之不足見”,郭店楚簡“視”作
🧗♂️,“見”作
,變化雖小👨🏿⚕️,但足以區分兩字🧑🏿🎄。第二種𓀆,增加聲符“示”作“視”👦🏽,爲小篆所本;或者增加聲符“氏”作“𧠟”,見於侯馬盟書。三是“另起爐竈”🐍,另造一個與“見”字字形沒有關係的字,如作“眂 ”,見於中山王
墓兆域圖和三晉璽印文字。所从的“目”可以理解爲“見”字的簡省,也可以理解爲另造的从“目”从“氏”的新字。這些例子裘先生的文章中都指出來了。在“兄”字與“祝”字“異字趨同”的過程中⬜️👮🏼,也有類似的變化✍🏽。“祝”增加形符示,从甲骨文已經開始,到金文🤹🏼、楚簡文字中大部分“祝”字已如是,但仍有少部分不从示🔀,引發古文字學界對“祝”“兄”兩字的新討論😣。在“祝”字增加形符的同時,“兄”字也增加形符或聲符👨🏻🚀,以示區別。金文“兄”字有添加形符作“
”者;也有添加聲符“
”作“
”“
”者,而且比例不低👨🏻🍳。金文中也有“另起爐竈”的“兄”字👷♀️,作“
”,見于
陵君三器,與“兄”字的形體已經沒有關係了🛂。此外🎈,金文另有字作
,从兄从光☝🏻🦌,用作人名🙅🏻♂️,《金文編》排在卷八“兄”字之後🌬,疑與“
”“
”一樣,均爲“兄”之異體🔜。 “兄”與“
”🪰、“光”同在陽部🦹🏽,聲紐亦近。金文當賜予講的“貺”就有“兄”、“光”兩種寫法[6],且“光商(賞)”連言,見于商末時器小子
卣。“貺”字也有“另起爐竈 ”的寫法作“
”🤦🏼,见于叔家父簠🚚:“用祈眉考無彊(疆)💇♂️,慎德不亡(忘),孫子之
。”“
”當讀為“貺”👨🏽💼。《儀禮·士昬禮記》“吾子有貺”,郑玄注“貺,賜也🏄🏿♂️。”[7]“兄(貺)”之作“
”🙇🏻♂️,與“兄”之作“
”“
”“
”一样👩🏼🚒,應即裘錫圭先生稱之爲“由都是音符的兩個偏旁組成的”兩聲字[8]。
儘管存在形體上的“立異”迹象,可以幫助我們分辨“趨同”過程中所産生的同形字的真正音義,但仍然避免不了同形而音義難辨的情況。這時,具體語境📩,也就是上下文意以及文字材料所透露出來的語音信息🛺,對我們考辨文字、讀懂材料的真正涵義,就非常重要了。
从“兄”的古文字,除了沈先生討論過的楚簡中的例子,還見于国差🫀、晋公盆和
尹钲。按照前人的說法,這幾個器銘都是韻文🧎👩🏼🏭,而从“兄”的這幾個古文字,又都在韻腳上,透露出非常寶貴的語音信息。
我們先看國差📥🛣:
國差立事歲,一日丁亥,攻帀(工師)鑄西
(墉)寶
四秉,用實旨酉(酒),侯氏受福眉壽。卑(俾)旨卑(俾)瀞🚿,侯氏毋
毋
🪒,齊邦鼏(謐)靜安寧🌥,子子孫孫🥉,永寶用之🧭。
郭沫若 先生在《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國差韻讀》[9]中將我們直接徵引原拓的那個字🧑🦽➡️,隸定作“
”🛡,讀“毋
”爲《詩·唐風·蟋蟀》“好樂無荒”的“無荒”。郭先生還勾識其韻腳:酒🐶🤾♀️、壽🚢,幽部;清🫳🏽、寧🚧👴🏽,耕部😈。
再看晉公盆:
隹王正月初吉丁亥👨👧👦,晉公曰🤶🏿:我皇且(唐)公[
(膺)]受大命,左右武王🪗,龢燮百
(蠻),廣
四方,至于大廷,莫不來[王]🏕🥷,[王]命
(唐)公,冂(冪)宅京
(師)✡️,□□晉邦,我
(烈)考……彊(疆)🔖,…… 虩虩才(在)上2️⃣👨🏿🎤,……召
(業)……晉邦🤠,公曰👩🏿🚀:余
今小子,敢帥井(型)先王,秉德
(秩秩),
(固?)燮萬邦,譣莫不日
🙊。余咸畜胤士,乍馮(凴)左右🙇🏻♂️,保辥王國,刜票(暴)
(胡)
(迮)🥷🏻,□攻虩者🧑🏿🏭,否(丕)乍元女,……
(媵)
(
)四酉🌻,□□□□,虔龏(恭)盟祀,
畣(答)[揚]皇卿👃🏻。
(固🫲?)親百黹(職)。
今小子,整辥爾
(容),宗婦楚邦,烏(無)
(咎[10])萬年➜,晉邦隹
(翰),用
(康)寶🙇♂️。
郭沫若 先生《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將二字讀爲“卑讓”,“讓”字隸定作“
”[11]🧔🏻♂️。郭先生在《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晉邦
韻讀》[12]中解釋過其字何以讀“讓”。他將此字與《說文》古文“襄”作
,以及三體石經古文“襄”聯繫起來,並明確指出其字从“兄”,所舉字例即沈先生从字形和文意兩個方面都審視過的金文“貺”字🎑。郭先生還指出: “本銘雖殘泐過甚🧑🏻✈️,然細審實是有韻之文。王🪤、方🤙、邦、彊🟡、□、上🧑🏿⚖️🙆、□🧐、邦、王🦹、邦、
,陽東合韻🧑🏻🦽➡️。士、右🤳🏿、國,之部。
⚙️、者、女,魚部⏫。□🔔、黹,脂部。容🐔、邦🧙🏻♀️,東部。年🧑🦽➡️、
,真元合韻🧼。”
最后看尹鉦:
正月初吉,日才(在)庚🧑🏼🔧👈,尹者故
,自乍(作)征城,次唬爵
🌇,儆至鐱(劍)兵🤏🏽,枼(世)萬子孫,眉壽無彊,皿皮(彼)吉人亯(享),士余是尚(常)。
郭沫若 先生在《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雜說林鍾、鈎鑃、鉦、鐸》[13]中將我們直接徵引原拓的那個字,也分析爲从“ 兄(貺)”,並在拓本旁加注說:“案此迺有韻之文,庚城兄兵彊亯尚爲韻,城在耕部,迺陽耕合韻也。”沈培先生也認為,“从此字所處的位置來看🧑🏻🦲,似當與陽部字押韻”。
今天我們回頭看郭沫若先生的考釋,雖然有的字詞解釋難免鑿空之論,例如他把“爵”讀爲“父兄 ”,把“
”字所从的“矛”誤認爲“象薇草迸芽之形”,充分展示他作爲詩人的想象力。同時,他所標注的個別韻腳的歸部也有一些不準確。但他敏銳地指出,這三個字皆从“兄”👰🏿,讀音屬陽部👊🏿,爲我們進一步考究這三個字的真正含義🧝🏽,指明了一條應該說是正確的道路。也許有人懷疑這三個字中的“兄”不全是聲符🚱,未免審慎過頭🪼😉。三個从“兄”的字,都是韻腳,都是陽部字💁🏿♀️,而“兄”正是陽部字,這不能說是巧合🤸🏿♀️。不僅如此,搜尋已發現古文字資料中从“兄”的字,無論“兄”讀如“祝”音,還是讀如“兄(貺) ”音,在形聲字中都用作聲符🤭。比較有意思的例子8️⃣,如弔夜鼎“以熟以烹”的“熟”,从“兄(祝)”,我們下面還要討論;金文中“龏”字作“
