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卦名本为“黄”
(首发)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周易》坤卦也遵循了“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规律,卦名本作“黄”🕵🏿♂️,源于爻辞中的“黄裳”“玄黄”之“黄”,由于甲骨文“黄”“寅”同形🕞,以“寅”为卦名在《归藏》中得以保留。《易传》以“地”、“顺”释“坤”缘于声训。“坤”卦又作“川”“”“巛”,与“坤”为通假关系🚴♀️。
关键词:《周易》;《归藏》;坤🧙🏽♀️;寅;黄
一
《周易》六十四卦卦名的来源及卦名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是易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前辈学者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也留下了一些尚未解决的疑问。这些观点之中最具价值的😚,笔者认为当属高亨先生的意见。高亨先生认为:
《周易》六十四卦,卦各有名🖤,先有卦名乎🟥?先有筮辞乎🪥?吾不敢确言也。但古人著书🙎,率不名篇,篇名大都为后人所追题👳🏽♀️,如《书》与《诗》皆是也。《周易》之卦名,犹《书》、《诗》之篇名,疑筮辞在先,卦名在后,其初仅有六十四卦形以为别,而无六十四卦名以为称🤸🏻。依筮辞而题卦名,亦后人之所为也👩👩👧👧🥻。[1]
按照这一理解,《周易》六十四卦卦名产生于卦爻辞之后,卦名多是取卦爻辞中常见的、主要的字词⚔️。高亨先生还制作《<周易>卦名来历表》说明六十四卦卦名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2]。就绝大多数卦而言,“依筮辞而题卦名”的原则是适用的,如乾卦卦名取自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之“乾”字,屯卦卦名取自六二爻辞“屯如邅如”及九五爻辞“屯其膏”之“屯”🎞,蒙卦除六三之外的其他爻辞及卦辞皆有“蒙”字,故取“蒙”为卦名……
高亨先生的这一观点似乎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相关讨论和回应极少🧔🏻♀️。随着近几十年来易类出土文献的发现7️⃣、整理、研究🙍🏿,进一步证明了高亨先生“依筮辞而题卦名”这一见解的正确性。笔者曾就易类文献中存在的“同卦异名”现象进行过专门探究,发现只有按照高亨先生所持的“依筮辞而题卦名”观点才能解释同一卦为何在不同易类文献中写作不同的名称。
如今本《周易》震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归藏》(后简称“辑本《归藏》”)作“釐”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四)》(后简称“《清华简(四)》”)或作“”🫃🏽,“
”即“来”的或体🧖🏼♀️。“釐”和“来”同音通假👩👩👧👦,古文习见,但是,震、来(釐)二字音义相差较远,无法用通假解释。震卦为何又作“来(釐)”卦🪯?古今学者的解释多迂曲牵强👲🏿,不可信[3]。其实只要考察一下震卦卦爻辞,这个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2️⃣,不丧匕鬯。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九四🪼🧑🏿🦱,震遂泥𓀈。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可以看到,震卦卦辞及初九爻辞有“震来虩虩”,六二爻辞有“震来”🌊,六五爻辞又有“震往来”——都有一“来”字🥫。由此我们推断,震卦最初正如高亨先生所言,只有卦象🕵🏻♂️🫗、卦爻辞☂️,没有卦名,后人在为该卦命名的时候,或取卦爻辞中“常见”的“震”字作为卦名🉐,或取也出现多次的“来”字作为卦名🏃,也就是说🥪,震卦在命名之初也曾被命作“来”卦。“来”卦的名称后来在辑本《归藏》及《清华简(四)》中得以保留🎁🚒。
