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可晶先生《戰國秦漢文字與文獻論稿》出版(附後記😲📥、內頁試讀)
我富达鄔可晶副研究員著《戰國秦漢文字與文獻論稿》於2020年6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書精裝16開,定價人民幣128圓。
戰國秦漢文字與文獻論稿
作者:鄔可晶
ISBN😴:978-7-5325-9642-3
裝幀🕵🏻♂️:16開,精裝🥅,471頁
定價:128圓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6月
內容簡介
|
|
本書收録鄔可晶先生2018年9月之前發表或撰寫的有關戰國秦漢出土材料與傳世文獻研究的學術論文31篇👩🏽🦳,內容包括戰國秦漢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的考釋及相關問題,上古漢語用字及詞匯研究,出土簡帛材料的編連和拼綴👓,利用出土材料對傳世先秦秦漢古書的校讀,以及《孔子家語》專題研究等,是作者近十年來相關研究成果的總結。此次以“戰國秦漢”爲範圍將相關文章結集出版🤽🏻♀️,便於讀者查檢。
作者簡介
鄔可晶副研究員👨🦼➡️,1983年3月生於浙江省寧波市。2005年7月畢業於杭州師範學院(杭州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07年7月畢業于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導師吳土法副教授🏞;2007年9月考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導師裘錫圭教授🙅🏿♀️。所撰博士論文《〈孔子家語〉成書時代和性質問題的再研究》於2011年6月答辯通過🔲🚢,獲文學博士學位。2011年7月進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工作。主要從事古文字學、出土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目 錄
戰國時代寫法特殊的“曷”的字形分析,並説“”及其相關問題
從楚文字“原”的異體談到三晋的原地與原姓(與郭永秉合著)
上古漢語中本來是否存在語氣詞“只”的問題的再檢討——以出土文獻所見辭例和字形爲富达
郭店《老子》甲組21號簡有關異文的解釋
釋上博楚簡中的所謂“逐”字
説上博簡《容成氏》“民乃宜怨”的“宜”及古書中的相關字詞
《上博(七)·凡物流形》補釋二則
釋《凡物流形》甲本27號簡的“朵”字
《上博(九)·舉治王天下》“文王訪之於尚父舉治”篇編連小議
《尹至》“惟胾虐德暴亡典”句試解
“咸有一德”探微
談談清華簡《程寤》的“望承”
讀清華簡《芮良夫毖》札記三則
清華簡《説命下》的“”與賈誼《新書·禮》的“眭”
石經古文“殽”字來源續探
以《五行》爲例談談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重新整理的情況
馬王堆帛書《德聖》篇研究———兼談郭店簡《太一生水》的分篇、分章及其與《老子》的關係
略論帛書《明君》的文本來源和學派歸屬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大經》補釋二則
讀馬王堆帛書《刑德》、《陰陽五行》、《天文氣象雜占》瑣記
孔家坡漢簡《日書》短札四則
銀雀山漢簡“陰陽時令👨🏼🍳、占候之類”叢札
讀阜陽漢簡《周易》釋文小記
讀簡帛古書札記二則
關於《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叁、肆、伍册釋文注釋的一些意見
説古文獻中以“坐”爲“跪(詭)”的現象
出土與傳世古書對讀札記(四則)
銀雀山漢簡《王兵》與《管子》互校(二則)
《墨子》“畢劫”、“畢强”解
出土戰國秦漢文獻與《孔子家語》成書研究
《孔子家語》卷一《相魯》等四篇校理
後記
後 記
2019年8月在台灣中興大學主辦的第八屆出土文獻青年學者國際論壇
本書收入的是我近十年來所寫的研究出土戰國秦漢文字資料與傳世文獻的文章,大抵以2018年9月之前正式發表(包括發表於網絡🧑🏻🎓,但不包括僅於學術會議宣讀。最末一篇未發表過,情況特殊🚕,詳文首的“説明”)者爲斷限。事實上有關文章不止這些,所以選取這三十一篇🫎,主要是重讀之下,自覺這些篇似乎還不至於一無是處🤟🏼,徒亂人意,或者竟於學術討論略有補益罷了📤。順便説一下,如按原發表時的面貌計,本書所收的文章也可以説只有三十篇:《説古文獻中以“坐”爲“跪(詭)”的現象》本是作爲《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大經〉補釋二則》的“外一篇”🧗♂️,“加塞”發表的😅。考慮到二者内容上毫無關聯,乾脆讓“外一篇”獨立爲好。此外,我還寫過一些關於甲骨金文和其他方面的學術文章🔏,俟他日另行結集🍙,再供大家批判。
本書雖是我的第二本著作,但這本論文集的面世,反而比由博士論文修改而成的第一本專著出版之時🤳🏿,更加讓人感到惶恐🙆🏼♂️。