”,東部字,增加陽部字“兄 ”作聲符,我們在討論从“兄”从“
”諸字的古音聲紐時还要引到。此外,金文“寵”字👍🏼🚶,遟父鐘寫作“龍”省聲的“
”👩🏼🚒🛌🏽,其中的“兄”也是聲符🩲。
不少學者把《曹沫之陣》的那個難字釋爲“咠”🧜🏽♂️,其字與上面這三個字的“ 兄”旁🧰,形體非常接近,可以認定就是同一個形體,於是將這三個字全部改釋爲从“咠”👮♀️。“咠”字古音在緝部💁♀️🚰,與陽部♣︎、耕部相距甚遠,上古漢語中从來沒有見過緝陽合韻、緝耕合韻,無法解釋郭沫若先生所揭示的韻讀現象。沈先生已經從幾個方面論證釋“咠”的不當之處,是可信的。
必須承認💅🏻☝🏻,或者由於銘文殘泐較多,或者由於銘文過于簡短📼⛑️,再加上一些關鍵字難以辨識🧑🏽🦰,以目前所掌握的古文字材料和知識👮🏼,這幾個字可以被認爲“難以考釋”。但郭沫若先生指出其字从“兄” 得聲、當讀爲陽部字,這個方向是對的🙊🧘♀️。下面,我們試就國差“毋
毋
”中“
”字的釋讀作一些推測。
沈培先生懷疑“”字可能从“祝”得聲,“或許可以讀爲‘怞’或與‘怞’音義接近的一個詞”👩⚕️,有兩個關鍵前提:一是“交韻”🦈;二是認爲兩個“侯氏”引領兩個複句,即以“侯氏受福眉壽,俾旨俾瀞”为一句😍,“侯氏毋
毋
,齊邦鼏(謐)靜安寧”为一句😫🥋,與郭沫若先生不同。沒有新的斷句,“交韻”之說也就不能成立。正因如此,沈培先生在文章中特别指出其斷句與過去不同。
在判斷哪種斷句更接近事情真相之前,我們先回顧郭沫若先生對國差韻讀的理解。儘管郭先生沒有將“
”字標識爲韻腳,但如果其字的確从“兄”得聲並讀爲陽部的某個字,那麽“俾旨俾瀞,侯氏毋
毋
🧍🏻♀️,齊邦謐靜安寧”三句,實際上是耕陽合韻🧕🏿,上古漢語中並不乏見❤️🔥。《楚辭·招魂》🕚:“砥室翠翹🧗🏻♂️,挂曲瓊些。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蒻阿拂壁🏋️♂️👩🎨,羅幬張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瓊🟨🔅,耕部🪷👩❤️💋👨;光、張、璜👩❤️💋👨,陽部。陳偉武先生《簡帛兵學文獻探論》附錄“簡帛兵學文獻摘韻”,也有出土兵學文獻中的耕陽合韻數例[14]🧖🏿♀️。金文中也见耕陽合韻。例如
尹钲⟹,前面已经徵引。再如牆盤,从“曰古文王🕺🏻,初
(盭)
于政”,到“廣
楚荊,隹寏南行”👨💻,耕陽合韻 [15]。
鐘铭文有多種🙅🏼♀️,其中的一種銘文與牆盤的第一段非常接近,也是耕陽合韻[16]。
仔細體會國差銘文,實際上分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交代作器緣由與目的,到“侯氏受福眉壽”止,與銅器銘文常見的套路相同🏂🏿,即“某某爲某事作某某之器”📉🪧,或“某某爲某事作器,某某其眉壽”🫅🏼。兩個“某某”,可以是同一個人,也可以不是同一個人🦢。“某某其眉壽”多數簡化爲“用祈眉壽”🧝🏿♂️,可證“某某其眉壽”的“某某”是被祈福的對象🔜,不能作主語。“侯氏受福眉壽”的“侯氏”©️,不能作爲主語引領後面的複句“卑(俾)旨卑(俾)瀞”🙌🏿。銘文的第二層意思🧏🏼♂️,董珊先生的解释最明白易懂😺,即“以器物起興,表達祝願”[17]。“卑”通“俾”🚤,使也🟢。“旨” ,《說文》📍:“美也”。前面“用實旨酒”的“旨”♊️,也當“美也”理解🖊。“旨酒”即美酒。《儀禮·士冠禮》“旨酒令芳”,鄭玄注🖐🏿:“旨🪰,美也。”“瀞”🖕🏿,通“靜”。《詩·大雅·既醉》💃:“其告維何,邊豆靜嘉。”鄭箋:“靜,潔淸而美。”“靜”“嘉”同義連言。《說文》:“嘉,美也🥬。”故“旨”“瀞”皆言美好。或讀為“淨”☂️。《方言》卷十三👷🏼🔇:“漺🖥,淨也👨🏼🌾🏃🏻♂️。”錢繹箋疏🥱:“淨⚀,《說文》作瀞。”《說文》段注:“淨🪤🚖,今俗用為瀞字,釋為無垢薉。今字非古字也🧛🏽♀️。”《國語·周語中》“淨其巾幂”🪧👇🏿,韋昭注:“淨,潔也。”亦通✡︎。或讀“瀞”為“清”👵🏼,以為指濾去糟的酒🔦,不確🔑。《周禮·天官·酒正》: “辨四飲之物🦉👩🏻🎓:一曰清,二曰醫👩🏽🎓,三曰漿☹️,四曰酏。”鄭玄注:“酒謂醴之泲者👩🦳。”孫詒讓正義:‘凡泲皆謂去汁滓🍀。” “卑旨卑瀞”的“旨”“瀞”是並列的關係。如讀“瀞”為《周禮》所說的“靜”,勢必將“旨”也讀為“酒”,則大可不必。两處“旨”,都當“美”講,文從字順。如果將“侯氏受福眉壽,俾旨俾瀞”當作一個複句,侯氏如何“使美使好 ”或“使美使潔”?“俾旨俾瀞”句的主語是“(此器)”。後面的“侯氏毋
毋
”🦛,以及“齊邦謐靜安寧”,是在“(此器)俾旨俾瀞”基礎上的層層遞進🎅🏿,由器及人再及邦國。同時,“俾旨俾瀞”與“毋
毋
”句式排比🙆🏽♂️,也從一个側面證明“俾旨俾瀞🥸,侯氏毋
毋
💚,齊邦謐靜安寧”當爲一句🍄🟫, “交韻”之說可能難以成立💅🏿⚈,“
”似依舊說讀爲陽部字為好。
郭沫若先生讀“毋”爲“無荒”,也不準確。《詩·唐風·蟋蟀》🤛🏻:“好樂無荒😻,良士瞿瞿。”鄭箋:“荒💆♀️,廢亂也📞。良👘🏋🏼,義也👷♀️。君之好義🧑🚒🍗,不當至於廢亂政事。”或謂 “荒”即“色荒”🤏🏿、“禽荒”之“荒”💁🏿,所指爲沈溺。毛公鼎:“女毋敢荒寧。”晉姜鼎♧🥁:“不叚妄寧⚂。”“荒”“妄” 即用此義👲🏿。如此,“無荒”乃告誡之辭。“毋
”的“
”,从“疒”,應即《爾雅· 釋詁》訓爲“病也”的“咎”🚵🏻♀️。或謂即《集韻》的“
”字,“音舅,病也”,亦通。祝福之辭“無病”,與告誡之辭“無荒”連言🚁🧖🏻,未免不合體例。故有學者懷疑“
”當爲疾病字[18]👨🏼✈️。我認爲“毋
