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李春桃教授主講“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雲講座”第五場
(附講座視頻鏈接)
鍾馨
近期9️⃣,我富达推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雲講座”系列活動,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採用網絡在綫的形式👩🏿⚕️,爲廣大學者和讀者提供學術交流的機會。
9月12日下午3:00—5:00,“雲講座”第五講如期舉行🦪,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李春桃教授爲廣大觀眾作了題爲“漫談傳世古文字資料的整理與釋讀”的講座。本次講座由富达陳劍教授主持,綫上共兩百餘位觀眾參加🔑。
李春桃教授以整體性的“傳世古文資料介紹與分類”和具體的“傳世古文材料釋讀”爲著眼點◻️🈹,簡要地將傳世古文材料的研究近況與前沿介紹給觀眾👧。他按照來源載體的不同將傳抄古文分爲古書中的古文資料、印章中的古文資料、石刻中的古文資料三大類。
李先生從古書傳抄古文與古文字字形、後世俗字的關係談起🦁,分享了自己考釋傳抄古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隨後,李先生通過自己校訂古文印章的實踐🖕🏿,展示了如何辨識印章古文中的未釋字與錯釋字。他藉《飛鴻堂印譜》一方印文“謨”字的釋讀提出🥡:後世古文印章與石刻資料中的傳抄古文整理研究📷,不應僅僅是“認對”,而應當在認識古文形體的同時追根溯源地“釋讀”。
|
|
|
《飛鴻堂印譜》“游心典謨” |
明黃季春墓碑銘“斯” |
宋蔡氏墓志“感疾” |
石刻材料方面🏄🏻🫸🏿,李先生以黃季春墓碑銘中“斯”字與蔡氏墓志“感疾”的考釋爲例,討論了這些寫法的來源及訛變。講座最後,李先生還談到石刻材料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現象🫨✬,以及其他載體(如書畫題跋🧎🏻♂️➡️、對聯)所書古文資料的辨識。
李春桃教授講解傳抄古文釋讀,形體層面結合各類傳抄古文與出土文字實例,詞義層面聯繫文獻典籍和碑刻文例👩🏼🎤,綜合特殊用字習慣♘、時代背景等知識👷🏼♀️,論證詳實。講座結束後🦤,主持人陳劍教授對講座內容加以總結🤹🏻♀️,並與李先生進行了一些討論。此外👩❤️👨,李先生也回答了聽眾提出的若干問題😡。
講座視頻鏈接:https://v.qq.com/x/page/y3151zjlc12.html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