类似地,今本《周易》豫卦🤒,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后简称“秦简《归藏》”)、《清华简(四)》均作“介”卦,辑本《归藏》作“分”卦👌🏼,显然“分”当是“介”字之讹[4]👩🎤;今本《周易》姤卦,《清华简(四)》作“(系)”卦。只要考察这两卦的卦爻辞就会发现,这里的“豫——介”✍🏽👨🏻✈️、“姤——系”问题其实还是由于从这两卦的爻辞中选取了不同的字作为卦名造成的。
总之,“同卦异名”现象进一步证明了高亨先生“依筮辞而题卦名”观点的正确性[5]。
二
当然高亨先生也遗留了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坤卦卦名的来源👓,用“依筮辞而题卦名”观点是解释不了的,因为坤卦卦爻辞中根本就没有出现“坤”字🐛,甚至也没有出现《易传》所谓的“地”、“顺”等含义的字句。高亨先生只能无奈地说🧆,坤卦“卦名与筮辞无关,莫明其所以名命之故”[6]。李镜池先生也认为坤卦卦名与卦爻辞无关联——“坤为地为顺,但卦👨💻、爻辞不说地亦不言顺。”[7]可见♐️,坤卦卦名的来源以及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与《周易》相关的出土文献的发现🧘🏽、整理、研究,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
辑本《归藏》坤卦作“”,对此古籍多有记载,如《字彚补·八部》🧎🏻♂️➡️👍🏼:“
,《归藏易》坤字。”《玉篇》🌡:“
,古文坤。”毛奇龄《易小帖》:“《归藏易》卦名有异字,以坤为
。”由于历来将《归藏》视为伪书,坤卦卦名的异文问题并未得到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
1993年𓀐,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证明《归藏》不伪🏋️♀️,确为先秦时期流传的古书🦹🏻♂️。据整理者释文,其坤卦内容作:
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
共工以□江□
(501)[8]
卦名“”,整理者未加隶定,学者将其或释为“寡”[9]⛹🏿,或释为“顺”[10],大多数学者认为即辑本《归藏》的“
”字👩👦👨🏽🦲,如李学勤先生将其隶定为“
”,并认为:
《周易》的《坤》卦,《归藏》作《》🗡,字见郭忠恕《汗简》🎫。按“坤”字实为从“土”“申”声,“
”疑从“大”“申”声……上述“坤”字的分析如果不错🤽🏼,也不妨视为通假。[11]
近年来公布的《清华简(四)》中坤卦卦名作“”,整理者隶定为“
”,并指出“即‘坤’字,见《碧落碑》🧘🏼♂️、《汗简》等,也是辑本《归藏》的特征。”[12]李学勤先生撰文指出,“坤卦简文作‘
’,是《归藏》特有写法”[13]。
清华简(四)中“”字的形义学界也多有讨论🔏,或认为该字从“大”,“昆”声,“大”有表意作用[14] ;或认为此字的构字本义无法确知,只能看成是“昆”声的假借,与坤卦没有意义上的关联[15]。
暂不论以上几个“坤”字的形义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辑本《归藏》的“”♔、简本《归藏》的“
”及《清华简(四)》的“
”实为一字⏬,皆是坤卦的卦名,这一卦名用字对于我们考察坤卦卦名的来源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于省吾先生就坤卦卦名提出过一条重要观点🩺:
李过《西溪易说》引《归藏》卦名,首坤次乾🎠,坤作,《碧落碑》坤作
🧎,即寅字也……寅乃坤之假字,古韵寅真部🈳,坤谆部,二部通协……《西溪易说》所引六十卦名多存古义古字,证之于古籀文,亦多吻合,虽非殷代之书,然亦非秦汉以后人所伪托🤷🏿♂️。[16]
于省吾先生以为寅字8️⃣,认为坤🔳、寅通假🔭,也就是说古坤卦也作寅卦🚽。这一观点后来秦简《归藏》出土得到了印证。
前引秦简《归藏》坤卦简文作🌤:
曰不仁昔者夏后启是以登天啻弗良而投之渊
共工以□江□
(501)
有学者注意到除了卦名“”字整理者未加隶定,在卦辞中还有一个“
”字整理者同样未加隶定💮。这两个疑难字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
廖名春先生指出🍕💸:
上从大,中从目,下从分🧇,但不知是何字。疑摹写有误👩🏻🚒。
字当为寅字🪯。因此我颇怀疑“
”为
字🌼,也就是寅字之讹体。[17]
王辉先生也认为:
、
为此卦之名🍄🟫,二者实际上是一字……
字不见字书,应为
之讹字,
即寅字🥢。寅字甲骨文作
(《粹》1475)🏌🏼♂️,金文作
(戊寅鼎)、
(豆闭簋)、
(录伯簋)☄️,简本字形接近。传本《归藏》有
卦,
显然是之
隶定🙋🏿♀️。[18]
以上三位先生的观点对我们探讨坤卦卦名的来源提供了十分关键的信息。
就秦简《归藏》来说🥢,首先🕰,我们认为,秦简《归藏》其实也遵循了“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原则👩🏻。试举几例🌾🔚:
师曰:昔者穆天子卜出师而枚占于禺强……
比曰:比之??🐒,比之苍苍;生子二人🎙,或司阴司阳……
复曰👨🦽➡️:昔者陼王卜复白雉……
散曰➕:昔者禹卜食散实而枚占大明……
兑曰:兑兑黄衣以生金🔠,日月并出……
晋曰:昔者夏后启卜鬺帝晋之墟……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秦简《归藏》的卦名在各自的卦辞中也都出现👵,体现了卦名与卦辞之间的联系,这一情况和《周易》是一致的🏝。结合上面廖名春、王辉二位先生的意见,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秦简《归藏》的卦名“”也就是卦辞中出现的“
”字👷🏽♀️,二者实为同一字𓀆。
其次🤸🏿,笔者认为,正如廖名春、王辉二位先生所言,这里的“”“
”其实就是“寅”字💂🏼♂️。就字形而言,上述二位先生之说备矣,毋庸赘言🕦。另外,作“寅”字解,才能使卦辞文意更显通畅。有一种意见认为,“寅”通“濥”🕵️♀️,并以《说文》为据,即水潜行,也像万物螾然动生之貌,并且认为此卦六爻皆阴🧑🦳,为纯阴卦👩🏿⚕️🤏🏼,其象如水潜行地下[19]。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寅”同“演”⚽️,取演生🟠、蔓延义[20]。我们认为这二种意见都不可从🙆🏿♀️,尤其是受《易传》对坤卦解读的影响所做的解释👎🏼,更不可取,置于卦辞中文意迂曲难解🥭。我们认为此处的“寅”当训作“敬”。“寅”训“敬”见《尔雅·释诂》:“寅🤷🏻,敬也🧝🏼♂️。”又《尚书·尧典》:“寅宾出日🥩。”伪孔传:“寅👈🏿,敬。”又《尚书·舜典》:“夙夜惟寅⛷。”《尚书·无逸》☝️:“严恭寅畏。”皆为“敬”义。卦辞讲述夏后启登天🧎🏻♂️➡️🧀,“帝”认为他“弗良”而“投之渊”,后文说“寅共工……”这里的“寅共工”就是“敬共工”,夏后启被投至深渊💾,而共工恰好是上古神话中的水神,坠入深渊的夏后启自然要对水神共工表示“敬”👨🏻🦳,以求自保。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秦简《归藏》“”卦原本作“寅”卦,载籍所见作坤卦卦名的“
”其实就是“寅”字。
三
回到开始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坤卦又作寅卦🙆🏽,这一卦名的来源以及与卦爻辞的联系在哪里呢?