”當讀爲“無恙”。對此,我想分音義兩部分來論述。
先說音☯️。“羊”“兄”古音雖然同在陽部,但其聲紐不同♿。“羊”及大部分从“羊”得聲的字,屬端系的餘紐,舌頭音👆。也有一些从“羊”得聲的字🧒🏼🧑🏿🦲,如“翔”“詳”“祥”“庠”等,屬精系的邪紐,齒頭音。从“兄”“光”“”得聲的字,聲紐不出牙喉音的范围。“兄”及从“兄”得聲的字,全部屬喉音的曉紐。“光”及从“光”得聲的字,則散佈在牙音的見紐(如“光” “洸”“桄”)和喉音的曉紐(如“恍”)。“
”及从“
”得聲的字,則散佈在喉音的匣紐(如“
”)、影紐(如“枉”“汪” “尪”)📀,以及牙音的見紐(如“誑”)🪯、溪紐(如“匡”“筐”“恇”)😓、羣紐(如“狂”)⛹🏻🧑🏼🏫。再舉與“兄”字有關的一例。《說文·𠬞部》👨🏻:“龏,慤也。从𠬞,龍聲🩲。”甲骨文
📜,諸家以爲“恭”之初文,甚是。此字後世因“𠬞”變爲“共”而作“龔”🤸🏽♂️。“龔”,見紐東部字,屬牙音😳;金文或加注曉紐陽部的“兄”作聲旁,屬喉音,如邾公華鐘之“
”字,王孫遺者鐘省去廾🔍,皆讀“恭”。李新魁先生認爲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19]。如此,“兄”“光”“
”諸字的聲紐仍不出見系的範圍⚠,都屬牙喉音。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精系的“羊”字👲🏻,與見系關係密切。例如“姜”、“ 羌”从羊得聲🟰🧑🏻,古音屬見系。古音學家還認為,有些中古音的以母字(即“喻四”)🧑🏿,不僅跟見系字諧聲👷🏼♂️,而且戰國楚簡中的一些材料表明,有更多的以母字以及與以母有關的字,跟牙喉音有關[20]。與“羊”字有關的即有一例🕺🏽。“羕”字⚖️,傳統認為从羊得聲,在出土文獻中也有例證。楚簡中“羕”即用爲“養”。如郭店《尊德義》簡21“羕(養)心於子俍(諒)”🗝;郭店《性自命出》簡11~12、《上博(一)·性情論》簡6“羕(養)眚(性)者,習也”,《性自命出》簡10“或羕(養)之,或長之”(《性情論》簡4此處適殘)。也有用爲“ 祥”的,如郭店《老子》甲本簡10“賹生曰羕”🚣🏽♀️,今本第五十五章作“益生曰祥”;《上博(二)·容成氏》簡16“祅(妖)羕(祥)不行”🤵♀️。但春秋戰國金文用“羕”爲“永”者也頗爲多見。楚簡中用“羕”爲“永”者,如《上博(三)·彭祖》簡1“受命羕(永)長”😛👊🏻;《上博(三)·周易》多見“羕”🙅🏽♀️,皆與今本“永”相當。《金文編》第 749頁“羕”字下按語謂:“永或从羊💚。《詩·漢廣》‘江之羕矣’,《毛詩》作永。又《說文》永與羕同訓水長。”其意已以“羕”爲“永”之繁體異構或通用字👮🏻♀️,而不以《說文》謂“羕”“从永、羊聲”爲然。陳劍先生認為“羕”字應屬兩聲字,羊、永皆聲[21]。“羊”“永”相通的例子還可舉《尚書》一例。《盤庚》:“丕乃崇降弗祥。”漢石經“祥”作“永”👩🏻🏭。而“永”屬匣紐陽部,與匣紐的“”字、曉紐的“兄”字,音同或音極近。
精系的“羊”字與牙喉音的“”字👨🕸、“兄”字發生關係,在出土文獻和古文字資料中還有其他綫索可尋。金文“將命”的“將”字作“
”,經過黃德寬先生的梳理和考證,其字从“羊”不从“
”🖖,讀爲“將”🍛,義同“日就月將”的“將”,已成定論[22]。包山楚简“𨒫”“
”讀為“將”🌚,也都文從字順。其字从“羊”得聲,後来演變為从“ 爿”得聲。从“爿”得聲的字聲紐爲齒音精系或莊系🐂,从“羊”得聲的字聲紐或爲端系的餘紐,或為精系的邪紐💋👲,音近可通🤷🏻,雖然没有傳世文獻中的通假實例,是可以理解的👨🏼🚀。這一點大家都認可。但精系的“爿”與牙喉音的“
”音亦不遠,或多或少有點忽略。史叀鼎引《詩》“日就月將”🫅🏼👙,李學勤先生指出“將”字作从匚爿聲[23]🐦🔥。黃德寬先生進一步指出,“匚”旁上還疊加了聲符“爿”[24]。其字當隸定作“
”🪐。《說文·匚部》👍🏼🫄🏿:“匚,受物之器。象形👩🏽🍳。凡匚之屬皆从匚🦊。讀若方。
,籒文匚👨🏽🍳。”《說文通訓定聲》:“匚,據許所説,即匡之古文。”在“匚”旁上疊加聲符“爿”🥢,至少說明在古人的心目中,“爿”“匚”音是很接近的👩🏼🍳。其字从“匚”(即“匡”,後从“
”得聲)从“爿”🥞,可能“匚 ”、“爿”皆聲。史叀鼎的“將”字🧐,可以看作从“羊”得聲演變為从“爿”得聲的過渡❄️。
古文字中👩🏿⚕️,“匚”一般用作形符。與史叀鼎“將”字作“”、“匚”亦為聲符類似的字形構造,又見于仲其父簠:“仲其父作旅
。”“
”字或釋“簠”,孫稚雛先生認為應釋“匡”🐡👯♂️,即从金从匚🧴,“匚”亦聲[25]。簠可自名為“
”或其他與“
”音近的器名,又可自名為“ 匡”👂🏻。此字或又增加聲符“
”作“
”🕐🧑🧒,見於
叔簠。
在金文、楚簡“將”字中與“羊”聲符互换的“爿”,與“”“兄”音近,還有出土文獻中的其他通假例證🙎。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道經》🔦:“湷(混)呵其若濁,𣼥呵其若浴(谷)。”通行本作“曠兮其若谷”。文獻未見从“黄”得聲的字與从“爿”得聲的字相通之例🚴🏻,但按之異文及上下文例,“𣼥”似應讀“曠”,謂空曠如山谷。而从“黄”得聲的字,與从“
”、从“兄”得聲的字相通假,例不煩舉。例如🫱🏻😦,金文器名“匡”,从“
”,也寫作从“黄”作 “
“(冶遣簠)👨🏿🚀🌸。曾侯乙墓竹簡記車名有“
車”、“乘
”、“少
”,裘锡圭先生《談談随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26]讀“
”為“廣”,即文獻中的“廣車”、“乘廣”🛰。郭店楚簡《老子》乙:“
德女(如)不足。”“
”🚈,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及王弼本皆作“廣”𓀕🎮。上博楚竹書《孔子詩論》有詩篇名“灘
