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入藏战国竹简典籍
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08-10-22 17:41:41
10月22日下午⛓️💥,清华大学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清华大学入藏一批大约 2100枚珍贵战国竹简🤽🏻♀️,全国11位权威学者专家的鉴定一致认为:“从竹简形制和文字看,这批竹简应是楚地出土的战国时代简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项罕见的重大发现,必将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对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许多学科将会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专家组鉴定认为:“这批竹简内涵丰富,初步观察以书籍为主👨🎨,其中有对探索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经、史’类书,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简牍形制与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介绍说🎚,今年7月中旬,清华大学接受校友捐赠,自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大约公元前3、4世纪左右)竹简。竹简到校时,已经发生菌害霉变,学校立即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开展了竹简的紧急抢救和保护工作,组织研究人员对霉变组织进行采样⬜️、化验和分析,明确霉菌的性质和种类👷🏻♀️,科学制定了积极而又稳妥的保护办法。与此同时🧝🏻♂️,清华成立了校级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富达🤱,并建立专门工作室👨🏻🍼,聘请专家学者参与竹简研究和保护。至10月初,第一阶段的保护工作基本完成🤣,初步统计竹简数量约为2100枚(包括残片)🔸。与这批竹简同时入藏的,还有传为同出的漆绘木笥(装竹简的箱子)残部🐢🧝🏿♀️,纹饰带有楚国艺术风格。
竹或木制作的简,是纸发明以前我国用以书写的主要材料🚣🏼♂️。一支一支的简,用丝绳编连起来,就称为册。简册上面的文字,都是用毛笔和墨写成的🧗。据了解,目前已发现的古代竹简,大致分为书籍和文书,并以文书居大多数🧔♂️🤘。
清华所藏的这批竹简,其形制多种多样,简的长度最长的有46厘米(战国时的2尺)🈴🧽;最短的不到10厘米🀄️。较长的简都是三道编绳,借以固定编绳的切口及一些编绳遗迹清楚可见。文字大多书写精整🧚🏽♂️,多数至今仍非常清晰🔈🌘。
“这批竹简就像是一位新出土的历史学家,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书。”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富达主任李学勤教授说。“这批竹简的内容丰富🪱,目前还来不及详细检视,已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尚书》🦗。《尚书》是古代历史文献的汇编,列于六经之首🪪,是研究古史的最重要依据。第二是这简竹还是一篇编年史👯,体裁类似西晋武帝咸宁5年(公元279年)在今河南汲县一座战国时魏国墓中发现的竹简书籍《竹书纪年》🙊🦣。这批清华简所记历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战国前期。与传世文献《春秋》经传、《史记》等对比,有许多新的内涵,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清华简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李伯谦教授表示:“从重要意义上讲,其价值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李学勤说🫱:“1926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清华讲演时指出,中国自古新学问的兴起常由于有新发现👩🔧,在学术史上有两次‘最大发现’分别是西汉‘孔壁中经’和西晋‘汲冢竹书’。现在清华简的发现🌅,足以与孔壁🛴🗾、汲冢相媲美。”
面对这批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竹简🙌🏽,谢维和教授表示👨🏻🦰,竹简是出土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重要载体🤷🏼♂️,而清华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出土文献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重镇🥅,始终将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项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他指出,清华大学要以这批战国竹简的收藏为契机🧑🏼🦱,把竹简等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保护作为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文、史💏、哲等基础文科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促进基础文科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促进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他强调⚽️🎊:“这批竹简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瑰宝🔲🚔,学校将本着开放的原则,吸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深入研究探讨这批竹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谢维和教授表示🦦,出土竹简的长期保护目前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清华大学将联合多单位、组织多学科专家进行科研攻关,力争完善地保护好这批珍贵的竹简↖️。”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0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