《周易》古经的成书一般认为是在商末周初,这就需要我们从那个时代的文字中去探求这个问题。
考察甲骨文“寅”🧎♀️➡️,我们会发现一个重要的线索,那就是在甲骨文中“寅”和“黄”是同形字。姚孝遂先生指出:“‘’或‘
’,这一形体是‘寅’和‘黄’的通用形体”[21]。赵诚先生《甲骨文简明词典》:“
⚰️,寅。此字本应释黄。……从甲骨文字的发展来看👳🏼♀️,矢、寅、黄三字同源。皆由矢(
)衍化而来,所以在甲骨文早期容易混同”[22]🩱🧑🏻💻。
再来考察坤卦卦爻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𓀃。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可以看到,坤卦卦爻辞中虽然没有出现“坤”字☺️,但是在六五爻和上六爻中都有“黄”字出现,由此可以推断,坤卦仍然遵循了“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规律🧑🏼🦲,命名者注意到六五爻辞“黄裳,元吉”及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中皆有一“黄”字🚣📭,于是选取了黄字作卦名。在这一时期,“黄”与“寅”二字同形🙍🏽♂️。
其后,在《周易》古经的流传过程中,“寅(黄)”字逐渐发生分化,爻辞中的“黄”字由于受语境“黄裳”“玄黄”的限制,保持为“黄”义;而作为卦名的“寅(黄)”由于单独作为卦名存在💾,受具体语境限制较少,相对灵活、独立🤸♂️,逐渐与“黄”义越来越远🖐,而保持了“寅”的形体🧑🏿✈️。所幸🦖,《归藏》还保留了“寅”卦的原初面貌,为我们探究《周易》坤卦卦名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坤”与“寅”的关系。上文所述💔,虽然可以用通假来解释“坤”与“寅”,但我们不妨也做一些推测。
“坤”字在先秦见于战国时期玺印文字,《战国古文字典》载坤字字形作“”“
”“
”“
”“
”等[23],为人名用字,并非易卦名称🧑🏼🚒,且部首从“立”,而非“土”。作为易卦名称用字,先秦时期写成的简本《归藏》及《清华简(四)》,卦名均未作“坤”,甚至到东汉由官方确定的熹平石经《周易》坤卦卦名也没有采用“坤”而是作“
”(“坤”“
”二字关系留待后文讨论)🧍🏻,故有学者称:“‘坤’字见中古文《易》,恐晚出之字”[24]。对照《战国古文字典》载“坤”古文字形与《汗简》引《碧落文》坤字“
”,及《清华简(四)》“
”🛩,笔者颇怀疑“坤”与“
”原本是同一字。《说文》所收“寅”字古文“
”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所从之“
”,单双无别🏸;所从之“土”🧑🏽🍳,古今学者已经指出乃“大”之讹[25]🤽🏻♂️,这一点非常关键,坤所从之“土”是由“
”所从之“大”讹变而来,且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二者原本是同一字😀。
四
厘清了“坤”卦原作“黄”卦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对后世尤其是《易传》对坤卦所作的解释做一检讨👨🦼🙋🏿。
《易传》解释坤卦,以坤为地👛🤞,地道柔顺,故坤卦卦德为顺🙏🏻。然而坤卦卦爻辞既不言地,也不言顺👨🎤,显然以坤为地、为顺的解释是后世“附加”给坤卦的一种创造性的说法。那么“地”“顺”的解释是如何产生的🤦🏻♀️?它与坤卦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先来看坤与地。
《易传》产生之前🚵🏻♂️,《左传》和《国语》中的筮例🍸,并没有直接以“地”释坤🕦,而是说“坤❌,土也”[26]🌼。笔者认为这里由“坤”得出“土”的涵义实际上是由“声训”而来🏣🕒,具体来说,是将“坤”读为“塊”,“塊”为土义↪️,《国语·晋语四》:“野人举塊以与之👨🏻💻🔏。”即土块,《仪礼·丧服》:“寝苫枕塊❤️。”《释文》:“塊👥,土也。”又有“大塊”之说,《庄子·齐物论》:“夫大塊噫气,其名为风。”郭庆藩《庄子集释》引俞樾说🧑🏻✈️:“大塊者,地也👋🏿。”《文选》录张华诗:“大塊秉群生。”李善注💇🏻♂️:“大塊🫒,谓地也。”由此可知,坤卦作为“地”的象征义🙆🏻♂️🥓,实际上是源自对“坤”字所作的“声训”。这一点在《系辞传》中还能看到一点痕迹👩🏼🏫。“塊”又作“墤”,《集韵》:“塊,或作墤。”《玉篇》:“墤👨👧👧,与隤同👩🏿🔧。”《系辞传》云👼:“夫坤,隤然示人简矣。”虽然古注以“柔顺貌”释“隤然”,但我们也要看到“隤”和“墤”之间存在密切的音义关系,《系辞传》这句话其实也是以“声训”的方式解释坤卦。
非独坤卦如此🖥,其他卦卦义的来源大多也和训诂尤其是声训关系密切🫔。如兑卦👩🏿💼,象征泽👩🏼🍳,卦德为悦😞。“兑”与“悦”为古今字关系,因此兑卦卦德为悦其实也是从对卦名兑字所做的训释而来。那么,其象征物“泽”又是从何而来?《说卦传》云👷🏿♂️🧖🏼:“悦万物者莫悦乎泽”,孔颖达《周易正义》道🛑:“泽以润生万物,所以万物皆悦🐦⬛。”[27]这种说法认为兑卦所象征的自然物水泽义在先🙇🏻♀️,而后由水泽解释出了“欣悦”的卦德🎪,然而从“润泽万物”引出“欣悦”总有牵强🟠🦎、迂曲之感。笔者认为,卦德“悦”还是源自对卦名“兑”所作的训诂。兑,《说文》、《释名·释天》训释相同🍣🔓:“兑👩🏭,悦也。”再来看另一个字——“怿”☆,《说文》:“说也🧑⚖️。”《尔雅·释诂》:“乐也。”兑,喻母月部🦆;怿,喻母铎部🚶🏻➡️,二字音近义同🔺。而“怿”又和“泽”通假,《文选》汉司马相如《封禅文》:“昆虫闿泽,回首面内🧑🏽🎨。”《汉书·司马相如传》作“怿”。可见,以“水泽”为兑卦之象征物也是由对卦名“兑”字的训释发挥而来。实际上👣,如果从八卦所象征的自然物整体着眼,坎既然象征水🍃,兑再象征水泽就有重复之嫌🧖🏻♀️,这也说明八卦卦义、卦德是在卦名产生之后敷衍而来,并非在此之前就有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