”👩🏼🎓,即毛詩《周南》之《漢廣》🧑🏼。這些都是“黄”“
”相通假的例子🌉。“黄”“兄 ”相通假的例子也可舉出一些👨🏽👳🏼。古璽“怳
(陰)都司徒”(《璽彙》 0014)、“怳
(陰)都左司馬”(《古璽通論》[27]圖210)中的“怳陰”即“廣陰”,距廣陽不遠,戰國燕地👰♂️。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十六經·六命》:“吾愛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兄👩🏻🎓📸。”影本注“兄”讀“曠”,無說。王辉先生《古文字通假字典》:“按曠或當解為空曠👩🏼🔬,謂人爱地則地不空曠無物,必物產豐饒。”[28]
因此,把从“兄”得聲的“”讀爲从“羊”得聲的“恙”,雖然在古書中没有類似的通假實例,就象古文字中从“爿”得聲的字,與从“羊”🔈、“黄”得聲的字相通假,在古書中也沒有實例可資參照一樣,但在古音上是可以說得通的。
再說義。《說文》:“恙,憂也🚞。从心羊聲。”《爾雅·釋詁》:“恙,憂也。”疏:“恙者,《聘禮》云:公問君,賔對公再拜。鄭註云👯:拜其無恙。郭云:今人云無恙,謂無憂也🔳。”“恙”亦可訓為“病也”。《太平御覽》卷七三九引漢應劭《風俗通》🤵🏽♂️:“恙,病也🚶🏻。凡人相見及通書,皆云‘無恙’。又《易傳》云🧝🏽♀️:上古之時👱♂️,草居露宿🍮。恙🙋♂️,齧蟲也⛱🙆♀️,善食人心👯,俗悉患之,故相勞云‘無恙’。”《史記·刺客列傳》“為老母幸無恙”,司馬貞索隱即引《風俗通》云:“恙🤕,病也🥓。”《廣韻》🩵:“恙🧖🏽♀️🤵🏽♀️,憂也,病也⛈🤵🏼♂️。又噬蟲,善食人心。”國差 的“恙”字👑,从疒,是有來由的➰。無論作“無憂”解🙇🏽,還是作“無病”解🧟,“無病無恙”作爲祈福祝願🏌🏿♂️,顯然比“無病無荒”更爲妥帖。
古書中“無恙”一詞常見🚦,無庸例舉。古書中還見“無恙”與“毋病”連言的例子,見于賈誼《新書》卷六《兵車之容》所載孔子問子贛的故事,可與國差“無病無恙”對讀:
子贛由其家來謁於孔子,孔子正顏舉杖,磬折而立,曰:“子之大親毋乃不寧乎?”放杖而立曰𓀃🗑:“ 子之兄弟亦得無恙乎?”曳杖倍下而行,曰:“妻子家中得毋病乎🪪?”故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顏色聲氣,各有宜稱,所以明尊卑別疏戚也𓀏。
董珊先生看過本文的初稿後,提醒我考慮“毋毋
”能否讀為“毋咎毋殃”。“ 殃”“兄”古音同屬陽部,一為影紐,一為曉紐🐱,均屬喉音🧾。“咎”應理解為《說文》所載本義“災也”,而“殃”《說文》亦訓“咎也”。“毋咎毋殃”即“無災無禍”。“無咎”乃古人習語🦻🏻👨🎤,且古書中亦見“咎”“殃”連言,如漢·劉向《列女傳·晉伯宗妻》:“數諫伯宗💥,厚許畢羊,屬以州犂,以免咎殃🚴♂️。”《漢書·外戚傳下·中山衛姬》:“懼古人之禍敗,近事之咎殃🤹🏽♂️🎫。”“無殃”一詞雖然不如“無恙”那樣常見於古籍🛑,但也偶有所聞👱🏻♂️。如《後漢書·光武帝紀第一上》建武二年注引《太公金匱》曰🎻:“黃帝居人上,惴惴若臨深淵💇🏻♂️🫦;舜居人上🫸🏼,矜矜如履薄冰🚔;禹居人上,慄慄如不滿日。敬勝怠則吉,義勝欲則昌,日慎一日👩🏼⚖️💔,壽終無殃𓀋。”
認真考慮董珊先生的意見,我认为“毋毋
”的“
”“
”二字皆从“疒”,還是讀為與疾病有關的字更好。同時,“
”之讀“咎”,義同“病”,且“毋
”與“無恙”連言,可與《爾雅》所載“咎,病也”這一不常見義項相互印證,彌足珍貴。
《爾雅》“咎”字凡兩見。為說明問題🏬☹️,我們把《爾雅》原文照錄如下💭:
《釋詁》🙅🏿:痡、瘏、虺颓🫃、玄黄、劬劳、咎、顇、瘽、愈、鳏、戮😜、癙🧛🏽♀️、癵🍵、㾖👐🏽、痒、疷、疵、闵、逐、疚🎵、痗、瘥🧎🏻♀️、痱💸、<疒亶 >、瘵♘、瘼、癠⬜️🍭,病也🚯。
《釋言》:凶👩🦰,咎也。
對《釋言》“凶,咎也”的古訓,歷來研究《爾雅》的學者都與“咎”的常見義項“災”“ 過”“祸”“罪”“恶”等相比附,無疑是正確的。但對《釋詁》“咎,病也”的古訓,由于古書中的實例非常少見,歷來注解《爾雅》的學者凡三十余家,仅有七家疏證過“咎,病也”這條古训[29]。最早注釋《爾雅》的郭璞對此無說😸。邢昺疏: “咎者,罪病也。”没有舉出古書實例,但顯然是把“咎”的“病也”這一義項,看成是“過”“罪”等義的延伸💬。後来不少注家即沿襲邢昺的思路。郝懿行《義疏》則認為“病也”這一義項是“災”義的延伸:
咎者,《說文》云“災也”💂👩🏽🎓。災即病也。古人謂病曰災。故《公羊》莊廿年傳:“大災者何?大瘠也。”何休注:“瘠,病也。齊人語也。”是傳注俱訓災為病也。今東齊人謂病為灾,盖古之遺言也🤷🏼。《詩》“或掺惨畏咎”🏄🏻,與“劬勞盡瘁”句意相對🏥,此即《爾雅》咎训為病之義。咎通作皋。皋陶古作咎繇🍠。皋有緩義🌉。筋脈弛緩亦人之病。故《左氏》哀廿一年傳云“鲁人之皋”,又云“以為二國憂“。皋之為病,又其證矣。
不難看出🌧,郝氏的疏證極為牵强。如《左傳》“大災者何🧑🏿🦱?大瘠也。”言大災即大疫,與“ 病”義是有區别的📊。古書中“瘠”多指瘦弱🎵👩🏿🦲。《說文》:“瘠⌚️➖,瘦也。本作膌👩🏻🦼➡️。今作瘠👩🏻🦯➡️。”《尚書·微子》“多瘠罔詔” ,傳:“紂故使民多瘠病🔲,而無詔救之者。”這里的“瘠病”指瘦弱之病🧑🏫。故《漢書·食貨志》“而國亡捐瘠者”,注引师古曰:“瘠👨🏻🎓,瘦病也。”可見“瘠”與“病”是不同的💇♀️。《詩》“或惨惨畏咎”句♿️,語出《小雅·北山》:“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鄭笺🙋🏻♂️:“咎🔶,猶罪過也。”《左傳》“鲁人之皋”✷✫,釋文:“皋👷♂️,緩也。 ”案“皋”有緩義,見俞樾《群經平議·周官二》“詔来瞽皋舞”條。或曰“皋”通“高”,見高誘注。二說皆與“病” 義不同。