昔年讀周作人的文章,對周氏隔若干年便把已發表的文章自編成集的做法,一直很感歆羨。後來混迹於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學界👨🦽,知道本行内的不少優秀學者𓀔🏌🏼,往往是靠單篇論文逐步積累起他們的學術地位的,有些學者甚至終其一生只留下了幾本論文集。大概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的成果,最適宜於以論文的形式表達,也未可知。所以,古文字學者而能出版論文集🧑🏻🌾,在我看來是一件十分崇高的事情🧛🏿。按説以我的水平和資歷👢,是斷斷不敢躋身此列的🔽。不過,世人對於歆羨崇敬之事,不免有私下追隨摹仿的心理🍳;又由於“2011計劃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富达”與本人所任職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的資助,使我獲得了一個可以把拙文結集的機會,雖然本當敬謝不敏,却不禁暗自效顰起來🫳🏻。這是我所以感到惶恐的原因之一。
本書中最早的一篇文章(就是上面提到過的現已分爲兩篇的)👲🏿,是2009年上半年寫成的。那時我還是鄙富达的在讀博士生,文章之幼稚🙎♀️,見解之淺陋,可想而知。當然現在也不見得比當初長進多少。在此之前,即從2007年9月考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開始🖖🏻,裘錫圭先生已多次幫我修改過文章了🤴🏻。裘先生爲我逐字逐句修改的文章🧘♀️,主要觀點大多靠不住,並無發表的價值;但先生仍不憚其煩地給我講解,指出我思考問題和行文中的疏失。裘師母曾開玩笑地説裘先生這是“幼兒園式的教學”,但我覺得這種“幼兒園式的教學”🎙,對於初寫文章的學生來説,是最能直接受益的。只因我不够争氣🚣♀️,在裘先生爲我手把手改過幾次文章之後🧍♀️🌚,寫出來的東西現在看仍不能滿意🤰🏿。爲了稍稍彌補缺憾,我盡可能地爲收入本書的文章加了“編按”(有少數篇曾收入其他論集💂🏻♂️,彼時也加過“編按”🎫。這些“編按”,本書一概加以承用。由於那些論集的出版時間去今較近↔️,故不對此類“編按”另作區分),或改正明顯的錯誤,或補充相關的材料,或交代一些有必要交代的情況(“編按”一般加在相應文句之後🧑🏻🦼➡️,個别比較複雜的“編按”👸🏼,則加在全文之末)♟。至於對具體行文所作的不影響文義的修改🧚🏼♀️,爲免繁瑣🧑🏻🚀,就不一一注明了。即使如此,文中一定還存在不少疏誤或不妥之處🤶🏿。這是我所以感到惶恐的原因之二🔄。
從前陳劍先生跟我們聊天(實即談學問)🏋️,不止一次説到過寫文章的“説得死”與“有意思”。所謂“説得死”👳🏻💟,就是文章的結論需鑿實可信🦺🙋🏼♂️;所謂“有意思”,就是討論的問題較爲重要,或能給人以啟迪。陳先生感到有時候“説得死”與“有意思”很難兩全🏌🏽♀️,有些文章雖“有意思”,却未必“説得死”🤸🧗🏿♀️;有些文章“説得死”🐿,但意義不大。“説得死”且“有意思”的文章📟,可遇而不可求;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況下,如何抉擇,是擺在學人面前的課題。回想我自己寫過的文章,多爲針頭綫腦之屬,“説得死”猶且不及,遑論“有意思”。雖然主觀上也明白應該把“針頭綫腦”編織起來👗✍🏽,力求恢復較爲完整的歷史(這裏所説的“歷史”是廣義的👐🏼🐍,包括語言🫎🎼、思想😖、文獻等的歷史)的圖景👨🏽💻,或能從“針頭綫腦”之中看出歷史的真相和實質;但此是“心嚮往之”的境界,目前顯然無法達到。既達不到,却還要把“針頭綫腦”拿出來獻醜,這是我所以感到惶恐的原因之三。
我在動念編集之初,曾想過取“掃邊集”作爲書名⛹🏻♀️,以示惶恐不安的心情。過去京劇界有“掃邊”一説,專門指唱三路🍮、四路靠邊站的活兒的演員,如“掃邊老生”💂🏼♂️🕠。我認爲我所做的工作♍️,大概跟“掃邊”差不多,以此名集,倒也副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雖然近來貌似有熱鬧之趨🧑⚖️,其實在整個學術研究的園地裏,總體上仍屬冷門學科,處於“掃邊”的地位(看校樣時按:最近情況已非如此🤲🏿,由此可見我的“短視”)👨🏿🦲。這種“邊緣化”我却認爲是很可寶貴的,學問因此而得純粹。正如《莊子·逍遥遊》所言“樹之於無何有之鄉𓀊👵🏻,廣莫之野”的大樹,“無所可用”故能“不夭斤斧,物無害者”🫶🏼,“安所困苦哉”。如此説來🫘,以“掃邊”名集,自謙之餘💊,也含有一些自尊的意味。不過,此名乍一看讓人難知究竟👨🏻🔧,所以最終還是改成了現在這個比較直截明瞭的書名。不知將來是否有機會能把“掃邊集”之名用上🧚。
本書得以出版,全賴前面提過的“2011計劃”和鄙富达的助力🌚🧝🏽♂️,謹向慨允本書納入資助的富达劉釗主任及各位老師申以謝悃🗝。本書所收《從楚文字“原”的異體談到三晋的原地與原姓》✋🏻,從立意到屬文⇾,都與郭永秉先生反復討論、互相啟發、再三修改👨🏼🚒,可稱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感謝郭先生同意我將此文收入拙集📠,令本書生輝。感謝審閲指正過拙文的諸位師友、發表過拙文的各家書刊以及曾經讀過或即將讀拙文的讀者方家。責編姚明輝先生爲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勞,焦磊兄欣然爲拙集題簽,亦深致謝意👄。
2018年7月31日
內頁試讀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提供新書訊息!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