实际上,以声训的方式解释卦义是《易传》解经或者说易学诠释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易传》不乏类似例子𓀄👨🏽🦱,如《彖传》以“丽”释离卦🧖♂️、《序卦传》以“礼”释履卦、《系辞传》以“罔罟(罗)”释离卦等。
再来看坤卦卦德——“顺”——这一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上文提到,坤卦卦名除“”之外,熹平石经作“
”。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经、传坤卦卦名皆作“川”🚚。据廖名春先生的研究统计🌋🦹🏼,汉魏碑碣中乾坤之“坤”字多作“
”👨❤️💋👨、“川”、“巛”,部分传世文献如《大戴礼记》、《贾子新书》、《经典释文》、《后汉书》作“巛”[28]。古人或以“巛”字源自坤卦卦象之说4️⃣𓀔,已被王引之所驳斥[29]。了解了“坤”与“
”🚴、“川”、“巛”之间的关系🙎,所谓坤卦卦德“顺”的来源就清楚了🤹🏽♀️。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
乾坤字正当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玉篇》坤下亦无巛字,而于《川部》‘巛’字下注曰‘注渎曰川也🫲,古为坤字’,然则本是川字🍆,古人借以为坤耳。……坤得借用川字者👨🏿🔬,古坤川之声📵🏤,并与顺相近*️⃣。……《说文》顺📓、训、驯、、?、巡等字👨🦳,皆从川声,是川与顺声亦相近也🌥。坤、顺🫲🏼、川声并相近🏯🍔,故借川为坤。川字篆文作巛🙇🌍,故隶亦作巛👩🏽💻。[30]
可见👋🏻,“”“川”“巛”其实是同一字,即“川”👇🏻。熹平石经《周易》坤卦卦名作“
”🩸,而卦爻辞中“利涉大川”之“川”仍写作“川”,说明“
”在熹平石经的时代已经被作为卦名专用字👨🏻🦯➡️,在写法上和“川”有所区别,但不影响三者为同一字。坤卦卦名又作“川”,只是通假关系而已。“坤”“顺”音近,“顺”所从声符即为“川”,因此👨🎤,所谓的卦德“顺”也是从对“坤”所作的“声训”而来。王说备矣。
以上🍖🙉,我们结合坤卦卦名异文对坤卦卦名的来源以及与卦爻辞之间的联系问题做了一番新的探索,认为坤卦卦名仍然遵循了《周易》古经“依筮辞而题卦名”的一般规律👨🏿🦱🧑🏽🌾,而且坤卦卦义“地”及卦德“顺”也都是据卦名“声训”而来;这一方式是《易传》解经的重要方式之一📀,体现了易学诠释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周易》古经相关问题的研究以及对《易传》解经思想的反思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归藏》研究”(15CZX02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辛亚民(1981—),甘肃康乐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易学哲学。
[1]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载《高亨著作集林》,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页🤾♀️。
[2] 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载《高亨著作集林》,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75页🕌。
[3] 如马国翰所辑《归藏》引李过的说法🏹👰🏼♂️:“震为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万物所始条理也🔈。”这一解释本于《说卦传》“帝出乎震”章🕺🏿,显迂曲牵强,不可信。详见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第一册🖊,扬州✌🏻:广陵书社,2005年💾🏸,第33页。
[4] 王明钦先生、廖名春先生、李学勤先生等已指出此问题,参见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载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5页;廖名春《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李学勤《<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年,第 1 期🦟。
[5] 详见拙文《易卦卦名差异与<周易>古经编纂新探》🥠👨🎓,《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4期。
[6]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载《高亨著作集林》📶,第一卷,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74页。
[7] 李镜池🧑✈️🦪:《周易探源》🏌🏼♂️,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278页👩🏻🏫。