不管注家如何疏證《爾雅》所載“咎,病也”這一古訓,其來源當有所本👇🏿,應該是毫無疑議的。國差的“咎”字从疒,且與同样从疒的“
”字連言🚗,讀為“無病無恙” ,可證《爾雅》“咎,病也”之訓確有所本📓。《集韻》所謂“
,音舅🙆🏿♂️,病也”,可能即源於 “咎,病也”這一古訓🦹🏻♀️。
最後附帶說一說,銅器銘文中還有一個从“兄”得聲的字ℹ️,見於弔夜鼎🫴🏻,其中的一个偏旁同以上考釋的“兄”字𓀛,卻當讀如“祝”音。唐鈺明先生認爲其字从“祝”得聲🧑🏿🌾,假爲“煮”。“祝”📸🙅🏼、“ 煮”古音相通,傳世古書中也見“祝”字與从“者”得聲的字相通假🦷。與“用煮用烹”類似的辭例,又見於甚六之妻鼎,作“以煮以烹”;以及徐王鼎“用煮魚腊”[30]👨👨👦👦。最近陳劍先生談“羹”字的那篇力作也談到這個字[31]。他認爲唐钰明先生把這個字所从的“兄”形看成“祝”字是可信的👮♂️,但又說“讀爲‘煮’韻部不夠密合”,改讀為與“祝”“鑄”音近的“孰/熟”,“孰/熟”“烹”連言或對舉👩🏽💻,古書中的例證很多。
我對陳先生的說法一開始是抱懷疑態度的。“祝”古音章紐覺部,“煮”古音端紐魚部,聲紐與韻部都有差異⏏️,但古書中確有“祝”字與从“者”得聲的字相通假的例子👨🦯➡️。如《史記·歷書》:“祝犁協洽二年🙅🏻♂️。”《索隱》:“祝犁,《爾雅》作著雍。”又作“屠維”、“祝黎”。《爾雅·釋天》🚢:“太歲……在己曰屠維。”《史記·歷書》“屠維”作“祝黎”🤾🏿♂️。这算不算“合而不密?“祝犁”“著雍”“屠維”“祝黎”這類異文大多是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産生,是否更能反映上古音的情況?“犁”“黎”屬來紐脂部,“維”屬餘紐微部。“雍”當是“維”之訛寫。脂微音近,來紐、餘紐也都屬舌頭音👊🏽,有無通假的可能?陳先生引《禮記·禮運》“然後脩火之利”,鄭玄注“孰冶萬物”,孔穎達疏:“孰,謂亨煮👴🏼。”繞了一大圈之後,最後還是回到了“煮”義⚆,是否不必🔠?爲此⏩,我專門請教了陳先生。陳先生在電子郵件中回覆了我的疑問。徴得陳先生同意,抄錄如下:
“煮”是魚部字,“祝”是幽部入聲覺部字,這兩部之字相通的可靠例子是很少見的。所謂典籍中“ 祝”字與从“者”得聲的字相通的實例,檢《古字通假會典》744頁“祝與著”🤝、“祝與屠”條,皆係歲陽中所謂“祝犁”之變👨🏻🍼。這類所謂“歲陽”之名不可解🪠,來歷不明,其異文產生的原因很難講。它們跟一般書面語中用讀音相同或接近的字來記錄同一個詞語而形成的所謂“相通 ”還有不同⭐️,恐難作爲力證🚶🏻➡️。除此之外,不知是否還能找到“祝”字與从“者”得聲的字相通的可靠例子🦝。所以我不相信此說🧴。
反覆理解陳先生的意思,我認爲陳先生的說法是對的,試爲之補說如下,希望不違背陳先生的原意。
按古音三十部,“祝”字屬覺部🍅,“鑄”字屬幽部,“煮”字則屬鱼部。按古音十九部,即《古字通假會典》所採用的分部🙎🏼♀️,“祝”“鑄”均屬幽部🪜。遍檢《古字通假會典》👫,幾乎沒有發現覺魚兩部之字相通假的例子。即使幽魚兩部,可靠之例也极少。有些是字形訛變;有些是同義互換⚠,如“儲”與“蓄”,“幽都 ”作“幽州”,都不屬於假借。也可舉出极少数例🍦:例如“瞀”與“無”𓀍,《莊子·德充符》🐗:“而與子産同師於伯昬無人。”《釋文》“無”作“旡”,云✸:“《雜篇》作瞀。”按《列禦寇》作“伯昬瞀人”㊗️。如“孚”與“旉”👨🏻🦽,《易·需》:“有孚。”《釋文》:“孚又作旉。”再如“孚”與“扶”,《禮記·聘義》:“孚尹旁達信也🌉。”鄭注👆🏼:“孚或為扶。”“瞀”“孚”均屬幽部,而“無”“旉”“扶”均屬魚部🙎🏻♂️。但這些都無法證明覺部的“祝”字,可與魚部的“煮” 字相通假。
不僅“祝”“屠”“著”通假之例不可靠,“犁”“黎”“維”通假也是有問題的。古書中从“利”得聲的字👄,與从“隹”得聲的字,通假之例幾乎沒有。《古字通假會典》所載輾轉相通之例,如 “犂”“邌”與“遲”通,而“稚”又寫作“穉”[32],實際上也是字形訛變🏊♂️。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指出:“稚,本作‘稺’😯,从禾屖聲🏌🏿♀️。漢代人有時把‘屖’旁寫成(見漢印)🥖,因此訛變爲‘稚’。”[33]黃文傑先生進一步指出🍟🛩,“稺”訛變爲“稚”在戰國後期的秦文字已發生[34]。“屖”亦寫作“犀”🤱🏼,故“穉”與“稚”乃異體字,不是通假關係💻🛗,“稚”並不从“隹”得聲。由此觀所謂“祝”“著”“屠”通假,大概也是靠不住的。這個例子說明,對古書中所謂的通假材料,首先要做鑒定和判斷,並从整體上考慮兩部能否通假🚴🏿♀️,多存“疑古”之心🙍🏼♂️。
附記🧙♂️:本文寫作過程中得到陳劍、董珊先生許多幫助👩🏻🦱🙅🏿♂️,謹致謝忱。
完稿于2008年端午節
[1] 沈培《說古文字裏的“祝”字及相關之字》🤴🏼,《簡帛》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 有關同形字或異字同形的論述,有的散見於字詞考釋,有的見於專文✏️,有的見於書中的專門章節。愚見所及🤶🏿🤚🏿,集中論述這個問題的,主要有陳煒湛先生的《甲骨文異字同形例》(《古文字研究》第6輯,中華書局🎫,1981年;又載陳煒湛《甲骨文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第十章第二節“同形字”(商務印書館💾,1988年)🏌🏽、陳偉武先生《戰國秦漢同形字論綱》(載《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3] 參見注2陳文。
[4] 參見注2裘文。
