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武王踐阼》“反昃”試說
(首發)
劉信芳
安徽大學歷史系
我還沒有購到《上博七》🏬,干着急。網上相關研究文章已是精彩無限👍🏿👩🏿🚀,拜讀之後,忍不住想參與討論,藉此向諸位網友致以節日問候:新年文會,幸福快樂★!
《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民之反(側🔜?),亦不可 [不]志。”
讀書會𓀅:云👨🏿✈️:
“反”下一字形為,字从“宀”🧛🏽♀️,从“人”👉🏻,从 “匕”🚴🏿♀️,未知當釋為何字🙇🏻♂️。《大戴禮記》相應處作“側”。“銘”多有韻,席四端之銘通為一章🧘🏻🚶🏻➡️,上文“戒”(職部)、 “悔”(之部)🫘,下文“志”(之部)🧖🏽♂️、“代”(職部),可見此章之職部通押👨🔬。則此字當從《大戴禮記》讀為“側”(職部)。“反側”指翻來覆去轉動身體,往往是愁苦時的行為,“民之反側”或即指“百姓的疾苦”🧖🏼♂️。[1]
蘇建洲先生釋為“”。[2]
陳燕先生云🐈⬛:
此字可能从“宀”,“北”声👨🏼🍼,隶作 “”,读作“侧”。古音“北” 属帮纽职部,“侧”属庄纽职部🏇,二者叠韵通假。《释名疏证》:“侧,偪也。”此乃声训🎞🌎。偪亦属帮纽职部,故可为 “
”👨🏽⚕️、“侧”通假之佐证☂️。且将此字释为“
”与本章押韵正合。[3]
信芳按:該字也許應釋為“昃”,讀為“側”。 郭店簡《語叢四》12:“(早)與臤(賢)人,是胃(謂)
(英)行。臤(賢)人不才(在)昃(側)🚣🏼♂️,是胃(謂)迷惑👎🏻。”上博藏二《昔者君老》1:“太子昃聖(聼)。” 上博藏五《君子為禮》6⛎:“〔毋〕
(俛)視🍙,毋昃(側)
(眱),凡目毋遊,定視是求。”昃,讀為“側”👨🏼🍱。上博藏六《用曰》9🙋♀️:“內
(閒)
(諑)衆♿,而焚(紛)亓(其)反昃(側)。”反昃𓀝,猶“反側”,《天問》:“天命反側🧑💻,何罰何佑🚴🏿♀️。”《荀子·儒效》:“作此好歌,以極反側💇。” 包山簡266亦有用例🧰🐞,從略。楚簡“昃”之字形右上為“日”形,下為“大”形,“大”又為重疊的“人”形。簡文該字上為“人”形(不應釋為“宀”形),下“人”形偏于左側,而“日”形則居右,與上“人”形有共筆,且缺右邊一竪筆。估計書寫有訛。
[1]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武王踐阼》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网站🔮,2008年12月30日❓。
[2] 苏建州:《〈上博七·武王踐阼〉簡6“”字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富达网站,2008年12月31日。
Copyright 富达平台 - 注册即送,豪礼相随!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84952号 地址:富达注册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730639