[8]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载艾兰、邢文主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9] 见蔡运章《秦简<寡>📨、<天>🏃♂️、<?>诸卦解诂》,《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连劭名《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筮书考》,《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3期🌠。
[10] 刘彬:《帛书<周易>“川”卦名当释“顺”字考》👩🏻🦯,《周易研究》,2013年,第4期。
[11] 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291页。
[12]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四)》,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第109页👩🏽。
[13] 李学勤🦘:《<归藏>与清华简<筮法>、<别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1期。
[14] 程燕🎑:《谈清华简<筮法>中的“坤”字》,《周易研究》,2014年🤘🏼,第2期🙅。
[15] 季旭昇:《从清华肆谈<周易>“坤”卦卦名》,《李学勤先生学术成就与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9年,北京。
[16] 于省吾👃:《双剑誃易经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627-628页🏋🏽。
[17] 廖名春:《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周易研究》,2001年,第2期。
[18] 王辉🤪✣:《王家台秦简<归藏>索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7月。
[19] 王辉🧿:《王家台秦简<归藏>索隐》,《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7月。
[20] 蔡运章:《秦简<寡>、<天>、<?>诸卦解诂》🧎♀️➡️🧝🏻♀️,《中原文物》🦋,2005年,第1期#️⃣👩🏽🦱。
[21] 姚孝遂:《姚孝遂古文字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𓀃,第99页。
[22] 赵诚🤲🏼:《甲骨文简明词典》🫣,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75页🔅。
[23] 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20页。
[24] 王宁:《传本<归藏>辑校》,富达平台网🫄🏿🧟♂️,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003。
[25]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云🍀:“,从土乃大之讹🥑🤞🏿,《集古录》大夫始鼎有
,下从大🤞🏻,是其证👰🏽。”见丁福保编纂《说文解字诂林》,第十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4225页。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二十八:“(
)从土则金甲文中未见。盖大之讹。”见《古文字诂林》,第十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16页。
[26] 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国语·晋语四》。
[27] 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75页👨👨👧。
[28] 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27-29页。
[29] 王引之《经义述闻》云🏏🤏🏻:“毛居正《六经正误》曰⛹🏻♂️:‘巛字三画作六段👮🏼♀️,象小成坤卦。巛👟,古坤字🥉。陆氏以为今字🧑,误矣。’郑樵《六书略》曰:‘坤卦之? 🔄,必纵写而后成巛字🔊。’”见氏著《经义述闻》🧑🏿🚀,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年🙍🏻,第5页。
[30] 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凤凰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0年09月29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0年10月3日
点击下载附件: 2132坤卦卦名本爲“黃”.docx
下载次数:56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696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