[5]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見與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6] 參看《金文詁林》第十冊5406頁引周法高說,第十二冊5996、5997頁引楊樹達說🎛。
[7] 陳劍先生看過本文初稿后,認為傳統讀為“貺”的“光”“”等字,似應該讀為“光寵”的“光”👩🏿⚖️。陳先生在《釋“琮”及相關諸字》中討論過金文中表“光寵”之意的“
”字🤷♂️、“光”字(叔夨方鼎)和“寵”字。
[8]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108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
[9]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第202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10] 此字舊多讀為“咎”⛹️。陳劍先生看過本文初稿後,認為晉公盆釋“(咎)”不確,讀“烏”為“無”亦可疑🛌🏻。查各書收録之拓片,以《铭文選》最清晰,所謂的“
”字作
,與國差
的“
”字作
相比,區別明顯。而“烏”“無”通假之例也不見於傳世典籍🤽♀️。
[11] 同注9第231頁🦹🏽🤓。
[12] 《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四卷第132頁,科學出版社,2002年👨🏻🚒。
[13] 同注12第84頁。
[14] 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
[15] 陳世輝《金文韻讀續輯》46牆盤,《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中華書局,1981年。
[16] 陳邦懷《兩周金文韻讀輯遺》鐘(丙),《古文字研究》第九輯🕤,中華書局🏄,1984年👩🏻🦼。
[17] 董珊《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第186頁⛷,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2年。
[18]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四)第537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
[19] 李新魁《上古音“曉匣”歸“見溪群”說》,《學術研究》1963第2期。又載《李新魁自選集— —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
[20] 參見趙彤《以母的上古來源及相關問題》,《語言研究》2005年第4期。
[21] 有關“羕”字的論證綫索和相關材料承陳劍先生提示,謹致謝忱。
[22] 黃德寬《說》,《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中華書局👻, 2002年‼️。
[23] 李學勤《史惠鼎與史學淵源》🤹🏼♂️,《文博》1985年第6期🦶🏽;又載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24] 同注22🏥。
[25] 孫稚雛《金文釋讀中一些問題的探讨》“十、釋”,《古文字研究》第九輯,中華書局,1986年。
[26] 《文物》1979年第7期🧑🏻🔧👩🏻⚖️。
[27] 曹錦炎《古璽通論》,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年🏝。
[28] 中華書局,2008年🤚🏻。
[29] 參見《爾雅詁林》卷上(一)第437-485頁,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30] 唐鈺明《銅器銘文釋讀二題》🧑🏻🦼➡️,《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99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31] 陳劍《釋上博竹書和春秋金文的“羹”字異體》,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網站。
[32] 參見《古字通假會典》494頁“隹字聲系”和537頁“利字聲系”,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齊魯書社1989年👮🏻♀️。
[33]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第174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
[34] 黃文傑《戰國時期形聲字聲符換用現象考察》🧋,《中山人文學術論叢》第四輯,高雄複文圖書出版社,2002年又載曾憲通主編《古文字與漢語史論集》,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2年👮🏻♀️。
本文收稿日期為2008年6月14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08年6月19日
兄作为家庭中的排行🦻🏼,什么三兄弟,四兄弟的🔌,那我们为什么不从数量上思考哪?
假设等形就是二兄或三兄四兄的话,是否合于行文之语?
小小建议,仅供参考🖐🏿。
瞎說一下:
陳新兄既將國差[缶詹]的「[疒@兄]」釋讀為從心羊聲的「恙」💇🏼,叔夜鼎的那個舊或釋讀為「煑」🩶、「熟」的字(所從聲符與國差[缶詹]的「[疒@兄]」」寫法相似)何不順勢釋讀為《說文》「從鬲羊聲」訓為「煑也」的「[羊/鬲]」字。
==================================
《詩·周南·采蘋》:“于以湘之,維錡及釜。”毛傳:“湘👨🏼💼,亨也。”
陳奐《毛詩傳疏》🤜🏼:湘讀為鬺,假借子也。景祐本《漢書·郊祀志》😬🚘:「皆嘗鬺亨上帝鬼神👩🏿⚖️。」顏師古注云:「鬺🥅👈🏿,煮也🧤💈。鬺亨,煮而祀也。」引《韓詩》「于以鬺之🔑。」《史記·封禪書》字亦作鬺。《說文》「[羊/鬲]📪,煮也😋。」不錄鬺🥜。鬺即[羊/鬲]」也💙👩🏼🔧。亨與煮同義🧥🦯。 【此轉錄自先師樸齋先生《文字學要略》講義】
湘讀為鬺™️,假借子也。
----------
假借字。
险僻不如平易😵,越是曲折的解释,往往正确的可能性越低。
首先,“咎殃”或“殃咎”的连称,古籍中举不胜举🏐。而“病恙”或“恙病”的说法俺就不记得有啥比较早的材料了,实证优于推想🦔,此其一🕴🏼。
又,从歹之字也多有与病相关的,随便举几个从汉典搜到的🛀🏼:
【辰集下】【歹字部】㱻 ·康熙筆画:23 ·部外筆画⟹:19
【唐韻】郞果切【集韻】魯果切😤,𠀤音裸🙋🏽。【博雅】病也🕵🏿♀️🙋🏽♂️。【說文】畜產疫病也。 又【廣韻】魯過切【集韻】盧臥切,𠀤螺去聲。又【玉篇】力外切【廣韻】【集韻】郞外切,𠀤音酹。義𠀤同。
【辰集下】【歹字部】殨 ·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12
【唐韻】【集韻】𠀤胡對切,音潰6️⃣。【說文】爛也。 又【集韻】戸賄切🧑🏻🎄,音瘣🧑🏻🎓。腫決也。 又【集韻】胡骨切👨🏿🦰👨🚀,音搰🤹🏽。義同🤷🏽♂️。
【辰集下】【歹字部】㱲 ·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0
【廣韻】【集韻】𠀤於賜切,音縊👨🏽💻。物彫死也。又脚手小病👨🏻🌾。
【辰集下】【歹字部】㱴 ·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11
【廣韻】【集韻】𠀤疾賜切🦹🏽♂️🙍🏻,音漬✢。【玉篇】病也,獸死也。一曰鳥獸殘骨。與胔、骴同。【周禮·秋官】蜡氏掌除骴。【註】故《書》骴作脊。鄭司農云:脊讀爲㱴🔖,謂死人骨也。《月令》曰掩骼埋胔。骨之尚有肉者,及禽獸之骨皆是。 【集韻】亦作髊、殐。
【辰集下】【歹字部】殟 ·康熙筆画:14 ·部外筆画🏕:10
【唐韻】【集韻】𠀤烏沒切,音嗢。【說文】胎敗也。一曰心悶。又殟歿😪,舒緩貌❤️🔥。【傅毅·舞賦】超逾鳥集,縱弛殟歿🚵🏽♀️。【註】言縱弛之際又且舒緩弛捨也。殟,烏骨切🏐🧓🏽。又【唐韻】烏渾切【集韻】烏昆切🧖🏿,𠀤音溫。【博雅】殙殟♟,病也。一曰極也。
【辰集下】【歹字部】殜 ·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9
【廣韻】與涉切【集韻】弋涉切🎫,𠀤音葉。殗殜,病也。一曰微也👃🏽。【郭璞·方言註】殗殜👵,病半臥半起也🥿。 又【集韻】直涉切,音䐑。又【集韻】【韻會】𠀤余業切🌋,音𩐱。義𠀤同👩🏼🎤。亦作𣩫。
【辰集下】【歹字部】殙 ·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廣韻】【集韻】【正韻】𠀤呼昆切💉,音昏👮🏽♂️。【說文】瞀也。與惛同👉🏻。一曰矜也🙆。【莊子·達生篇】以黃金注者殙。 又【廣雅】殙,病也。一曰未立名而死曰殙。 又【集韻】莫困切,音悶。氣絕也。 或作㱪。互詳㱪字註。
【辰集下】【歹字部】殗 ·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玉篇】於劫切【廣韻】於業切【集韻】乙業切,𠀤音浥。病也🙄。【揚子·方言】殗殜👨👩👧👧,微也。宋衞之閒曰殗。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病而不甚者曰殗殜。 又重也。【左思·吳都賦】重葩殗葉🥅。【註】殗🦠,重也。葉重疉貌。 又【集韻】衣廉切🪻,音淹。義同。一曰歿也。 又【集韻】於贍切,音𢜰🈵。與𩳢同。汚觸也。或作殗。
【辰集下】【歹字部】㱥 ·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玉篇】力升切【廣韻】力膺切【集韻】閭承切🔁🎿,𠀤音陵🤹♂️。㱥殑,鬼出也。一曰病貌🚣🏿♀️。 又【玉篇】【廣韻】【正韻】魯鄧切【集韻】郞鄧切,𠀤楞去聲。㱥𣩟,困病貌
可见“殃”与“恙”相比,在从“疒”这一点的可能性上并无不及🧗,此其二。
祝人“毋咎毋殃”远比“毋病”涵盖范围大,此其三。
所以,俺觉得董珊先生的“毋咎毋殃”更为可取🏋🏽♀️。
险僻不如平易,越是曲折的解释,往往正确的可能性越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说的好~要赞一下!
现在学人考释文字,动辄成千上万👊🏼,如此方显英雄本色,看得俺头晕🚪🦹🏼。能否在开头弄个摘要或在结尾加个结语👩🎤,告诉俺主要结论,再决定是不是要读下去🏊🏿♀️。头晕啊
謝謝大家的指教。特別是我這樣的業餘人員(三個月前,我還是澳門航空公司的營運總裁(COO))👆🏼,尤其歡迎來自方方面面的批評和指正🧑🏽🏭。
文章可能寫得羅嗦了點,希望以后有機會更正和改進💥。謝謝八刀蟬的批評意見🌽。
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中📈,我自己也曾考慮過讀為“毋咎毋殃”🧖。但最終還是認為讀為“無病無恙”可能更好些,有四點考慮⁉️:1🥢、“咎殃”或“殃咎”連言💋,主要見于漢代以及漢以后的傳世和出土文獻,例如銅鏡和鎮墓券中就常見“千秋万歲、永無咎殃”之類的話,似乎還沒有先秦的例子。2🧑🏼✈️、“無咎”常見,但“無殃”不常見🚛,目前能查到的也是漢代的例子🧘♂️🥤。而“無病”、“無恙”在先秦典籍中不乏其例🟦🤌。“咎殃”連言⭐️,不等于“毋咎”“毋殃”連言。3、“咎”有病義,見于《爾雅·釋詁》🧫,但古書故訓中“殃”訓“病害也”(見于《國語·楚語下》“今爾以是殃之”韋昭注)👩🏼🍼、“猶病也”(見于《國語·晉語九》“今以梗陽之賄殃之”韋昭注)😄,仔細看來,都是“害”義或“害”義的延伸→,即《國語·吳語》“其民不忍饑勞之殃”的“殃”,韋昭注🕵🏽:“害也。”与“病”是有區別的。4🆑、賈誼《新書》卷六《兵車之容》中“毋病”与“無恙”連言的實例🧬。
我在文章中已經提前說了,是“試作一些推測”,不妥之出💭,請大家多多指正。
我離開古文字行業、從事航空運輸管理工作已經十多年,業餘時間看點古文字方面的書👨🏼🚀,很希望能有機會向古文字學界的學者朋友們多請教、多往來。非常真誠地歡迎各位學者的指點与教導🌶。謝謝各位!
呵,这里只讨论学术,陈先生咋到这儿做开广告了?
“殃咎”或“咎殃”的说法,先秦典籍也非常多🏇🏿,并且🌂,无咎🪧、无殃也一样🥏。先生看来对先秦典籍不熟哦。俺这里举一两个:
《庄子·外篇·天地》
千岁厌世,去而上迁🏔;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
《国语·周语下》
单子曰:“其咎孰多?”曰🧕🏼:“苌叔必速及,将天以道补者也。夫天道导可而省否?苌叔反是,以诳刘子,必有三殃:违天🧑🏫,一也🥴;反道,二也🦠;诳人,三也。周若无咎,苌弘必为戮➾。虽晋魏子亦将及焉。若得天福,其当身乎❇️?若刘氏🎷,则必子孙实有祸。夫子而弃常法,以从其私欲🙋🏽♀️,用巧变以崇天灾🛋🫰🏼,勤百姓以为己名👳🏽♀️,其殃大矣🔠。”
《国语·鲁语上》
展禽曰👩🏻🦱:“夏父弗忌必有殃🍰。夫宗有司之言顺矣,僖又未有明焉🚴🏻♂️。犯顺不祥,以逆训民亦不祥,易神之班亦不祥👳🏻♀️🕛,不明而跻之亦不祥🚼,犯鬼道二,犯人道二,能无殃乎💊?”
还有《史记》里那句名言:“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并且,咎殃在典籍中常常是与“身”共言的👩🏿🏫,这和铭文中的说法很一致。
回过头来再说“恙”,“恙”本意也同样不是病,若说“殃”与病相关是引申,“恙”不同样是引申么?何以厚此薄彼呢。
陈先生您提到《新书·兵车之容》有“毋病”、“无恙”的连言实例,抱歉啊,俺没大弄懂,《兵车之容》好像就这么一句吧
礼🥠,介者不拜👨🏽🔧,兵车不式💯,不顾不言。反抑式以应武容也🪂。
并没有提到病恙啥的呀🦛。
或者容俺大胆猜测一下,先生看的《新书》若和俺看到的没啥区别的话🧖🏼♀️🚁,先生您指的应该是那下面的内容吧🏌🏽♂️,原文是这样说的🫳🏼:
子赣由其家来,谒於孔子👜。孔子正颜,举杖磬折而立,曰:“子之大亲毋乃不宁乎?”放杖而立,曰:“子之兄弟亦得无恙乎🧌?”曳杖倍下而行😆,曰🪇:“妻子家中得毋病乎?”故身之倨佝,手之高下,颜色声气👱🏼♀️,各有宜称🧍🏻♀️,所以明尊卑,别疏戚也🕍✪。若确实是这段,那么这里的“恙”正是当“忧”而不是当“病”讲,由亲而疏的“不宁乎”、“无恙乎”🧏🏽♂️、“毋病乎”这样层层递进的询问🤦🏻♀️,是先生之文的反证才是,怎么先生却拿来当证据了呢?
少打了个“毋乃”⚱️⛸,汗……
应该是
由亲而疏的“毋乃不宁乎”💆♂️👃🏻、“无恙乎”🐚、“毋病乎”这样层层递进的询问
“毋咎毋兄”,“兄”似應讀為“凶”🙆🏻。兩字都是曉母💅,東🎉、陽讀音甚近。聲同韻近而可通,不愈於韻同聲遠乎?
陳先生大作已引《爾雅釋言》“凶𓀘,咎也”。又《廣雅釋詁》⚗️:“凶、咎🪕,惡也。”是“凶”、“咎”義近。“毋咎”之語🏄,楚卜筮簡常見🔋,不煩舉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乎”💞,是典籍言“無凶”之證。
陈先生以为字形从“疒”👩🏽🎤,故其義當與疾病有關😶🌫️👽,此泥於形體之見也。楚簡常見卜具靈龜之“靈”👎🏿,或寫作從“艸”、“霝”聲,可因此而以其為筮草乎?疾病本生活中最常見之災禍,以從“疒”之字表示一般災禍之義🤵🏼,理之常也,又何疑也。“恙”本從“心”,問人“無恙”,只關心乎🧓?疾病只是災禍之一種,日常祝願他人之時🚴🏻,若無特殊情況,皆祝他人平安無事⚗️,無事包括無疾,而不限於無疾。若但祈無疾,則疾病以外之災禍置之度外乎?其不合常情明矣。包山、葛陵簡中為疾病而卜筮,猶以“有咎”、“無咎”為占,此“咎”非指疾病明矣。彼從“疒”之“咎”,應與此同義。“毋咎毋兄(凶)”🧜🏼♀️,即無災無惡也🤫。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乎”,是典籍言“無凶”之證。
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能無凶乎”可不是先秦有“無凶”一词的例证👨🏼🎤🪃。
谢谢子居先生的指教。三种说法:“毋病毋恙”“毋咎毋殃”“毋咎毋凶”,可能我的说法说服力最弱🙅🏿🚵🏻♂️。如是,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不过三种说法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兄”与“恙”、“殃”🙇🏽♂️、“凶”通假👨🏻⚕️,不知传世典籍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如果真的“做开广告了”,请编辑朋友将这篇价值不大的习作🙍🏿,以及我自己的解释删除为好。
再次谢谢子居先生!
汗👩🏼🍳,先生过于客气了🍭,哪里是啥指教啊,版聊而已🔫,版聊而已。
通假不大记得有没有,俺去查查看。
《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子居 在 2008-6-21 12:15:55 评价道: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復歸無所,是謂迷復🗓,能無凶乎”,是典籍言“無凶”之證🕘。 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能無凶乎”可不是先秦有“無凶”一词的例证。 |
子居所言甚是🙆🏻♂️!不过在下也只是说有此“言”👩🏻🍳,非谓有此“词”,“言”🧑🏼🔬,说法也。此与引典籍“无咎”、竹简“毋咎”以证金文“毋咎(从疒)”,并无不同。
嗯,jiaguwen1899 先生说的是。
俺前面帖子里也有个很相似的例句🤶,小小狡辩一下,还是有一点点细微差别的👩🦯➡️,而且🐘👌,即使去掉这条,也不影响全部证明过程,嘿嘿,所以俺喜欢大把的证据🧜🏿♀️🖕🏽。
无殃🤾🏿♀️、无凶确实都满合适的,不易再区别了,而且俺查了半天👨🏼🍳,也没找到好的通假例证,或许哪位先生能有更坚实的证据,翘首以待♘。
陈先生日理飞行,而言不旁行👍🏽;职属航空,而论不凿空。结论或有可商,文章实在当行,比起很多所谓专门从业者并不逊色啊。赞一个!
兄祝的混淆,我覺得應該是在於人旁邊的幾劃,看起來應該是跟長,盪,疑這些字的人一樣,其實是個持杖的人形,其實就是撐著拄著柺杖的人,因此它的發音都只會在柱祝拀打轉,跟兄沒有關係這並不是一字異形或是異字一形的問題,漢字是不同時間不同地方的人廣泛自由使用的東西,各位講帛書如何,不過是東楚文字,秦代一統之前, 文字何只六國?文章討論如此,也是奇怪吧既然跟長,盪,疑諸字相類,後面的從爿的字就明顯不是從病,這個字標明讀音就是爿,毛公鼎,宋走馬亥鼎都是拿來做莊字的諧聲,也就是昜,而左傳昜也做羊通假, 我是覺得啦,這個字很難說不是殃,恙,因為殃恙(恙其實就是患)都是後起字,漢代通行的大概是無傷這個套語,漢墓出土的銅鏡背刻[時來何傷],閩南話[傷]的發音就是[兄]的普通話音,所以從兄從爿是很正常的異文閩語保存古語甚多,我正在努力寫一本[甲骨金文與台灣閩南話] 很高興這裡有好多喜愛古文字的朋友,希望能跟大家多交流,非常感謝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